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歪嘴說歷史
-
2 # 紅警小玩家
鉅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以少勝多經典戰役,也是秦朝主力軍隊盡喪的戰役
先看雙方兵力對比,秦軍有章邯和王離兩位主將,章邯統領二十萬刑徒,王離統領二十萬正規軍,章邯雖然軍職高於王離但是爵位卻低於王離,這個也導致了兩人誰也不服誰,甚至袖手旁觀落井下石,正規軍瞧不上刑徒軍,刑徒軍自然也看不上正規軍
這也就是項羽全軍能夠渡過漳河的一個主要原因,前面說過章邯有二十萬刑徒軍,若是不消極怠工,怎麼能夠讓項羽全軍渡河,目的就是要王離單挑項羽,然後自己撿漏,沒想到王離二十萬正規軍被項羽和諸侯聯軍全殲,這時章邯後知後覺意識到自己處境危險,雖然跳出包圍圈,但是大勢已去
章邯對前途十分恐懼,不知如何是好,派部下去向朝廷彙報,然而問題是胡亥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朝政完全有趙高把持,並且派人追殺前來彙報部下,章邯知道後,其中利害關係不言而喻,不論如何,王離已死,黑鍋肯定是有自己來背了。
最後走頭無路,沒有辦法,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朝廷已經指望不上了,若想活命只有投到敵人懷抱。
章邯是殺害項羽叔叔的兇手,試想如果不是章邯泰國強悍,以項羽性格,怎麼會答應投降
所以促使章邯投降的是秦王朝,是內鬥,當然也有自己的狹隘,將領不和
-
3 # 種花知興衰
根據我以前大學課堂對教授請教,資料查詢,回答項羽成功的原因既有項羽指揮能力的優秀,秦朝內部權力的鬥爭,最重要的是秦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歷史地步。
項羽優秀驚奇的指揮與領導能力秦朝末年,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從而各地諸王趁機紛紛起兵反秦。秦朝不甘,派出章邯,王離大軍剿滅反軍,在章邯打敗項梁之後,認為南方楚軍已無力量,轉而向北與王離大軍匯合攻打趙軍,趙軍被困於鉅鹿城,派出使者向楚王求援,從而引出了著名的鉅鹿之戰。
避免了宋義錯誤的指揮思想。在向北援助的過程中,上將軍宋義停軍不前,打算坐收漁翁之利,項羽與宋義分歧嚴重,項羽認為這樣只會讓秦軍分割消滅各路義軍,項羽忍無可忍,殺宋義,從而整合軍隊,援救趙軍。項羽破釜沉舟,振奮士氣,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明白,面對數量的差距,只能靠士氣去彌補,項羽斷後路,身先士卒,在士氣與聲勢上超過秦軍。項羽解救鉅鹿之後,連續作戰,攻打援助不利的章邯軍,導致章邯屢戰屢敗,陷入困境。另外有一點,項羽在援救鉅鹿前,首先掐斷了包圍鉅鹿的王離軍與後勤章邯聯絡,首尾不能聯絡。秦朝內部權力爭鬥猜疑秦軍與起義軍作戰的時候,秦朝內部趙高已經做了丞相,不信任章邯,責備作戰不力,章邯派司馬欣去咸陽請示,趙高避而不見,司馬欣害怕,逃回軍中,擔心趙高派人去殺他,走了小路,果不其然,只是沒有追上。司馬欣回去後與章邯商量,朝廷奸臣當道,不管是勝還是敗,只有一死,章邯從此有了和談的想法。
秦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秦始皇統一全國,確立帝制,對中國歷史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巨大影響。但秦二世重用奸臣,實行暴政,導致民心離心離德,各地揭竿而起,秦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歷史節點,章邯明白,他無法阻擋歷史潮流,即使撲滅各地起義,秦朝也壽命不久。
所以,章邯失敗的原因有許多,既有自己的輕敵麻痺,項羽驚人的指揮領導能力,最重要的還有秦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節點。
-
4 # 大小多子
鉅鹿一戰項羽雖然取得大勝,但確實沒有給章邯部隊造成巨大損失,這個時候章邯手裡依然還有20萬的部隊,那麼在尚有力量的情況下,章邯為何卻投降了項羽呢?
