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觀菌
-
2 # 歷史百小生
這個問題其實說的是歷史上的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辛酉政變”。主角是慈禧和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看懂這個問題,我首先來介紹一下這段歷史背景。
1861年,英法聯軍打到了北京城(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帶著老婆家眷逃到了熱河行宮,沒想到他這一走,再也沒有活著回到他的紫禁城,在熱河歸天了。
咸豐皇帝臨時前,有一份遺詔,主要安排了兩件事,第一,立慈禧的兒子載淳為新皇帝,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第二,因為新皇帝太小,特任命肅順、端華、載垣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政務。但是,這裡有一個細節。因為當時咸豐皇帝已經病的連筆都拿不動了,所以這份遺詔是咸豐皇帝口述,他人代筆而寫。
雖然咸豐皇帝任命了八大顧命大臣,但是咸豐的老婆慈禧不甘心大權落入他人之手,聯合在京的恭親王奕訢以及自己的親信榮祿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宣佈肅順等人的罪狀,肅順在送咸豐皇帝的靈柩回京的路上就被慈禧派人抓捕,隨後立即處死,端華、載垣二人被賜自盡,其他顧命大臣也被一網打盡。從此,慈禧掌握了大清朝的大權。
這段歷史說起來感覺非常輕鬆,其實充滿了複雜的鬥爭,慈禧也是險中求勝。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肅順為什麼沒有鬥過慈禧?
先帝咸豐留了一手,給了慈禧掣肘肅順的權力咸豐雖然昏庸,但是還不糊塗,他也擔心在自己身後,八大顧命大臣專權弄朝,斷送了大清的江山。所以,在授權八大顧命大臣處理朝政的同時,也給了東宮太后(慈安)一枚鈐印“御賞”,西宮太后(慈禧)一枚鈐印“同道堂”,並規定,有關朝廷命令的上傳下達,必須在檔案的首尾蓋上這兩個印才有效。
東宮太后慈安性格溫和,不爭不搶,所以這兩個印基本被慈禧把持。這兩個印也讓肅順如鯁在喉。慈禧多次拒絕在肅順等人擬好的旨意上蓋章,讓肅順等人的意見不能下達。
肅順等人大意輕敵,給了慈禧機會肅順和載垣、端華三人當時都非常的年輕,一朝得到大權,難免有些飄飄然,雖然他們視慈禧為眼中釘肉中刺,但是不會想到慈禧真的能翻起大浪來,一時疏忽,釀成大錯。
當時,慈禧困於熱河,無法和京師的恭親王聯絡上,非常著急,就派自己親信到京城聯絡恭親王,恭親王就以給咸豐皇帝奔喪為名來到熱河,慈禧召見恭親王,但是肅順等人百般阻撓,以叔嫂須避諱為名,不讓恭親王和慈禧見面。
沒辦法,恭親王說要不端華你和我一起進去吧。肅順一看恭親王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再阻攔有些不近人情了,於是就同意了,也沒上端華跟進去。這就給了慈禧和恭親王密議的機會。
肅順專橫,不得人心,京師大臣靠攏慈禧不得不說,肅順是自作孽不可活。在咸豐皇帝還沒有死的時候,肅順就是咸豐的寵臣,仗著有皇帝撐腰,專橫跋扈,得罪了不少的朝中大臣。慈禧和恭親王奕訢見面後,又哭訴了一番肅順種種的不是,如何欺負孤兒寡母,奕訢回到京師後,又將此事轉述給了在京的大臣們,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同情。
所以,在慈禧提前趕回京城後,才會得到眾多王公大臣的支援,能夠以太后身份下達旨意,一舉將肅順等人拿下,從此開啟了垂簾聽政時代。
-
3 # 泰林說
咸豐皇帝的遺詔有個致命的漏洞,給慈禧和恭親王奕訢留下了絕好的把柄。
說起來,道光和咸豐都在遺詔上犯了錯誤,這對父子還真是細節決定成敗的經典案例!
道光帝的遺詔造成咸豐皇帝和弟弟奕訢一輩子的相互猜疑,導致奕訢變成了嫂子慈禧的最強助力。道光帝很欣賞聰慧機敏的皇六子奕訢,所以在立儲密旨中,竟然先寫了立奕訢為親王,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
後果就是奕訢覺得皇位應該是自己的,而咸豐帝奕詝就認為父親道光偏心讓自己出醜。
從小被一個母親撫養起來的兄弟倆從此就心裡有了疙瘩。
等到奕訢“矯詔”給自己生母康慈皇太妃上了太后的尊號這事爆發,兄弟兩個徹底鬧掰了。從咸豐五年終咸豐一生都沒讓奕訢再進入過權力中心。直至咸豐臨終在熱河給自己的六歲的小兒子同治皇帝載淳找了八個顧命大臣,竟然也把奕訢排除在外。
兄弟猜疑至此,父親道光的立儲密旨“功不可沒”!
其實道光完全可以透過立奕訢的生母,奕詝的養母靜皇貴妃為皇后的方式來補償對奕訢的歉疚,可惜,道光太拘泥於不超過聖祖康熙四個皇后的成例。給自己的身後事,惹下了天大的麻煩。
哪怕是立儲密旨的順序顛倒一下,也不會出現兄弟相疑的惡劣後果。
奕訢急於重回權力中心,慈禧急於擺脫八大顧命大臣對皇權的限制和霸佔,兩股政治勢力有了合謀的理由,但是肅順等卻懵然不知。
肅順剛愎自用,在三件事上激怒了慈禧,導致慈禧決定處理掉顧命八大臣。第一件事是發生在清王室向熱河逃跑的路上。這一次,只比慈禧後來往西安跑好那麼一點點,咸豐的“御輦”情況還不錯,慈禧的就不行了。就是個破車。這一路上的顛簸,可想而知。
負責關防的,正是肅順。慈禧多次提出要求換好一點的車子。肅順急了,說了句話,前面還像點樣,說荒郊野嶺的沒法弄,後面的半句話就難聽了,大意是,你以為你是誰啊!
那慈禧到底是誰呢?她是咸豐帝皇長子載淳的生母懿皇貴妃!是大清朝未來的皇太后!
這種窩囊氣,到了熱河在慈禧提出改善生活條件的時候,又受了一回!
第二件事就更要命了。是真要命,是肅順想要慈禧的命!
到了熱河,眼看著咸豐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耿直而又忠心的愛新覺羅·肅順給咸豐提了個建議。載淳六歲,慈禧二十六歲,慈禧又給您批閱過奏章,這,主少母壯的。要不,像漢武帝殺死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一樣,也把慈禧殺了?
這位肅順大人,真的是讀史只讀一半。他就沒想想,當唐高宗李治和丞相想廢武則天的時候,為什麼武則天能夠“從天而降”嗎?皇宮,真的是后妃們的地盤啊!
唐高宗李治不是漢武帝,咸豐帝就更離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知道差出幾條街去了。
這話很容易就傳到了慈禧的耳朵裡,當然,咸豐帝痛苦的思考之後沒有答應肅順的請求這個反應,也傳到慈禧耳朵裡去了。
這就觸碰到底線了,讓慈禧明白和肅順們之間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了。而對這一點,肅順到死都沒有意識到!應該說,肅順被咸豐的重用,導致了他的狂妄自大,喪失了鬥爭的警惕性。
第三件事發生在咸豐死之後。是直接對兩宮太后的觸怒!
