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孺子牛衛士
-
2 # 言勸
炎帝究竟是哪裡人?現在有五省相爭。有的說是陝西寶雞,有的說是湖北隨州,有的說是山西高平,有的說是湖南株洲,有的說是河南拓城。炎帝出生有一個傳奇的故事:距今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神龍部落的東南則又崛起一個少典部落。少典酋長為了躲避洪災,帶領族人從平原遷到一個名叫“華陽"的土塬上(今寶雞市天台山一帶)。少典酋長有十多個女人,但他最喜歡的只有正妃女登和側妃附寶。一天少典酋長和正妃女登過夜,天亮後女登感覺肚子餓了,正打算爬樹摘野果,突然頭頂上空金光一閃,隨著"誇嚓"一聲巨響,她恍惚間看見一條金龍,迎面向自己撲來,嚇得女登昏了過去。隨後女登懷上身孕,過了一年卻不見分娩,側妃附寶出於和女登爭寵的心態,就串通巫醫說:正妃懷的是"鬼胎"。三年後的春天,女登在一個名叫蒙峪溝的地方踏青,突然肚子疼地暈了過去。侍女叫來酋長和巫醫等人,只見女登已經生出一個似人非人的男嬰,身體像人面孔像牛犢似的,還滿身瘡癤。當時巫醫嚇得一聲尖叫"啊!果然是妖怪!"這就是《周易.繫辭下》所記“神龍氏……人身牛首"的原因。酋長命巫醫趁女登昏迷,將嬰兒扔掉,巫醫就抱著嬰兒翻過一山又一山,將嬰兒扔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岩石洞窟裡。嬰兒的哭聲驚動了山神,山神作法搬來了神泉水,將嬰兒漂浮在山洞裡的水池裡。一個獵人趕到山洞救起嬰兒一看,渾身的瘡癤不見了,臉面也變得正常了。這個獵人住在山後姜水(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邊的瓦峪堡,決定自己將嬰兒撫養成人。誰料這嬰兒三天就開口說話,五天會走路,七天長出了牙齒……三歲以後就跟大人上山打獵。再後來部落群民見他天資聰慧、勇力超群,都擁戴他做了神龍部落的酋長。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炎帝",位於“三皇"第二的炎帝神龍氏。《國語》指出:"炎帝身號,神龍代號也"。意思是說,炎帝是他自身的稱號,神龍是他統轄那個部落的稱號。這畢竟是個神話故事。也有一說,炎帝的誕生地在烈山。也就是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厲山鎮九龍山南麓。古神農洞位於九龍山腰。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感農而生炎帝"於此。上圖是炎帝神龍牌坊。
各地為了打歷史文化牌,都在爭炎帝的出生地。上圖是山西省高平的炎帝像。
湖南省株洲市炎帝廣場,聳立著高大魁偉的神龍像。見上圖。上圖是河南拓城的炎帝像。
-
3 # 漢東先生
炎帝故里為湖北隨州,已經得到國家承認!
