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躬耕地有南陽臥龍崗說和襄陽隆中說,有幾點看法,請大家文明作答,不要人身攻擊,地域攻擊。1、不管是南陽還是襄陽的諸葛亮躬耕地建築都是後代紀念諸葛亮而修建的,就同漢中和成都的武侯祠一樣,不是諸葛亮真正使用過的,所以不要當真,不要以修建久遠定真假。2、有人認為諸葛亮在隆中有故居,然後躬耕地在臥龍崗,我覺得是胡說八道,古代是農耕社會,在山裡隨便不就開一塊地了,還跑老遠去種地?3、南陽說裡把岳飛書寫出師表都抬出來了,這能證明什麼?我認為他只是遊覽武侯祠有感而發,並沒說諸葛亮躬耕地就是臥龍崗呀?他在別的地方遊覽武侯祠也會感嘆時局和諸葛亮的。所以拿岳飛說事不值一提。4、為什麼元代以前都認定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元代起才有爭議。5、後代詩詞寫南陽多,我覺得是以訛傳訛,諸葛亮寫出師表是躬耕南陽,所以後世很多就詩寫南陽,實際是,諸葛亮把大家帶溝裡了,他說的南陽是指南陽郡,他沒說隆中。也沒說臥龍崗,因為誰知道這麼小的地方。那時襄陽還只是一個城(漢江南岸) ,管轄範圍有限,相當一個縣,相反,南陽郡管轄好大,十堰、襄陽、隨州的很大一部分歸南陽郡管轄。5、南陽說否定管轄到漢江南岸,說以河為界,這不對。
10
回覆列表
  • 1 # 氣可鼓不可瀉

    說這麼多能說明什麼?本身隆中(或叫隴中)都是以訛傳訛莫須有的一個地方,三國時候有隆中這個地名嗎?只是後世想當然的形容詞罷了,不管諸葛亮在現在的哪個地區哪躬耕,請尊重歷史南陽。三皇五帝從古至今中國的地域變遷那麼大為什麼現在還叫中國叫中華民族呢

  • 2 # 又見麥梢黃

    諸葛武候去世後,降魏蜀將黃權,感念諸葛亮相知恩德,即在臥龍崗建祠紀念武候,又在三顧茅廬原址恢復躬耕地原貌。同一時期,蜀國百姓感念丞相恩德,紛紛前來臥龍崗祭拜孔明,這是最接近事實的真相,諸葛亮親筆躬耕於南陽,大眾又到南陽臥龍崗祭祀武候,足以說明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晉時劉弘奉天子之命祭祀武候,祭文曰於沔之陽,登隆山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意思是在漢水以北,登隆山(今南陽市唐河縣湖陽鎮)遠望,是諸葛亮躬耕的地方。祭文是要呈給天子閱覽的,誰都不會拿身家性命開玩笑,稍有差池,是要誅其九族的,所以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是絕對真實。

    反觀襄陽只是僅憑襄陽人自己將位於漢水之陰阿頭山指為隆中,在此之前是沒有任何關於隆中的記載,唯一隻有《雅爾》裡記有宛中——隆,自從襄陽人自認一個假諸葛躬耕地後,做賊心虛,襄陽曆代官府及普通百姓,為維護虛榮心,明知是自己偽造,還是千方百計的歪曲事實,上下其手,篡改歷史,全然不顧南陽郡與南郡以漢水為界的事實,腆著臉皮說南陽郡與南郡是以萬山為界,將偽隆中塞給南陽當兒。將歷代記載諸葛躬耕地南陽臥龍崗事例篡改,張冠李戴給了偽隆中,對於偽造諸葛躬耕地,襄陽草木皆兵,只因為做賊必心虛,於是便賊喊捉賊,把水攪渾,矇蔽世人罷了。

  • 3 # 峴山石頭

    其實,這個問題南陽政府說的清清楚楚,老百姓想辦法多打工,多爭錢。天天吵架沒有意思。南陽百姓說一萬句,不如政府這本書。

  • 4 # 襄陽甜

    支援提問者的躬耕襄陽的說法。

    提問者對問題的描述已經非常詳細了,提問者強調引經據典,蒐集整理部分網友資料。這裡只是列舉離諸葛亮年代較近的一些文獻,距離越遠越不真實,暫且不講。

    1.【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劉表在哪兒?荊州治所襄陽,與現在的南陽市何干?家在宛城豈非依張繡?

    2.【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裴松之於此,解說躬耕地引入習鑿齒著述。因玄卒於南昌還是襄陽,時有異議,嚴謹的裴松之,引入《獻帝春秋》的不同說法,並說此書所云,與本傳不同”。所以如果 當時有“臥龍崗說”裴自然也會引入。

    3.【“亮在荊州,於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史載四人皆在襄陽勸業堂就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史書記載很清楚孟公威若在汝南。只有在襄陽隆中才能是北歸。在宛城的話,汝南孟公威是“東歸”!

    4.【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亮乃北行見備,……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劉備在樊城,諸葛亮只有在隆中才能北行見備,如果在宛城就是南行見備了。而且隆中對策發生在隆中絕非宛城,否則“張魯在北”嗎?能言“西和諸戎”嗎?能言“以向宛、洛”嗎?此“宛”不正是宛城嗎?《隆中對》自身所含地理方位不已經給出了躬耕地在隆中而非“臥龍崗”嗎?!

    5.《出師表》【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就是史學源頭所能給予“南陽臥龍崗”說的唯一支援“躬耕於南陽”,不多,五個字。需要指出的是,“草廬”是謙詞,類同“寒舍”,作為《隆中對》的題目不倫不類,更不能作判別躬耕地的標準。否則諸葛亮豈不“卑鄙”了?!參閱“自比管仲、樂毅”等語,“不求聞達於諸侯”則顯得“言不由衷”了!哈哈。

    6.再看漢中武侯祠的建立及蜀漢的祭祀之風【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襄陽記曰: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偪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於是始從之。)】【秋,魏鎮西將軍鍾會徵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嗣爵。(襄陽記曰: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漢中沔陽武侯祠為官方正式祭祀地,諸葛逝後“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但最終修成正果的全國九大武侯祠,皆與武侯生平直接相關之地。 在介紹武侯子女時,裴松之引入“諸葛娶醜女”的襄陽民間佳話。沔南名士黃承彥家在今隆中黃家灣,與亮家不遠。

    7.陳壽進《諸葛亮集》上疏言【臣壽等言:……,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再次指明亮“避難荊州,躬耕於野”的“三顧”舊事。

    8.最後,是陳壽對武侯的評價【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顯然,裴松之不滿此評,花了很大篇幅引入袁子等評論,實屬罕見,並以李興的祭文作結【……(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今我來思,覿爾故墟。……)】此《立碣表閭》碑在“隆中”有疑義嗎?該祭文多駢句,很多南陽朋友點讀不對,多附會“於沔之陽”與隆中無關,哈哈!其實該文頭句八字簡略敘事講起因,古文言簡意賅嘛。二句描寫儀式,雖略卻莊雅。三句記登隆中山至亮宅。後或頌或揚或嘆或贊,一氣呵成,文辭美極。 “天子命我,於沔之陽”實指劉弘奉詔討伐沔北張昌叛亂功績,或指奉詔沔陽武侯祠祭亮返襄至亮宅事。參照“鼓鼙而永思”的國家儀式之規格,應是後種。無論哪種皆與宛城無關,因漢水與宛之間還有唐白河湍河等三大河流,“陽”不了那麼遠!

