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師大輪明王w鳩摩智
-
2 # 愛無悔1376
謝謝邀請!龐統這個人相貌不太合格,不像周瑜諸葛亮那樣是個大帥哥。劉備對其也是很看不上,後來經過諸葛亮魯肅的推薦才重用龐統,職務呢是諸葛亮的副手。如果說龐統看不起諸葛亮,我想他被認命為諸葛亮的副手是一個願意,但這也只是以今度古想當然耳。龐統的為人史書有記載,他常稱讚對方的優點來鼓勵對方,用陳壽的話來說,龐統是魏國荀彧那樣的人物,這是一語雙關,他不僅肯定了龐統的人品,更肯定了龐統的能力才華。要知道荀彧可是曹操陣營丞相級的人物。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又怎麼會嫉妒自己陣營中其他人的才華呢?龐統若長壽一些,那蜀國就多了一個丞相級的人物,這可是能左右當時政局的。唉!可惜歷史沒有這樣選擇。
-
3 # 淡定談娛樂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人稱鳳雛先生,後人引申為成語--伏龍鳳雛 ,得一可安天下。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鳳雛:龐統龐士元。龐統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後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成語出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龐統道號“鳳雛”,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在赤壁之戰時避亂於江東,被魯肅推薦給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後,諸葛亮借弔孝之際拉攏龐統,同時魯肅也將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態度傲慢而不予重用。於是龐統往荊州投靠劉備,初為縣令,不理政事,劉備派張飛前去責罰才發現龐統的才華,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羅貫中《三國演義》提到,後龐統隨劉備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但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爭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 而陳壽《三國志》中則說其為流矢所中,當時只有三十六歲。死後追爵為關內侯。後人對龐統之死作詩嘆息: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 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 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龐統的歷史評價 陳壽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龐統是荊州地區的名士,赤壁之戰後加入劉備集團,最初只作一名縣令,經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為劉備所重視。劉備任命他為治中從事,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對他的親信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力勸劉備取蜀,並跟隨劉備入川,計擒蜀將楊懷、高沛,進軍成都,但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中流矢而死,劉備為之流涕。 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沒有人賞識。只有他的叔父龐德公十分看重他,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素有識人之名,龐統前往拜訪。交談後,司馬徽對龐統十分欣賞,稱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並提,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後來,龐統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於培養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讚別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他自己解釋說,當今亂世,善人少而惡人多,宣揚好的榜樣可以改善世風。 [209年],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領南郡太守,龐統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深受吳人的器重。但之後,龐統返回荊州劉備處,成為一名從事。不久,劉備讓龐統試任耒陽縣令。龐統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稱其非百里之才;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與之暢談後,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並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對他的親信僅次於諸葛亮。 [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使者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不決,龐統進言勸說劉備不要捨棄良機。