歷代史籍皆載隨州為炎帝神農故里。《禮記》上說:“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故曰厲山氏。”北魏《水經注》記載:“水南有重山,即烈山(同‘厲山’,記者注)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500多年前,明代的《隨州志》專門標誌了這一神農洞。據統計,自春秋以來2000多年間,有140多種典籍記載炎帝神農氏誕生於厲山。
關於炎帝故里的爭論在2002年已經平息。那一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 《炎黃匯典》中權威確認: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湖南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陝西寶雞有炎帝祠,山西高平有炎帝神農遺蹟。
對此,多數史學家給出的解釋是:炎帝為距今約6000年的一原始部落,發跡、興旺共500多年。炎帝神農氏在隨州出生,而後一代代部落首領到過襄陽的神農谷、神農架、宜昌的神農溪,還遷徙到寶雞、高平等地,後來,炎、黃兩大部落結盟,一統天下,後世自稱炎黃子孫。炎帝這一族南下,在洞庭湖一帶留下了許多足跡,包括湖南株洲的炎帝陵。
-
4 # 黃思遠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湖北隨州(現已獲“國家認證”)、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
5 # bj健康
發言要有依據,不能信口雌黃。《國語》裡關於“炎帝以姜水成”的記載,舊時姜水在陝西的寶雞。如《水經·渭水注》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即有蟲喬氏),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是其地也。”姜氏城即在今寶雞。
-
6 # 張峰149764346
炎帝從那兒來,光憑說不行,看歷史記載那些都是文人墨客根據自己的喜好偏見寫的,只有考古才是真實的,8O0O年的大洪水,這是全世界供認的事實,大洪水過後那些地虧最適合人類居住,這才是最重要的,中國旳黃土高坡因為地勢高,就成了人類居住的首選,伏義,女姓就誕生在這片黃土地上,低窪平坦處全是汪洋,人類根夲無法居住,黃河,黃土地,黃面板,這是中國幾千年寫照。1978年至2006年,在甘肅秦安縣發掘的大地灣遺址是鐵證,這裡成了中國境內發現最皂人內居住過的痕跡,華人的起源從這裡開始,這裡發現了5個文化層,1,3萬年至2萬年大地灣陶片開始出現,證明了晚期智人以經在這裡繁衍生息,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比距今發現的5000年多年大汶口文化早了10000多年,華人就是從黃土地慢慢遷移到全國名地,伏義,黃帝是甘肅天水地區人,(黃帝統一中華後遷住陝西)平原,炎帝是陝西謂河上游寶雞的。不管他們出生在那裡,黃帝,炎帝,蚩尤都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先祖。
-
7 # 張嘟嘟ye
是湖北省隨州市,應該國家認證了,隨州炎帝祭祀應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傳了,每一年國家都在湖北隨州舉辦:世界華人炎帝神農故里尋根節,今年的大典在2017.5.21在隨州炎帝故里舉辦,中央電視臺,湖北衛視、騰訊,新浪……現場直播,四海一家親、共圓中國夢……
-
8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炎帝姓姜,名農。號曰炎帝。湖北隨縣人。
據《龜歷》和《水經注.謬水》記載,女媧帝帶著大將榆桑的女兒安登、石慶、朱明等文武百官到九州巡察,一日走到烈山(今湖北省隨縣西北)。遇一青年,姓姜,名興。在唱山歌,安登心動,女媧皇做媒,安登嫁給了姜興。後來生下炎帝神農。炎帝像
-
9 # 思遠印象
炎帝神農氏,據傳生於陝西寶雞姜水(現寶雞市清姜河流域),但有爭議。另則,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天一廣場的藥皇殿,全稱“藥皇聖帝殿”,是紀念中國世代中醫藥人的精神圖騰——“遍嘗百草、始有醫藥”的藥皇神農氏(炎帝)的殿堂。據地方史料和藥皇殿內古碑記載,藥皇殿由寧波府太守和藥商等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1708年,供奉中國中醫醫藥文化的創始人藥皇神農氏(炎帝);乾隆年間的1753年,由20位藥商發起成立“藥皇殿崇慶會”,從此每年開始“薦牲告祀,演劇醵神”的祭祀儀式。抗日戰爭後,因時局不穩、藥業蕭條,藥皇殿內神像不知所去。2016年5月,藥皇聖誕祭祀儀式列入海曙區區級非遺專案名錄,寧波國醫堂院長張元奎成為該非遺專案的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9月15日上午9點28分,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天一廣場藥皇殿經過一年多“修舊如舊”修繕工程,在時隔70餘年後,在九下鳴鼓聲中重開山門、懸壺濟世。
