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sun
-
2 # 菠蘿好餓
有句話叫英雄不問出路,這句話用在秦末卻不適用。春秋戰國本就貴族政治當道,而在秦末天下紛亂之時,能稱霸一方自立為王的人,大致是兩類人:第一類,反秦有功之人。第二類。六國之後。
反秦有功之人,很好解釋,秦國暴虐,所謂人人得而誅之,你打起了反秦大旗,就是有了政治號召力,你反秦並真的和秦國軍隊打了,你就有了政治資本。陳勝一個耕田的,能稱王,就是因為他第一個起頭反秦,並點燃了燎原大火,所以他剛“陳勝王,大楚興”。
六國之後因六國遺民的擁戴稱王故國就更理所當然了,名正言順,霸王項羽都要藉助他們的旗號安定天下。
所以,在反秦第一階段,當時天下稱王的,都是這兩類人。
-
3 # 艾Q贏
因為韓信是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抓住了韓信,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韓信有滅掉一個王朝的軍事才能,劉邦得防止自己成為下一個項羽,所以借呂雉之手殺掉韓信並保全自己的名聲!
韓信(約前231-前196),漢族,古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
4 # 錦衣郎
韓信死於謀反,並被夷三族,而且在生前就被劉邦貶為淮陰侯。
在韓信橫掃北方的時候,項羽就曾經派人向他表示過三分天下的願望,韓信手下的蒯通也幾次勸說,但韓信猶豫不決,最終也沒能下定決心自立。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對韓信這幫異姓王很忌憚,藉著有人說韓信謀反,巡視雲夢澤,一舉將韓信擒拿。在這之前,韓信已經知道了劉邦的真正目的是對付自己,但他還是不敢反抗,史記原文寫道“信欲發兵反”,想反想了好久,思考再三,最終還是放棄抵抗束手就擒,於是從楚王變成了淮陰侯。
《淮陰侯列傳》: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髃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雖然韓信的死很遺憾,但他的死具有必然性,優柔寡斷,功高蓋主。“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這是韓信臨死前說的話,他也意識到自己死亡的根本原因。
-
5 # 半山紅
韓信因為功高蓋主,最後被呂后斬殺於未央宮。
他死的時候就是淮陰侯的身份,而且就是因為,曾經自立為齊王,才遭到劉邦的忌憚,死後又怎麼會追封為齊王呢。
而且,既然出於劉邦的意思,呂后動的手,死後是戴罪之身,連三族都被族滅了,還希望追封嗎?
-
6 # 卓別林的歷史書
因為韓信在死的時候的身份是“列侯”
漢四年(公元前203)楚漢相爭之時,韓信被封為齊王。項羽滅亡後,因為齊國距離長安較遠,且齊人驍勇反覆無常,劉邦疑心韓信,故而遷韓信為楚王。因為楚國是項羽的老家,韓信自己也是楚人,可也恰恰是韓信擊敗了楚國,所以楚人痛恨韓信,絕對不會跟他造反。此舉,足見劉邦手段之陰險。
漢六年(公元前205),有人誣陷楚王韓信謀反,劉邦採用陳平“偽遊雲夢”之計,兵不血刃擒獲韓信至長安。因沒有韓信造反的確鑿證據,劉邦最終赦免了韓信謀反罪名,貶為淮陰侯。直到漢十年(公元前209),韓信被呂后滅族時,他的爵位一直是淮陰侯。
所以,韓信屬於列侯身份,在《史記》中被劃分到“傳記”的範疇,即《淮陰侯列傳》。 -
7 # 火箭小影片
蕭何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劉邦一直嫉妒韓信才能,懷疑怕韓信造反,政治上是不會讓韓信入願的。韓信是楚人卻打敗項羽的楚國,劉邦還封他“楚王”,你說氣人不,劉邦這招狠啊,所以齊王是不可能了,況且還那麼遠
-
8 # 天晴愛睡覺
韓信是個反賊,司馬遷是漢朝人,天下是劉家的天下,司馬遷也不敢亂寫!人的成就是按死亡的時候的地位來論的,不是以生平最高成就來論的。
韓信在劉邦項羽爭鬥的最激烈的時候,向劉邦提出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當時就想翻臉,只是張良陳平提醒才開玩笑的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封他為齊王。(假在古漢語是借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臨時的齊王,這是對劉邦的試探)
後來劉邦越想越難受,不能讓韓信覺得自己是個好威脅的人,不然下次他要相當太上皇,我豈不是要把他喊爹,於是反手就把韓信調到楚地,做楚王!
