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黍離Willow

    這些年來,與國學文化有關的節目越來越多。

    無論是詩詞類、文化類或者是益智類的綜藝,選手們上場前總要有一番自我打氣的戰前宣言。

    其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句得到了許多選手們的青睞。

    但是,許多人並不清楚這句霸氣十足的詩句的具體出處。

    這句話,出自我們都喜愛的蘇軾的一首詞——《定風波》,讓我們先來熟悉一下它: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詞,是蘇東坡在風雨中追尋心靈寧靜和在坎坷中尋求精神安定的寫照。

    直到現在來看這首詩,其中蘊含的哲理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第一重:處變不驚的自信從容

    三月七號這一天,蘇軾和朋友們在野外途中遇到了大雨。

    被雨淋過之後,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他不這麼認為。

    他說:不要去聽雨滴穿過林子打到葉子上的聲音,不如像我一樣一邊吟詩長嘯,一邊慢慢從容的步行。

    用現在的話來說,咱們的蘇東坡讓大家在風雨面前“保持淡定”。

    颳風下雨,不過是淋溼衣衫罷了,天晴過後,難道不是雲淡風輕?

    “何妨”、“徐行”二詞,透露出蘇軾的無畏風雨,超然物外的樂趣。

    第二重:為人處世的豁達灑脫

    咱們的蘇大才子又說了:手裡拄著竹杖,腳上蹬著草鞋,走起路來卻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麼風吹雨打?

    我就披著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屬於我的一生!

    這份曠達超脫的胸襟,大約也只有東坡居士能向每一個人傳遞。

    哪怕是“簞食瓢飲”、“竹杖芒鞋”,頂著風冒著雨前路坎坷,但是我擁有超然的心胸,感受到的只有那“輕勝馬”的輕鬆瀟灑。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與其內心苦悶、惶惶終日,不如“一蓑煙雨任平生”,以豪邁灑脫的姿態搏擊風雨,以舒闊的心胸笑對人生。

    第三重: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這時,微涼的春風吹醒了蘇軾的微醺,他微微感覺到一絲涼意。山頭那邊夕陽西下,迎著面送來一點溫暖。

    回望一眼那剛才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他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這是蘇軾貶到黃州之後的第三個春天。經歷過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之後,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幾乎致他於死地。經歷了官場上的陰晴多變和被貶謫的困境,蘇東坡依然能夠心靜如水、淡然處之。

    自然界的晴雨之變是那麼的尋常,個人的一時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呢?不如常懷物我兩忘、無喜無悲的心境,管他風雨還是天晴。

    是啊,我們的一生,有獲得,有捨棄,有成功,有坎坷。

    然而,我們永遠要學習的,就是那面對人生浮沉的處事不驚,身處逆境困頓的淡然無懼,以及永懷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 2 # 李愚白

    季羨林先生推薦讀蘇軾詩詞,推薦原因:蘇軾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詩詞、書法、水墨畫、政績皆頗有建樹。遂拜讀。

    蘇軾是這樣描繪自己的一生的:“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一生為官,三起三落,被派往杭州、黃州、惠州、儋州等地,一生如浮萍般漂泊。在40多歲時,還捲入“烏臺詩案”這樣歷史性冤假錯案,貶至偏遠地區十餘年。最後索性想開了,在惠州開墾了一塊“東坡”之地,逐漸變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與世無爭佛繫心態。

    讀蘇軾的詞,一方面感嘆他的學問之淵博,可以句句用典卻又有所變化;另一方面讀著也很揪心和堵心。作者寫作時堵心,一定會把心境傳遞給讀者。詩詞集中,大部分描寫他鬱郁不得志的情景。從景寫到人,從人寫到事,從事寫到情志,是蘇軾很多詞作的一大特點。

    比如:這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用變化無常的天氣形容自己仕途的漂泊動盪,然後託物言志—“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無論變化多端的天氣還是漂泊無定的仕途和人生,蘇軾都以超然姿態處之。這樣的詞不勝列舉,讀著妙,卻也堵心。 有少數詞讀著還是很暢快的,是作者想開了之後,完全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命運時,筆下的詞也跟著歡快起來。

