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釣魚人無為

    先說釣浮,釣浮物件魚主要是白條、翹嘴、鰱鱅、草魚等,調漂時,帶餌調漂,一般根據自己的觀漂習慣,釣兩三目,以黑漂和下頓為主,很少有頂漂,在浮漂下落過程中也會有介面。此外,將鉛皮座上移,也可以釣行程。

    再說釣行程,釣行程一般用於搜尋魚層用,物件魚針對所有魚種。正常調漂,鉛皮座上移,延長子線,釣飛鉛,有的甚至讓鉛皮座緊挨著浮漂座,釣大飛鉛。當氣壓低,天氣悶熱,魚上浮時,多采用此釣法。漂像以介面為主,浮漂在下落時,出現過快、過慢、停滯都是魚咬鉤的表現,都需要提竿。

    總之,釣浮和釣行程既有區別又有聯絡,各有各的特點,垂釣過程中需要靈活運用,才會有理想的魚獲。

  • 2 # 戶外野釣阿明

    釣魚新手會遇到很多概念,釣行程就是其中一個,如果不加以解釋,理解起來總是會有偏差的。

    其實“釣行程”是相對於“釣底”、“釣定層”、“釣翻身”而言的,它屬於“釣浮”但又不完全是“釣浮”的一種釣技。本期《漁課堂》就來談談釣行程的技巧。

    釣行程釣的是水面到水底之間的水層,釣魚新手總是把“釣行程”和“釣浮”搞混,“釣浮”是先確定魚的泳層,然後再相對定層施釣的,而“釣行程”則是從浮漂入水翻身站立開始,到浮漂下降到設定的釣目為止的全過程。這樣解釋估計大家對釣行程就完全瞭解了吧。

    當魚在不適應水情、產卵期、缺氧或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時,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離底表現,這時魚的吃餌呈現立體狀態時,也就是上、中、下水體都有魚口,這種情況釣底和釣浮都難以有滿意的魚獲,我們就要考慮釣行程了。

    要想釣好行程,我們要知道餌料的下落過程。從餌入水到落底,餌料會有三次下襬的動作,一是入水後帶動上方釣組下落到浮漂翻身。二是鉛墜下沉帶動子線和餌料下襬。三是鉛墜到位後與浮漂平衡,子線則會繼續向下帶餌料下襬。釣行程要的就是在這些個行程中產生吃口。

    釣行程技巧有以下總結。

    1.用拉餌不用搓餌。這是為減輕餌的比重,以讓餌能在水中的執行時間增長。

    2.多用短竿不用長竿。長竿有長竿的優勢,但釣行程卻不適合,它不利捕捉浮漂訊號,釣行程遇到大魚的機會不多,故短竿更合適。

    3.拋竿要近不能遠。釣行程本來浮漂資訊就亂,拋近更能看清浮漂,且能把魚窩做近更能控制。

    4.能釣控層就不釣亂層。釣行程時一旦中上層吃口減少,底層的魚口感覺增多時,要趕緊換釣法,把釣行程換為更易掌握的釣底。

    希望本篇文章能幫到各位釣友,如您有不同意見或有更好技巧,請盡情吐槽。

  • 3 # 魚偶白

    釣浮指的是你的魚鉤離地,魚鉤在水皮,半水,中下,只要離地,就叫釣浮。釣行程實際上還是釣底,但主要釣的是從魚鉤入水後到接底前,叫釣行程。

  • 4 # 野釣人老高

    垂釣環境複雜、多變,為最大程度獲得魚的吃口,釣魚摸索、研究各種垂釣技巧、方法,以此滿足善變的水情、魚情。比如常見的釣底、釣離底、釣浮,包括雙鉛釣法、飛鉛釣法等等,都是為了滿足某個特定施釣環境。回到釣友的問題“釣浮和釣行程有什麼不同”筆者結合垂釣經驗,以此為起點,一窺究竟。