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
鉅鹿之戰失敗以後,章邯受到秦二世的責罰,這個時候秦國政治上也發生了鉅變,丞相李斯已經被趙高冤殺,指鹿為馬以後的趙高儼然成為凌駕於秦二世之上的“太上皇”。
當時鉅鹿之戰失敗以後,章邯因為受到秦二世的責罵,連忙派遣自己的長史司馬欣前往咸陽,希望透過趙高得到秦二世的寬恕。但是到了咸陽以後司馬欣面對的卻是趙高閉門不見,不僅不見,後來還派人去追殺司馬欣,實在是看不懂他這是什麼騷操作。只能說太監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造成的結果就是逃回去以後的司馬欣於是勸說章邯投降項羽。
同時間,陳餘也給章邯送來一封書信勸說他投降項羽:“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臣”——《史記·項羽本紀》
正由於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最終促成了章邯決定投降項羽以自保。而章邯的倒戈震動秦國朝野,加快了秦國垮臺的速度,直接促成秦國政治上的鉅變。從後來章邯被韓信打敗卻拒不投降最後自殺來看,章邯並不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或是一個 膽小怕死之輩。
-
5 # 梁一雜說
古語有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章邯手握20萬大軍,作為秦朝末年的主要將領,按理說醉臥沙場、馬革裹屍才是作為一種將軍的理想,朝廷委以重任,更應該知恩圖報勇猛作戰才對,為啥在沒有和項羽決戰的情況下,就選擇了投降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就是源於政治上的迫害,因為他知道贏了也是死,還不如投降項羽,用20萬秦軍來換取官職。
秦朝的快速滅亡除了統治者荒淫無度,徵收苛捐雜稅繁重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重用了小人趙高。趙高能從一個宦官,成為秦朝官員,就說明了他能力是相當強的,大家可要知道,趙高是秦始皇手裡提拔起來的人,以千古一帝的眼光,能被提拔,肯定是能力非凡。趙高把李斯弄死後,在朝廷上拿鹿做了一次試驗,看看群臣到底都什麼態度,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指鹿為馬”,說明此時趙高基本上是控制住了朝廷,秦二世也在他的手心裡攥著。
章邯由於戰爭的不利,遭到朝廷責罵,章邯作為主將心裡害怕,又不能前往朝廷解釋,就派自己的長使司馬欣前往咸陽解釋。他們都知道只有先得到趙高的認可,才能消除朝廷的責罵,就當司馬欣去找趙高時,趙高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不但閉門不見,而且還誅殺司馬欣。
幸好司馬欣跑的快,沒被殺死,回去之後就告訴章邯遇到的這種情況,誅殺司馬欣就意味著要放棄章邯。大家想想章邯知道這個結果後,心裡會怎麼想?前方戰事不斷,敵未滅,朝廷又不信任,小人當道,這打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在這種政治迫害的背景下,章邯選擇了投降項羽,以此來換取項羽的信任。這也就是章邯手握重兵,卻投降項羽的真正原因。
-
6 # 宿鳥歸飛急
章邯其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是特別高,他是個很容易被人完全忽略的人。有人說他是秦國的最後一員名將,是帝國的支柱,也有人說他不算是大將。應該說,章邯是有功績的,但他的功績不是特別突出,算不得一個名將。至少比起真正的名將還有一段距離。而一個學者胡應麟稱:“章邯,白起之亞也,衂於羽而名。”胡應麟將章邯視為亞於白起的人,可見他的能力也非同小可。
