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我醉裡挑燈看見你

    在二戰時期,歐洲和亞洲兩個主要戰場打的完全是兩個世界的戰爭,歐洲那裡是鋼鐵洪流,而在亞洲的戰爭中,則是人肉洪流。歐洲戰場上到處都是大口徑火炮,自動武器,交戰的主力是坦克,是裝甲車輛,而在亞洲戰場上,幾乎很難看到坦克的身影。

    不過在亞洲戰場上也有一樣很有特色的東西那就是炮樓。一個修建得當的炮樓,能夠遏制好幾個路口,或者控制一處戰略高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能攻能守,一專多能,能夠很好的解決日軍後期兵源不足的劣勢。

    一般炮樓都修的比較堅固,能夠防子彈,手榴彈也炸不壞,只有大口徑的火炮才能將其擊毀。然而日軍的主要對手,中國軍隊恰恰就是最缺乏火炮的。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總共就只有一門義大利炮,還炮彈不足,應該說日本人的炮樓這個防禦能力在中國戰場上,已經屬於頂級配置了。由於這些炮樓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中國軍隊在第一後的行動,割裂了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絡,使得中國的抗日武裝如鯁在喉。

    日本人這麼了不起的發明為什麼沒有推銷給他的歐洲盟友德國和義大利呢?原因很簡單,這貨上了歐洲戰場,那就是人家重炮的活靶子!二戰時期,中國戰場上日本人所面對的敵人是缺槍少炮的中國軍隊,可是在歐洲戰場上,最不缺的就是火炮!

    在亞洲戰場上,大家抱著手槍,步槍,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衝鋒打仗。在歐洲戰場上,衝在前鋒的是飛機,坦克,大炮,這些大殺器,這些東西的殺傷力都不是一個小小的炮樓所能夠抵擋的。在歐洲戰場上,如果建起星羅棋佈的炮樓來,這不就等於在給對方的炮手免費培訓嗎?純粹是在送人頭啊!

    日本人吃的炮樓之所以能夠起到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在敵後戰場,日本人面對的是游擊隊員,他們手中的武器五花八門,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老舊破。

    游擊隊員手中的步槍就是四世同堂,有些隊員使用的武器,還是滿清軍隊的制式裝備,手榴彈在游擊隊員的手中絕對屬於頂級的大殺器。別說游擊隊了,就算是八路軍的正規部隊,當時武器裝備也落後的很,用李雲龍的話說就是寧願用老婆來換重機槍。

    面對這一樣老舊的武器,日軍的炮樓就變得堅不可摧,當然到了後期,我抗日軍民的裝備逐漸上來之後,炮樓就成了挨炮樓,有了炮的中國軍隊,打起炮樓來,那可叫一個爽!

  • 2 # 刀筆傳神

    二戰時的歐洲,武器比較先進,坦克火炮比較常見,如果在戰場上修炮樓,只會成為活靶子,所以炮樓只能成為一些落後地區的利器,比如在亞洲等。

  • 3 # jianchi

    什麼叫“炮樓”?

    中國老百姓將西洋來復槍稱之為“洋炮”,就連駁克槍也稱之為“盒子炮”。

    所以日本人修建的高層工事,就被中國老百姓稱之為炮樓了。

    任何一處防禦陣地都必須高低火力搭配,形成立體交叉火力網,才能稱之為防禦陣地,所以德國的大西洋壁壘,就修築了無數的高雕,如果讓中國老百姓看到,就會說:

    “德國鬼子也修了那麼多炮樓。”

    和日本鬼子不同的是,德國鬼子的炮樓修在防禦陣地中央,周圍是無數的低堡掩護著中央的高雕。

    最著名的是柏林城外修築的高射炮塔,塔頂架設八十八毫米口徑高射炮對付盟軍飛機對柏林的轟炸。

    蘇軍攻擊柏林時,城外的高射炮塔一下擠進了三萬柏林老百姓,你說這高射炮塔有多大?

