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雞史

    這個問題,我認為與我們國家的一些傳統和習慣有關。由於我們從漢朝就開始了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文化體系,這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政教不分。

    儒家文化已不僅是一個理論,在宋朝以後,它已成為了一種宗教。儒家理論的最高峰,就是理學的興起。理學不同於以往的儒要學說,在此以前,儒家思想只是一種學說,是一個被最廣大人民認可的理論體系。它一直在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尋找哲學和思想的真諦。但理學興起以後就不一樣了,它不再研究哲學,理學研究的就是儒家學說本身。它的一切工作,都是在證明儒家思想的正確性。理學的核心就是,儒家學說是天理。我們只要研究如何按照這個天理去活著就行了,從此中國的文化就失去了思辨性,而成了統一人民思想的一個工具,從此,儒家學說成了儒教,中國也就是一個政教統一的國家。那麼我說這些跟本文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可能許多朋友認為我的發言發錯了地方了,其實不然,我說這些是為了給下面的理論給大家先做個鋪墊。

    中國的這種文化傳統,使得華人的生活和思想,始終離不開宗教。必須有一種宗教式的主體思想佔領人民的思想陣地,文化和思想上得到了統一,國家和體制上也就能統一。維護大一統的國家與思想的觀念,從漢朝一直延續至今。而這種思想體系,也就使得華人推動聞思辨的習慣和能力,保守與維護傳統的絕對權威性,成為所有華人活著的唯一目的和理由。

    清朝時這樣,現在也這樣。我們看下現代的中國軍隊。在上世紀時,我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這使得我們認識到我們太牛逼了,於是,保護我們的優秀傳統,就象思想上追求統一一樣,成為我軍的一個又一個優良傳統,這個傳統,使得我軍在近五十年的時間裡,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有三件事才得我們認識到了差距。一次是對越作戰,世界評論我們時說,我們用現代化的武器,使用二戰時的戰法,打了一場中世紀的戰爭。我們很丟人哪。第二次是海灣戰爭。我們以看熱鬧的角度完整地看了一下別人怎麼打仗,看看當初被我們打的屁滾尿流的美國大兵的戰爭,我們一下子發現,人家當年評論我們打越戰的話,真不是吹牛逼。第三次是第二次海灣戰爭,讓我們認識到了,軍隊建設與戰爭形勢,原來是會隨著國際環境、生產能力和科技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決定現代軍隊作戰能力的,不再是傳統,而是先進的思想與裝備和戰法。從本世紀開始,我們的軍隊建設開始走上了正軌。華人很聰明,只要有機會讓我們學習,就一定能學會,這不,現代的華人民解放軍與二十年前已完全不同。如果中國沒有改變,就算再有錢,就算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是一箇中世紀的軍隊,也不會讓世界尊重。那麼這跟本主題有什麼關係呢?太有了。就象中國現在是社會轉型期一樣,當時的大清國也同樣是轉型期,不過是初期。以性命死守傳統的華人,沒見過那麼多的洋玩意兒,面對著與時俱進的西方軍隊,當然一定要被打個措手不及的。

    中國普遍使用火器的朝代是明朝。在明朝晚期,槍支和火炮已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刀與劍只是防身的東西而已。明軍在對後金軍作戰時,全部是槍炮。

    不過明軍的槍炮與後來的英軍的槍炮相比,不太一樣。在明軍中,槍有兩種,一種叫抬槍,要兩人使,跟個小炮似的,一個人在前面扛著,另一個在後麵點火射擊。另一種叫鳥銃,是單人使的。這些武器是明軍的基本配備。單人武器再有就是腰刀了,防身和近戰用的。所以,明朝後期的明軍,已不再是大馬金刀地陣前對決了,而是以步兵為主,騎兵負責偵察襲擾的軍隊編制。戰法主要是陣地戰,即以壕溝為主。而這些,正嚴重束縛了對後金騎兵的作戰。明軍的這種戰法,進攻性差得多。所以在對後金兵作戰時,進攻戰都失利了。不過防守戰行,後金軍和後來的清軍對明軍進攻時,都是損兵折將討不到半點好處,連努而哈赤都被炮打死了。

