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有青年

    《十面埋伏》垓下之戰:垓下之地或許這本是項羽的“天命圈”

    一位曠世豪傑的絕唱,一位盛世帝王的崛起,都在公元前202年那鐵馬金戈的垓下戰場的喊殺聲中拉開了帷幕。

    意外的天命圈:垓下

    起初,項羽和劉邦都沒有想到他們會在垓下一決雌雄。

    就在公元前203年,他們已經在廣武達成鴻溝議和,決定平分天下,各自罷兵。甚至為表誠意,項羽還特地將之前戰役中俘虜來的劉邦家人交還給漢軍, 然後向東撤走。

    劉邦本也計劃西撤,可在謀士張良、陳平的勸說下,遂改變計劃,對正走在回家路上的楚軍發動進攻。無奈楚軍兵強將勇,反倒將劉邦等人逼入固陵(今河南淮陽境內)。

    劉邦在固陵突圍無望,只得按照張良的建議, 以淮陽以北至轂城(今河南府城)的土地和陳縣(河南淮陽境內)以東沿海的土地做代價,換彭越與韓信的救兵。如彭、韓二人能火速趕來,不僅固陵之圍可解,還可乘勢滅掉楚軍。當時彭、韓、劉三者的兵力加在一起遠勝於項羽,項羽又完全沒料到彭、韓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出手援劉。況且,楚軍人困馬乏, 對付劉邦倒有些餘力,對付彭、韓、劉聯手伐楚集團,就吃不消了。

    固陵的形勢,就因韓信與彭越的突然殺出發生了逆轉。原本還在為圍困劉邦而洋洋自得的項羽, 轉瞬之間陷入了敵軍的包圍圈中,處境急轉直下。而更壞的訊息又接踵傳來,楚軍駐守壽春的大將周殷倒戈漢軍;韓信的騎兵部隊攻破了楚的都城彭城;原屬於楚軍的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的大片土地,也一一陷落……

    在這種情形下,項羽唯一能做的,就是帶著軍隊繼續向東突圍,邊打邊尋找一個可以幫助自己擺脫困局的戰場。於是,公元前203年的冬天,項羽帶著10萬大軍逃往垓下。

    對項羽來說,垓下是個理想的戰場,它多高崗絕崖,地勢險要,適合防守。在徵求了大將鍾離昧和季布的意見後,項羽忙令士兵選取一地,修建起軍事堡壘。他將季布之軍部署在垓下西南,將鍾離昧之軍部署在垓下東北。自己則率主力守衛垓下四周。原本平靜無爭的垓下,頓時充斥著一種肅殺的氣息。這裡,即將上演一場生死之戰。

    垓下雖好,奈何霸王一馬當先,以卵擊石吞敗果

    項羽並沒有太多時間來鞏固他在垓下的堡壘, 韓信一直密切關注他的動向,楚軍逃到哪裡,韓信的大軍就追到哪裡。韓信早已為楚軍布好“十面埋伏”的死陣:韓信率30萬齊軍在垓下東北駐營,彭越帶梁軍直指垓下以北,劉邦20萬大軍逼視項羽的兵馬,原為項羽部下的英布也帶著九江軍準備從垓下西南對楚軍發起進攻。無論項羽向哪個方向突圍,都會遭到漢軍集團的重創。

    垓下之戰正式打響以後,韓信率先發起進攻, 試圖在一開始就將楚軍計程車氣壓下。然而,被逼入絕境的楚軍異常兇猛,他們集中力量攻打漢軍中央陣線,很快便衝亂了漢軍的陣腳。韓信大驚,不得不下令回撤。項羽見漢軍邊打邊退,便加快了衝鋒速度,但他畢竟是以寡敵眾,用了半日也沒能殺出重圍。項羽不由急躁起來,他一馬當先衝在隊前,他的騎兵部隊也緊隨其後。

    問題是,項羽安排為數眾多的步兵跟在騎兵後面一起衝鋒,可衝鋒真正開始後,這些步兵卻由於速度慢的緣故,和騎兵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無法給騎兵應有的幫助。而項羽的衝鋒隊形,也因步兵和騎兵的脫節變得散亂。當項羽意識到這一問題之際,漢軍已開始了新一輪進攻:大將孔熙帶兵從左側進攻楚軍,陳賀在右攔截楚軍潰散的兵馬,而韓信則衝鋒在前,直面楚軍最厲害的騎兵。項羽縱是有帶兵天賦,但僅憑此時為數不多的兵馬也難以應對腹背受敵的困境。楚軍的多次突圍都不成功,士氣逐漸低落。

    垓下,成了楚軍的傷心之地。這天的戰鬥下來, 楚軍死了4萬,被俘2萬,只剩下4萬,漢軍那邊雖有10多萬的傷亡,卻仍在兵力上對楚軍保持絕對的優勢。項羽拼盡全力,才殺出一條血路,返回營地,而他回營後不久,韓信便率眾來圍。項羽已十分清楚,自己根本不可能靠這4萬楚軍反敗為勝。

    這一招果然奏效,垓下大本營的楚軍聽到四面楚歌,個個心慌意亂,分不清唱楚歌的究竟是人,還是戰死的楚之亡靈。

    至於項羽,他雖還保持清醒,卻也為四面楚歌膽戰心驚,他以為漢軍已將楚國的領地悉數拿下, 否則,怎麼會有這麼多楚人在漢軍之中唱歌呢?想到這裡,項羽忍不住借酒消愁。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絕望之中,項羽悲歌一曲,讓這蒼茫夜色又多了幾分悲涼。他落寞且惆悵地問愛妾虞姬:“我若死在沙場之上,你該怎麼辦呢?”戰爭本就殘酷,而這一問讓戰爭更加冰冷。

    霸王之歌,雖有千萬抱負和胸襟蘊含其中,卻怎抵得住大勢已去,無可奈何。這三軍帳中,真正能聽得懂霸王悲歌的人,恐怕只有虞姬一人。虞姬悲傷萬分,她想項羽曾經橫刀立馬,笑傲天下,那是何等的風光與瀟灑;而如今,卻只能對著她悲歌一曲, 千萬豪情皆付諸東流。於是,虞美人留下一句“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便揮劍自刎,以殉此情,給了項羽那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個唯美的答覆。項羽空灑幾行熱淚,卻無法再為自己的愛妾做些什麼。

    霸王氣蓋世

    虞姬一死,項羽心無牽掛,他帶著800精銳騎兵拼死一搏,趁夜色突圍了出去。直到第二天早上, 漢軍才得知項羽突圍成功。韓信要大將灌嬰率5000騎兵前去追擊,項羽一行逃得踉踉蹌蹌。由於對地形不熟悉,項羽等人迷失在大澤之中,終被灌嬰追上,項羽雖成功逃到了東城,但他的身邊卻只剩下28人。

    面對著數千漢軍,項羽已做好死的打算,他淡然地看著自己的寥寥兵馬,感慨自己自起兵反秦算起,八年來“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的輝煌,仰天長嘯“天亡我,非用兵之道也”。說罷,便將28名騎兵分作四隊,從四個方向配合自己,自己則孤身一人撥馬衝入漢軍,他要在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垓下的戰場上,留下三戰(即潰圍、斬將、刈旗)三勝的傳奇。

    項羽終歸是個將才,他一人對抗漢軍幾隊人馬,竟把漢軍殺得毫無反應,潰不成軍。

    然而,漢軍已是握有先機,怎會讓這到手的勝利飛走。於是,漢軍兵分三路,將項羽軍隊牢牢圍住,試圖來個甕中捉鱉。可漢軍卻沒想到,楚霸王毅然反擊,率領眾部殺將出來。一番苦戰下,漢軍死傷百餘人,可項羽軍中才有亡者兩名。