    那真是可以創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特大號炮樓了。

    更有趣的是蘇軍圍住高射炮塔攻了一天,所有火器都用上了,硬是沒啃動德軍的高射炮塔,只好繞過高射炮塔攻擊柏林,希特勒自殺後,柏林城外據守高射炮塔的德軍對蘇軍投降。

    也只有日本鬼子欺負中國軍隊沒炮,所以也不用低堡掩護,孤零零的修建一座炮樓就是一個據點。

  • 4 # DMC107

    你炮樓能頂住大口徑炮彈不?能搞定飛機嗎?不能!日本當時的炮樓是不可能用在歐洲戰場的,太脆了和它們的小豆丁坦克一樣,37毫米小水管(德國37毫米反坦克炮)都能戳死日本坦克,而且歐洲誰說的沒有炮樓的!有,只有幾個,其中一個德國的炮塔還曾經被蘇聯的軍隊用所有的武器攻擊過但是都沒效果,蘇軍後來不得不繞道直接進攻柏林,這個炮塔可以進入3萬多德國平民防空反坦克都可以,哪像日本的甜桶啊!脆的很,也就能欺負一下當時中國沒有重火力但凡中國有許多火炮型別的武器它們也沒那麼難打,這日本炮樓在歐洲開闊地帶建起來試試,就連不勝傳說的法國都能搞定

  • 5 # 兵說

    炮樓是抗戰時期最常見的日軍防禦工事,當時日軍為了鞏固佔領區,擔心民兵和抗日軍隊反攻,在華北和東北建立了複雜的炮樓體系。日軍在每個炮樓都安排一個軍曹來負責指揮炮樓的工事,軍曹一般是老兵,一個老兵領著一批新兵或者後方部隊,維持周邊的秩序。如何打擊炮樓一度成了很多抗戰部隊最頭疼的問題,它們居高臨下,給抗日軍民造成了巨大的麻煩,無形中分割了抗日根據地。然而在歐洲戰場上,幾乎沒有炮樓,美日太平洋戰場上也基本沒有炮樓,為何炮樓在中國如此多。

    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國軍隊缺乏重火力,現在的人恐怕很難想象當時重火力缺乏到何種地步。早在1935年,當時國軍曾經邀請德國顧問,打算組建一支德械師。從德國採購了不少裝備,但這些裝備大部分是迫擊炮和戰防炮,引進了12門37毫米克虜伯山炮,少量81毫米迫擊炮,部分Pak35型37毫米口徑炮,還有一些蘇羅通高炮。這些火炮能在500米範圍擊穿30毫米厚裝甲,可以打穿日本常用坦克的裝甲,但射程太近,必須前沿部署。全國只有幾百門,打到武漢會戰時,已經消耗殆盡。

    除此之外,抗日軍民幾乎就沒有任何重火力了。尤其是華北地區,在黃崖洞兵工廠開始大量生產前。戰士們每個人只能分到幾發子彈,無法做到每人一條槍。在這種情況下,擁有機關槍的炮樓就顯得很難對付。

    歐洲的情況完全不同,一個普通的蘇軍團級單位或者德軍團級單位,都有至少10-15門重炮。軍和師級單位就更不用說了,還配備幾百輛坦克。這些坦克打裝甲都能輕易洞穿,打炮樓和碉堡直接一炮就炸爛。所以歐洲戰場沒有炮樓,鑽到那裡面和送死基本沒任何區別。

  • 6 # 不沉的經遠

    在抗戰期間日本在中國土地上修築了不少炮樓,到現在也有不少留存。而在抗日劇中,炮樓也是經常出現,所以華人肯定非常熟悉。但是炮樓其實是中國抗戰時期特殊情況下的特殊產物,在歐洲並不實用,自然就少了。

    炮樓一般設定在交通要道、鐵路公路沿線或者是比較大的村鎮周圍。並沒有嚴格的標準,通常結構簡單,有兩到三層,材料則是就地取材,以木頭、磚塊、三合土為多。炮樓的守軍也不多,大多數只有幾個或者十幾個鬼子再配上一個班到一個排的偽軍。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炮樓防禦力不強,大口徑機槍都可以輕鬆打穿。守備力量也有限,遇到大股部隊只能死守炮樓。