首先當然是對慈禧本人的,不然她也不會這麼生氣。上太后尊號的時候,慈禧比慈安晚了一天!有先有後,那就意味著有尊有卑,這,被慈禧理解為八大臣就是在故意噁心她。
然後就是皇權的問題了!顧命八大臣審閱各地上的奏摺,然後擬旨,再請慈安在頭上蓋上“御賞”的大印,最後請慈禧蓋上“同道堂”的大印,這就變成聖旨了,就是同治小皇帝的聖意了。
這麼著進行了幾天,有經驗的慈禧回過味來了,不對啊!只看他們擬的旨,不知道下臣的奏摺是什麼,那到底他們八個的意見對還是不對啊!
慈禧把這層意思和慈安一說,慈安也覺得是這麼個道理。就對顧命大臣們提出要求,要看奏摺。
大臣們激烈的反對,理由是後宮不得干政!慈禧說那我們蓋章還有什麼意義?
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后但鈐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內覽!
肅順說的話極難聽,大意是,本來就是多此一舉,要不乾脆兩位太后把章給我們吧,我們代勞了!您兩位別累著!
這不就是明著欺負孤兒寡母嗎!氣的慈安也非常憤怒。堅定的和慈禧站在一起,要求看奏摺。
雙方都沒有讓步,但是最後,還是肅順他們讓步了,這這讓步也沒得到好的結果。
肅順們想明白了,慈安是個文盲不識字,慈禧也就是算略通,大清江山處處烽煙,每天這麼多奏摺,累也累死她們,早晚會故態復萌。
果然,兩宮皇太后居於深宮,有沒個人商量,還都是必須及時回覆的奏摺,最後,還是要以肅順們的意見為主。
這不得不說咸豐安排的有問題,只考慮了肅順們與兩宮之間的互相監督,但是沒考慮互相協作提高效率,更沒考慮皇權歸屬導致的激烈和尖銳的矛盾。慈禧終於受不了了,她要找外援,準確的說,要找家裡人自己人幫忙,那就是留在北京與英法談判的恭親王,奕訢。
肅順們倒是很防備奕訢來熱河,以小皇帝的名義下了聖諭,不許奕訢來熱河奔喪。但是架不住慈禧有“過牆梯”!歷史上不乏小人物改寫大歷史的例子存在。慈禧的貼身小太監安德海,就是鮮明的例子。
慈禧眼看肅順們借小皇帝的名義堵住了奕訢來熱河奔喪的路,又急又怒,這叫什麼,這叫隔絕中外啊!肅順們擅權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
兩宮太后一商量,讓慈禧的太監安德海和慈安的宮女打了一架。
慈禧當然應該讓著慈安,於是安德海被打了一頓,並罰他回北京!
正感覺苦悶但又束手無策的奕訢。知道了兩宮皇太后意願,不由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重回權力巔峰的機會,來了。
於是奕訢趕緊上奏摺。要求去熱河奔喪。而兩宮皇太后接到奕訢的奏摺之後,就明白奕訢已經知道了她們的意思。所以就把肅順們招進來告訴要同意奕訢的請求。
肅順們雖然非常不想讓雙方見面。因為兩宮皇太后的兩枚大印加上奕訢的人脈,見識,以及治國理政的經驗相結合會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準確的說,就沒他們什麼事兒了。
但是他們又缺乏正當的理由,因為奕訢畢竟是咸豐皇帝血緣關係最近!而且是一個母親撫養長大,所以只好答應了兩宮皇太后的要求。
他們以為到時候以皇上剛剛賓天,兩宮皇太后又在熱孝之中。叔嫂又都年紀輕輕,當時奕訢只有30歲,而兩宮皇太后都不到三十歲。確實從避嫌上來說,不宜見面。所以肅順們的警惕心。又奇蹟般的喪失了一次。
細節,還是細節,肅順們送命就送命在細節上!看看奕訢處理細節的能力,真是對比鮮明!
細節一哭靈,史載:
伏地大慟,聲徹殿陛!
細節二叔嫂見面。
這是什麼應對?這根本就是沒有料到奕訢叔嫂會有這種反應!這八位顧命,自以為是到了何種地步!對手稍稍做出意料之外的舉動,竟然就束手無策,說實在的,咸豐的眼光,也真的夠嗆。一個奕訢他們都對付不了,名臣如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他們,能行嗎?
細節三:奕訢要求兩宮太后,第一是要趕緊回北京,北京是奕訢的勢力範圍,第二是回北京之前,一定要隱忍,要逆來順受,避免打草驚蛇!
再看肅順們是怎麼在最重要的細節上面翻船的!
奕訢走後,熱河行宮決定了要扶靈回北京了。
但是一個問題出來了,按規制,小皇帝必須先對梓宮叩頭,請大行皇帝上路,然後再趕緊騎馬到達當天的終點,等著梓宮到了,小皇帝要再次叩頭,請大行皇帝駐蹕。
問題是,小皇帝才六歲,無論如何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於是,肅順們做出了一個令他們追悔莫及的決定,
讓端華和載垣陪著兩宮皇太后及小皇帝先回北京,而肅順這個主心骨,慢慢扶靈回京!
真有意思!明明端華和載垣在奕訢面前的表現說明了二人缺乏應變能力,肅順們竟然仍然派兩人到北京打前站,這是嫌自己死的不夠快嗎?
這充分反映了一點,那就是,奕訢叔嫂很明白鬥爭的殘酷性,是你死我活的,而肅順們則根本沒有這個意識。
兩宮皇太后一進京就罷免了八顧命大臣,商量完在殿外直接就把懵懂不知的端華,載垣下了大牢。其動作之穩,之準,之狠,是八顧命大臣根本無從預料也無法企及的!
肅順們,輸在慈禧和奕訢叔嫂二人手裡,一點都不冤!
肅順更是被醇親王奕譞從扶靈隊伍的熱被窩裡揪出來押到北京去的。可見他根本就毫無防備!
最終,肅順被菜市口開刀問斬,載垣端華賜自盡,一品大員和兩位鐵帽子王同時處死,開了大清先河!其餘人等則均革職了事。
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咸豐遺詔的致命的漏洞:咸豐帝拜八位顧命大臣的遺詔,不是親筆所書!按說八大臣手書咸豐的口諭同樣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腳的。
但是,當時兩宮太后可都沒在跟前,而肅順們又沒有處理好和兩宮太后的關係,在一系列的細節上全部失分。
兩宮皇太后說他們矯詔自利,他們是百口莫辯!
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變,一場細節決定成敗的經典大戲!恭親王奕訢叔嫂達成了交易,奕訢替代了八顧命大臣,而慈禧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統治!把清王朝帶入了深淵!
-
4 # 棲鴻看紅樓
手握遺詔的不是肅順,而是八大臣。
而遺詔中規定的受益人,不止是八大臣,也包括兩宮皇太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手握遺詔的,應該是“八大臣與兩位太后”。
為了避免鰲拜的情況再現,咸豐指定了八大臣輔政。但是八大臣都是大臣,萬一他們覬覦皇權,怎麼辦?那就再找個不可能覬覦皇權的人,加入進來。
中國歷史上有過不少專權的太后,但真正成功“篡位”的只有武則天一個。所以安排小皇帝的嫡母和生母,也參加到主政的集團中來,是咸豐比較放心的一件事。
事實也的確如此。慈禧實際統治中國幾十年,可並沒有改朝換代,這是真的。如果沒有慈禧的制衡,你就能保證不會再來一個王莽?
