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都輝煌
-
2 # 候選人
散養、快樂教育,已經成為現在社會很多父母的口頭禪。然而在我們給予了孩子愛和自由的同時,規則和自我控制,依然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散養”本身是個很主觀的說法,但不能打著“散養”的旗號,放棄對孩子的教養責任。 嬌生慣養的孩子處於低位,孩子處於家庭的高位。父母某種程度上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重視孩子的情緒和滿足感,對孩子的要求低於孩子可以或者需要完成的程度。這種孩子的安全感是比較充足的,相信父母非常愛自己。但是很可能對別人的需求不夠敏感,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在家庭以外的環境中與人相處的時候,對別人有過高的要求或依賴心理。這兩種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有其中的弊端,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以身作則,用自己嚴於律己的好喜歡來教育子女。透過愛與嚴厲相結合來教育他們如何成長,多花些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們健康成長。
-
3 # 深漂阿蓮
小孩子是應該散養還是嬌養呢?
我覺得散養好,當然我說的散養不是一點都不管不問的放養,而是該管的管,不該管的放手,作為媽媽要把握好度。
散養就是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的同時,有自己的一套規定
1、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比如我會在晚上睡覺前告訴他調好第二天起床鬧鐘,還有提前拿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慢慢她就養成習慣,學會自己安排。
2、教她懂禮貌。教幾次後她見到人就會主動打招呼。
3、告訴她自己的要求,但不干涉,就做作業來說,我會告訴她1小時後我來檢查或簽字,中間我就不干涉她,她做起作業效率很高。
-
4 # 小小思維家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養沒絕對的圈養,也沒有絕對的散養。準確地說,在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圈養和散養所佔的比例就不同。
1-3歲時,孩子根本無法自理,當然是圈養,家長對孩子細心地呵護,慢慢教授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如行走、說話、吃飯…這個時期家長絕不會有散養的概念。
進入3-6歲,適當放手讓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有必要,如自己穿衣、刷牙等,這就是放養的開始;但是孩子對外界的認識沒有判斷能力,需要家長來引導初步的正確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這個階段還是圈養和開始嘗試性地散養。
7歲到12歲,這個時期家長應是圈養和散養緊密結合。圈養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去辨別是非,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模式,學會一些自我保護方式。而這時的散養是要讓孩子去直觀地接觸社會,初步開始學習如何自立。
進入青春期,13到18歲,加大散養程度以圈養相配合的方式,是這個時期最適宜的。給孩子一個較大的活動空間,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思維空間。適當的圈養要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孩子自己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18歲以後,在法律上,孩子已經獨立。放養是自然的,家長和孩子都不會願意去圈養。
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由圈養向散養逐步轉變的自然過程。如果家長違背了這個過程,過度的控制或過度放縱對孩子的成長都將是不利。
-
5 # 愛生活的大勇哥
父母不能太嬌慣孩子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方法/步驟
1/4 分步閱讀
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的意識。例如孩子學走路時,不要總是扶著她,有心的父母可以發現,那些總是由父母扶著練習走路的孩子學會走路所花的時間比那些自己去練習走的孩子所花的時間要長。孩子三歲,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放學自己回來,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孩子放學後,要他順便到菜場去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節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幹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捱餓。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讓他們懂得奉獻的快樂;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孩子十五歲左右,要他在家裡或到外面打工,鍛鍊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2/4
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在家裡,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日本的孩子從小家長就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揹包,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別人來幫忙,那是別人看不起的。有的男孩從小就洗冷浴,一年四季洗冷水,來鍛鍊自己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教育觀念上,日本也從小灌輸孩子,自己國家資源稀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