    初識蘇東坡,更多的是他大江東去的豪情壯志,慢慢的發現蘇軾寫了很多關於與友人唱和勸勉友人和自己的詩。少年成名的蘇軾從來不缺少朋友,輾轉多地,在於朋友和山水的對話中,漸漸的迴歸了自然,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軾的一生就像他的那首詩寫的一樣,遭遇困難,他從來都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歷經宦海沉浮,他與酒結緣與山水作伴,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到了人生暮年,他回望來時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或許才是蘇軾給後人留下的真正的財富。

  • 3 # 林憶南

    說到蘇軾的《定風波》,我第一印象想起的就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同一首詞,不同的人讀來,便有不一樣的體會,下面我將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讀蘇軾的一點感悟。

    最早接觸到蘇軾的這首詞是讀高中的時候,初讀時只覺得蘇軾可謂真是超然物外,對於生活中的挫折,也能笑然面對,榮辱不驚,不計得失,也一直保持著自己的一份樂觀。

    後來到臨近高考,有時考試順利,有時考試失利,這段時間的自己像極了在官場沉浮的蘇軾,考好了自不必說,考差了心裡也是一陣失落,再讀這首詞時,也能更加明白詞中的深意了。

    人生有成功也會有失敗,不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不因失敗而自我放棄,對面得與失,都要泰然處之,這樣內心才不會有太多的執念,生活也不至於過得太艱難。

    時隔多年,我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因為一次考試而會被左右自己心情的學生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自己也能給予一種更樂觀的心態,一次不行還有第二次,二次不行也有第三次,第三次還不行那就換個方向,畢竟這人間,值得的東西還有很多!

    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著名歌手黃綺珊曾經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改編為歌曲《定風波》,十分好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下載,一起聆聽蘇軾留給我們的人間至美!

    下面我想和大家再來重溫蘇軾這首詞的的內容以及蘇軾饋贈給我們的樂觀心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為詞人醉酒回家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表現出雨驟風狂;“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詞人在雨中照常慢悠悠地走著。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裡當然不是寫實,而是繼續寫自己當時的心態。

    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這裡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後,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

    “一蓑煙雨”是說他現在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也象徵著詞人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

    蘇軾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後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蘇軾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蘇軾感到些些的暖意。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去之後,看剛才颳風下雨的地方,哪裡有什麼雨,哪裡有什麼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

    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永珍。

    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繫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

    當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Sunny,哪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蘇軾告訴我們: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Sunny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

  • 4 # 文可之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在中國詩詞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這首詞勝在意境,且不說蘇軾的文學地位,即使在蘇軾的詩詞當中也是數一數二的精品,一首能夠流傳千古的詩詞往往在借景抒情、借景言志上勝人一籌,蘇軾的這首詞體現了詞人的積極人生態度和隱含的人生哲理,給人啟迪,讓人深思。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第三個春天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我們不妨重溫一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如果說蘇軾這首詞體現了什麼樣的財富和價值,我想盡管文采斐然,但主要還是精神層面的,有以下幾點:

    一、有儒家的人生積極態度和進取精神。須知這首詞寫於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要說蘇軾不得意應該心情不好,但遇雨別人懊惱他卻不受影響,做到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儘管眼下身處困境,依然可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裡面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希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實踐也證明蘇軾每到一處都為當地老百姓辦了不少事實。

    二、有道家的人生樂觀態度和豁達胸懷。“一蓑煙雨任平生”是這首詞的點睛之筆,很多人對此感觸良多,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甚至嚮往這種人生境界,一個人在遭遇不幸、處人生低谷時,能夠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這是去留無意的看開和榮辱不驚的放下,管它什麼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一蓑煙雨”足以“任平生”!

    三、有佛家的人生返璞歸真和頓悟哲理。蘇軾的一生是受佛家影響的,也多與佛門弟子交往,因此這首詞也有佛家思想的影子,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心經》裡講: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風雨之後,一切如故,回首看剛走過的地方,既沒有風雨也沒用晴,如同什麼都沒有發生。生活中的一切如同Phantom,佛家思想中的忍和輪迴都有所體現。

    蘇軾對儒道佛都有所研究,難免都受影響,因此《定風波》就是他人生足跡和心路的表白,告訴我們,人之一生難免跌宕起伏,無論順逆,都要把握好自己,特別是在逆境時,不要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也不要“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此時既要有儒家的積極進取,又要有道家的樂觀豁達,還要有佛家的看開放下,如此一生才會更精彩!