等到天下大定,劉邦軍事技能提起來了,不再需要韓信了。才殺了項羽,劉邦就直入韓信中軍大帳收了虎符兵權;
過幾天又覺得事做的不夠絕,恰逢韓信門人舉報他謀反,就把他貶為淮陰侯,拘禁在長安。
後來,劉邦出征,呂后留守,覺得韓信是個禍害,直接讓蕭何把韓信騙到未央宮,找幾個宮女拿竹劍把他捅死了,一了百了。
-
9 # 家裡有礦666
齊王這個稱號是韓信要來的,是劉邦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非常不情願封給韓信的,這也為後來韓信的死埋下了禍根,滅楚戰爭剛結束,劉邦馬上就轉封韓信為楚王,之後聽從陳平計謀在雲夢澤擒拿韓信,帶回都城,劉邦念其有功,無罪釋放,但將其降為淮陰侯,隨時監視他
-
10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一、韓信不自立為王有以下幾個原因: 1、他沒有那個能力 雖然他有三十萬大軍,但是軍隊中高階將領沒有一個是能跟著他造反的,都是劉邦的親信。 如果韓信想要造反,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些高階將領的反對,如果把這些人都給殺掉了,軍隊肯定會混亂,韓信如果沒辦法控制住局面肯定也造反不了。 如果韓信殺伐果斷,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了這些人,然後強力的控制住了局面,那軍隊肯定也會因為內戰元氣大傷。
2、沒有糧草和後勤兵源 韓信造反了,劉邦肯定不會給他提供糧草和後勤兵源,他做為一個叛將,齊國境內的守將和官員肯定不敢和他站在一起,所以也就不會給他提供糧食和新兵。 士兵們如果沒有糧食,沒有軍餉,肯定不會繼續支援韓信,別說打仗,連自保都是一個難題。
3、沒有人才輔助 劉邦之所以能建立漢朝,是因為有張良在出謀劃策,有蕭何在管理政治上和後勤上的東西,還有韓信這麼一個會打仗的將領。 但是韓信如果自立為王,他沒有張良這樣的謀士,也沒有蕭何這樣的政治人才,所以一旦打起仗,軍隊的後勤補給,後方管理的穩定,都會成為韓信的軟肋。
二、劉邦殺韓信原因 韓信被殺,禍起於自請封王。在平定三齊之後,韓信與劉孝正被楚軍圍困在滎陽的危急關頭,竟上書劉邦,自請代理齊王。 後來,韓信對劉邦沒有主動封其為王而深表不滿,藉故不肯發兵,致使劉邦在固陵一役吃了敗仗。對此,劉邦極為惱火,只是迫於當時形勢,不便立即誅之。以後隨著局勢的穩定,韓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韓信的成語典故 1、胯下之辱:韓信落魄時,一個同鄉人欺負他,讓他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果真從那個人褲襠下鑽過去,指極大的侮辱。 2、一飯千金:韓信落魄時曾對施捨給他的老婦說以後定當後報,韓信衣錦還鄉時並賞賜她千金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3、解衣推食:韓信說劉邦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自己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4、戰無不勝:劉邦建立漢朝後對韓信的評價,指的是打仗沒有不取得勝利的。形容力量十分強大,百戰百勝。 5、國士無雙:蕭何在向劉邦推薦韓信是說他是國士無雙。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6、十面埋伏:韓信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項羽。指周圍佈置了重重埋伏。 7、背水一戰:在韓信攻打趙國的時候,他採取背水一戰的計謀,贏得了戰爭勝利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韓信封爵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 公元前230年,韓信平定了齊國,他自告奮勇的向劉邦上書說自己暫且代理齊王。此時的劉邦正和項羽打的熱火朝天,正在為軍事上的事情沒有進展發愁。他看到韓信的要求,立馬火冒三丈。 後來,韓信的力量日益強大。一個叫蒯通的齊華人看破天下的大局,和韓信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於是他就去找韓信,並對他說:“看你的面相,不過是個諸侯。但是看你的背面,是個大富大貴之人!現在劉邦和項羽的命運都懸在你的手上。
你如果誰都不偏不倚,與他們三分天下,以你的實力,背後還有強大的齊國,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事實上,被項羽圍困的劉邦,對韓信不出兵解圍,還趁機邀功的行為感到非常不滿。鑑於韓信討價還價中帶有的威脅,劉邦迫於形勢只能做出封王的承諾,但其實也只是權宜之計。等到劉邦順利解圍,消滅了項羽,建立了自己的大漢天下時,他就開始了對韓信的報復行動。 首先,他伺機奪取了韓信的兵權,制衡韓信的權力;其次,改封韓信為楚王而將齊地另外分派;最終,默許呂后以謀逆罪將韓信處死。韓信,這樣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就這樣隕落了。