3/4
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遊,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鍊。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比如,天氣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兒園。父母不遷就孩子,頂著寒風帶著孩子去幼兒園。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會和孩子像平常一樣去沖涼,而不是倒頭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幾米就要到達預定的終點了,孩子喘著氣不想再跑。父母鼓勵著孩子,一起奔到終點。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在鍛鍊磨礪著著孩子,使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使他們能吃苦。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4/4
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其實,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點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讓步,這都是必要的。比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願起床的時候;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時候;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後筋疲力盡的時刻;當孩子正在完成份內的家務活,小夥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當孩子感冒發燒的時候;這些都是鍛鍊吃苦的場合。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堅持與困難作鬥爭。實際上,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後的咬牙堅持之中。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我覺得“虎媽”、“狼爸”、“鷹爸”不足學。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願而不強迫命令;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需持之以恆而不可一曝十寒。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她)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她)自己解決。尤其是男孩,對一個未來的男人來說,吃苦耐勞是他的立世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他註定難以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作加油充氣、儲能蓄勢的準備,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
6 # 彌小桃
我的觀點是:身體上散養,精神上嬌養。
即在行為上,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允許孩子進行自我創造,大人不必太過拘束孩子的行為,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對外界的感知能力,一方面可以鍛鍊孩子的創新能力;精神上嬌養,即孩子的精神食糧不可短缺,可以選擇多給孩子買一些益智玩具以及書籍,拓展孩子的認知世界,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總的來說,我們帶孩子的方式,主要還是取決於孩子性格本身,也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所提倡的“因材施教”。
-
7 # 靈羽vlog
你好我是小羽,很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對於小孩是應該散養還是嬌養我的看法是這兩個方向的都過於極端,應當介於兩者之間的方式會比較好一些首先,小孩長期散養的話雖然釋放了天性,但本身也會學到很多壞毛病,管理小孩就像植樹一樣,小樹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把歪斜的枝條除去,長大以後整個樹很可能也不會太直,小孩也是一樣,如果這些壞毛病沒有人去幫他剔除的話對他以後的人生軌跡可能會產生壞的影響,有可能將來會因此誤入歧途。再者,小孩過於嬌養的話,本身不論從身體素質還是心理承受能力都會比較脆弱,當他遇到人生中重大事件,或者是打擊的情況下很有可能無法承受,猶如溫室的花朵一樣不經捶打。只有在經歷風霜雨雪的洗禮之後才能變得堅強。因此對於小孩的管理方式應當在兩者之間取一個值,找到一個合適的點,即能釋放孩子的天性,又能給予適當的保護,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傷害,這樣一來還得整個成長軌跡才會是健康的。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粗淺的看法,見笑了。
-
8 # 陳小龍
個人覺得倆種我都不同意 因為不同年齡段要有不同的教養方式 到上幼稚園年紀了就應該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了 因為那個年紀小孩子對父母說的話都能記在心裡
-
9 # 小迷糊的育兒百科