    日軍大量修建炮樓,其主要目的還是承擔警戒任務,預防小股八路軍或者游擊隊的破壞。

    抗戰時中國的城鎮化程度很低,大部分地區都是農村。爆發以後,華人民奮起抵抗,在敵後出現了大量的抗日部隊,其活動地區主要就是偏遠的農村。隨著日軍佔領區的擴大,其有限的兵力無法保證每一處佔領地都有足夠的兵力據守,只能以有限兵力分散駐守村鎮,這就增加了被攻擊的危險。

    炮樓雖然防禦力不高,但是敵後武裝通常沒有重武器,因此很難對炮樓在成太大的損傷。同時炮樓周圍一般會挖上戰壕,布上鐵絲網,想靠上去爆破也不容易。而只要短時間內無法攻克炮樓,那麼日軍就可以抽調援軍前來救援。

    因此炮樓其針對性很強,主要就是對付火力貧弱的敵後武裝。實際上在正面戰場上,日軍也極少修建炮樓。

    而在歐洲情況則不同。首先歐洲城市化程度較高,控制了城鎮就控制住了大部分人口,作戰雙方不需要在農村保留太多的兵力。其次歐洲部隊的火力要比中國強的多,游擊隊也不難搞到一些重火力,炮樓無法發揮太多作用。因此即使在交通要道修建工事,也是比較堅固的碉堡或者大型鋼筋混凝土工事,而不是防禦力很差的炮樓。

    因此雙方對炮樓的不同態度,主要是各自戰術需要所決定的。

    歐洲的巨型“炮樓”——防空塔

  • 7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

    炮樓是二戰時期亞洲戰場的獨有裝置,而且就在中國戰場用的頻繁和廣泛,尤其是對待八路軍的時候,日軍最喜歡的就是修築工事和炮樓,這也同時讓八路軍吃了不少的苦頭,可是為什麼縱觀整個世界戰場,為什麼就亞洲喜歡使用炮樓而歐洲卻沒有呢?其實最直接的話就是人家歐洲比亞洲先進導致的。炮樓對於歐洲實在是落後而且在歐洲每一個國家都具備擁有炮樓和摧毀炮樓的能力,在歐洲國家眼裡炮樓就是活靶子。所以歐洲國家自然就不會使用炮樓,頂多這種一戰時期還會使用,但是到了二戰時期炮樓在歐洲人眼裡早就淘汰了。德國優秀的閃擊戰術、蘇聯的鋼鐵洪流、盟軍的強大攻勢,分分鐘就能滅掉炮樓。而為什麼炮樓會在亞洲大殺四方?說白了就是亞洲落後,而日本在當時是唯一一個亞洲工業國而當時的中國十分混亂,國力是十分衰弱的,知道中國方面沒有強大的攻堅武器,沒有坦克飛機大炮,這對於日本來說炮樓是最合適不過的,而且成本也低,能夠實行相對有效的統治穩固,再加上八路軍根據地,日本人就借用炮樓戰術對八路軍根據地實施封鎖。這些都是離不開炮樓的,而華北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如果當時中國有歐洲當時的水平甚至有一半的水平,炮樓都不會在亞洲戰場中隨處可見,如果敢建造的話,一炮就轟沒了!看日本人還玩什麼“囚籠政策”為什麼日本人不從太平洋戰爭中建造炮樓?不就是害怕美軍的強大火力嘛!在美華人眼裡這就是傻子,練槍的好機會。美國的重炮飛機軍艦一波什麼玩意不給帶走,所以日本人在太平洋只會挖洞而不修炮樓。

  • 8 # 麥田軍事觀察

    在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上沒有出現炮樓,原因很簡單:歐洲人不傻。

    所謂炮樓的出現在二戰時期的,主要在中國戰場的華北等地,由日軍修建用於對解放區的進行封鎖行動的,其實是欺負中國軍隊的火力太差了,在這些地區主要與日軍作戰的只有八路軍、新四軍,他們的火力非常的弱,幾乎就沒有什麼火炮可言,即便有幾門炮彈藥也非常急缺,對於日軍的炮樓來說,不構成什麼巨大的威脅,依然可以擁有良好的防護性反,而是修的高一點,可以增加視野,增加火力的控制範圍。

    這是在欺負對手,沒有重火力,到了歐洲就不一樣了,在歐洲來說火力最差的部隊也要比中國戰場上最強的部隊還要強,誰修炮樓不就等於給對手提供一個明顯的目標,那是找打嗎?

