-
1 # 文史並蒂
-
2 # 公元前
十五世紀,歐洲是生產白銀最多的國家。十六世紀初期,日本是生產白銀最多的國家;十六世紀五十年代,西班牙在美洲發現了大量銀礦。歐洲殖民者透過掠奪來的白銀紛紛透過帆船源源不斷地來到了中國,換取一批又一批的物資,而當時的中國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
比如:西班牙透過掠奪以及航海貿易,賺取了全世界大量的白銀。西班牙當時使用的貨幣叫“鷹洋”,鷹洋在當時的西班牙購買力非常低,只能夠買一盒洋火。但是,鷹洋是用純銀製造,一鷹洋相當於八錢銀子,成色非常足。八錢銀子在明朝能買幾百斤糧食!巨大的匯率差讓西班牙的商人賺紅了眼!
西班牙想盡一切辦法在全世界掠奪銀子,然後到明朝換取匯率差。根據歷史記載,從1567年到1644年,透過海外貿易,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是3億3千萬兩,相當於全世界白銀總數的三分之一。
明朝建立初期,法定貨幣是寶鈔和銅錢,但是明朝並沒有考慮寶鈔和銅錢的定量,所以貶值很快,於是民間開始使用銀子交易。
後來,張居正推行了“一條鞭法”,白銀才正式成了大明的官方法定貨幣,同時透過海外貿易,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明朝,刺激了明朝國內的經濟發展。但這種趨勢持續時間不長。
雖然銀子進來了,但是民間落後的生產力卻並沒有提高,產量上不去。國內的東西都被外國人買走了,明朝人有白銀卻買不到東西,於是物價開始上漲,那麼銀子的購買力度迅速下降。於是出現了通貨膨脹!明朝政趕緊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這直接導致了明朝的財政出現嚴重的赤字。後來發現,大量的白銀都集中在商人的手裡,而且當時明朝的商業稅極低,“三十稅一”,也就是說,鉅額的財富都進了大商人的口袋裡,這就導致了明朝財政收入嚴重匱乏。為了增加稅收明朝開始向百姓增加稅收,百姓被逼無奈只能造反了。
明朝明末期貪官最多!於是,明朝由白銀貨幣引發的一場全方位的“錢荒”,讓明朝直接陷入了動亂,隨後就是衰亡。
-
3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明朝中後期,從嘉靖開始東南沿海,日本人就是倭寇,經常在東南沿海燒殺搶,海外貿易被迫中止,明朝的皇帝可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為什麼窮,就是連2%工商稅都收不上來,財富都跑到少數人手裡,兩級分化非常嚴重,朝廷國庫空虛,而且皇宮貴族花費巨大,又不知道節儉,過年也不給朝廷官員發工資,老百姓經常飢寒交迫,凍餓死在路邊。
-
4 # 蘭臺講史
簡單的回答一下吧!
首先,明朝是中央政府缺錢,整個國家並不缺錢不然也不會,崇禎皇帝讓官員捐一百萬兩都捐不出,而李自成一頓拷掠一下就弄了七千萬兩,不知數量有沒有誇張,但反映了一個問題,國家層面不缺錢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因為底層饑荒和中產階級破產,底層饑荒導致流民四起,中產階級破產導致稅收銳減皇帝沒錢,因為特權階層和富豪會想方設法避稅,所以明朝說到底是因為亡於稅賦不均
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外貿再發達,依舊是底層饑荒,中產破產,皇帝財政危機
西班牙的美洲白銀大量擁入並不一定絕對是件好事因為美洲白銀的天量供應,歐洲的物價幾十年內漲了四倍
為什麼?貨幣供應多了,生產能力沒跟上,會出現通貨膨脹,西方如此就不說中國了
本來中國物產也就是將將夠,多餘一點,做海外貿易掙一點銀子,現在西班牙人突然從美洲掠奪大量白銀,來中國買東西,相當於套購搶購物資,會造成中國物價飛漲,物資缺乏,人民生活困難
因為他們的銀子來的太容易,就相當於現在如果美國不顧美元信用,開核動力印鈔機,印一大堆綠票,把中國的糧食衣服稀土全買走……然後中國發現現在滿世界都是綠票,根本花不出去,而沒有糧食和衣服,下場會怎樣?
