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談趣史

    其實就算是現代戰爭,後勤運輸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古代科技水平不高,後勤的壓力更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畜力予以維持,一個作戰士兵的身後可能要有好幾個後勤士兵,但注意,他們也是士兵,也經受過訓練,也可以作戰,所以在古代軍隊兵力計算的時候,這些後勤士兵也會被計入總兵力。

    舉個例子來說,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下江南。書中也說80萬大軍為號稱,也有人說實際上是青州兵主力15、6萬 ,和荊州降卒7、8萬。但是史載曹操得青州兵30萬,但擇其精銳,得三萬而已。

    透過《晉書》我們可以知道,晉朝初年全國只有245萬戶,多了不過1000萬人口,而在幾十年前,哪個殺伐慘烈的時候,曹操的地盤上最多隻有100多萬戶,這麼點人口是絕對無法供應二十幾萬大軍的。

    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起碼要1比3,才有起碼的戰鬥能力,那這樣計算曹操起碼要動員100萬人以上。那所有的男性成年人就都要出動了,那田地怎麼辦?來年吃什麼?

  • 2 # 波瀾不驚的世界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覺得古代軍隊打仗動輒百萬數十萬是非常不準確的,有誇大的嫌疑,我可以舉出幾個例子,據印度有個十分誇張的歷史記載,在印度公園前2世紀有一次大戰雙方死了8億多人!怎麼可能呢?當時據史料估計當時世界總人口也不過8000萬人左右!還不到1個億,那空出來的那麼多人哪裡來的呢?哈哈哈哈哈哈,所以說歷史不可能都是真實的!

    就拿我們中國的歷史三國來說,赤壁之戰!喜歡歷史的各位可能說是耳熟能詳,當時曹操進攻東吳,浩浩蕩蕩從北方而來!號稱80萬與吳侯會獵於吳!怎麼可能呢,其實當時曹操把全部家當拿出來也沒有80萬!只有大約20萬, 而孫劉聯軍號稱30萬!最多也就10萬!據我所知不可信!所以動輒幾百萬軍隊是不可能的!謝謝這就是我的回答!

  • 3 # 徐州房產資訊

    虛張聲勢。

    在中國古代,動輒就是幾十萬大軍。記得史書記載,長平之戰雙方投入近百萬,白起坑殺趙國軍隊有20萬多人;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秦軍的30萬人;劉邦聚集諸侯各國軍隊80萬人彭城之戰,被項羽10萬人馬打敗;赤壁之戰,曹操也號稱自己是百萬大軍。

    中國當時軍隊真的有這麼多人嗎?在早期,華人口可能只有幾百萬,怎麼可能拿出這麼多人來當兵,難道全民皆兵。其實有好多百萬大軍 ,幾十萬大軍都是有水分的。比如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並不是純粹的作戰部隊。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後勤保障體系下,光補給線上的糧食損耗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所以,這十萬大軍,是否是作戰大軍和後勤人員的總和?古代軍隊常有三種人:戰兵,輔兵,民壯。然而出於不同目的,統帥常常將將不作戰的輔兵和民壯都算在裡面。一般來講一個兵要配兩個後勤

    即便真有幾十萬作戰部隊,在通訊情況極差的古代,將這幾十萬軍隊統一排程,排兵佈陣,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另外,史書是人寫的,人寫的就有可能是假的。就像明朝,明朝同越南作戰,聲稱兵力達80萬,越南直接說自己兵力有700萬。事實上,雙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萬。

    而且,古代是怎麼算人數的,這麼多人要完全統計出來是非常困難的。我個人估計一般大型戰爭真正兵員大概就在十分之一左右,比如劉備的夷陵之戰號稱七十萬,估計真實人數在五到十萬左右。

  • 4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古代軍隊動輒幾十萬人上百萬人。總結一下,這樣的情況大概就是,虛張聲勢或者軍民不分。

