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鴨鴨搞機
-
2 # 影子畫舞
個人感覺人一生就三個階段,成長成熟和感悟。年少更多的是成長,學習,從無知到有知。人到中年,多了份成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多了份擔當和責任。年邁時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感悟,看淡名利,心存感恩,祈福健康。人活著就是創造生活,享受生活的過程。
-
3 # 瑜晶
我生來是為鬥爭的。 ——羅曼·羅蘭
只有一種成功——能以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度過你的一生。——克里斯托弗·莫利
要探索人生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就必須去追生與死,安與危,樂與苦,常常是檢驗人生價值觀的尺度。人生意義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變遷,而在乎內心的經驗。 ——佚 名
我們一來到世間,社會就會在我們面前樹起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你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愛因斯坦
我認為人生的全部意義,在於精神、美和善的勝利…… ——庫普林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味這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 ——傅東華
……
綜上,人生階段與意義取決於個人
-
4 # 文峰耳動
我也一直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少年時代,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
青年時代,活著是為了縱橫四海
中年時代,活著是為了眾人期待
老年時代,活著是為了被溫柔以待
如果人生是分階段的,那我認為是兩個階段,迷糊階段,醒悟階段。
-
5 # 王木木你好呀
怎麼說呢,按年齡分的話,可以分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這麼幾個階段。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人生體會和特點,當然也有不同的人生追求。若是按心智成熟標準來分的話可以分為這麼幾個階段:年幼懵懂,少年張狂,青年激情,中年成熟和老年痴呆期。人生在年少時應努力學習,青年時期應該積極進取,中年應該奠定事業,老就應該老有所養了
嬰幼階段:也就是依賴期,這個階段要靠父母的養育才能夠生存。
青少年階段:也就從依賴轉相獨立。
成年階段:就是獨立期了,這個階段不需要父母的養育也可以生存了,相對進入了獨立階段。
老年階段:也就是又回到了依賴期。
探索自我,發現自我
20歲之前,我們活在家人、老師的期望之下,揹負著很多的壓力、包袱,自己也不夠
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難免不穩。
20歲之後,離開了眾人的壓力,卸下了包袱,開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就這樣愉快地過了20年。
可是到了40歲,發現青春已逝,不免產生許多的遺憾和追悔,於是開始遺憾這個、惋
惜那個、抱怨這個、嫉恨那個,就這樣在抱怨中度過了20年。
到了60歲,發現人生已所剩不多,於是告訴自己不要在抱怨了,
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於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餘年。
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
原來,我們所有的夢想都留在了20歲的青春歲月。
-
6 # 趙某某D
人生有多少個階段?
我想用三個“業”來劃分,何謂業,業使之動也,就是你要去付之行動,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境遇。
學業《墨子·非儒下》:“夫一道術學業仁義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
從古代開始就有嚴格的科舉制度,數十載的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高中及第,金榜題名。現在的我們同樣十幾年的努力,或者說整個人生都壓在了高考上,寄希望於高考分數,學業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你以後的生活境遇。人,生來平等,不考慮外在因素,學業就是劃分人三六九等的標準,這可能有點殘酷,但是學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環,教你方法,做人做事,更有可能是你生存的手段!
事業這裡我所指事業是比較淺的,就是你一輩子或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了生存而去幹的事情。
事業往往是由學業決定的,好的學業才會有一份穩定的稱心的事業,併為之奮鬥,使家庭圓滿,提升自我影響力,實現自我價值。
家業簡單來說就是指家產(刨除繼承性的),家業是你事業的肯定,是你的人生物質成績,是對你和你的家庭的生活保障,更是你奮鬥一輩子的碩果。
人生的三個階段都是環環相扣,人,生來就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上進心是必備的價值觀。
人生活著的意義?人不是為自己而活!