    綜上,史學原著“躬耕地”皆無一字提“宛”,反而三處明言“鄧縣隆中”、“隆中”、“隆(中)山”。蜀漢舊臣陳壽指明亮躬耕於“荊州(襄陽)之野”,曹魏魚篆、東晉司馬彪也持此論。而劉弘、李興、王隱、習鑿齒、裴松之確指“隆中”,是毫無疑義的。以上均與“躬耕於南陽”無衝突。反觀東漢光武帝南陽人劉秀,實則現襄陽市棗陽吳店人,這沒有異議,為何?查《漢書.光武帝紀》即得“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沒有爭論必要。

    總之,從陳壽(233年~297年)至裴松之(372年~451年)、酈道元(472年~527年),即從漢末、三國、歷兩晉至南朝宋(直至梁,後文證之)和北朝北魏,諸葛躬耕地並無爭議,即襄陽城西之隆中!

  • 5 # 關河九州

    在諸葛亮躬耕地之爭中“襄陽隆中”說要站住腳,就必須解決一個諸葛亮自述“躬耕於南陽”而襄陽隆中又不屬於今天南陽的矛盾問題。有學者認為,諸葛亮所說之“南陽”為郡名,在東漢時期,襄陽隆中屬於南陽郡的鄧縣。針對這種觀點已有不少質疑與批判的文章,如任崇嶽研究員認為:“至遲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劉表之前,南陽郡鄧縣不管轄隆中,可知劉備三顧茅廬不在此處。”王大良教授提出:“‘襄陽說’所依據的資料,不僅無一記載諸葛亮躬耕於隆中,況且後面的資料有明顯地抄襲以前資料的痕跡,其多出的部分顯然是作者所妄加,不足為憑。《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正文未提到隆中一地,鄧縣之名亦屬晚出。把襄陽隆中說成諸葛亮躬耕地和三顧茅廬處,很大程度上是後人的附會。至於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①從諸葛玄南下來看諸葛亮的躬耕地

    諸葛亮祖上是琅琊大族,由於東漢末年的社會動亂,少年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流亡南方。從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離開琅琊到諸葛玄去世這段歷史,由於史料記載的分歧,我們需進行必要的考證。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從中可知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去世後,他便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玄後來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一行也隨之來到了荊州。諸葛玄投奔劉表時,史書只是說“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諸葛玄與劉表有老關係,諸葛玄初見劉表一定是在荊州的治所襄陽。但劉表是否會最終把諸葛玄安置在襄陽則是有疑問的,我們可以把諸葛玄同後來投奔劉表的劉備作一個比較。論與劉表的親近程度,諸葛玄比不過身為皇族後裔的劉備,但劉表為人外寬內忌,把投奔他的劉備派往新野抵禦曹軍。諸葛玄既然不如劉備那樣受劉表信任,又有曾被袁術任命的汙點,劉表是不會讓他安穩地呆在襄陽的。參考劉備的境遇,諸葛玄應是投奔劉表不久即被派往南陽。東漢末年的南陽郡是兵家交鋒之地,新野和鄧縣等地更是劉表抵禦北軍的屏障,把政治流亡者安置在這裡作為擋箭牌最合適不過。建安二年(197),降而復叛的張繡被曹操擊敗後,“繡奔穰,與劉表合”,說明穰(今南陽鄧州)在諸葛玄去世的建安二年及此前是受劉表控制的。有學者認為諸葛玄到荊州投奔劉表就一定被安置在襄陽,這是沒有根據的。諸葛玄在世時,諸葛亮等幾個孩子的生活還能有所保障,但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兄弟便不得不自謀生路了。諸葛亮躬耕於隴畝,絕不是故意隱逸之舉,而是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事實證明,劉表對故人的孩子沒有給予任何照顧,說明諸葛玄同劉表不過是一般認識罷了。劉表為人“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且諸葛玄作為袁術的人,劉表不能不有所顧忌。諸葛亮對劉表也沒有什麼好印象,這也可以解釋諸葛亮為什麼勸劉備奪取荊州。鑑於此,諸葛亮的躬耕生活自諸葛玄去世的建安二年就開始了,直到他出山輔助劉備的建安十二年,一直過著耕讀的生活。

    ②從原始資料來看諸葛亮躬耕地,正史關於諸葛亮躬耕地最原始的材料只有三條,而這幾則材料都是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正文及其註釋中出現的:1.《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躬耕地在南陽無疑。2.《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東晉王隱《蜀記》雲:“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是提到“隆中”最早的文獻,西晉永興年間為公元304—306年。此據蜀國滅亡只有40來年的時間,李興又是蜀華人李密的兒子,劉弘是奉皇帝之命觀亮故宅,立碣表閭的,故這則材料的可信度值得重視。但李興在文中明確提到諸葛亮故宅是在“沔之陽”,即漢水的北岸。即便當時確有“隆中”一地,也絕不是現在的襄陽隆中。3.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此則材料是第一次把隆中與襄陽聯絡起來,李興所說漢水北岸的隆中,顯然不是習鑿齒所說的“襄陽城西二十里”之隆中。習鑿齒生活的東晉據三國已經100多年了,又是襄陽人,他的話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王隱也是東晉人,也就是說直到東晉時才有人提到“隆中”地名,若三國時真有諸葛亮躬耕“隆中”之說,為諸葛亮作傳的陳壽不會隻字不提。越是最原始的材料越可信,此為常理。至於南北朝的一些文獻,包括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以及唐宋以來的文獻關於諸葛亮的記載,因年代久遠,均不能作為信史對待。上述材料中,諸葛亮的自述可以說是鐵證,任何人也撼動不了,但由於諸葛亮躬耕隴畝的事蹟在史書中沒有更多的記載,加之受現實利益的驅動,才引起人們千百年來的爭論。《三國志》關於劉備三顧的記載也有助於判斷諸葛亮的躬耕地。劉備見諸葛亮之前,軍隊駐於新野,當時複雜的軍事鬥爭形勢使得一軍主帥遠離軍隊去訪求人才是不現實的,何況是往返三次才得以相見。諸葛亮的躬耕地距劉備駐軍之地不會太遠。再結合相關史料以及前述諸葛玄在世時即有可能被劉表安置在南陽的分析,諸葛亮見劉備前的躬耕之地應始終在漢水以北的南陽。