好吧,咸豐的遺詔,就是安排八大臣與兩宮太后一起輔佐小皇帝同治(開始的年號不叫同治,叫“祺祥”。慈禧奪權之後,才改年號為“同治”,取“共同治國”之意)。如果按比例來說的話,肅順掌握了一半的八分之一,也就是十六分之一的權力,慈禧則掌握了一半的二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一的權力。
(這個比例,就是理論上的。八大臣並不是平均分配權力,慈安太后的權力慾望不強,平時肯定不與慈禧相爭。幾分之一,不過是說說而已)
八大臣聯合起來,可以與兩宮太后鬥一鬥。但是慈禧分化了八大臣集團,又聯合了“靠邊站”的鬼子六奕訢,當然勝過孤掌難鳴的肅順了。
肅順的治國水平如何,我還真不知道。但是他政治鬥爭的水平,肯定是比慈禧差遠了。
-
5 # 看客讀史
遺詔上的顧命大臣有八位,肅順是最有權勢的一位而已。咸豐帝臨死的時候,又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懿貴妃,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這就註定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悲慘結局。
第一、歷史的糾結。咸豐帝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咸豐皇帝即位後,很是有一番作為的,“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可惜,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整個帝國的統治根基。西方列強又趁機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接火燒了圓明園(咸豐皇帝就是在圓明園裡出生的),對於一個企圖“中興祖業”的有作為的皇帝,這樣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咸豐帝帶著老婆孩子,從圓明園一路逃到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當然是以“北狩”的名義,而40年後同樣情形“西巡”的慈禧太后也在這次“北狩”之列,只不過這個時候的慈禧還是懿貴妃。
“北狩”到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憂憤交加,一病不起。臨終之際,糾結萬分。皇后鈕鈷祿氏是個好人,但是沒有子嗣。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是太子的生母,但是野心勃勃。肅順等八大臣雖然忠勇可嘉,但是真要把帝國的權利交給他們,那自己的妻兒又會落個什麼下場呢?畢竟小皇帝這個時候才6歲。外面又有僧格林沁手握兵權,恭親王奕訢與列強求和。一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咸豐帝陷入了歷史的糾結,那就是:如何安排身後事。尤其是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時刻(西方列強打得老大帝國毫無還手之力),結果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一廂情願的老皇帝既想用八大臣來輔佐他的孤兒寡母,又怕孤兒寡母遭遇不測,把帝國的權力直接給了兩個女人(即沒有兩宮太后的御印蓋戳,帝國的一切檔案都是無效的)。
一山不容二虎,這就註定了後面歷史悲劇的發生。本來,肅順等人是有機會也有可能,成為改變歷史的英雄的,最後在葉赫那拉氏的雷霆手段下,成了歷史的悲劇。
第二,歷史的悲劇。為什麼說肅順等八大臣的殞命是歷史的悲劇?你要相信一個皇帝(咸豐)的判斷,而且是一個將死皇帝的判斷,當時的情況下,當時的人選中,能夠選出肅順他們八人,可以說是不知道經過多少日夜深思熟慮的結果。他們八人,也必定有著其他人所沒有的入選理由。倘若,沒有後來的“辛酉政變”,也許清政府實現“中興”或者再晚百十年滅亡也未可知。
為什麼這樣說?顧命八大臣,我們來看一下肅順就可以管中窺豹。肅順(1816—1861)清末滿洲鑲藍旗人,宗室貴族,愛新覺羅氏,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子。
肅順步入仕途是從當侍衛開始的,慢慢的保護皇室安全,皇帝出行打打前站,然後從靠近權力到一步步抓住帝國的權力,肅順算是皇室宗親裡,少有的幹才。所以,肅順被殺的訊息傳來,曾國藩慘然曰:“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
肅順何德何能,居然讓曾國藩這個後人眼中的“半聖”,評價為大清帝國的“長城”?肅順一死,就註定了清王朝必然滅國的命運?其他不評價,三件事我們來認識一下肅順。
一是戊午科場案。清朝咸豐八年,考生羅鴻祀賄賂主考官的家人中舉,最後被揭發,主考官柏葰按律處斬。因為這一年是戊午年,所以這場科舉舞弊案就叫戊午科場案。
主考官柏葰是蒙古正藍旗人,根正苗紅,早在道光皇帝一朝,就因抵抗太平天國,搞經濟搞得好而身居高位。科場案事發時,柏葰是一品大員,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為官清廉,官聲很好。結果因為家裡人受賄,直接被肅順等人給殺了。
一方面,有人說肅順是排除異己。另一方面,也說明肅順等人肅貪反腐的決心。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已經到了不整不足以平民憤,不整馬上就要亡國的的地步。而肅順正是那個把屠刀伸向“貪腐”的“劊子手”。科場案後,朝廷吏治為之一振。
二是重用漢臣。面對大清王朝的頹勢,肅順看清了只有漢人才能挽救這一敗局,這種“萬人皆睡他獨醒”的政治敏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肅順向朝廷推薦的漢臣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可以說,沒有這些人,清不亡於太平天國,亦亡於西方列強。結果肅順被殺,清已無人!
三是對外強硬。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肅順與俄華人談判。簽訂《璦琿條約》時,肅順寸土不讓,態度強硬。面對俄人的恫嚇,肅順以暴制暴,把條約摔在桌子上,大罵:“此無非一紙空文!”俄方見談不攏,逼清政府換談判代表,結果沒換成。
沒換成,也就籤不成。俄國代表沒法,只得單方面宣佈退出。然後去遊說英法聯軍,說:“有權勢的肅順是與歐洲為敵的頭號壞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開宣稱,必須將全部歐洲蠻夷趕出中國”。
後來,《璦琿條約》跟誰籤的不知道。反正,簽訂之後,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第三,歷史的玩笑。民間一直有個傳說,說當初愛新覺羅滅葉赫那拉,葉赫那拉的酋長說,葉赫那拉氏哪怕只剩下一個女娃,也要滅掉你愛新覺羅。後來,葉赫那拉的慈禧,果然滅了愛新覺羅的大清王朝。
民間的傳說很可笑,但真正的歷史一點也不好笑,還很可悲。誰能想到,泱泱華夏,我們中國風光無限了幾千年,引領時代潮流幾千年,站在世界之巔幾千年,到最後卻被一個女人統治了近半個世紀,落得個百年屈辱,不堪回首。
而這個女人又是如何一下子抓住帝國的權力呢?那就是“辛酉政變”,懿貴妃發動政變,在六天內扳倒權傾朝野的肅順一夥,是震驚中外。
這次政變,因小皇帝的年號為“ 祺祥”,故史稱“ 祺祥政變”。又因為這年是農曆辛酉年,故又稱“ 辛酉政變”。還因政變發生在北京,所以也叫“北京政變”。
當時的顧命八大臣為則大多是四五十歲的年紀,高層的政治生涯剛剛開始,政治前途前途一片大好,如果歷史沒有開個玩笑,也許……
1、載垣,怡親王,46歲,賜白絹自盡。
2、端華,鄭親王,54歲,賜死。
3、景壽,生年不祥,不過17年前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就被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應該也是四五十歲的年紀。道光皇帝的駙馬爺,削職!
4、肅順,戶部尚書,45歲,菜市口斬立決!
5、穆蔭,兵部尚書,以“在 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流放。
6、 匡源,56歲,咸豐帝的老師,革職!
