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年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甚至被美國拍成動畫片,使其走向世界。而花木蘭作為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其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俘獲了眾多人的心。那麼歷史上花木蘭真的存在嗎?她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可知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從軍之後,花木蘭靠著自己的堅持的毅力與耐性,通過了許多困難的訓練與考驗,然而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而後被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中國古代並沒有為單純虛構的文學人物建造廟宇的傳統,即使文人可能對花木蘭從軍的故事有所渲染,但在中國的歷史人,也一定存在著花木蘭的原型人物。

    然而,又有很多人疑惑為什麼花木蘭從軍12年,卻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以此懷疑花木蘭故事的真實性。在多年的征戰中,她之所以能夠不被人發現,跟她體型有很大關係,花木蘭是鮮卑族人,從小就習武,體格不遜尋常男子,也不像女子那樣嬌弱,因此,女扮男裝不容易被識破。其次,跟兵種原因也有關係,據木蘭辭中介紹,花木蘭在軍中應該是偵察,或者是傳令之類的兵種。她不會與其他普通士兵同住,有自己的專屬營帳,所以一般情況下士兵們難以察覺到她其實是女兒身。

    其實,在戰亂中,男子徵兵不夠,會讓女性充當戰士。在漢末到唐初,社會震盪,戰亂多起。最嚴重時,人口銳減85%!所以招收女兵的情況是有的,雖不多。木蘭只是其中普通一員,至於原因不得而知。木蘭被後人描述的那麼傳奇,只是為了在男權社會給女性適當追求的美好願望。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花木蘭的事蹟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作為一箇中國南北朝時期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我們相信,一代巾幗傳奇女子花木蘭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的,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也是真實存在的。並且花木蘭為國拓雄圖,為父替從軍的禮孝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 2 # 歷史文明錄

    大家好,我是歷史創作人,給大家講解下花木蘭,花木蘭在歷史上確有此人,替父從軍,巾幗不讓鬚眉。

    北魏太武年間,外族柔然大軍經常進去內地燒殺搶掠,進犯北魏內地,朝廷緊急招募退休兵員抵抗,因花木蘭父親有病年齡大,必去定有去無回,花木蘭在父親要走的前一天拿走父親的招募貼,和士兵服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因在農村所以花木蘭不像有錢人家女兒一樣,所以在軍營裡面沒有被覺察。

    花木蘭因勇敢,在多年和柔然大軍的對抗中,擊退柔然大軍,因表現突出,戰功累累,朝廷欲授她為“尚書郎”花木蘭婉言拒絕,說出實情,要回家伺候父親,北魏皇帝才放花木蘭回家,說了一句“巾幗不讓鬚眉”非花木蘭也。

  • 3 # 歲月晴好m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是關於古代民族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最早的記載是北宋郭茂倩(宋神宗年間)所編的《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詩》。

    花木蘭目前來說,真實性不詳,不能說是完全虛構,對於花木蘭這個人物,我們只是從《木蘭辭》這首詩歌中找到的線索,但這只是民間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現在也還沒有得到確鑿的訊息,替父從軍這件事也不過是從詩詞中發現的。歷史中共有四位叫木蘭的故事傳說:

    一是清《木蘭奇女傳》朱木蘭,14歲起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轉戰沙場13載屢建奇功,唐太宗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賜姓李。

    二是清《三十二蘭室詩鈔》記載有魏木蘭,為抵抗南侵匈奴,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戰死沙場,被追諡孝烈。

    三是《新唐書》、《全唐詩》記載任木蘭,散盡家財,組織部隊,女扮男裝,躍馬橫戈,率軍一舉打敗強大的叛軍。

    四是明《韓木蘭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十二歲女扮男裝改名韓天保,投奔紅巾軍,13年軍旅生涯,戰功卓著。她的家鄉四川閬中建有木蘭廟、木蘭寺等來紀念她。

    《商丘縣誌》記載:木蘭為商丘人花木蘭是鮮卑人,本名穆蘭,花姓為後人所加。其父被列入編戶,年代應為北魏徵Murano時期,穆蘭參軍後的職務為函使,由於需要遞送函件而奔波,故不必與其他男性同吃住,成功瞞過身分。

    從以上故事來說,花木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在正史之中並沒有記載,原因如下: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唐代)、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均建有祭祀木蘭的廟宇,而中國古代為名人立廟,都是有真實存在的人物的,且多地有遺蹟、銘文等存在,因此可以說明,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那麼,花木蘭到底是什麼年代、哪個地方的人?