    ③ 從其它方面來看,就算諸葛亮躬耕地不在今天的南陽臥龍崗,也極有可能在今天南陽新野、鄧州交界附近的地方或者新野、鄧州境內,否則根本就不夠劉備往返來回跑路。今天的襄陽隆中頂多算是諸葛亮之前遊學居住的地方,而非躬耕之處,況且如今的襄陽的隆山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之前的“阿頭山”,並不歸屬於東漢時的南陽,因為《後漢書 郡國四》中記載:“襄陽有阿頭山”。而且令人匪夷所思的的是,這個“阿頭山”在習鑿齒所謂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之後神秘的消失了,至於它為何消失史書上也沒有詳細地記載,這不能不讓人產生聯想。也許會有人說襄陽山多了今天的襄陽隆山未必是“阿頭山”,但是不要忘了“襄陽說”所信奉為權威的並多次引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漢時期,譚其驤主編,1982年)在現襄陽“隆山”處並沒有標註“隆山”反而標註為阿頭山。

  • 6 # 古塔靈煙

    赤伏起禿運,臥龍得孔明。當起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四海雲升。(李白)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碑文。先生悔運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今人一覽淚沾襟。(白居易)南陽臥龍崗碑文。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文,辭後不復臥南陽。(杜甫)南陽臥龍崗留言。

  • 7 # 老蘇224346555

    題主描述中的”不要人身、地域攻擊”,很好。可是其中的2中的”胡說八道”就違反本意,有點地域攻擊和霸道的感覺?農耕,諸葛亮從琅琊到襄陽求學,就不是一般的農夫啦!其中的5中的”以訛傳訛”也覺不妥,用附會二字恰當些?

  • 8 # 牙缸子T

    赤伏起禿運,臥龍得孔明。當起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四海雲升。

    魚臺

    (李白)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碑文。先生悔運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南陽湖

    答案:山東濟寧魚臺南陽湖畔

  • 9 # 成功66211253

    我來回答一句不管諸葛亮在襄陽或者在南陽,天天掙這有意思嗎?你南陽人不要亂噴一個一千多萬的人口的地級市GDP不及襄陽五百多萬人口GDP相差四百多億,講點粗話噴個雞毛,用事實說話你五百年後超過襄陽在談別的,一個富豪和你們南陽路邊乞丐有什麼好談的,不要老拿襄陽比給你們臉上貼金。

  • 10 # 襄陽賈芸

    關於躬耕地的爭論,襄陽和南陽曾經各自組織專家論證躬耕地在自己的地盤上,其中襄陽請的是譚其驤先生,譚其驤先生旗幟鮮明的認為躬耕地就在襄陽附近的隆中;南陽對應的請了史念海先生,但史念海先生比較中立,並沒有表態,只是負責彙編了南陽說的論文集。從此之後學術界不再爭論這個問題,因為爭論已經沒有必要,文獻就那麼多,該說的都已經說完了,沒有新資料的情況下,沒必要再爭。梳理一下爭論雙說的論文:

    主張襄陽說的直接證據有三個:

    第一:裴松之注三國志: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第二:酈道元《水經注》。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

    第三:《荊州圖幅》:“鄧城舊縣西南一(十)裡,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這三部書不僅直接說明了躬耕(三顧)地就是襄陽附近的鄧縣隆中,而且三部作品沒有明顯的引用關係,屬於不同的角度談論了同一個問題,相互證明,基本上算是鐵案。在這三部作品之後,無數作品引用了這三條史料,也均無疑問。

    加上一個旁證唐代《元和郡縣誌》:古諺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這與前三個證明相互應證,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地方不歸襄陽管轄,自古有之。

    襄陽說對南陽說的反駁很少,但有一些,比如唐代人到了當時的南陽郡,就緬懷下諸葛亮,那是因為躬耕於南陽這句話,他們並沒有提到躬耕地具體在哪裡。真正明確提到諸葛亮在現在的南陽市臥龍崗躬耕的資料很晚才出現,如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之類的書,這些資料不足以推翻之前的史料。

    南陽說的證據主要有兩條:

    第一:諸葛亮自己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第二:習鑿齒《襄陽耆舊記》卷三《山川·漢水》: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

    南陽說能找到直接說躬耕地在現在南陽市的史料很晚,如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之類的書,效力並不高,真正有效力的還是這兩條,尤其是第二條,南陽說據此認為漢江以南沒有南陽郡的地盤。所以在漢江以南的隆中,肯定不歸南陽郡管轄,根據排除法,襄陽隆中被排除了,就只有南陽臥龍岡。不管是荊州圖幅,還是習鑿齒的書,都是錯的。

    他們還提出:習鑿齒是襄陽人,他把諸葛亮的躬耕地寫到襄陽,是為了給襄陽貼金,不可信;如酈道元的水經注確實明確寫了三顧地就在襄陽隆中,但是那段話同樣提到了天子命我於沔之陽,這與襄陽隆中在沔陰有矛盾,所以酈道元的書有誤。

    個人觀點:襄陽說有直接的證據,更可靠一些。南陽說的主要力量還是在質疑襄陽說,但是僅僅是質疑不能否定史料。

    比如:酈道元的水經注寫的很清楚,三顧地就在襄陽附近的隆中。而那句天子命我於沔陽,歷史記載也很清楚,當時的皇帝命劉弘去平叛,駐地在南陽(沔之陽),臨走前天子讓他多思考問題,多追隨聖賢,但隨著戰事推進,劉弘到了襄陽,並長期在襄陽守,期間去緬懷諸葛亮,並無不妥。總不能不讓劉弘過漢江吧。

    再比如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這句話沒有問題,這是南郡與南陽郡的大致界線,總有例外。除了隆中之外,水經注還提到了八處地名,都在沔南的南陽郡地盤。南陽說一直堅守的漢江以南絕對沒有南陽郡地盤,一直都是他們自創的理論,並無什麼價值。