    釣浮與釣行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適用的垂釣環境的不同。釣浮,顧名思義鉤餌不著底,而是處於懸浮狀態,同時意味著鉤餌處於水體的中上水層,甚至緊貼水面。釣魚人清楚,有的魚水域底層魚,有的魚則喜歡活躍在中上水層,所以正常情況下,釣浮主要針對的是鰱鱅等中上水層的魚種。另外夏季陰雨天氣,鯽魚、鯉魚等多離底上浮;冬季白天Sunny輻射強勁,中上水層水溫顯著提升,魚也會離底上浮,這時也多用釣浮的方法。釣行程或者說是行程釣法,更多應用在魚情不佳或者魚層混亂的情況。它的鉤餌所處的置不侷限於某個特定水層,可以是中上水層,也可以是中下水層或底層。釣行程的經典用途是集中在黑坑正釣開始的搶魚階段鉛墜帶散炮極容易造成魚層的混亂,導致各個水層都用魚的身影,這時採用飛鉛釣法能夠有效兼顧各個水層的魚,而不錯失魚口。

    其次是施釣原理的不同。釣浮主要是滿足魚在中上水層遊動、覓食的需求,原理簡單。釣行程則不同,相對複雜。魚的天性使然,天生對在水中自由下落的食物有較強的捕食慾望。釣行程透過浮漂、延長子線的方法,實現餌料在水中緩慢下落,延長在水中的滯留時間,整個過程極具動感,對魚的視覺刺激顯著,吸引魚的注意、吞食,不僅能夠提升魚的吃口,還能兼顧各個水層,一箭雙鵰。

    再者線組搭配上的差異。釣浮與釣半水、釣離底並不本質上的差異,主要是鉤餌所在水層位置的改變,有時則會選用一些釣浮專用浮漂,以提高穩定性、靈敏度;釣行程則不同,線組、浮漂均有不小的改變。比如浮漂,行程釣法一般優先考慮長腳、長尾的棗核型浮漂,這種浮漂翻身快、下落緩慢,鉤餌入水後降低下落速度。釣行程經典應用飛鉛釣法,需要把鉛墜上移至距離8字環10-30公分的距離,極端情況下緊貼浮漂下腳,這是與釣浮顯著較大的區別

    最後是操作方法。釣法操作相對簡單,鉤掛餌料揚竿至設定窩點即可,剩下的工作主要是等待魚的吃口,浮漂有大幅度的頓口、黑漂、走漂提竿即可;釣行程則不同,它主要是利用鉤餌緩慢下落的過程,等待魚的吃口,特別是經典的飛鉛釣法。一旦鉤餌就位或著底,餌料也基本已經散落、霧化完畢,需要頻繁提竿、揚竿,整個過程消耗大量體力,所以釣行程相比其他釣法是一種高強度的垂釣方法,這是釣法與釣行程比較大的區別。

    寫在後面

    本文從釣友的問題入手,從釣浮、釣行程的使用場景、原理、線組搭配及操作方法等4個方面對兩者的不同之處做了描述,可見兩者的確有較大的差異。但不代表著兩者沒有聯絡,在一些水域情形下,釣行程完全可替代釣浮,甚至還有不錯的吃口狀態。釣友在實際垂釣過程中,儘量深入瞭解各個垂釣方法的原理、技巧,才能靈活運用。筆者相信這樣施釣,會有不錯的魚情、漁獲。

  • 5 # 樂園之失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釣浮與釣行程乃至釣底是作釣中常用的三種不同方式,其主要區分在於作釣水層的不同,其中釣行程又是介於浮釣與釣底之間,可謂是全水層的誘釣。正如題主所提出的問題,釣浮和釣行程有什麼不同?個人看來,兩者之間除了作釣方式不同外也有著很大的關聯性。那麼:

    1、釣浮和釣行程的區別與關聯性

    2、釣浮、釣行程適用的水情魚情

    釣浮和釣行程的區別與關聯性

    釣浮與釣行程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作釣方式的不同。以釣浮為例,從鉤餌離底至水錶位置這一作釣區域均可以歸納為浮釣的範疇,作釣時以釣定層為主釣行程則是從鉤餌落水後,透過子線的擺幅、下墜,從水錶至水底全方位的誘釣。

    從目標魚來區分,浮釣更有針對性,而釣行程卻適合泳速快並活躍於中上或中下水層巡遊的魚類,比如草魚、翹嘴、白條等,對於底層魚卻沒有太好的效果。

    從操作上來看,浮釣相對於後者複雜,如何判斷魚層是關鍵並需要不斷的更換水層來尋找魚口,而釣行程則相對簡單,更適合主抓魚類的介面。

    以上是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而在實際作釣中兩者也有著很大的關聯。比如浮釣定層時,鉤餌落水後同樣會有下襬、下落的運動軌跡,釣浮與釣行程的結合有很好的誘釣性,尤其是浮釣草魚、翹嘴時,鉤餌在浮漂到位之前即可起到誘魚追擊的目的,可增大釣獲的機率。

