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求我
-
2 # 唐伯虎點蚊香ybh
均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胎質堅硬,釉層較厚,基本色調為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釉色有天藍、天青、月白、紫紅等。燒製的青釉近於藍色,且青色中略帶紅,猶如藍天中一抹淡淡晚霞。色調之美,超乎言辭。此外,鈞窯亦以其窯變而產生的絢麗釉色而聞名。
元代鈞瓷一般較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勻、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積如蠟淚。不論造型還是釉色都根本無法和宋鈞官窯相比,也無法和宋代民窯相比,藝術品位不能同日而語。但在仿鈞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窯口。
關於宋鈞與元鈞的區別目前,關於宋代鈞瓷與元代鈞瓷的區別,一般在延續傳統說法,沒有什麼進展。如〈〈飲流齋說瓷〉〉在論述元鈞與宋鈞的區別時說“元代鈞窯作天藍色者與宋鈞大致相同,然亦有別也。元瓷之釉厚而垂,宋鈞釉厚而勻;元瓷之紫成物形,宋鈞之紫瀰漫全體;元瓷之釉濃處或起條紋,淺處仍現水波紋,宋鈞則濃淡深淺皆渾然一律”。而實際上,由於燒造瓷器的年代有異,制瓷工藝有所不同,使用的制瓷原料也不一樣,因此其質地和外觀表徵也會有很大區別。比較顯著的區別至少有如下幾點:首先是褐色“護胎釉”的施用方面,這在前邊已經談過,不再贅述。 由此引發的元鈞與宋鈞的明顯區別有三點:(1)宋鈞有“紫口鐵足”現象,元鈞則沒有。 (2)宋鈞的“棕房”孔洞破口四周有褐色雜質顆粒,元鈞則不存在。(3)宋鈞未施釉的底部“刷芝麻醬色釉”,元鈞則沒有這種現象。其次是有無“蚯蚓走泥紋”。由於宋鈞“其配製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紋’,”而元鈞“其配製色釉之法,則調和後,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因此沒有“蚯蚓走泥紋”這種特徵。第三是釉層墜積現象不同。由於元鈞與宋鈞所施用的釉質有所不同,因此造成釉層墜積現象不一致:元鈞釉層流動性強,因此呈現墜釉至器物底部的特徵;宋鈞釉層流動性相對較弱,因此造成宋鈞在器物口下或腹部的墜釉現象。 四、關於宋鈞瓷的“紫口鐵足”目前,對宋鈞瓷的“紫口鐵足”形成機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胎質含鐵量大,高溫燒造過程中鐵無素被氧化呈現紫褐色”,造成其出現“紫口鐵足”的現象。筆者對所藏的兩件宋鈞瓷觀察發現,“紫口”顏色較深,底足“鐵色”亦深,二器的“紫口鐵足”現象都比較明顯。但是,其形成機理與胎內鐵元素氧化呈色理論不附。對花口洗的“紫口”及粘連部位露出的較明顯的“護胎釉”對比分析認為,宋鈞瓷的“紫口鐵足”現象應是施用的褐色“護胎釉”所致。觀察表明,粘連處的“護胎釉”顏色與器口邊緣、底足呈色基本一致,只是口部由於被薄釉遮蓋後所呈現的“紫色”要略淺一些。因此,“紫口”的形成應是高溫下釉料流淌,口沿處釉料稀薄而呈現出褐色“護胎釉”的顏色,並非胎質內鐵元素氧化所為。再者,器物口部胎料由於被釉料遮蓋,不會與空氣直接接觸,即便含鐵量高,也不會被胎內微量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而呈現紫褐色。從施釉工藝看,早期鈞窯是先在素胎上施一層褐色“護胎釉”,以達到掩蓋坯面粗糙和汙點的目的,然後施加鈞釉。從歷史傳承上看,這種工藝是唐代河南魯山窯“花瓷”的改進和創新。據資料記載,“護胎釉”的使用,在兩晉時期已出現,唐宋時期已經很普遍。