    從虞城縣的木蘭祠來看,花木蘭至少是唐代或者之前的人。《木蘭詩》中寫道“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兩句中可以看出,當時花木蘭是受到“可汗”的徵召參軍的,而且那一次戰爭是在“天子”的領導下進行的;“天子”是中原王朝皇帝的尊稱,所以花木蘭所處的年代應該是中原朝廷能夠掌控或者至少能夠指揮北方遊牧民族的朝代;另外“可汗”是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遊牧民族柔然、突厥等,區別於之前漢代是的“單于”是對首領的新稱呼,因此花木蘭的年代應該在南北朝到唐朝之間,而且花木蘭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女子。

    另外,《木蘭詩》開篇中的“機杼”,買東西的東、西、南、北四市說明花木蘭所處之地人口眾多、市井繁盛,而且漢化程度比較深;“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又說明花木蘭家離黃河很近,因此花木蘭很可能處在隋朝時期,突厥啟民可汗所屬的領地之內,而且很大可能是在勝州城,在現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東端、蒙晉陝三省交界處的準格爾旗十二連城一帶,尚有遺址存在,勝州城是隋文帝時擊敗突厥後設定的。

    綜合考慮,花木蘭很可能是隋朝時,啟民可汗所屬的突厥部落女子。隋煬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時,啟民可汗徵兵幫助助隋煬帝討伐契丹,花木蘭代父從軍,而在平定契丹後,緊接著又跟隨煬帝去征伐高麗,直到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高麗投降才班師回朝,這也符合《木蘭詩》中“壯士十年歸”的說法。

    到底花木蘭存在不存在不重要,重要都是她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和愛國之心值得我們傳頌弘揚。

  • 4 # 風吹雲漫飛

    我個人認為確有其人但是經過了統治者的授權進行了文學創作的深加工。

    10幾年從軍上前線,沒有暴露。你花木蘭就算五大三粗像個男人,可是一幫兵哥哥天天在一起發現不了?大夏天他們都脫了,就你一個天天包著裹著?我覺得如果說是搞後勤的,還是有可能,有說服力的。

    我們先來看看花木蘭同志的事蹟和時代背景。

    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邊境,北魏朝廷為了對抗突厥,大量徵兵。一天,徵兵帖送到了花木蘭家裡,木蘭不忍年邁且體弱多病的父親上陣打仗,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征戰。木蘭雖為女兒身,卻從小讀兵書、學武藝,因此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屢立奇功。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抗戰,軍隊凱旋迴朝。木蘭在謝絕了皇帝的高官俸祿後,也順利回到父母身邊,恢復了女兒身。從此,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就廣為流傳了。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

    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願納木蘭為妃,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寧死不從,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華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蹟流傳至今,唐代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

    “忠孝”自古以來就是衡量道德和操守的一把尺子,花木蘭為國盡忠,為父盡孝完美實現了忠孝兼顧。統治者塑造花木蘭的形象就是告訴百姓,女子都能為國盡忠為父行孝何況男子漢大丈夫呢。

  • 5 # 神啊845

    有關木蘭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誌》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誌》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誌》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確實,花木蘭的事蹟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 6 # 瘋狂學歷史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段出自《木蘭辭》裡的句子正是描寫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場景。

    花木蘭的事蹟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花木蘭是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正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花木蘭自幼隨父親練習騎馬射箭,練就了一身武藝。因為父親年事已高,弟弟又年紀尚小,花木蘭毅然女扮男裝隱瞞身份替父從軍。

    在長達十幾年的邊關生活中,花木蘭勇敢無畏,衝鋒陷陣,屢建奇功,最終凱旋迴京。暴露身份的花木蘭,因戰功赫赫從而赦免了欺君之罪,她拒絕了官職,而是選擇了返鄉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

    花木蘭忠孝節義,民族女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女兒身的她勤勞孝順,“男兒身”的她英勇堅強。花木蘭不僅僅是一位女子,更是千千萬萬人民心中巾幗英雄的形象。

  • 7 # 山水之邊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至今,歸功於《木蘭辭》這一北方民謠,在正史中沒有關於花木蘭的點滴記載。

    按照《木蘭辭》一文的語句分析,當時應處於唐朝,“可汗大點兵”——歷史上只有唐太宗擁有天子和可汗的稱謂;“從此替爺徵”、“願為市鞍馬”、“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這都符合唐朝初期的自備糧草兵器制度;“出門看火伴”——唐朝初期規定十人為一夥。

    宋代大文學家程大昌著寫的《繁演露》一書中記載了樂府之中有位叫木蘭的女人,替父從軍,征戰十年凱旋而歸,任何賞賜都沒有接受。明代文學家田藝蘅所著的《留青札》一書中也有相關記載。零著名詩人杜牧的祖父,是著名的史官,參與修編了《通典》也給予了肯定。所以木蘭代父從軍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事件,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經過歷代傳播,《木蘭辭》也被選入現在的課本,代代相傳,長久不衰!