擴充套件資料: 韓信的功勞主要在於軍事,而他的威名也主要來自於戰功和戰績,所以世人稱其為“兵仙”,來讚譽他的軍事才能。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韓信成名的第一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此一戰,韓信利用計謀迷惑了老將章邯,令其掉以輕心、疏於防範。 快速的突破了“三秦”實力的封鎖,躲開了項羽設定的監視。不僅如此,韓信在順利奪取陳倉以後,開拔廢丘,竟然不費一兵一卒就攻破了章邯鎮守的城郭。 緊接著就是攻魏、攻趙,這是韓信名聲大震的兩場戰爭。這兩場戰爭中,他同樣以出乎意料的手法,以最小傷亡的代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尤其是攻打戰國的井陘之戰,讓他獲得了“兵仙”的稱謂。
其出人意料的謀劃,結合攻心為上的戰略,使其在三千人對戰三萬人的戰爭中只利用數千面旗幟就動搖了敵人的整個防線。 這與項羽的鉅鹿之戰遙相呼應,同為“謀戰派”和“勇戰派”的兩場經典戰例,值得後人不斷研究和學習。 韓信這最後一仗,也是最輝煌的勝利,就是親手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這不僅是報了當日蔑視的一箭之仇,而且向世人宣誓了“謀戰派”比“勇戰派”更強的軍事思想,這是軍事歷史上偉大的革新,至此“勇戰派”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也因此深入人心,人們在嘆惋貴族軍事英傑項羽罹難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韓信這個名字,領悟了“打仗絕非只是暴利征服,真正的軍事家實際上是謀略的藝術家”這個道理。 韓信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
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 我看了一下,好像在這本書中,韓信、齊王、淮陰侯反覆出現,包括項羽本紀和淮陰侯列傳都是這麼寫的。 猜測一下,韓信最終的封號就是淮陰侯,稱他為齊王其實有點大逆不道的意思,但是司馬遷又不想隱匿這個事實,所以就故意留下一些齊王的論述。 還有一個原因,這些材料不是一天寫的,也不是司馬遷原創,他可能只是整理者,就留下這種原材料的痕跡了。
韓信(?—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官拜楚王、上大將軍,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可是,後來高祖病危,皇后呂氏掌權,因有人告其謀反,被呂后設計害死。後人用“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來概括他的一生。 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
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
11 # 布衣學史
韓信,秦末漢初的歷史人物,早年生活落魄無依,曾受胯下之辱。後刻苦研習兵書戰策終成一代將才。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投身項羽軍中不被賞識重用,轉而加入了劉邦陣營。在蕭何的舉薦下,被劉邦拜為大將軍。
在楚漢相爭時,韓信率軍攻佔齊地。而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韓信以治理地方為由希望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劉邦心中惱恨,但出於政治全域性的考量,派人封韓信為真“齊王”。後韓信與劉邦合兵一處於垓下擊殺項羽。
消滅項羽後,因韓信軍權過重,也因他曾要求劉邦封王,似有不臣之心。劉邦將他調離齊地改封楚王。西漢建立後,韓信因功與蕭何、張良並被稱為“漢初三傑”。
但其後不久,韓信私自收留了原項羽部將鍾離眛被劉邦得知,結果鍾離眛自殺,韓信獲罪入獄。考慮到韓信的功勞,劉邦最終赦免了他,將其降爵為“淮陰侯”。後韓信涉嫌謀反,為呂后所殺。
所以,韓信生前就不是齊王,也不是楚王了,而是淮陰侯!
-
12 # 文史新探
韓信被封為齊王,並不是主子劉邦心甘情願的,後來韓信也被削王成候,死的時候又是被呂后設計殺害,這些原因都會造成韓信死後不會稱為齊王。
1、發跡。韓信少年時候就性格放縱,特立獨行,這種性格當然不會被舉薦做官,他又沒有經商的本事,就整天在街上混吃混喝,甚至和街頭混子打架,不過韓信也有自知之明,打不過的就不惹,甚至甘受胯下之辱。韓信是有大志向的人,後來攜劍投靠項梁,項梁死後又歸到項羽麾下,但是始終沒有受到重用,只讓他做了一個郎中。韓信一怒之下就跑到劉邦那裡,劉邦一開始也沒有發現韓信有什麼大的才華,只是給了他一個管糧的小官來做,韓信當然也不樂意,在劉邦封漢中王的時候私自離隊,不想跟著劉邦混了,但是丞相蕭何對韓信非常看重,月下追韓信把他追了回來,極力向劉邦推薦,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韓信隨後軍事生涯開掛,攻城略地,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幫劉邦打下了漢室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2、索封。