散養教育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這麼簡單,裡面也包含了很多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的散養心態:不想帶孩子,拿散養教育當擋箭牌。
現在是快節奏的社會,各種壓力壓迫著父母,陪伴一個孩子成長真的要花費很多心血,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既沒有花時間陪伴他,又沒有花心思教育他,隨著孩子的性子做任何事情,都不願意把太多的時間花在帶孩子上,只能採用放養的方式,逃避自己的責任,只是讓生活變得更輕鬆一些而已。在這種過度散養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
家長管的多,或者是睜著要閉著眼,都是從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卻忽略了孩子到底是需要管還是不管,完全散養肯定會對孩子造成長久性的傷害。一. 錯過了自律轉換的關鍵期
有些父母不敢給孩子任何一點自由,更別說採用散養這種方式了。因為父母非常害怕一旦給孩子自由,他們就會變得難以控制。另外一方面,有些父母也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是完全沒有自控力的,如果不時刻監督,他就要鬧翻天。
這種圈養式的教育讓孩子感到痛苦,父母也會變得十分的疲憊。其實孩子的自律性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他自己能變得更自律,那麼父母也就會變得更輕鬆。
1. 父母要做正確的示範,既能自我控制,也能堅持原則
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玩手機,知道電子產品如何對孩子的傷害,但是自己一回家卻掏出手機,不斷地刷屏。孩子看到父母這種痴迷的樣子,肯定會模仿。因此你想讓孩子改善哪方面的行為,變得更具有自律性,那麼你首先就要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守好做事的原則,這樣孩子才可以模仿家長的規範行為,自己都做不到,如何去教育下一代。
2. 鼓勵孩子對自己的事情進行規劃
當孩子參與到自己生活的時候,他會願意去遵守一些規定,比如上幼兒園的時間,學校裡的規章制度等,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制度,對自己要去執行的事情如何去計劃。
3.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學校裡,都有各自的規則,但很多孩子從本質上非常的牴觸,因為在家裡自由散漫習慣了,很不適應集體生活中的各種制度。我們可以從遊戲中,去教育孩子什麼是規則,該如何去遵循。
二. 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
另一種散養,是對紀律和社會規範的無視,散養的目的不應該是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
1. 出於自己的心結而散養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散養,往往是自身的心結沒有處理好。感覺自己從小到大都是被束縛,把自己的失敗經歷歸因於環境影響和他人的壓制,這種被動型的家長會傾向於散養孩子,因為他自己沒有自由不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甚至會抵制那些對孩子過多束縛的人或制度,環境。
我們小時候可能遇到很多的管教,需要疼愛,就更多的疼愛自己的孩子,放縱自己的孩子,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自己更需要成長,尤其是剛當父母面臨著身份轉換,讓自己變得成熟,冷靜,客觀,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
2. 拿散養當藉口
自己事務纏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停地打電話,發簡訊,運籌帷幄於沙發之上,對孩子不管不問。雖然事業成功了,物質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孩子的溝通,理解,愛護都完全沒有做到,時間久了,孩子在無人管的環境中,散漫和無理都會無限度的放大,等到想關注的時候,已經遲了。
我們如何去管理孩子呢:
別忽視對孩子自控、自律的培養。
1. 關注孩子成為一個成熟社會人的過程中應該有的一些能力。比如做事情的調理,規劃,耐心等行為自律,與人相處的關心,同情,友善等情商力,這些都影響到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終極影響到孩子人生目標的判斷,更不要說孩子是否快樂,是否健康,是否舒心。
2. 自我控制的訓練
我們成年人需要承擔起責任感,在教育問題的自我控制時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很多的時候的心智也是個孩子,需要責任感時時提醒著我們,下一代的成長不可能這麼簡單,隨意散養,就能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人生。
大多數人理解的散養教育,就是對孩子做到全面放手!
我不認為散養教育是一件這麼簡單的事情。真正的散養也許更像一個高深的武功,看起來不使用任何招式,讓孩子自由發揮。但實際上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時刻保護著他,制約著他,陪伴著他。
-
10 # 會飛的樹葉66
安全保證的情況下,小孩一定要儘可能的散養,當然對於原則性問題或者孩子解決不了的問題家長應該適當的引導,散養的孩子獨立性強,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要強,而且外向性格好,因為約束的少,和小朋友玩的機會多,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
11 # 詩歌媽咪
個人覺得孩子散養嬌養都要有,該寵還得寵著,該散還得散著。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都知道,孩子一味的寵著肯定就會養壞,會捧殺掉。
但是孩子散養,也是不可以一直散養呀,這樣的孩子從來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得到父母的寵愛,那孩子怎麼去肯定別人,愛別人呢?
-
12 # 笨點點
嬌養的孩子有這三個缺陷,要適時地鍛鍊!