-
10 # 錢品聚
關於炎帝是哪兒人的說法,到今日仍舊爭論不休。
史料記載,炎帝部落是在黃河中下游發源,隨後因為環境惡化,而轉為南下遷徙。
來到江南後,因為“放火燒山”的農耕方式,又從原本的“烈山氏”,改稱為大家耳熟能詳的“神農氏”。
所以在江南也留存了很多炎帝的傳說,有些地區甚至還儲存著炎帝的遺蹟。
而《國語·晉語》中,又說炎帝和黃帝,都是少典的兒子,而少典在《山海經》裡,卻是黃帝的孩子。
如果按照《國語》所記載的,那麼炎帝應該也屬於黃河一脈,姬姓,後來跟自己的兄弟黃帝發生衝突,是為了爭奪部落大首領的位置。
可要按照《山海經》的說法,這又變成了起源位置很模糊,因為黃帝是從黃河上游到了南方以後,才正式見到了炎帝,而炎帝那時已經因為遷徙,並且改革農業,成為了天下聞名的神農氏。
這就導致炎帝的發源地出現了混亂,而歷史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具體說是按照《國語》裡說的為準,還是按照《山海經》為準。
不過較為可信的一種說法是,炎帝部落興起於姜水,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另外一種稍微不足的說法,炎帝其實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人,總之都脫離不了黃河流域。
如此來看,咱們可以找出一些共性。
即,炎帝確實在黃河流域附近出生,但他的足跡遍佈中原腹地,在很多地方也留下了傳奇故事,每個地方的人為了表達對他的尊敬與感謝,都會把他認做是當地人,經過當地的文化進行傳頌,實際上都是想讓自己面上有光。
這也導致了,時至今日,關於炎帝的具體發源,各地一直爭搶不休。
希望以後能出現更多的史料,早日確定炎帝的出生地,停止不必要的爭論。
————
-
11 # 終南高揚
炎帝有記載的一共有八人,八代人。
炎帝相當於總統,是個職務名稱,第一任炎帝叫石年,出生在姜水邊,就是現在的寶雞岐山東,渭河支流,姓姜,定都陳,屬於河南,後遷都曲阜;
最後一任炎帝名叫榆罔,跟黃帝在阪泉打架。阪泉在逐鹿邊上不遠。
所以,炎帝祖籍陝西寶雞,事業發展從河南到山東又到湖南,第一任炎帝在長沙茶鄉去世。
-
12 # 父母年代記憶
炎帝故里有五處地方,陝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炎陵縣以及會同縣、山西高平,其中,由於炎帝種植五穀,五穀裡面有水稻,野生的水稻適合南方生長,而不適合北方生長,所以,陝西寶雞和山西高平都是後來從別處搬過來的。
炎帝是一個部落 傳有八世,最後一任炎帝死在湖南,湖南的炎帝陵是大家公認的,就不必說了。湖南那一帶屬於苗族人的地方,所以,會同縣的炎帝也可以排除。剩下的也就只有隨州了,隨州能夠發現所有的野生五穀,以及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藥物,考古又發現先很多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隨便一處就能完爆其他地方。
隨州的曾國又是姒姓夏後,周成王
和楚王祭祀跑到隨州(文物佐證,而不是被篡改的文獻),肯定遠古時期有重要人物出生在隨州,即使不是炎帝,那也是炎帝級別的人物。
-
13 # 周朝文DMU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 (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犛,犛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穀神農大帝。
-
14 # 歷史心猿社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炎帝不是單指一個人。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從神農氏開始的530年時間內,姜姓部落一共有9位炎帝的誕生。也就是說,炎帝是一個類似於職位的稱號。這就比較有意思了。比如公司組織去旅遊,第一年他看了炎帝故里,欸,感覺有意思。第二年他坐飛機去了另一個地方,可到地方他才發現:當地的招牌景點居然又是炎帝故里。“嘿,老哥,又見面了哈!”這個人撓了撓頭,又重新聽了一遍炎帝的故事。到第三年公司組織時,他提前查了目的地的招牌景點,手機上閃爍著四個大字:炎帝故里。這位老兄感覺到了人生的絕望,並毅然決然的辭了職。所以說,這530年的時間裡,炎帝去了各種地方,北到黃河,南到長江,範圍在那個時代簡直不敢想象。所以說,炎帝在那些爭議的地方留下痕跡是確有其事的。那麼第一代炎帝神農氏是在哪裡出生的呢?