韓信帶兵去攻打齊國,幾十萬大軍旌旗招展兵臨城下,這時候劉邦的密使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降大漢,韓信就安扎軍營,不打算進攻了。韓信的謀士蒯說:“大王只是命令你進攻齊國,沒有命令你停止,齊國就是嘴邊的肉,立刻就能拿下,這個功勞你不能讓酈食其拿去。”韓信聽從了蒯通的話,揮兵進攻,很快就把齊國拿下。齊王氣憤酈食其出爾反爾,就把他煮了。後來齊王也在逃亡中身亡,齊國被徹底消滅。這時候韓信給劉邦寫信說:“齊國民風彪悍,現在對大漢懷有敵意,如果沒有一個管著很容易出問題,你不如假封我為齊王,這樣老百姓也好管理”。當時劉邦正被楚軍圍困在滎陽,焦頭爛額,韓信不僅不出兵解圍,還來信索要封王,劉邦當然大怒,破口大罵韓信不義。但是劉邦畢竟是劉邦,在張良和陳平勸說後假意哈哈大笑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做什麼假王。”當即封韓信為齊王,但是內心也種下了對韓信防範的種子。
3、被貶。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自刎後,天下大勢已定,劉邦該收拾韓信了。在定陶他策馬飛奔入韓信營中,在韓信還沒反應過來是就沒收了他的帥印,奪了他的兵權,並把韓信改封為楚王。韓信幾次也想謀反,但認為劉邦待自己不薄,而且自己又立下了卓越功勳,以為劉邦不會把自己怎麼樣。韓信在劉邦召見自己時,為表示忠心,殺了曾勸韓信謀反的鐘離眛,鍾離眛臨死前說:“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韓信拿著鍾離眛首級去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但是劉邦沒捨得殺韓信,而是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4、身亡。韓信被貶封侯後內心非常不服,尤其是和樊噲等人同列時內心更是極度不平衡。後來,韓信教唆陳豨謀反,劉邦率領大軍征討時,韓信和陳豨暗中約好呼應,沒想到事情敗露,韓信被蕭何和呂后騙至宮中,用布袋裝起來掛在鍾房的樑上,讓宮女用竹籤子扎死了。
嗚呼,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作為有著極高軍事才能的一員大將,曾率千軍萬馬攻城略地,寶劍所指,血流成河,是何等的威武,但是也是由於性格原因,猶豫不定,最終卻落得被幾名女子所殺的下場。
結合上面的分析,韓信的齊王本來就是劉邦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封的,後來時間不長就
被奪去齊王封號,改為楚王,再後來連楚王也做不成了,成了淮陰侯,而且韓信又是以謀反罪被殺,所以死後更不可能稱為齊王了。
回覆列表
韓信之死是因為韓信被封為齊王,死後如何稱王?
不單單是漢朝,包括漢朝以後的封建朝代,剛剛建立政權且正在爭奪天下的都要大封異性王——天下大亂尚未平定,不封王無以酬其功,不封王無以收人心,不封王無以爭天下。可這些諸侯王一般都沒什麼好結果,天下平定後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殺的下場。比如說漢初異姓被封為諸侯王的九人,幾乎都被除了國(除了長沙王一直沒被廢除,老吳家是統帥越人的,屬於少數民族政策,特殊照顧,呵呵),到高祖劉邦晚年的時候更是明說:“除了劉姓以外異性稱王的天下一起討伐他!”(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誅之。)
2、韓信之死是因為韓信的王幾乎是自立的
韓信平定齊國後,藉口齊國反覆無常,且和楚國相臨,要求封自己為假王(代理國王)。這時候劉邦正被楚兵圍困在滎陽,眼巴巴的正盼著韓信來救他,看到來信後跳起來大罵:“我被困在這裡,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著你來救我,你卻要自立為王!”(看看,這可是劉邦親口說的:“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急得陳平和張良又是踩劉邦的腳又是附耳勸說,劉邦才醒悟過來改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大丈夫定諸侯,既為真王耳,何為假王!)
3、韓信之死,是因為韓信有三分天下的機會和本事
當時楚漢雙方已經是處於膠著狀態——漢軍攻不過去,楚兵打不過來。這時候韓信佔有齊地,掌握著百勝雄兵,和兩邊都接壤,偏偏韓信還是個戰爭天才,無論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會贏。哪怕當時保持箇中立的態度,悶頭髮展自己的勢力,楚漢那裡哪方稍弱就去稍微幫把手,讓他們倆家"非常公平"的進行競爭,使他們都顧不上自己的發展的話,也是個三分天下的局勢。(呵呵,沒準三國時代提前到來)劉邦看出來了,派張良封韓信齊王;項羽也看出來了,派武涉去遊說韓信三分天下;一個叫蒯通的齊人也看出來了,勸說韓信誰也不幫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且點明幫哪個都沒好下場;可韓信一句“漢王對我好”立刻去幫扶貧困去了(“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從…”真夠可愛,也真夠天真的了)
平定天下後手下還有這樣的"人才",如果我是劉邦我晚上睡不著的時候也會好好琢磨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