    在充分表現了自己的不屈豪情後,項羽來到烏江邊。烏江亭長料定項羽會取道烏江,早早就帶船等在那裡。一見項羽,他就迎了上去,催促項羽上船。烏江那邊尚有十幾萬人,項羽就算不能率這些人滅掉劉邦,也完全可以在烏江稱王。

    然而,項羽拒絕了亭長的意見。若干年前,項羽領著8000多將士渡過烏江,用武力推翻了秦朝,而現在,他卻孤身一人以敗軍之將的身份矗立在烏江之畔。他曾和劉邦交手多次,未曾想會在垓下敗於劉邦。這一敗讓項羽萬念俱灰,曾經所有的榮光都不足以讓他積聚東山再起的信心。他將烏騅馬送與亭長,然後背朝烏江,直視蜂擁而至的漢軍,拔劍自刎。

    一代霸王終絕唱

    垓下之戰,若是霸王穩紮穩打,或將不敗

    據可考的史料,垓下之地地實現要,易守難攻。彼時的項羽大軍雖是被十面埋伏固守城中,但未必沒有機會接著地勢與漢軍一決高下。只可惜項羽過於自信,放棄了可以利用的地形,用最猛烈的方式與漢軍進行了肉搏戰,最終因為戰術上的失誤,導致了敵眾我寡的白刃戰。雖是江東子弟兵可以以一敵十,但在數倍與自己的敵人面前還是難以招架。

    如果垓下之戰,霸王沒有主動求戰,而是適時突圍,或許吳江之畔將不止800子弟兵,歷史也將被改寫。

    但是終究歷史沒有如果,霸王終究還是霸王……

  • 2 # 依稀說史

    孫子曾經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戰鬥的目的是不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佳的戰爭結果。歷史上曾經出現了不少“上兵伐謀”的案例。不僅中國出現過許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案例,國外也曾經出現過不少經典的“上兵伐謀”的案例。

    一千個讀者心中可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可能也有一千個“上兵伐謀”的經典案例。我的意識裡也有許多經典的“上兵伐謀”戰役,雖談不上哪個是最經典的戰役,我就說一個我覺得挺經典的一個上兵伐謀的案例。

    二戰正式爆發之前,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經典的“上兵伐謀”的案例。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也是歐洲一個強國,號稱是歐洲第六強國。希特勒當時並沒有把握一舉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也不確信能夠一舉擊潰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擁有裝備精良的40個師,以及相當數量的兵工廠。

    對於希特勒來說,最好的辦法不是使用軍事力量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而是透過政治和外交手段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希特勒透過戰爭的方式攻打捷克斯洛伐克,即使可能取得勝利,也會損傷德國的實力,並不能壯大自己的力量。德國進攻捷克斯洛伐克,也有可能提前引起英法介入。

    當時希特勒還沒有足夠信心同時與英國、法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交戰。所以,最後希特勒選擇了使用政治手段解決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德國利用英國和法國一心追求和平的心理,對英國和法國進行政治訛詐。德國把自己的侵略矛頭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並對英國和法國進行訛詐,給英國、法國造成一種戰爭不可避免的感覺。英法的綏靖政策,也使得希特勒堅定了政治訛詐的決心。

    英國和法國為了滿足德國的侵略野心,決定犧牲自己的盟友滿足德國的侵略胃口。英國和法國親自“勸說”捷克斯洛伐克放棄蘇臺德地區。捷克斯洛伐克本來想著武力抵抗德國的入侵,結果卻被自己的盟友出賣。盟友不僅不幫助自己,反而向德國妥協。捷克斯洛伐克徹底沒有了底氣,只得出讓了蘇臺德地區。

    慕尼黑陰謀之後,德國成功地佔領了蘇臺德地區,斬斷了捷克斯洛伐克一臂。德國佔領蘇臺德地區之後,大大加強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實力,開始向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滲透。在德國的策動下,捷克斯洛伐克成了新政府。新政府完全受到德國的控制,聽命於德國。1939年3月份,捷克斯洛伐克新政府請求“德國保護”,“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斯洛伐克境內。

    希特勒隨即命令德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納粹德國不費一槍一彈變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之後,獲得了捷克40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師,還獲得了捷克境內所有兵工廠。比如斯柯達兵工廠一年的兵器產量,相當於英國所有兵工廠一年的產量。著名的ZB-26式輕機槍也是捷克所產,俗稱之為捷克式輕機槍。此外德國還獲得了12.8萬平方千米土地和上千萬人口。

    如果當時德國使用武力吞併,士兵會引起捷克斯洛伐克的拼死抵抗。即使德軍可以獲得勝利,最終也將付出一定代價。屆時英國和法國也有可能因為戰爭無法避免,而提前加入戰爭。1938年的納粹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實力發動二戰,也沒有做好發動二戰的準備。如果提前與英國、法國作戰,未必能夠取得相應的效果。

    最終德國透過“上兵伐謀”的方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而且獲得了更大的收益。納粹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實力大大增強,也徹底看清了英國和法國的真面目,變得更加有恃無恐,很快便發動了二戰。

  • 3 # 麻花的故事

    500對4000,抗日遊擊隊在無一人傷亡的情況下,不僅消滅了100多日軍,同時還將日軍的補給輜重全部付之一炬,若不利用謀略,很難想象抗日遊擊隊在裝備、武器、兵力同時落後那麼多的情況下要怎麼打這一戰。所以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總結出來的兵法並非只是紙上談兵,若運用得當,絕對能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而《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就是對此最精闢的總結。

    下面麻花就帶大家來看看革命先輩們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將日軍一個旅團玩弄與鼓掌的,上兵伐謀經典戰役—陳貫莊伏擊戰。

    伏擊戰

    日軍“大掃蕩”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妄圖染指中華大地的陰謀昭然若揭,到了1937年的7月7日,日本終於撕掉了偽裝的外衣,露出了猙獰的獠牙,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雖然當時的中國經歷了數十年的黑暗時期,實力已經遠遠落後於當時的日本,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卻一直存在,奮起反抗侵略者。

    隨著戰爭的擴大,華北大地和華東的山東逐漸淪為了日軍的佔領區,對這些地區的百姓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為抵抗侵略者,人們紛紛拿起武器,組成了一支又一支的敵後抗日武裝游擊隊,在“日戰區”為抗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他們每一個都是英雄

    由於這些游擊隊的存在,日軍的後勤補給屢屢遭受重創,讓如芒在背,為了穩定這條生命線,讓前線無後顧之憂,日軍經常會對“日戰區”進行堅壁清野的“大掃蕩”,由於中華民族的韌性,“大掃蕩”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最後更是發展為了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

    1939年10月初,日軍又一次在山東地區發起了“大掃蕩”,而對桑阿鎮一帶進行掃蕩的正是日軍主力旅團廣獺旅團,兵力超過4000人不說,其中還有一個炮兵中隊,一個重機槍中隊。像這樣一次性出動一個旅團進行“掃蕩”也是很少見的,所以附近的抗日遊擊隊都壓力很大。

    當然,出動如初規模的部隊,吃喝問題就要得到解決,所以廣獺旅團中還有一個由40多輛卡車組成的輜重運輸隊,來負責這支部隊的後勤問題。

    日軍為何會如此勞師動眾?還不是因為游擊隊的特點太滑溜,小股部隊打不過,稍微有點規模,游擊隊嚐到甜頭就走,根本就不和日軍糾纏,所以沒辦法只能進行大規模的“掃蕩”。

    日軍“大掃蕩”

    如此規模的“大掃蕩”,抗日遊擊隊要如何應對?

