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真正的赤壁之戰的統帥是周瑜,你不會真的相信有借東風吧。。。

    蘇軾那會兒都說“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如今功勞被搶了,衣服也被搶了,就剩下個小妾,還在電視劇裡差點被搶,周瑜都能給氣活過來。

  • 2 # 白雲山水居

    樓上依舊沒人,我來說說。

    如果是說的周瑜,怎麼對抗諸葛亮呢?

    第一,讓他在十天內打造一百萬支箭,仍然立軍令狀,諸葛亮是不是會一夜白頭呢?說不清楚,但這個任務是肯定完不成的。

    第二,讓他在都督府居住,一直都在,隨時請教他問題,這樣就會掐住劉備的喉嚨,不敢去取荊州,這樣東吳在赤壁之戰勝利後,就迅速強大,進而成為最大的諸侯。

    第三,一定要限制諸葛亮的活動空間,不要讓他和東吳的文臣武將有任何接觸的機會,那麼諸葛亮就會失去最大的優勢“能言善辯”。只要他不出來禍禍,周瑜就不會有“既生瑜何生亮”,也不會英年早逝。

    如果是曹操,怎麼對抗諸葛亮呢?

    一,不要管他,直接按照自己既定的戰略方案,該訓練訓練,該打過去就直接打。沒什麼值得猶豫的。

    二,不斷派人使離間計。諸葛亮當時在野的人望並不高,也不算世家大族,在當代人的眼裡沒有背景的人說的話多是不靠譜的。所以離間計會取得好的效果。周瑜就不會依著諸葛亮的話來等東南風,那麼火攻的計劃就不會實施。

    三,不斷派人刺殺諸葛亮,直到殺了他為止。諸葛亮一介書生,派個七八個高手不計代價的殺他,那絕對是妥妥的。即使殺不了也會把他嚇得躲在屋內不敢出來,還怎麼實行他的計劃?

    歷史的車輪不停的前進,如果給機會給周瑜或者曹操,那麼就絕對不會有諸葛武侯了。

  • 3 # Bao

    如果重演赤壁之戰,曹操一方在輕易取得荊州後應該鞏固勝利成果,經營好荊州,先收服漢中張魯,得隴望蜀,進軍益州拿下劉璋,整合漢中益州兵力順江之下,再與荊州兵團會戰赤壁,到時候東吳和劉備手到擒來。秦滅楚和元滅南宋都是這個打發,長江上游打下游勝率較高!

  • 4 # 中國雄風

    歷史上真正赤壁大戰,雙方的統帥分別是曹操和周瑜,沒諸葛亮什麼事。所謂的草船借箭、諸葛祭風的故事,都是《三國演義》裡虛構出來的。

  • 5 # 孤山老叟

    如果重演赤壁之戰,你不用對付諸葛亮。

    真正的赤壁之戰,應該叫赤壁烏林之戰。小戰赤壁火燒烏林。

    並且這場戰爭的主演是曹操、周瑜、黃蓋沒有諸葛亮。

    獻計火攻的是黃蓋

    詐降火燒烏林的也是黃蓋(沒有苦肉計)

    蔣幹中計沒有,草船借箭沒有,借東風也沒有,更沒有龐統獻連環。

    草船借箭的是孫權,這場仗五年後借的。是不小心借的,也不是有預謀的,是船差點被曹操射翻,靈機一動調轉船頭又被射了另外一邊,沒有稻草人,也沒有酒和菜,孫先生是去探曹營部署的。

    東風不用借逆風也能衝過去,烏林在下游。

    曹軍的船是兩船用木板連一起,只是兩兩相連,沒有鐵鎖,更沒有龐統。

    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是仿照元末朱元璋大戰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寫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陳友諒的好朋友。

    所以重演的話你可以忽略諸葛亮。

  • 6 # 古書新說

    其實我們引用史料也好,列圖也罷,都屬於“紙上談兵”,如果不談水文,氣候,地形,看似分析到位,卻謬誤頻頻。不妨想想,長江在地圖裡只不過是一條線而已,江面的寬窄,水流是否湍急等各種重要因素都無法獲知。能從圖上看到軍隊的大致動作,卻根本不知道其中詳細的環境,能從史料得到記載,卻無法真正看到軍事鬥爭裡“地利”的變化。