劉備贊同龐統的觀點,於是留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等人進入益州。同年,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藉機擒住劉璋,劉備疑心立足未穩,拒絕了這個建議。之後,劉璋還於成都,而劉備駐紮在葭萌關。 [212年],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上計是徑襲成都;中計是藉口回荊州,送行時計擒楊懷、高沛;下計是回荊州後再慢慢計劃取蜀;並總結說不能再這樣耗下去,否則凶多吉少。劉備採納龐統的中計,誘斬楊懷、高沛後,進軍成都。 [214年],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龐統中流矢而死,當時只有36歲。劉備極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淚。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並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因輕傲尚書令陳袛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參加了彝陵之戰,兵敗後隨黃權入魏,封列侯,官至鉅鹿太守。 龐統號“鳳雛”,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在赤壁之戰時避亂於江東,被魯肅推薦給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後,諸葛亮借弔孝之際拉攏龐統,同時魯肅也將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態度傲慢而不予重用。於是龐統往荊州投靠劉備,初為縣令,不理政事,劉備派張飛前去責罰才發現龐統的才華,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後龐統隨劉備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但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爭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 陳壽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摘自:中華三國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來投,但未得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龐統的職位變化,也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因為軍師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又統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了。 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鞏固後方,後者負責輔佐劉備,進佔益州。兩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進佔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進佔益州,則不能實現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不鞏固荊州,則進佔益州的行動缺乏可靠的後方保證。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助劉備才行。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麋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三國志·蜀書》卷8陳壽評曰),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實非其所長。毫無疑問,無論是進佔益州,還是鞏固荊州,諸葛亮都是最適合的人選,但他分身乏術,只能顧一頭;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適合協助劉備進佔益州。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吳國將領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國志·蜀書·龐統傳》)。於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事後,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哪裡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裡,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 劉備佔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一次,劉備與龐統閒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枷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此時的劉備實力大增,已有部眾三萬多人,車馬整頓,兵甲鮮明,糧秣充足,士氣振作。