    確實,在得到訊息後,不少盤踞在山東地區的游擊隊都紛紛選擇了蟄伏,如此一支日軍正規軍根本就不是他們這些那些土槍土炮的游擊隊可以染指的,但有一支游擊隊確實例外,那就是著名的築先縱隊,這支游擊隊是出了名的敢打硬戰且善打硬戰的隊伍,其中的第三營當時正好就在桑阿鎮一帶活動。

    營長趙健明在得到訊息後第一時間也陷入了沉思,這次日軍的“掃蕩”規模確實有點駭人,如果要打,勝負難料,而且肯定己方會損失慘重。但如果不打,讓日軍瀟灑離去又對不起敵後抗日遊擊隊的名號,所以他一邊思索著對策,一邊讓人拿來附近的地圖給他研究。

    英雄們

    當趙健明看到地圖上標註的一處名叫陳貫莊的地方時,突然就露出了興奮的笑容。因為陳貫莊這個地方可不簡單,由於亂世的原因,陳貫莊附近盜匪猖獗,莊子裡的百姓為了防備這些盜匪,把寨牆修得很高很厚,還挖了一條小渠作為護城河,可以說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而且廣獺旅團要到桑阿鎮一帶”掃蕩“必然會進過陳貫莊。

    敲定主意後,趙健明召集了所有游擊隊員開會,在會上,趙健明說出了自己要在陳貫莊阻擊日軍的想法,隊員們一聽也紛紛研究了起來,最終意見統一,游擊隊要在陳貫莊給予日軍迎頭痛擊。

    拿定主意後,趙健明一刻都沒有耽擱,他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於是火速帶著游擊隊趕到了陳貫莊。當陳貫莊百姓得知游擊隊要在他們莊子阻擊日軍時都興奮異常,紛紛提出要處理幫助游擊隊加固莊子的防禦工事。

    趙健明

    用兵的靈活

    游擊隊一開始的計劃是利用陳貫莊堅固的防禦工事和日軍來上一場激戰,但正所謂戰場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能靈活運用戰術的指揮官才是真正的將帥之才,趙健明就是這樣一個人。

    正當他和游擊隊員們趴在陳貫莊寨牆上修修補補時,趙健明突然發現莊子外只有一條土路,而且很窄,又回頭看了看堅固的陳貫莊,趙建明突然心生一計。

    他連忙叫過正在和鄉親們忙著的戰士們,重新佈置了作戰計劃。只見幾個戰士風風火火的在莊子前的土路上忙活著什麼,而其他游擊隊員也一路腦的出了莊子,就連莊子中的百姓也被趙健明轉移到了安全地方,不知道要幹什麼。

    而當廣獺旅團已經踏上了這條土路時也不見游擊隊員們的身影,彷彿趙健明怯戰臨時撤退了一般,殊不知他為日軍準備一頓豐盛的大餐,只待日軍入席就坐了。

    大戰打響

    日軍在中華大地上囂張慣了,在他們看來,抗日遊擊隊都是些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敢和他們硬碰硬,所以一路上並沒有對行軍路線進行保密,也沒有沿途派出偵察隊員,只是一味的由炮兵中隊和重機槍中隊在前面開路,輜重車隊居中,步兵在後行進著。畢竟在日軍看來他們這樣的配置,游擊隊根本不敢露頭。

    這樣的佈置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因為一旦遇到游擊隊騷擾,前面的重火力部隊可以第一時間拉開陣勢將威脅扼殺在搖籃中,將輜重保護在隊伍中段,前後可以隨時支援呼應。但就是日軍的囂張和目中無人,讓他們見識到了游擊隊的厲害。

    日軍行軍

    就這樣,日軍沿著這條很窄的土路,先頭重火力部隊來到了陳貫莊前。當日軍指揮官看到如同一座碉堡一般的陳貫莊時也露出了防備的神色,下令讓部隊放慢行軍速度,並且讓炮兵和機槍兵們時刻提防著陳貫莊方向,但凡莊子發生什麼變故第一時間開火。

    但也僅此而已,畢竟陳貫莊看似堅固,但日軍指揮官可不認為這能抵擋住日軍的重火力,一輪火力覆蓋,這個莊子估計就沒了,所以日軍還在繼續前進。讓日軍指揮官意外的是,當先頭部隊進過莊子時,莊子中並沒有發生變故,這一發現再次讓他認定游擊隊都是些膽小鬼,根本就不敢來打他們的主意。

    可是就當日軍繼續前進時,變故發生了。但並不是來自陳貫莊,而是在先頭部隊中,伴隨著幾聲炸響,不少日軍被地雷炸得東倒西歪。本就神經緊繃的他們此刻見到這個陳貫莊果然有問題,於是紛紛架起重機槍和大炮朝著莊子招呼了過去,一味的認為威脅肯定來自於莊子。

    由於先頭部隊停了下來,日軍後面的部隊也不得不停了下來。就在這個時候,只見趙健明一聲槍響,帶著早已埋伏在四周的游擊隊殺將了出來,目標正是眼前日軍的輜重車隊。

    原來趙健明的計劃就是利用陳貫莊的堅固防禦吸引日軍的注意,計算好日軍行軍隊形的距離,埋了地雷並進行了埋伏,目標很明確,就是日軍的輜重車隊。

    突遭變故,雖然日軍也早有防備,但由於防備物件出現了差錯,所以一時間也是手忙腳亂,先頭部隊不知道敵人在哪裡,後面的步兵隊伍更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有中間的輜重車隊才知道他們面臨著什麼。

    只見趙健明帶著游擊隊員不斷衝殺著日軍的輜重車隊,如同虎入羊群,一面殺敵,一面放火燒燬敵人的車隊。不過由於日軍車隊數量實在太多,游擊隊一時間也難以全部燒燬,所以訊息還是傳到了先頭部隊,輜重車隊遇襲。

    但由於先頭部隊第一時間就拉開了陣勢朝陳貫莊方向發起了進攻,所以第一時間根本來不及回救,待他們收拾好一切趕到遇襲地點時,準備大戰一場時哪裡還有游擊隊員的身影,有的只是一團團熊熊燃燒的大火和死傷無數的日軍士兵。

    趙健明在燒燬完日軍輜重車輛後雖然不情願,但還是第一時間下達了撤退命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畢竟自己的目的已經達成。廣獺旅團見輜重車隊被毀,不得不放棄了這次的“掃蕩”計劃,灰溜溜地選擇了撤軍。

    英雄們

    結語

    此一役築先縱隊第四營營長趙建明靈活運用戰場局勢迷惑日軍,並佈置了一場經典的伏擊戰,以零傷亡代價將日軍輜重車輛付之一炬的同時還消滅了100多個日軍。趙健明用自己精彩的謀略,不僅將這場戰役的戰果最大化,同時還粉碎了敵人的計劃,可以說是“上兵伐謀”極具代表性的戰役之一了。

  • 4 # 大風起兮偶飛揚

    理解為意思能不動刀子就不動刀子,整死他們才是最高境界。這個就是嘴上功夫了,不排除有其他觀點。上兵伐謀,,以不動制萬動方為上策。如果忽悠起來,趙本山要拜里根為師。

    比如說戰略防禦倡議,亦稱星球大戰,是美國在1980年代研議的一個反彈道導彈軍事戰略計劃,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星球大戰計劃由“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用常規彈頭或定向武器攻擊在發射和穿越大氣層階段的戰略導彈。

    而提出星球大戰計劃的背景則是在冷戰後期,由於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透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

    20世紀80年代初當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核武器數量和質量都處於均勢,走入軍備競賽的死衚衕時,美國提出了“高邊疆”戰略。這項戰略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美國的高技術優勢,建立空間武器系統,提供對付戰略核武器攻擊的空間防禦手段,以消除蘇聯日益增長的核威脅。與此同時,加緊開拓太空工業化領域,以獲取宇宙空間的豐富資源。由於該計劃主要以太空為基地,故亦稱“星球大戰計劃”。這年夏天,“星球大戰計劃”開始進入全面研究階段。