    答主在這裡嘗試結合地理,以周瑜的視角,詳細梳理一下“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9月,曹操接受了劉琮的投降。冬十月,便將一封信函送到了孫權與東吳眾人手中: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寥寥三十字,卻意味深長:

    1.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輿論,討伐朝廷罪人——將孫權定性為朝廷罪人,進行正義的討伐;

    2. 軍旗麾蓋指向南方,劉琮束手投降——給孫權豎立榜樣,指明前途;

    3. 現今正在訓練八十萬水軍——對孫權進行力量威逼;

    4. 要與孫將軍在你的吳縣打獵——吳縣即今江蘇蘇州市,屬於當時孫權集團的政治中心,在吳縣打獵,是對孫權進行最後的通牒。

    此時,東吳眾說紛紜,在張昭,秦松主張投降之際,魯肅與周瑜共同站了出來,力主孫權決戰,最終周瑜給孫權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周瑜從駐地回來,就在朝堂上作了長篇發言。他面向孫權,針對眾人,嚴肅說道:“雖然曹操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實質卻是漢朝的奸賊!將軍您具有不尋常的軍事雄才,憑藉父兄開創的事業,據有江東,轄地縱橫幾千裡;士兵精銳而且足夠使用,物資充足,英雄人物樂於為您效力。就應當橫掃天下,為漢朝除去這個姦凶;何況曹操親自前來送死,怎麼可以迎接他呢?”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

    接著周瑜又具體分析敵我形勢:“現今北方既沒有安定;加上馬超、韓遂還在關西,成為曹操的後患;而且他放棄鞍馬,憑藉舟船,與江東一爭高下,這原本就不是中原軍隊所擅長的本事;再說如今氣候嚴寒,曹軍的戰馬沒有草料;驅趕中原將士長途跋涉於南方的水鄉,不服水土,必定要生疾病。以上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卻冒險違背;因此擒殺曹操,就在今天!”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

    這一段分析,合情合理,客觀準確。但是耍嘴皮誰都會,駁斥也好,分析也罷,都屬於務虛,如果沒有實際行動和勇於擔當,也只能變成無用的清談。

    而周瑜此刻卻與一般的豪言壯語,嘴上功夫不同。而是在危難時刻,曹軍號稱百萬的情況下,向孫權請戰的實際行動:“我請求得到精兵三萬,向西挺進,保證為將軍您擊敗曹操!”周瑜奉命於危難,言行一致,勇於承擔重任,這一點也是我非常敬重其人的原因之一,遙想幾年前,周瑜才幫助孫權掌事,帶頭行臣子禮,如今又以切切實實的行動,去為國家分憂解難,怪不得孫權也感嘆的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

    周瑜在此刻為年輕的孫權挺直了脊樑骨。當晚,周瑜根據自己掌握的情報,為孫權對比雙方的力量說:“眾人一聽到曹操來信說有“八十萬”大軍就恐懼不已,簡直可笑。其實曹操帶領的北方兵,不過十五六萬,而且長久在外體力疲乏;而他得到的荊州投降士兵,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心思還很複雜。如此的軍隊,人數多也不可怕。有精兵五萬,我足以制服對方,希望將軍不要過慮了!

    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華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

    ——《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戰爭一觸即發,然而提到赤壁之戰,眾人的分析卻只停留在赤壁此節上,卻忽略一個重要關節,就是在赤壁之戰兩年前的江夏之戰。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親自率大軍長途奔襲,一舉攻佔陸口的麻屯和保屯。請記住這兩個重要的地名,後續它們將發揮價值。周瑜在江夏之戰中不直接進攻黃祖,而是先拿下了這兩個地方,能夠兩面夾攻黃祖,而兩年後即建安十三年(208)春,周瑜指揮水軍揚帆西上發動總攻,直指黃祖盤踞的沔口。黃祖大本營則建造了偃月壘,即半月形的營壘,位於沔口附近的高地上,在今武漢市漢陽區漢水西岸的龜山一帶。

    從長江開來的周瑜水軍,要想接近營壘,必須先從沔口進入漢水,再上岸進攻。黃祖如何扼守這至關重要的沔口,也就是漢水進入長江的水口呢?