但他並末立即去進攻張魯,而是停在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後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曏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說:“君臣俱失”(《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裴松之評價劉備和龐統的這次爭論說:“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 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在龐統墓約2公里處,有劉備為其建的祠墓,三進四合佈局,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記憶體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陸游路過龐統祠墓時,曾作詩一首: 鹿頭山 過龐士元墓 士元死千載, 悽惻過遺祠 。 海內常難合, 天心豈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歲時思。 蒼蘚無情極, 秋來滿斷碑。 點評:龐統善能知人,議論英發,多出奇計,言必有中,實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嘆惋。 歇後語 龐統當知縣——大材小用 龐統祠墓位於老陝路旁,距德陽僅15公里左右,古代由秦入蜀都最後一道關隘,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綴連在三國遺蹤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南臨益州開千里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連雲,東觀潼川層巒起伏,西眺岷山銀甲皚皚”。祠墓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三進四合佈局,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記憶體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 祠墓周圍古柏參天、鬱鬱蔥蔥、自成方陣,如一塊鑲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祠墓旁有車轍深邃、長滿苔蘚的古驛道,有諸葛亮長子諸葛瞻與魏軍鄧艾浴血奮戰盡忠的將臺,奇石溝壑、溶洞山泉,堪稱蜀漢遺蹟之一絕。是懷三國之古,攬現代之勝的好去處。 龐統祠中的龐統墓只是後人為紀念龐統而建,其真墓應在不遠處的落鳳坡旁。
-
4 # 使用者57571696916
你們想過這樣的問題沒有:諸葛亮自稱“臥龍”,在中國古代那個封建等級森嚴社會,一個老百姓敢用“龍”作為自稱的,恐怕很難找得到,所以諸葛亮的身份值得懷疑。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能體現出諸葛亮與漢朝皇室家族多多少少有一絲關係,說不一定,諸葛亮與漢獻帝是親兄弟關係,或者諸葛亮就是漢獻帝。原因如下:(1)漢獻帝劉協有可能不是漢靈帝的親生兒子,史書記載:王美人深得漢靈帝寵愛,引起何皇后的妒忌,王美人怕得罪何皇后於是自己偷偷墮胎,藥沒有效果,生下了劉協。不久何皇后毒死了王美人。漢靈帝為了怕何皇后報復劉協,於是讓外戚董氏家族留養。從這裡能看的出,董氏家族留養的劉協應該不是真的劉協。按照正常歷史發展下去,何皇后的兒子劉辮繼承了皇帝,留在董氏家族的劉協還能夠存活嗎?所以有可能真正的劉協被抱出宮外,被諸葛家族收養(2)諸葛亮的出生日期與劉協同年公元181年。每每的找諸葛亮出名以前的諸葛家族資料,都很難找到詳細的,說明寫歷史的是有意掩蓋事實。不過我也找到了一個相關線索。那就是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死後,他的叔父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和諸葛均投靠了袁術,後來又投靠劉表,而諸葛亮的哥哥投靠了東吳,難道你們沒有產生疑問嗎?袁術的家族除了皇室家族就是他們了,諸葛家族當時屁都不是,為什麼袁術要收留他們。也許後來袁術知道諸葛家族的風言風語,趕走了他們,他們投靠了比較老實的劉表。從《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給人的感覺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哥哥諸葛瑾的關係並不親密,尤其是與投靠東吳的諸葛瑾的關係。(3)為什麼諸葛亮還沒有出山證實自己實際的之前時,凡事與諸葛亮接觸過的人都怕他或者比對自己的父母還尊敬(4)劉備的三顧茅廬是值得推敲的。劉備多年征戰殺戮,接觸很多人物,為什麼單單對一個沒有實際建功的文弱書生低聲下氣。你們要知道,所謂的隆中對都是見了面以後的事,在以前他是不認識諸葛亮的,劉備哪來的自信,就認定諸葛亮一定就那麼牛逼。(5)從鳳雛龐統出現到死,他都很害怕與諸葛亮爭鋒,說明龐統知道諸葛亮真實身份,按照龐統自傲的性格,早就與諸葛亮狹路相逢的亮劍了(6)漢獻帝被曹丕廢了自立為皇帝,那一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哭得最帶勁的不是劉備,是諸葛亮。(7)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要與曹家死磕到底,很多以為是忠於劉備的遺言,那你就真的錯了。劉備的兒子劉禪都沒有發話,你諸葛亮是不是有點過了。要不然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説,要是我兒子不得行,你就取而代之。(8)張飛與關羽之死,也是諸葛亮的間接導致的,你要知道諸葛亮打仗很差,但是搞政策佈陣之類的手到擒來,為什麼單單要想把張飛和關羽放在死路上,這就是除掉劉備的左右臂,像趙雲,黃忠都是與諸葛亮很親密的。從這裡可以看得出,諸葛亮是利用劉備的兵馬,為自己打天下。如果諸葛亮擊敗了司馬懿,結果就如同司馬家族一樣開國建元,那個劉禪命運也與現實的歷史一樣。
