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古一腐儒
-
2 # 洛雲非
“串門兒”,一般是相對關係不錯的朋友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輕鬆、自然。楊絳先生這樣說,其實是想提醒我們,讀書亦或寫作,都要帶著輕鬆愉悅的心態接觸文字、接觸作者,與他們暢快交流,用心溝通。
-
3 # 經典智慧國學
一篇文章一本書其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內心情感,對人對事的觀點和認知。讀書就是深入領略作者的內心情感,探尋他的精神世界。
楊絳先生把讀書比喻成“串門”,就是形容讀者透過書籍瞭解到了作者的內心領域。這是一種神交,讀書就是跨越時空,和古今中外,不同世界,不同時代的人們交流思想。瞭解那些久遠的印記,學習借鑑,取長補短,去偽存真。用智慧來修正自己,喚醒世人。所以古人說:三日不讀書,將面目可憎也。
“串門”就是不要固步自封,畫地為牢,要多讀書,讀好書,多學習,用智慧指導一切。
-
4 # 婉木清華
楊降先生把讀書比喻成串門,因為讀一本書,會讓你進入一種情境,像去朋友家串門一樣,彷彿你就是坐在書中人物的身邊,去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思考作者的境遇與思想。
讀書開始,串門開始。讀書結束,串門結束。就像是看電影,看的時候全情投入,電影結束,思維被帶回現實世界,當然也有人看完後思維還留在電影裡。
-
5 # 登攀
這是一個很貼切,很形象的比喻。
一、串門兒一般都到哪裡串呢?肯定是熟悉的,能談得來的,知根知底的朋友,同事家里居多。打交道少的,萍水相逢的,也就是碰面了,打個招呼而已,一般不會到人家家裡去。現在很多住對門,都還不串門兒呢!
二、串門兒去幹什麼哪?說說知心話,掏心掏肺地說。高興的,傷情的,順利的,艱難的……互相支支招,互相鼓勵鼓勵,互相說透了,說明白了,心裡也就敞亮多了。
三、楊絳先生的比喻---讀書好比串門兒,就是說,讀書好比在跟知心人說知心話,好比在跟高尚的人談話。用串門兒的方法來讀書,可以讓你辨清是非,領其深意,看清方向,獲得知識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提升。
正所謂:
讀書如串門,
知心遇知音。
多讀聖賢書,
好比逢貴人。
既能漲知識,
又可曉大義。
願君不釋卷,
前程開新篇。
-
6 # 養生男人699
知人者知心,知心者讀書,書是文言,言是心知,知無不言,言之成文,一人一心思,一心一世界,所以說讀書就是去另一個人家去串門,去另一個世界去旅遊,
-
7 # 如意84856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突然想起一件往事,記得許多年前,有次參加單位的培訓班,上課時我對老師講的專業知識一知半解,但老師發脾氣時的一句話卻讓我記了半輩子,老師說,你們都想博才多學,你們不努力不去博還才什麼才,我想楊絳把讀書說成串門也是這個道理吧,生命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直接和間接的相通性,讓知識也去串串門,說不定能收穫的更多更廣,都說知識是生命的海洋,如果水少了匯成的也只能是河。
-
8 # 人生海海之重新出發
每一本書都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所以每一本書也都可以看做是作者自己的心靈的門戶,楊絳先生說看書就像串門,真是恰如其分。
-
9 # 美雲藝術天下
把讀書比做串門兒是因為知識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和體系,不同學科,不同種類,不同專業,不同領域,每一本書都包含豐富的知識內涵,串門兒也就是進入各個不同的門類和領域,比喻一本書就是一個知識空間,只有進入,進去了解學習,才能知道它的內容內涵和精神世界,所以叫串門兒,進入學習後變成自已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上才能進門後出門。
-
10 # 谷利修遠
楊絳先生這樣的比喻是非常形象化的,如果看過先生的自傳,就知道她說的是人生觀,說的是自己的思想。
首先先生自傳裡,就提到自己一生的命運,對人性的枷鎖,她堅守自己的原則,不以外部人性對峙改變自己的人格。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話,“我不跟誰比,跟誰比我都不屑”這句話表明了明確的立場,活得有骨氣,身上透發出來的盎然正氣。
把“讀書”比成“串門”
讀書,讀出人性的善與惡,先生一生讀書很多,從不同書上看到人物特性,深知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同時來完善自己的人格,先生對人性的弱點也非常瞭解,骨子裡透發出對與世人,有種悲憫的心境。意思就是你為了自己虛偽名聲與利益,做下自己都不知的罪行,自己還在那洋洋得意,我真為你感到辱羞恥,可我更加可憐你。雖然我深受其害,可是我知道這是你的無意,同樣是人,我做的是自己,至於你是不是自己,只有你自己知道。我們看似很相近,可是我跟你有很大不同,我也不會跟你們同流。
串門,是平常我們生活中與人打交道的方式,先生在這裡說的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以對方的人性來反觀自己,串門表面上是你到我家,我到你家聊聊天說說話,可先生本質所說,你到我的人生看看看,我到你的人生看看。看完之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家裡,回到自己的人生路上。