    還是那句話,古人的記載並非絕對可信,但想推翻一個歷史記載,需要的是更多的實證,僅憑自己的各種質疑,就推翻歷史記載,那不是學術應該有的態度。

  • 11 # 塵緣未了cywl

    首先,孔明家族為何南遷,因為躲避兵禍戰亂,因與劉表有舊是以才來襄陽投靠(此時襄陽為荊州治所),孔明先生一個外鄉人在異鄉能夠成名與其背景人脈分不開的,其二個姐夫蒯家龐家皆為襄陽旺族,其岳家與劉表蔡瑁乃是姻親……

  • 12 # 千萬千千萬

    襄陽朋友提出了問題,強調引經據典很好。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實為襄陽隆中與南陽臥龍崗之爭,沒有第三方介入,我就以反證法進行一次梳理,以供網友辯析解讀。

    最早記載諸葛亮居住地的是《蜀記》。距諸葛亮約70年。其內容中的主人翁劉弘,奉天子之命公祭武侯的典禮,發生在《蜀記》前10年,二者基本同步。因此其記載的真實性不容質疑。

    《蜀記》載:“天子命我於沔之陽,登隆山遠望,軾諸葛之故鄉″。也就是說諸葛亮的故鄉,在沔水(漢水)以北名字叫隆山的地方。但是170年後,有位襄陽人習鑿齒在他私人書本中寫道:“亮家於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很明顯這個隆中位置在沔水南邊,與《蜀記》所載不是同一個地方。不可釆信。南陽有古詞典《爾雅》記:“宛中→隆(山)”。與《蜀記》記載相吻合。

    《晉書》載:魏文帝曹丕初登帝位(公元220一226年),曹仁駐襄陽,恐遭吳、蜀襲擊,欲撤離襄陽。曹仁軍隊縱火焚燬襄陽和樊城兩座城池。這個記載可信度極高。由現代考古發現,今天的襄陽與樊城,缺乏三國之前遺蹟。最早遺蹟為晉代。同時襄陽周圍發掘出兩座城廓遺址,皆為三國之前的遺蹟。這兩處遺址分別是歐廟遺址和鄧城遺址。

    歐廟遺址的定性懸而未決。襄陽不敢定性(因為如定性為古襄陽城,那麼城西二十里就沒有叫隆中的地名。隆中故居不保;如以晉代政區劃分。隆中在襄陽城(新城)西二十里處。但晉代南陽不是郡,而是南陽國,轄14縣,不轄鄧縣)。而鄧城遺址卻被定性為古鄧國和鄧縣原址。其目的不言而喻。巴掌大的地方,古樊城憑空消失,讓人生疑。

    實際上,三國時期被焚燬的兩座城池(襄陽城、樊城)的鑑別很簡單,積炭和焦土是肉眼都能分辯出來。寫到這裡,累了。不說了。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在哪裡?由大家分辯吧。

  • 13 # 飄逸的歷史

    提問者要求引經據典,這可實在難為臥龍崗說的支持者了!臥龍崗哪有什麼經典可引證?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臥龍崗最大的證據不外以下三點:

    第一就是否認隆中的歷史記載!

    其次就是靠“南陽”二字碰瓷!

    第三就是用半吊子的文言文曲解個別古文!

    反觀隆中,卻有著近1800年的各類史料,這些史料的相互印證就構成隆中說可信的證據鏈!而臥龍崗則完全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臥龍崗支持者只能透過曲解古文提出個別觀點,但沒有其它史料印證,所謂“孤證不立”,但臥龍崗支持者卻當鴕鳥對此視而不見!

    就拿“於沔之陽”來說吧!

    西晉王隱《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

    臥龍崗說支持者無視“於沔之陽”之後接的是“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而與“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是兩句話,非說隆山在“於沔之陽”。既然有爭議,那就用其它史料來佐證吧。

    首先看“天子命我”!

    據史書記載,劉弘受天子之命在沔北討伐張昌叛亂!“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聽著軍樂而長久思考,受先賢遺澤的庇佑取得了成功。”很顯然就指成功討伐張昌叛亂件事!那麼“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是“天子之命”嗎?看史料!

    《蜀記》原文說:“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有說是受天子之命嗎?沒有啊!

    距西晉僅200年的著名歷史地理名著《水經注》記載“車騎(將軍)沛國劉季和(劉弘)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有說是受天子之命嗎?沒有啊!唐代所修正史《晉書》說:“(李)興之在弘府,(劉)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有說是“天子之命“嗎?還是沒有!唐吳從政在《襄沔記》其中說:“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有提受天子之命嗎?同樣的沒有提。

    以上,早期史料沒有一個說劉弘去諸葛亮故宅是受天子之命!反而都說是受劉弘之命!難道天子之命不如劉弘之命重要所以未記載嗎?你覺得可能嗎?劉弘之命能說成天子之命嗎?搞笑吧,劉弘、李興不要腦袋了?很顯然據史料佐證“天子命我,於沔之陽”只能指“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絕不能指“ 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

    臥龍崗方面能拿出其它史料佐證劉弘是受天子之命去隆山參觀諸葛亮故居嗎?他們拿不出,因為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劉弘參觀諸葛亮故居是受天子之命!

    其次,劉弘參觀的諸葛亮故宅到底在哪裡!

    有哪本史料說劉弘是到臥龍崗參觀諸葛亮故居的?沒有!1800年來沒有任何史料說過劉弘去臥龍崗參觀諸葛亮故居!反倒只要提到這件的史書無一例外的指出劉弘參觀的諸葛亮故居在今襄陽隆中!

    比如《水經注》就明確記載“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興)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沔水又東經襄陽縣北。”古代權威歷史地理著作《水經注》明確指出劉弘去的諸葛亮宅是在“沔之陰”的隆中不是“沔之陽“,難道酈道元比今人還不懂古文嗎?

    臥龍崗能找到其它史料說劉弘去的是“沔之陽”嗎?搞笑,當然找不到!因為那麼本來就不是事實!

    第三、《蜀記》、《晉書》都記載“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即立過碑!那麼這個“碣”在哪裡呢?

    宋王象之撰《輿地碑記目》記載“襄陽府碑記,諸葛武侯故宅碣,晉李興撰。”

    清倪濤《六藝之一録》記載“襄陽府碑記,諸葛武侯故宅碣,晉李興撰。”清楊守敬《湖北金石志》記載“諸葛武侯故宅碣,在襄陽府,晉李興撰。”

    看看吧,史料記載劉弘立的“諸葛武侯故宅碣”就曾經在襄陽府啊!如果是參觀南陽臥龍崗諸葛亮故居立的“碣”,怎麼會跑到襄陽府?以臥龍崗喜歡收藏明清碑刻的性子,絕不會放過西晉的這塊絕好的碑呀!