    黃祖打造了兩艘當時的重量級戰船,叫做蒙衝,即裝有防護甲板的大型戰艦,橫著停在水口兩岸。每艘船上配精兵五百,兩艘加起來一千名弓箭手,憑藉甲板掩護,使用強弓大弩向外發射利箭,形成堅固屏障,將孫吳水軍有效阻擋在水口之外。

    周瑜臨機應變,吩咐董襲、淩統前去清除障礙。二將各帶一隊敢死勇士,身穿雙層鎧甲,駕駛小型快船,飛快奔向兩艘蒙衝中間的水道。董襲最先穿過水道,到達蒙衝的船尾。他帶頭揮舞鋒利的吳刀,砍斷粗大纜繩,蒙衝頓時搖搖擺擺漂往長江下游。隨後淩統如法炮製,兩艘蒙衝便在水口消失,門戶大開。

    周瑜指揮大軍搶入漢水,上岸對黃祖偃月形營壘發起猛攻。黃祖抵擋不住,向北逃奔,被孫吳騎兵追上砍殺。至此,黃祖勢力徹底剷除,孫吳的西部邊境,向西拓展到了江夏郡的陸口一線。

    江夏之戰的重要性,就在於為半年之後的赤壁之戰,做好了兩方面的準備:

    1. 提高了東吳水軍於當地的作戰能力,軍隊有充分的時間熟悉水文,地利。

    2. 東吳控制的地勢擴張到了陸口一線,進攻與防禦時戰場的主動權更加大。

    而在雙方赤壁決戰之前,實際上還有一場帶有熱身性質的遭遇戰。曹操的船隊,在此次遭遇戰失利之後,才引退到北岸駐紮。說明在遭遇戰發生之前,曹操並沒有在赤壁的北岸停留紮營。但是周瑜一方,則先已在南岸站住腳且進行了有效的防守,在此次防守戰中甚至一度佔據了上風。

    這就說明周瑜一方先駐守在這裡的南岸,等待曹操到來之後,再發動遭遇戰,迫使曹軍在北岸停下紮營。既然先已在此恭候,那麼將赤壁作為決戰之地,就是周瑜聯軍主動做出的選擇。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

    前面提到,周瑜攻佔陸口的麻屯和保屯,其軍事價值還不限於兩面夾擊黃祖,因為赤壁就在陸口旁邊!兩者都在長江南岸邊,相距僅有十里左右。

    而周瑜主動將戰場選在這裡,好處則有四條:

    1. 周瑜攻滅黃祖後,陸口已經成為孫吳轄境西端最大的軍事據點,在自己的地盤上迎戰對手,可以得到後方強大的支援。

    2. 陸口本來就有麻屯、保屯兩處軍事營壘,之後又經過兩年打造,防禦能力大為增強,背靠堅強屏障,進攻佔有優勢。

    3. 赤壁所在的長江南岸江岸,是地勢陡峭的連綿山岡,敵方難以在此停船登岸發起進攻,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

    4. 赤壁對岸的烏林一帶,是廣闊而低窪的沼澤溼地,古代著名的雲夢澤就在這裡。當年的洪湖赤衛隊其活動根據地也在這一帶。這種沼澤地帶,兵法中則稱之為沮澤,屬於必須立即離開的幾種險惡地形中的一種。水草叢生的沮澤,屬於圮地之一,碰到圮地要迅速離開。圮者,潰也。就是使軍隊崩潰的地方。

    “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圮地則行。”

    ——《孫子兵法·九地篇》

    周瑜迫使曹操在赤壁北岸駐紮,充分利用地形,讓曹操在“使人崩潰”的地方去立足,在地利上佔盡了先機。

    而經過實地考察後,我們還會發現此處水流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湍急。

    長江此處的江段,先從西南流向東北,一流過赤壁,就急劇轉向正東。赤壁上游,江面寬度在一千五百米左右;而赤壁下游,則猛然擴大到三千米以上;唯有赤壁所在的江面,僅有一千一百米左右,如同啞鈴的手柄,中間小而兩頭大。

    由於江面迅速收窄,流速隨之增大,因而水流非常湍急。加上流過赤壁的水道又猛然右拐,轉向正東,洶湧的水流衝擊北岸受阻,對後則形成強力的衝頂,使得赤壁江段的水勢更加湍急複雜。