7、杜翰,55歲,流放新疆。帝師杜受田的長子,流放新疆。
8、焦佑瀛,太僕寺少卿,清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革職。
發動政變的時候,慈安25歲,慈禧27歲,恭親王奕訢30歲。
-
6 # 歷史動車
肅順的死,在於其不識時務與麻痺大意。
咸豐臨終前下了一道密詔,指定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由他們輔佐年僅六歲的小皇帝。
因為前有多爾袞與鰲拜這樣的前車之鑑,咸豐對八大臣是不信任的。因此,又將“御賞”與“同道堂”兩枚印璽送給了慈禧與慈安,並申明,八大臣每擬好一道諭旨,在開始處要加蓋御賞印章,結尾處要加蓋同道堂印章,諭旨才能生效。
以上就是密詔的大致內容。
也就是說,八大臣擬好的諭旨如果沒有加蓋兩枚印章就如同廢紙。而廢紙如果加蓋了印章就如同諭旨,權利傾向哪一方是很明顯的。而肅順由於傲慢與自大,嚴重低估了兩宮皇太后與恭親王的能力。
在護送大行皇帝靈柩返京時,慈禧並沒有與靈柩同行,而是繞小路提前了四天回京。到京城後就向百官哭訴肅順等人不顧民族、國家危亡,向咸豐進讒言鼓動其逃亡熱河。又哭訴大行皇帝駕崩後,肅順如何專橫霸道,如何欺負孤兒寡母,淋漓盡致地展示自己弱勢的一面,博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同情。
在滿朝文武的支援下,第二日在密雲將肅順等人抓捕。史稱辛酉政變。
-
7 # 澤邊山
客觀來說,肅順集團顧命八大臣是最沒有理由被兩宮太后和恭王打敗,以至肅順還被斬立決;最不濟也是肅順與豁達遠瞻的恭王握手言和、同朝共事而共撫時局。然而歷史沒有如果,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可以看看肅順們的優勢:
手握遺詔,贊襄一切;
或親王或軍機大臣而為顧命大臣;
在承德避暑山莊是一個準國家政府班子(留守京城另有一套班子);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手握皇帝遺詔而強有力的顧命八大臣,競然將一手好牌打爛了,甚至爛得不能再爛(被斬立決、賜令自盡等),這又是何因呢?
肅順個性張揚跋扈,自命不凡,剛愎自用,比如對當時的懿貴妃(當時被肅順叫蘭兒)的看法就是,蘭兒小兒,看你多能耐!所以肅順其時是盲目自信、自大狂妄而掉以輕心的心態;
怡親王載垣和端華等屬滿清宗室貴戚,原本也就逗鳥遛狗之輩,扣個板指嗅個鼻菸,原本並無啥大本事,只因與咸豐為近支皇親,拉來湊數,原屬庸祿之輩,其才具不堪大用;
焦祐癮、匡源、杜翰等這幾位,也只是軍機後進,沒什麼主見,遇事兩眼一抹黑,猶其杜翰之父杜受田原為咸豐師傅,在咸豐繼位時起了關健重大作用,故為咸豐所看重,也被肅順拉來壯門面壯聲威;
肅順等還在關健時刻競因為表功而請辭了神機營和皇帝護兵及粘杆處的差事,這在當時的話來說無異於自速其死
最要命的是,肅順在護送梓宮回京途中,私帶女眷和侍妾,這不僅有違朝綱,而且是大不敬,已屬死罪,成為爾後受慈禧打擊的重要把柄。
再看看慈禧的處境:
孤兒寡母,勢單力薄,加上慈安,亦就是兩個婦道人家而已,無依無助,用肅順的話說,就是女流之輩,掀不起什麼大浪!
雖貴為新皇帝載淳(同治)的母后,卻同樣遭肅順等蔑視,肅順甚至還口出"朝庭之事原本就毋須太后過問、太后過問原本就多餘"的狂言!
唯一對慈禧有利的,就是咸豐駕崩前賜予慈安的"御賞"和賜予慈禧的"同道堂"兩枚由咸豐親刻的印章,並由慈禧靈機巧妙地爭取到作為頒發諭旨的御印,不過,這也只被肅順看作是走走過場而已。
肅順歷來被看作是幹臣,有主見,有魄力,有擔當,也有忠心,這些都曾被咸豐重視;但肅順又過於張揚跋扈,事事必親自過問,親力親為,咸豐也曾疑他攬權,有異心,肅順的解釋是,皇上龍體欠安,自己所做一切均是為主分憂。這種解釋對咸豐來說並無不妥,然而由旁人和明眼人來看就另當別論。
最令肅順暗中後悔、叫苦不迭的是,當初懿貴妃和咸豐鬧口角,肅順背而力勸咸豐殺之,說是懿貴妃子幼母壯,又母以子貴,干擾朝綱,有違祖制。咸豐沒同意,人家畢竟是咸豐的妻子,孩子他娘嘛!
回過頭再看慈禧的心機:
慈禧表面示弱,內心卻呈強,且深藏不露;
在恭王來山莊叩祭梓宮時暗中與恭王交好,並初步達成了聯手的默契;當謀略初定欲除肅順時,及時派心腹太監安得海暗中潛入京城聯絡恭王,達到謀定而後動的效果!
另外恭王在京令首席軍機大臣文祥等成功籠絡領兵將領勝保,作為板倒肅順必不可少的軍事後盾。
以京中神機營首領醇親王(咸豐和恭王的七弟)作前鋒,前往梓宮回京途中於深夜突襲擒拿單獨夜宿的肅順…
從以上種種來看,肅順不敗是沒有道理的,辛酉政變的成功,看似偶然,卻毫不懷疑是歷史的必然!