    那麼有史料說過這塊碑曾在南陽臥龍崗嗎?沒有!臥龍崗方面仍然找不到任何史料說劉弘曾經在臥龍崗立過“諸葛武侯故宅碣”!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隆中方面可以從“天子命我”、“ 諸葛亮故宅所在地”、“ 諸葛亮故宅碣的所在地”三個角度,透過多種史料,立體的印證劉弘參觀的就是漢江南岸、襄陽西的隆中諸葛亮故居!

    而臥龍崗支持者除了蒼白無力、自以為是的“於沔之陽”四個字外,找不出任何一丁點史料佐證!那麼歷史真相如何就不言自明瞭!

    這僅是一個小例子,但從中折射出一個真象,那就是“隆中說”有豐富的史料反覆印證,而“臥龍崗說”則缺乏史料支援!

    特別是1800年來沒有史料否認隆中是劉備三顧地,沒有史料否認隆中是躬耕地,沒有史料否認隆中是諸葛亮家!

    而臥龍崗在明清《一統志》這類由官方修撰的文獻中都沒有與三顧發生過關係。明一統志還是南陽人主持編修的哦!其中說隆中諸葛亮宅“有三顧門”,而臥龍崗根本沒提與三顧有關。

    隆中甚至可以拿出歷代南陽地方誌做為證據。

    如《明嘉靖鄧州志》就說:“十二年, 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清乾隆新野縣誌》說:“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說得更要氣死今天南陽人!!

    “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

    看見了嗎,連直接管轄臥龍崗的南陽縣地方誌都公開表明態度,承認“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啊!南陽縣自已都承認臥龍崗不是真躬耕地了,孰是孰非還有疑問嗎?

    臥龍崗能找出襄陽曆代地方誌支援臥龍崗說的言論嗎?呵呵!

    綜上可知,隆中說有豐富的經典可以引證,甚至包括歷代南陽人編撰的南陽地方誌都是隆中說的有力證據!而臥龍崗有什麼?只有當今某些南陽人胡說八道的嘴而已!

  • 14 # JLPAY

    南陽時勢造英雄

      劉慶柱(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我先談一下南陽在漢文化形成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漢文化是漢代形成的國家主體文化。漢文化的分佈地區在國際上叫“漢文化圈”。漢文化形成於西漢時代,東漢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漢文化核心內容是漢字、儒家思想、漢譯佛經的佛教信仰、重農理念、貨幣官鑄、鹽鐵官營、律令制國家、宗法制社會等一直延續兩千年,其中有些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古漢字從大篆到小篆,小篆到漢隸,漢隸到楷書,都是漢代確立的。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到了漢代,獨尊儒術,才把儒家推崇出來。從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到漢武帝才全面形成。這種國家分層管理體制直接影響到今天的世界。

      漢代尤其是東漢時代,南陽是漢文化的重鎮。從考古學觀察、研究歷史,材料與工具之於人類歷史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因石器發明進入原始社會,因銅器發現進入王國時代,因鐵器進入帝國時代,即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時代。中國古代歷史上,鐵器時代的物化載體遺存中,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就是在南陽地區發現的,如瓦房莊漢代冶鐵遺址。瓦房莊冶鐵遺址在世界都很知名,屬於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古代最大的冶鐵遺址。可以說南陽是漢代中國最大的鐵工業基地。漢武帝利用南陽的鐵器,不僅提高了生產力,而且改進了部隊的裝備,開疆拓土,使漢王朝版圖西到新疆,東至“樂浪四郡”,南到南海,基本奠定了近代國家的基礎。因此,談到漢帝國,就會想到南陽。南陽的鐵器改變了中國的一個時代,使中國社會從王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我曾在20世紀80年代發掘了西漢王朝都城——漢長安城未央宮(皇宮)之中一座大型中央官署建築遺址。遺址出土六萬多片骨片,上刻文字記載了西漢王朝重要地區給中央上繳各種軍事武備的檔案,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南陽。也就是說,南陽實際上是國家最大的武器生產和供應地之一。作為“南陽工官”實際上是當時漢帝國的直屬中央國防企業。“南陽工官”應屬於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三個“工官”之一(即河南工官、潁川工官、南陽工官),瓦房莊冶鐵遺址也證明了這一點。

      漢代四百年間,長安與洛陽為兩京,南陽為“南都”。漢代文學家除著有《兩都賦》、《兩京賦》之外,還著有著名的《南都賦》。這個“南都”就是南陽。東漢時期劉氏家族及政治集團的核心成員多在南陽。東漢一代,南陽成為中國繼洛陽之後的第二政治中心,權貴雲集,文化發達,學風濃厚。東漢時期的名人張衡、張仲景都是南陽人。所以,南陽是一個讀經誦史、增長才識的好地方。東漢末年,南陽經黃巾之亂和曹操、張繡的宛城之戰後雖然有些破敗,但畢竟還是東漢南都和帝鄉。

      提到南陽,大家就想到諸葛亮;提到諸葛亮,大家就想到南陽。南陽是諸葛亮實現政治抱負的平臺,諸葛亮正是從南陽走上中國歷史大舞臺的。作為一位政治家,諸葛亮很懂得時勢造英雄的道理。十七歲是他開始成形的時代。政治上“成形”需要相應的政治舞臺。諸葛亮有一個正統觀念,就是要輔佐漢室。在當時的環境下,南陽是高層政治人物生活的地方,只有到南陽才能找到漢代的正統,才能參加到當時的政治“圈”裡去,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政治精英,其他地區沒這麼大的政治“圈”。同樣,要想扶持漢文化,恢復漢帝國,南陽是最理想的地方,其他地方造就不出來這樣的政治家。這就是諸葛亮選擇南陽的必然。

      現存和出土的實物資料也證明了南陽具備諸葛亮所憧憬的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歷史是人創造的,人在創造歷史時,留下了相應的遺物、遺蹟等物化載體的遺存。諸葛亮所在南陽,是當時南陽的郡治所在地,也就是宛。漢宛城遺址已找到,就在今天的南陽市區。這足以證明現在的南陽就是東漢時的南陽。臥龍崗作為歷史名勝,景觀相當協調,四周特別遼闊。置身臥龍崗,好像回到了1800多年前諸葛亮所生存的空間。南陽漢畫像石是諸葛亮同時代的遺存,諸葛亮之所以有那樣的思想與人格,與反映當時南陽畫像石所折射出的仁、義、禮、智、信精神文化的薰陶分不開。

      從邏輯推理和實物資料分析,現在的南陽就是當年諸葛亮躬耕的“南陽”。我今日重遊諸葛躬耕地,也感到非常興奮。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今天談南陽,實際是上在談漢文化。談漢文化的落腳點,就不能不提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忠義的化身。人們在諸葛亮身上寄託著一種為國、為民的理想。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諸葛亮身上集中地體現出來。如果說國學大家孔孟是思想家的話,那麼,諸葛亮就是實踐家。諸葛亮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孔孟。好多我們讀不懂的孔孟東西,透過諸葛亮的言行再現出來。