  • 5 # 永書101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複製貼上蘇東坡的《定風波》全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代: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上初中的時候就學過這首詞。當時課本里並沒有,但是我們的語文老師他給我們作為課外作業,進行了推薦和講解。那位老師還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把這首詞,未經過蘇東坡先生同意,進行了縮編:

    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怎麼樣,是不是改得挺有意思?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原來蘇東坡自己也這樣改過,只不過蘇東坡把前兩句完全改了:

    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一生幾次三番遭到政治迫害,一貶再貶,可謂顛沛流離。但在蘇東坡的精神層面上,他無疑又是一個勝利者的心態,當他晚年被流放到蠻荒之地(大約是今天的海南島)時,面對苦難,蘇東坡還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在這首詩中,蘇東坡把自己被貶海南島看作是自己最奇絕瑰麗的人生體驗,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具備蘇東坡這樣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樂觀積極的精神也被蘇東坡貫穿於《定風波》詞中。

    《定風波》這首詞詞面讀來很簡單,不需要註解,大都能明白蘇東坡想要表達的意思。全詞使用輕鬆幽默的文筆藉著敘說自己頂風冒雨,瀟灑前行的行為,呈現給讀者一副雖處逆境而不畏懼的倔強性格以及樂觀處世,積極上進的豁達胸懷。

    這首詞後世無數人都將其作為座右銘,時刻勉勵自己,以超脫的樂觀情懷,面對波瀾壯闊的人生鉅變。我自己從蘇東坡《定風波》悟出來了一句話,這句話沒有蘇東坡《定風波》詞的意境那麼偉達高遠,那麼富有哲理,但很實用,這句話就是:一切總會過去的!

    我的孩子也喜歡這首詞,讓我給他用草書寫成書法作品,我一直還沒有動筆,看來只有到明年了。

  • 6 # 竹茗煮雪

    公元1079年,蘇軾因被誣詩中“謗訕朝廷”遭彈劾下獄,陷入“烏臺詩案”,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寫於被貶黃州的第三年。

    我認為蘇軾這首膾炙人口的詞作,給我們留下三種財富與價值。00 原詞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01 “貧賤不能移”的人格風骨

    什麼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著名論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意思是,榮華富貴無法擾亂其心志,貧困卑賤的處境無法改變其堅強的意志,強權暴力的威脅無法使其屈服。在這三大標準中,“貧賤不能移”最為重要,而蘇軾的這首詞,正好表現出身處艱難困苦而永葆意志本色的風骨。

    有人說蘇軾這首詞寫的是他的“白日夢”,確有道理。酒醉微燻,初春遇雨,痛快淋雨,本來小事一樁沒什麼可寫的,可蘇軾在暈暈乎乎中感覺這既是自然的風雨,也是人生、政治的風雨。但不管在哪一個層面,風霜雨雪晴露,皆為常態,不用怕,大不了“竹杖芒鞋”過一輩子平民生活也很逍遙自在。

    “莫聽”、“何妨”、“誰怕?”,不僅帶有俏皮蔑視的味道,更有一種挑戰的色彩,含有人格傲立、精神不倒的硬漢氣質。正如海明威小說《老人與海》中名言:“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給打敗。”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由於始終的不妥協不屈服,由於滿肚皮的“不合時宜”,他在政治上不斷遭受打擊,一貶再貶,晚年乾脆給流放到了天涯海角蠻荒之地海南島。但在精神上始終不敗,始終保持著鮮活靈動的心態,最後回顧自己的一生,慨然總結為“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盡顯曠達豪放、孤傲超逸的人格風骨。

    02 “風雨過後是彩虹”的從容樂觀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初春時節,外出遇雨,正巧沒帶雨具,淋溼衣衫,正感覺涼意微浸、寒戰欲發之時,卻抬頭望見明煌煌的太陽斜照過來,身上便有了一團暖意。

    明面上寫的是一種常見的生活體驗,但由於前面的鋪敘和描寫,便輕鬆獲得一種人生哲理: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慰藉。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領悟了此意,我們就不會一味沉溺在人生挫折帶來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就不會只顧低頭添舐自己的傷口而感覺不到人間的溫情和希望。“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的靈魂昇華。

