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大V心理諮詢

    死亡的感覺就好像電視機忽然關上了,一片漆黑,而你驚恐地回過頭來看著真實的世界。在世上的一切已經結束了,而你就好像從一場夢中忽然醒過來一樣,有一些事情已經不真實了,而有一部分還記憶猶新。你看到你的父母長輩都微笑著看著你,歡迎你回到真實的世界。然而,夢醒了,你終於明白原來死亡並不是結束,你在夢中所做的一切,都會有一個評價,這個評價會決定接下來你要去到什麼地方,與誰在一起。

  • 2 # 柳月潤色

    死亡就是人世苦難的終結,靈魂如何是沒有確定的事。上天堂,下地獄,轉生世都無法求證。人類的故事講的生動也只能是故事。

  • 3 # 鴨鴨由弋

    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死亡的文章

    名為《向死而生》——

    常常是忘了這條路到底走了多久,往回一看,雖不至於滿目蕭然,也已是落葉遍地,殘花入土。手中仍是握著父親留給我的那支黑色簽字筆,不斷在紙筆間感受著時光的流逝,也明白那頭等待我的將是如何一個潔白的世界——剎那間便無所畏懼了。我願向死而生,在這一路的燦爛中,拾起值得隨我而行之物,內化它,熱愛它。

    向死而生來源於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著作《存在與時間》,他最終是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這概念其實及其簡單,人生的終點必定是死亡。

    而我們要決定的是,在面對外界不斷傳來的死亡概念和意外事件,以及它不斷向自己襲來的恐懼時,我們是焦慮萬分,還是從容以待。

    大概也是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能夠為你的生活做出抉擇,只是這些情感,或多或少地形成獨屬於你的生活態度。在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當中,我確是能夠提煉一種泰然自若的死亡態度。她將錢鍾書病重的日子比喻為一條悠長的驛道——“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地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一生共存,別時有長長的感嘆和回憶,字裡行間透露著生和死的美好。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必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猶記得柴靜在《看見》中描寫的中國非典時期,她說:“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面對疾病,人往往是更坦然了。活著的個體,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去經歷故事。而我們追尋的“生的意義”,往往無數次在我們的生活裡,支撐起這一路的信念。從古至今,關於活著,人類始終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

    正值高考前兩個月,班主任說了一句話——“不要十八歲死了,六十歲才埋。”意思是,在當下到六十歲這段時光裡,我們應該是在有趣且堅定地活著,而不至於肉體大於靈魂。在日常生活裡,隨意捻來的“努力”“拼搏”“夢想”“未來”等等說辭,一定程度上也給了我們充實的假象——但隨之而來的空虛和不自在,是不是也證明著,我們並未給自己真正做些什麼,甚至從未給自己計劃未來,考慮夢想,去真正明白要如何活著,如何消磨時光。

    生與死從來不應該是相對的,它們是人生的兩個階段,而“生”於“死”來說,永遠渺小到塵埃裡,卻也在另一方面,偉大到海洋中。明知道世事無常,不知道未來和死亡哪一個會先到來的時候,我們卻十分坦然地接受僅有的日子,並試圖把它過得更好。有人希望自己從此以往會被記得,被感激。

    有人希望一去便被忘卻,灰撒大海。閉上眼去感受宇宙的浩瀚和黑暗時,我相信我懂得了渺小——彷彿再沒有人聽得到那聲呼喊,感受你的存在。而生的偉大,往往不言而喻。你做過的一切,都為塑造成你當下的模樣。你認為只有這短短的幾十年,精彩的自我才是一種值得。去往另一個世界後,你一切被提及的舊往都與你的當下無關了。並不是在呼籲珍惜,是在讚美這樣的真實——我熱烈希望自己從不懼怕死亡。

    經歷失怙之痛,我大概也是親歷這些微妙的人了。父親在我面前表現得泰然自若,努力讓我相信他只是小病一場。而活生生的我,當然懂得去察覺,去感知一切的消失——包括他的氣息,他的味道。

    我努力讓他們看到我的等待,我等待奇蹟的發生,等待幸運降臨到我的頭上。遺憾的是,一切都朝我不可控制的方向去了。沒有電視劇中所演的痛哭流涕,沒有那些悲傷暈厥和難以振作——我的出奇平靜,大概是這生活,賦予到我身上,面對死亡最好的方式。