-
8 # 香茗史館
肅順雖然手握先帝遺詔,但兩宮太后卻握有“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這是極為要命的,顧命八大臣雖然受命輔政,他們擁有擬定詔書的權力,但這個詔書卻需要加蓋“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才能生效,這導致顧命八大臣的權力是受到兩宮太后制約的。再加上肅順等人著實有些輕敵,且不如慈禧手腕強硬,在雙方爆發矛盾之後,便等於已經註定了敗亡。
△辛酉政變
咸豐帝熱河病逝,他的遺命到底是為了限制誰?咸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在英法聯軍於1860年逼近北京之時,咸豐皇帝便急忙帶著皇后和懿貴妃和一班親信逃至熱河。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簽訂《北京條約》後不久,咸豐帝便因病去世了,而在彌留之際,他的一番做法卻令人深思。
△咸豐帝
咸豐皇帝在臨死之前,對於自己的身後事,他主要做了三種安排:
1、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便是確定了皇位的繼承人,確保了權力的順利交接。
△咸豐確定輔政大臣
2、確立輔政大臣:由於太子載淳當時只有6歲,親政顯然不大可能,因此他為其挑選了八位輔政大臣,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以及原來五個軍機大臣的其中四人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顧命八大臣”。
3、權力的制約:咸豐帝又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且明確顧命大臣擬旨後要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兩宮太后
從咸豐帝的遺命不難看出,“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的作用無疑要比遺詔更大,只要兩宮太后不蓋印章,那麼顧命大臣的作用也就根本無法發揮出來。毫無疑問,他之所以會給兩宮太后兩枚印章,為的就是限制顧命八大臣的權力,為了防止皇室權力外流。
後宮與外廷之爭,兩宮太后與顧命大臣的決裂由於內廷對外廷的限制,雙方的矛盾幾乎不可調和,事實上在咸豐去世不久,這種矛盾便爆發了。而促使這種矛盾爆發的,便是關於兩宮太后是否應該垂簾聽政的問題。
△恭親王奕訢
事實上,在咸豐皇帝去世還不到十天的時候,恭親王奕訢便來到了承德避暑山莊,一方面是為了叩謁咸豐皇帝的梓宮,另一方面便是為自己的後路積極謀劃。他雖然是親王,但卻因長期受咸豐帝的猜忌,更是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顧命八大臣當中,四名軍機大臣都已經入選,而偏偏將與其交好的文祥排除在外,這令他不得不擔心自己以後的日子。恭親王奕訢在承德與兩宮太后密議多日之後,遂返回北京,開始積極謀劃。
△董元醇
緊接著,御史董元醇上書,請求太后權理朝政,另選親王一、二人輔弼。針對這封奏摺,兩宮皇太后召見八大臣。這次召見是兩宮太后對八大臣的第一次攤牌,藉著董元醇的奏摺,試探八大臣對於兩宮太后干政的態度。
在八大臣看來,皇帝既然給了你們兩宮太后限制外廷的權力,那麼你們就乖乖呆在後宮,我們有事去奏請就完了。你們竟然還想站到前臺來,連我們輔政大臣的權力都要搶,八大臣自然不可能坐視這種事情發生。而兩宮太后的態度也很明確,想將我們限制在後宮?門都沒有。
△顧命八大臣
於是乎,兩宮太后與八大臣展開了激烈的辯駁,八大臣“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而根據《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連小皇帝都被嚇尿了,足見這次交鋒的激烈。
慈禧政治手腕極強,八大臣毫無招架之力雙方的第一次交手以相持不下而終,但雙方顯然都不死心。不過,顧命八大臣想的是回到北京之後再從長計議,而慈禧卻已經在考慮要除掉八大臣了,而她所憑藉的,便是已經率先返回北京的恭親王奕訢。
△慈禧
慈禧和恭親王奕訢都明白,在這種關鍵時刻,兵權才是最為重要的。恭親王奕訢返京之後,便立即籠絡了握有京、津一代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以及握有直魯重兵的僧格林沁。而慈禧則將目標對準了八大臣中唯一握有兵權的端華,在召見顧命大臣之時,他以端華兼職太多為由,想要奪其兵權,而端華卻表示自己只做行在步軍統領,慈禧於是便將步軍統領的職位給了奕譞,直接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
如此一來,端華雖然掌握有行在的軍權,但北京地區的軍權卻已經被慈禧一方悄然掌握,這也是慈禧將政變之地選在北京的重要原因。
△肅順
在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起駕之後,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靈駕一天,便以皇帝幼小、梁太后為年輕婦道人家為藉口,帶著載垣、端華等七大臣從小道趕往北京,只留肅順率領人馬跟隨梓宮慢行。
剛剛到達北京的慈禧,隨即便召見了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在瞭解了京中形勢之後,心中大定。次日一早,奕訢便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宣佈解除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和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則被撤職查辦,而醇郡王奕譞則在京郊密雲逮捕了還在護送梓宮的肅順,八大臣徹底敗北。
△以顧命八大臣敗北告終
綜上所述,肅順等人之所以會敗北,一方面源於兩枚印章的作用的確要比遺詔的作用大,而更為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們對形勢估計不足,對慈禧等人不夠重視,使其順利掌握了京城周邊的兵權,且成功被對方打了一個時間差。
-
9 # 歷史茶坊
肅順是咸豐朝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名言“咱們旗人多混蛋,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被好事之徒斷章取義引申為“旗人都是王八蛋”,被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大員們奉為美談。肅順是滿族宗室中難得的能員幹吏,鐵腕反腐,在“戊午科場案”中將內閣大學士柏葰處斬;在“戶部寶鈔案”中查抄了幾十家宗室親貴,旗人將他恨之入骨;肅順看不上旗人,對漢人卻情有獨鍾,他門下便有號稱“肅門六君子”的郭嵩燾,王闓運,尹耕雲,高心燮,李壽蓉,盛康,他們都是漢人。
那麼為什麼肅順在咸豐帝駕崩前已被委任為輔政大臣的情況下,還是被慈禧給扳倒了呢?
咸豐遺命的困惑咸豐帝被稱為清朝最苦命的皇帝之一,即位之初就面臨內憂外患的複雜局面,太平天國運動和英法聯軍入侵加速了他的死亡程序,1861年七月十六日,身處熱河行宮的咸豐帝病勢沉重,召見了肅順、端華等八人,並頒佈遺詔,立皇長子載淳為太子,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和焦祐瀛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輔政八大臣的由來。可令人困惑的是,咸豐帝在病逝前賜給皇后(慈安)“御賞”印章,賜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載淳當時只有6歲,印章由生母懿貴妃(慈禧)保管。咸豐帝遺命,所有奏章由八大臣會商擬定之後,要同時加蓋這兩方印章方可生效。
這招既用人又防人的手段成為肅順等人被罷免處死的根源。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兩枚印章就如同現在的領導簽字,輔政八大臣相當於領導秘書,負責起草和擬定奏章內容。毫無疑問,沒有領導簽字畫押的檔案是無效的,可筆桿子攥在領導手上,他隨時可以換個人來起草檔案,只要是他簽字畫押的就是有效檔案。咸豐帝在遺命上先給肅順等人下了個套。
恭親王被排斥恭親王奕訢是咸豐帝的異母弟,也是滿人中頗具才能之人。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留下恭親王在北京辦理善後事宜。可咸豐駕崩時並未將恭親王納入輔政大臣名單,這很明顯是遭到了排斥。奕訢與肅順在政見上多有不合,此番遭到排擠更加認定是肅順在暗中搗鬼。所以,當慈禧派心腹太監安德海秘密入京聯絡恭親王,告知奪權陰謀之後,奕訢立即應承下來。隨即上摺子要求到承德奔喪,肅順等人駁回了奏摺,理由是不日即將返京,毋庸舟馬勞頓。可慈禧與慈安又下了一封令奕訢前來承德奔喪的密詔,派人送往京城。恭親王借奔喪的名義趕赴承德與兩位嫂子密商會談,隨即回到北京安排佈置。
醇郡王奕譞掌握軍權奕譞[xuān]是慈禧的妹夫,兩宮太后與肅順等人商議,提出鄭親王端華兼職太多,應找人分擔差事為由,讓奕譞擔任京城九門提督一職。肅順等人過於輕敵,認為只要行宮衛戍大權在端華手中便可萬無一失。雙方議定大行皇帝靈柩於9月23日啟行,29日到京。肅順是護送靈柩返京的隨行總管,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只隨行了一天,便以皇帝年幼、兩宮太后為年輕婦人,耐不得辛苦為由,抄間道趕赴北京。入京之後,兩宮太后立即召見恭親王,頒佈詔諭,將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被焚、咸豐帝出巡等一系列罪名加在八大臣頭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肅順在護送靈柩途中被捕,其餘七人也束手就擒,下入大獄。肅順處斬,載垣、端華賜自盡,其餘五人革職充軍。與此同時,封恭親王為議政王,軍機大臣,兩宮垂簾聽政,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
據記載,肅順行刑之際罵不絕口,並拒絕下跪,劊子手用大鐵柄將他的腿骨敲斷方才跪下,然後砍下頭顱,場面悽慘無比!
