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甘辛巴

    瞭解這兩場戰役的前後形勢發展,就比較容易理解戰役勝負的原因了!首先這兩場戰役發生時間一前一後,地點一個在楚國都城,一個是江邊垓下。

    彭城之戰是發生在項羽率軍平定齊地田榮之亂時,劉邦率軍進攻楚國都城彭城,項羽率精銳騎兵千里馳援。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大軍分北中南三路向彭城進攻,劉邦坐鎮中軍,在肖、碭地區,中、北、南三路皆會師。劉邦將肖、碭地區楚軍的抵抗擊潰後,進至彭城。

    當時彭城,守兵寥寥,所有精兵猛將,都隨項羽伐齊,只剩老弱數千留守城中,聽說劉邦軍進城,紛紛逃散。劉邦進彭城後,一面令昌後兄周呂侯駐軍下邑(今河南夏邑),同時拜彭越為魏相使駐梁地。又令樊噲北攻鄒魯、瑕丘(今山東磁陽西二十五里)、薛(今山東騰縣東南),令樊噲率軍在今山東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一帶駐守,以掩護彭城之安全。一面在楚宮住下,收項羽美人,貸賂。將士日日置酒高會,歡呼暢飲。當時,劉邦及諸侯軍守備各地及樊噲守鄒魯之兵外,在肖碭及彭城,約三十萬人。

    此時,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一、面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

    二、兵力的極大懸殊。劉邦諸侯聯軍56萬人,規模空前宏大。項羽此時全部兵力不詳,但是必然遠遠少於50萬人。

    三、後方淪陷,孤軍深入。此時項羽楚地盡失,沒有根基的孤軍只能速戰速決。

    四、遠離戰場,長徒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環境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況。

    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制訂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留下諸將攻齊,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由魯瑕丘擊破樊噲等軍後,即在胡陵至肖縣採取包圍閃擊。肖縣東南有劉邦軍數營駐紮。項羽軍夜間抵肖,利用拂曉,由西向東反擊漢軍側背,早晨開始進攻,與漢軍展開大戰,中午便大破漢軍。漢軍對項羽所率楚軍的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

    總得來說,楚軍雖有種種不利,但此時楚軍正值鼎盛時期,兵多將廣,文有范增,武有季布、鍾離昧、龍且等猛將助陣,只有三萬楚軍馳援是因為時間緊迫,情勢危急,來不及等大部隊。決戰地點是楚國都城附近,楚軍戰意堅決。再看統帥軍力方面,楚軍是項羽親自統帥最擅長的騎兵,用來對陣以步兵為主的劉邦軍具有兵種的戰略優勢。

    最關鍵的一點是項羽戰略實施得當,戰術運用正確。戰略上採用以精銳騎兵為主突襲閃擊,戰術上在拂曉時刻由西向東進攻敵軍側背,皆以攻其不備為主要原則。

    反觀劉邦軍方面,本來是諸侯聯軍,各方勢力魚龍混雜,心思各異,人心不齊,指揮協調方面和楚軍的精誠協作差的是一個百戰精銳的距離;軍隊佔領彭城之後,劉邦進駐楚宮,收美女錢財,既沒有出榜安民,穩定民心,更對楚軍的快速回援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統帥方面是劉邦,相比較於項羽這位騎兵戰術天才,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這樣看來劉邦輸的一點也不冤了。再說一下垓下之圍,這次的統帥是韓信——項羽終於有了夠對頭的統帥。

    垓下之圍前韓信已經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一統北方,戰略後方穩固,糧草資重源源不絕;連戰連捷之下軍隊戰鬥力得到提升加強,軍心穩定,戰意高昂,這就是劉邦和韓信的差距。楚國卻因戰火綿延導致民不聊生,後方又有游擊戰大師彭越騷擾,後方不穩,糧草不繼,兵員越來越少;楚軍連年征戰,士兵苦不堪言,將士百姓皆厭戰,身邊當初一起起兵的將領都不在了,楚軍整體戰力每況愈下,項羽沒有做到以戰養戰,導致國力空虛,兵困馬乏,這是項羽和韓信的差距。

    瞭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楚漢之爭中項羽先勝後敗了

  • 2 # 高盼明

    在打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以五十六萬大軍前來奪取城池,以逸待勞,而項羽的三萬部隊從齊國的前線星夜回援,簡直橫掃漢軍,後來劉邦帶著十幾個士兵逃了出去,據說韓信也在軍中,但是卻並不能反敗為勝,爾後韓信就被劉邦打發到側翼,又可能是對他能力的一個質疑,而韓信躲開項羽之後,逢戰必勝,快速的佔據了魏趙齊三國之地!也有一個說法就是彭城開戰,韓信在廢丘圍章邯!