    父親走時,年僅五十四歲。他沒有等到我成年,沒有等到我投入高考的戰役——可那又如何?他確是來過,並在我的生命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不善言辭的父親在離去前也並沒有對我說些什麼,只是微微笑著,拉著我的手。

    我想,大概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去為這場告別做什麼鋪墊,靜靜地等那一刻來便是了。同時,拋開那些捨不得,好讓自己走得輕些,快活些。沒有他的生活仍在繼續——這並不殘忍。需要證明的是,我是不是足夠看得清生離死別,是不是理解他未曾囑咐的用意。

    後來我明白,其實一切輪不到我去想,時間自會丟擲答案。

    “未知死,焉知生。”死亡茶社(Death Café)常常給我一些靈感。這個特殊的組織起源於英國,聚會中所有的話題都圍繞死亡。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五日,一篇名為“你留下的,我繼續”的悼念文,讓我讀來心懷感激。生命的延續,其實恰如一年四季的變更,落下的黃葉,在新的一年裡,在泥土中為新葉提供它所需的養分——年年如此,世紀如此。北方的木,南方的樹;天上的故人,現實的伴侶——一切皆是命中註定,也存在著斷不去的延續。

    曾有人安慰我說:“你的姓氏,你的樣子,走路的方式,眉宇間的神態,都有他的影子,你就是他的延續。”我常常也是對死亡心懷感激,它讓我真切地意識到這一路存留著多少值得,多少刻骨銘心的意義。

    後來我發現自己在懷念父親時,永遠讓形式大於內容。正如有時候我們必須或有意地去完成一些形式一樣——我們在吃一塊冷麵包時將桌布整齊地鋪好,在每一節課前認真地向老師行一個禮,在每個睡前對重要的人說一句晚安。

    我會獨自到海邊去,只因為他曾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於大海,無牽無掛——他愛它的空和藍,愛它能包容所有不堪。這些聯絡,是因為死別才存在的,而因為經歷死別,我才一字一句地寫下這些文字。

    常常也是懼怕的,只是當生與死的概念真真切切地擺在眼前,才覺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存在於離去,也不過是內心的一種察覺和感知。正如我無數次問自己——“他的聲音是什麼樣的呢?”想不起來,便是罷了。直面恐懼,才有成長,才有意義。

    向死而生,是向自己最珍貴之人的方向去,所以不再恐懼——這便是成長。向死而生,漫漫長路,目的和過程的交織引往,從不投下對你的諷刺和無視,只當在路途中緩緩給予著力量,助你生長。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生與死的這段距離,當緊握,當珍重,也當適時丟棄。向死而生,是在當下,關於我,關於每一個直面過死亡的人,做出的最好抉擇。

  • 4 # 一休故事集

    三毛曾說,一個人出生了,人們並不知道他的未來,卻說著恭喜恭喜。一個人死去了,人們並不知道他的死後世界,卻說著可惜可惜。

    所以死亡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它和出生一樣屬於未可知。幸與不幸,悲痛與解脫,慶幸與惋惜,誰又知道呢,或許平行時空真的存在。雖然我是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但我依然相信這世界還有許多未知。

    永遠不要懼怕死亡,它和出生一樣,都是一次新的起航。

  • 5 # 0劉士廣0

    生命是一個過程,死亡意味著身體的結束。活著當奉獻自己。生命誠可貴,須智慧點綴。人命在呼吸間,生命就在當下,當下即是永恆。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要把握好當下、當下的當下,盡心盡力做好每一個當下,為了想要的明天、明天的明天~未來的未來~來生的來生~生生世世,活得更好,更快樂,更幸福~~~

  • 6 # 90後編輯部

    謝利·卡根,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曾在公開課上講過有關死亡的話題。

    如果死亡是中介,那麼它是壞事嗎?

    很多人堅信,死亡是件壞事,但是有許多關於死亡到底有多糟的哲學之謎,讓你們先來體會一下,如果在我死後,我不存在了,對我來說怎麼會有壞事呢?對於不存在的東西怎麼會有壞事呢?那麼死亡怎麼會是壞事呢?這樣說並不是試圖讓你相信死亡不是壞事,但這的確要花點時間來來準確的說清楚,什麼讓死亡成了壞事和怎樣才算死亡?

    使得死亡成為壞事的東西是否不止一件?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死亡是件壞事,那麼有人也許會好奇,是不是永生就是件好事?那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更通俗的說,我們擔心如果我們即將死去,這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不可避免的死亡?比如:我應該害怕死亡嗎?我該對我即將死去這個事實感到絕望嗎?