      諸葛亮的治國用法代表一種精神,我們紀念諸葛亮就是為了傳承弘揚他的精神。世世代代的人們透過各種形式瞭解諸葛亮。讀書人看《三國志》,一般文化水平的人看《三國演義》,沒文化的人去聽諸葛亮歷史內容的戲,現代人看諸葛亮歷史內容的電視劇。一代代人把諸葛亮推進了千家萬戶。1958年秋,毛澤東主席在河南鄭州接見南陽縣委一位書記時說道:你們南陽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哩!南陽有個臥龍崗,據說諸葛亮曾在那兒隱居過。諸葛亮,能人呵!可見,諸葛亮已經成為了南陽的一張名片、一個符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凡是華人,沒有說諸葛亮不好的。無論哪個人,哪個王朝,那個政黨,其政治觀點可以不一樣,甚至水火不融,但在諸葛亮的評價上沒有爭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我們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都有爭議,但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評價從古至今,口碑一致。時勢造英雄,英雄又改變了時代。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三國這段歷史,也就沒有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代——唐代。

      二月河(著名作家):南陽是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移民城市。秦設三十六郡,遷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不軌之民就是指手工業者、小知識分子、破落貴族、不安分的自由民,實際上是一次早期的精英聚會。這次精英聚會造就了南陽的文化優勢。南陽處在長江流域文化板塊和黃河流域文化板塊的中間,南北文化在此交匯,形成複雜的文化特色。文化厚重比不上洛陽、西安、開封,但文化的複雜性在全國首屈一指。先秦時期,南陽已是交通樞紐,兩漢時又是科技重地、重工業基地(冶鐵業)和政治文化中心。東漢時,南陽又成為劉秀的“老幹部基地”,“王侯將相,第宅相望”,“驅車去弄馬,遊戲宛與洛”,足見南陽地位之高。因此,當時南陽在全國乃至在全世界都是頂尖的城市。南陽特殊的歷史環境產生了張仲景、張衡等世界級名人,吸引諸葛亮來到這裡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當時還沒有科舉制度,推薦與選拔相結合。如果沒有南陽這種政治環境,沒人推薦,沒人選拔,怎麼可能到中央做官。諸葛亮有志於安天下,有志於有所作為,必然選擇南陽這樣好的平臺、好的環境。

      我們現在討論諸葛亮躬耕地問題,要用唯物史觀,從更高的層次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只為名,也不能只為利,要為中國歷史文化作貢獻。發展旅遊業,樹立文化品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文化修養,提高全民族對文化認知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討論諸葛亮這樣的歷史名人與南陽的關係,要把南陽的地域文化特點結合起來,從更高層面理解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對南陽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諸葛亮為何躬耕南陽

      王震中(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從南陽曆史沿革及南陽在歷史上的地位上來分析一下諸葛亮選擇在南陽定居的原因。南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人傑地靈,自然風光與文化交融在一起,留下許多文化資源,在全國都是獨特的。

      南陽建郡始於戰國後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南陽郡,郡治在宛,就是今天的南陽市,這點已非常明確。南陽為什麼稱為南陽,也很明確。古代命名地名的傳統是水之北、山之南為陽。山指南山,即今天的伏牛山;水指漢水。南陽位於伏牛山之南,漢水之北,因此稱南陽。當時南陽郡與南郡劃分時,是以漢水為界,漢水之北稱南陽郡,漢水之南稱為南郡,在歷史上很明確。因此,歷史上南陽的地理沿革很清楚。

      秦漢時期南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都說到南陽“宛,西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南陽是天下名都,宛就是南陽郡治所在地,即現在的南陽市。戰國、秦漢時,南陽的軍事、政治地位非常突出。漢代南陽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光武帝的“帝鄉”,地位僅次於洛陽,政治上具有特殊地位。春秋戰國時,南陽就是楚國最著名的冶鐵中心,《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代魏,遷孔氏於南陽,大鼓鑄,連車騎,遊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戰國至秦漢時,宛是冶鐵和手工業重要基地,《鹽鐵論》說宛是“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一,有全國最大的冶鐵遺址。因此,從春秋戰國到西漢,南陽的經濟實力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文化上,南陽漢畫像石是全國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規模最大。漢畫反映出南陽當時的經濟發達和貴族雲集的程度,更加證明了南陽漢文化的燦爛和獨特。由於南陽有這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才產生出范蠡、張仲景、張衡等歷史名人,才吸引諸葛亮到南陽躬耕。

      諸葛亮一生,輝煌光彩的地方很多,南陽作為他的起步地,決定了他的政治走向,是他實現抱負和理想的起點,是他人生最濃重的一筆。諸葛亮當年躬耕南陽,不是所謂的隱居,不是一般意義上在戰亂時期像陶淵明一樣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隱藏起來,而是他為後來大展宏圖作充分準備。他定居南陽,是他看準了南陽是一個政治、軍事資訊的彙集地,能夠掌握多方勢力的發展走向,有利於他學習謀劃和對整個國家形勢的分析。因此,南陽決定了諸葛亮一生的事業,正像《草廬對》所說的那樣,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

      諸葛亮有著偉大的政治抱負。這種抱負不是在劉備三顧草廬時突然產生的。他的智慧,他的政治、軍事才華是他在南陽蒐集各種資訊、情報和綜合分析的結果,與他選擇南陽密不可分。如果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光有智慧,沒有可供分析的資料、資訊,他就無法掌握全域性,也就無用武之地。他的這種選擇跟他當時的政治抱負和後來的成就都是一體的。

      諸葛亮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在中國歷史上備受尊重,在華人心目中佔有非常重的地位,被當作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在歷史文化中,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代表,歷朝歷代,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黨派,只要是華人,對其推崇和敬仰都是一貫的。而南陽的另一個歷史名人范蠡,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傑出的奇人、奇才,被稱為“千年一陶朱”。范蠡的歷史貢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兵戰,范蠡協助勾踐復國;二是商戰,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隱姓埋名,下海經商,成為商業巨人。

      諸葛亮和范蠡有一定的可比性,如他們的智謀和南陽對他們政治生涯產生的影響。但有些地方是無法比的,如范蠡的輔佐勾踐、忠心越國,就不能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境界比。

      南陽可供發掘的歷史人物很多,每個人物都有他的獨特性。把這些優秀的歷史人物放在整個南陽的歷史文化裡面,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文化素質和文化追求,形成更好的包含歷史文化傳統的南陽文化特色,助推南陽文化事業的發展。