    楚霸王項羽

    在項羽和劉邦鴻溝和議之後,項羽引兵東歸,而劉邦背信棄義乘機追擊,最後被楚軍大敗,從此就躲起來不敢再戰,直到把韓信和彭越以及英布還有楚國投降過來的大司馬周殷,整整有了六十萬人馬,這才敢和項羽再次交戰,此戰也就是垓下之戰,項羽兵力有十萬,劉邦六十萬!在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對劉邦的五十萬還能打贏,為什麼在垓下之戰十萬對六十萬打不贏呢?

    漢高祖劉邦

    彭城開戰前,楚軍在齊國連連告捷,士氣高昂,回楚救援憑藉著軍心士氣打贏了這彭城之戰,但是垓下之戰是一路被劉邦追著跑,看起來就像是逃亡,而且糧草潰泛,士氣低落,項羽的戰略其實非常簡單,他就是想要跑,但是被劉邦追著打到了固陵,這其中有一次是項羽打贏了,但是並沒有把劉邦的軍隊擊潰,而劉邦則在固陵堅守等待援軍,此時的項羽為什麼不跑,我們已經無法得知,其實這個時候只要項羽動身離開固陵,想必天下是誰的還需要一段時間!

    垓下遺址

    還有可能就是項羽被劉邦用什麼辦法給拖住了,所以沒有走,一直拖到韓信和英布的到來,然後在垓下被圍死,成王敗寇,沒什麼可說的,項羽一生也光明磊落,即使他再怎麼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顆明星!

  • 3 # 籃球搬運工

    簡單來講對手不一樣,劉邦出身市井,一直被出身貴族的項羽壓著,突然攻入楚國都城得意忘形了。韓信,國士無雙,視項羽為最大對手,沒有十足把握,避免與項羽進行決戰,時機成熟合圍項羽,十面埋伏就是針對項羽和楚軍的,項羽作為楚軍的魂,楚軍也驍勇無比,所以才用十面埋伏,不斷磨損楚軍的銳氣,最後四面楚歌使整個楚軍的心裡防線崩潰,就沒有戰鬥力了。項羽和楚軍勇不可擋,歷經數次大戰,論戰鬥力所向無敵。韓信,歷史號稱兵仙,不會選擇與項羽正面決戰,而是採取消滅各諸侯,以絕對優勢合圍項羽。項羽不敗於垓下也會敗於其他地方,因為他真的只是一個萬人敵的將軍。

  • 4 # 澤安君

    這兩戰差別太大了。

    彭城之戰時劉邦是諸侯聯軍56萬包圍了彭城,主要是步兵為主,而且包圍彭城之後,諸侯聯軍各軍統帥都有些驕傲自大,疏於防守,認為項羽遠在齊國,遠水近火,趕回來也需時日,自己不但不用著急,想反還能來個圍點打援。萬萬沒想到,項羽竟然是中國古代的古德里安,立馬率3萬精騎趕回,繞過漢軍的正面防禦從側面襲擊了聯軍,聯軍毫無準備猝不及防再加上形式混亂,指揮失靈,各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造成了全軍的崩潰。可以說這是項羽戰術上的大勝利。

    垓下之戰時,則是完全不同了,此戰之前,楚漢兩軍在成皋對峙了兩年多,劉邦用疲楚的戰略,使得項羽率領的楚軍,面臨著兩大困境,第一:彭越率領的游擊隊在楚國後方大肆破壞,並截斷了楚軍的梁道。第二:韓信這隻偏師,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斬斷了楚軍的左膀右臂,以及兵員補給。

    除了現實的困難之外,由於在外多年,楚軍士兵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思鄉。所以鴻溝劃界之後,漢軍背約追擊東歸的楚軍,楚軍士兵散了的心不可能再聚成如初。

    劉邦率領的諸侯聯軍加上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部隊70多萬在垓下追擊上項羽的十萬楚軍,這時候不管是士氣,補給,士兵人數都遠弱於漢軍,就連項羽倚重的騎兵部隊,漢軍也組建了,而且騎軍頭領灌嬰也是一位狠角色。所以說兵種上的優勢,楚軍也喪失了。兩軍大會戰,項羽不但喪失了彭城之戰那樣的襲擊條件,戰術上吃了大虧,還讓漢軍玩了個十面楚歌。 彈盡糧絕,士氣低下,兵少將寡,而且是兩軍面對面互砍,逼入絕境的情況下,怎麼能不敗呢?