先生把讀書與串門做一個行象比喻,同時也變達了,書是人寫,寫的其實是自己,我讀書,就是讀人,也在讀自己。自己與書中人物特性放在一起來思考,串門也一樣,我到你家,跟你聊天,從對方的言談舉止,看出對方的心性,來思考自己。
先生是把人的本質看透,從人性表面更加了解自己,這是明心見性,來完善她自己的人格處世之態。
她有深入底層人心的一段話“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先生的話對我們年輕人有很多啟發,她身上有我們年輕人要學習的地方,更能深層次領悟先生的人生觀。
-
11 # 月牙彎呀彎
楊絳先生把讀書比作“串門兒”是在她的《讀書苦樂》這篇文章裡的。原文是:
“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我們可以恭恭敬敬旁聽孔門弟子追述夫子遺言,也不妨淘氣地笑問“言必稱‘亦曰仁義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們同一個時代,會不會是一位馬列主義老先生呀?我們可以在蘇格拉底臨刑前守在他身邊,聽他和一位朋友談話;也可以對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懷疑。我們可以傾聽前朝列代的遺聞逸事,也可以領教當代最奧妙的創新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反正話不投機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場,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門——就是說,拍地合書面——誰也不會嗔怪。這是書以外的世界裡難得的自由!”
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在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豐富和生長。
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有從容的心境。
多讀書,讀好書,願我們都能在書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避難所。
-
12 # 院氏一後人
先生把書當作朋友,當做親戚,當作鄰居,書已經融入到先生生活中去,已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先生把看書寫做是串門,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13 # 嬌蒂詩生活優品彙
讀書就是開啟別人思想的一扇門
就像是串門
瞭解作者的境況
卻永遠成不了作者
-
14 # 手機使用者54516318674
讀書哪要取百家之長後才有自己的建樹,在適應社會中人不可能和一種性格的人交往。就社會中人們都知道的老師,他所交往的家長和賣貨老闆他接觸的人一樣嗎?
所以說人希望得到社會的公平,它是人需要的夢……
-
15 # 東方詩文原創8268
讀書好比“串門兒”,這個絕妙的比喻極其形象地表明瞭作者--楊絳先生的讀書觀點。
同時,透徹地詮釋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千古名言。
“串門兒”讀書的作用和意義
隨時隨地,隨進隨出,是“書”這個“家”最大的特點和優勢。
我們可以像勤勞的小蜜蜂在百花叢中自由地採擷一樣,任意自為地在“書的海洋”裡遨遊、飛翔,不斷地吸收知識的營養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智慧。
“腹有詩書氣自華”,“串門兒”讀書不但讓我們能夠博覽群書,豐富自己的知識,而且還讓我們擁有超人一般的氣質。另一方面,博覽群書,能夠使我們連通古今,走進歷史,瞭解過往,縱觀世界的古往今來。
讀書好比“串門兒”的讀書方法
讀書,無論是什麼樣形式的“書”,即使是小到片言隻語、一篇文章、一首詩詞,或者是大到長篇鉅著,都是作者的一個“家”。我們要讀通讀懂這個“家”就必須要進入這個“家門”,從而全面地深入地瞭解這“家”的時代背景和這個“家”的所有人和事,這樣才能透徹地理解、體會這個“家”的主人--作者的內心世界,真情實感,才能與之產生共鳴,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吸取作者的知識營養和智慧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智慧。
運用“串門兒”讀書的方法,對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深刻,更加透徹。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但要真正透徹地理解這一句話的含義,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必須要“到”清朝詩人黃景仁的“家”去“串串門”。
詩人黃景仁,宋朝著名詩人黃庭堅的後裔,出生於清朝“乾隆”年間,一生懷才不遇,貧困潦倒,為生計四方奔波,依人為生,像風中蓬草,到處飄零。詩人含憤而發,運用自嘲、反語的手法寫下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千古絕唱,表達了詩人對當時現實社會極端不滿的思想感情,同時,道出了古往今來多少讀書人的辛酸苦辣。
運用楊絳先生“讀書好比串門兒”的觀點、方法去讀書,使我們能夠博覽群書、豐富知識、提高智慧的同時,更加透徹理解和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
啟航吧,讓我們揚起時代的風帆,駛向“知識海洋”的金色彼岸!