    歐洲戰場上就各國者修工事時相當有講究,不存在高大的目標,不顯眼才是理想的,炮樓的理念不被接受。

  • 9 # 開著皮卡打坦克

    欺負華人沒炮唄,炮樓這種東西你只要有一門平射炮有多少轟多少,但如果沒炮的話那就要了命了。

    炮樓這個東西主要就是對付游擊隊的,主要通道上修上炮樓,你游擊隊就機動不了,然後慢慢絞殺你。然後後期新四軍自己用無縫鋼管搞出了小口徑平射炮(這個是真炮可惜一時找不到圖片了),然後日本人就沒有然後了。

    八路後來也扒軌道鋼搞出了平射炮,但對比新四軍的韭LOW多了,看上去就是土造的,當然打炮樓足夠了。

    八路軍的平射炮

  • 10 # 清夢星河Caesar

    因為,二戰中歐洲戰場參戰的各國,基本上都已進入工業化,軍隊裝備了大量火炮、坦克和飛機,炮樓作為戰略支撐,阻隔部隊行動的作用不大。再加上炮樓相對獨立,缺乏支援,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 11 # Mer86

    抗戰時期的日軍炮樓,其實沒有炮,就十條步槍,外加一挺機槍。極少數炮樓可能會配一具擲彈筒,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日軍炮樓的設計原則是高大,能一眼看到外面的環境,不在乎自己是否會成為中國軍隊的靶子,因為中國軍隊缺乏重武器,難以摧毀炮樓。

    並且炮樓的材料也不是用鋼筋混凝土,而是造價低廉的磚頭和木頭。實際上並不經打。

    只要有一門炮,就能輕鬆摧毀一座炮樓。

    比如八路軍在百團大戰時,曾繳獲了一門九二步兵炮(樣式見下圖,不是重炮)。後來就靠著這門步兵炮,一年內拔掉了80多座炮樓。(平均5發炮彈可以摧毀一座炮樓)

    小口徑炮就能拔掉炮樓,這也就以想象當時的日軍炮樓是有多脆了。

    然而,就是這種小口徑,拆開之後,步兵可以揹著走的步兵炮,中國軍隊都非常缺。

    不僅八路軍缺,國軍也缺。

    而缺乏火炮(也缺炮彈),這也就導致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經常在攻堅上要承受不必要的損失。甚至於,還會貽誤戰機。

    比如1939的桐鄉縣城收復戰,就是如此。

    1939年,日軍攻佔桐鄉縣城。之後,大部隊撤走,只留下了47個鬼子守城。國軍第62師知道這個資訊後,便安排兩個團阻援,一個團負責攻打縣城。

    然而,就是將近30倍的兵力差距,國軍硬是吃不下這夥小鬼子。

    為什麼吃不下呢?因為沒有炮。

    當時國軍透過裡應外合,攻破了城門,收復了縣城。但鬼子聽到炮響,迅速收縮,全溜到了防禦工事內(一間學校裡),利用地形在防禦死角,用擲彈筒和重機槍,硬是頂住了國軍三個營的輪番衝擊。

    國軍由於沒有火炮,無法直接摧毀日軍的防禦工事,便只能派敢死隊衝鋒。然而不管國軍怎麼突擊,就是攻不進日軍的工事。

    最後打了一天多,大股日軍增援趕到,國軍被迫撤退。一場看似沒有任何懸念的縣城收復戰鬥,就這麼窩囊的不了了之了。

    從這場戰役可以看出,當年的中國軍隊,實際上是很苦逼的。

    看過《亮劍》的朋友,應該對李雲龍曾說過一段話有印象:我要是有鬼子那麼富,就不練刺殺了,一人抱著一挺機關槍,見人就突突,那多痛快呀!

    李雲龍的這段話一語中的。

    當年的八路軍為什麼沒日沒夜的練刺殺?

    難道是八路軍喜歡與敵人白刃戰嗎?

    當然不是了。如果八路人手一支德國原裝駁殼槍,背上再背一把美國原裝湯姆森,誰願意跟鬼子肉搏?