    虛張聲勢,是為了向對方威懾。古代科技不發達,通常很難準確把握對方的人數。古代軍隊不像現代軍隊,很多都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意識。凝聚力不強,戰鬥意志也不那麼堅定。傷亡達到百分之一二十,基本上就崩潰了。靠控制軍人家屬、重賞、劫掠來鼓勵和控制軍隊。像岳家軍那樣的軍隊,能夠不是為了錢,死戰苦戰,是極少的。虛張聲勢,確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唐太宗與竇建德虎牢關之戰。竇建德估計有10萬人,號稱幾十萬。就嚇得李元吉差點放棄圍困洛陽王世充引軍逃走,李世民堅持要戰,自己帶領幾千精銳匯合當地一萬多人堅守虎牢關,最後取得大勝。赤壁之戰,曹軍號稱80萬,不也嚇的孫權差點投降嗎?這兩個是沒有成功的例子。成功的例子其實更多。往往透過軍事威懾,再透過一個說客,就能達到奇效。比如戰國時候的,蘇秦,張儀。

    軍民不分,往往在朝代末年,軍閥的軍隊和所謂的起義軍,這樣的情況很嚴重。比如明朝末年,左良玉的軍隊號稱80萬。實際上大多數是裹挾的群眾。真正能作戰的軍隊,5萬人都沒有。北宋末年,宗澤在開封收編各路義軍,準備抗金北伐。這些義軍,動輒數萬數10萬。其實大部分是老弱婦孺。最後收編了幾十路義軍,得軍隊40萬。岳飛也在其中。這些軍隊紀律性差,作戰能力不強,為了私利,常常相互爭鬥。烏合之眾,不堪大用。宗澤最後也沒能北伐。西漢末年的赤眉軍、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也是動輒號稱數10萬、百萬。其實裡面真正能作戰的最多幾萬人。戰國末年,往往也發生幾十萬人的戰爭。但是那時候實際上也是全民皆兵。在一個地區發生戰爭,十幾歲到60歲男丁全部被徵召,發給武器,就是士兵了。

    古代由於道路條件,運輸條件,組織能力差。真正10萬人以上軍隊的戰爭,是很少的。往往都已經是滅國之戰。精兵尤其少,我自己就統計過。中國真正有過精兵三十萬以上的朝代,只存在於秦國以及秦朝、漢朝、唐朝、明朝初年。這些時候,都是中國真正最強盛的時候。

  • 5 # 當代曹植

    古代軍隊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往往是包括後勤人員另外加上誇大的結果,原因如下:

    一:虛張聲勢。冷兵器時代,科技並不發達,主要還是靠人數取勝,因此,虛張聲勢誇大人數,不僅有利於增強軍隊的聲勢和士兵計程車氣,還可以在聲勢上壓倒敵軍。

    例如,官渡之戰曹操發動23萬軍隊攻打孫劉6萬多人,其23萬軍隊號稱80萬。曹操23萬人之中,後勤人員與戰鬥部隊比為4:1,其中戰鬥部隊五萬人,其餘為後勤人員。孫劉聯軍以水軍為主,水軍後勤與戰鬥比例為1:1,其中戰鬥部隊三萬人,其餘為後勤人員。曹操以五萬打三萬,兵力相差無幾,又是江上作戰,且遠道而來,北人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又不習水戰,後勤補給困難,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明英宗朱祈鎮率領五十萬大軍,其實只有二十萬人,戰鬥人員不超過五萬人,又以步兵為主,因此才被瓦刺騎兵擊潰。

    至於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其中戰鬥人員只有七萬人,剩下的都是後勤人員,再加上長期飢餓以及傷員眾多,因此才被白起坑殺。

    第二:軍隊人數不等同於參與戰爭的人數。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打仗需要糧草就需要有人運輸,正規的軍隊通常是用來作戰,而這就需要專門的人運送糧草。

    第三,古代步兵戰鬥人員與後勤戰鬥人員比通常為1:4,騎兵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通常為1:10,水軍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通常為1:1。

    古代運送兵員及糧草等物質,首選水路,因為水路是價效比最高的運輸方式。若陸運糧草的話,千里轉運,十不存一,大部分被運糧的人馬消耗了,再加上古代都是土路,一下雨更沒法走,且容易被土匪與敵人打劫,也不安全。

    進入近視代之後,特別是鐵路發明之後,後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平時期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是3:1,戰鬥時期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通常是1:1。其中美軍在二戰中二百萬人在前線作戰,六百多萬人提供後勤保障工作,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達到驚人的1:3,太奢侈了,當然了,這屬於特例。

    打仗其實打的是後勤,沒有修京杭大運河,隋煬帝又怎麼可能調大軍遠征高麗?

