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行動派與贏家
-
2 # 暖心的vanilla
如果是那種業務能力不強,亂指方向的領導,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如果是你的直屬上司,你的工作是必須向他彙報經他批准的,那你還是要先去執行直屬領導的指示,以後工作中找恰當的時機和領導談談心,換位思考一下,也許就會有新領悟了。在職業生涯中,要不斷地學習與人相處的能力,包括直屬上司、周圍同事、打掃衛生的阿姨,方方面面的關係是一門大學問啊!
大部分單位領導能坐上這個位置,總會是有某方面能力的,不論是組織能力、業務能力、或是被大家詬病的溜鬚拍馬,總之在這個位置上,領導總有優於普通職員的長處。
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多想想,很多時候,也會豁然開朗的!
特殊時期,就更要有大局意識了,任何人都不希望在此階段有任何大問題小問題出現,一切指示聽指揮肯定沒錯的。有小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想辦法消化掉,始終相信領導總是有優於自己的某種能力的。少抱怨,多思考,多學習,對自己總是有好處的!
-
3 # 龍哥看商業
看到這個問題,剛好就是身邊發生的事。我們公司有個營銷總監姓李,因為經常給他的團隊或其他部門同事開會,風趣地被行政部小姑娘起了一個“李會長”的稱呼。
我比李會長高一級,站在我的角度來看的話,發現任何問題及時瞭解情況,及時調整政策,及時溝通,這樣可以帶動他的整個部門推進工作效率,所以處於這種情況的話我是支援的。
站在員工角度去看,私底下有員工抱怨一天開會好幾次,每次開會通知都會聽到在大辦公室抱怨“又開會了!”有時開會就聽餘會長一個人在囉嗦,聽著聽著都聽瞌睡了,他還講!所以開會次數多,有時也會讓員工厭煩。
那麼如何有效率的開會?如何不讓員工厭煩呢?
我覺得要提高開會的質量和效率。每個人可能只關心領導開會時關乎自己的工作內容部署和安排,所以關乎整體利益或部門成員需要協調溝通的就開大會,如果是關於個別人或單個人的事就開小會或單獨溝通,而不是每次開會都把所有人叫一起。另外,開會要主題明確,少談與主題無關的話題,時間不易過長。
現在是特殊時期,做為公司層面應儘量減少人數過多的開會過程,當然不管是現在還是平時如果對領導經常組織開會不滿的話,都可以找行政部溝通,讓行政部代為委婉轉達你的領導,他也會改進工作方式的。
-
4 # 吳家茶舍
1,上級主管部門安排需要傳達的會議精神和檔案精神
2,本單位工作中需要安排和佈置的任務。
3,本單位存在的問題需要開會解決的,或者開會透過。
如果是以上三個問方面的內容都是需要開會解決,下屬應該給予積極的支援。 如果領導開會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或者會議內容都是重複性的,可以向領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取得領導的採納。
-
5 # 太平有象007
這是一種官本位的思想作祟,是一種自我存在感的自樂,是喜歡好大喜功的和喜歡力排眾議、唯我獨尊、也是一言堂的團隊!簡稱“紙上談兵”!
-
6 # 飛說商業
開會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開會是統一思想的一種方式,開會是企業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開會是政令宣達的一種方式!開會一定要有主題,目標!必須避開會而不決,決而不易!
-
7 # 未見君1
這是一個好問題!非常好!
過去曾聽一位領導說過一句話,叫"工作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以為笑話。沒曾想後來還當真屢屢遇見這樣的情況!終於笑不出來。
會開多了,就想研究研究領導開會的動因和心理。愚者千慮,偶有一得。下面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缺少工作方法和能力。很多時候,有人是拿開會代替工作佈置和落實,認為會一開,上級精神傳達下去了,下面也就順理成章的執行了,完成了。其實,有的時候到現場看一看,到基層走一走,一個電話,一個示範,就能解決,卻非得開會,弄得勞命傷財,事倍功半。
有的領導開會有成熟的套路,開起來駕輕就熟,所以不管要不要開,先開起來再說!