  • 5 # 一枚明粉

    戰術不一樣。

    劉邦奪取彭城的原因:

    劉邦此時還沒有完全佔領關中,章邯還在守著,韓信在不停的攻城圍城。

    項羽陷入齊國作戰泥潭,主力難以調出援救關中。而且項羽認為中間分封有幾個王,劉邦一下也過不來。

    而劉邦以義帝發喪為號召,把項羽推向不義的地步。各路諸侯迅速反水,歸入劉邦的盟友。整個關中到彭城的大路暢通。劉邦及諸侯軍迅速東進佔領彭城

    這確實是個軍事上的大勝利。劉邦也這麼認為。而且覺得沒有後方基地的項羽很快會崩潰。變得大意。

    項羽如何取得勝利:

    但還有個問題在於,彭城容易攻下來,並不好守;各路諸侯部隊十幾支,亂亂糟糟,一不能協調作戰,二不能互通訊息;三一處潰處處潰。

    項羽即在此種情況下,率三萬精騎,潛師而行。在攻擊之前,劉邦聯軍都沒有發現。達成了戰役突然性。

    之後聯軍潰敗,進入一方大屠殺。許多諸侯如鉅鹿一樣,迅速反水。加入討伐劉邦的隊伍。聯軍迅速崩潰。

    該戰劉邦聯軍為烏合之眾,缺乏一流統帥,志驕意滿無防備。而項羽是一流統帥,率領精騎,而且達成突襲。高下立判。

    垓下會戰如何形成:

    彭城戰役後,劉邦西逃,項羽西追。韓信在攻滅章邯後,率軍東進,蕭何也往前線源源不斷的派兵,雙方在滎陽、成皐一帶形成對峙。

    之後韓信破魏、滅趙、降燕、平齊,在側翼戰場上的巨大勝利,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劉項在鴻溝議和,東歸項羽,西歸劉邦。

    議和後項羽率軍東歸。張良、陳平認為“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遂東追項羽。

    在固陵被項羽反擊,大敗。被困與城內。劉邦迅速封彭越為梁王、韓信為齊王,英布為九江王。諸王才率主力來會師。垓下決戰的場面形成

    垓下之戰:

    按照史書記載,垓下會戰,漢軍諸王有60萬,楚軍只有十萬。

    在正面對陣中,楚軍中路突進,但最終為突破,且側翼被擊破,被合圍於垓下。

    後面的大家就都熟悉了

  • 6 # 路衛兵

    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不只體現在人數上,好多方面甚至都相反。

    首先是戰術不一樣。彭城之戰項羽抄了劉邦的後路。他從齊國城陽回師時沒走西南向的近路,而是徑直向西去了魯縣,然後折向西南繞道胡陵,再向南到達蕭縣,出現在彭城的正西方,也就是劉邦防備項羽回師的後方。奇襲加偷襲,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垓下之戰則是劉邦斷了項羽的後路。在等待各路援軍的同時,劉邦派劉賈渡淮水攻九江,協助一直在那裡搗亂的武王黥布,之後又誘降了楚國的大司馬、九江統帥周殷。周殷反水讓項羽失去了後援,也讓劉邦如虎添翼。周殷與劉賈、黥布匯合後一起北上,順便還屠戮了城父,進一步清掃了孤立無援的項羽外圍。

    其次是士氣不一樣。彭城之戰時項羽剛當上諸侯霸主不久,正是感覺良好的時候。雖說田榮、陳餘、彭越、劉邦等人接連出來搗亂,但大局尚在可控範圍之內。項羽帶兵橫掃齊國消滅田榮之後更是信心滿滿,根本沒拿劉邦當回事;垓下之戰就不同了,時值楚漢戰爭後期,滎陽長期拉鋸已令項羽十分疲憊,甚至不耐煩到要和劉邦單挑解決的地步。項羽同意鴻溝議和,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彼時己方“兵罷食絕”而劉邦“兵盛食多”的客觀現狀。被困垓下時,項羽“兵少食盡”的局面更加糟糕,非常影響士氣。