    直到鐵路的大規模出現,才使戰爭規模迅速擴大。

    因此大家千萬不要被古代的號稱所騙。

  • 6 # 奇趣講史

    古代打仗動用十萬上百萬人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運送糧草是個大問題,動用的人力就很多了。那時候交通不發達,運輸起來不方便。所以會用到許多人力,這也是古代軍隊人數多的原因。

    原因二:古代打仗的軍事行動是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有的為了保家衛國,有的是不正義的侵略。但是這些因素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勝利。勝利是多麼重要的,所以為了保證勝利就會派上許多的兵力來打好這一仗,這也是古代軍隊人數多的原因。

    舉個例子,就拿“長平之戰”來說吧!這場戰爭就動用了許多兵力。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20萬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引用資料:

    ———《史記·秦本紀》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古代如果真的搞出上百萬的戰爭,那麼打勝了還好,打敗了的話這個王朝可就危險了。

    人口基數、財力、生產力標準都擺在那裡,如果不是窮兵黷武,要湊齊百萬大軍相當的困難。並不是說古代王朝弄不出百萬的軍隊,擁有百萬軍隊的王朝不少,但能拿百萬大軍打仗的可不多見。

    像元朝進攻日本的“文永之役”,忽必烈派出的部隊一共也就3萬2千300人,其中漢軍2萬,高麗軍5600,水手6700,其餘都是蒙古人,而日本“九州諸國”憋死了也只湊出10萬大軍,而接連幾場戰鬥都是400、500人的規模。最後元軍遭遇“神風”,只有13500人活著回到中國。這些戰役看著大,規模和消耗也不小,但戰鬥規模卻很一般。

    還有的國家軍民一體,比如遼國就是個擁有百萬大軍的國家,按照歷史記載,遼國施行的是舉國皆兵的制度,凡是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都“隸兵籍”。《遼史》的《兵衛志下》裡面還比較明確的歸納了遼國能用的兵員。

    按照其中的“五京民丁”(遼五京分為: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所載,上京、東京、中京三地擁有在冊丁籍22萬6千1百人,西京、南京、故漢地有80萬6千7百人,遼國把這些人都當成“兵”了,“大約五京民丁可見者,一百一十萬七千三百為鄉兵。”

    這還不算完,遼國還有“屬國軍”,按照記述“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朝貢無常。有事則遣使徵兵,或下詔專征;不從者討之。助軍眾寡,各從其便,無常額。”

    說是國家,其實很多都是部族,什麼吐谷渾、鐵驪、黑車子室韋、東部奚、沙陀、甘州回鶻、突厥、吐蕃、高麗、西夏、女直都有,這幫人的數量可不小,甭管遼國是不是真的叫的動(西夏他都沒轍),“二帳、十二宮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萬二千八百”也就是個擺設,遼國也明白這些屬國沒那麼好弄,所以“不輕用之”。

    看看,這就是個百萬大軍的國家,然而這隻能叫戰爭潛力,不能叫真正的兵員數量,遼國的軍隊如果要劃分一下的話,可分為“御帳親軍”、“宮丁”、“大首領”、“諸部族”、“州兵”、“屬國之眾”,真正能打仗的是皇帝的親軍和宮丁,這些才是遼國正經的作戰部隊,宮衛騎軍多達50萬之眾,這些“正軍”也是遼國把守四方和負責戰爭的主要力量,至於那上百萬的“鄉丁”和“屬國軍”,看看就好,別當回事兒。

    王莽朝的昆陽之戰也是個很好的例子,王莽為了平滅綠林軍,集結了43萬大軍掃蕩,結果昆陽一戰遇到了劉秀,讓不足2萬的綠林軍打得大敗,這一戰直接動搖了新朝的根基,沒多久起義軍就殺進了長安,砍死了王莽,新朝就此滅亡了。

    歷史總免不了人們的誇張,大文豪蘇東坡就曾經在《昆陽城賦》中寫下了“屠百萬於斯須,曠千古而一快”的字句。這也怪不得蘇軾,長期以來民間許多種傳說都將昆陽之役吹成“劉秀大破莽軍百萬”,詩人跑去做客,自然不可能拆臺來個“屠三十萬於斯須”。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也可謂是一場古代大規模的決戰,東晉的八萬北府軍與前秦軍隊對陣淝河,這些秦軍按照考證約有30萬是真正的苻堅嫡系部隊,其餘的50萬人馬與前面提到遼國的那些“諸部族”、“屬國軍”差不多。