      王子今(華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學會會長):我們從南陽的交通地理形勢來看一下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戰略選擇。春秋戰國時期,以南陽為一端,聯絡關中平原和江漢平原的武關道已成為秦楚之間的交通要道。由百里奚“亡秦走宛”可推知當時經由南陽通往秦地和洛陽方向的道路都是暢通的。吳王闔閭和伍子胥伐楚也是透過武關道實現的。秦統一戰爭中,秦始皇以強大的軍力控制了武關道,形成了對楚地的嚴重威脅。劉邦透過武關道先項羽入關,搶先控制了秦政權的重心地帶。楚漢之爭的最初發生,也是由於劉邦自武關而南陽的軍事行動。

      《漢書·地理志下》寫道:“宛,西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可見,南陽的繁榮,是以優越的交通地理因素為重要條件的。除了控制武關道交通之外,“東受江、淮”所記述南陽與東方和東南方向地域的交通關係,也值得重視。“南陽好商賈”也是因為交通優勢而形成的經濟特徵。南陽這一特殊的交通地理條件,在兩漢之際尤為突出。東漢以來,隨著其政治地位的上升和南下移民潮的興起,南陽作為四通的樞紐,聯絡南北的交通重心地位愈益顯著。

      西漢之際和東漢末年,中原人口向東南遷徙應當都經過南陽郡,有些移民可能曾經在南陽地方居留。南陽是經受移民浪潮衝擊的南北交通要道的樞紐,也很自然成為連通各地的資訊中心。

      諸葛亮選擇南陽作為居所,以眼觀天下,分析形勢,等待時機,顯然注意到了南陽集中交匯四方資訊的優勢,體現出不同凡響的政治家、軍事家的戰略眼光。諸葛亮躬耕的臥龍崗下邊幾十米就是當時的南北交通要道宛襄大道,諸葛亮正是利用南陽的這種交通、資訊優勢,觀摩時局的變化,綜合分析各種資訊,時刻把握天下大勢,從而才能提出《草廬對》這樣的正確的應對時局的方法。

      趙保佑(河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從歷史條件分析,南陽是東漢時期劉氏集團的崛起地。南陽距洛陽很近,劉秀建都洛陽,南陽成為京畿之地,實際上是首都洛陽的後花園。南陽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糧食生產基地和冶鐵中心,實際上是當時的軍事工業重地,而鐵器支撐了整個農業文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找到理論的支撐點,再透過嚴密的邏輯推理,結合人才成長的規律,就能夠論證出諸葛亮為什麼會躬耕於南陽。我認為,諸葛亮在南陽用“蟄居”一詞而不是“隱居”更準確。因為隱居有幾種含義,一是政治家落魄之後,隱姓埋名,藏於偏僻之地,避免新的災難;一是清高的文人為躲避政治風波,遠離政治圈。而諸葛亮實際上是潛伏在南陽,是為了實現高遠志向而居住在京畿之地,待機而出,待價而沽。在劉氏集團的代表劉備三顧草廬之後,諸葛亮覺得他的志向得到了尊重。為了報知遇之恩,匡復天下,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就走出南陽,輔佐劉氏。

  • 15 # 白這個顏色

    這本是扯淡問題,諸葛亮的【出師表】親口說自己躬耕於南陽,今天的學者逆天到隨便八卦,完全無視歷史的真實性,隨心所欲蹭熱度,炒作自己。諸葛亮在哪裡躬耕,難道諸葛亮自己說的不算?這種睜眼說瞎話的所謂文人,一定是從秦坑中穿越來的,永遠改不了被活埋的德性。

    學者質疑諸葛亮躬耕的地點,是不是要以諸葛亮為依據?有什麼證據比諸葛亮的親自證明有力呢?如果是這樣搞,世界學者都證明諸葛亮是在安徽鳳陽躬耕。這是有據可依的。愛因斯坦晚年相信神學,就對諸葛亮的躬耕地作過科學論斷,證明諸葛亮是鳳陽人,躬耕鳳陽,愛因斯坦根據當時書籍書寫的材質,確認鳳陽的鳳,因為風化原因,模糊成南,故誤稱為南陽。諸葛亮與隆中沒半毛錢關係,於南陽也無關,是訛傳。

    【史記 民傳】載:三國時期,唯安徽鳳陽生產布衣,為地方保護遺產,從不外銷,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已經說明諸葛亮是鳳陽做布衣的裁縫。物以類聚,一個賣草鞋,一個小商販,一個殺豬的和一個裁縫,此四人能走到一起,是有共同點的。而風陽花鼓這個頗具名氣的地方舞,在鳳陽又叫【孔明鼓】,所使用的曲子依然是諸葛亮當年喜歡的【梁父吟】。鳳陽的躬耕村現在還保留著諸葛亮使用過的農具。茅廬鎮還在。

    在朱元璋的祖譜中,明顯記載了蜀國滅後,為避諸葛滅門,諸葛亮提前讓後人改為朱姓,鳳陽的臥龍崗,前有臥龍諸葛亮,後有飛龍朱元璋。朱元璋就是諸葛亮第五十八代孫。歷史自有其真實的存在,不是任你們胡說八道的,諸葛亮的老婆就是臥龍崗黃家寨人,遍山桃花,後人改稱桃花島,其實諸葛亮岳父生性怪異,才高志大,一生無用武之地,閉門隱居,人稱黃老邪,諸葛亮深得岳父真傳,才能運籌帷幄,當時黃老邪有愛女閨名蓉蓉,愛上身穿布衣的諸葛亮,堅決嫁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的老婆真實名子叫黃蓉蓉,聰明貌美,成為諸葛亮一生不可缺少的賢內助。

    歷史學者不能認為自己百無一用,就突發奇想,搞歷史八卦,尊重歷史是文化美德,惡搞歷史名人,塗鴉歷史,是不負責任的文化素養不良。

  • 16 # 襄陽論語

    諸葛亮在哪裡讀書耕地,從大頭菜的來歷就明白了。大頭菜產於湖北襄陽,是諸葛亮行軍打仗必備的老幹菜。大頭菜是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發明的,大頭菜也是醃菜,為的是長年行軍打仗乾菜不會發黴變壞。黃月英被軍中稱為老乾媽,當時的大頭菜也被稱為”老乾媽”商業標籤的。黃月英很聰明的,木牛流馬就是老乾媽黃月英幫諸葛亮設計製造的。

    如果諸葛亮在宛城耕地,襄陽的黃月英是不會嫁給諸葛亮的。如果諸葛亮真在宛城耕地,那諸葛亮註定一輩子就是一農夫了。生在襄陽南漳山區的司馬徽就根本就不知道有個諸葛亮,更談不上舉薦劉備了。

    宛城有諸葛亮紀念館,是因為諸葛亮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在宛城一帶打過一仗。隋朝開始興建諸葛亮紀念館,臥龍崗才有於在宛城一帶流行開來。

    諸葛亮在襄陽隆中,龐統楊儀馬良兄弟才會成為諸葛亮軍中朋友的。

  • 17 # 奔流到海不停留

    我不知道襄陽說怎麼會有那麼多腦殘觀點:南陽郡好大,所以可以管隆中,而襄陽只是一個縣,所以管不了隆中。我靠,南陽郡是郡守直接管村子嗎?襄陽上邊沒有南郡嗎?再說了,襄陽當時是荊州州治,管著南陽郡呢,州和郡誰大?