    到了清朝時,清朝廢除了所有火器。因為他們在戰爭中用騎兵打出了甜頭,打出了作風,打出了傳統。他們從自己的經驗認識到,只有弓刀戰馬才是取勝的根本。所以,他們將火器棄之不用。只是在北京附近成立了一個神機營,將明軍收編過來的一些懂火器的軍人編進去,作為一個補充。畢竟騎兵在攻堅方面不行,所以還留了一支軍隊。在明朝後期,明軍已普遍使用開花炮,即裡面裝上炸藥,落下後爆炸,靠衝擊波和彈片來殺傷敵人的,不過清朝時,這些技術全都丟棄了。

    清朝對自己的傳統的痴迷加上中國太大,周邊沒有能與中國相抗的國家,所以清朝的這一傳統延續了幾百年。所以,不是中國不使用步兵陣線,而是清朝時,中國根本沒有步兵陣線。在英國第一次入侵時,清軍沒有火器部隊。清朝最大規模的使用火器是是平準葛而的時期。清軍的騎兵衝擊蒙古軍隊,而蒙古軍隊則用槍支還擊,給清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吃了幾次敗仗後,才想起用槍支對抗。但八旗兵中沒有會用槍炮的,於是大量起用綠營兵。綠營兵是漢人組成的軍隊,並裝備了火槍和火炮。另一次,是平定大小金川時,從北京調去神機營,用重炮轟擊大小金川的堡壘,最終取得了勝利。而所有能使用火器的部隊,都是清朝的中央直屬部隊,地方軍隊是不允許裝備槍支火炮的。因此,英軍面對中國的地方部隊時,地方部隊根本沒有槍炮,叫他們如何用以槍炮為基礎的步兵陣線來作戰呢?這就是傳統帶給中國的威害。可喜的是,我們已經認識到,改革,是中國當下最緊迫的,領導最重視的事,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讓國家和民族繁榮富強,這是我們從歷史中吸取的血的教訓。

  • 2 # 方士的知識樂園

    這是誤讀,後世的謠言了。

    看這張圖,清滅準格爾。

    滿清實際入關不算太久,火器就是其主要軍隊裝備了。

    滿清的問題是,為了滿人私利,他們不願意火器有更新的發展,到了滿清末年,滿清使用的火器,依然是明末清初的技術……

  • 3 # 長歌行a

    滿清的火力可不低於洋人,只是政府腐敗,軍隊懦弱無能而已,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清軍火力兵力都遠超對手,特別是甲午海戰,鐵甲戰列艦對付巡洋艦居然輸了,可笑,相對於沙特少爺兵對胡圖武裝,

  • 4 # 背裡馬列時菲基爾冷

    明朝火器厲害?難道不知道明朝的火器容易炸膛嗎?大家都在說神機營如何厲害,但是明朝造火器的技術實在不敢恭維,如果真的厲害為何沒有量產?是因為技術有限,還不足以取代冷兵器,裝備那樣劣質的武器容易害死自己人。。。

  • 5 # 蘭臺烽火

    清朝有火器,並且火槍無論裝備率還是火炮使用率都高於明朝!

    清朝在後金時代就有了火器部隊“烏真哈超”!隨著戰爭的升級,火器逐漸超越明朝並取而代之!

    清和準噶爾的戰爭。火器就發揮了很大作用!

  • 6 # 老衲已成仙1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為了加強滿人的統治。滿人靠什麼起家的?騎兵。在對漢人的戰鬥中能有優勢的就是當初的八旗騎兵,所以清朝入主中原後想要統治比自己數量多上百倍的漢人就必須把這個優勢保持下去,如果有一天漢人造反了,可以用騎兵鎮壓。假如普及了之前明朝的火器,那八旗的騎兵優勢就不復存在了,沒有這個優勢幾個滿人如何能統治得了上千萬的漢人?所以封殺前朝火器,繼續使用以騎兵為主的冷兵器是清朝統治者最佳的選擇。