其實每個家長,每個當爹媽的都一樣,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都給孩子,能讓孩子比自己強,長大了,成為一個強者,再次點的祈求也是能夠吃穿不愁,不像自己一樣,讓他們擺脫自己天天勞累,卻無所得的場面。那麼什麼是最好的,什麼是最好的教、養,很多人會想著,讓自己的小孩不像自己小時那樣,窮養著,他們把孩子們捧著,讓他們有個美好的童年,這也無可厚非,但是你們知不知道過分的嬌養往往會適得其反。
其實也很是可以理解,畢竟孩子是自己最愛的人,讓他做的任何事都會讓家長有種悲憫之心,心疼,所以就會選擇為他們做好。但是孩子總是要成人的,總會要自己獨身一人去走進社會,到那時這些嬌養的孩子會很能看到他們的表現會讓他們在這個社會上磕磕絆絆,也會在那些能處理好問題的孩子比較之下被去除。早早的鍛鍊他們,會讓他們也能認清自己,自己能夠處理這些困難。嬌養的孩子會有這三個方面的缺陷,要適時地進行鍛鍊,家長別不信。
他們自身的領導能力會比較差。他們上學後,首先就會進行一個班幹部的接觸,其實孩子當班幹部都會有一種自豪感,會極大的提高他們的自信,對他們的學習也會有很大的鼓舞。而班幹部其實是一種服務崗位,他會為同學進行各種各樣的服務而且也會要求他們以身作則,做好一些事情,但是對於這些在家就什麼都不會的嬌小孩,他怎麼一上來就會把這些沒做過的事做好,班幹部也會很大的培養人的領導能力,對走進自己的領導崗位也是有很大幫助的,是他們幹好自己工作的一個基礎,而這些他們都是沒有的。
養成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對於什麼事都由家長做好的孩子們,就會容易形成一種別人為我服務的意識,把自己的位置看的也比較重,有種別人都要依著他的感覺,考慮事情都從自身出發。而走進團體生活,人人都是一樣的,別人為什麼要給你做事情,這樣的他們會很容易和別人發生矛盾,也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體會不到生活中存在的艱辛。都說經歷過生活的人才能經營生活是一點都沒錯的。曾經有過代課的經歷,在期間有個學生已經3年級了,在學校老搗亂,成績也不好,但是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夠有個好成績,聽說也花了很多錢給他報輔導班,但他還是不好好學。課下我找他談話,我說父母這麼不容易,為了父母也的好好學習呀。而他說,父母沒有不容易呀,當時我就愣住了。還是父母太寵著孩子了,有的人說,讓孩子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不好嗎,這當然沒錯,但不是說讓孩子生活在一個無知的世界,父母為他們做好一切,他們體會不到很多事情,對什麼都不知道,這就好嗎?
“散養”本身是個很主觀的說法,但不能打著“散養”的旗號,放棄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現在很多父母看開了,放手了,什麼都不管了:“我什麼課外班都不給他報,讓他快樂一些。我們是散養。”“我不給孩子立那麼多規矩。”“我不過多地管束他,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樂就好,我們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過,這些號稱什麼都不管的父母,細究起來,做不到“什麼”都不管,甚至管得還不少。例如,見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學不遲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宣告不管,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還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麼,不需要你管什麼?很多崇尚散養的父母對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帶來傷害。
孩子的成長中哪些該管?1.對孩子要有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言行上的要求,例如要有禮貌、要講衛生、要準時等。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於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2.可以不要求結果,但不能忽略過程。例如,不要求孩子必須考100分,但要求孩子主動、認真地學習知識。
3.對於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犯錯誤並不意味著孩子就是壞孩子,我們常常是在試錯中明白了道理,學會了本事。所以,看到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不要喪失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至於什麼是錯誤,每一個家長有自己的定義和標準。
4.要培養孩子的品德,基本的道德準則必須管!例如:誠實、善良、公義、尊老愛幼等等。
5.孩子提出了疑問和要求一定要管,不能拒絕或忽視。
6.如果有人反映了孩子的問題,無論是孩子的老師、同學還是其他什麼人,一定要管。要調查清楚真相,再相應處理,而不要“護犢子”,或者否定別人的看法和意見。
7.選擇散養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套理論,或者“外國如何”,或者“我小時候如何”。一定要實時檢視自己的理論是否過期,是否與你家的具體情境相符,是否符合孩子的特點,等等,避免教條。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回覆列表
我覺得小孩應該散養,原因有幾點。
1、讓他主動去接觸別的小朋友,培養他的社交能力。
2、讓他主動去參加一些團隊遊戲,培養他的團隊精神。
4、多帶孩子去歷史博物館去了解一下中國今百年的屈辱史,培養他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