    星球大戰計劃”在戰略防禦方面,是一個以宇宙空間為主要基地,由全球監視、預警與識別系統、攔截系統以及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組成的多層次太空防禦計劃。在高技術方面,它是一個包括火箭技術、航天技術、高能鐳射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在內組成的高技術群。“星球大戰計劃”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戰略防禦計劃。從歷史上看,美國的幾項國防戰略計劃,除了具有加強國防的重要作用外,還具有促進經濟的職能。透過這一計劃實施,來帶動一大批高技術群的發展,以保持美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領先地位。從區域性上說,“星球大戰計劃”是一項國防高技術和國防經濟發展戰略;而從整體上看,它又是一項綜合而全面的國家總體戰略。

    “星球大戰”發表後,1985年1月4日由美國政府立項開發,正式名稱是: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劃,計劃於1994年開始部署。

    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之戰略防禦計劃,俗稱星球大戰計劃。這項計劃於1984年由美國總統R.里根批准實施。按照計劃,從1984年財政年度到1989年財政年度將用250億美元來研究先進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的關鍵技術和驗證可能的方案,以便到90年代初決定是否和如何發展這種系統。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手段的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這個系統針對彈道式導彈彈道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層攔截。主要的武器是天基定向能武器(如氟化氫化學鐳射器、核能、X射線鐳射器、帶天基反射鏡的準分子鐳射器、中性粒子束武器)和動能武器(非核攔截彈和超高速電磁炮等)。這種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是繼阿波羅登月工程後又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

    “星球大戰”發表後,1985年1月4日由美國政府立項開發,正式名稱是: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劃,計劃於1994年開始部署。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之戰略防禦計劃,俗稱星球大戰計劃。這項計劃於1984年由美國總統R.里根批准實施。按照計劃,從1984年財政年度到1989年財政年度將用250億美元來研究先進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的關鍵技術和驗證可能的方案,以便到90年代初決定是否和如何發展這種系統。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手段的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這個系統針對彈道式導彈彈道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層攔截。主要的武器是天基定向能武器(如氟化氫化學鐳射器、核能、X射線鐳射器、帶天基反射鏡的準分子鐳射器、中性粒子束武器)和動能武器(非核攔截彈和超高速電磁炮等)。這種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是繼阿波羅登月工程後又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

    星球大戰計劃騙局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冷戰密件的曝光,“星球大戰”計劃被證實是一場徹底的騙局,一時間輿論譁然。大多數人開始相信,“星球大戰”計劃只是美國政府為了拖垮蘇聯而採取的一種宣傳手段而已。但五角大樓聲稱,它沒有實施,是因為存在技術缺陷。因此許多用於在“星球大戰”計劃中進行研究、實驗的裝置仍然發揮著作用。如美國白沙實驗場,研究“光束飛船”(用鐳射代替化學燃料)的鐳射仍然是來源於星戰計劃中所使用的儀器。

    星球大戰計劃可以說是美國在冷戰時期下的一手漂亮的棋——間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計劃有可能是美國對於未來空間戰略的安排,只是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而沒能實現。

    於是呢,沒過多久蘇聯就解體了。現在都2019年了,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在哪裡?不過是空穴來風而已,但是呢,如今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星球大戰計劃中的很多設想已經不再是空談,那麼美國究竟會不會實現這個計劃,而中國又將如何應對,這裡面的很多問題都將留待我們去思考。

  • 5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上兵伐謀’!!說到反間計!從戰國開始堂而煌之的走上了歷史舞臺,發揮著戰場上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張儀離間齊楚族盟、田單反間兼樂毅、范雎反間換趙括、蘇代離間范雎和白起、尉繚反間殺李牧都是上兵伐謀的經典案例!!

    咱們以蘇代離間范雎和白起為例做一下說明:蘇代: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弟弟,也一名縱橫家,從師於其兄蘇秦,辯士,東周洛陽人,一生為山東六國奔走,致力於合縱抗秦,最大成就是離間了范雎和白起的關係,挽救了趙國的滅亡!范雎是秦國曆史上著名的宰相、謀略家、政治家,他是山東魏華人,山東士卿的代表人物,遠交近攻的設計者,在他的操控下秦昭襄王驅除四貴重掌秦國大權,長平之戰反間計設計和執行者。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華人,老秦人的代表,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殲敵百萬,南挫強楚,東敗韓魏,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要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建立不世之功,這對秦國本是一件好事,對韓趙二國確是壞事,所以、兩國聯合請出蘇代,讓他幫忙,阻止白起繼續東進。秦國有兩個勢力左右朝堂,以范雎為首的關東士卿和白起為首的老秦人,這個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是由於對外戰爭轉移了矛盾吧了!魏冉對白起有知遇之恩,而魏冉又是被范雎幹掉的,所以這個隱藏的矛盾很容易被激發。當蘇代跑來對范雎說:如果白起滅趙,建立蓋世之功你怎麼辦呀!這個矛盾立刻就被激活了,范雎立馬跑到秦王那裡阻止白起滅趙,雙方的矛盾立馬激化。後來由於趙國沒有如約割地秦趙再次交惡,秦復攻趙不利,白起因秦王聽范雎之言阻其滅趙而不快,趕上有病沒去,說了幾句風涼話,秦王很不高興。前線對秦軍越來越不利,秦王只好再來找白起,白起還是不去,最後秦王一生氣把白起廢為庶人,范雎趁機挑唆,秦王殺了白起,秦軍慘敗丟三郡數十城,范雎也被罷相。

    當然上兵伐謀還有,遠交近攻、假痴假顛、瞞天過海、暗渡陳蒼、聯姻和親都是上兵伐謀!!

  • 6 # 漢壽亭侯關羽

    說起上兵伐謀,那便不得不提起一個典故——臥薪嚐膽。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是春秋最後一個霸主。春秋末期,在江南地區有兩個國家,吳國和越國。吳國兵多國富,越國民少地狹。 有一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兵圍勾踐於會稽山。勾踐情急之中,向上將軍范蠡問計,范蠡說:“如今吳國強,越國弱,不可與之敵,當示以弱。”

    於是范蠡隻身去見夫差,並對父差說:“吳王闔閭之死實屬意外,當年你父王吳王闔閭與我王交戰,二人對決之中,吳王腳下失滑,一不小心撞到了越王的劍上,然後身亡的。越王實屬無心之失,對於你父王之死,越王內疚不已,為此,越王特在家中設定了靈位,每日焚香祭拜,同時,請來巫士為吳王闔閭做法事,以求得原諒,以上種種,請大王明鑑啊!而今大王兵臨城下,要來討伐越王,越王自知有錯,不敢求得大王原諒,只求此次能跟大王到吳國去,鞍前馬後侍奉大王,以消得大王雷霆之怒。”吾王父差被范蠡一番花言巧語騙住了。遂答應讓越王勾踐跟隨他到吳國去。於是范蠡便隨勾踐入吳為奴。

    勾踐到了吳國,住的是馬棚,吃的是糟糠。乾的是極重的體力活,還要給父差當馬前卒,即上馬上車之時,勾踐彎下身子,父差踩在勾踐的背上上馬或上車。勾踐堂堂一國之君,何時受過這樣的屈辱?有好幾次都堅持不住了。范蠡勸說勾踐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勾踐咬咬牙,堅持了下來。後來,勾踐在范蠡的建議下,花重金買通了父差身邊的寵臣——伯嚭,在伯嚭的幫助下,勾踐得以回到越國。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即為“臥薪嚐膽”的由來。勾踐一面向吳國示弱,一邊偷偷訓練兵士。同時范蠡為越王勾踐獻上了著名的“滅吳七策。”