最後總結一下,美洲白銀的大量供應導致了歐洲土地貴族的大量破產和資產階級掌握權力,而同步被供應的中國,兩百多年居然沒有絲毫地主破產資本家興起的影子,反而是官僚越來越肥,直到美洲白銀一斷供,明朝就滅亡了,可見是王朝本身沒有現代化的可能
美洲白銀本身並不能創造奇蹟,至於說如果有花不完的錢,會不會不滅亡,不好假設,因為人類歷史至今好像沒誰有花不完的錢,包括富有四海的皇帝
-
5 # 凌煙閣論史
凌煙閣來回答。
實際上明朝在1567年已經開關了,只是做的不夠,只開了一處。
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假如全面放開,是否能有錢挽救大明?
那我們先來搞明白明朝是怎麼亡的,然後再看開海禁搞外貿會怎樣。
結論是:題主過高估計了開海外貿的作用,忽視了外貿的基礎;農業時代的外貿所產生的效益和地理限制,無法消化明朝的失地農民,也產生不了太大的收入。因此開了海禁和海外貿易的明朝依然會亡。
下面展開說一下。
首先,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是大規模農民的起義。明朝的土地兼併是非常嚴重的,而且土地兼併的源頭就是皇帝。
皇帝個人開銷有內帑,但隨著慾望增多,錢不夠花了。不夠花,皇帝就開始去民間圈地,圈地之後派人管理,其收入補貼皇帝的個人開銷。
皇帝搶來的田叫皇莊。皇莊從朱棣時期就開始建立了,朱棣還好,開發荒地、蘆葦蕩作為皇莊。後來隨著人口滋生,大明沒有荒地了。怎麼辦?搶民田。明朝皇莊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在北直隸和湖廣都有,總計佔田為76000頃左右,佔全國耕地比重超過1%。
除了皇莊,還有藩王莊田。河南省分封了九位藩王,共佔地77000頃,約佔河南耕地總面積的10%。我沒有全部統計,按此比例推算的話,全國藩王總計佔田約50萬頃。
此外,還有勳戚莊田和中官莊田。僅北直隸地區就有勳戚、中官莊田共61000頃。
以上皇帝及其親屬爪牙,共佔地達到63.7萬頃,佔全國耕地總數的9.1%。
這還沒算其他的官僚、地主所佔土地。
明朝在1600年的人口已經約1.5億。可以想象普通人、無產者是怎麼活的!
土地兼併導致大量流民,其嚴重程度在明朝史書中多有記載。現摘錄幾條:
正統三年(1438年),屯田衛所的逃軍達120萬人(《明英宗實錄》),匠戶、灶戶也都大量逃亡。成化六年(1470年),荊襄地區流民在李原領導下起義,右都御史項忠率兵圍剿,遣回流民150萬(《明經世文編》)弘治六年(1493年)因為災害,減免了太原、開封諸府夏秋稅賦,賑濟山東災民,“凡活饑民260餘萬”。(《明通鑑》)正德年間(1506-1521年),僅荊襄、南陽、漢中等處流民,即達739600口。(《明武宗實錄》)崇禎時期,流民問題達到極點,終於爆發了李自成、張獻忠等大規模農民起義。當時離京城很近的北直隸靜海、臨清一帶“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著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為食。”(《明史》)整個明朝,因為權貴豪強土地兼併導致的流民問題都是非常嚴重的。
最終,明朝亡於李自成的起義大軍。
簡單總結了明朝滅亡的原因,我們來看看外貿能不能解決數百萬流民的生活問題。
在農業時代,從義大利城邦共和國的資料看,外貿解決人口就業的作用極其有限。下面我用義大利兩個城邦共和國的資料,來說明貿易解決就業的能力。
威尼斯共和國:
威尼斯四面環海,也沒什麼特產,於是他們就在拜占庭帝國、穆斯林世界和歐洲三大經濟區之間賣海鹽。為了航海,他們的造船業發展起來;後來他們買了玻璃配方,生產玻璃銷售。
16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已經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梭形社會”, 即中產階級涵蓋了社會的大多數人口,極富或極貧人口則是極少數。貴族人數保持在總人口量的5%左右;其次是龐大的平民階層,1450至1630年間的人口統計資料表明,平民比例達81%-87%,剩下幾乎不到10%的人口是乞丐和奴隸等。
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這種中間階層占人口大多數的結構樣式是比較容易達到一種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的狀態,既保證了貴族階層“少數人統治”的有效與直接,又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底層流民動亂的危險。
但是,這麼美好的社會,其人口容量是多大呢?