章邯,出生年月不詳,秦始皇時期為王翦的一員將領,曾參與秦滅六國之戰,應該也積累了一定的作戰經驗。秦二世時任少府,時值天下動盪,農民起義漸成燎原之勢。此時,秦國的名將已是凋零殆盡,章邯應時而出,被二世委以重任,受命率驪山刑徒,前往各地鎮壓農民起義,屢戰屢勝。起義隊伍周文一部被逼的走投無路,最後周文自刎而死。章邯初為將帥,軍事才能便已顯露無遺,大秦帝國也彷彿遇到了救命稻草,章邯此時指東打西,所向披靡,兵鋒所至,如獵狐兔,皆不勞而定。”可以說此時的章邯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照亮了大秦黑暗的夜空。再之後,章邯又大破齊楚軍隊,劉邦、項羽不與之戰,繞過進攻定陶。其後,章邯再大破楚軍於定陶,項梁戰死。
如此強悍的戰將,後來怎麼就投降了呢?因為章邯遇到了另一個更為強悍的人,這個人就是項羽。所謂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虜王離,殺蘇角,焚涉間,九戰九勝,而且破釜沉舟,以少勝多,在鉅鹿一戰中,項羽就如同天神一般出現在諸侯面前,英雄惺惺相惜,章邯他不得不服。
其次,章邯感激項羽。章邯為什麼前期強悍,遇到項羽慫得那麼快,當然除了項羽戰鬥力更加強悍外,還因為之前的農民軍多是倉促起義,沒有什麼作戰經驗,這樣臨時拼湊的武裝又哪來的戰鬥力呢。更重要的原因是章邯受到了趙高的猜忌,趙高這個人絕對是最佳損友,以一人之力,愣是把大秦帝國這座大廈給拆遷了,所以很多人都懷疑,趙高就是一臥底,就是來複仇的。趙高夥同秦二世在後面釜底抽薪。他們把軍權交給章邯,又對章邯不信任,還要殺他。章邯對秦徹底失望,如何還有心思打仗,不敗才怪。所以此時的章邯雖手握20萬人馬,但人心浮動,早已是強弩之末。而當他投降項羽後,項羽不但沒有追究他殺害項梁的罪過,竟然還封他為王。這個“王”,是他在秦朝幹一輩子都不可能得到的。項羽不只是封他為王,還把另兩個秦朝降將司馬欣、董翳也封為王。章邯對這樣有情有義的項羽,不得不感激。
-
7 # 一杯枸杞走天下
前言:手握20萬秦軍的章邯最終選擇倒戈,投降於項羽,給搖搖欲墜的秦國以最後沉重一擊。大勢已去的秦朝,在秦二世和趙高相繼被殺之後,積病已久的大一統終究沒有逃過檣櫓灰飛煙滅,埋沒在了歷史的車輪下。
章邯可謂秦末的第一將軍,他的威名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破除陳勝起義軍的所有戰爭中,幾乎都是章邯一人包辦,過關斬將,所向披靡。可以說如果沒有章邯的橫空出世,當時的大秦恐怕已經改為陳姓,更不會發生後面章邯投降於項羽的這段歷史。
可就這樣一位拯救大秦於水火、威名赫赫的大將軍為何最終倒戈了呢?
鉅鹿之戰形勢分析在圍攻鉅鹿前夕,章邯手握重兵四十萬。只不過章邯為了攻城部署,兵分兩路,其中一路由王離帶領在前線圍攻鉅鹿,而自己則帶領另一路駐紮在鉅鹿南方,修築甬道專門給前線供應糧草,同時監察著前線的軍情動向,伺機而出。如此部署下的兩支軍隊猶如兩隻巨鉗死命地夾住獵物,令鉅鹿如芒刺在背,危在旦夕。
按說,在章邯大軍的前攻後壓下,破城也不過是時間問題。但是,卻有個弱點被自信滿滿的章邯忽略了——那就是用來運輸糧草的甬道。因為章邯和王離的兩軍各在一處,中間有段不近的距離,這段距離防守最弱。這點被項羽看破,如果能切斷兩軍之間的聯絡,然後一一擊破,雖然勝率不大,但總比被兩軍圍困一城必死無疑要強得多。
下定決心的項羽派兵前往試探,發現甬道防守果然薄弱。英明神武的項羽怎麼能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面對章邯的四十萬大軍,自己區區六萬兵力要麼大敗,要麼大勝,容不得半點遲疑,更沒有迴旋的餘地。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項羽決定放手一搏。
項羽的這一偉大決定,便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歷史典故。
項羽帶著所有楚軍渡過了漳河,為了激發軍隊的持久戰鬥力和義無反顧的鬥志,項羽在臨戰前發表了即興演講,並作出了令人驚訝的命令——將所有的船隻都鑿破沉入河裡;同時宣佈了一條更讓人驚掉下巴的訊息——只帶了三天的軍糧!