    再次是軍隊構成不一樣。彭城之戰項羽雖只有3萬人馬,卻都是精騎兵,戰鬥力強。劉邦56萬大軍雖多,卻是5路諸侯拼湊的雜牌,安營布控、糧草補給、指揮協調都是問題,加上對地形不熟,在騎兵衝擊下很容易崩潰;垓下之戰項羽雖有10萬之眾,卻是耗盡元氣的疲敝之師。而劉邦前來支援的各路人馬比如韓信、彭越基本都在養精蓄銳,二人在得到劉邦封地許諾後更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最後是對戰形式不一樣。彭城之戰不屬於兩軍對壘,劉邦在項羽偷襲下只剩被動挨打的份兒,人多反而是累贅;垓下之戰屬於兩軍對壘,人多就是優勢了。而且漢軍在交手前還有排兵佈陣的準備:韓信率30萬人馬居中,部將孔熙、陳賀分控左右,劉邦、周勃大軍殿後。這個陣型很難衝散打垮,而項羽卻依然冒進,在韓信假裝退卻後鑽了口袋。

  • 7 # 知音號13886140237

    兵不在多而在於精。項羽後期已經是強弩之末,他的精兵良將再多也禁不起長年累月的消耗。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項羽之兵已經是疲憊之兵,幾乎沒有修整過。所以戰力下降是必然。

    還有一個是兵無戰心,項羽士兵征戰多年,結果所有夢想都成為泡影。

    最後一個是~韓信非劉邦,四面楚歌這也絕非劉邦可以想到的。所以項羽焉能不敗?

  • 8 # 每日趣評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這就涉及到戰爭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指揮者。彭城之戰漢軍指揮者為劉邦,而垓下之戰漢軍指揮者是韓信,看著都是人,但人跟人是不一樣的。

    韓信和劉邦關於將帥領兵打仗的能力有一段對話,對話是這樣的,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能統領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最多能統領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回答:多多益善。我個人感覺韓信說的最多十萬已經高抬劉邦了,劉邦的能力也就是能統領兩萬兵馬的料。

    彭城之戰,漢軍五十多萬,人看著是不少,但待看是誰指揮了。這五十多萬部隊是由漢軍、魏軍、韓軍、以及投降的秦軍等組成的聯軍,說是軍隊,不客氣的講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為什麼這樣說呢?在鉅鹿之戰時他們已經出場過一回,當時章邯率領的軍隊只是驪山服徭役的苦力和犯罪的罪犯,就這樣的一隻臨時拼湊的隊伍硬是嚇得他們都不敢出戰,何況他們後來面對強大的楚軍呢?

    彭城之戰之所以劉邦會輸,首先在兵員素質上漢軍就不佔優勢。當時鉅鹿之戰後,項羽的實力大家一清二楚,據說諸侯見到項羽發怒,嚇得都不敢說話。可見他們從心裡上害怕項羽到什麼程度。而項羽旗下的楚兵更是讓漢軍聞風喪膽。

    其次項羽在彭城之戰中採取了正確的進攻策略。劉邦在取得彭城之戰後正如范增料想的那樣,貪圖享樂和財寶,止步於彭城,做出了防守狀態,並沒有派兵立刻北上和齊國一起南北夾擊項羽。劉邦只是在彭城的北邊的鄒魯和西部的下邑做防守,重點在北部。項羽利用這個機會,率三萬騎兵星夜兼程,於半夜抵達鄒魯,擊潰樊噲,在北部防守線上撕開一道口子,然後直插下邑,當時是凌晨左右,漢軍根本沒有防備,一聽說楚兵來了,嚇得掉頭就跑,士兵自相踐踏,許多兵都被河水淹死。當時就損失了十萬左右兵力。

    後來項羽集中優勢兵力只追殺一個目標,那就是劉邦的中軍。劉邦連一口氣都沒有喘,被項羽追著打,一直從彭城跑到滎陽,期間指揮系統癱瘓,沒有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漢軍被項羽的楚兵幾乎全殲。