    有句俗語“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說的就是蘇東坡的從容樂觀。這兩句意思是,如果你覺得生活很苦悶,不快樂,不妨去讀讀蘇東坡的詩詞,看看他風雨坎坷的一生,學學他是怎樣一次次化解悲苦走向樂觀曠達的。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軾的一生起點很高,栽得很狠,但他比誰都會生活,比誰都活得灑脫。他一生經歷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貶,還有兩任妻子都先他而逝等數不清的挫折悲傷,但他卻總能冷靜面對、調適心態、化解憂愁,從生活的低谷反彈,站在精神的制高領地,找到人生的快樂之道。

    正如他說的:“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人間有味是清歡。”

    03 “隨遇而安”的淡泊自適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蘇軾從享譽文壇、名震汴京的太守,遭人誣陷、鋃鐺入獄,再由獄中之囚僥倖活命,變成了小小的團練副使,此等落差一般人定是無法接受,而被貶到黃州三年後的蘇軾,卻早已運用“放下執念”的佛家思想,使自己“處世超然達觀,來去隨遇而安”了。

    這首《定風波》結尾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整首詩最富含禪意哲理的點睛之筆,“蕭瑟處”可以解讀為曾幾乎置蘇軾於死地的險惡官場,蘇軾從風雨中頓悟到: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那麼人生中的榮辱得失又何必碎碎念念、耿耿於心呢?“歸去”,可理解成歸隱,也可理解成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Sunny,哪有什麼區別呢?故他寫道“也無風雨也無晴”,只要處之泰然,就不會因風雨坎坷而擔驚受怕,也不會因Sunny燦爛而欣喜若狂,這是人生的大境界、大超越。

    總之,這首歡快流暢、意蘊無窮的詞作,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作者曠達超脫、淡泊從容的胸襟,寄寓著人格獨立、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讀這首詞,使我們對人生的榮辱浮沉、情感的喜樂哀愁有一番全新的認知和體悟,會趨向人格的高崇、心境的淡定,智慧的萌發。難怪林語堂先生如此評價:“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 7 # 檀珂說典故

    定風波所有裡面,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鄭文焯曾評此詞:“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但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自若,緩步而行,大呼:“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當許多人嘆息連連、叫苦不迭的時候,蘇軾卻選擇了悠閒自得。

    這是怎樣的思想境界,這又是怎樣的豁達開朗。即使身處逆境,即使屢遭挫折,卻仍自然超脫。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 8 # 直又直

    蘇軾的《定風波》,觀其詞,知其人。詞人豁達著稱,不管高居廟堂,還是被貶而處江湖之遠,是逆境,是順境,是苦是樂,是高官是卑職,皆一概笑面人生!此詞是遇雨而後作,更是集中反映了這樣的曠達情懷,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精神財富!多少受他這樣的精神所鞭策,度過了多少難關和困苦,能險困中泰然而處之,人生有限,不要自己先苦了自己!在得志時也會同樣踏實,不致於得意忘形!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每當想起蘇軾這首詞,心情也就自然地寬慰下來了。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的。這樣的精神財富是無可估量的!

  • 9 # 潮打的空城

    不知道題主所說的是哪首《定風波》,在這裡我就對大家所最為熟悉的一首《定風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的緣故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雖為副使,但名存實亡,沒有權利。他有一天和朋友一起外出春遊,偶遇大雨,別人都很狼狽,唯獨蘇軾不覺,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對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蘇軾隨遇而安的態度和豁達樂觀之情。面對烏臺詩案的打擊,沒有因為仕途受挫而自怨自艾,而是坦然處之。別人都在為突如其來的大雨而著急,唯獨蘇軾住著柺杖,披著蓑衣,在雨中信步。人生就像天氣一樣,陰晴不定,穿梭在煙雨之中,不必為眼前的風雨擔心,只管往前走下去。

    黃州沒有成為蘇軾的絕望之地,在這裡,成為了他創造奇蹟的地方。前後《赤壁賦》、《念奴嬌》橫空出世,照亮了整個文壇,也讓蘇軾名留青史。

    蘇軾所留給後世的財富,不僅在於他的詩文,更在於他不懼困難、豁達樂觀的精神。

  • 10 # 六零後的退休生活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想象一下,在某個早晨是天高氣朗的日子,幾個朋友一起去郊遊,待到高興時,卻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連連。怪天公不作美,這是遊玩的興致全無,可是有一人卻與眾不同。別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卻聽著雨打竹葉聲,哼著小曲,慢慢的走著。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瘋癲。然而,別人笑‘痴’,誰解其中味啊。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  