1575年,威尼斯總人口僅僅約為17.5萬人。
佛羅倫薩共和國:
毛織業和毛呢加工業是佛羅倫薩的基礎手工業。在鼎盛時期,佛羅倫薩全城靠毛織業為生的居民有3萬餘人,佔到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佛羅倫薩著名史學家喬萬尼·威蘭尼在其《編年史》中詳細介紹了佛羅倫薩經濟狀況:隨著國外原料市場的開拓和更高的精紡技術的掌握,佛羅倫薩毛織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到1336-1338年間,佛羅倫薩的毛織業工場約有200多個,年產精製呢絨7萬到8萬匹,價值在120萬佛羅琳(一種金幣)以上。而同一時期,歐洲其它紡織城市與之相比則相形見絀,例如,14世紀中葉,斯特拉斯堡每年僅能生產出1800-2000匹呢絨,科倫每年只能生產出12000 匹。
這樣一個資本主義萌芽期的城邦共和國,在當時來講算是產業發達的地區。其人口規模有多大呢?
佛羅倫薩最繁盛時,城市有近10萬人口,農村人口也有8萬多。後來由於經濟衰退、政治動盪、黑死病等原因,佛羅倫薩人口銳減一半以上,後來雖然有所恢復,但再也沒有恢復到盛期的水平。
也就是說,佛羅倫薩的人口最高峰僅僅是18萬!與威尼斯差不多。
小結一下:
在農業時代和資本主義萌芽時代,以手工業製品為外貿主體,其作用不應過度誇大。在手工業的生產規模和效率之下,其出產是有限的,因而其貿易規模也是有限的。同時,社會的總需求也有限,沒有普遍的收入增加,人們的消費能力有限。最終,這種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外貿,其所能帶動的就業人口也是有限的。
明末的農民起義大軍有多少人呢?百萬級別的。以威尼斯和佛羅倫薩這種城邦經濟體模式看,僅僅解決李自成所率領的百萬流民,就至少需要建成6個這樣的城市。
但是,西北地區不靠海,離市場(南洋為主、日本需求小)也遠,短時間建立手工業生產、外貿市場和運輸這一整套體系,這都是極不現實的。
假如全面放開海禁,外貿即使不能解決流民,那麼能大幅度增加朝廷收入嗎?放開海禁搞海外貿易,朝廷因此就能收到很多錢嗎?
隆慶開關只開放了福建漳州月港,月港只准明朝海船從這裡出海,不準外國船到這裡停靠貿易,且每年從月港出發的商船數目有配額,限在百艘左右。
隆慶元年(1567年)海禁解除,到萬曆三年(1575年)時該港所收商稅為6000兩白銀;到了萬曆二十二(1594年)年增至2.9萬兩。
區區不到3萬兩白銀,對於大明的各種費用而言,那是杯水車薪。
假如全面放開呢?像月港這樣的城市放開它幾十個,朝廷的收入能上來嗎?
真的全面放開了,哪裡有那麼大的市場呢?沒有市場,交易量上不來,稅收額還是不可能達到太高的水平。
對比歐洲就知道了。1600年前後的歐洲,其總人口約1億;整個歐洲的貿易城市加起來也不過幾十個,而且其中很多城市的人口只有幾萬人。
大明如果放開幾十個港口城市做外貿,供應給誰呢?