  • 7 # 焦糖綠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清朝火器裝備率要高於明朝,之所以說清朝長毛大刀,都是謠傳,一些史盲明粉瞎說,為了抬高明朝。。。 明粉最喜歡說有句話叫“ 騎射乃滿洲之本 ” 來說清朝不發展火器,但是這句話的意思本意並不是說統統都玩弓箭,而是皇帝看到火器普及率這麼高,然而旗兵逐漸荒廢了肉搏能力,所以強調不能忘了肉搏,而不是不讓用火器。而且就算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讓用火器,那也是對八旗說的,綠營的武器自由發展

  • 8 # 立志成蟲

    我大清,以騎射立國!都忘了太祖高皇帝是死在紅夷大炮下的。鴉片戰爭那會兒,清軍的火器還不如戚繼光那個時代的水平

  • 9 # 手機使用者50997879071

    清朝幾次對外敗仗不是武器問題,看看民國抗日戰爭時期你可能會明白些什麼,民國可不是中國所有人民的國家,民國就是民人的國家,也就是現在的漢人國家,310萬人背叛自己的民族當了漢奸,清末時,日本人喊出口號驅出滿州人恢復中華,華人也跟著喊,想想吧兒孫們這仗能打贏嗎?!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無聊,我也給傻逼們科普了無數遍,本來懶得再說了,算了,勉為其難再說一回。清軍火器裝備率,除了步兵和炮兵,騎兵也要背一杆鳥槍。清軍也演練馬上射擊法,以利於騎兵作戰。

    大清入關前在火炮上就全面蓋過了明朝,另外天聰五年仿製紅衣大炮成功這事我就不說了。另外,從努爾哈赤起兵開始就注重利用繳獲明軍火器裝備八旗,尤其是精銳巴牙剌兵,每百人攜帶數十件火器。

    幾個有代表性的清代火器的圖片,火槍、火炮和炮彈都有,尤其是那個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本為清朝時期南懷仁等西方傳教士製造的加農炮,卻經常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當明朝的炮去矇蔽世人。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繳獲清軍的西洋火器,第一個應該是12磅炮,第二個應該是個重型加農炮,估計是安放在炮臺上守口的要塞炮。

    當然,清朝作為傳統君主專制王朝,犯了同樣的毛病,就是天下承平後武備廢弛,直到遇到戰爭才想起重修武備。清軍從入關開始一直到乾隆年間一百多年一直在幹架,也就到了鴉片戰爭前幾十年天下太平,一直到和英華人懟上才重修武備,而且根據美華人記載,清軍制造購買了大量的火槍火炮裝備部隊。而且大清中期火器就開始氾濫了,不僅民團壯丁、獵戶可以持有火槍,商團商隊以及大量的平民都有火槍,只有刻名登記就可以,目的是防止良民被盜賊戕害。出海的商船更牛,不僅可以帶槍,連炮都可以帶,只要在出海前登記檢查就可以。

    好了,足夠說明問題了。

  • 11 # 139xxxxxxxx

    清朝也有火器,只是統治者不怎麼樣重視,清朝火器前期來說應該和明朝差不多,基本是停滯不前那種,而同時代的歐洲已經是大發展了,不進則退。對於火器主要還是一個態度問題,明朝對於歐洲先進的火器都是積極的引進或者改造,而清前期呢基本屬於一種抵制狀態。至於清朝後期,進口歐洲的武器那是相當的先進。這點已經是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了,不只是明朝比不了,就算歐洲16/17/18世紀的武器也不可能相比啊。就拿漢陽造來說,不秒殺明朝一切槍支?時代不一樣不能比。明朝最值得尊重的是,哪怕是前期後期,接近滅亡的時代,對外,主要是日本,葡萄牙,荷蘭,英國等戰爭就沒有失敗過,哪怕是以人多,武器多,慘勝也好,起碼都是勝利者。這點清朝確實沒有做到。引申二戰德國和蘇聯,即使蘇聯損失比德國多,也相對落後,最後還是勝利了,勝者為王。