    此外,我們在浮釣大個體魚類時多數會選擇長子線,對於釣行程來說,長子線不僅有更大的擺幅動作同時也可以抵抗大個體魚類的蠻力,所以兩者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釣行程適用的水情魚情

    上文介紹了釣浮與釣行程之間的不同以及關聯性,在實際作釣中,釣浮與釣行程還需要結合不同的水情魚情來區別使用。

    首先釣浮與釣行程兩者同樣會面臨作釣的水深的問題。常規情況下,水域越深越適合進行浮釣,比如水深在三米以上時,利於作釣鰱鱅、草魚等大個體魚類,而二米以下的水深,釣浮複雜的操作倒不如底釣加釣行程來的方便

    其次釣行程與釣浮的結合也需要水深的支援,如果是半水作釣,既定水層與水錶距離較近不利於子線的擺幅,此時就只能選擇短子線,喪失了釣行程的優勢。

    那麼正如前文所述,釣行程適合作釣泳速快且活躍在水域中層的魚類。像鰱鱅、鯉魚、鯽魚等卻很少會有介面的現象,所以針對草魚、翹嘴等目標魚或作釣水深合理的情況下,釣行程的優勢才更突出。

    釣浮適用的水情魚情

    釣浮與釣行程相比,卻有著比較廣的針對性,這不單作釣中上層魚類,在一些特定環境下浮釣一樣可以針對底層魚。比如黑坑作釣時,由於投餵了大量的餌料或飼料形成了臭底、醬層,酸臭的氣息會驅使底層的鯽魚、鯉魚離底,此時就適合釣浮。

    同樣的道理,在野釣環境下水底因腐殖物質較多形成的虛底,或者出現暗草叢生鉤餌難以被發現等情況時也可以釣離底。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建立在鯽魚活性比較高的時期,對於其他底層魚卻沒有什麼效果。

    那麼同樣是作釣鯽魚,在春秋兩季溫差較大時鯽魚亦會發生離底上浮,只要沒有明顯的浮頭現象,也可以嘗試浮釣來與之對應。

    寫到最後

    本文結合實際作釣經驗,分析了釣浮與釣行程的不同與關聯,繼而延伸出兩種作釣方式分別適用的水情、魚情。個人認為,釣行程更適合與釣底相結合,畢竟我們更習慣於底釣。而在特定的水情魚情變化下,釣浮未嘗不是一種調整的策略,所以兩者之間合理的運用才能給我們的作釣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 6 # 戰鬥漁

    釣浮和釣行程在鉤餌被魚吸到嘴的這一特殊時刻都可稱為釣浮,從鉤餌到達我們所設定的水層時間快慢來講,釣浮是當你拋杆鉤餌入水,鉤餌到達我們所設定的水層相對時間要快,換句話說,我們把釣浮的水深設定在兩米,釣浮的話我們就希望拋杆入手鉤餌能迅速到達兩米的位置。一般這種定水深的釣浮是經過釣魚人對魚情的準確判斷做出的決定,說明這個設定的水深有大量魚群聚集。定層釣浮適合垂釣鰱魚、鱅魚、鯿魚、草魚等中上水層魚種。

    釣行程我認為是拋杆鉤餌入水的這一刻就可以說是開始釣行程了。我們可以設定半水釣行程,比如水深5米,釣3米深,從鉤餌入水緩慢下將到3米深的位置,這一段距離和鉤餌下降的過程都是在釣行程。同樣我們也可以設定全泳層釣行程,同樣假設水深5米,從我們的鉤餌入水經過緩慢下降到達水底的這一過程同樣是在釣行程。有些朋友看到這裡可能要說,你這不是在釣浮和釣底嗎?何來行程一說......