    所以苻堅的大軍雖然號稱“百萬之眾”,卻始終展現不出什麼戰鬥力,一路上還不斷被東晉軍隊阻擊和騷擾,人心惶惶軍心不穩,以至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到正式與渡河而來的北府軍決戰,對方騎兵一衝,前秦軍馬上亂七八糟的崩潰了,回到洛陽時只剩下了十萬人馬,苻堅的霸業也就此終結,

    實際上許多真正的大戰並不需要百萬人馬,比如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這場大戰一共打了44年,匈奴流盡了血,漢朝也窮兵黷武到極限,然而最重要的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人數都在10萬到50萬之間。

    比如最艱險也最史詩的一場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僅各率5萬馬步軍追殲匈奴,匈奴也集合了10萬兵馬進行抵擋,最後衛青殲敵1萬9,霍去病自損一萬,幹掉了7萬匈奴,漢軍抓獲匈奴貴族和將領無數,封狼居胥。

    值得注意的是,漢軍的人員雖然只死傷萬人,但馬匹卻一戰耗去了10萬匹,這還不算運糧的民夫、牲畜,以及各地運輸和徵發的糧草,正因為戰爭急速消耗了一個國家的財力,漢武帝警醒後釋出了《罪己詔》。

    所以,想玩百萬大軍攻略確實是一件比較有難度的事情,中國的就不提了,西方也有這樣的事情。比如亞歷山大與大流士的“高加米拉之戰”,為了這場戰爭大流士花了不少心血,不僅拉來了號稱百萬的大軍,為了讓戰車流暢的衝鋒,他還讓部隊平整了戰場的土地。

    結果這百萬大軍並沒有給大流士帶來勝利,被拆掉大營的亞歷山大奮勇衝鋒到大流士的戰車前,一飛矛擲死了大流士的車伕,繼而逃亡的大流士帶動了整個波斯軍的崩潰,這一逃,波斯帝國也亡了。

  • 8 # 草上肥貓

    100萬人相當於一個移動的巨型城市,戰國時期的最大城市齊臨淄與燕下都滿打滿算也才各30萬人口,這還是固定地點才能做到養活30萬人,一隻移動中的百萬大軍...光是喝一次水說不定就真能把一整條河喝光。根據居延漢簡的記載換算漢代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是20,三人合10石,換算成公制大概38.8公升每人,100萬人一個月就是3.9萬立方米的糧食,摺合每日1300立方米,這對於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狀況極差的的古代來說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運輸條件允許,也沒有那麼多的糧食可供軍隊使用,漢代的畝產按照吳慧的(現在被認為是偏高的)估算,一畝地大概均產是3石(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p123),也就是說在運輸儲存過程中不計損耗,13畝地才夠供給一個士兵。再來看看徵兵途中的損耗。抗戰中期蔣夢麟曾實地考察過兵役的狀況,在缺乏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一夥700人的壯丁最終僅僅有17最終人入伍,剩下的人不是餓死就是患痢疾而死,主要是古代作戰相應的後勤輸水運糧人數的龐大,古人很多時候的百萬大軍都是將這些非作戰人員算在其中的。列如隋煬帝的一百一十三萬大軍,光後勤補給就能佔三分之二的人數。漢朝的衛青霍去病突入漠北,雖然騎兵只有幾萬人,但是運糧的有二十多萬。

  • 9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古代打仗動不動就宣稱八十萬大軍、六十萬大軍,這麼龐大的軍隊真的可能達到嗎?如果我說,真的有可能,可能大家會噴了。下面是我的分析,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關於經典戰役的分析

    我們來看一場經典戰役,即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宣傳自己有著80萬大軍,這一說法幾乎嚇到了所有的孫吳文臣。但是在深諳軍事的武將看來,曹操的軍隊是大有水分的。周瑜分析道:

    “今以實校之,彼所將華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也就是說,根據周瑜的分析看來,曹操的軍隊雖然稱為八十萬大軍,實際上只有二十萬人左右。曹操之所以稱自己的軍隊為八十萬人,實際上是為了引起東吳的恐慌,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