    我們再來看看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時漢軍指揮者已經不是劉邦了,是韓信。許多人都說垓下之戰是因為劉邦偷襲了項羽,所以才導致了項羽的失敗。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根據《史記》記載,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背信棄義的在兩軍鴻溝盟誓之後對項羽的楚軍展開追擊,在追到固陵這個地方時被項羽發現,項羽率領楚軍回擊,立馬就擊敗了劉邦,而且把劉邦困到了陳下。因此憑劉邦的實力單挑項羽,他根本就不行。

    後來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

    隨後,劉邦知道自己的指揮才能不行,主動將指揮權交給了韓信,於是垓下之戰實際上是韓信和項羽的一次交鋒。

    大戰開始後,韓信率領漢軍主力為中軍直接對陣項羽,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這時候韓信開始了他的神奇表演。

    韓信先令中軍進攻楚軍,楚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漢軍,於是韓信領軍撤退,這一招叫引蛇出洞。然後楚軍追擊,韓信令左右軍合攏,同時從兩側進攻楚軍。這時楚軍就顯得左右不支了。這時韓信又領著中軍回擊,三面夾擊楚軍,楚軍在三面圍困下開始撤退,項羽領軍退至垓下。韓信率近五十萬漢軍將楚軍團團圍住。

    神奇的是這麼多人圍住楚軍,項羽還是領著八百人突圍了出來,可見項羽對時局的掌控還是很清醒的,最後在漢軍的追擊下,項羽身邊的兵越來越少,最後他孤身一人不肯渡江,於是自刎而死。

    項羽在垓下之戰時,北方諸國已經全部被漢軍佔領,楚國的首都彭城也被灌嬰奪取,因此他是後路全無,援兵沒有,只有向東南逃竄一條路可走。大形勢上項羽陷入了絕地,因此輸也是理所當然。不過項羽最後是自刎的,他的指揮才能在當時是無人能敵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承認。

  • 9 # 好動的石橋

    項羽此時少人,無英布,龍且,范增。

    此時士氣低落,疲憊之師

    劉邦此時多人,增加英布,彭越,陳平。

    主要戰役指揮,由劉邦換成韓信。

    上次圍彭城為多國聯軍,人心不齊,圍垓下主力軍團為劉邦系自有軍團,人心齊,令行禁止。

    最後,彭城被圍,外有援軍,可出奇兵;垓下被圍,孤軍作戰,無計可施。

  • 10 # 長風雜談

    簡單講項羽是軍事天才,兵形勢代表人,百戰百勝,所以彭城之戰劉邦指揮再多人也沒用,20倍兵力都不行。垓下呢,指揮者是韓信,本身也是牛人,兵多將廣,後方堅實,攜大勝之威,從容佈局。而項羽呢,連續征戰,兵雖精但疲,數量只有韓信1/5或1/6,正處於戰略防守或撒退。雖未戰但勝負己分。總之項羽亡於政治,非亡于軍事,韓信再牛,項羽仍能從容突圍,但大勢己去,只能英雄悲歌,留下千古絕唱。

  • 11 # 冷月無聲勝有聲

    打敗項羽的是項羽自己,而非韓信劉邦。項羽敗在他選擇代表貴族階級的分封制道路,而劉邦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郡縣制,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道路。所以劉邦敗了又能快速組織起隊伍,有源源不斷的兵源,支援他的人越來越多,而項羽縱有戰神的軍事天才,政治頭腦差劉邦幾萬條街!項羽為戰爭而生,劉邦為天下而生!國共內戰和劉項之爭是何其相似,只是項羽比老蔣偉大多了,現在的臺灣局面足以定老蔣民族罪人!

  • 12 #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戰爭有三根線主宰:戰略,戰役和戰術。

    其中戰略是頭號重要的東西。這不是很多人能知道的。大多數人本能地喜歡血液熱辣的戰術層面。但是,戰術最多是小連擊,戰略卻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式的大招。

    因為處在無聲的地方,肉眼凡胎的血液不能被其迅速加熱,所以很多人無視它的厲害。

    韓信,深通天地人的關聯,肉眼凡胎看見的戰場只是人的數量,裝備的牛逼與否。不看天不看地不看人。下下品。

    項羽,軍神戰神級別,鉅鹿大戰說明他懂的東西不是劉邦這個混子能比的。三萬虎狼入五十六萬羊群,除了血腥殺戮還能有什麼?