    上闋,寫遇雨後的情境。“莫聽穿林打葉聲”雨滴打在竹葉上發出響聲,你不要感到掃興。如果你把它當著美妙的音樂來欣賞,就不妨“吟嘯且徐行”了。可見“莫聽”兩字,到出了蘇軾的心境。對客觀事物,客觀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賞它。人們都說,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那麼如何才能善於發現呢?不妨學學蘇軾。我們多數人都被外界的各種不順心的事手煩惱,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嗎?沒用。可能當你抱怨後,卻來個“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時人們又要說。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嗎?我說你這麼認為就應該好好像蘇軾學習了。不要被客觀存在所牽繞。不妨去學著欣賞,大不了就像學看一幕悲劇一樣,其實悲劇的人生才有價值。  生活條件不好。“竹杖芒鞋輕勝馬”又有什麼好怕的呢,“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才曠達嗎。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給我兼濟天下的機會。“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初入廬山》詩)也塗個清淨逍遙,說到底。誰不想,逍遙自在的生活呢。我覺得這才是人追求的最終生活境界。“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詞選》)。我到不這麼覺得,我覺得是:我沒有什麼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輕盈才能飛的很敏捷。風箏很輕,才能飛的很高。人只有不被聲名榮譽所累才能,領悟人生真諦。  

    下闋是寫,天轉晴了。“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把酒吹醒了,有點冷,冷嗎。“山頭斜照卻相迎”不冷了吧。這個轉,轉出了味道:當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繞時,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順境時,你也不能把握了。你應該時刻記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天晴後,回頭看看“蕭瑟處”,剛才還是大雨,現在已經天晴了,大自然就是這樣,月圓了就缺,缺了有圓,反覆迴圈。雨後便是天晴,天晴後便是下雨。如此迴圈,難道不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嗎?佛說“菩提本無樹,明淨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你心靜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時,你便可以領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快樂了。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官場黑暗。被貶不知道有沒有被升的機會,要想“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有“歸去”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作者蘇軾實際上是以自然風雨來隱喻人生風雨,表明自己對於各種政治打擊和迫害已遇變不驚,見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透過這一件生活小事表達了自己那種曠達、灑脫的人生態度。這也就是蘇軾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和價值!

  • 11 # 鬼谷書生

    題主說的定風波應該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翻譯為白話文是這樣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整首詩表達的是詩人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1037~1101)

    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至此之後,蘇軾心生歸隱之意,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就是其人心的寫照。

  • 12 # 水流芳2019

    蘇軾《定風波》給現在的我們留下了巨大的財富與價值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生活在這個燈火明滅的世界,我們總要面對情緣聚散,世事變遷,於是就難免悲傷寥落、惆悵彷徨。於是,許多人都渴望那樣的境界,希望自己能夠得失隨緣,心無增減。

    可惜,這實在不是尋常的境界,千古以來,真正能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也沒有幾人!

    花花世界,物慾橫流。放不下名利誘惑,也就做不到不憂不懼、不悲不喜。實際上,許多人終生都在追名逐利,最終落得失意落魄,心灰意冷。其實,人生本來可以簡簡單單、清清淡淡。

    生於塵世,當然要去尋夢,當然要去拼搏,但也應當記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萬事不可強求。隨遇而安,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在失意的時候,仍能笑看風雲淡。

    採菊東籬,種豆南山,這是屬於陶淵明的雲淡風輕;煙雨平生,悠然自得,這是屬於蘇東坡的海闊天空。喜歡這樣的心境,更喜歡這樣的生活。與其混跡人海,憔悴不堪,倒不如臨山近水,賞花看月。蘇軾此時,雖然有些無奈,但因為曠達豪縱,便能看到天高海闊。

    這已經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蘇軾在這首詞的序詞中寫道: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大家都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以為然。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這就是蘇軾,儘管遭到貶謫,儘管風雨飄零,卻仍豪情不減。恐怕也只有這樣的豪放之人,才能在老去之時,仍能發少年狂氣,左牽黃,右擎蒼,西北望,射天狼!