武漢抗疫英雄醫生李文亮,他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教書育人,幫孩子樹立正確三觀的老師,他的人生是有意義的;為家庭辛苦奔波的父親,他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城市環衛工人,他們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當你真正的理解“人不是為自己而活”那麼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
7 # 我是魚湯
兩個吧,懵懂和頓悟。
活著的意義因人而異。我很欣賞餘華的那本《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才是最有勇氣的,這大概是活著意義裡最高境界吧,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我是做不到,那需要非常強大的內心。就是這個世界上所有人死了,就剩你,只要你沒死,你還會一如既往地活著,就像書中的主人公福貴,家人都死了,只有老黃牛陪著他,他還能悠哉悠哉的活著,一切苦難都沒有讓他喪失生的意志。而我們大多數人怕這個怕那個,沒有愛情就要死要活,失去親人可能精神崩潰,沒錢有人跳樓,為了各種理由活著,被意義綁架的生,其實不是真正勇敢的活著。
-
8 # ds阿龍
三個階段,1 激情時代,充滿幻想2 生活現實,實際感受覺得平淡 感覺無趣3 看淡得失,不再攀比和自哀自嘆。第三個階段個人認為比較難,呵呵,但是隻活到第二個階段活著會比較累。人生就是平淡的生活中找樂趣,找到自己的位子。不管如何衡量,要快樂
-
9 # 生命的追問
少男少女,青年男女,壯年,老年。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先上學,小學,中學,大學。之後工作,成家立業。《大學》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便是人生的意義,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
10 # 時代趨勢不可阻擋
回看人生,其實沒有階段,就只有幾個瞬間而已!人生本無意義,唯一的意義就是怎樣把無意義的人生折騰的具有意義!
-
11 # 茶姐姐tea
人生有三個階段
分別是:生存、生活、生命
生存——為能夠活下來而拼搏(解脫生活的壓力);
生活——為活出生命品質而奮鬥(體現生命的價值);
生命——為活出生命的意義(享受生命的喜悅)
-
12 # 亂世桀驁
活著的意義因人而異。我很欣賞餘華的那本《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才是最有勇氣的,這大概是活著意義裡最高境界吧,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我是做不到,那需要非常強大的內心。就是這個世界上所有人死了,就剩你,只要你沒死,你還會一如既往地活著,就像書中的主人公福貴,家人都死了,只有老黃牛陪著他,他還能悠哉悠哉的活著,一切苦難都沒有讓他喪失生的意志。而我們大多數人怕這個怕那個,沒有愛情就要死要活,失去親人可能精神崩潰,沒錢有人跳樓,為了各種理由活著,被意義綁架的生,其實不是真正勇敢的活著。
-
13 # 寧與顏落
人生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兒童時期:出生-6歲:兒童時期,什麼都不懂,讓父母最操心的時期。享受單純無邪的童年時光。
2.小學時期:7歲-12歲:小學時期,也是天真無邪,也許是小時候最難忘的一段記憶吧!
3.初中時期:13-15歲:青春年少,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時期。
4.高中時期::16-18歲:青春期,花季雨季,那些年,那一年。這段時光最美,青澀,值得留戀和懷念;
5.大學時期:或者是成年初期。有的人上了大學,有的人已經徹底離開學校了。成年,很多人開始戀愛,甚至結婚生子。戀愛,開房,懷孕,墮胎,吸菸喝酒,打架鬥毆,犯罪率發生比較高的時期。這個時期,性已成熟,但缺乏判斷力。
6.中年:人過中年,三十而立。中年是個風水嶺,需要成家立室,或者先立業再成家。需要考慮婚姻問題,也要考慮事業發展。
7.壯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你得仔細審查一下自己的三分之二人生。子女教育,婚姻穩定,是持續奮鬥的時期。此時,不應該放棄鍛鍊身體,陪伴家人。
8.老年:步入老年,人生接近尾聲。回想當年,有沒有什麼事想做但沒做?能做卻沒做?有沒有後悔的事?有沒有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體,有沒有去好好愛自己的妻子?有沒有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老年,是回想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感慨萬千的時候。
……
以上,僅僅是個人感想,肯定沒有說到位。但是大致意思已經表達清楚。我們每個人,或者是每個動物。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一張皮囊,也只不過是幾十年後的糞土和塵埃。給你們一個腦洞大開的思路:其實我們的宇宙是無限大的,你能回答一下,宇宙到底多大嗎?我們的地球連塵埃都不算,人類,地球?其實宇宙裡有很多類似於我們這種物質的東西,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而已。也許,我們整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細胞而已。我們的渺小,簡直不敢想象。
所以,當你明白自己的渺小以後,你就知道了,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了?好好活著,問心無愧!
回覆列表
以下是哲學家 Alan Watts 的一次演講,他說 life is a musical thing.