    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死亡最主要的壞處,在我看來,不能關注分離的壞處和對於生者的壞處。我們必須去考慮,死亡確實會對死者本身造成壞處。這才是死亡的主要壞處,也是我將要集中討論的方面。但上述討論只為我們指引了正確的方向,並沒有回答我們的問題。死亡對死去的人有壞處,這怎麼會是真的呢?我的死亡或我即將死去這個事實,到底是什麼使其對我有壞處的呢?

    因此,如果我們要考慮死亡的主要壞處,在我看來,我們必須專注於自己的死亡狀態。我的死亡狀態對我來說有什麼壞處?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時,答案看起來是簡單明瞭的。當我死了,我就不復存在。(記住,撇開“我作為一具屍體而暫且存在”這種令事實變得複雜的情況,為了簡單起見,假設我在一場爆炸中死去,我的肉體一時間被摧毀了。)我們現在不就得出了死亡有什麼壞處的答案了嗎?當我死了,我就不再存在,這不就直接解釋了為什麼死亡有壞處了嗎?事實上,我想說的就是這個。

    我確實認為,“我不復存在”這一事實,為弄清楚“死亡有何壞處”以及“為何有壞處”提供了關鍵線索。但我認為,這種論述還不是很明確。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要講清楚“不存在”對我到底有多不好,還是需要花些功夫。而且即使弄清楚了,我們還會留有一些難解的疑惑。

    這是如今被稱為關於死亡的害處和壞處的剝奪解釋理論,因為這種解釋認為,死亡的主要壞處在於剝奪了你生活中本應該得到的美好事物。在我看來,剝奪解釋理論說得沒錯。誠然,我認為死亡還有一些方面,一些高於並超出剝奪解釋理論所關注的其他方面,也可能導致其壞處,我們將在後面一章中進行討論。不過,在我看來,剝奪解釋理論正確地將我們指向死亡的主要壞處。當我死了,我就得不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我將被剝w奪這些東西。這就是死亡有壞處的主要原因。

    從華人的哲學情懷來看,對祖先的祭祀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我們的價值取向是重“生”。然而,“死”雖是個體之實體性生命的終點,但自然宇宙的背後仍然是四季更替、萬物競生、人類繁衍、綿延不息的“生生之德”。對於“死”大可以豁達地看待,因為個體的小小的“我”終將匯入到自然宇宙的“大生命”之中。樂天知命,就夠了。回到文章開頭杜牧的《清明》詩,後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看來,這尋訪杏村之酒,也未必只是觸目傷懷之後的借酒消愁,而是多少遙望著遠方詩般的田野,用“今朝有酒今朝醉”來及時行樂、恣意人生吧!

  • 7 # 蠍子小貓咪

    孩子天生都是哲學家,他們對人生有著最直接的感受。

    1.什麼是真正的死亡

    在很早以前,大概她三歲的時候,我就告訴她,很可能有一天我就會離開她。

    我買了很多關於死亡的書,例如《爺爺變成了幽靈》,還有在動物紀錄片裡告訴她,這就是死亡。

    她無數次地問道:死了會是什麼樣的。

    我說:死了就是閉上眼睛,一動不動了。去到一個很黑很冷的地方,我們可能會被裝進像大箱子一樣的棺材,然後埋到土裡。

    她說:那麼黑,不害怕嗎?

    我說:所以你不能爬高,不能碰電線,不能衝出馬路,不然你死了,就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她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過了一會她又問:可是外公說死了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啊?

    我說:萬一變不成星星的話怎麼辦呢?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畢竟生命只有一次啊。

    她說:可是我害怕去很黑很冷的地方。

    我說:那裡離你還很遠,我們要一起度過很長很長的快樂時光,最終迎來生命的終結。

    到時候你可能會像媽媽一樣,了無遺憾地離開。

    她又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地點了點頭。

    2.成長就是可以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昨天小寶貝睡覺的時候,睡著睡著突然哭了。

    我連忙問她為什麼,她很傷心地說:她不想長大。

    我問她說:為什麼不想長大啊?