-
5 # 秉筆春秋呂書生
其實沒看出來龐統哪裡看不起諸葛亮
一定要說的話,龐統在荊州的地位比諸葛亮高,他是龐德公的從子,而龐德公才是荊州士子中聲望最高的人,諸葛氏靠著聯姻進入荊州士人勢力,所以地位沒那麼高,而諸葛亮和龐統都是龐德公給的名號,“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司馬徽對龐統評價也很高,“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
但是龐統在劉備勢力中的地位不如諸葛亮,他在劉備勢力的仕途還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這才平步青雲,“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不過地位還是比諸葛亮差點。
不過他們的戰略是有分歧的,諸葛亮的戰略是“橫跨荊益,兩路出擊”,龐統的戰略是“坐擁雍涼益,兩路出擊”,差就差在荊州和雍涼上,只看歷史的話,蜀漢最後就是在苦苦爭奪雍涼,而荊州已在東吳手中。
-
6 # 醉美梨花溪
這幫讀書人就是蠢,看三國不知道是怎麼看的,龐統其實是死在諸葛亮手裡,要不然為什麼遠在千里之外也沒個微信電話他突然就知道龐統死了?真的是看流星?還是大如斗的流星,我看他看的是球形閃電吧,龐統威脅諸葛亮的地位了,一山不容二虎,兩個孫悟空都必須死一個。諸葛亮地皮踩熱了,龐統跑去認清位置都還好,偏要在老闆面前爭功,那就是找死啊。
-
7 # 紅色星河
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漢末三國時代偉大的戰略家、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文學家。既精於內政管理,又善於謀劃方略、統兵作戰,還精於書法、繪畫、音樂。龐統沒有理由看不起諸葛亮。
實際上根據史書記載可知,諸葛亮是龐德公的學生,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兩人都得到龐德公的看重,稱諸葛為臥龍,龐統為鳳雛;龐統從來沒有看不起諸葛亮,而龐統正是在諸葛亮的大力推薦下,才得到劉備的信任與重用;並且龐統是諸葛亮的粉絲,曾經與彭羕一起發誓要追隨諸葛亮的足跡,去盡心輔佐劉備,以成就大業,像那些古代先賢一樣青史留名。
【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德公,襄陽人。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
【統,德公從子也,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見德操。德操與語,既而嘆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後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於長養。】
【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
【羕於獄中與諸葛亮書曰:『......昔每與龐統共相誓約,庶託足下末蹤,盡心於主公之業,追名古人,載勳竹帛。......』】
-
8 # 石頭說歷史
一、從歷史看,龐統並沒有看不起諸葛亮,兩人的關係其實不錯。
諸葛亮人稱“臥龍”,龐統人稱“鳳雛”,皆有才幹,都深得荊州名士司馬徽的賞識。徐庶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龐統早先在東吳當差,給周瑜做功曹,並喜好寬容地品評士人,在東吳人緣不錯。後來龐統投奔劉備,只是在耒陽縣做了個縣令,但政績糟糕,被劉備免官。虧得諸葛亮和魯肅力薦,劉備才又和龐統談了一次。這次談話使劉備認識到了龐統的才能,劉備任命他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兩人同為左膀右臂。可見兩人關係不錯。
劉備入川時,留諸葛亮同關羽鎮守荊州,把龐統帶在身邊。龐統為劉備提出了奪取西川上中下三策,使劉備在進軍成都的路上勢如破竹。但,不久死於雒城之戰,時年36,劉備為其痛哭。
二、從演義看, 龐統似有嫉妒諸葛亮的才能。
六十三回寫到,劉備在西川遲滯日久,諸葛亮派馬良前來詢問,並附有書信一封。劉備看完信後,說要去荊州同諸葛亮商議。龐統擔心諸葛亮搶了自己的戰功,便反覆催促劉備進軍。劉備只能同意,不想龐統騎著的盧馬,被張任亂箭射死在落鳳坡。
所以,龐統看不起或者嫉妒諸葛亮的說法是演義中出現的,和歷史並不一樣。歷史中,兩人的關係是不錯的。
-
9 # 峰子奇觀
你說龐統看不起諸葛亮,這話是欠妥的,我認為:二人畢竟都是有格局眼界的人,龐統對諸葛亮不能一般意義上“看不起”來判斷,而是既有文人相輕,又喜歡以比過對方為樂趣。1、諸葛亮的炒作
按照《三國》中言,水鏡先生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二者一人,可安天下”。
得到引導的劉備把這幾話放在心上了,於是帶著二弟三弟關羽張飛,跑到深山老林的臥龍崗去禮求大賢出山,也就我們常聽說的: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出山。
2、一山不容二虎有人可能要問了,既然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兩位大才都得到了,還沒得到天下,只是三分天下?
我們都聽說一句話:一山不容二虎。有的時候,兩個大才擱在一起,未必能1+1大於2,很有可能各自都不能發揮自己的最大才能。這個我相信,大家不言自明。
我們都知道,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都是有大才能的人,而自古但凡有才之輩幾乎都有一個相同點:謙虛起來謙虛的要命,互捧互推;高傲起來又高傲的要命,誰不服誰。