因此,指望用海外貿易大幅度增加朝廷收入,是不現實的。
結束語俗話說對症下藥,大明的病症是土地兼併導致的極度兩極分化,農民或者佃農活不下去了才造反。要解決土地問題,除非革命。一是大明自我革命,自己把土地重新分配一下。但是這太違反人性,做不到。大明自己做不到,那就只能讓別人革了它的命了。
(完)
-
6 # 貓眼觀史
說起明朝的問題,其實還是比較複雜的,但有一點肯定是沒錯,明朝一直都處在財政吃緊的狀態下,尤其是到了明朝的中後期,財政問題被暴露得非常明顯,比如明武宗上臺之後,結婚國家都拿不出足夠的錢,後來要不是張居正的變法,明朝可能就撐不下去了。
明朝海禁
越來越嚴苛的經濟條件,讓明朝也必須要重視貿易,明朝經常會採取海禁的策略,最早是朱元璋開始實行海禁,不讓民眾下海捕魚貿易。雖然明朝有過鄭和下西洋的盛舉,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海禁,之前宋朝就已經發展出了非常發達的貿易,即便是元朝,也是相當重視海運貿易。
透過這些貿易,不斷進行著物資交換,為國家也是爭取到了大量的財富,可明朝就沒有這麼做,其實明朝的生產力還是相當發達的,眾多的商品,也能得到西方各國的青睞,明朝也並非是一直禁止海外貿易。
在隆慶年間,就已經開放了一些關口,而後來張居正透過改革,改變了原本的貨幣體系,白銀開始大量流入,對於民間的貿易也起到了極大的幫助,這就讓明朝獲得了不少的財政收入,對於緩解中後期的矛盾,也有很大的幫助。不過隆慶開關只是暫時的事情,沒有能繼續貫徹下去,而張居正的改革,在他死了之後,也漸漸被萬曆等人給廢棄,後期崇禎甚至幾百萬兩餉銀都拿不出來,這也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如果發展海外貿易,明朝能否避免滅亡?
其實官方層面,明朝一直都有進行海外貿易,只是在民間,對於海外貿易的限制太多了,很少能徹底放開。要是明朝能貫徹下去,真正放開貿易,大力發展海貿的話,明朝是否能避免滅亡呢?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其實明朝的滅亡與他們的財政問題有著關係,但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根據《明史》的統計,我們看到明朝中後期,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大概是在300萬兩左右,這種收入確實太少了,此外,明朝還會徵收糧食充當賦稅,摺合一下的話,每年加起來大概有2000多萬兩。這個水準也還不錯了,可與宋朝,清朝相比,明朝的財政收入還是太少了。畢竟糧食這類的賦稅,沒辦法直接兌現,明朝後期供養遼東的關寧軍,就傾盡了全國的財富。
那麼引入海貿,這筆收入自然就能增加朝廷的賦稅,無論是官方運營,還是民間的私自貿易,朝廷都可以獲得不少的收益。可即便這麼做,明朝也不可能避免因為沒錢而滅亡的結局,崇禎是運氣不夠好,他自己也挺作死,白白把江山給送了出去,明朝當時其實不至於就這麼被滅掉,但沒錢安撫地方,導致農民軍到處橫行,朝廷費盡力氣也只能養遼東的軍隊,缺錢給國家帶來的影響,仍然會導致明朝的滅亡。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說海貿無法解決明朝滅亡的問題呢?
首先我們就必須要看看明朝為何會只有這點賦稅,朱元璋開國的時候,吸取了前朝的教訓,他想要給民眾一個不錯的生活環境,因此就規定對於農民永不加賦,他的這個決策,直接就導致明朝整體的農業稅相當低,再加上明朝一直困擾他們的流民問題,實際上大量的民眾壓根就沒有在土地上好好耕種,即便是這麼少的農業稅,也在不斷減少。
而明朝對於商業稅就更不重視了,如果開海的話,必然要算到商業稅裡面,明朝商業稅的稅率相當低,在不開海的情況下,主要是以鹽,茶,營業稅之類的。單單是萬曆早期改革的時候,他們的商業稅收入也就300多萬兩,而相比之下,宋朝光是從鹽,茶這些稅收中,就獲得了幾千萬兩的收入,宋朝海運更是給國家帶來了更多的收入,這點明朝是比不了的。
明朝的商業稅,實際上屬於是接近不存在的地步,明朝建立之後,政府對於商業稅並不重視。因此即便明朝開海,由於商業稅的管理,落實不行,海運大量的收入,也沒辦法都到國庫裡面。可能透過海運徵收過來的稅,還真沒多少銀子。
為何會有這樣的問題呢?最主要的因素,是明朝的壟斷導致的,明朝一直都有海外貿易,可那些都是一些地主官僚,皇親國戚們來主導的官方貿易,他們透過這些貿易,為自己賺取了大量的錢財,早期的鄭和航海,帶來的眾多錢財都是到了這些皇親國戚們自己的腰包裡面。