    她說:因為長大了就會老去,會死。

    我緊緊抱著她,說道:每個人都會長大會死,這是很正常的事。

    她說:可是,我還是不想你死。

    我說:如果那一天來了,你要保證你可以照顧好自己。

    她說:可是我會很痛苦,很傷心的。

    我說:成長有時候會是痛苦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需要努力長大,這樣才能照顧好自己。

    她說:可是我很愛你啊,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我要和你一直過幸福快樂的時光。我想要你一直活著。

    我說:我會一直活在你的心裡,也會變成天上的星星一直看著你。所以你要努力不要忘記我哦。

    她又點了點頭。

    3.長生不老藥

    她趴在床上看著《西遊記》興奮地說:媽媽媽媽,怎麼樣才能長生不老呢?

    我問道:為什麼你想要長生不老啊?

    她說:這樣你就不會死了啊。

    我說:世界上還沒有長生不老藥,怎麼辦呢?

    她說:我有辦法,我要在我們家種一棵人參果,吃了就能長生不老了。

    我說:人參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成熟,我們種的話要等九千年才能吃哦。

    她又想了想,說:那我有辦法了,我們種王母娘娘的蟠桃吧,吃了也能長生不老。

    我說:哇,你好厲害啊,能想出這麼多辦法,我們可以試試看。

    4.人為什麼會死呢?

    她趴在床上看著我,問道:人為什麼會死呢?

    這一次她沒有哭,而是很認真地在思考。

    我說:因為人老了,身體機能變差,各種器官老化,就容易生病,就會死了。

    她又說:那扁鵲見蔡桓公,怎麼知道蔡桓公會死呢?

    我說:那我們查一下蔡桓公得的是什麼病吧。

    我百度了一下,說是得了肝炎。

    她又問:為什麼得了肝炎就會死啊

    我說:可能是吃了沒煮熟沒洗乾淨的魚,魚裡有寄生蟲,寄生蟲就跑到蔡桓公的肝裡,產生了肝炎。

    肝炎好像會誘發黃疸,所以扁鵲看到蔡桓公的臉就知道他生病了。

    (非學醫的,純粹瞎掰)

    她又問:那為什麼寄生蟲就跑到肝那裡去了?

    我說:可能是因為病毒被身體裡的白細胞識別了,就攻擊病毒,然後巨噬細胞也跑出來把病毒團團圍住,就越滾越大,所以就變成發炎了。

    她又問:可是為什麼吃進肚子裡的魚會跑到肝裡去呢?肝在哪裡?

    我比了一下在肚子上面的位置,說:可能是透過血液迴圈去的吧。肝臟會分泌膽汁幫助消耗吸收,可能魚的病毒就這樣進入了肝臟,肝臟又是一個血運豐富的器官,所以可能更容易讓免疫系統產生反應吧。

    肝臟我給她找了找手上的血管,說:我們血管裡面有紅色的血液,這些血會流到全身各處。

    她研究了好一會,又說道:是不是把病治好了就不會死了呢?

    我說:應該是的,我們可以努力試試看。

    5.關於孩子的思考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面對成長、死亡的思考,總是讓我驚歎。

    想當年我10歲時,奶奶去世,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奶奶要被白布蓋著,然後放進棺材埋進土裡。

    沒有一個人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

    直到我上大學才開始思考萬一父母離開我了怎麼辦,哭了好幾回才想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成為一個能夠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人。

    我覺得讓孩子產生對死亡的思考是很自然的事,沒有必要刻意去迴避。

    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可以是兩面的。

    人會死 ,死了就不動了,什麼都沒有了。(讓他珍惜生命)

    人也可能會變成天生的星星,活在自己的心裡。(讓他珍惜美好時光)

    可以多嘗試和孩子聊一下死亡的話題,並沒有那麼傷感。

    附上適合孩子看的關於死亡的電影和書單

    1.一個名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一個失去了最愛的妻子和工作的男人,準備自殺的他卻在新鄰居的到來後發生了改變。配套的圖書也很棒,我非常喜歡。

    2.返老還童

    一個人正常衰老,另一個卻在返老還童。如果孩子不想要長大,可以讓他感覺一下返老還童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3.遺願清單

    電影講兩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決定在餘下的日子裡,完成他們遺願清單。

    曾經我寫了很長很長的遺願清單,可是現在這個清單已經沒有了。因為我每一天都過得很幸福。

    4.百年孤獨

    給孩子看《百年孤獨》可能會有一丟丟難,裡面不斷重複的外華人名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本書要看的是輪迴,如果不努力成長,悲劇可能會不斷輪迴發生。