    “襄陽說”還有一種觀點:比較兩地環境,南陽臥龍崗在鬧市之中,而襄陽隆中則山清水秀,風光宜人,所以,襄陽古隆中更像諸葛亮的躬耕隱居之地。呵呵,腦洞又大了,“像與不像”和“是與不是”完全是兩碼事,難道東漢時隆中就是4A級風景區?諸葛躬耕的臥龍崗周邊都是高樓大廈嗎?別的不說,隆中風景區在那個風景秀麗的山窩裡好不容易平整了20畝地,說這就是諸葛亮的“躬耕田”。一家四口20畝地現在看起來是不少了,但在漢晉時期夠嗎?文革時期河南山區一畝地只收十幾斤糧食的農田比比皆是。另外,當時的土地制度是“屯田制”、“佔田制”以及“授田制”,史書記載,當時男子15歲以上,授種粟谷的露田40畝,婦人20畝。奴婢同樣授田。耕牛1頭授30畝,限4頭牛。授田視輪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即“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還受之盈縮”。地方官吏按官職高低授給數額不等的職分田,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各6頃。可見,這個時期“男子一人佔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這應該是漢晉時期保障躬耕生活的最低標準,如果使生活稍微富足些,還要有丁牛和桑田,再考慮土地輪休,還要兩倍、三倍的土地。我們想想看,諸葛亮一家如果窩在隆中那個小山溝裡,就那20畝地,夠養活誰?在那個時期,這點地能過衣食無憂的“隱居”生活嗎?孤零零的一家人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山衝裡,能知曉天下大事嗎?何況劉表還要關照好友諸葛玄,就給20畝地?一個縣令還有6頃地呢,劉表給諸葛玄一家20畝地,別寒磣人啦!再說了,隆中村難道只有諸葛亮一家人嗎?你諸葛亮一家把這20畝地都佔了別人還怎麼活?所以,拿隆中風景秀麗來糊弄人純粹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二十畝地在東漢末年養活一家四口東漢就是一個天方夜譚。而南陽臥龍崗,位於宛城外七里的淯水岸邊宛襄大道旁的高崗上,良田阡陌,土肥水美,交通便利,文化厚重,躬耕是什麼?就是種地呀!相比之下,稍微有點腦子就知道諸葛亮應該在哪裡躬耕。“襄陽說”之所以把諸葛亮的躬耕編造成“隱居”,可能也和隆中這個小山溝根本不適合躬耕有關係吧!

  • 18 # 提醒辣語

    南陽人唯一的自信來自《出師表》中"躬耕於南陽",可東漢南陽是南陽郡,南陽郡下轄37個縣,南陽市在東漢時叫宛縣,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隆中,南陽人的羅輯是叫南陽就是指宛縣,新野人都不能稱南陽人,可笑之極

    《隆中對》諸葛亮自己言明宛已經被曹操佔領,他本人並不在宛;正史《三國志》指名諸葛亮隨叔叔諸葛玄來到襄陽;歷史學家魚豢在《魏略》中指明在漢江南岸,諸葛亮死後三、四十年晉歷史學家王銓、王隱在《蜀記》中指明在隆中;晉歷史學家習鑿齒《漢晉春秋》說的更詳細在襄陽西二十多地鄧縣隆中,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南朝《荊州記》,宋朝司馬光《資政通鑑》等重要歷史典籍皆言諸葛亮在襄陽躬耕。

    南陽人最喜引用的《出師表》《陋室銘》也不支援南陽說法。

  • 19 # 諸葛躬耕地南陽臥龍崗

    現在的南陽東漢時不叫南陽,叫宛城,直到唐代以後才改名南陽縣。”呵呵,看到這些我就笑了,說的好像東漢末年隆中叫“南陽”似的!“襄陽說”者有個極其奇怪的現象:一說到臥龍崗,他們就說那是宛,不是南陽;可一說到隆中,就說那不是襄陽,是南陽。宛自古就是南陽的首府,也是南陽的簡稱,宛曾是南陽的郡治、府治的所在地。臥龍崗就在宛城西邊7裡,可是不能算是南陽;隆中隔漢水離南陽260裡,卻能算是南陽。隆中離襄陽20裡也不能算是襄陽?請問:諸葛亮《後出師表》說的“困於南陽”是哪裡?《襄陽耆舊記》卷第三《山川》載:“樂宅戍,南陽城南九十里”是哪裡?《後漢書》記載的光武帝“俱攻破南陽……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是哪裡?都是隆中嗎?有哪本書把“隆中”說成是“南陽”了?難道“襄陽說”的思維襄州區不是“襄陽”,老河口西北的丁店村才是襄陽嗎?傻瓜才會這麼說吧?這種“襄陽說”的道理能說得通嗎?合乎邏輯嗎?宛就不是南陽嗎?隆中就是南陽嗎?南陽就是指隆中嗎?奇了怪啦!荒唐可笑!

  • 20 # 望峰鳶

    不講看法,不談爭議,只列舉事實:現行兩種版本中學語文教材關於諸葛躬耕地或隆中的註釋,‘’兩地說‘’和‘’南陽說‘’分庭抗禮,‘’襄陽說‘’銷聲匿跡:

    一、人教社版《出師表》‘’[南陽]東漢郡名……諸葛亮隱居地隆中當時屬南陽郡‘’,那麼‘’隆中‘’如今在哪裡?人教社《隆中對》註釋給出了答案:‘’隆中,地名。一說在今湖北襄陽,一說在今河南南陽。‘’

    二、以北師大歷史系研究成果為依託,學術性更強、使用率更高的北師大版教材《出師表》‘’[躬耕於南陽]:意為在南陽種地為生。躬,親自。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03版人教社課文《隆中對》“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出師表》“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陽一帶”,以上兩條註釋受到大範圍質疑後,該出版社從善如流,從04年起以上註釋迴歸兩地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名將雙起:吳起、白起,均無敗績,誰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