    釣行程是一種釣法,透過相對降低減慢鉤餌入水後下降的速度來激發魚兒的食慾,或者說有意讓鉤餌降低下降的速度讓魚兒更容易把餌吸進嘴裡的一種方法,我們的具體操作方法是相對增加子線的長度和相對減輕餌料的比重,讓鉤餌入水後長時間保持一種在行進的狀態。現在經常說的飛鉛就是這個原理。這種釣法中的魚基本都是在餌料還沒到達我們所設定的泳層是吃到的餌,通常叫做截口/介面。

    釣行程主要運用在釣翹嘴、紅尾和一些雜食性帶掠食性魚種上。還有就是有時我們會遇到釣底層魚時,鉤餌還沒完全到底或者快到底時出現底層魚(鯉魚、鯽魚)的介面,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及時採用這種釣行程的辦法,說明魚已經聚得夠多了或者魚已經被我們的拋杆頻率離底吃食了。

    各種釣法還需長期實踐方能領悟奧妙!

  • 7 # 火山三文魚

    釣浮是為了垂釣不在水底之魚而採取的一種浮釣垂釣方法,該方法透過修剪鉛皮下拉浮漂促使鉤餌懸浮水中而得以實現;釣行程是為了搜尋魚層、加大中魚率而實施的一種垂釣方法,該方法透過上移鉛皮座從而達到變相增加子線長度、拋竿後改變魚餌下落時間、下落動態從而引起魚的注意並促使魚積極吸餌而得以實現。我認為,釣行程可透過兩種方法實現,一種方法是變相增加子線長度(即將鉛皮座上移,變相將部分主線視為子線),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整體更長的浮漂(如50釐米以上的浮漂),同時認為,黑坑釣浮與釣行程相比野釣來說要簡單,受影響的因素要少,而且黑坑釣浮與釣行程的區別很多大師也都分析示範過,本人在此不再述說黑坑釣浮和釣行程的區別,僅就野釣時釣浮與釣行程的區別進行闡述,供溝通交流,也希望本闡述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一、適合作釣的水層不同

    通俗的說,除了垂釣底部以外的水層都叫釣浮。釣浮是一種懸垂釣法,它適用於釣離底、中下層、中層、中上層,這種釣法簡單易懂,垂釣效果好,是眾多釣友喜歡使用的垂釣方法之一。

    釣行程則是全水域搜尋、垂釣,釣行程適用於釣底、離底、中下層、中層,但不適合釣中上層(因釣行程子線長、浮漂長,釣中上層是看不出漂相的,甚至子線長度+浮漂長度已超過中上層水深,無法作釣),這種釣法也是簡單易學的,多數釣友會用上。

    二、適合作釣的水深不同

    釣浮方式深水淺水均可實現。

    釣行程則要求釣點水域有一定的水深度,水深底限必須是超過"變相增加子線後的子線長度+浮漂長度",水深最好超過1.5米。

    三、作釣的目的不同

    釣浮的目的是作釣特定水層之魚,垂釣目標魚明確,釣浮是一種守釣行為。

    釣行程的目的是搜尋發現魚層並刺激魚兒索食,垂釣目標魚存在不確定性,釣行程是一種主動找魚的行為。

    四、適用的浮漂不同

    浮釣的適用漂型較多,如浮釣中上層小魚(蘭刀、馬口、小翹嘴等小型魚)適用短漂(如短身棗核型浮漂,整體漂長30釐米以下),浮釣中下層大個體魚(鰱鱅、草魚)適用中長漂(如大肚漂、長身流線型漂,整體漂長30至50釐米),浮釣離底魚適用長身流線型漂(整體漂長40至60釐米)。

    釣行程的適用浮漂單一,比較適用的浮漂為長身流線型浮漂(整體漂長40至60釐米)。

    五、漂相不同

    釣浮相當於懸垂釣,漂相清晰明瞭。

    釣行程漂相混亂,有輕點、停頓、上浮、加速、斜向、不規則運動等,漂相判斷比釣浮困難許多。

    六、鉤餌下降時間、速度不同

    釣浮鉤餌下降勻速,時間短,鉤餌能很快降落到位。

    釣行程鉤餌擺動幅度大,加上浮漂整體較長,故鉤餌下降速度慢,鉤餌到位時間長。

    七、受中上層小魚影響程度不同

    釣浮時鉤餌下降速度相對較快,餌料被中上層水域小魚攔截機率相對釣行程小。

    釣行程時鉤餌擺動幅度大,下降速度相對較慢,餌料被中上層水域小魚攔截機率較大。

    八、開餌狀態不同

    釣浮開餌霧化時間可以比釣行程開餌霧化時間快一些,以保證鉤餌到底時魚鉤上還附有餌料為宜(野釣不同黑坑,野釣雜魚多,水廣魚稀,主要靠誘魚、守釣,故野釣開餌霧化時間均應比黑坑的霧化時間長一些)。