  • 12 # 鐵木真165163663

    清朝為什麼不像明朝那樣大規模使用,火器呢!因為清朝還在關外的時候,大部分都使用弓箭。因為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從小到大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只識彎弓射大雕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容易發揮到極致的武器,再加上當時的熱兵器還不太成熟,射速比較慢,殺傷力沒有那麼大。後金人在與明朝的戰爭中。發現了熱兵器的短處,與冷兵器的長處,很好的利用冷兵器的長處,近距離格鬥,常常佔據,優勢。在明朝剛與清朝發生戰爭的時候,因為明朝火器,跟不上,騎馬機動作戰的滿清部隊的速度,造成明軍只能守城池,不敢出戰的被動局面。在平原作戰巾跟本不是滿族人的對手,因為作戰沒有那麼靈活機動,再加上當時的紅衣大炮是引進葡萄牙人的,很多大炮都是仿製品。大炮的射程短,出炮速度慢,再加上滿族人打敗明朝入關以後,因為滿族人口比較少。不敢大規模的花展火器,因為,怕漢人造反。因為滿族屬於少數民族統治地位,人口很少,不利於統治,所以他們要使用它們,最擅長的,彎弓射大雕的長矛已大刀。不肯認真大規模使用,已研究火器。因為這不是滿族人最擅長使用的火器。滿族人心裡害怕,如果被大規模使用,被漢人掌握火器的主動權。少數滿族人將被漢人趕出關外,所以他們要控制火器的使用已發展。有利於清朝的統治,已穩定。不讓漢人地方諸侯做大做強,不利於清朝的統冶。

  • 13 # 孤狼嘯月31600808

    火器分為火繩槍時代和燧發槍時代,燧發槍在中國明朝滅亡前夕才發明出來,要裝備部隊,又要幾十年。

    火繩槍和燧發槍最大的區別裝備率,效能也有差別,但關鍵體現在裝備率,眾所周知,燧發槍可以百分之百裝備,就是人手一把,如果火繩槍百分之百裝備,那不全軍覆沒簡直沒有天理了,所以明朝火器裝備大概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明朝用火器,清朝用冷兵器的關鍵在於兩朝的主力兵種,明朝是步兵,清朝是騎兵,火槍,如果是步兵用,效果不錯,如果是騎兵用,等於沒有,拿破崙時代一條軍規就是,騎兵不能丟棄火槍,因為騎兵覺得火槍即沒用,又礙事,所以經常丟棄,騎兵槍射程非常悲劇,還只能發射一次,騎兵打的就是速度,不可能像步兵那樣重新裝彈,打不中還只能打一次,所以世界各國騎兵都不願意裝備火槍。

    樓主有個誤區,那就是,火槍出現冷兵器就沒用的,其實不是,火槍得以全面裝備,關鍵是刺刀的出現,同時,馬刀依然是騎兵的主要武器。

    清朝其實也重視火器,但他們重視的是大炮,清朝的滅亡跟武器關係不大,有關係也是海軍方面,關鍵原因是清朝軍隊系統全面腐敗,太平天國那麼垃圾的部隊,八旗都打不過,你就可想而知,整個太平天國,基本上除了石達開等少數人,都是貧農,洪秀全能好點,好歹他是個屢試不第的書生,能考的起試,其他的基本上都沒什麼文化,這樣的軍隊,清朝都打不過,腐敗到什麼程度,清末,清朝就是乾隆時的軍隊,就能打敗英軍,這跟武器沒關係,清朝的騎兵主要裝備馬刀,你看看英國的騎兵主要裝備什麼,也是馬刀,英軍當時多說幾萬人,步兵基本上打兩槍就得拼刺刀,清軍大刀長矛也不落後多少,關鍵是清朝末期朝廷不行。

  • 14 # 米南德王問道

    樓主一定是低質量歷史片看多了,才會說出清軍用冷兵器不用熱兵器的蠢話。

    清朝前中期不但火器裝備數量達到中國近代以前的巔峰,同時也是相應戰術的完善與成熟期。火繩槍與前裝火炮裝填麻煩,在戰場上的侷限多,為了確保火力的密度與延續性。

    根據實際需要,有時也會使用齊射方式,即數排士兵同時射擊,不進行輪換。在東亞戰場,清軍與準噶爾對峙上百年,為了能迅速搜尋敵方騎兵隊伍、捕捉戰機,野戰多采用輕型火炮。子母炮等輕炮不但能跟隨槍兵靈活機動,並且能充當輪射中射程最大,也最具威力的一環。