    一梭子掃過去,豈不美哉?

    當時八路軍所謂的“三槍八路”綽號(意思就是八路三次排槍之後必定發起衝鋒,和敵人近身格鬥),說白了,就是因為戰士缺乏彈藥,被逼出來的結果。

    沒辦法,誰讓當時的中國,工業貧弱呢?

    所以在抗戰時期的中國,日軍敢大面積修建炮樓的原因,就是如此簡單。日本人就是欺負中國軍隊沒有炮,甚至連子彈也不夠,拿自己沒辦法。

    至於說,在歐洲戰場為什麼沒有日軍炮樓這種產物,原因也很簡單。

    當時的歐洲,參戰方都是列強,大家可能缺乏合格計程車兵,但絕不會重武器。所以在歐洲戰場上,像炮樓這種脆皮貨,碰到任何一方的大炮,一炮就能給它轟上天。

    並且,日軍炮樓修的又高又大,對比當時歐洲的地堡(主體部分在地下,地上只露一個射擊口),堪稱是活靶子。這種東西如果敢在歐洲出現,有多少算多少,通通都會被炸成渣子。

    ▼馬奇諾防線地堡。設計原則是地面暴露面積越小越好,要能抗住重炮的打擊,同時給予敵人強大的威脅。

    當然說那麼多,並不是想說日本人蠢。畢竟當時的日本也屬於列強,修碉堡對日本而言也不算什麼難事。我只是想說,炮樓這種玩意,它適合當時的中國戰場,尤其是敵後戰場。因為在當時,中國軍隊缺乏重武器是客觀事實。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多田駿正是因為知道這個實際情況,才提出了炮樓的設計標準,即壓縮建築成本,以最低的代價修建最多的炮樓。

    反正就這種稀爛東西,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來說,也已經很難打了。

  • 12 # 西府趙王爺

    因為歐洲人有義大利炮啊!

    炮樓這種東西,說實話,根本就不值一提。其跟我們通常認為的碉堡工事不一樣,雖然是一個型別,但是其防禦力天差地別。

    碉堡乃是熱兵器時代最為典型的堅固建築物,鋼筋混凝土修築而成的工事,配合一定的對外攻擊武器,簡直就是防守方的殺手鐧,進攻方的噩夢啊。時至今日,碉堡還在被不斷的升級改造,並沒有被淘汰。

    但是日軍的炮樓不一樣,其結構簡單,防禦力差,基本就是土磚加木頭,條件好一點的,可能會用石頭。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建築物,遠遠達不到碉堡那樣的作用。不開玩笑的講,只要是將李雲龍的義大利炮拉來,基本一炮一個。

    但是,咱麼那時候窮啊,武器裝備落後。別說義大利炮,就是普通的迫擊炮,那也是稀罕玩意兒,得主力部隊才有。

    一般的游擊隊,或者民兵隊伍,他們頂多就是步槍加手榴彈。而這樣的武器裝備,顯然不好對炮樓造成有效的殺傷。當然,炸藥包或者集束手榴彈這樣的裝備是有這樣的威力的,但是日軍往往會在炮樓周邊加裝鐵絲網,以及挖出壕溝,阻斷接近的炮樓的路徑,日偽軍只要躲在炮樓裡,透過射擊孔,居高臨下的防守,那就是一塊一場難啃的骨頭。

    當然,這裡還需要補充的一點是,炮樓存在的意義,並不僅僅是防禦工事。它更多的是一個偵察崗哨,起到一個監視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日軍的炮樓大都是修築在淪陷區大後方的交通要道,用以防備中國的敵後武裝搞破壞。

    所以其針對的物件是武器裝備匱乏,且無法組織大規模戰鬥的敵後武裝。

    所以,對於日軍來說,炮樓的防禦力足矣。

    這其實可以衍生到日軍被大家廣為詬病的裝備問題上。比如日軍的坦克,出了名的裝甲薄,反坦克炮打他都是殺雞焉用牛刀。和當時世界上的主流相去甚遠。那麼為何日軍坦克如此一般呢,真的是日本人造不出來重型坦克嗎?