    釣行程開餌霧化時間應比釣浮開餌霧化時間要相對要慢一些,也要保證鉤餌到底時還有餌料附在鉤上。

    九、適合垂釣魚種不同

    釣浮幾乎適合垂釣所有底部以外的魚種。

    釣行程不太適宜垂釣中上層的魚種(如蘭刀、馬口、鰱鱅)。

  • 8 # 漁人自悅

    這個問題比較有針對性!我來試著說說我的看法吧!

    首先,我們的瞭解一下什麼是釣浮、什麼是釣行程。

    釣行程是指,鉤餌在下落過程中魚類介面而產生的漂像。這時,鉤餌還沒有落位。

    釣浮是指,雙鉤離底情況下做釣。對於某種離底的魚情時,垂釣定層所採取的方法。

    釣浮得使用特點及具體魚情分析

    一般在垂釣過程中。發現浮漂在下降到某一區域時,多次出現介面現象。而鉤餌落位後,魚口不佳。這時我們可以斷定,魚層就在介面位置水深。這時,我們就可以調整浮漂,採用離底釣法。將鉤餌的落位定在該水層,這就是釣浮。

    還有一種常見的釣浮。就是由於魚的密度過大,一些底層或中層魚類會上浮介面。這時,我們會釣的很淺。這種現象多見於競技池、人工養殖池。

    還有一些特定的魚類,如:草魚、鰱鱅等。

    釣行程的使用特點及具體魚情分析

    在垂釣過程中。發現鉤餌落位後,魚口極為不佳。這時,可以經過調整浮漂。使得鉤餌下降速度緩慢,透過子線下襬來誘魚進食。

    還有就是由於某種原因,使得魚上浮。在鉤餌下落的過程中追餌中魚。這種現象多見於魚的密度較高或魚的活性較高時使用。

  • 9 # 小時飛鉤

    釣浮:又稱釣離底或懸墜釣。是相對於釣底而言的,即鉤餌不觸底的一種釣法。只在由於氣溫、氣壓的影響之下,魚兒存在於離底或半水下覓食,釣底無口的情況下使用。或是釣一些特定的中層水域生活的魚類。如鰱鱅,翹嘴等。

    釣行程:垂釣中,從浮漂翻身到定位停止,浮漂所出現的各種語言,以中魚訊號為準,這就是釣行程。主要透過加長子線的長度,減輕鉛皮的重量,以延緩雙鉤到底的時間,來增加誘魚的效果,刺激魚開口的一種釣法。

    其實釣行程與釣浮,在某種程度上屬於一種釣法。不需要太糾結。如何準確判斷魚情才是關鍵。祝各位釣友:板鯽開道,大青入戶。

  • 10 # 福臨時刻

    我的認為釣浮和打行程是不同的,釣浮在靜止狀態下,魚口不好的時候用的一種方法,適合池塘、黑坑、水庫湖泊,釣行程是在流水區域垂釣,適合河流,以及深水遇大風吹,走水快的情況適合。如有不正之處,望海函。