    但是項羽遇見了韓信。悲劇幾乎不可免了。

    大凡軍事家,都是抄勢的高手。

    先說韓信終其一生也沒有與項羽正面對著幹過(垓下之戰不算),也說明韓信不是一個五圍俱滿的軍事家,至少說明韓信對士兵的訓練上是遠不如項羽的。假如有歷史軍事家排名榜,韓信排名不會很高也是因此。

    但是韓信勝了。他勝在哪裡?很明顯,他勝在勢。韓信用的是吸血抽血大法,步步肥了自己虛了項羽才最好垓下一戰滅羽。其實韓信在中國歷史上絕對不是前二十位的軍事家,原因就是他既不是前無古人也不是後無來者的人物。他只是一個學習好的學生級別。他軍事理論上沒有自己的成就。過去黃帝敗大神蚩尤就是先賢。

    言回正傳,項羽失敗,敗在戰略層面失誤太大。之所以說是失誤,是項羽畢竟有個絕對不弱於韓信張良的戰略加謀略大師範增。項羽本人卻是白板一枚,與蚩尤很像,不知機關的厲害啊。本來項羽加范增加龍且鍾離眜等人是絕對的王炸四個二的局,生生打廢了牌。說白一點,中學學霸也不會比一個普通的大學生甚至一個農民更厲害了(比喻啊。項羽絕對不是中學生)。為什麼?知道的東西的差異的決定意義啊。

    不說了。欽此。

  • 13 # 國史拾遺

    項羽並非無敵的。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並不亞於項羽。另外劉邦手下還有蕭何、張良、陳平、彭越等謀臣武將。

    當時光韓信手下就有30萬大軍。加上其他將領的軍隊,漢軍總數不亞於50萬,佔據絕對優勢。楚軍處於重重包圍之中,而且缺少糧食。項羽又怎麼能獲勝?

    另外,項羽已經是眾叛親離。大量的部下都背叛了他,投降了劉邦,比如英布、大司馬周殷等。他的大將龍且也戰死了。項羽遭遇了太多的挫敗與背叛,已經是身心俱疲,沒有當初的豪情了。

    後來項羽有機會逃到江東,但他仍然選擇了自殺。項羽只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天才,並不懂得人心,不瞭解政治。劉邦雖然不擅長打仗,但卻是傑出的政治家,尤其善於用人馭人。項羽是沒有勝算的。

  • 14 # 金雕10867371

    恩,這個問題嘛,其實有如下原因:其一當初彭城之戰劉邦以項羽誅殺義帝為由率天下諸侯共擊項羽,雖然說是佔據道義制高點,但是由於各諸侯是各懷鬼胎(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不是和劉邦一心的並肩作戰,況且劉邦佔領了彭城之後驕傲自大,在那裡飲酒作樂,美女陪伴,放鬆了警惕,所以當項羽率本部精銳的3萬騎兵殺到後,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亂作一團,士兵為了逃兵自相踩踏死傷無數,項羽兵3萬但是是精銳的騎兵對戰基本上是步兵的劉邦還是佔優勢的,數量雖少但是是統一指揮且剛剛在齊國擊敗田榮,士氣正旺,而劉邦兵雖56萬之眾,但是沒有統一的指揮(此乃兵家之大忌,各自為戰的部隊只能被各個擊破,就如英雄聯盟中不配合隊友的豬隊友差不多!)只是烏合之眾,所以失敗是必然的。其二,軍事力量的此消彼伏鴻門宴時劉邦兵10萬而項羽有40萬,彭城之戰時劉邦雖兵56萬多於項羽(具體數字不詳但肯定少於劉邦)但戰鬥力遠不如項羽,(這是由於項羽政治上的失策所導致。)軍事力量還是不如項羽,而垓下之戰時劉邦有60萬之眾,而項羽只有10萬人了,此時的劉邦士氣高漲,兵多糧足,而項羽兵少糧少而且還是一支疲勞之師,此時劉邦的軍事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項羽。其三,這是雙方的統帥,項羽方沒變還是他自己,而劉邦用的是號稱兵仙的韓信,在戰略戰術上是不輸於項羽的,(韓信曾說過,劉邦能帶兵10萬而他自己帶兵是多多益善,這是他對自己領兵打仗,指揮能力的自信。)而此時,劉邦答應給,韓信,彭越,英布,封王封地,所以他們也是躍躍欲試,此時的項羽由於長年征戰,將少兵少,士兵普遍厭戰,(范增,龍且已經不在,由於不會以戰養戰,兵越來越少,將越來越少。)糧草由於游擊戰祖師彭越的搗亂,越來越少,而且由於被包圍,援兵被阻擋,所以是孤立無援,此時的項羽可以說是必敗無疑了!究其根源是項羽不會用人,不懂政治而劉邦卻是懂政治,會用人的高手!大家有什麼看法嗎?歡迎發言哦!