    在此操縱非機動的傳統木船,要對敵作戰,衝鋒轉彎,絕非短期可以實現。而孫權集團的水軍,卻習以為常,日日在此地訓練,如履平地。曹操的軍隊來自北方,佔領江陵後臨時駕駛,只上船訓練了幾十天,如同在駕校中剛剛學會了點火起步,就放到水情如此險惡的長江之上,同孫權集團的水軍去較量。我們甚至大膽猜測,假設周瑜黃蓋不用火攻,也能維持己方不敗。

    而事實上,周瑜先前發動的防守式的遭遇戰,就是對曹操水軍的一次測試。周瑜非常謹慎,先試探對手的真正實力如何,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測試的結果如何?

    一測之下,對方的弱點完全被暴露。由於水情險惡,駕船功夫太差,二十多萬人的船隊又過於龐大,此情此景,黃蓋便對周瑜說:曹操的軍隊把這麼多船駕駛得一團糟,全都船頭碰船尾擠在一起,一把火就會燒得他們狼狽逃竄。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

    而在長江上用火攻,周瑜和黃蓋早有默契配合。建安四年(199)十二月,二人就隨同孫策,火燒黃祖。

    “火放上風,兵激煙下,猋火所焚,前無生寇。”

    ——《三國志》卷四十六《孫策傳》裴松之注引《吳錄》

    戰後孫策向朝廷報告說的“火放上風”一句,很值得注意。黃祖所在的沔口,又稱夏口,位於從西南流向東北的長江北岸,對於江面而言是西北方的位置。寒冬十二月,從江面上向西北方的北岸發起進攻,竟然佔據的是上風頭。

    凡用兵,須知五火之變也,火發於內;火發於外;火發於上風;火發於兵靜者;晝風久,夜風止。

    ——《孫子兵法 火攻篇》

    說明什麼?說明此時江面吹的是東南風!冬天應當吹北風,為何會起東南風?

    並非《三國演義》中所說諸葛丞相借到的,而是因為北風掠過江面吹向南岸,被高峻江岸一阻擋,就會轉向。由於江岸是西南朝東北走向,正北風就會轉向成正東風,西北風則正好變成東南風。而赤壁所在的江岸,正好與沔口的江岸一樣,也是從西南流到東北,而且南面江岸還比沔口更加陡峭。北風越大,被阻擋之後吹回來的東風也就越大。

    周瑜在陸口、赤壁此地作戰駐紮,整整兩年,對此處江面風向的變化了如指掌。冬天起北風,就一定會有東風;起西北風,就一定會有東南風。一旦東南風起,對岸曹軍就如同九年前的黃祖,不僅風帆飽滿,船行如箭,而且可以風助火威,吹向對方。

    由此可見,周瑜選擇此處作為接戰曹操的戰場是有諸多考量的,在長江上認真仔細的做了許多功課。最終得以與黃蓋配合:詐降曹操,等待風向,實施火攻,東南風起,火燒戰船,曹操從華容縣境內雲夢澤的泥濘中狼狽而逃,曹操軍中又由於水土不服,發生了疫病,天時,地利盡失,而周瑜則取得了預期中的完勝。

  • 7 # 渺雲生

    赤壁之戰是三國中的一個重要戰役,是為天下三分打下了基礎,如果赤壁之戰不勝,那麼將不會有三國鼎立,而是大魏統一了。而聞主沒有明確說明,可能一時疏忽,那麼就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來說了。本人才疏學淺,只表表自己的意見。

    《三國演義》 :在三國中我認為是不可能對抗的。因為諸葛亮是展現出一副‘ 半人半仙’的樣子。赤壁之戰取勝的主要因素是火。而在三國中,因曹操兵是北方人,軍隊不習水站。所以看準這一點,龐統獻計用鐵鏈連住戰船,堵住了戰船的避。獻此計時曹操也懷疑,因知不會起東南風,所以才不懷疑。誰知諸葛亮做法,借來了三天三夜的東南大風,因此曹操才會敗。

    劉備為二弟三弟報仇被火也燒敗了

    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其他的有諸葛亮草船借箭,使曹操損失十萬弓箭,大大減少了軍隊實力。(眾所皆知水上作戰靠遠距離作戰,近攻幾乎不可能。