二,不自信。有的領導一兩週不開會就覺得下面人不認識他了,說話就沒人聽了!這嚴重暴露了其不自信。或者他自己都認為這個位置獲得的合法性有問題,不得不透過不斷開會來強化自己的安全感。當然,也有的是對下屬不信任,決定他們能力差,不耳提面命,就找不到北!
三,有癮。沒當過領導的人很難體會這種快感。一個人在臺上頤指氣使、口若懸河,威風八面啊!我就見過一個人能在臺上說上3個小時的!還有一個領導開會3個小時,一動不動,連廁所都不上!
以前開會還有些好處,比如可以出去走走,換換環境,放鬆放鬆心情,撈點補助等。當然,現在很少了。
大致如此吧。
-
8 # 深海珍珠Wxj
這個問題中,如果一個領導總是召集下屬會議,需看屬於什麼情況。看單位型別性質,如果是涉及技術商討型別的內容,需要不斷召開會議商議研究,不斷完善技術中細節,為更好落實技術實際問題,無可厚非。另外一種就是工作特性決定,需要時間節點,工作推動需大家討論,就要定期召開,也是沒有非議的。關鍵是如領導沒有什麼領導能力,還不敢擔當,大事小情都需要透過會議形式,不擔責,同時還沒有什麼決策能力,所以動輒開會,讓下屬出建議,以便共同擔責。最後一種是領導的不好習慣,工作沒有章法,沒有計劃的頻繁開會,效率低下,開會代表工作,搞形式主義,其實也是不能勝任職務的體現。
-
9 # 十八線學霸日常
我們是一個開會大國,每天各家公司裡都要開會,但是我們不是一個開會強國,大多數人還沒有在家庭中用會議解決問題的習慣,開會效率也偏低。
-
10 # 心平氣和更快樂
做為一級領導,召集大家開會佈置工作,這很正常。
在此我們羅例一下各種會議名錄:
按內容有:
生產例會、總結會、上級精神貫徹會、組織學習(會)、換屆選舉會、交接班會……。
按形式有:
工班會、工會會、黨(團)小組會、民主生活會、QC小組活動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情況彙報會……。以上羅列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會只是"冰山一角",按每天二個會都排不了,能說領導會多嗎?文山會海做領導也不容易吧?
-
11 # 慕容紅俠
慕容管理學——提倡網上開會
對於不必要開的會,可以建議領導少開或者不開。儘可能地使用釘釘、電視手機、騰訊會議等軟體,開影片會議。既節省時間,又節約開支,還提高效率,
-
12 # 高懷彬41222057
對於這個問題淺談自己意見,天天開會是形式主義一種表現形式,擔心上級追責,以會議落實會議。這是一種無能力無擔當的一些領導普通存在的現象,只管開會不管落實。以開會形式完任務。重在實事,別盡搞無用之事 ,根本不考慮現實情況,帶出的隊伍也是花花架子,落實措施根本不懂,關健時刻不重用。
-
13 # 短笛輕吹潤家園
做為一個合法合規的組織機構,召開會議是正常的,及時傳達上級的政治、經濟、生產等工作,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深入學習,步調一致,促進各項工作在本單位本部門紮實有序地開展,即開會開會,開了就會,不開不會。但做為一個領導,老是組織開會就有些不正常了。因為經常開會,容易以會為主,忽視深入實際工作,流於形式,出現形式主義,滋生官僚主義作風。
開會要講究一個質量,不能追求數量。針對一些急難險重的重要工作,比如震災、疫情、安全等重大事項,不但要及時組織開會,領導要親自部暑,親自動員,親自講話。同時,要根據上級要求和情況變化,再開會、再部暑、再強調、再推進。這種型別的會,一個領導經常組織開會,有益於促進工作,有益於團結統一,有益於工作實效。