只不過大多數瓷窯使用的是無釉光的白色“護胎釉”(或稱“化妝土”),而河南地區的鈞窯、官窯等瓷窯卻使用了有釉光的褐色“護胎釉”。這一點可以說是河南瓷窯的獨到之處。 五、關於鈞瓷的釉色關於鈞瓷釉質呈現的外觀顏色目前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大多是以偏概全。不同層面的專家學者對鈞窯瓷器的論述基本都是“官鈞瓷”的“以金屬銅為呈色劑的紫紅釉”。如:“在天藍色釉面上綴有幾片玫瑰色紫紅斑”或“絢麗的紫紅釉遮體,頗有雍容富麗之儀”等等讚美之詞成了鈞瓷的代名詞,彷彿鈞瓷只有“官鈞瓷”,沒有發展過程,直接就從天上掉下來個“林妹妹”。毋庸諱言,高古瓷器由於存世量不多,研究考證確實有些困難,但這種數典忘祖、以偏概全,不客觀、不公平的論述,長期以來給人們鑑藏鈞瓷以負面影響,以至使一些著名專家都“見鈞不識鈞”,不能不說是學界的遺憾。筆者的窖藏鈞瓷“桃形硯滴”,就被故宮博物院的知名專家判為“非鈞瓷”。事實上,鈞瓷成為“玫瑰紫”、“海棠紅”的“官鈞瓷”只是北宋晚期的事情,早期的“民鈞瓷”才是它的鼻祖。觀察分析不同階段的鈞瓷釉色,可以發現:鈞瓷釉色經歷了從早期燒造以天藍色為主、多色交融的“雨過天晴雲破處”狀的鈞瓷,到燒造出純淨一色的“雨過天晴”狀的鈞瓷和偶然得到夾雜紫紅斑的鈞瓷,再到刻意燒造多種純色鈞瓷的過程。從鈞瓷釉質呈色看,鈞瓷是在唐代魯山窯的影響下,窯工創燒出先施加褐色護胎釉再整體施加“花釉”的早期鈞瓷。這一時期的鈞瓷,從目前能夠見到的現存鈞瓷器物及瓷片標本看,釉色大多是在藍色基調上呈現乳白、灰黑等多種如行雲流水般的交融釉色,這種釉色與部分唐代魯山窯“花瓷”上的花斑釉呈色相同,也與大多數清代仿鈞瓷的“爐鈞釉”呈色類似
下一圖為宋均窯,下二圖為元均窯
-
3 # 天天讀詩
金、元時期的鈞瓷製作,從某中意義上講,還是對宋代鈞窯工藝的繼承和延續。
金、元時期的鈞瓷工藝特徵不可避免地有時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與宋鈞有差異的工藝特徵。
宋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宋代鈞瓷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器物造型都非常規整。
民窯釉色多以天青為主,也有月白、天藍、蔥青;
官窯則以運用金屬銅“窯變”呈色之美妙著稱。
宋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民窯較之官窯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當,
所見瓷器流釉、粘足的極少。
宋代鈞瓷大多施滿釉,且器底多塗褐色(俗稱芝麻醬色)護胎釉。
鼓釘洗、花盆和盆奩,以及盤類以支釘支燒,其它則以墊餅燒造。
宋鈞胎質細膩緻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聲鏗鏘圓韻悅耳。
從胎質斷面可以看出,純淨無雜質,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現釉層剝落等現象。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北京故宮
金代鈞瓷的製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風格,
並燒製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鈞瓷作品,如一些瓶、爐,
不僅造型講究,而且窯變美麗。
金代 鈞窯天藍釉紫斑盆
金鈞窯天青釉洗
金代鈞瓷中的碗、盤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漸變大。