我個人認為是隨州。隨州這個地方五穀俱全,五穀中爭議最大的水稻也可以在這裡發現,而且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藥物這裡也一應俱全。當然,這裡也具備了其他爭議地方的優勢:有大量的文物佐證。大量的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在這裡被發現;並且周成王和楚王祭祀跑到隨州祭祀也證明了這裡有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此出生(炎帝去世於湖南,這是公認的)那麼如此重要的人物怎麼可能沒有在我們華夏漫長的文明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呢?而放在那個時代,和隨州相關的大人物也只有炎帝了。
-
15 # 蒙B歷史課堂
自古以來,華人就把自己視為炎黃的後裔。 “炎黃”是指炎黃的兩個皇帝,即炎帝和黃帝。 黃帝和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尤其是炎帝的身份。
五省四都爭別:
陝西寶雞;
山西高平;
湖北隨州;
湖南株洲炎陵縣;
湖南株洲同縣 ;
西部說:最重要的支撐有兩點,一是《國語》裡關於“炎帝以姜水成”的記載,舊時姜水在陝西的寶雞。如《水經渭水注》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二是《帝王世紀》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的記載,今寶雞炎帝陵所在地即有常羊山之稱。這一觀點在史學界一直佔據著統治地位。
南部說:一種說法是炎帝的生在湖南茶陵地區。由於南部氣候炎熱,該部落的首領被稱為炎帝。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炎帝是南方苗族的領袖。公元976年,宋太祖參觀了全國各地的古墓。 他在茶陵縣以南50公里處的康樂鄉白鷺園發現了炎帝陵,並在那裡重建了這座寺廟以紀念炎帝。
東方說:其他人提出了“東方說”,即山東曲阜是炎帝故鄉。在《中國上古史演義》中說:“神農氏部落中一位有名的首領,姓姜,在曲阜建都,後人稱之為炎帝。”
中部說:《水經注》中記載:“一水西經歷鄉南,水南有童山,即烈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是神農所在地。”炎帝的故鄉就變成了湖北省房山縣。
炎帝真是湖南人嗎? 因為在神話傳說中,炎帝種植了粟。如果炎帝在南方,為什麼他要發明大米而不是小米呢?這種觀點令人信服。因此,湖南省領導人物何光嶽先生提出了“北上南下的講法”,認為炎帝原是寶雞,後來又搬到了湖南。這種觀點是很合理的。湖南炎陵有一個非常嚴密的關於炎帝的傳說,應該是炎帝南遷後留下的遺物。
神話和傳說常常是不一致的,而且往往難以作為基礎。神話和傳說只能透過考古學來證明。根據考古學家的說法,炎帝和黃帝兩個人居住在新石器時代晚期。
從黃帝的孫子顓頊開始到後面的帝嚳、唐堯,與南方三苗部落的衝突越來越激烈,舜帝繼位後,他親自率軍南下探險,最後在蒼梧的野外喪生,蒼梧就是今天的廣西梧州。但是,此時的黃帝部落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和從南方獲得的銅礦資源,生產了許多優質武器。黃帝部落也從南方學到了銅的開採經驗。
可以看出,炎帝很可能是南方的蚩尤。炎帝和黃帝在漢泉荒野中進行了三場戰鬥。炎帝部落應該只輸一會兒。為了滿足銅礦不斷增長的需求,黃帝部落不得不與炎帝部落妥協,並建立了合作聯盟。炎黃死後,鬆散的同盟破裂了,戰鬥繼續了數百年。顓頊、堯、舜、禹四部落首領繼續帶領部隊向南,並與南部部落進行了長時間的戰鬥。
-
16 # 苦茶庵
炎帝神農氏及其部落所處的歷史時期大體上相當於龍山文化早期階段,距今約5000年。從文獻記載看,炎帝與黃帝同為少典之後,少典氏娶有嶠氏之女安登為妻而生炎、黃。《國語·晉語》《帝王世紀》等文獻都是這樣記載的,並認為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故以姜為氏;黃帝部落生活在姬水一帶,遂以姬為氏。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學者否認這一切,認為這都是後人樹立起來的偶像,原本是不存在的。然而作為流傳數千年之久的神話與傳說,也不是全然沒有根據的希臘神話中所說的一些城市,後來不也是逐漸被考古發掘所證實了嗎?因此簡單地否定顯然是不可取的,這傳說直到現在仍然具有很大的價值。至於他們是生活在西北的哪一支原始部落的後裔,由於當時文字還未發明,故目前尚無法考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他們一定與前述眾多的陝西地區的原始文化存在著承繼的關係。