    說實話,我認為曹操確實是出動了八十萬人,但是其中可作戰的也就是15-20萬人,剩餘的人基本上都承擔了後勤工作,例如說運送物資、打造戰船等。

    據統計,漢代常規軍隊的配給標準大約是一萬士兵每月需要三萬石糧食和三百石的鹽。而運送這些物資差不多需要一千五百輛馬車。即便是曹操在降服的荊州處取得了大量的糧草補給,但是也需要源源不斷的糧食的輸入才能夠維持如此大的一支部隊的開支。

    大約來說,一個民工可以運送三石糧食(這還是在民工有工具的輔助下),來回路上還要消耗1石糧食,也是說實際上能送到的只有2石糧食。曹操的20萬軍隊,一個月需要60萬石糧食,也就是需要大約30萬名民工運送糧食才能夠滿足曹操軍隊的需求。另外,曹操還需要民工去承擔其他的工作。也就是說曹操軍中的民工可能有30-40萬人左右,若是如此算的話,曹操的軍隊也就有50-60萬人,雖然沒有到80萬人,但是注水也沒有那麼嚴重了。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若是出動了20萬軍隊,就需要一倍以上的人來輔助這批軍隊,因此古代軍隊看似八十萬一百萬人,實際上民工就要佔去一大半,但是實際作戰的部隊卻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二、戰場上的漣漪效應

    說實話,當人數過了萬,對於將領來說就是一場災難而並非美夢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韓信那種自信說出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話。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讓你帶著五個人打一個人,你可能很輕鬆;如果讓你帶著五十個人打十個人,你這個主將可能被這十個人給偷襲了;如果讓你帶著五萬人打一萬人,那麼可能你們這五萬人會被一萬人打得潰不成軍;如果讓你帶著五十萬人打十萬人,那麼對你來說,這五十萬人的吃喝拉撒等等都是你的問題,這時候你還會覺得輕鬆嗎?

    在戰場之上,往往因為人多會出現“漣漪效應”,你可以想象你把一顆小石頭扔向一灘平靜的湖水的時候的樣子。

    在1415年,在歐洲大陸上曾經發生了一場阿爾庫金戰役,這場戰鬥中法蘭西失利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多人試圖在很狹小的前線之中攻擊英軍,結果因為人員過密,發生了類似於足球場上的踩踏事故,因此出現了很大的傷亡。

    我們可以想象,當幾萬人,幾十萬人在戰場上作戰的時候,無論是一鼓作氣往前衝擊,還是戰敗後的逃跑,往往都會認為人員太多而很容易產生踩踏事件,最終生成了“漣漪效應”而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三、大軍團混戰怎麼打?

    說實話,一般來說即便是出動了幾十萬人,有經驗的將領也不會一次性地將幾十萬人都給放到戰場之上作戰。因為這種行為是愚蠢而且不可控的,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漣漪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大軍團往往都會被分為各種小軍團。據統計,一個軍團最佳規模應該是在4萬人以下(其中包含2-3萬人的輔助人員),也就是說一個軍團之中最適合作戰的人數應該是在1-2萬人。這樣的軍隊往往都是經過專業訓練、有作戰鬥志、有凝聚力的。

    在作戰之時,也不能完全讓所有人都鋪上去作戰,而是讓富有經驗的戰士組成精銳部隊開啟攻擊道路,然後讓其他大量士兵在他們身後蜂擁而至,擴大戰爭優勢。這個時候軍隊就需要兩種人,一種是作戰勇敢、精通各種武技,能夠帶頭衝鋒作戰的猛將(例如說張飛、甘寧等);一種是在後方運籌帷幄,指揮全域性,能夠控場的智將(例如說周瑜、陸遜等)。

    這兩種人才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作戰勇猛之人,那麼軍隊很可能因為戰爭的狂熱和非理性而陷入死地;如果只有精通策劃的人,那麼因為在戰場上的通訊不流暢和瞬息萬變,那些本來很有建設性的意見便會因為缺乏執行著而大打折扣。

    以上就是我對古代動輒幾十萬人百萬人作戰的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有人都認為當老師是最好的一種選擇,自己也會被推著一直在看書,這是一種怎麼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