-
10 # 剛日讀史
肅順輸給慈禧,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時也、命也、運也”。
咸豐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是個“心機婊”,臨死之前為了平衡權力,任命肅順、載垣、端華等八大臣負責贊襄國務,同時他又賜給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御賞”和“同道堂”各一方金印,授予她們最後決定權。
這表面上看是平衡皇權和相權 的“萬全”之策,但也暗藏了極大的隱患。 咸豐帝剛死,肅順等人便上奏摺,說皇帝還小,朝中事務可由他們先行處理,兩宮太后只管正常蓋章即可。
精明的慈禧看出了他們的心思,與慈安一起駁回了這個提議,說:凡有上諭,軍機處的擬稿必須在首尾分別蓋上‘同道堂’和‘御賞’的印信,方可發出。
過了幾天,大臣董元醇上折,恭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對董元醇的這道奏章,肅順等人表示強烈反對,擬旨否決了太后垂簾聽政的提議。但這道旨兩宮太后堅決不肯用印。肅順等人輟朝,以此威脅兩宮太后。
慈禧感到,她和慈安的力量還是不夠,很難鬥得過八大臣,於是瞄準了恭親王奕訢。當時,奕訢及其支持者,對咸豐沒有將他放在顧命大臣裡面早有不滿,自然願意和她們結成同盟。於是,奕訢上奏請求前往熱河叩謁梓宮。
八大臣其實對奕訢也不是沒有防備,所以對奕訢叩謁梓宮的請求不予批准。但兩宮太后批了奕訢的摺子。就這樣,奕訢到達了熱河,並且想辦法獲得了單獨拜見兩宮太后的機會。
這次見面是扳倒肅順的關鍵。雖然目前誰也不知道這次見面,兩宮太后和奕訢說了什麼,但見面後奕訢離開熱河返回京師,做好了政變計劃的準備工作。至此,慈禧做到了在內聯慈安,外結奕訢,已是萬事俱備,只待東風一吹,便是肅順等八大臣的末日了。
可惜的是,肅順等人自以為遺詔在手,萬事大吉,他們對日漸逼近的危險竟然渾然不覺。
11月30日,由小路星夜兼程回到北京的同治與兩宮皇太后,頒佈諭旨,宣佈載垣、端華等人罪狀,將二人下獄。當天晚上,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剛走到北京的密雲縣,便被抓捕。
我們來看看肅順等人輸在了哪裡,為什麼鬥不過慈禧?
辛酉政變這一年,正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年。當時全華人民對清政府已經極為不滿,誰該為時局負責?
本來皇帝是第一責任人,但此時恰好鹹豐駕崩,需要一個人站出來負責。這個人不幸落到肅順頭上。此時也。
肅順這個人,能力是有的,但他為政太剛,目中無人,兼之有點狂妄自大。所以滿洲親貴中恨他的人不在少數。他的反對者派是以奕訢為核心,包括了豫親王義道、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桂良、大學士賈楨、等人。幾乎囊括了留在北京的所有重要大臣。樹敵太多,又沒有得到槍桿子的支援,這是最要命的。
雖然肅順也曾試圖拉攏僧格林沁這樣的實力派,但因為他性格原因,沒有成功。從熱河到北京,都是榮祿和勝保的軍隊,而這兩個人早就投靠了奕訢。此命也。
慈禧是個出色的陰謀家。她抓住時機,取得了內聯慈安,外交大臣,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同時充分發揮"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對肅順等人的牽制的作用,敏銳的判斷時局,果斷出擊,先發制人,巧施計謀,最終取得勝利。如果換一個別的女人當太后,也許肅順等人不是這個下場,這就是他的運也。
“時也、命也、運也”,肅順之敗亡,不冤了。
-
11 # 一二史話
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來看,肅順原本是有機會的,但是卻白白葬送了自己的優勢。
第一,我們分析下咸豐遺詔。咸豐遺詔主要交代了三件事:1.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
解讀:這個很關鍵,慈禧是載淳生母,古代講究“母以子貴”,可以說咸豐這個遺詔,讓慈禧對朝政有了最直接的控制權。
2.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解讀:咸豐為了不重蹈康熙年間覆轍,故意多安排了幾位輔政大臣,意在削弱每個人的權力。重要的是,這八個人裡面除了肅順有較強的政治軍事實力,其他人更像是為了加人數而存在的。所以以肅順為首的八顧命大臣,看著人多,但無論個人實力還是綜合實力卻沒有那麼強,遠非康熙年間的顧命大臣可比。
3.授予皇后(慈安)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慈禧掌管)。
解讀:皇帝的一切詔書,都必須加蓋兩章才有效用。也就是說,咸豐雖然給了八個顧命大臣擬詔的權力,但是批准權卻給了兩宮太后。咸豐這招相當於變相安排了領導和下屬,在給了兩宮太后決定權的同時,還極大的限制了八位顧命大臣。
由咸豐遺詔可見,兩宮太后是最大的掌權者,而顧命大臣的權力卻處處受限。咸豐原本的用意可能是想讓顧命大臣和兩宮皇后互相制衡,但咸豐還是低估了慈禧的政治能力,致使這遺詔的天平大大地傾向了兩宮太后這邊。
第二,從政治關係來說。我們從肅順開始分析:肅順這個人屬於有能力又有脾氣的那種,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我們透過以下幾件事來了解下肅順這個人人緣怎樣。
1.在咸豐繼位重整朝綱期間,先後下令將前朝重臣穆彰阿革職,將前朝重臣耆英賜死,而肅順在這兩個事件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一般來說,皇帝都不會下重手整治前朝重臣,因為前朝重臣往往功勳卓著且關係遍佈朝堂(參考鰲拜),若從重處理必然會導致滿朝上下人心惶惶。肅順這次推波助瀾無意中就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那兩位老臣的門生故吏。而且其驕橫態度也為其招來了很多嫉妒、不滿。
2.在順天科場舞弊案中,為官清廉的柏葰受到家人要求,讓一個不學無術的戲子中榜。本來這件事革職即可,肅順卻極力勸諫咸豐殺掉身為一品大員的柏葰。這件事讓咸豐都覺得做的太絕了,更何況柏葰的那些同僚好友。
3.在戶部舞弊案中,肅順抄沒了倉場侍郎崇倫、科布多參贊大臣熙麟等人的家產,還讓兩任戶部尚書翁心存、周祖培(肅順的宿敵)受到降革處分,抄沒了上百家商人及相關官吏的家產,令數百人受到嚴懲。因為肅順屢興大獄,用刑過嚴,弄得大家對他又恨又怕,人人切齒。
4.肅順主政對待旗人官員極為粗暴,像是對待奴隸一般,肅順曾說“咱們旗人混蛋多,懂得什麼?喊人是得罪不得的,他們那支筆厲害的很!”這句話導致滿清貴族對其恨之入骨。
相反,慈禧在還未掌權時就懂得拉攏人心,咸豐駕崩後,慈禧便將肅順得罪過的、有實權、有能力的大臣逐一拉攏為自己所用。
在這次行動中,慈禧拉攏的最重要的人手就是奕訢。奕訢是咸豐的親弟弟,而且相比於咸豐,奕訢為人機智、練達、很有才幹,一度被視為皇位的有力爭搶者。也正是因此,後來處處受到咸豐的猜忌和疏遠。要說被咸豐猜忌也不算什麼,但是以肅順為首的八位輔政大臣向來和奕訢政見不合,仗著咸豐的寵愛處處為難奕訢,兩方可謂勢同水火。因而,咸豐一駕崩,奕訢就立刻倒向了慈禧一派。
當時的政治勢力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肅順為中心的八大臣等人,這些人都跟隨咸豐來到了熱河;另一派是以奕訢為核心的北京派,主要人物包括豫親王義道、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桂良、大學士賈楨、協辦大學士周祖培、吏部尚書全慶、刑部尚書趙光等人。由於肅順樹敵過多,北京的大臣幾乎都倒向了奕訢一派。因此,拉攏了奕訢,就相當於拉攏了北京派。
實際上,肅順也不是不懂。肅順也曾試圖拉攏一些實力派將領,比如僧格林沁,但是由於肅順多年來積累的口碑太差,無人願意支援他,甚至連肅順提拔的曾國藩、胡林翼等人也處在觀望角度不願介入。
第三,從人物性格來說。肅順驕橫專權,目中無人。慈禧老謀深算,善於偽裝。肅順此人剛愎,從之前肅順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就可以看出來。因此當咸豐給了兩宮太后印章後,肅順絲毫沒有察覺到危機感,反而認為“兩個女子能掀起什麼風浪”。於是就有了“辛酉政變”:
1日,恭親王奕訢到避暑山莊叩謁咸豐梓宮(密謀計劃)。2日,奕譞掌握了實際的軍事權力(獲得兵權)。6日,御史董元醇上請太后權理朝政(提前鋪墊)。 7日,勝保到避暑山莊。勝保在下達諭旨不許各地統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後,奏請到承德哭奠,並率兵經河間、雄縣一帶兼程北上(控制周邊環境)。11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摺所請,兩宮皇太后召見八大臣,兩方爭吵,肅順等人聲音過大,將小皇帝嚇尿了褲子(兩方開始明面剛)。23日,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啟駕。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靈駕一天,就以皇帝年齡小、兩太后為年輕婦道人家為藉口,決定和載垣、端華等7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讓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走大路(分離肅順勢力,脫離肅順控制)。30日,發動政變。在這一過程中,肅順的大意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明知太后要對付自己,還放仇敵過來和太后密謀;2.當著皇帝的面和太后正面剛,還把小皇帝嚇壞了,於情於理不通,還自斷了退路;3.明知沒有處理好北京的關係,還明目張膽過去;4.在和太后正面剛過後,還放棄了對太后的控制,讓太后離開自己視線;5.允許其他七個顧命大臣和自己分開。
在這一過程中,肅順原本佔據了天時——剛被封為顧命大臣,威懾一方;地利——處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人和——還沒和太后明面剛,有迴旋餘地。此時換做其他大臣,無非是兩種做法:1.主動投降——向兩宮太后示弱,表示自己以後願意聽太后調遣;2.挾天子令諸侯——趁熱河還是自己的勢力範圍,抓緊時間控制了兩宮太后和皇太子,慢慢將敵對勢力清除掉。可是肅順偏偏剛愎,大意,把優勢送到了慈禧手裡:天時——肅順等人沒有第一時間控制太后和皇太子,給了太后反攻時間;地利——肅順等人放任太后等人回到北京,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人和——慈禧抓住時機拉攏了北京派的實力將領,為後續除掉肅順等人打下基礎。
這一切看似偶然,實際上從咸豐駕崩的那一刻就決定了結果:因為咸豐不信任肅順等人,所以給了兩宮太后更多權力;因為肅順等人人緣經營不善,給了兩宮太后直接的人脈關係;又因為肅順等人的剛愎、大意,直接讓兩宮太后找到了反擊機會。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來看,肅順曾經有機會掌控大權,但是卻葬送了自己的優勢,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
12 # 李飛叨
肅順是滿清貴族中難得的明白人,他知道滿清的高層已經爛到了根子裡,所以對漢人十分重視。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有眼光的人,最後卻敗在了慈禧的手上,歸根結底是他“心重手不狠”,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敗亡是必然的。
肅順何許人也?他姓愛新覺羅。如此說大家勢必已然明白,這是位皇親貴胄,他的祖先是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所以肅順的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
肅順雖然自身是滿清貴族中的一員,但眼光卻十分敏銳,對於滿人的腐化墮落心知肚明,轉而啟用漢人中的有識之士,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是在肅順的提拔下才得以身居要職。
不過這位仁兄做事容易走極端,他對滿人暴戾,對漢人中的有識之士卻十分恭敬。他曾對人說:咱們旗人混蛋多,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們那支筆厲害得很。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他受賄都只接受旗人的賄賂,漢人的則一概拒收。 這種做法,自然被滿清貴族視為異類。
在咸豐年間,肅順逐漸受到重用,咸豐對他言聽計從。而他在處理政務的過程中,也依然秉承自己的原則,得罪了更多的滿清貴族。在他處理順天科場舞弊案過程中,柏葰身為宰輔之臣而身陷其中,咸豐考慮到柏葰的身份,對於處斬柏葰十分猶豫,認為柏葰“罪無可赦,情有可原。”肅順在旁邊立刻說道:“雖然情有可原,但畢竟罪無可赦。”
上面這些敘述,無非想說明兩個問題,其一,肅順的確是國家的棟樑之臣,不僅對當時的弊政有清晰的認識,更是身體力行的進行了整頓。其二,肅順在滿清貴族當中樹敵太多。
咸豐對於肅順是十分倚重的,在駕崩之前委任了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希望他們能夠輔助年幼的同治,使皇權平穩過渡。但同時,為了制衡肅順等人,咸豐又分別給了兩宮太后(慈安和慈禧)印章,讓她們能夠參與政務,起到制衡肅順等人的作用,這本是帝王之術無可厚非,如果肅順應對得法,兩宮太后必然是形同虛設。
肅順其實也認識到了慈禧的危險。她平日的手段再加上同治生母的身份,足以左右朝局最終獨攬大權。所以肅順在對涼宮太后上尊號的時候,採取了“抑西楊東”的措施,將為人平和沒什麼權力慾的東宮太后慈安捧的很高,讓她凌駕在西太后慈禧之上。這對於權力慾極強的慈禧來說,無疑是不可容忍的事。 但肅順此舉仍是腐儒之見,即便他在名號上做些手腳,也只是揚湯止沸。慈禧畢竟是同治的生母,又手握咸豐皇帝臨終賜予的“同道堂”印章,在法理上具有天然的優越,如果要防止慈禧擅權,只能釜底抽薪徹底消滅她。
事實上,肅順也曾向咸豐諫言,讓他效仿“鉤弋夫人”故事(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帝,害怕其母鉤弋夫人擅權,最後命令鉤弋夫人為自己陪葬),但咸豐最後否定了這個建議。這證明肅順是認識到了慈禧的危害,可謂是“心重”。咸豐駕崩之時,整個熱河駐軍都在肅順等人的掌握之中,他們又是咸豐遺詔制定的顧命大臣,幹掉慈禧易如反掌,但肅順卻最終沒有下決心,這就是“手不狠”。
肅順的“心重手不狠”的最終結果是自己送上了性命。慈禧聯合恭親王等滿清貴族,以“奉大行皇帝梓宮回京”的名義,將肅順等人調離熱河,並在回京途中設下埋伏,肅順只能束手就擒,最後被問斬。
今天看來,肅順是個目光敏銳的政治家,但也的確是“心中手不狠”的書生。如果他當年能一鼓作氣除掉慈禧,歷史說不定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
13 # 大國布衣
肅順只是顧命八大臣之一,卻是八大臣裡面最強勢的一位,他堅決反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在咸豐皇帝殯天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以肅順為代表的顧命八大臣,不僅沒能絆倒兩宮太后,反而死的死,貶的貶,結局完全出乎意料。
肅順,滿清貴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八世孫,與鄭親王端華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道光中期開始,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肅順入仕早,久居高位,身為滿洲宗室,頗得咸豐帝寵信和重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肅順隨咸豐帝於熱河避亂,在熱河行宮期間,肅順恭謹有加,服侍周全,使得咸豐帝愈加信任肅順,史載“文宗最喜肅順,言無不盡”,在熱河期間,肅順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暑領侍衛內大臣,統領行在一切事務,至此權勢熏天,成為咸豐帝身邊炙手可熱的大紅人。