    許多事情,你若太在意,它就會如影隨形;你若能看淡,它就會如過眼雲煙。風雨也好,聚散也好,誰都會經歷,關鍵是以何種態度去面對世間萬千變化。

    二、當許多人嘆息連連、叫苦不迭的時候,蘇軾卻選擇了悠閒自得

    面對風雨飄零,你就算哭天搶地,也是於事無補。倒不如不去理會風聲雨聲,自由吟嘯,悠然行走。在風雨中忘記風雨,在離散中忘記離散,或許這才是我們終生尋找的。

    舊時文人,奉行這樣的信條: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因反對新法,於元豐二年(1079年)被人從他的詩中尋章摘句,硬說成是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所以被貶謫到黃州。到黃州後,蘇軾曾在給李之儀的信中這樣寫道: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

    被人推搡謾罵,不認得他是個官,卻以為這是可喜之事。除了蘇軾,真不知世間還有幾個人能如此!究其原因,首先,是他厭倦官場,不願與那些阿諛逢迎的人為伍;其次,是他超逸曠達,知道浮沉起落只如水月鏡花。

    對於蘇軾來說,從眼前風雨到整個人生,都可以這樣,淡然無物,自在超脫。這樣的生命,有萬千風景在心中,縱然低到塵埃,也可觸到雲天。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笑看人間起落聚散,不僅因為卸不下名韁利鎖,還因為目光太短,看不到遠方的燈火雲帆。

    失意的時候,彷徨的時候,或許可以在這首詞裡找到些許光亮。蘇軾說,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其實,誰都知道,貶謫歲月絕不好過。可是,這個超然的詞人,硬是在清貧苦澀的時光裡,找到了平生快味。無晴無雨,不悲不喜,雖然不是誰都能做到,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多點開闊、少點計較。

    當然,必須看到,蘇軾早已厭倦官場的險惡生活,很渴望擺脫這種生活,退隱江湖。淡泊寧靜、無憂無患、無慾無求、輕鬆自由,也許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儘管他胸襟開闊,眼界高遠,但是面對官場的蠅營狗苟,恐怕也難免憤懣。

    可以想見,他早已渴望歸去,在遠離喧囂的地方,聽漁歌,看斜陽。在那裡,他雖無榮華富貴之享受,但亦無宦海浮沉之憂患,心情得以平靜,心境得以安寧,何樂而不為!

    或許,他嚮往的地方,也是你我歸去的方向。雲天之下,雲水之間,可以安放所有的詩情畫意,可以收藏所有的似水流年。這裡,沒有鉤心鬥角,只有清風明月;沒有阿諛逢迎,只有淡雲微雨。

  • 13 # 阿蠻你好呀

    致力於古典文學研讀和寫作的小阿蠻來啦,各位且慢慢細聽。

    蘇軾《定風波》有多首。想必樓主所說,應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詞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彆著急,我們要先了解寫作背景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關進了監獄一段時間,放出來之後(很多人營救他),他就被貶為了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什麼官職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蘇軾這次是死裡逃生;第二,蘇軾來到了偏遠的地方;第三,蘇軾這時候還是戴罪之身。這三點很重要。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一下,如果換成是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是什麼心情,什麼態度去面對?

    二、從三個方面來談,我們從蘇軾這首詞中可以獲得什麼樣的人生財富?

    蘇軾這首詞很好懂。下面我會結合詞中寫到的情況來談。

    1、對待自然的態度

    這首詞,有一段序,蘇軾在裡面說,這一次,他們幾個人出去玩,回來的路上趕上下雨了。怎麼辦?沒有雨傘,雨衣也沒有,躲雨的地方一時也找不到。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湯雞。其他人都覺得,哎呀,太慘了,太狼狽了。但是蘇軾說,“餘獨不覺”。什麼意思?意思就是,沒事啊,下雨很好呀,很爽!

    怎麼個爽法?“穿林打葉聲”,聽著雨滴落在樹葉上發出的滴答聲響,很爽!“吟嘯且徐行”,慢慢走,一邊走,邊吹口哨,唱歌,很爽!“竹杖芒鞋”,拄著竹帳,穿著芒鞋,也很爽!