-
16 # 魚悅龍門
關於讀書,你能想到的最接地氣的比喻是什麼?看楊絳先生怎麼說
楊絳先生一生著述頗豐,一百多歲時還要每天讀書寫作。她的丈夫錢鍾書先生1998年去世後,留下了天書一樣的文稿,她不斷地爬梳、整理,最終使錢先生的作品得以全部見到天日。她自己則在2001年,出版《從丙午到流亡》;2003年,出版《我們仨》;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2013年,楊絳親自校訂了她妹妹楊必翻譯的《名利場》,上面用鉛筆做了很多修改;2014年,楊絳出版了《洗澡之後》,為這個故事寫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而此時的先生,已經104歲。
楊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不僅可以活到老,學到老,而且還可以老有所為。
老年之後的楊絳之所以能夠取得非同尋常的成就,跟她善於讀書,長於讀書是分不開的。
關於讀書,楊絳先生在《讀書快樂》一文中曾有過一段形象的比喻:
“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
幾句話就把讀書的要義說得既清楚明白又生動有趣。
那麼,楊絳先生為什麼要把讀書比作串門兒呢?
首先,這兩者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所謂形似,當然是外在相似。我們讀書時翻開書頁和我們串門時開啟別人的家門,是有幾分相似之處的;所謂神似,當然指兩者的內在相似。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于謙也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這些名言都在告訴我們,讀書就像串門兒找好朋友促膝談心一樣,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只不過,串門兒,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真實的、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人,而讀書,我們接觸的是由不同作者構思出來的、想象中的人。前者能發聲,後者常沉默。但是,就對人的滋養來講,是現實生活中人的作用更大還是作品中人物的影響更深,還真不好說。
所以,古人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說的就是書之價值所在。
其次,讀書和串門兒都是當事人主動發出的動作,不是被動接受,所以,當事人擁有絕對的自主權。
我們開啟一本書,讀幾頁,如果好看,我們就可以繼續讀,如果不合口味,我們大可以棄之如敝屣;讀得高興,我們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讀,所謂百讀不厭是也,讀的感覺一般,我們讀一遍即可,甚至,我們還可以跳讀,可以略讀,可以想讀什麼就讀什麼,想怎麼讀就這怎麼讀,對於閱讀,我們完全是自由的。
串門兒也一樣哦?我們喜歡某一個人,跟他在一起很開心,聊得來,我們就可以常去串門兒,天南地北、家長裡短、古今中外,興之所至,皆可入話;我們不喜歡一個人,話不投機,那下次不去找他就是了?反正,腿在我們身上呢!
一生讀書頗豐的楊絳先生於2016年5月走完了她105年的傳奇人生,留下一部部厚重的作品供後人鑑賞。她自己,也串了個遠門兒,跟她同樣愛書的丈夫、女兒到天堂一同讀書去了。
-
17 # 使用者111470003226
讀書便是入境,進入作者精神世界,用己之靈魂與彼之靈魂溝通,悟出新生思想與道法理義,這便稱為靈魂之溝通乃精神秘境。
例:
1如同與長者談天說地淋漓暢快。
2又如與同齡人探討揣摩對酒當歌。
3再如與佳人賢士共赴盛景探秘境地。
4又或與僧道居士講經論道誦經禮佛。
5再或與鬼怪神魔對語閒聞野趣魔幻神奇奇聞怪事。
-
18 # 穆榮楓葉
楊絳先生一直都是我非常非常尊敬的人。她把讀書比作串門兒,那也是先生對於讀書的經驗之談。
什麼是讀書呢?恰好我這幾天正在讀楊絳先生的書。
在我看來,讀好書是一種精神上的巨大享受。
當我完全的沉浸在一本書裡的時候,彷彿時間都已經停止了。只有我的思維在字裡行間裡遊走。
而什麼是串門兒呢?串門兒就是走親戚訪朋友,到他們那裡說說話兒,交流交流感情,談談各自的見聞。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讀書和串門之間的關係,我認為就是讀一本好書,帶著自己的思想和認知,帶著問題閱讀。
沉浸在書裡面,就彷彿和作者交流嘮嗑兒,交換著彼此的想法。而那些書裡智慧的閃光點,常常都會讓我醍醐灌頂。如飲醇酒,如沐春風。
那麼今天,就把我這幾天閱讀楊絳先生的書裡邊兒,一些我認為很精彩的段落摘抄下來,這是我到楊絳先生的書裡去串門兒,從先生的書裡得到的智慧與啟發。
讓我常讀常新,會心一笑。
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誰也逃不過,能無疾而終就是天大的幸運。或者病得乾脆利索,一病就死也都成了好福氣。
活著的人儘管捨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總說解脫了,解脫的是誰呢?總不能說是病人的遺體吧,這個遺體也絕不會走,別人來抬別人來埋,活著的人都祝願死者走好,人都死了誰還走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
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負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