金代 鈞窯天青釉夾板爐
金代鈞瓷是戰亂之後的恢復之作,是為滿足民間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窯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起來的。
從這一點來講,它並不十分嚴格要求鈞瓷胎釉的選料精細,製作的精益求精。
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確:實用為上。
金代 鈞窯月白釉紫斑梅瓶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燒製出的金代鈞瓷,除少數精品外,普遍出現胎料粗松、胎質泛黃等現象。
金代鈞瓷較少支燒,大多以墊餅墊燒,
金鈞窯天青紫斑釉盤底
輪制產品不規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統旋直足,
所掏窩子一刀而過,窩子不正,深淺不一,
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現在胎體上下不加任何修飾。
金鈞窯天藍葡萄紫海棠式盆託
釉色以天青、天藍為主,窯變色彩不及宋鈞自然,
其釉彩流動性小,與宋鈞窯變神奇美妙、變幻莫測的藝術效果形成鮮明對比,成為金代鈞瓷色釉變斑一大特點,
這也真實地反映出戰亂之後的金代鈞瓷的藝術水平。
金天藍玫瑰紫仰鍾式花盆
元代是鈞瓷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燒製鈞瓷的窯場遍及各地。
元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蓋罐
鈞窯瓷器在這一歷史時期,已經成為民間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
這種大量的需求雖然刺激了鈞瓷的生產,但也同時帶來了負面影響,
只追求鈞瓷生產的數量,而忽視了鈞瓷的質量,整個元代鈞瓷量大質粗。
與宋、金時期的鈞瓷相比,元代鈞瓷品種單一,器物多大件,給人以笨重之感。
元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系罐
其特點具體表現為:
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勻,厚的則過度,
釉流下垂處聚釉達到了“垂若蠟淚”的程度;
薄釉露胎處則又可看到胎上的輪指和刀痕。
元 鈞窯天藍釉葫蘆瓶
釉質較粗,燒成後多有氣泡和棕眼,釉面光澤度較差。
釉色以天藍、月白居多。
器體上的紫紅窯變斑似人為之作,形成彤雲密佈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鈞窯變美妙自如。
元鈞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鈞瓷也偶有少數精品,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帶“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銘文的鈞瓷雙耳爐,
鈞瓷雙耳爐 ,侈口,直頸,圓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雙耳,頸部有三個雕帖的麒麟,造型飽滿。
在器體上有明確紀年的銘文,這在鈞窯瓷中是少見的,為斷定它的燒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元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
元鈞器形不僅較之宋、金時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獨到之處,