    康熙時候定型的大閱陣,同時也是皇帝欽定的進攻準噶爾大軍的作戰陣型。其陣式:八旗官兵槍炮按旗排為三隊,第一隊以漢軍火器營鳥槍步軍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滿洲軍火器營鳥槍馬軍列於炮位兩頭,第二隊以前鋒兵居中,八旗護軍續列兩頭,第三隊排列八旗護軍,兩翼則設立應援兵。

    結合這段描述和乾隆時期所繪大閱圖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火槍步兵以營為單位間隔分佈,每行5-6人的縱深。整體呈橫陣部署在第一線,前方是鹿角和長槍的掩護,左右兩邊是火炮與火槍騎兵的佇列。陣線完全由火器構築,火炮營陣的後方會有藤牌和鳥槍的護衛。使用弓箭、槍刀為主的冷兵器部隊被部署在後面陣線。

    組成大陣的八旗部隊一共有34個營。每個營的正面寬度為13.72米,縱深8.23米,營與營的間隔是3.43米,第一線的漢軍和滿洲火器營正面佔地約2175米。各營都有足夠的空間機動與輪換,實際作戰時如果在平地曠野對敵,自然可以一路平推傾瀉火力。但在地形複雜時就不用拘泥於大陣的整體行動,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執行各類任務。

    步軍舉鹿角大炮,眾兵齊進,鳴金而止,齊發槍炮一次,如此九進至十次,連發大炮。火器營馬步軍迴圈連發鳥槍,略無間斷,其聲震地。此即所謂“九進十連環”,大陣先整體前進,每前進17米便槍炮齊射一輪,如此重複九次,第十次時火炮連續發射,鳥槍兵進行原地輪射,保持火力不間斷。

    在第七次齊射時,滿洲火器營的火炮會停止射擊,轉為馬匹馱載隨行。這應該是擔當預備隊的角色,為後面的火炮攻勢保留實力。“九進十連環”的目的是以密集的槍炮火力壓制敵方,作戰中如果達到了接近、動搖敵陣的意圖後,就會展開更加積極的攻勢。

    於是,第十次的連環射擊在鳴金三聲之後停止,緊接著鹿角陣線會分出八個缺口。藤牌兵從缺口出陣操演刀牌,模擬近戰肉搏。在進一步打擊敵人陣線的同時,掩護從鹿角後出來並跟進的鳥槍兵。藤牌兵操演完畢,鳥槍兵則展開徐進式的輪射,即每一排射擊完畢不再退向陣後,而是保持在前,後排再邁出到前排的前方射擊。這種作戰方式應該更適用於追擊已經在鬆動、敗退的敵軍。

    鳥槍兵的輪射結束後,前鋒營、護軍營、驍騎營的騎兵才出動,演練包抄、衝擊敵軍。當然,大閱的演練只是在能保持進攻的情境下,實戰中騎兵的作用就不僅僅是在槍炮打完後出來遛一下。他們的機動任務還包括應對敵軍主動進攻的情況,以及在火器兵推進時進行側翼掩護,或者與火器兵在敵人的側翼同時展開攻勢。

    陣中火器營一般出鳥槍手4480人,神威、子母等火炮128門,戰時的清軍常例是每槍每炮均備彈300發。理論上講,如果敵軍與其展開槍炮對攻的話,會在綿延兩公里的火力線上吃到138萬多發彈丸,然後還得面臨上萬騎兵的合圍。放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東亞,這就是最具威力的戰陣。

  • 15 # 冷兵器研究所

    自火藥發明以後中國就進入了冷熱兵器混用的時期,明清都是如此,因此談不上清朝只會使用冷兵器。

    (瀋陽故宮的紅衣大炮)