咸豐帝一生孱弱多病,生前只有一個兒子載淳,生母就是後來掌握清朝大權長達四十多年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自古幼子當國,總會造成母黨做大,咸豐十一年(1861年),病勢沉重的咸豐帝立下遺詔:命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以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載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肅順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同聲同氣,抵制兩宮太后奪權,三個人結果都殊途同歸。
肅順深受皇恩,以託孤之臣自居,在顧命八大臣裡面,他的表現可謂是非常優秀的。他深知皇太子載淳的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野心不小,而咸豐帝正宮皇后鈕鈷祿氏地位又在她之上,為了平衡兩宮太后之間的勢力,肅順以“抑西揚東”的策略,為咸豐帝皇后鈕鈷祿氏上尊號“母后皇太后”,為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上尊號“聖母皇太后”,想以尊號上的區別來促使葉赫那拉氏對東宮鈕鈷祿氏心懷猜忌,從而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
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手握大行皇帝遺詔,堅決兩對兩宮太后以新君年幼不能理政為藉口垂簾聽政。肅順等人以咸豐皇帝遺詔和祖制無皇太后垂簾聽政故事,擬旨駁斥。雙方針對此事激烈辯論,八大臣為維護咸豐帝遺命,“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朝堂之上,吵成一鍋粥,據晚清史籍《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與兩宮太后激辯於朝堂,情急之處:“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嚇的小皇帝是當場涕泣尿褲子,八大臣如此咄咄逼人,使得兩宮太后與他們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為後來的政變埋下了伏筆。
肅順等人雖手握咸豐遺詔,但兩宮太后手上也有咸豐賦予的權力。
咸豐帝臨終前,除了遺命顧命八大臣輔佐幼君,還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章,分別賜給皇后鈕鈷祿氏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需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也就是說,顧命八大臣雖然可以擬旨,但必須加蓋這兩枚御印 御旨才算有效。如此安排,為的是防止八大臣權力過大,對幼子弱妻構成威脅。但咸豐帝生前沒有想到,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是個陰險、貪權、又野心勃勃的女人,成為掌握實權的皇太后,實現垂簾聽政才是她的目的,而她正是透過這至關重要的兩枚御印順利絆倒了顧命八大臣。
參與政變的恭親王奕訴
大行皇帝的靈柩還在熱河行宮,兩宮太后雖掌握著咸豐帝所賜的兩枚御印,在政治上與顧命八大臣可謂勢均力敵。但是由於熱河行宮都是八大層的勢力,慈禧費盡心思都沒能爭取到好處。此時,她爭取到同樣看不慣八大臣所作所為的慈安太后,兩人聯手,又拉攏了咸豐帝之弟恭親王奕訴軍機大臣文祥等人,後黨力量開始壯大。
顧命八大臣手握先帝遺詔,最後為什麼還是鬥不過慈禧,肅順還為此遭到斬刑,因為他們太麻痺大意了。
對於兩宮太后的實力,顧命八大臣顯然是低估了她們。而恭親王奕訴與軍機大臣文祥和她們的勾結合作,更使得“後黨”實力大增,再加上兩宮太后手裡還有“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至關重要的御印,顧命八大臣雖可以擬旨但沒有加蓋這兩枚御印是不能生效的,相反的,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卻能透過這兩枚御印發出對自己有利的御旨。
顧命八大臣原來的想法是先穩住兩宮太后,讓他們隨大行皇帝的靈柩回到北京,再聯合諸王大臣阻止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兩宮太后以皇帝年幼,不宜同行為由,與恭親王奕訴,僅隨大行皇帝靈柩走了三天,便擺脫八大臣的控制和監視,抄間道比靈柩提前四天抵達京師。11月1日當日即召集恭親王奕訴和軍機大臣文祥,擬旨,加蓋兩枚御印,控制京師各緊要衙門,萬事俱備,就等著八大臣回京,再宣旨捉拿他們。而此時,隨同大行皇帝靈柩回京的顧命八大臣,竟無一人知道北京的情況。
慈禧與慈安在與顧命八大臣為爭取垂簾聽政權利所表現出的魚死網破的信念,和生死存亡的危機感,也是她們能取得政變成功的主要原因。慈禧與慈安靠著“同道堂”,“御賞”這兩枚御印,在與顧命八大臣的生死博弈中佔據了先機,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11月2日,剛護送大行皇帝靈柩回到北京的八大臣,就等來了恭親王奕訴蓋有玉璽和兩枚御印的聖旨。結果是: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賜自盡。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俱革職查辦,嚴加看管。只有大學士肅順,被處斬刑。肅順也是個硬骨頭,根據史料記載,肅順臨刑前破口大罵,拒不下跪,“劊子手以大鐵柄敲之,乃跪下,蓋兩脛已折矣。遂斬之。”
-
14 # 一介草寇
肅順是晚清時期少數的掌權者,顧命八大臣之一,他雖然真正意義上掌權的時間不長,但其懲治貪腐、強硬對外的舉措還是挺中肯的。
1861年,僅45歲的肅順正值壯年,心中的理想抱負還沒有實現,卻在菜市口被一口鍘刀瞭解了性命。
要他性命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女政治家——慈禧太后。肅順身為大丈夫,又是掌握大權的顧命大臣,而且當時慈禧的勢力還不是那樣龐大,為什麼鬥不過她反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呢?
咸豐帝死後,爭權派合力打擊八大臣咸豐帝是肅順的鐵桿後臺,在很多的為政舉措上十分傾向於他,所以肅順才能夠扶搖直上。可是當咸豐皇帝死後,肅順就要直接面對昔日的政敵,這樣的壓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首先是慈禧、慈安兩位太后。
她們身為新皇帝同治的母親,又歸為太后,按照宗法理應垂簾聽政,可是橫空出來個八大臣把她們的願望打破了,在朝堂上處處受阻,兩位太后看到肅順等人就恨得壓根疼。所以有了共同的敵人,總是兩個女人昔日多麼爭風吃醋,在大局面前也聯合了起來。
接著是奕訢
奕訢是咸豐皇帝的兄弟,在地位上自然有優越感,而且他在道光年間就備受重用,早早地接觸到了權力的核心。可是到了咸豐時期,包括肅順在內的八大臣極力壓制自己,一度賦閒在家不問政事。
可是咸豐帝駕崩後,朝中的勢力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這樣的風吹草動被奕訢盡收眼底,為了重新回到朝堂,他決定與兩太后聯手。
肅順等人過於大意,不料對手發動政變肅順自始至終都將慈禧等人視為政治上的對手,但不是仇人,雖然各執己見相互排擠,但終究只是朝堂上的爭執,所以並沒有太多的提防。
事實證明他將事情想簡單了,慈禧直接調動人馬發動了政變,絲毫不留一點情面。
1861年,緝拿八位顧命大臣的旨意傳了下來,此時肅順正在回宮的路上,全然不知危機的到來。等他到達密雲時,一隊官兵直接將他拿下,連過堂審問都沒有便被押解到了菜市口。
看著四周肅順就明白了,菜市口是行刑的地方,這是慈禧、慈安太后容不下他們了。
就是在對手的合力打擊和出其不意的政變之下,肅順雖然手握大權卻沒有鬥過慈禧的原因。
回覆列表
肅順手握先帝“遺詔”,為何還是鬥不過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