姜水是岐水的一段,而岐水發源於岐山,即今陝西岐山縣東流經武功,注入渭水,這一區域正好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境內。新石器時代的地下遺址在寶雞市境內十分豐富,僅在市區東西20公里、南北10公里的範圍內就發現了80多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甚至在現代村落之下幾乎都有遺址存在。寶雞市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址達200餘處,而且每處遺址的面積也頗大,最大的雙庵龍山文化遺址達100萬平方米,賀家灣面積達80萬平方米。據統計遺址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佔總遺址數的15%,超5萬平方米的達40%。所有的遺址堆積厚、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距岐山不遠的寶雞市境內有姜城堡、清姜河和神農廟等,所有這一切都與姜姓和炎帝有著一定的聯絡,說明炎帝部落就出自關中西部渭水流域一帶。
至於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佔主流地位的觀點是神農氏與炎帝為同一人,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神農氏是前仰韶時代初期對農業生產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氏族首領,炎帝為仰韶文化末期或龍山文化早期的氏族首領。目前要搞清他們之間的關係,或者肯定其中一種觀點,顯然是無法做到的,但是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即他們都曾生活在今陝西西部的寶雞地區。從上述的寶雞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看,農耕文化已經比較發達了。發現了較大的貯糧窖藏,說明糧食產量有較大的提高,有多餘的收穫物可用於窖藏。在發現穀物種子的同時,還發現了蔬菜種子,這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證據,證明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說中說神農曾經遍嘗百草,為氏族成員防治疾病。人骨的年齡測定也證明這一時期人們的壽命比以前有所增長。發現的遺址規模越大,證明人口增長的越多,生產規模越大。在這一時期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用火的遺蹟,火的使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由吃生食變為吃熟食,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加速了人類體質的進化,而且也對社會生產活動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陶器的燒製就離不開火,同時也為金屬的現和冶煉創造了前提條件。當然人類使用火的時代很早,舊石器時代就已經使用火了,但是那時多是利用天然火,還不知道如何人工取火。傳說炎帝發明了人工取火,正因為如此,後世遂以五行之說附會之,說炎帝乃火德又說他是火神。《左傳·哀公九年》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不管人工取火是否是炎帝發明的,在炎帝時代火的使用範圍明顯進一步擴大了,對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考古已經證實了的事實。
當這個部族在寶雞地區的姜水流域崛起後促成了龍山文化時期移民浪潮的興起,他們開始大規模地向外遷徙,除一支繼續留在關中西部外,其餘的分別向西南、西北和向東往黃河中下游方向遷移。向東遷移的一支到達華北平原和黃河中下游後,與黃帝部落在阪泉打了一仗,之後又向西南方向發展,進入了今湖北、湖南地區,這就是這一帶也有炎帝傳說的根本原因。炎帝部落向西遷徙的一支沿著渭水及汧隴古道直達河湟地區,與生活在那裡的羌人融合,有的過著農耕生活,有的則過著遊牧生活。據說其中有一支一直進入了西藏地區,與當地土人融合,成為藏族的祖先。
沒有遷徙而留在關中西部的炎帝部族後裔,與先周文化的形成有著緊密的關係。關於周人的發源地,《國語·晉語》說是在姬水與姜水之間,雖然姬水的具體流域目前尚說不清楚,但姜水的流域卻是很清楚的,據此判斷周人的祖先應該生活在關中西部地區。傳說周人的始祖棄生於邰,其母為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有邰氏居於渭水邊,即今陝西武功、岐山一帶,因此這裡應是周人始祖的出生地。這個姜嫄即炎帝部族的後裔,所以炎帝與周部族的關係是十分親密的。在今關中地區的一些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早期周文化的堆積層,即先周文化層,就很能說明它們之間的密切關係。