多會並開,提升工作效能,營造下沉一線、深入實際的工作氛圍。文山會海,是突出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表現形式。以會傳會,以會代替落實工作,這是不健康的工作形式。現在,從上到下注重改變文風會風的不良陳規陋習,突出接地氣重實際,解決群眾最直接最關心的生產生活問題。因此,提倡多種會議合併開,簡少會議,精簡會議,把更多的時間騰出來,集中精力深入實際,撲下身子抓落實,沉入一線抓服務。
做為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領導,對召開會議,要科學設計,合理規劃,開必須開的會,不開耗時重複的會,不開形式主義的會,不開有官僚之嫌的會;開會要開出質量,開出效益,開出正能量。
-
14 # 老楊145554831
某個領導老是組織下屬開會,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群眾觀念,群眾觀點的體現。上了一條船,大家要齊心協力划槳。要吃魚,大家要用力拖網。領導巳經有了主意,組織下屬開會,是為了解大家的契合度,群策群力,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二是,領導心中旡數,沒有主張,事無鉅細都交大家開會討論,作群的尾巴。議而不決,難以形成共識,形成合力,提高生產、工作、辦事效率。這是極少數,是不可取的。
-
15 # 彩雲南大叔
領導開會,可能有幾個原因:
1.自己有想法,想說給下屬聽,或者解釋給下屬聽
2.透過開會想了解下面的實際情況
3.領導想刷存在感,怕失去權威和控制力。
不管怎麼說,開會總比從不開會好,閉門造車才是真可怕,只是不要太頻繁,搞的下屬根本沒有時間去做事!
-
16 # 沙漠一舟2000
謝謝邀請,這樣的領導我平生倒沒有遇到過,因為原來單位的領導有重要的事時才開個會,一般都是沉下車間和工人一起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但我女兒倒有幸遇見了這樣的領導了,因為時代變了,每天早上必須開會,開會時要站著,以顯示她的威嚴,豎起耳朵聽,到了快下班時,她又要召集會議,侃侃而談,老調重談,她是白班,開完會後絕塵而去,倒是苦了這一班Y頭,吃飯的時間錯過了,單位食堂已關門了,又要餓著挺幾個小時下班,這樣的領導不近人情,不體恤下面員工的疾苦,大家是煩不勝煩,其結果又有多大的效果呢?可起而知。
-
17 # 貧困山區的亮光
領導組織下屬開會,或許你個人會覺得有些煩,但是實際上你要明白,開會要比不開會好的太多,原因如下:
1、開會其實就是資訊交流的過程,透過開會你會了解到許多你職責之外的資訊,包括對整個部門的執行情況都會有一定的瞭解,假如領導不開會,有什麼事情,直接打電話吩咐你,那你就只是沉寂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估計等到你離職了,你對整個部門也不會清楚。
2、開會雖然有些煩躁,但確是一個團隊溝通交流比較有效的方式。在會議上,你可以瞭解各個同事對一些事情的建議看法,也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傾聽別人的意見),這些東西,不是私下可以交流的,一般私下交流的意見都是負能量較多的。
3、透過開會,可以有效地分解責任,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每個企業都有周例會,這個東西很有必要,特別是對於發展中的企業來說,在企業例會上,你可以有機會提出自己工作存在的困難(明顯超過自己的工作範疇),如果上邊不予以重視,你也有的說,而私下裡打電話,總會多出一些扯皮的事情來。
總之,開會是好事,只要為了推進工作,只不過現在有些人把開會當做了自己的鬥姿勢的場所,所以才引起人的反感。
-
18 # 愚人草民