士兵們深知項羽的用心——要麼贏,要麼死,絕無退路。項羽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瞬間感染了全軍上下,被激發鬥志的將士們“推翻暴秦”的吶喊聲響徹大地。
雖然,在防守甬道時,章邯已經派兵前往增援鎮壓,但他卻不知此時項羽帶領的楚軍,所持有的戰鬥力已經到達了頂點。面對一支背水一戰、戰鬥力爆表的軍隊,章邯的援兵大敗。隨後項羽沒有給秦軍喘息的機會,帶兵從後面殺入王離軍隊,一頓暴擊再次大敗毫無準備的王離。
王離的死解除了鉅鹿之圍,但章邯還有二十萬大軍在手,一戰之力依存。
後方大亂,無心再戰可是此時的章邯已經不敢再小瞧項羽,兩軍進入大戰沒有、小戰不斷的對峙階段。項羽趁機收買了不少諸侯,擴大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而反觀一直無法攻破項羽的章邯,卻不停地在面對秦二世的埋怨和斥責。
被中央搞得心煩意亂的章邯便拍司馬欣前往咸陽打探訊息——自己在這邊為了秦國出生入死,秦二世在後方無法援助也就罷了,為何屢次不明就裡地督促出兵且不停斥責呢?這一打聽不要緊,章邯從此徹底心灰意冷。
司馬欣帶回話來:“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勝或敗都得死,這仗打得還有什麼意義?忠肝義膽為明君,而面對如此的昏君佞臣,為其賣命還有何價值。多年來為了鞏固大秦的江山拼死沙場的大將軍內心開始動搖了。不多久,趙國給章邯送去一封勸降書,章邯沒有表態,但顯然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必勝的信心和慾望。
此時的項羽瞅準這點,又趁機多次大敗章邯軍隊。最終,軍心早已動搖的秦軍無力再戰,心知秦朝大勢已去的章邯已經別無選擇,總不能將自己的命白白送給昏君佞臣,索性帶著僅存的十二萬大軍投降了項羽。
隨著章邯的倒戈,大秦緊接著便走向了最終的衰亡。
-
8 # 莊蘇谷
章邯投降項羽的原因,都在《史記》記載之中。
項羽於鉅鹿之戰後,帥得勝之師與秦軍相持。兩軍還未交戰,秦軍已數次退卻。
章邯為何如此?史書上沒有記載。筆者認為章邯是準備先避項羽鋒芒,再伺機一舉擊破對手。
同樣的招數,章邯對項羽的叔叔項梁用過一次,大獲成功。當初項梁在定陶大破秦軍,聲勢正盛,章邯也是一邊示弱,一邊求援,等到援軍後突然發動襲擊,致項梁戰死。
然而“豬隊友”秦二世沒有領會章邯的戰略意圖,數次派人指責章邯。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
——《史記.項羽本紀》
於是章邯派長史司馬欣入咸陽解釋並求援。司馬欣到了咸陽,趙高根本不見他——趙高一直告訴秦二世關東只有一群小毛賊鬧事,哪會讓前線的人有機會解釋真相?
司馬欣回來後對章邯說:“現在趙高在朝廷用事,打勝了他會嫉妒我們的功勞,打敗了我們也會被處死,請將軍好好想想!”
潛臺詞就是讓章邯投降了。這位司馬欣是何許人?原來他曾經擔任過櫟陽的監獄官員,救過項羽的叔叔項梁,所以此時就做起了帶路黨。
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史記.項羽本紀》
這時候諸侯聯軍中的陳餘——曾是戰國末期著名的遊俠辯士——也寫信勸降章邯,信中列舉了歷代秦將功高被殺的例子,說得章邯心中動搖,開始派人和項羽接觸。
一開始和談並不順利,但項羽不會讓對手利用和談得到調整,連續不停地發動進攻,兩次大敗秦軍,終於迫得章邯投降。
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
——《史記.項羽本紀》
綜上,章邯的投降原因很明確了:對內,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和支援;對外,兩次被項羽擊敗;又有帶路黨司馬欣和陳餘的勸說,投降也是合情合理之舉吧!