    這就是蘇軾對待自然的態度。遇到什麼事情,不要慌,不要苛求什麼條件。有什麼就是什麼,有什麼就值得高興!就是要樂觀去面對。

    2、對待社會的態度

    前面介紹了,蘇軾這時候的處境怎麼樣?很險惡,很糟糕的。就像這下雨天沒帶雨傘一樣。面對這樣的大環境,要怎麼辦?一時半會改變不了,沒關係呀,豁達去面對嘛。蘇軾說,“誰怕”?反正他不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他穿著蓑衣,在煙雨中逍遙前行,這就是他面對社會的態度。

    大的環境,大的情勢暫時無力改變,那就豁達去面對。別生氣,別怨憤,別怨天怨地的。再怎麼抱怨,老天爺也不會幫你。最後能幫你的,只有你自己。

    3、對待自己的態度

    這首詞的下闋,就是第二段,可以歸納為就是蘇軾對待自己的態度之後的結果。非常棒,有沒有?當你面對自然的時候,能夠從容淡定,不慌不忙;面對社會的時候,能夠豁達大度,不怨不恨。那麼,你也就學會如何面對自己。

    就是要堅持住。挺住,意味著一切。這是詩人里爾克說的。詞的下闋,就寫:雖然下著雨,雖然天氣還有點陰冷。但是堅持下來,走過了這段路之後,怎麼樣?太陽出來啦!天晴啦!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在歷經了艱難險阻之後,我們只要能堅持自己內心的理想和追求,那麼,總會有風雨過後見彩虹的時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我們堅持自己內心之後的勝利!

    加油吧!我是小阿蠻,雖然我認真寫這篇回答,看的人可能不會太多,同意的也不會太多,但是我淡定去面對,我不抱怨,我就堅持自己的信念來做這件是事情。至於結果,將來會證明的!

    和我一起加油前行吧~~~~~~
  • 14 # 夢了無痕17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寫這首詞的背景是在沙湖(今湖北黃崗)歸來途中,沒有雨具、冒雨而行,同行諸人俱狼狽,獨詞人“吟嘯徐行”、豁達悠閒;融後天又放晴、斜照相迎,似乎風疏雲淡“也無風雨也無晴”。

    縱觀全詞凸顯出作者豁達的襟懷和豪放的個性。詞中“風雨”猶似人生歷程、又似(官場)政治,任何人都會有此際遇,但因各人面對風雨的觀感不同,態度和結果也就不同。只有經過坎坷歷程的不斷磨礪,才能達到這種曠觀、瀟灑的人生境界。

    把日常生活掠影與深邃的人生哲理有機地融合與統一,寓景抒情言志是這首詞的特色;也是蘇軾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留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 15 # 江湖夜雨92

    蘇軾的《定風波》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和價值呢?先來看原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其一,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雨,困難,挫折,災難,要頂得住,不要害怕,不要驚慌,要處驚不亂,泰然處之。此時,詞人正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黃州東南三十里地的沙湖鎮看田地,他喜歡這裡的風土人情,準備終老於此,回去的路上,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有的手足無措,有的怨聲載道,只有詞人,神態依然,渾然不覺,頗有豪興雅量,並即景生情,揮毫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顧遂老人很欣賞這發端兩句,認為最耐人尋味。不要在意那淒厲的風雨之聲,能穿林而過,可見風聲之大,能聽到噼啪的雨滴聲,可見雨點之大,可詞人毫不為意,仍然意態閒適,瀟灑地放聲吟歌前行。只有辛稼軒的“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稍稍可以相提並論。顧遂認為,輕勝馬,誰怕?是拖泥帶水,畫蛇添足的敗筆。正所謂,你說晚食當肉,安步當車,表明你心中尚有肉與馬車在。至於說誰怕?那是怕還是不怕呢?看來,顧老以佛家的心態來關照這首詞了。

    其二,面對人生的困境,人生的低谷,人生不可抗拒的逆境,要如坡仙那樣,隨遇而安,不計個人得失,保持豁達樂觀的情懷。蘇軾由一位地方要員,因為自己給皇帝的上書中,用了敏感的“不能侍奉新進”等字眼,被御史臺扣上了蔑視皇帝,毀謗新法的罪名,又找出他的一些詩詞,欲置其於死地,後經多方營救,才被貶謫到黃州,充任團練副使,不得簽約文書,等於軟禁在哪裡。這時的蘇軾,死裡逃生,但他也沒有低沉,頹廢,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艱辛,孤寂的生活。正如詞中所寫,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人把眼前的風雨,推而廣之,擴充套件到人生的政治風雨,我不在乎什麼,只要一件蓑衣就足夠了,我有雙手,能在東坡開荒種地就行,從此,世人只知道有東坡了。