謝謝老師的邀請!領導組織開會很正常,但是如果經常是組織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早上開早會,下班開晚會,這樣就有點不正常了。按照常理說作為企業開會是件好事,安排部署近期的工作任務,尋找工作中的不足之處,讓大家相互在工作中學習成長。但是有些個別的領導就不是這樣想的,首先他想開會是在員工中樹立他長個人的威信,顯示他的權力,賣弄他誇誇其談的口才。其次就是佈置的工作一旦出問題,他可將責任推到全盤下屬身上,自己不負任何責任,可以在上級領導跟前賣好,是典型的小人主義,是企業管理的庸才主義者。作為一個企業管理來說,要的是懂企業管理技術的實幹領導幹部,不是這開會誇誇其談工作不負責任的庸才領導,這才是企業管理發展之路。
-
19 # 庚辛桐
我們公司基本一天平均要開六個會,最長的一個會從早上八點開到夜間兩點,飯直接拿在會議現場,沒有任何效率可言,整個會議期間就是在推諉扯皮,對於工作實際問題的解決毫無益處。
開會本來是上傳下達,統一思想的,佈置協調的,結果因為會議的效率低,反而成了工作的負擔,另外,對一些不相關的人員開完既走,這樣有助於提高開會效率,不相關的人員陪會是最要不得的,生產單位最忌諱在辦公室長時間開會,現場會最能直接深入的解決問題。
會議過多反而是效率低下的典型代表形式。為什麼要開會,上傳下達好做,關鍵是統一思想,佈置協調。如果效率高私下都能溝通好,就不需要專門去開會解決,經常開會恰巧說明了,該單位部門間配合不足,掣肘有餘,部門牆現象比較嚴重,單位內耗嚴重,思想認識不夠統一,效率不夠高,機制不靈活,幹部職工擔當不足。
-
20 # 職場v老劉
我在實際工作中見過太多這樣的領導了,特別是那些冗長而毫無意義的無效會議,真的讓下屬們很惱火。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無效會議有以下幾點出發點:一、找感覺,顯擺炫耀為了滿足無聊的權力慾和表現欲,顯擺自己的“能耐”而組織會議。
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家公司的副總,每次到下面分公司蹲點檢查工作,就打著談心、交流、拉近距離等旗號三天兩頭開會,會議也沒有什麼實質目的和內容。
好為人師的擺出一副天下唯我獨尊的嘴臉,人人都要“教育”一番,教訓完人就開始大談特談自己的“光輝史”,搞的是分公司的人是不厭其煩。
二、為向下推卸責任而開會這種會議是那些毫無擔當的領導常用的伎倆,想著“我沒有理由對此負全部責任,對吧?”而召開會議。
三、為開會而開會因為公司的要求或某種慣例而召開無效的會議。
四、為表功而開會為了博取上級的信任、好感或者眼球等而召開會議,想著“哈哈,多開些會,不僅能博取眼球,還能讓上級覺得我勤於公事。”
五、為攀比而開會只是為了“東施效顰”攀比而召開會議,“別的部門每週都要召開幾次會議,我不能落後,免得讓他們取笑。”
六、為洩憤而開會一些領導因與個別下屬不相容,好不容易抓住其的把柄,就立馬召開個“批鬥會”以洩私憤。
七、為避免尷尬而開會有些領導沒有足夠的勇氣單獨面對下屬,所以他們透過會議批評下屬。
因為,任何會議都有成本(見圖3)。作為管理者,有必要謹慎對待。
回覆列表
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會議達人領導有以下三個槽點:
1. 管理手段單一。認為管理就是開會。實際上隨便上個網或者看本管理的書,都知道管理沒那麼簡單。例如如何透過設計有效地流程來管理。
2. 對掌控局面不自信。需要不斷地收集資訊,知道現在情況怎麼樣。需要不斷地收集大家意見,知道大家現在怎麼想。
3. 對下屬不自信。凡事需要叮囑。雖然有時下屬會把他的話當耳邊風。但他不叮囑,他就擔心下屬會犯錯。
當然少部分喜歡開會的領導也是有優點的,例如比較民主,比較喜歡公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