回覆列表
鉅鹿一戰項羽雖然取得大勝,但確實沒有給章邯部隊造成巨大損失,也不至於讓章邯毫無還手之力,因為這個時候章邯手裡依然還有20萬的部隊,章邯足以和項羽抵抗一段時間,因為當時項羽擊敗的是王離的部隊,既然章邯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那麼在尚有力量的情況下,章邯為何卻投降了項羽呢?
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
實際上當時“鉅鹿之戰”章邯雖然損失二十餘萬秦軍,但是在他手裡還有二十萬左右的軍隊,如此龐大的軍隊完全足以和項羽繼續對抗(這一點後面闡述)。真正促成章邯投降項羽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
顯而易見,這就是“宦官干政”帶來的政治惡果。鉅鹿之戰失敗以後,章邯受到秦二世的責罰,這個時候秦國政治上也發生了鉅變,丞相李斯已經被趙高冤殺,指鹿為馬以後的趙高儼然成為凌駕於秦二世之上的“太上皇”。
當時鉅鹿之戰失敗以後,章邯因為受到秦二世的責罵,連忙派遣自己的長史司馬欣前往咸陽,司馬欣帶著一個什麼使命呢?就是透過趙高希望得到秦二世的寬恕。但是到了咸陽以後司馬欣面對的卻是趙高的閉門不見。
趙高這個人,你說他不聰明,他也不能爬到這個位置上。但你說他聰明,但是面對秦國即將分崩離析的局面,他依然大玩權術,最終導致引火自焚。他當時的心思很奇怪,不僅不見司馬欣,還派人去追殺司馬欣,實在沒有看懂他這是什麼操作,倘若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也大可不必這樣做,總之這一昏招徹底逼反了章邯。
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
逃回去以後的司馬欣於是勸說章邯投降項羽。
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史記·項羽本紀》
同時間,陳餘也給章邯送來一封書信勸說他投降項羽:
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史記·項羽本紀》
正由於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最終促成了章邯決定投降項羽以自保。而章邯的倒戈震動秦國朝野,加快了秦國垮臺的速度,直接促成秦國政治上的鉅變。當時章邯倒戈的訊息傳回咸陽後,趙高連忙將這件事壓了下去,不讓秦二世知道,又怕這件事連累到自己,於是稱病不朝。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鹹率其眾西鄉。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但這件事最終還是被秦二世知道,於是秦二世派人去責備趙高,“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高懼”,這讓神經過敏的趙高決定發動政變,最終殺死秦二世。可以說,章邯的投降標誌著秦朝的徹底終結。
鉅鹿之戰後的章邯實力
即便是鉅鹿之戰以後,章邯依然還有實力和項羽一爭高下,在鉅鹿之戰前,秦軍總兵力擁有40萬,分別由王離和章邯率領。當時的佈防情況是:
王離率領二十萬邊防軍從北方南下進攻趙國,幷包圍了鉅鹿,按照歷史記載,當時進攻趙國的主力是王離部隊(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
而章邯剛剛在南方擊敗了楚軍將領項梁,於是北上和王離一起夾攻趙國,形成南北合圍之勢(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那麼當時項羽擊敗的是誰呢?就是王離,而不是章邯,這從當時項羽的攻擊物件就可以看出來。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史記·項羽本紀》
王離的部隊被項羽擊敗後,章邯的部隊實際上損失並不大,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和項羽交戰,“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可以說自己的實力基本上沒有受到大的損失,除了失去王離這支重要的部隊。
可見當時的章邯是完全有實力可以繼續和項羽對抗的,雖然後來他們又打了一仗,項羽憑著之情的勝利士氣正旺,因此擊敗了章邯,但都沒有對章邯造成大的損失,而且當時項羽自己也陷入了糧草不濟的處境。
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史記·項羽本紀》
而從後面項羽坑殺秦軍20萬的事情來看,足以證明當時章邯的部隊並沒有遭受大的損失,如果不是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實際上歷史又是另外一個走向了,可見這才是章邯真正投降項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