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比較早,是隨劉備起步創業的元老級人物了,作出的貢獻,比來相對較晚的龐統,自然要多很多;與劉備的革命友誼,自然比龐統要更鐵,威望也比龐統高。這個不難理解吧?
同時,諸葛亮助劉備獲得荊州,坐擁荊襄九郡,從此劉備擁有了自己的地盤,也就擁有角逐天下的原始資本,諸葛亮這個功勞,劉備是個明白人,不會不會記在心裡。
3、奇人做奇事彼時,龐統從東吳過來之時,幾乎身無寸功,加之長相奇特醜陋,連劉備最初都說“此人長相,有失漢官威儀”。一開始劉備不識貨,又礙於情面上過不去,就把龐統安了縣令的差事算是打發了。
後來,張飛下去巡視時發現龐統“日批積累幾個月的公文,毫不費力”,原來是個大才埋沒了,就把這事告訴了劉備,劉備自覺當初不識貨,愧對人家龐統,就親自放下姿態誠心去請,又是道歉又是關懷備至。當然,最後龐統被打動了,就從了劉備。
來到劉備陣營後,臥龍和鳳雛相碰了,兩個大才終於效力於同一主公劉備了,成了革命同志。但是,同志未必不同道,鳳雛的風格是奇,諸葛的風格是穩,這就出現了戰略上和戰術的截然不同。
其實我認為不盡然。
首先,劉備取西川是劉備早就心癢癢的,出自主公劉備自己也想,龐統算不上慫恿,頂多算說出了主公劉備心聲。其次,上面說了諸葛亮性格謹慎,風格是穩,而龐統風格是奇,出奇制勝本就是龐統風格,這算哪門子冒進?只是被人暗算了而已,如果他成功了人們又會以“成功論”在判斷他。雙向標準看人,豈不可笑?其三,說到龐統貪功,在這點上處在那種環境下,任誰也會多少有點,畢竟先進來的諸葛亮功勞滿滿,自己不想立功如何成功?就像你連成功都不渴望,又如何能成功?一個道理嘛!綜上所述:
龐統與諸葛都是有大才之人,諸葛亮長於政治多於軍事,龐統長於軍事多於政治;諸葛好穩,龐統好奇,雖同為劉備臂膀,但殊有各異。只可惜,龐統是壯志未酬身先死,歷史沒留給他時間完全釋放自己才華。
-
10 # 南門太守
龐統與諸葛亮齊名,諸葛亮在後世的名氣更大,龐統有些“活在諸葛亮的了陰影”裡的感覺,龐統如果是個小心眼兒,可能對諸葛亮會羨慕嫉妒恨,但史書裡並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其實,諸葛亮與龐統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
龐統不僅是諸葛亮的同學,二人還有親戚關係龐統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從子,古人很重視宗族觀念,同族的近親關係一般會追溯到曾祖父一輩,對於同一個曾祖父但祖父、父親不同的平輩兄弟稱從兄或從弟,對他們的孩子稱從子。
如果再往上追溯,只要是同族中的子侄輩都稱為族子。龐統是龐德公的從子,意味著龐統的父親與龐德公是同一個曾祖父的平輩兄弟。
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其中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這樣論起來,諸葛亮跟龐德公也有親戚關係。
諸葛亮很仰慕龐德公的學問和人品,經常藉著探望二姐的機會到龐家,每次來諸葛亮都要專門去拜見龐德公,對龐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禮。
經過龐德公的介紹,諸葛亮拜司馬徽為師,而龐統也由龐德公的介紹師從於司馬徽,二人又成為同學,所以司馬徽才說出了“伏龍鳳雛”的推薦語。
諸葛亮很欣賞龐統的才學,專門向劉備推薦龐統出去做事則比諸葛亮更早,龐統的老家襄陽當時屬南郡,龐統在本郡任職,擔任功曹,這是郡太守的屬官,負責人事工作和官吏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員之一,龐統雖然年輕卻幹得卻不錯。
龐統在一直在南郡任功曹,南郡先屬劉表,劉表死後一度屬曹操,後來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南郡又歸孫權所有,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龐統成了周瑜的手下。
周瑜死後,龐統護送周瑜的靈柩去江東,等他再回到荊州的時候南郡改歸劉備所有了,劉備任命龐統擔任耒陽縣令,但龐統卻幹得卻不怎麼樣,劉備一生氣,把他免了官。
當時諸葛亮在江南負責籌辦糧稅,不在劉備身邊,他聽說了龐統的事,也給劉備寫信推薦龐統,這才引起了劉備的注意,劉備專門找龐統長談,之後任命他為軍師中郎將。
龐統意外身亡後,諸葛亮親自到龐統家弔唁劉備入川,開始沒帶諸葛亮,而帶的是龐統,有人認為這是劉備更看中龐統,其實不然。
劉備入川搶地盤,但荊州才是根基,關羽、張飛、趙雲都留在了荊州,諸葛亮也一樣,諸葛亮雖然只是中郎將,也就相當於師長,而關羽、張飛都是軍長,但《三國志》說“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諸葛亮排名在關羽之前,說明劉備讓諸葛亮在荊州總負責,這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
龐統在雒城意外身亡,劉備對龐統的家人給予格外優待,表奏龐統的父親為議郎,以後又升為諫議大夫,龐統的弟弟龐林、兒子龐宏後來都在蜀漢擔任過郡太守。
龐統去世的訊息傳到荊州,當時諸葛亮還在荊州,他也悲痛不已,諸葛亮親自到龐家祭拜。
諸葛亮既然這麼重視、尊重龐統,說明二人的關係一直處得很好,龐統不存在看不起諸葛亮的問題。
回覆列表
這個讓我來解答吧。首先,大家不要讓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矇蔽。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在佔荊州,也就是赤壁之戰結束以前,除了結盟東吳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政治和軍事建樹,並且自劉備得諸葛亮至聯盟期間,軍事上一敗再敗,什麼火燒博望坡,都是不存在的。 而龐統在政治上利用了曹操,軍事上讓曹操船船相連,為火燒赤壁提供了有利的開局,為勝利做了鋪墊。 所以在政治軍事上,在這段期間,龐統是比諸葛亮優秀的。至於兵敗落鳳坡,那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