    其三,面對紛擾,喧囂的社會,我們見喜不喜,見憂不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這不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一切風雨都會過去,春寒料峭,微冷之時,卻迎來了溫暖的夕照,然而詞人已經達到了,無所念而住於心的境界,大自然的一切塵俗已經不染於心了。正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蘇軾深受儒釋道思想的感染,無論處於什麼境地,都能悠然自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財富。據蘇軾回憶,他在御史臺的牢獄中之時,一天,突然來了一個囚犯,進去後,也不多說話,獨自睡在牆角,蘇軾也沒有理睬,與往常一樣,到了晚上,便呼呼大睡。據說,那是皇帝派去的宦官,探查蘇軾態度的。顯然,蘇軾的淡定有助於他的獲釋。

    還有一次,蘇軾兄弟兩人都被貶謫,兩人在一酒家相遇,買了兩個餅子,蘇轍感覺到難以下嚥,蘇軾卻吃的津津有味。蘇東坡隨遇而安的情懷可見一斑。

  • 16 # 亦有所思

    都說這首詞看出東坡的豁達,為什麼小可讀來讀去,越讀越是神傷,越讀越是黯然。

    彷彿看到蘇東坡身披蓑衣,拄著竹杖,在斜風細雨放聲大笑,可是這笑聲聽起來如此悲傷,如此自棄,如此消極。

    序言中說“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狼狽才是正確的表達方式,餘獨不覺豈不是說我不在乎,我不介意,那麼為什麼不在乎不介意,豈不是心靜如水,笑對風雨?而為何笑對風雨,絕對不是魏晉名士的風流真情,恰恰是看開一切,這個看開的背後不正是無數的看不開麼?

    在烈火焚身中涅槃為鳳,人們只看到了鳳凰的美,卻看不到烈火的痛。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穿林打葉聲就是雨聲,為什麼“莫聽”,因為聽了也無用,聽了雨也不會停,而這場意外的雨恰恰就如人生。

    關鍵是為什麼要“徐行”,字面上來看,自然是享受這一場雨,品味雨帶給自己的快感,可是為什麼還“吟嘯”,吟嘯是名士之舉,都是不平,都是厭世,都是隱逸,可諷刺的是,這三樣恰恰與東坡背道而馳,因為不平,他成了烏臺詩案的主角,因為厭世,他被皇帝從南扔到北,而隱逸卻是他一生求而不得的人生之夢。

    不“徐行”又能如何?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想隱逸而不能,所以只能用“竹杖芒鞋”來過乾癮,輕勝馬,馬者,功名利䘵是也。一方面是退不出的仕途,一方面是隱居的夢想,兩個極端都在東坡的心裡左衝右突。“誰怕?”東坡當然不怕,因為他早就知道求不可得。所以“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過是夢,也只有在這一場雨之中才可以實現這個卑微的夢想。所以這一句不經意間隱藏了他的一個願望,希望“馬”可以逼他辭官,然後他就可以“竹杖芒鞋”,逍遙自在了。

    做夢罷!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酒醒者,夢醒也!回到現實,自然是“微冷”,尚好還有“山頭斜照”,這貌似是全詞唯一一句與悲傷無關的詞句,可真的是這樣麼?何為斜照?日暮也!君不聞“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乎?所以這個相迎有兩層含義,一是樂觀豁達,二卻是來吧,來迎接你命運的悲劇結局。已知是悲劇,又有什麼可怕的?自然是相迎而上。

    東坡從來不是一個樂觀的人,恰恰相反,這是一個悲觀到骨子裡的文人,因為悲觀,所以樂觀。因為看破,所以豁達。

    其實很冷的,但在有所預料的東坡來看,當然是“微冷”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何為回首?反觀是也。何為蕭瑟?孤苦是也。空有文采,卻一生流離,情何以堪?

    如果說此句有“歸來”之意,說什麼豁達還算情有可緣。可是“歸去”何意?難道不是“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八聲甘州》)麼?從何處歸去?此山?還是人間?又歸去何處?煙雨?還是斜照?

    晴者,情也!無晴即無情!

    若是豁達,豈不多情?若是瀟灑,豈會無情?

    說來說去,這是一首把淚水放進笑聲中的詞,所謂豁達,騙人罷了!

    亂解一氣,方家莫笑,真的莫笑,因為詩詞一旦寫完,怎麼解釋就由不得作者說得算了,這叫“詩無達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網課與現實上課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