    三國志:在三國志中根本沒提風的事,是可以防止的,當時造船業發達,為風帆船,可利用風帆船,那為什麼還是敗了,可以分為三點

    其一,有一股傲勁,剛收復荊州,相當於打了勝仗驕傲了。

    其二,不把孫權和劉備放在眼裡,好打跑劉備,又聽說吳有降合之意,打著必勝信心來的。

    其三,這是主要原因。不在於曹操本人,因為是北方士兵,還沒有訓練成熟,孫權,劉備搶奪了先機,率先開戰。士兵沒有準備充足,因而失敗了。

    回到本題,只要在遠一點兒的地方紮寨,再準備充足一點兒,哨兵營遠一點兒。資訊靈通一點,應該是不會被打敗的。

    並且,對於此戰李白有詩曰:

    “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 8 # 徐先生Vlog

    正史裡赤壁之戰聯軍總指揮是周瑜,諸葛亮只是促成聯盟,而且曹軍戰敗的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和瘟疫。

    站在曹操的立場上最佳方案就是聽從賈詡等人計策休養生息。畢竟剛取得荊州,且後方也是小規模的叛亂不斷,先鞏固後方才是首要任務,攻取涼益,那時候恐怕東吳就真的不戰而降了。

  • 9 # 小柒柒說

    說起三國赤壁之戰,主角雖然是吳與魏,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場戰役的最大贏家是諸葛亮,但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做得一件事爭議頗多,那就是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原本是曹操想招降東吳共滅劉備,沒想到被諸葛亮一番遊說,到最後變成了東吳抗拒曹操的一場大戰。

    赤壁之戰中東吳名將周瑜排兵佈陣的同時諸葛亮也在調兵遣將,火燒赤壁後曹操一敗塗地,這時諸葛亮安排張飛趙雲將曹軍馬匹錢糧都搶走,戰果基本“私吞”得一乾二淨

    雖然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一切佈局與決定都無可挑剔,但最終在華容道放走曹操這件事卻引起了較多的爭議,大多數人認為諸葛亮放走曹操是為了讓東吳有所忌憚,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也有人認為放走曹操是使得蜀國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放走曹操原因大致有三,一為讓曹操牽扯東吳好使蜀國在夾縫中發展,二為防止北方大亂抵禦不了西涼入侵,三為關羽解開心結。其中一、二都有理有據,第三則稍有牽強。但諸葛亮放走曹操真的能如同他所設想的那樣嗎?

    如果當時諸葛亮下令殺掉曹操,那麼北方必然會大亂,而曹操的軍隊在赤壁之戰中近乎全滅,北方勢力中的愛國之士此時起兵將對劉備這位“皇叔”大有幫助。

    更何況曹操一死,西涼大軍就可能趁機攻打許昌,而曹仁、曹丕等曹操子嗣雖然智謀超群,但論說帶兵打仗肯定不如曹操,此時蜀國再趁機奪取北方,在“復國衛國”的大義上更佔先機,而東吳卻只能幹看著,既不能幫也不能打,不然必然引起天下不平。

    劉備本來之前被曹操打的苟延殘喘,諸葛亮這一招可謂是空手套白狼,憑一張嘴遊說東吳抗擊曹操,不僅把劉備從被曹操滅掉的可能性中拉了出來,奪去了曹操很多物資,順便把周瑜的荊州和襄陽拿到了手裡,還把周瑜氣個半死,這巨大的成功,不廢吹灰之力就把整個局面逆轉,若在此局面上再減少曹操這名強敵,最終一統三國的究竟是誰還不好說。

    如果你處在諸葛亮的位置上你會如何做呢?看如此多謀略家、陰謀家在戰場上爾虞我詐,你是否也有一顆悸動的心?是否想自己也切身地投入一場戰鬥中?也想像諸葛軍師一樣操縱一場赤壁之戰?《率土之濱》就是一款能滿足你各種奇思妙想的戰爭策略遊戲。

    《率土之濱》是一款還原最真實三國的遊戲,在這裡你將真真切切的參與、指揮一場戰爭,在這裡你可以扮演任何你喜歡的角色,你可以學諸葛亮上演一場空城計,可以實現自己心中設想的一切戰略。你可以發展國家,征戰四方,甚至一統天下。這是一個恢弘的三國大世界,高度還原了真實軍政戰略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滅亡,有沒有大臣死節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