    其實不然,日本工業基礎較差,原材料匱乏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更多的是一個戰場實際環境。日軍在發動戰爭之前,做過不少的實地考察。之所以講坦克敲定為小豆丁模式,更多的是因為其很適合當前的戰場。首先當時的中國武器裝備跟不上,小豆丁的防護能力足以。而且當時中國基建差,尤其是南方水網縱橫,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部隊開展。

    都說德國的裝甲軍團厲害,如果把他們開到東南亞的山地叢林中,其不一定能在日軍身上站到便宜,這是一個戰場環境的問題。顯然,炮樓的存在,也是因為他適合這個戰場環境。換句話講,就是欺負我們華人武器裝備差,沒有重武器。

    如果,日本是面對的英美軍隊,或者說蘇聯的鋼鐵洪流。那麼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鋼筋混泥土加固的要塞了。

  • 13 # RYU120

    應該叫防禦公事吧,馬奇諾防線,諾曼底防線,但是曼斯坦因鐮刀計劃和霸王行動結果你都知道了。

    咱們常見的土炮樓其實主要是多田俊針對我軍進行的囚籠戰術,沿交通線,就地取材快速修建土炮樓碉堡分割擠壓我軍根據地修建的。這種磚瓦炮樓主要還是欺負我軍缺少重武器,那時候我軍連沒良心炮都沒有發明出來,輕武器,迫擊炮,甚至步兵炮都不足以絕對摧毀炮樓。所以這種磚瓦砌成的名叫炮樓的碉堡式防禦公事就一座座拔地而起了

  • 14 # 社畜某磊

    炮樓是比較中國化的叫法,更通俗的叫法是碉堡,是防禦工事的一種。

    炮樓在中國敵後戰場比較多見,是日本人封鎖控制佔領區的一大法寶。主原因是我們的敵後抗日武裝缺少可以摧毀炮樓的重武器,因此日偽軍炮樓進可以封鎖道路退可以固守待援,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歐洲戰場上幾乎沒有高大的炮樓,主要原因有3個。

    第一,歐洲有更高階的替代品,比較低矮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碉堡,或者由地上碉堡和地下掩體構成的要塞系統。你問我為啥歐洲的碉堡修的都很低,那是因為歐洲國家普遍裝備了大口徑的火炮,再堅固的要塞也禁不住重炮的猛轟,所以再把碉堡修高高無異於告訴人家快來轟。

    第二,碉堡是一種過時的防禦手段。碉堡要塞類的防禦系統在二戰的歐洲已經過時了。在歐洲二戰是一場海陸空聯合的高度機動的戰爭形式。不論是法國的嗎奇諾防線,蘇聯的斯大林防線,還是隆美爾的大西洋壁壘,這些固定的防禦工事在敵方海陸空聯合作戰,大縱身穿插包圍之下都沒能發揮太大的作用。費時費力,作用又小,自然沒人願意搞。

    第三,戰爭的地點發生了變化。二戰在野戰中碉堡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而巷戰發生在城市之中,城市中的各種堅固建築物很多,稍加改裝就是很好的工事,而且偽裝效果更好,既然如此還何必去費事修碉堡呢。

    綜上,“炮樓”的有與無,高與矮,都是由戰場的情況而決定的。

  • 15 # 周方851

    他們的炮樓是有地下鐵路可以運兵的立體防線,全部鋼筋混凝土結構。貧窮限制了抗日神劇的觀眾~難以攻克的炮樓!

  • 16 # 楊柳樹下是提轄

    因為武器太先進,炸彈的威力太大,建炮樓無疑就是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等死的分

  • 17 # 雪松127947852

    我是雪松:每個國家戰爭局面差異也造成戰術理念不同,德國在佔領區利用當地傀儡管理地方治安,火車帶著武裝運輸軍用物資。日本人善於在鐵路沿線修築炮樓,間隔千米互相火力支援。但是日本鬼子火車很少有跟車武裝,各有利弊吧。

  • 18 # 王祖蔭1

    炮樓這個東西是日本為控制其佔領區而設定的,主要在華北用來對付八路軍和游擊隊。在游擊隊不成大患的地方,在主要進行運動戰或拉鋸戰頻繁的地方,則無設定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袁紹實力雄厚,對劉備傾心敬重,為何劉備還是要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