  • 8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 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 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裡戲珠,佈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 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鑑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

    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簷,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 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

    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木蘭從軍》長演不衰。 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鬥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 9 # 陰謀歷史

    史書並沒有記載她的豐功偉績,甚至連她姓和籍貫都沒有詳細記載,也不排除她是一種虛擬人物。

    她的傳說是由民間編輯的歌曲廣泛流傳,初中學過的《木蘭辭》很好的體現出她替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而歸,後被唐代皇帝追贈為“孝烈將軍”

    為何木蘭會替父從軍,課文中寫了花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不適合在去打仗,弟弟又年紀尚小,家中又沒有其他男丁在適合出征,於是就有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按照個人思維邏輯,買個東西至於到處去買,為何不在一個地方買,或許是為了曲調好記,所以才有了東西南北市挑選東西

    在戰場上她英勇善戰,毫不遜於男子氣概,一舉打敗柔然,(我還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花木蘭居然和柔然王子有私情,說柔然撤兵是為了花木蘭,這完全顛覆了歷史真實性)大獲全勝的她,回到朝廷,知曉她是女兒身,女子是不許進軍營會被斬殺,考慮到她為國打仗,做出了許多貢獻,赦免她欺君之罪,又認定她很有才華,賜她官爵,花木蘭都沒有同意,只說家中有年邁的父親和弟弟需要照顧;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看上了花木蘭想納她為妃,花木蘭寧死不屈,最後只得自盡了事。

    為何木蘭在軍中十多年,沒有人認出來他是個女人,有人猜測她是少數民族,本來長得就黝黑,加之年少跟父親習武,身體很是敏捷,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就是有同鄉的人認識她,但是並沒有上報她是女兒身,還為花木蘭做掩護,許多將士不知道她是女兒身這很正常

    一代巾幗英雄深刻進入老百姓心中,為了讚頌她保家衛國,還將她的事蹟拍成電影

  • 10 # 懸疑日誌2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是《木蘭辭》的開頭第一句。講主人公花木蘭對著門口織布,由此我們都知道她是一位女子。而《木蘭辭》全文講的是北魏時期民間女子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古代女子是不能當兵的,那《木蘭辭》所講的故事是真的嗎?花木蘭代父從軍確有其事嗎?花木蘭是否又真有其人?

    花木蘭的故事只是記載於《木蘭辭》,我們要考證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也只能從《木蘭辭》入手。《木蘭辭》是屬於《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並稱樂府雙璧,《木蘭辭》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可見非同一般。

    我們先從源頭入手來考察一下《樂府詩集》所包含的歷史真實性是否可靠。《樂府詩詞》的詩歌收錄來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的文人創作,另一種是採集民間的故事創作。毫無疑問,《木蘭辭》是屬於民間故事創作而被收錄進《樂府詩詞》。據記載,是宋代的郭茂倩將《木蘭辭》收入到《樂府詩詞》。 

    所以《樂府詩詞》又帶有寫實的特點,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都是根據真實的民間故事藝術加工而成,它們既是詩歌也是歷史的真實記載,可以當作史料依據,是另一種形式的歷史補充。

    所以雖然史書沒有確實的關於花木蘭的記載,但是依據可以作為民間史實的《木蘭辭》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花木蘭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按照《木蘭辭》的創作時間來推算,花木蘭應該是北魏時期的人。

    並且歷朝歷代都有文人雅士確認花木蘭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杜牧,明代學者徐文長等人。

    依上所述,歷史上是有花木蘭這個真實人物的。既然花木蘭確有其人,那麼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又是否是真實的?