元鈞在器物表面所採用的堆雕、鏤孔等裝飾技法在宋、金鈞窯瓷器中是不見的。
金至元 鈞窯月白釉鏤空八佛八方供器
透過實物對比,中國可以看出元鈞與宋鈞的主要區別在於:
1、宋鈞大多為滿釉支燒,底足刷有醬色護胎釉;
元鈞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宋鈞釉厚而勻;
元鈞釉厚而垂。
3、宋鈞胎釉細膩;
元鈞胎釉粗糙。
4、宋鈞器體上的紫紅窯變瀰漫全體;
元鈞則聚成塊斑。
宋鈞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渾然一體;
元鈞釉濃處起斑彩或條紋,淺處仍見水浪。
-
4 # 醉飲一曲嘆往事
根據我查資料,可以得出鈞瓷始於唐盛於宋,中國傳統陶瓷燒製工藝的稀世珍品,為中國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國之愧寶”。宋代鈞窯瓷器歷來存世稀少,異常珍貴,自古就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讚譽,傳世宋鈞瓷又大部分深藏皇宮內苑之中。本文將介紹鈞窯瓷器鑑定知識。
一、蚯蚓走泥紋
蚯蚓走泥紋是在釉層乾燥時或者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部分釉汁流入填補裂縫而形成的。蚯蚓走泥紋的形成既不是釉料填充乾燥時或燒造過程中出現的裂縫,也不是釉料交錯流淌痕跡,似乎是釉料混合不均,熔點低且高溫流動性強的釉料比較集中,在高溫環境下自然熔融形成的。鈞窯器細為審察,其配製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紋’,然此為鈞器所特有。而其它各窯,如汝、官、龍泉等,其配製色釉之法,則調和後,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雖其性仍在,經火後或不免有紋,但細如‘蟹爪’行跡矣”。
二、棕房式孔洞
宋鈞瓷的“棕房”孔眾說不一。有的呼其為“針孔”、“針眼”,有的叫作“橘眼”,有的稱其為“豬毛孔”。宋鈞瓷的釉表小孔雖然很少,但小孔的內部空間較大,不是直上直下的“針孔”、“針眼”或“豬毛孔”,將其稱為“棕房”更為形象確切。在50倍放大鏡下仔細觀察其釉面小孔表明,孔內徑向長度可達孔口直徑的4—6倍,較大的“棕房”孔洞可以從洞口直接觀察到胎體。同時,在釉面小孔四周分佈有疏鬆的褐色顆粒雜質。釉層中氣泡的數量和大小不同,單色乳光釉中氣泡多,但尺寸小,直徑一般在0.05—0.1毫米之間。對釉層橫斷面的顯微鏡觀察表明,絕大多數氣泡似乎是在坯釉介面上產生的。氣泡形成的初期數量多而尺寸小,直徑一般在0.02—0.06毫米之間,這些小氣泡隨後逐漸合併成較大的氣泡向表面移動,其中一部分從表面溢位,在釉面上留下約0.5—0.8毫米的‘針孔’。“棕房”的形成是胎內氣泡攜帶胎表“護胎釉”雜質上升過程中,不斷合併成較大的氣泡,到達釉面後,因氣泡內含有雜質使表面張力減小,在冷卻過程中,氣泡內壓力大於燒成環境壓力的情況下破裂,並將雜質顆粒帶到破口四周,由於周圍冷卻的釉料不能及時補充,形成如前所述的“棕房”;沒有破裂的在釉中距釉表較近的含“護胎釉”雜質的氣泡,使釉色呈現淺褐色圓點。而在燒成過程中,釉內產生的氣泡,雖然也在不斷合併成較大氣泡,但是大多數氣泡內由於不含過多雜質,氣泡表面張力較大,能夠耐受住燒成環境壓力,因此能大部分存留下來,形成晶瑩剔透的“水眼”;個別破裂的釉內產生的氣泡,在釉表留下凹陷小點。
三、紫口鐵足