-
17 # 唯美古風倌
周運中先從《山海經·海外北經》、《楚辭·天問》、《淮南子·地形》等史料中,找出了古代有關“燭龍”的記載。“燭龍就是古代人看到地下有一條形似龍的火帶,那時人們很害怕,並隨之開始祭拜,這與炎帝崇拜火相吻合。”周運中表示,史料中記載,燭龍發生的地方就是現今的山西,之所以產生這一現象,是因為那是山西地下煤礦在自燃。
有關山西地下煤礦自燃的現象在《後漢書·周舉傳》以及《魏書》中都有記載,《魏書》中說:“太和八年五月戊寅,河內沁縣澤自燃,稍增至百餘步,五日乃滅……武定三年冬,汾州西河北,山火潛行地下,熱氣上出。”
此外,從中國姓氏的分佈上,周運中也認為炎帝出自山西。周運中向與會者出示了一份權威的中國姓氏分佈圖,這些姓氏都是可證的炎帝后裔,在學界受到廣泛認同。“在炎帝的後裔姓氏中,以嶽、申、焦、呂居多,從分佈圖的顏色蔓延勢頭來看,這些姓氏都是從山西向外擴充套件。也就是說,炎帝的後裔都是從山西遷徙到了全國各地。”
株洲炎帝陵
近年來,有關炎帝陵歸屬的疑問說法不一。湖南省的株洲炎帝陵、陝西省的寶雞炎帝陵、河南省的商丘朱襄陵、山西省的高平炎帝陵都宣稱自己是炎帝陵寢所在地,形成中國5省4市“爭炎帝”的局面。相較於其他省市多以“神農”、“炎帝”冠以鄉鎮之名,山西高平則以30餘處炎帝廟,以及100多通記載炎帝事蹟的碑刻而備受學界認可,歷史遺蹟分佈之廣、數量之多,在中國實屬罕見。
2015年11月10日,山西高平當地考古人員在羊頭山上發現石基礎、石圍牆、古舊步道,並在石圍牆周圍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片。高平市旅遊文物局局長趙志敏介紹說,透過對一系列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記載比對,高平確為有關炎帝傳說遺蹟最為繁富區,該遺址或為歷史上的神農城,距今有5000年左右歷史,成為高平炎帝故里又一重要佐證。
-
18 # 最早的晚安了
湖北省隨州市新城大自然小區,地下車位有一千多個,開發商物業聯合不讓沒買車位的業主進小區。一夜之間,小區門口售樓部廣場被砸11輛車窗,其中緣由,細思極恐!
請問隨州市領導在幹嘛?各監管部門在幹嘛?用著納稅人的錢能不能為老百姓做點事!!!
-
19 # 隨州論壇
傳說炎帝神農氏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聖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化身。中國許多史籍,如《左傳》、《禮記》、《漢書》、《荊州記》、《帝王世紀》、《水經注》、《括地誌》、《漢唐地理書鈔》、《路史》、《大清一統志》等,都認為炎帝神農氏的出生地是厲山、列山或烈山,即今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列山上建有神農廟、神農井、炎帝廟"。相傳神農氏誕生於厲山鎮南九烈山第五座山頭半山腰中的神農洞。神農洞的附近有古廟一座,內供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的塑像。隨州市厲山鎮距神農架林區只有兩百公里,前者是神農氏故鄉,後者是神農氏長期生活的地方。至今,兩地的民俗風情、方言、有關神農氏的傳說故事,都大抵相似。兩地皆系炎黃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忎神龍而生,長於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有媧氏之女安登,為少典妃,忎神龍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斲木為耜,揉水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號"神農"。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龍河馬圖神其應,洩陰陽之秘,奧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曆象以興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結繩(指燧人氏結繩記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傳無懷、葛天、女媧至伏羲,繼承基業),為禮道重人倫,作二十五玹之瑟,龍師紀官。始庖廚,倡六獸,之先帝也。端拱於上,朱襄諸臣分理於下。嗚呼,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因為當時為禪通紀十九氏時代,故伏羲氏禪位於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之論。綜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為一個人。據《辭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別名,給以充分認可"。《辭源》又解:"《呂氏春秋·古樂》雲:"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從此句之意也說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禪位而有天下,故記載"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戰國策》記載神農攻打補遂是可以考據在中國境內的最早戰爭。