    清軍首先大規模使用的熱兵器是火炮,1631年明朝爆發了吳橋兵變。兵變士兵攻下了登州城,俘虜了登萊巡撫孫元化,將登州城內330門最新式火炮據為己有。這330門火炮中就有20多門紅衣大炮。這場兵變席捲了半個山東省,最後以兵敗告終,兵變士兵在孔有德、耿仲明的率領下於1633年渡海投靠了皇太極。這些兵變士兵的到來不但給皇太極送來了紅衣大炮當見面禮,還交給了八旗軍生產、使用火器的技術。孫元化本人就是火器生產、使用的專家,他還從澳門請來了葡萄牙士兵為自己培訓炮兵,這些技術很快擴散到了八旗軍中。1639年八旗軍已經自制了60多門火炮,皇太極更是創造出了將火炮集中使用轟擊明軍某個角落的戰術。

    (這些都是清朝的火槍)

    1648年八旗軍就專門設定了鳥槍兵,明朝留下的火槍種類很多,八旗軍這種選擇和戚繼光、趙士禎不謀而合,這說明八旗軍很熟悉熱兵器。1674年康熙皇帝在北京的八旗軍中大規模推廣鳥槍,讓鳥槍兵的比重逐漸佔到了八旗軍總人數的近百分之十。1676年西征葛爾丹一年後,康熙皇帝專門建立了火器營。在康熙的兒子雍正在位期間,八旗軍中鳥槍兵的比例已經佔到了六成,清軍的訓練時間裡鳥槍的練習時間超過了弓箭。八旗軍把皇宮造辦處生產的優質火槍都拿到了自己手裡,各地駐防的綠營兵卻只能拿著地方政府生產的火器,在武器質量上八旗軍手上的火器更勝一籌。康熙、乾隆兩個皇帝一方面對火器生產使用十分關心,一方面又強調“國語騎射”,要求八旗子弟必須掌握弓箭技能。這是因為清朝的統治以八旗為中心,這兩個皇帝明白火器和弓箭各自的優點、缺點。火器的好處是練習時間短,缺點是在射速上一時間還超不過弓箭。弓箭的射速高,但是練習時間長。清朝以八旗軍為統治的核心,因此有必要讓八旗軍掌握最好的火器,但騎射等冷兵器技術也不能不練。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冷熱兵器混用在歐美也存在了很長時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達達尼昂等人明明是頂尖的擊劍高手卻是火槍隊隊員,因為當時火槍的射速較慢,遇到突發情況火槍手只能靠手中的劍保護國王。

  • 16 # 喜者寡言

    清朝也用火器,但是嚴控在自己軍隊手裡:1.清朝畢竟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百萬人口面對四萬萬漢人和別的民族,換了誰都要慎重對待這種事情。萬一火器大發展,在民間或者漢族武裝手裡,很容易對其造成威脅。後來清朝末期,掌握新式武器的北洋新軍由漢族將領統領,逼迫清朝退位就是典型。2.當時清朝在亞洲是巨無霸,那點火器對付周邊民族也夠了,沒想到後來火器發展那麼快,被西方打了才有點省悟。

  • 17 # 火器工坊

    這個其實是一個誤區,一個大大的誤區,這個誤區主要來自於影視作品和歷史課本。清軍不用火器,而用落後的冷兵器,這顯然是個偽命題,下面就來戳穿他吧。

    清軍的形象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清軍應該分成兩種,一種是帶著紅頂帽,穿著“勇”字衣,腰掛一口刀,手持紅纓槍;或是八旗軍的形象,基本上都是舞槍弄棒是。什麼火槍火炮跟清軍似乎都沒什麼關係。這樣一來,似乎近代打不過歐洲列強就成了必然。當然了,現實總是與印象是相違背的。清軍不但有槍有炮,而且還十分重視火槍火炮的使用。真正的清軍,應該是揹著火繩槍,搬著虎蹲炮,推著紅衣炮和子母炮的形象,一副活脫脫的近代火兵的形象。