  • 11 # 初秋之雪

    題主您好!我是初秋的雪。釣浮和釣行程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對於一些老釣手來說,也許並不是難事。可是對於一些剛入坑的新釣友來說,答案就有些模糊了。★鉤浮也許並不難理解。對於一個釣手來說,從"釣浮"這個詞面上就能理解是什麼含意。釣浮也就是說在鉤魚時,針對的目標魚是在上層水面區域。具體水層位置嗎!比如說是兩米的水深,從水面往下大約在70至80公分處,在這個水層內施釣目標魚,通常理解為釣浮。當然在釣魚時,我們施釣的水域水深不同,這個釣浮的水層區域也會隨實際水深而改變。也就是說,垂釣區域總水深在兩米的時候,浮釣的水深區域在七八十釐米。這個"垂釣區域"和"浮釣的水深區域″不要理解為是一個意思。垂釣區域是指在江、河、湖、泊、塘等處釣魚時所打的窩子的位置。浮釣水深區域當然不難理解了,就是釣浮時,從水面往下的這個深度。它沒有固定的尺寸,水深時浮釣的水深區域會大一些,水淺時會小一些。透過線組的調整,鉤餌只能在上層水域,從水面到這段水層的底部來誘釣目標魚。主要是針對一些上層魚種,和在特殊天氣裡才使用這種釣法。★釣行程是指在某個水域垂釣中,從窩子的水面到窩子的底部距離,也就是水的深度。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水深。不同的窩點有不同的行程距離。在垂釣中,當我們把鉤餌丟擲去以後,落入水面,在釣餌慢慢下沉到達窩底的這整個過程中,都可能會有魚半路截餌,出現這種漂相時就截口。如果是在鉤餌下沉到底之後,浮漂由開始橫在水面,然後隨鉤餌、鉛墜下沉,由於鉤餌、鉛墜兒下沉中會有一定的慣性,會帶動浮漂下沉一點(兩三目),然後浮漂上浮回到事先調整的目數。從浮漂落水到回到正常釣目數以後,再出現有魚吃餌時顯示出來的漂相就不屬於調行程之內了。就是說鉤餌入水以後到落底停穩之前這段時間,下落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上層魚,中層魚和底層魚來搶食餌料,這時提竿刺魚才叫釣行程。★釣浮時,相對而言,釣獲的魚種會比較單一,而釣行程時由於擴大了水層面,所以釣獲的魚種相對會多一些。魚的大小有時也會相差很大。

  • 12 # 魚不開口咋整

    要搞清釣浮和釣行程有什麼不同?那麼就必須弄弄懂為什麼要釣浮,所對應的魚情,及該如何調漂。而釣行程所對應的魚情又是怎樣,如何調釣等一系列問題。兩者之間又有何不同點?及共同點?且聽我娓娓道來。

    釣浮是由於季節天氣變化,氣溫,氣壓等原因,或作釣水底有醬層,俗稱臭塘底,輕微變化,便可導致水底含氧量不足,導至魚兒偏離水層,離底上浮。亦或是作釣過程中因釣法或餌料狀態等原因迫使部分魚兒離層追餌,索餌。當然,除以上等不同原因造就的魚兒離底上浮可釣浮外,那麼生活在上中層水層的魚類,包括鰱鱅魚,翹嘴鮊魚,參條等魚,根椐其生活習性的不同,合理制定正確方法,調釣得法,釣法匹配。也是可以運用釣浮方式將之釣獲的。

    釣浮的調釣方式為雙鉤帶餌調漂,漂型宜選用短腳長尾的棗核漂型,成橢圓型長腳長尾頓口漂。調幾釣幾,調目即釣目。(具體調漂方法如有釣友不懂,請關注後私信免費諮詢各類釣技問題)釣浮的餌料狀態要好,比重要輕,霧化要好,附鉤性要強,適口性要好,餌團逐層剝落等特點,起到誘釣結合作用。在垂釣過程中,可視魚情需要,上推鉛墜,延長子線,增強擺幅。以實現動態誘魚釣魚,同時給魚充足的時間追餌,索餌。釣浮的關健是找準魚層,垂釣時,可從底部離底五至十公分,上拉浮漂,逐層試釣,哪裡口多,口實,即為魚層。

    而釣行程,則是以上推鉛墜以飛鉛,半飛鉛形式,延長子線,增強擺幅。釣水面以下及鉤餌到底時各水層魚口,透過對訊號的研判決定是否放口及揚竿。其原有調漂方式不變。餌料,浮漂的選擇同上。行程之類,大小通殺。兩者之間的不同點為作釣水深不同,所對應的魚情略有不同,釣浮通常可以透過對餌料的精準把握,以透過上推鉛墜,加大拋竿頻率誘魚繼續上浮,其作釣範圍,釣離底,釣定層,釣一漂深,甚至於水皮,時間點。而釣行程則是全水層搜尋,大小通殺,絕不放過一個有效漂訊。但釣遠勝於魚,釣多了,還是取大放小吧!方顯我釣魚人之豪情俠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個人都有過心如死灰的那一刻,是什麼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