    一是送金錢財物,以取悅吳國君臣;

    二是高價買進吳國的粟米,以減少吳國的積糧;

    三是多送美女,以消磨敵人的鬥志;

    四是把能工巧匠和優良的木材送去幫他們多建宮 殿,以削弱吳國的財力;

    五是派能言善辯的人去給夫差拍馬屁,並花言巧語 擾亂他們的決策;

    六是設法使規勸夫差仇視提防越國的諫臣自殺,以除掉吳 王的臂膀;

    七是積財練兵,等待敵人露出破綻,乘機進攻。

    勾踐採用了范蠡的計策,派西施進吳宮,迷惑父差,使其荒廢朝政,沉溺於溫柔鄉中。同時,勾踐加緊練兵,他把兵士都藏於地洞,山洞之內,日夜研習,以待時機,為了騙過父差,越國在重建都城時,面向吳國的那邊不築城牆,始終保持殘破的樣子,使得父差以為越國太窮,無力修築城牆,而勾踐此時正在猥瑣發育。由於吳越兩國實力相差懸殊,勾踐準備了很長時間,終於等到了機會。

    公元前482年,吳王父差帶領大軍北上爭霸。意圖學齊桓公制霸於眾諸侯之間,做春秋霸主。於是,勾踐抓住機會,帶領兵馬北上,偷襲吳國,打得吳國大敗。十年臥薪嚐膽,忍辱負重,這一刻的勾踐終於“亮劍”,吳國元氣大傷,幾年後,勾踐發起了第二次滅吳之戰,徹底征服吳國,後來,勾踐北上爭霸,打敗其他諸侯,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中的最後一位——即越王勾踐。

    上兵伐謀,可以說正是勾踐採用了范蠡的“滅吳七策”,發奮圖強,臥薪嚐膽十幾年,勵精圖治,最終大仇得報,坐上了春秋霸主的位子。

  • 7 # 無邪記憶

    戰爭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暴力)的繼續,因此,戰爭具有政治和暴力兩重屬性。戰爭的勝利不單純靠暴力手段,而自始至終貫穿著非暴力手段。自有戰爭以來,這兩種手段都在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但是當人們開始感覺到戰爭中非暴力手段的存在時,並沒有立即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是孫子創造性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第一次把非暴力手段概括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並系統地論述了其在戰爭中的作用、地位和實施方法,從而成為戰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便成了非暴力鬥爭(政治鬥爭)與暴力鬥爭(軍事鬥爭)相結合而突出非暴力手段的戰爭指導思想。在《謀攻篇》中他明確提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裡,他把屬於非暴力手段的“伐謀”和“伐交”放在第一、第二位,而把屬於暴力手段的“伐兵”“攻城”置於第三、第四位,足見他對前者的重視。這種綜合運用“伐謀”“伐交”“伐兵”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是一種高水平的戰爭指導思想。

      “上兵伐謀”是說以智謀挫敗敵人的戰略計謀,乃是用兵作戰的上策。據顏師古注:“言知有謀者,則以事而應之,阻其所為,不用兵事,所以為貴耶。”但是,“伐謀”必須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又和戰場上的軍事行動緊密相連。在一定條件下,指揮者對計謀運用得當,常可以不用武力而使敵人屈服,避免或推遲一次戰爭的爆發。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此話藉以形容張飛是有勇無謀一介武夫。然而,粗心的張飛也有細心的時候,長坂橋上智退曹軍上萬軍馬而被載入史冊。

      三國時期,曹操平定河北之後,大舉南下,征伐荊州。劉琮自知不是曹操的對手,便率眾投降。這樣,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襄陽。

      劉備因寡不敵眾,只好率部退往江陵,但在長坂坡被曹軍追擊。雙方血戰一場,劉備大敗,幸得張飛保護,且戰且走。待到天明,見追兵漸遠,劉備方敢下馬歇息。

      這時,趙雲、糜竺、簡雍等均不知下落,劉備身邊只剩下100多騎兵。正悽惶之間,忽見糜芳身帶數箭,踉蹌而來,口稱“趙雲投降曹操去了”。

      劉備不信,張飛說:“他見我們勢窮力盡,所以投降曹操,以便圖取富貴。我現在就去找他,如果撞見,就一槍刺死他。”說完,不聽劉備勸阻,飛身上馬,率20多名騎兵,回到長坂橋邊。他見橋東有一大片樹林,心生一計,教那20多名騎兵,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中往來賓士,衝起塵土,作為疑兵;自己則橫矛立馬於橋上,向西而望。

      其實,趙雲並未投降曹操。撤退時,他受命保護老小,在長坂坡被曹軍衝散,便不顧死活,翻身殺入重圍。經過一天血戰,趙雲先後救出簡雍、糜竺、甘夫人和阿斗,殺死曹營名將50多員,直突重圍,到達長坂橋邊時,已經是人困馬乏。他見張飛挺矛立馬於橋上,便大呼:“翼德援我!”張飛因有簡雍報信,知趙雲並未背叛,便說:“子龍快走,追兵有我抵擋。”趙雲縱馬過橋。此時,曹軍大將文聘引軍至橋邊。他見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持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土飛揚,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不一會兒,曹仁、李典、張遼、許褚都來到長坂橋,見張飛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都恐怕是諸葛亮用計,誰也不敢向前。只好扎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對面,派人向後軍飛報曹操。

      曹操得到報告,趕緊催馬由後軍來到橋頭。張飛站於橋上,隱隱約約見後軍有青羅傘蓋、儀仗旌旗來到,料到是曹操起了疑心,親自來陣前檢視。張飛等得心急,大聲喝道:“我乃燕人張翼德,誰敢來與我決一死戰!”聲音猶如巨雷一般,嚇得曹兵兩腿發抖。曹操趕緊命左右撤去傘蓋,環視左右將領,說:“我以前曾聽關雲長說過,張飛能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頭顱如在囊中取物那麼容易。今天遇見,大家千萬不可輕敵。”曹操話音剛落,張飛又圓睜雙目大聲喊起來:“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與我決一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自己已是心虛,準備退軍。張飛看到曹操後軍陣腳移動,又在橋上大聲猛喝道:“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一員大將夏侯傑驚得膽肝碎裂,從馬上栽到地下,身亡而死。曹操趕緊調轉馬頭,回身便跑。於是,曹軍眾將一起往西奔逃而去。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

      張飛見曹軍一擁而退,不敢追趕,急忙喚回二十餘騎士兵,解去馬尾樹枝,拆斷長坂橋,回營交令去了。

      在現代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倘若人家幹什麼,你也幹什麼,人家怎麼幹,你也怎麼幹,總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轉,你不僅得不到最大的利益,還很難找到立足之地,甚至被淘汰出局,成為競爭的失敗者。因此,我們不要盲目追趕潮流,要學會用一些“計謀”,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尋找差異,培養差異性思維的能力,才能獨闢蹊徑,佔領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 8 # 如史如畫

    論技術毫無疑問是背水一戰。

    中國古代誰打的仗最充滿智謀?毫無疑問是韓信。韓信所打的仗最精彩的也無疑就是和陳餘打的背水一戰了,這場戰爭韓信所用的兵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比如三國,五代十國雖有很多將軍效仿,可無一人成功)。