    唯一跳出迴圈的方法,就是成長。

    5.月亮和六便士

    一個平凡人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告訴孩子,人生並不僅僅只有一種可能。

  • 8 # 神無樂

      最喜歡的描寫死的句子來自聖鬥士星矢裡沙加的遺言。

    花開了,然後會凋零,星星是璀璨的,可那光芒也會消失。這個地球,太陽,整個銀河系,甚至宇宙,也會有死亡的時候。人的一生,和這些東西相比,簡直就是剎那間的事情。但在這樣一個瞬間,人降生了,笑著,哭著,戰鬥,傷害,喜悅,悲傷,憎恨,愛,一切都只是剎那間的邂逅,而最後都要歸入永久的長眠中。

    不管後續的發展是什麼樣的,但是在這一刻,在浩淼的星河下,最強的黃金聖鬥士坦然面對永遠也不可能勝利的戰鬥,甚至可以說是一心求死,這樣的死亡簡直是一種藝術,這樣的一生遠比頭頂的星辰更加耀眼。

    儘管和宇宙相比,人類渺小的微不足道。但是天上的星星哪怕燃燒幾十億年又怎麼樣呢?人類擁有整個宇宙可能都獨一無二的東西——思想。儘管生命脆弱,短暫,渺小但是我們能認識自我,知道什麼是痛苦,知道什麼是愛,能用不到百年的生命去認識150億年的宇宙,甚至還有人能繼承你的知識和信念。擁有這寶貴的生命哪怕不到百年,已經是無上的慰藉了,為什麼還需要靠靈魂和輪迴轉世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安慰自己?

    高尚人,卑劣的人,貧窮的人,富裕的人,愛的人,恨的人,位高權重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地球,太陽,銀河,宇宙,全部都要歸於死亡之中,還有什麼比這更公正平等的嗎?

  • 9 # 陳秦嶺

    對一切生命而言,死亡意味著迴歸。所謂迴歸就是從哪裡來,最終還得到哪裡去。

    使生命迴歸的力量仍然是生命。

    一種生命的死亡,意味著另一種生命的誕生和成長。人們很難見到鳥兒的屍體,是因為死亡的鳥兒被其它生命體分解了,鳥兒的死亡意味著其它生命的誕生和成長。入土為安的人也是如此。

    一切生命都產生於生物圈,最終都將回歸到生物圈。死亡只是生命迴歸的一個環節。

    如果真有靈魂,靈魂也將復歸於來處。

  • 10 # 雲水悅禪心

    宇宙最大的秘密不是宇宙起源,也不是種種令人炫目的科技成果,乃是死亡,唯物和唯心對此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大部分人認為唯物論的生死觀是科學的,唯心主義的生死觀是迷信,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信仰,談不上科學和迷信。科學講究實證,請問誰親身經歷過死亡,因為你死了,也不可能告訴別人死後的世界,所以說斷滅見(灰飛煙滅)和常見(靈魂轉世)都是信仰,同樣唯物論和唯心論也都是信仰,並不是實證。

    兩種生死觀對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隨之而來的行為處事方式有著決定性影響。

  • 11 # 呔對面來者何人

    我覺得肉體就是一顆大樹,精神就是它結的果實,大樹最後死了,那精神上哪去了呢?如果有人摘下果實,那麼靈魂可以儲存很長時間,如果沒有人採摘,那靈魂就和大樹一起爛為灰塵。

  • 12 # 根植教育v明哥

    人的死亡與新生在更替,所以人的死亡,就意味著新生,意味人的進步。

    最為重要的人類化石是:1992至1995年在衣索比亞阿法低地發現地猿(為始祖亞種),距今440萬年前。1998年在同地又發現地猿的另一個更為古老的亞種(為祖先亞種),距今520萬至580萬年。

    人類最早期生活極其簡單,經歷居住樹上,到地上行走,使用石頭,再製造石器,發展到製造鐵器,銅器,從最早的叫,慢慢發展成智人,會交流,有文字,以至於今天的高智商,交通、互聯、能源,老人去了,新人來,步步更替,步步新。距今,人類從死亡到新生,己有近600萬年的歷史,多麼久遠,而這就意味著進步。

    人的死亡雖然說意味著新生進步,但是人的進步經歷非常坎坷,互鬥打殺,創新探索從未停止。未來的生命長河人的死亡更替仍在繼續,新的生活走向更加輝煌,到宇宙去,到未知的地方去,~~~

    更美好的明天,只有後人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齡剩鬥士的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