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得現在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自己吃虧。
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濛在煙雨雲霧中間,頭腦的智力越強越會自欺欺人,信仰和迷信畫上等號,聰明年輕的一代只圖消費享受。
很多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道了。”
“人世間只是爭權奪利爭名奪利的名利場,或者乾脆就成為道戰場吧,爭得了名利還得抱住了緊緊不放,……享受吧,花了錢尋歡作樂,不都是交錢買憔悴,天災人禍都是防不勝防的。
人生實苦。
多少人,只是又操心又苦惱的度過了一生,貧賤的人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業,生育兒女的操心,富貴的,要保有他們的財富權勢更得操心,哪個看似享福的人真的享了福呢?
為什麼總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旁人看來是享福,他本人只在煩惱啊,為什麼說家家都有本難難唸的經呢?
因為逼近了看,人世處處都是苦惱啊!”
“為什麼總說世上苦人多呢,最軟弱無能的人也得為生活操心,最當權得勢的人當然更得操心,上天神明創造了有頭有腦有靈性良心的人,專叫他們來吃苦的嗎?
人有優質的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質根性劣根性雜種在一起,好比一塊鐵板。火裡燒水裡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上千錘百鍊,才能把玩鐵練成鋼材。
黃金也需要經過少量去除雜質,才能精純。人也一樣。
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練出美德來。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就是說如果要鍛鍊一個人能做大事,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韌的性格。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搗的越碎磨得越細,香的越濃烈,這是我們從人生經驗中看到的事情。……千錘百煉變成鋼。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都說明以上的道理。”
“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一輩子鍛鍊靈魂的人,對自己的信念必勞而彌堅。
人生一世,無非掙錢花錢。
我也相信莎士比亞的話,這個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情多著呢!”
我到楊絳先生的書裡面串了門兒,聽先生說了許多人生的智慧,我記錄了下來,反覆咀嚼喜悅於心。
-
19 # 格里德
因為她說過跟誰都不爭,“誰跟我爭都不屑”。《左傳》卻說:凡血肉之心,必有爭之處。這些矛盾和思想的交流可以從讀書中實現。讀書就是思接千載、神遊萬里的心理活動,是與古聖先賢的交流、閒聊,自然就象串門嘮嗑了!
-
20 # 老樵
楊絳先生的說法,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道出了讀書的真諦。
先看。生活中,書浩如海,讀書首先要弄清讀什麼內容的書,讀誰寫的書。這正如串門,串門前,須看這門是不是自己想串的門。如果一看就不喜歡,當然就沒有了串的意願了。
後知。有了想串的意願,就自然而然瞭解這是張府還是李宅了。當知曉了主人之後,必然會進一步對主人有些瞭解,如課是心儀的,當然會抬腳進門;如果是不屑的,當然會過門而不入了。
三入。對主人的瞭解,決定了是否進門,因為了解僅是淺識,只有入門與主人交流,才能真正感知府邸與主人是否門當戶對,門內還有哪些幽處。
四談。讀書就是和作者交談,進了門,見了主人,或一見如故,或話不投機,或相見恨晚…交談使感性昇華為理性,或促膝長談,或敷衍了事。
五出。串門當然不是久住。讀畢掩卷靜思,所得所思所感,正如串門迴歸。出了門,是依戀,還是逃離;是一場誤會,還是一場巧遇;是手握所贈,還是情有所鍾;是一去不返,還相約再來…
串什麼樣的門,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人!
先生之言:精妙!
回覆列表
我一直認為寫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寫文章必然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表達。把自己的文章公開發表,把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公佈於眾,就如同脫光了衣服接受眾人的審視,這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讀書就如同和作者進行了一次心靈上的溝通,相當於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串門這個說法真是很形象、貼切,讀者看書就相當於到作者內心去串了次門,只是不是普通的串門,是到作者內心去。去和作者進行思想上的深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