-
20 # 禪師與羔羊
關於史前歷史唯一的參考書就是史記。但是很多人質疑史記關於史前記載的真實性。一是沒有考古佐證。二是距離西漢寫寫史記2000多年太過久遠。三是商朝才有文字,商朝之前的歷史不可能有文字記載,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
我們先看司馬遷關於夏的記載。夏本紀說夏朝的都城在今天的登封。登封位於洛陽和鄭州之間,屬於鄭州的下屬市。考古發掘夏的宮殿遺址在洛陽。說明史記還是靠譜的,必經離得不遠。
關於炎帝的記載感覺有點扯,也不知道我們對古代地名翻譯的對不對,說炎帝生於貴州,跑到陝西,又跑到河南,然後又去了湖南。比炎帝晚很久的夏商周也僅僅在控制中原附近。史記還說炎帝頭上有兩隻牛角…
回覆列表
現在,各地都在打文化牌,都想透過文化宣傳加大旅遊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品位,於是被冷落了千百年的炎帝神農氏的籍貫問題,突然變成了南北爭奪的熱點。湖南方面說:炎帝是我們這兒人,這兒有炎帝陵,有神農洞,還有神農出生和下棋的地方。陝西方面說:炎帝是寶雞人,我們這裡有炎帝興起的姜水,有炎帝陵,還有大量關於炎帝的傳說。於是兩家爭了起來。
羊頭山
炎帝真是湖南人嗎?陝西學者提出了疑問。因為在神話與傳說中,赤帝種植的是穀子,當時上天曾降下的也是穀子。穀子是北方旱地的作物,如果炎帝在南方,怎麼他發明的不是稻子卻是穀子呢?這一觀點是有相當說服力的。因此湖南方面領軍人物何光嶽先生提出了“北起南遷說”,以為炎帝初在寶雞,後來才南遷到湖南。這一觀點有相當的合理性。湖南炎陵有非常密集的炎帝傳說,應當是炎帝族南遷留下的遺蹟。
那麼炎帝是否陝西人呢?作為“炎帝陝西起源說”的最重要的支撐有兩點,一是《國語》裡關於“炎帝以姜水成”的記載,舊時姜水在陝西的寶雞。如《水經·渭水注》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即有蟲喬氏),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是其地也。”姜氏城即在今寶雞;二是《帝王世紀》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的記載,今寶雞炎帝陵所在地即有常羊山之稱。這一觀點在史學界一直佔據著統治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據酈氏所言,姜水本來是叫岐水的,是因為東流經過姜氏城,才有了姜水之名。《陝西通志》卷十也說:岐水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而《國語》的意思是先有姜水,後才有姜姓的。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第二、寶雞常羊山不見於史書,《陝西通志》及民國所修《寶雞縣誌》也不曾記載,其起於何時,也不可知。如果其真與炎帝出生地相關,方誌中定會特書一筆,不應棄而不顧。由此看來,“寶雞說”也是有問題的。當然同湖南炎陵一樣,寶雞也應該是炎帝族在遷徙過程中居住過的地方。
“炎帝以姜水成”,這是學術間考察炎帝發祥地所在的一個重要的文獻依據。但姜水在哪裡呢?我們發現,在上黨地區太行、太嶽之間就有一條河叫姜阝水。這裡是炎帝傳說極盛的地方。據《山海經·北次三經》說:在以“太行之山”為“之首”的群山中有陸山,“姜阝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這與同在一經中、發源於“發鳩之山”的漳水的流向是完全相同的。《北次三經》說:“發鳩之山……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這是見於文獻最早的、有明確方位記載的姜水,少說也比酈道元的記載早八、九百年。儘管年長日遠,已無法確定其所指是現在的哪條河,但其方位在太行、太嶽之間則可以確定的。而且發現這條叫作“姜阝水”的河流,同時還可以叫作“郯水”(見《山海經》郭璞注)。“郯”字從“炎”,這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它與炎帝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