    鴉片戰爭前清代的火器發展

    因為在和大明的作戰中充分的意識到了火炮的威力(捱揍捱得),清軍對火器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明軍的大部分軍隊。入關之後,可以從文字中發現,幾乎清軍每次對城市的攻克戰中都會用到紅衣炮,而大明在北方淪陷後,失去了曾經對火炮的那種依賴的態度(主要是流亡政府沒有鑄炮場)。憑藉著火器的力量和綠營的勇武(漢奸投降了打自己人都挺猛),清軍統一了全國,鎮壓了士人起義。在康熙時期,還推出了新的火器--威遠將軍炮,也就是一種大型臼炮,還可以使用開花彈(當然,開花彈製作複雜,還是實心彈用的多,漸漸的開花彈也就失傳了),火槍也出現了番腸火繩槍,細長的槍管和精細的瞄準器也要優於大明的鳥銃。這種比較先進的火槍的另一個名字就是鳥槍。紅衣炮,這種大清最倚重的火炮也有新的發展,但是除了樣式上千奇百怪,本質上並沒有什麼變化,可以說發展是停滯了。至於佛郎機炮,在清代改稱為子母炮,已經徹底淪為小型火炮,用一個高架小車載著。誇完了自然就該損了。雖然大清重視火器,卻沒有重視火器技術的革新。大明末期的西學東漸之風在清初的閉關鎖國和文字獄上已經是戛然而止。缺少了化學和物理的支撐,大清的火炮鑄造和火藥製作陷入了停滯,再加上吏治越來越腐敗,火炮製作偷工減料,火藥比例瞎亂配比,材質粗陋,遇到炸膛問題,只能加厚炮膛,結果火炮越來越笨重,射程越來越近,火器越來越落後。

    每每用來做藉口的“落後”

    我們說晚清的對外戰爭總是失敗,歸結原因就說是武器落後,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打不過。然後總結出“落後就要捱打”的“至理名言”。然事實根本就是鬼扯。在前膛槍炮的年代,火器並不是無敵的,西部地區的蘇族人就曾經憑著無畏的勇氣,用著更加落後的冷兵器一次又一次的擊敗了美軍。所以說,即使清軍真的使用弓箭長矛,本土作戰也是能戰勝英軍的。那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恰恰是不會進行近身格鬥,說白了就是大刀砍不過人家刺刀,一打仗就跑,完全沒有戰鬥的意志,軍隊內部腐敗不堪,這些才是真正的原因。不然你看為什麼到了晚清,洋務運動之後,重炮有克虜伯大炮,槍械有毛瑟槍和加特林、馬克沁重機槍,有堅船利炮,還是打不過人家。如果一個軍隊沒有了靈魂,沒有了信仰,沒有了鬥志,即使你給他再好的裝備(得貼近時代哈),他也無法勝利,因為他缺失了勝利的關鍵--勇氣。裝備貧乏,馮子材將軍一樣創造了鎮南關大捷;裝備不好,中國軍隊一樣打敗了日軍;裝備落後,解放軍還不是擊退了聯合國軍。從清國中後期開始,軍隊已經失去了戰鬥的勇氣,那它註定會在每一場戰鬥中失敗。所以,不是清軍放棄了火器,而是清國失去了勇氣。

  • 18 # 上將噯福斯

    題目有問題。

    清軍不但裝備火器,而且高度依賴火器。

    與大家的想像中不同。清軍其實非常善於學習。清軍在與明軍的戰爭中,認識到火器的強大威力,因此千方百計組建自己的火器部隊。清軍幾十年間先後繳獲了大大小小將近50萬件各類火器。俘獲了明軍在瀋陽等地的火炮手,收編了大量明軍火器部隊。

    在明清戰爭的後期,清軍在火器質量上已經超越了明軍。清軍正是靠著強大的火炮,一路攻城略地。

    清軍入關後,繼續加強火器部隊。乾隆年間,漢軍炮營每旗均有100門火炮,其中千斤至萬斤的將軍炮有60門。步軍營鳥槍手佔一半,弓箭手佔3成,長槍盾牌手佔2成。

    這就是清軍中火器部隊的比例。佔到一半以上。

    等到鴉片戰爭之後,洋務運動開啟,清軍迅速現代化,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步槍,火炮,機槍,軍艦,甚至是飛艇!

    清軍的巨炮!

    武器不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兵民才是勝利之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一個人低血糖時,會不會出現心悸與心動過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