而明朝又有一個更加獨特的制度,那就是士紳不用納稅,這就導致東南這些地區,大量的官紳地主們每年賺取大量的錢財,自己卻不用上交給國庫,即便是朝廷實在過不下去,強行徵收,從他們的手裡也拿不到多少錢。
而這些人又處在東南沿海等地,他們長期就把持著海外貿易,即便是明朝徹底放開了這些貿易,也必然要讓這些人佔了大頭,著名的隆慶開關,明明有大量的白銀流入,結果國庫倒是沒有多少收入,可民間去形成了一股白銀熱,市場裡面突然出現了這麼多的錢,國家居然沒收到多少錢,這就太不可思議了。
說到底,還是這些人與文官階層的利益都是一致的,負責海運稅收的官員們,本身就是這個階層的人,他們和背後的人們都會透過這些貿易,層層吸血,剩下的能到國庫的銀子實在沒有幾個了。朝廷還沒辦法從他們身上收取賦稅,而長期以來,朝廷也沒辦法建立有效的商業稅收制度,同樣無法增加稅率,畢竟這些文官階層掌握了朝廷的話語權,皇帝也不能隨意觸碰他們的利益,要想改革就必須要這些人同意,可讓他們出血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由於明朝初期就執行了海禁政策,這就導致了走私風氣盛行。明朝建立的時候,東南沿海等地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海盜,他們以雙嶼這些地方為主,紛紛選擇走私商品,像日本與東南亞很多的國家,都出現了大量的海盜,而明朝沿海地區更是有眾多的官商與這些海盜勾結,聯手去謀取大量的利益。
隆慶開關的時候,走私風氣一度就壓過了正當貿易,明明是受到政府保護的商船,出海之後就必須要依附這些走私者,朝廷屢次要打擊走私,可始終都沒辦法打擊乾淨,因為朝廷裡面像很多皇親國戚,他們才是走私中的大頭,靠著這些走私賺取了更多的錢財。開海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利益,即便是強行開放,他們也會加大走私的力度,靠著長期走私的優勢,不斷排擠正當的貿易。
因此明朝沒辦法徹底放開海貿,即便是完全放開了,海外貿易的收入也不可能太高,大部分還會落到這些官商的頭上。至於明朝到底該怎麼解決自己的稅收問題,這就已經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因為早期確定的制度,到了後面文官階層徹底掌握了朝中的大權,要想全部推翻這個制度,就必然要觸碰到明朝的統治基礎,這對於朝廷的統治會有極大的影響,因此任何皇帝,即便想要增加稅收,也沒辦法透過改變制度,更換稅收的策略,他們所受到的阻力會非常大,這是哪個皇帝都承受不了的事情,封建政權首要的目標,還是要確保自己的統治不出問題。
參考文獻《明史》
-
7 # 使用者6161899116
所謂的掠奪世界一半白銀,是中國用一堆生存資源換來了一堆根本無法變現推動社會發展的無用金屬。明朝的這次海外貿易是一次真真正正的傷害到國本的買賣:明政府表面上有錢了,老百姓手裡的東西是真真正正貶值了。隆慶開關只是養肥了到中美洲掠奪的歐洲冒險者,讓其更容易的在美洲站穩腳跟。諷刺的是那群美國人先祖用大量的燒荒製造出小冰河時代,來回報朱明王朝。(為了將大量森林製造成耕地進行燒荒,大量燒荒使地球臭氧層短期內產生大量煙層阻擋了陽光…)
回覆列表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國家沒錢,而是財富高度集中,分佈嚴重不均勻,通俗點說就是10%的人收斂了90%的社會財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的土地都透過“投獻”的方式流轉到了權貴手中,而這部分人是擁有免稅特權的,所以國家稅收越來越少,農民負擔越來越重。第二,朱氏子孫越來越多,根據朱元璋規定,這部分人不能進行任何勞作,只能吃國家俸祿,光是養這部分人都是一大部分開銷,國家根本吃不消。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最初的政治制度設計已經適應不了明朝中後期的社會現象,因此想要避免明朝滅亡就必須從政治制度上進行改革,這點高拱、張居正具有深刻的認識,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皇帝本身沒有改革的意識和勇氣,只靠幾個文臣是很難徹底改革的,所以“隆萬改革”雖然一度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很快就隨著張居正被清算而停止了,明朝也失去了振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