  • 15 # 看點兒歷史

    因為軍隊戰鬥力的強弱是需要很多條件的。期初,項羽軍隊是為了反抗秦國暴政。秦朝滅亡之後,西楚霸王項羽享受了一段時間的安樂生活。

    因為戰鬥的理由變了,所以戰鬥力也變了。當初和他一起過江的幾千江東子弟,已經快打沒了。當初的戰鬥之心沒了,戰力自然下降。

    相對於項羽來說,劉邦的軍隊更得民心,可以說是順應了天意的存在。所以項羽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 16 # 莫凡

    首先我們來說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的彭城是項羽的故土,因為那裡是項羽的龍興之地,所以項羽才會拼命的去打彭城。項羽選的三萬精兵都是志願軍都是彭城的人所以這個些人的志氣和殺氣都可以說超級高的。

    另一邊的劉邦卻是得意洋洋,還有就是劉邦指揮的聯軍人太多了劉邦分不出怎麼去統領這些部隊說實話這個軍隊可以說沒有頭的巨人。所以項羽能勝利✌!

  • 17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兩個不可同日而語。彭城之戰戰,劉邦乘項羽都城空虛,率56萬諸侯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下了彭城。當時項羽率楚軍主力在齊地平亂,英布因為個人原因又"不設防",給了劉邦成功的機會。

    而得知都城被攻破後,項羽做出了果斷反擊的決定。為了不打草驚蛇,項羽只能率三萬鐵騎反擊。當然,這三萬鐵騎不是一般的騎兵。是項羽訓練出來的秘密武器一樓煩騎兵,具有超強的戰鬥力。

    結果出奇不意的出現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劉邦原本就各懷鬼胎的聯軍根本就沒有抵抗力,被大敗。於是乎,項羽以三萬大軍擊敗劉邦56萬聯軍的歷史記錄。

    而垓下之戰,情況已大為不一樣了。垓下之戰是項羽和劉邦經過長達4年的爭戰之後的最後大決戰。這個時候的項羽各種優勢已消失殆盡,己是強弩之末,歸附他的諸侯王被韓信征伐平定,唯一跟隨他的主力部隊疲憊不堪,再加上糧草告急,已是人心渙散,眾叛親離。其戰鬥力大大削弱。

    而此消彼長,劉邦勢力已豐,各路大軍合圍把項羽圍困於垓下。不說劉邦的大軍人數已超過50萬,遠遠超過項羽的十萬大軍,而且士氣和鬥志等都遠超項羽所率的楚軍。

    再加垓下決戰前,劉邦審時度勢的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韓信指揮,韓信別出心裁的奠出"十面埋伏"的戰略部署和"四面楚歌"的戰術策略,最終打敗項羽已是毫無懸念的事了。

    總之,垓下之戰,項羽的十萬大軍打不過劉邦大軍,不是項羽個人能力能決定的,而是大勢所趨的必然結果。

  • 18 # 優己

    項羽三萬兵力打彭城是因為項羽的三萬部隊全是精銳騎兵!而彭城的漢軍雖然有五六十萬之多,按著二比一的勤務比例,這五十萬部隊裡應該只有十六七萬,不超過二十萬。騎兵本身對步兵又有剋制作用,以三萬騎兵對陣十幾萬步兵並不算什麼駭人聽聞的事。後世,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也有過用三萬騎兵打二十幾萬金兵的案例!

    其次,地形問題,項羽從駐地出發到彭城,轉戰千里,劉邦這幾十萬部隊分散在幾百公里戰線上其實兵力密度並沒有那麼高,項羽用騎兵快速穿插,尋找薄弱地帶進行打擊,恰恰能夠製造區域性兵力優勢,打擊劉邦軍剛好手到拿來。且,劉邦部隊疏於防備,被擊敗其實可以提前預料的!