    這場戰爭大致經過是這樣的,韓信率領三萬老弱(精兵幾乎都被劉邦抽走了)越過太行山脈進入趙地,當時漢軍所在位置後方和右方是大河,左邊是大山,前面是窄路。而陳餘的二十萬大軍在城中,韓信先帶著幾千部隊去挑戰陳餘,陳餘率領小部隊進攻,韓信假裝不敵,丟旗後退,陳餘便全軍出動,勢必要殺掉韓信。可沒想到追到了河邊,韓信全軍看後無退路,於是懷著必死的決心,猛烈反擊,陳餘久攻不下,傷亡也慘重,於是後退,沒想到城頭早已插滿了漢軍旗幟,原來韓信早就計劃好了。趙軍見狀,軍心大亂,以為城池被佔領了,韓信大軍趁亂把陳餘殺了,趙軍降的降,死的死,漢軍大勝。

    背水一戰之後,韓信大喜,劉邦大驚,項羽生恐。

  • 9 # 哥是前衛

    《孫子兵法·謀攻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兵聖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將“謀攻”單列一篇,可見謀略在作戰中的重要性。涿鹿之戰乃是上古時期以黃帝為首的諸夏軍團與以蚩尤為首的黎苗集團之間所發生的一場烈度最大的戰爭。此役中,蚩尤軍先是連戰連勝,最後卻被黃帝軍團以謀略擊敗,蚩尤本人也被擒殺。本文將為大家展現此華夏史上第一例“謀攻”戰例的風采。

    涿鹿之戰-上兵伐謀,史上第一例“謀攻”戰例X

    孫子兵法

    作戰起因 根據記載,此役發生於神農氏末期,阪泉之戰(炎黃火併)之後,此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逐漸形成了諸夏、黎苗和東夷三大部落集團,三方的活動範圍如下圖所示。蚩尤屬於九黎一族,一說其發祥於東夷。此時的九黎屬於相對發達的一方,率先進入金屬時代,《世本·作篇》記載“蚩尤以金作兵”,而且率先種植水稻,人口眾多,兵精糧足,蚩尤能率81位兄弟參戰即為證明,因此九黎一族走向擴張是必然的。另外,涿鹿之戰的時間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據考證此時正處於氣候大災變時期,九黎處於長江流域多水地帶,大災變引發的水患和旱災可能也是蚩尤西進的原因之一。

    而諸夏還正處於石器時代,實力相對較弱,而且此時內部剛剛經歷過阪泉之戰,雖然炎黃合流,但諸夏的整體實力不免被進一步削弱。因此九黎對諸夏用兵,正逢其時。《史記》記載“蚩尤作亂”,《逸周書·嘗麥》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可見是九黎率先發動進攻,由此揭開了涿鹿之戰的序幕。

    涿鹿之戰-上兵伐謀,史上第一例“謀攻”戰例 作 戰路線及活動範圍圖

    作戰經過 正史中對此戰的經過記載十分簡略,本文主要參考神話傳說來還原戰爭經過,主要記載如下: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史記》正義引《魚龍河圖》:“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

    《太平御覽》:“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鬥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

    首先,排除掉神話色彩,上述記載中的風伯雨師、女魃等描述的應該是氣候狀況,即有洪災和旱災發生,這也與當時大災變氣候吻合。“蚩尤作大霧”表明具體的作戰時間應該是秋季,這也是古代作戰的主要時節。“應龍畜水”表示使用水攻,玄女授“兵信神符”指的是謀略戰法,“指南車以別四方”則表示熟悉地形。據此雙方的作戰經過呼之欲出。

    四五千年前的秋天,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九黎一族因飽受大災變之苦,於是趁諸夏在炎黃之爭進一步衰落的情況下,在蚩尤氏的率領下悍然北進,率先擊破炎帝部落(進兵路線如上圖所示)。黃帝部落發兵救援,雙方在河南中部交戰(參見《中國曆代戰爭史》),然而九黎一族武器先進,兵多將廣,雙方普一接觸,黃帝軍即節節敗退,顯然選擇正面與蚩尤軍硬剛不是一個好辦法。

    故此黃帝改變了戰法,首先試圖利用水攻。這是因為黃帝手下的應龍氏是玩水的行家(後來在大禹時代也充當治水先鋒)。因此對應龍氏而言,蓄個水,弄個水淹蚩尤是很容易想到的策略。然而,水攻應該失敗了,原因其實上述記載中也有明示,那就是風伯雨師的存在,蚩尤氏活動於長江流域,也多善水部落,風伯雨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應龍氏的這次水攻未能奏效。這也是史上記載的第一次水攻策略。

    涿鹿之戰-上兵伐謀,史上第一例“謀攻”戰例水攻

    既然水攻不成,黃帝軍隨即率部向北引退,以尋求戰機。根據上文記載,這是黃帝得到了玄女面授機宜,而主動採取的一種誘敵深入、避實擊虛的戰略戰術。總之,黃帝軍邊打邊撤,將蚩尤軍向北引,而蚩尤軍則自恃強大、輕率冒進,最後戰場逐漸轉移到地形險峻的河北涿鹿地區。

    《孫子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可見,地形對於作戰非常重要。蚩尤軍輕敵冒進,補給不暢,兵馬困頓,更為關鍵的是不熟地形。反觀黃帝軍團,此時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首先,黃帝頗得人心,史載其“修德振兵”,諸部落皆願效死力;其次,黃帝軍團本土作戰,補給無憂,熟悉地形和氣候。最後還要指出一點:傳說中一直強調玄女授兵信神符。小編以為這指的是玄女一族深得帶兵之道,為黃帝提供了一隻令行禁止,軍容整齊的精銳生力軍。

    故此攻守之勢易也。對黃帝軍而言,決戰“只欠東風”。秋日多大霧,終於,在一個大霧瀰漫的日子黃帝軍發動了總攻,並制夔皮鼓以鼓士氣,震懾敵軍。蚩尤軍在大霧中無法識別方位,亂作一團;而黃帝軍依靠對地形的熟悉即可輕易辨別方位。故此蚩尤軍全線崩潰,由於不識地形,潰軍應當多被擒殺,連蚩尤也不例外。

    涿鹿之戰-上兵伐謀,史上第一例“謀攻”戰例 霧中決戰

    作戰結果 經此一戰,黃帝替代神農氏,終成天下共主。此役中,黃帝軍善用天時地利,採用誘敵深入的策略,一舉覆滅蚩尤軍團,成就了華夏史上最早的軍事韜略傳奇。馬王堆漢墓中現世的《黃帝十六篇》追述黃帝言及戰爭時強調:“上知天時, 下知地利, 中知人事, 善陰陽而用之”,與涿鹿之戰基本吻合。(過期大還丹)

  • 10 # 實說歷史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古人推崇大夫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就是還沒等疾病爆發,就扼殺在搖籃之中。

    行軍打仗也是如此,兵法把打仗分三個層次,最低階的就是小兵和小兵戰場廝殺,講究單兵作戰,靠個體素質取勝,中級就是部隊和部隊作戰,講究總體佈局,戰略戰術,而最高階的就是透過國家上層控制,採取一系列手段,如外交,攻心等佔領先手,打掉對方的野心,從而贏得勝利。

    換句話說,上兵伐謀就是沒等戰爭打過來,就先想辦法解決,贏得戰爭。

    我們中國就是擅長“上兵伐謀”的偉大國家!(此處應該有掌聲!)