我們的“存在”,物理的宇宙,基本上是有可玩性的。
“存在”不是必要的。我們的存在,宇宙的存在,都沒有什麼地方要去,沒有一個需要抵達的目的地。
把它比作音樂就比較好理解了,因為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本質上是可玩的。
我們說你彈奏(play)鋼琴,你不說你做(work)鋼琴。
為什麼?舉個例子,音樂和旅行是不同的。當你旅行時,你是想要去到什麼地方。
在我們這個心急又充滿目的的文化裡,我們總是忙著讓自己更快更快的趕到目的地,直到我們消除了起點和目的地直接的距離… 導致的結果是兩個端點成了一個地方。你消除了距離,你就消除了旅程。
旅程的樂趣是旅行,而不是消除旅行。
音樂裡,沒有人會說樂曲的結尾是作品的意義。
如果是的話,那最優秀的指揮家會是那些演奏得最快的人。
會出現只寫尾聲的作曲家。
人們到音樂會去,只是為了聽一聲噼裡啪啦的絃聲,因為那是尾聲。
跳舞也是一樣的,你不會瞄準房間裡的一個特定的點,把它當你舞蹈的目的地。
跳舞的意義是跳舞本身。
但是這個知識沒有被我們所收到的教育輸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的教育體制,教會我們完全相反的事情,它把所有事情都歸了級。
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體制中,哄著他們到幼兒園,說這是好事情,因為走完幼兒園,你就可以到小學了;然後又用同樣的態度把孩子們送到中學;那個重要的東西來到了,高考,然後到大學,接著進入真實世界;你進入到某個框框裡去賣保險,他們給你任務去工作,你完成了那個任務,那個重要的東西要來了要來了。
要來了!
那個偉大的目標,你的成功,你的目的,你辛苦工作的意義。
然後四十歲左右的一天你醒過來說,天哪,我到了,我實現了,我在目的地了。
可是你沒覺得和以前感覺沒什麼不同,你有些失望覺得被坑了。
這的確是個騙局!一個悲傷的騙局,給了你不合適的期望,讓你錯失了一切…
我們一路上都在欺騙自己。
我們用旅程的比喻來思考人生,一個征程,一場遠征,有個嚴肅的目的在終點等著我們。
就好像是在說,人生的意義就是達到目的地,在目的地有成功,或其他的,來世或天堂。
眼裡只有目的地,一路上我們錯過了所有的意義。
可是人生、我們的存在、宇宙的存在都沒有“目的地”。
人生是一個音樂般的東西,在音樂播放時你應該跳舞歌唱。
Life is a musical thing
一旦你踏過這個可怕的門檻,接受了這個“真理”:
‘Nothing matters.’
沒有重要的事情,沒有使命,沒有要去的地方,你是自己的主人
那麼每個地方都是宇宙的中心,每一刻都是最重要的時刻,每件事都是生命的意義。
邦迪藍:如果人生沒有意義,又是什麼支撐人類繼續充實地活著?
好不容易找到的演講原文在下面
Existence, the physical universe, is basically playful.
There is no necessity for it whatsoever. It isn’t going anywhere. It doesn’t have a destination that it ought to arrive at.
But it is best understood by analogy with music, because music, as an art form, is essentially playful.
We say you play the piano, you don’t’ work the piano. Why? Music differs from, say, travel. When you travel you’re trying to get somewhere. And, of course, we, being a very compulsive and purposive culture, are busy getting everywhere faster and faster until we eliminate the distance between places…what happens as a result of that is the two ends of your journey became the same place. You eliminate the distance, you eliminate the journey.
The fun of the journey is travel, not to obliterate travel. So then, in music, one doesn’t make the end of a composition the point of the composition. If so, the best conductors would be those who played fastest and there would be composers who only wrote finales. People would go to a concert just to hear one crackling chord because that’s the end! Same way with dancing. You don’t aim at a particular spot in the room because that’s where you will arrive.
The whole point of dancing is the dance.
But we don’t see that as something brought by our education into our everyday conduct. We have a system of schooling which give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impression. It’s all graded and what we do is put the child into the corridor of this grade system with a kind of, “Come on, kitty, kitty,” and you go to kindergarten and that’s a great thing because when you finish that you get into first grade…then you’ve got high school, and it’s revving up, the thing is coming, then you’re going to go to college…you go out to join the world, then you get into some racket where you’re selling insurance, and they’ve got that quota to make, and by god you’re going to make that, and all the time the thing is coming, it’s coming! It’s coming! That great thing. The success you’re working for.
Then you wake up one day about 40 years old and you say, “My god, I’ve arrived. I’m there.”
And you don’t feel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you’ve always felt and there’s a slight letdown because you feel there’s a hoax.
And there was a hoax! A dreadful hoax. They made you miss everything by expectation…we’ve cheated ourselves the whole way down the line.
We thought of life by analogy with a journey, a pilgrimage, which had a serious purpose at the end and the thing was to get to that end, success or whatever it is, maybe heaven after you’re dead. But we missed the point the whole way along.
It was a musical thing and you were supposed to sing or to dance while the music was being play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