    首先要從花木蘭所處的歷史年代和背景環境說起。《花木蘭》中有一句是“可汗大點兵”,縱觀整個北魏時期,自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國家上下全方位漢化之後,稱呼國君就不再使用“可汗”這種原本屬於胡人的稱呼。所以花木蘭的活動時期應該是在這之前,也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在位時期。

    拓跋燾發動對柔然族長達25年的戰爭,一直從424年打到了449年才宣告結束,這與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事件也基本吻合,為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花木蘭代父從軍圖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還未發生之後的孝文帝改革,所以實行的還是胡人自己的奴隸制度那一套,可汗要發動戰爭的時候,每一家每一戶都要出一名男丁參加可汗的軍隊。花木蘭沒有兄長弟弟,家裡父親年紀也大了,當不了兵,所以花木蘭因為孝順所以裝扮成男子假冒父親去當兵是有事實可能的。

    這就是《木蘭辭》所說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故事的最後,北魏大敗柔然族,木蘭凱旋歸,“策勳十二轉”,北魏朝廷要封賞花木蘭為尚書郎。花木蘭卻“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與她身為女子不方便為官相呼應。最後,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傳開,文然以此為寫實創作了《木蘭辭》,也就是所謂的民間述史。

    我們相信,一代巾幗傳奇女子花木蘭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的,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也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推崇的“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故事,是我們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故事。

  • 11 # 熒熒之光通天之亮

    木蘭替父從軍是真,但花木蘭此人虛構,泛指傑出女性代表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這個故事本身是真的,只不過“花木蘭”這個人,並非特指花木蘭,而是一位文學家將歷史上的四個巾幗女英雄綜合改編而成。

    花木蘭最早出現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這首詩成於北魏時期,但是被改編為木蘭從軍的故事是明代文學家徐渭,他講《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

    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我們平常所說的、劇中的花木蘭,北魏宋州虞城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花木蘭的父親老了,身體不好,弟弟又年幼,沒什麼辦法只能替父從軍,竟長達十二年,回來以後婉拒皇帝好意,回家一直伺候年邁的父親。

    劇中的花木蘭,實際上是一種傑出女性的綜合代表,寓意是巾幗不讓鬚眉,身為女兒身,照樣可以身披鎧甲,縱橫沙場,保家衛國,也能幹出一翻轟轟烈烈的大事。在現實中,確實有四位傑出的女性,也叫木蘭,不過不是花木蘭,而是四種姓氏的木蘭,花木蘭就是依據這四個人改編而成。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這四個巾幗女英雄。

    朱木蘭,系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生於唐初。朱木蘭善於射箭、騎馬,也熟知一些兵法。在她14歲的時候,就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歷經13年,建立了不少功勳。回唐以後,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這段史實在《舊唐書》裡也有記載。

    魏木蘭,生於西漢初年,系今河南毫地人,父親為魏應。漢武帝時,為了抵禦匈奴,魏木蘭替父從軍,不幸戰死沙場,被朝廷追諡孝烈。此事在清人劉蟲年所著《三十二蘭室詩鈔》有載。

    任木蘭,唐朝人,貞潔烈女。自己招募幾千義勇軍保家衛國,打敗了強大的叛軍,戰功赫赫,被記載在《新唐書》中。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寫詩讚她:“甲士千群若障雲,一身出能定三年。 ”

    韓木蘭,生於元末,系四川閬中人。從小父母雙亡,跟隨叔父韓立相依為命,後馳騁沙場,建立軍功,這件事在明人劉惟德所著《韓木蘭(娥)傳》有載。

    因此,木蘭從軍的故事是真的,只不過這個花木蘭是虛構出來的名字,尤以四個女性的故事改編而成。

    至於大家所考慮的事情也可以揣測一下,木蘭所有女性問題的解決都在於當時實行的府兵制,從家鄉出來的一批人放到一起,周圍人估計也都知道木蘭的情況,只是心照不宣罷了。關於木蘭頭髮長的問題,可以提前剪掉頭髮,變成短髮。關於木蘭洗澡的問題,我估計木蘭家庭不好,營養跟不上,又適逢那時候行軍打仗,因此木蘭身材不大好,一般人從表面看不出來。洗澡可以少洗,或者穿少點的衣服洗,或者天黑洗、半夜洗,也可偷偷洗。至於生理期的問題,有可能長期征戰,已經閉經了,就算有,也很好解決,就謊稱說是浴血奮戰敵人的血,或者自己受傷流的血。關於如廁的問題,當時木蘭所在的軍隊上廁所的時候,都是在一個大坑裡面,又因為實行的府兵制,因此也可以找小夥伴替其把風。後來花木蘭隨著戰功的累積,就有了自己的營帳,上廁所的問題就更好解決了。

  • 12 # 聰明的小龍女

    木蘭從軍是以北魏歷史上一位巾幗女英雄替父從軍、征戰沙場、既為國盡忠也為父盡孝真實的歷史上奇女子之一為原型,加上民間傳說、為國貢獻、替父盡孝、忠貞孝烈勇猛的行為創作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起源的起點是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