    當年越南和美國發生戰爭,中國源源不斷的輸出物資幫助越南。在十餘年時間裡,槍支,子彈,車輛,飛機,糧食,日用品,都是能給多少就給多少,要知道,在一九五六年之後這十年間,中國自己的日子也是不好過。國家的經濟初步發展,又自然災害不斷,但中國還是義無反顧的付出。最終幫助越南趕走美國,取得勝利。

    美國當時不顧日內瓦協定,撕破臉皮出動部隊,就是想佔領越南,把它成為自己的殖民地。越南具有非常特殊的戰略位置,是東南亞的提防要塞。

    當時社會主義浪潮在越南蔓延,胡志明領導下的北越政府政策深入人心,美國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美國不斷的增派部隊,從一開始派顧問扶持,到派出特種部隊,到派出大部隊,費盡心思想把越南納入自己囊中。

    中國此時剛剛從北韓戰爭抽身,軍隊整體戰鬥力下降,不適合派出部隊參戰。但中國毅然提供物資,幫助越南對抗美國。

    雖然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付出巨大的財力,但從長遠角度來看,中國這個策略是上策,換句話說,中國幫助越南,其實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僅僅經濟支援,就能讓其他國家的部隊在其他國家境內遏制住自己強大的敵人,無論怎麼看都是一筆相當划算的帳。

    透過中國的幫助,美國被拖在越南戰場上長達十二年之久,損失人力財力無數,美國戰士計程車氣被打擊,美國國內群眾更是怨聲載道。美國政府的威望也下降到史上最低點。最終美華人灰溜溜的退出越南。

    如果美國順利佔領越南,那中國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失了!

  • 11 # 柏崖史話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中丟了一個"上"字,應為“上兵伐謀”。

    上兵伐謀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打仗最高的策略是以謀略取勝,其次是以外交取勝,再次是用兵在戰場上對抗,最笨的辦法才是攻打敵方的城池。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本段話的核心。

    歷史上"上兵伐謀"的戰例很多,下面舉例說明。

    一、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春秋戰國時期鄭華人。

    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晉國和秦國聯合攻打鄭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準備開戰。理由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並且兩年前,鄭國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這兩件事晉文公非常不爽。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這時鄭國的大夫佚之狐就向鄭文公推薦了一直不受重用的小官燭之武,讓他去向秦穆公遊說退兵。鄭文公跟燭之武一說,燭之武不幹了:”我年輕的時候沒人搭理我,現在老了,更沒有能力了,您還是另請高明吧。“鄭文公很沒面子,但事關重大,不得不放下身段,“以前沒重用您啊都是我不對,您看現在這種形式,您不去我們就要亡國了。”看領導態度誠懇,燭之武也不好意思了,只好答應了。但城門不能開,出不去啊?只好晚上的時候,用繩子把燭之武從城樓上放了下去。

    見到秦穆公後,燭之武就開始白乎:“我說秦老大啊,您這趟買賣不划算啊?”秦穆公一臉懵逼看著他:“啥意思?”“這麼說吧,您聯合晉國來打我們,旨定能把我們滅了。可你想過沒有?其一,您秦國和我們中間隔著晉國,晉國的東邊才是我們,把我們滅了,這塊地方能歸你所有嗎?最後肯定還是晉國的。到時候晉國勢力更大了,你們也就相對弱了。如果您不打我們,咱們還可以建立戰略合作伙伴,到時候能幫上您的忙也不一定。其二,晉國什麼套路您應該很清楚啊。您曾對他們晉惠公有過恩惠吧,他們當時答應弄兩塊好地給你們,後來不也賴著沒給嗎?您難道忘了嗎?再說了,你以為晉國不想擴疆拓土嗎?今天把東邊的我們鄭國滅了,說不定哪天就向西邊去打你們秦國。你好好琢磨琢磨,是不是這個理兒?”秦穆公一想,靠,還真是這麼回事兒。於是就跟鄭國簽了個友好協議,率兵回國了。這就是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

    二、退避三舍(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也與當年晉文公逃亡時受到的待遇有關,所不同的是,他出逃時在楚國受到了楚成王貴賓級別的熱情款待。當時楚王就問晉文公:“以後你發達了怎麼報答我?”晉文公很爽快說:“金銀財寶估計您也不稀罕,要是不幸哪天我們在戰場上相遇,我一定退避三舍”。楚成王還挺高興,可沒曾想,後來戰場上當真遇上之後,倒黴就倒黴在這“退避三舍”上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楚國要攻打宋國,宋國便向晉國求救。因晉國也欠宋華人情,就有點左右為難。後來晉文公對宋國說,這樣吧,這件事我不好出面,你可以去向秦國或齊國求救,我去攻打你旁邊的曹國和衛國,打下他們之後,我劃給你點土地,算我的一點補償。楚國大將子玉見晉國這樣曲線救宋,感覺不爽,就想揍晉軍一下,楚王咋都勸不住,實在沒辦法,只好由他去。子玉派人對晉軍說,你們退兵不打曹國衛國,我們就不打宋國了。而晉國卻抓了使者,子玉非常生氣,於是就進攻晉軍。晉文公命軍隊退避三舍,以履當年之約,同時也是誘敵深入之計。之後兩軍對壘城濮。之後晉軍用虎皮蒙在馬身上和用車拖拽樹枝兩條計策,擊敗了左右兩路楚軍,又打了中路楚軍一個埋伏,大獲全勝。

    以上即是兩個著名的戰例,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個“伐謀”,都可以說是“上兵伐謀”的經典。

  • 12 # 燕山史話

    1.世界歷史範圍以少勝多戰役基本都是兵伐謀的典型案例,比如我們國家的官渡之戰(襲擊糧倉)和赤壁之戰(鐵索連舟、火燒戰船),在世界範圍內都很有名。如果以外國的戰爭為例,那我推薦發生於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前201年)中的經典戰役——坎尼會戰。

    2.可以說,整個第二次布匿戰爭都是“兵伐謀”的代表,漢尼拔避實就虛,出其不意,繞道而突襲羅馬北方,從謀略上來說更勝一籌,也奠定了漢尼拔在西方軍事史上的地位。坎尼會戰更是其中的經典戰役。

    具體程序: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迦太基將領漢尼拔從西班牙登陸,穿過高盧地區,越過阿爾卑斯山,進軍義大利。在經歷過特拉比亞會戰與特拉西梅諾湖會戰之後,羅馬元氣大傷,經過休整他們急需一場勝利來提升士氣。

    這時漢尼拔正打算襲擊羅馬的糧倉坎尼,於是戰爭爆發了。在兵力上,羅馬佔有優勢:七萬名步兵、六千四百名騎兵;迦太基處於劣勢,三萬八千名步兵,一萬名騎兵。漢尼拔以弓形中軍誘敵深入、兩側採用騎兵包抄的方式包圍了羅馬軍隊,最終導致羅馬軍隊全軍覆沒,而迦太基僅損失兩千人。

    3.“兵伐謀”主要體現在大的戰略思想上,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深知羅馬實力而出其不意,在坎尼會戰中又採用謀略使得羅馬損失慘重,漢尼拔不愧為西方戰略之父。

  • 13 # 以史勵人

    歷史悄悄話悄悄給您講歷史!