    亥下之戰可以說項羽是敗得毫無反手之力!項羽雖然領兵十萬,可是韓信兵力五十萬,從兵力上面本身就不佔優勢,這是實力問題;其次,地利問題,韓信的五十萬大軍是依託崇山峻嶺把項羽包圍在裡面的;第三,軍心士氣,由於項羽的不修內政,導致楚軍從給養後勤到晉升機制上都落後於漢軍,本身就已經造成大量楚軍出走,此時的項羽軍隊已經不是那支追亡逐北的精銳了!因此,戰敗是必然的!

    項羽之敗,敗在天時地利人和!總是項羽沒有那個命當皇帝!敗或者不敗都是早晚的事!

  • 19 # 歷史風暴

    項羽是戰神。在當時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很多戰爭,他都能以少勝多,就比如題主講的彭城之戰靠3萬輕騎打敗了劉備的56萬大軍。彭城一戰,幾乎讓劉備全軍覆沒,失去了和項羽對抗的能力。好在他的大後方比較穩固,蕭何能夠源源不斷的江漢軍開赴前線,補充劉備損失的兵力。

    項羽這麼厲害,在垓下之戰的時候,他的10萬大軍在面對劉邦的40萬漢軍的時候,怎麼就失敗了呢?

    從兵力上來看,項羽此時的軍隊是彭城之戰的3.33倍。而劉邦的漢軍是彭城之戰的5/7。此消彼長,從理論上來看項羽應該能夠輕易的將劉邦打敗。沒想到項羽竟然初戰不利,然後被圍在垓下,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如下:

    項羽弱了

    垓下的40萬漢軍從實力上來講,不見得比56萬彭城之戰的漢軍強,

    但是項羽的10萬楚軍比當初該下彭城之戰的時候,實力要弱得多。彭城之戰,項羽所率領的3萬人輕騎兵強大的機動性,讓項羽能夠對劉邦的部隊各個擊破,使其在集結的之前對他們進行打擊。所以雖然看上去項羽的軍隊遠遠少於劉邦,但是項羽能夠靠著他的騎兵在區域性造成優勢,所以才能大敗劉邦。

    漢軍兵力集中

    而在垓下之圍的時候,劉邦的40萬漢軍組成了牢固的陣型與項羽進行正面拼殺,項羽的10萬大軍,雖然比當初的3萬人有很大的增加,但他對面的漢軍也同樣集中到了一起,能夠進行抵禦。

    漢軍士氣高

    垓下之圍漢軍的統帥是韓信,這是一位戰無不勝,創造了多次戰爭奇蹟的將領。所以,與當初彭城之戰的時候,漢軍擁有一決死站的決心。

    漢軍陣型有利

    這種正面對決的陣地戰,由於漢軍的人數多,所以從陣型上來看,漢軍比項羽的軍佇列陣更寬。當項羽攻打韓信的中軍時,被兩面包抄而來的漢軍攻擊,導致受到了漢軍的三面圍攻。

    於是楚軍不能抵擋,大敗而回。

  • 20 # 獨舌視界

    第一,兩次戰役的大環境不同!彭城之戰,項羽總體實力遠蓋劉邦,且項羽剛擊敗秦軍主力不久,戰鬥力處於鼎盛狀態;而垓下之戰,項羽經過四年的楚漢爭霸,自身實力隨著龍且等悍將的死亡嚴重下滑,實力已經弱於對方!

    第二,兩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對比不同。彭城之戰,劉邦雖號稱56萬,但都是各地反對項羽的諸侯拼湊的軍隊,實為烏合之眾,且各自心懷不軌,無法統一軍令;而項羽親衰楚軍精銳,且全部是重灌騎兵不部隊,個個驍勇善戰。而垓下之戰,楚軍雖號稱十萬,但多是老弱病殘,且糧草不濟,因此雖有10萬之眾,其實戰鬥力已與四年前滅秦之時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兩次戰役指揮者不同。彭城之戰,雙方軍事統帥分別為劉邦和項羽,顯然市井無賴出身的劉邦不是被稱為軍神的項羽的對手;而垓下之戰,楚軍的最高統帥依舊是項羽,而漢軍的統帥卻是被稱為戰神的韓信,軍神和戰神相遇,拼的就是軍隊實力,所以此戰項羽雖英勇無敵,且身先士卒,但無法挽救楚軍失敗的命運,更無法上演彭城之戰的驚天之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癌晚期康復營養飲食該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