    兵聖孫武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最上乘的用兵方法就是用謀略取得戰爭的勝利,將損失降到最低。

    戰國時期鬼谷子有兩位高徒孫臏和龐涓,兩人在山上學藝時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後來龐涓下山到魏國做了魏惠王的將軍,但他一直認為孫臏的才能在自己之上,會對自己的未來造成影響。

    於是龐涓以舉薦出仕為由把孫臏騙到了魏國,然後暗中陷害孫臏,孫臏因此受到了刑罰,膝蓋骨被挖掉,臉上被刻上罪人的標記。

    後來孫臏逃出魏國並在齊國得到了齊王重用,在各國爭霸戰爭中孫臏透過兩場戰役成功復仇,這就是堪稱上兵伐謀的經典戰役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3年,趙國都城邯鄲被魏國上將軍龐涓率軍包圍,趙王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派田忌、孫臏前去救援,孫臏以身體殘疾為由將主將讓給田忌,自己擔任軍師,坐在車子中出謀劃策。

    兩人率領八萬大軍到達齊、魏兩國邊境地區後,田忌就想率領大軍去與魏國的主力部隊硬慫。孫臏則向田忌獻出了出了圍魏救趙的計謀,孫臏認為魏國主力在外,國內空虛,應該帶領軍隊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這樣圍攻邯鄲的魏軍自然就會回援,這樣趙國就得救了。田忌聽取了孫臏的計謀,按照孫臏的思路指揮戰鬥。

    孫臏先是讓齊國臨淄、高唐兩座城池的城守率領軍隊攻擊魏國的戰略要地平陵,不僅有大軍把守並且進攻平陵的行軍路線很容易被切斷糧道,這中自尋死路的打法會使龐涓覺得這次齊國的帶軍首領是一個無能之人;

    然後,孫臏讓田忌派出輕騎部隊直接攻擊魏國的都城大梁,正在邯鄲作戰的龐涓決定回軍滅了齊國的這支攪屎棍般的部隊。龐涓打心底就沒有看上這支齊國軍隊,因為就現在看來這支軍隊的主將就像一個無頭蒼蠅;

    再者,在龐涓回軍的途中,孫臏派出少量的部隊去迎擊龐涓,並且要求這些軍隊一定要失敗,一定要失敗的像一點。龐涓摧枯拉朽般打敗了阻攔自己的齊軍,自得大意之下終於中計,決定丟掉輜重,輕裝快行軍,快速抵達大梁肅清敵軍;

    最後,龐涓在率領氣喘吁吁的部隊經過必經之路桂陵時,被早在那裡埋伏好等候的孫臏給抓了個正著。

    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後,各國握手言和,被齊國抓捕的魏國上將龐涓也被釋放,龐涓回國後厲兵秣馬,等待機會一雪前恥。

    公元前343年,魏國恢復地差不多了,又開始搞事情。魏王找了個藉口攻打南韓想找回自己桂陵之戰中的損失,南韓向齊國求援。齊國等魏國、南韓火拼將要結束,南韓就要撐不住的時候派田忌、孫臏老搭檔進攻魏國。

    魏國一看齊國又來惹事,真是氣不打一出來,於是自南韓撤軍撲向齊軍,這次魏國誓要狠狠的收拾一下齊國這個愛管閒事的。

    龐涓報仇的機會來了,他帶領軍隊在魏國境內對齊軍進行圍追堵截。孫臏因地制宜的像田忌說出了自己的計謀。

    首先是驕兵之計,就是帶著軍隊一個勁兒地逃跑,連自己都覺著一見到魏軍就尿褲子;

    然後是減灶誘敵,在逃跑的過程中肯定要生灶做飯,而敵人也習慣觀察做飯時的灶煙來判斷己方的軍隊數量。逃跑的第一天齊軍是10萬灶做飯,第二天是5萬灶做飯,第三天是3萬灶做飯,龐涓一看就判斷出齊軍大規模潰逃,已成強弩之末;

    最後是伏兵之計,龐涓眼見齊軍不行了,又帶著輕騎部隊快速追擊。孫臏一看龐涓中計,就在龐涓的必經之地馬陵找了一處有利的地形,派一萬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並要求士兵夜裡朝著火光出現的地方射擊。然後又在路旁找了一棵樹,把樹皮剝掉後在樹幹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文字;

    龐涓帶領輕騎部隊趕到馬陵時已是半夜,發現了這顆特別的樹,又發現樹上有字痕跡,於是命人點起火把照明。

    當龐涓藉著火光看清樹上的字時,一萬支箭矢也正呼嘯而來。龐涓死後,孫臏率軍乘勝全殲魏軍,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齊國、魏國這兩場極具意義的戰爭中,孫臏的謀劃對戰爭勝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正如三國中對周瑜的描述所言:“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千百年來,孫臏和龐涓師兄弟間的這兩場戰役不僅衍生出圍魏救趙、減灶之計等成語,更是作為上兵伐謀的經典戰役為人們津津樂道!

  • 14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我認為新中國教訓越南的那次可以算一個。

    中國從50年代開始支援越南,先是打法國,後來美國介入就打美國。因為美國國力實在太強大,所以中國在對越南的支援方面也是不遺餘力。沒想到我們這邊用力用猛了,更沒想到美帝那麼不講究說跑就跑,結果在1975年在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下,越南統一了。面對遺留下來的天文數字一般的武器物資,小越越膨脹了,想佔領整個中南半島,於是78年底入侵了高棉。此時作為東亞的大哥當然不能坐視不管,79年初直接對這個小霸王開打。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79年的戰爭打得不是很好,由於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傷亡很大。

    然後我們不得不花時間升級裝備,改變應對策略。在往後的幾年裡,越南初期也是枕戈待旦,但是中國幾年裡並沒做大動作,他們也鬆了口氣。此時越南經濟很差很缺錢,尤其缺外匯,相對平靜了幾年後,來了這麼一批和氣的商人。

    第一年,他們收購水田裡的大蝸牛(只要大的),據說可以入藥。蝸牛,遍地都是,並且禍害莊稼,既然有人花錢買那太好了。這麼一來,給了越南基層人民打了一大針雞血,把田野裡的小蝸牛放著養大,然後賣錢。一年後,越南當局發現不對勁了!他們賴以出口換取外匯的水稻連續歉收,別說出口了,連自己吃的糧食都緊張了。調查發現,稻田裡面全是瘋狂繁殖的大蝸牛,把稻子吃的乾乾淨淨。

    第二年,商人們又來了,但是這次他們不要蝸牛,要水牛蹄子上的外殼,看起來也是無關緊要的東西。水牛蹄子的外殼,又不是牛腿,就像人的指甲一樣,剪掉還會長出來,不影響牛幹活。並且這次商人們願意用外匯來付賬,又給越南基層人民打了一大針雞血,大家都去剪牛蹄子蓋了。轉眼就到了播種的時節,那些看起來高大威猛一一的水牛們突然就一頭頭垮掉了。調查發現水牛的蹄子外殼被剪掉,導致牛不能沾水,否則蹄子泡水會發炎爛掉!沒有了牲口,導致所有的重活只能是人力去幹了,當年的播種受到了嚴重影響,越南至少又要面臨一年歉收。

    第三年,商人們又來了,這次他們不要蝸牛也不要水牛蹄子,而是收購拖拉機和卡車上變速箱的一個小齒輪,並且這次是拿黃金兌換。車輛保管員和司機們直接就瘋了,這個齒輪是沒什麼用的,拆掉後一點都不影響車輛使用,既然能換黃金,那太划得來了。於是用大量的變速齒輪換回來一根根小金條。

    又一年過去了,熱情的越南人民沒等來慷慨的商人,等來的是北方開戰的訊息。越南再一次進入戰爭狀態,此時他們發現沒有足夠的錢去購買武器裝備。並且水稻連續兩年歉收,只能用僅剩不多的外匯購買糧食。機動車輛被徵發到前線運輸軍用物資,但是少了一個變速齒輪的卡車過載時上下坡不受控制,導致很多次連車帶炮一起栽到山溝裡。

    兩山輪戰,中國打得順風順水,越南苦逼著咬牙硬撐,就靠著蘇聯偶爾給他續口氣。因為戰爭,它失去了發展的黃金時間,在這個時間裡,東南亞其他國家都開始進入起飛階段。最終,1989年小霸王撐不住了(蘇聯也撐不住了),宣佈從高棉撤軍,中國這才停止了兩山輪戰。這個時間裡,中國受到影響很小,越南則是傷筋動骨,十幾年的時間才恢復過來。

    戰爭,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對決,戰場背後的東西更加複雜。越南人賣蝸牛,水牛蹄子殼,齒輪換的那一點點錢,最後讓越南政府損失十倍百倍都不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月存18888金幣別亂花,馬上更新上架新英雄東方鏡,峽谷最強刺客來了,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