目前,對宋鈞瓷的“紫口鐵足”形成機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胎質含鐵量大,高溫燒造過程中鐵無素被氧化呈現紫褐色”,造成其出現“紫口鐵足”的現象。“紫口”顏色較深,底足“鐵色”亦深,二器的“紫口鐵足”現象都比較明顯。但是,其形成機理與胎內鐵元素氧化呈色理論不附。對花口洗的“紫口”及粘連部位露出的較明顯的“護胎釉”對比分析認為,宋鈞瓷的“紫口鐵足”現象應是施用的褐色“護胎釉”所致。觀察表明,粘連處的“護胎釉”顏色與器口邊緣、底足呈色基本一致,只是口部由於被薄釉遮蓋後所呈現的“紫色”要略淺一些。因此,“紫口”的形成應是高溫下釉料流淌,口沿處釉料稀薄而呈現出褐色“護胎釉”的顏色,並非胎質內鐵元素氧化所為。再者,器物口部胎料由於被釉料遮蓋,不會與空氣直接接觸,即便含鐵量高,也不會被胎內微量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而呈現紫褐色。從施釉工藝看,早期鈞窯是先在素胎上施一層褐色“護胎釉”,以達到掩蓋坯面粗糙和汙點的目的,然後施加鈞釉。從歷史傳承上看,這種工藝是唐代河南魯山窯“花瓷”的改進和創新。據資料記載,“護胎釉”的使用,在兩晉時期已出現,唐宋時期已經很普遍。只不過大多數瓷窯使用的是無釉光的白色護胎釉。
四、鈞瓷釉色
鈞瓷釉色經歷了從早期燒造以天藍色為主、多色交融的“雨過天晴雲破處”狀的鈞瓷,到燒造出純淨一色的“雨過天晴”狀的鈞瓷和偶然得到夾雜紫紅斑的鈞瓷,再到刻意燒造多種純色鈞瓷的過程。從鈞瓷釉質呈色看,鈞瓷是在唐代魯山窯的影響下,窯工創燒出先施加褐色護胎釉再整體施加“花釉”的早期鈞瓷。這一時期的鈞瓷,從目前能夠見到的現存鈞瓷器物及瓷片標本看,釉色大多是在藍色基調上呈現乳白、灰黑等多種如行雲流水般的交融釉色,這種釉色與部分唐代魯山窯“花瓷”上的花斑釉呈色相同,也與大多數清代仿鈞瓷的“爐鈞釉”呈色類似。
在創燒早期鈞瓷之後的漫長時段中,窯工逐漸摸索出純淨釉料的獲取方法,成功燒造出溫潤純淨的天藍、月白等多種純色鈞瓷。同時,窯工在燒造鈞瓷的過程中,透過不斷總結分析偶然出現的紅色窯變釉的原因,逐漸能夠獲取純淨的以氧化銅為釉質呈色的窯變鈞瓷,從而創燒出純色的玫瑰紫、海棠紅等名貴窯變鈞瓷,構成一代名瓷的一個完整體系。另外,從不同時期鈞瓷施加的褐色護胎釉看,五代、宋初的早期鈞瓷施加較厚的褐色護胎釉,到北宋中晚期施加薄薄的一層褐色護胎釉,及至到了元代,窯工已經完全意識到,很厚的鈞瓷釉質足可以遮蓋住胎體些許的旋痕及略微的凹凸痕跡,加之“元代鈞窯瓷製作較粗,造型笨重,底足修整不精細”的制瓷風格,因此不再施加褐色護胎釉,成為宋代鈞瓷與元代鈞瓷的一條分水嶺。
五、宋鈞瓷器與元鈞瓷器的區別
由於燒造瓷器的年代有異,制瓷工藝有所不同,使用的制瓷原料也不一樣,因此其質地和外觀表徵也會有很大區別。比較顯著的區別至少有如下幾點:
(1)元瓷之釉厚而垂,宋鈞釉厚而勻;元瓷之紫成物形,宋鈞之紫瀰漫全體;元瓷之釉濃處或起條紋,淺處仍現水波紋,宋鈞則濃淡深淺皆渾然一律”。
(2)宋鈞有“紫口鐵足”現象,元鈞則沒有。
(3)宋鈞的“棕房”孔洞破口四周有褐色雜質顆粒,元鈞則不存在。
(4)宋鈞未施釉的底部“刷芝麻醬色釉”,元鈞則沒有這種現象。
(5)有無“蚯蚓走泥紋”。由於宋鈞“其配製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紋’,”而元鈞“其配製色釉之法,則調和後,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因此沒有“蚯蚓走泥紋”這種特徵。
(6)釉層墜積現象不同。由於元鈞與宋鈞所施用的釉質有所不同,因此造成釉層墜積現象不一致:元鈞釉層流動性強,因此呈現墜釉至器物底部的特徵;宋鈞釉層流動性相對較弱,因此造成宋鈞在器物口下或腹部的墜釉現象。
平
-
5 # 慎德堂主
宋代鈞窯與元代鈞窯的差別非常之大,十分容易區分開來。自從宋徽宗建立"艮園″以後,蒐羅了全國各地的奇珍異寶,還有許多動物和花卉,以供王公大臣遊賞,其中許多盆景花草種植的花盆就有鈞窯瓷器,因此質量非常高。宋鈞胎質灰色或深紫色(窯溫高所至),釉彩千變萬化,現蚯蚓紋者精,硃紅色最佳,富麗堂皇,十分端莊大器,造形以古青銅器為宗,修足工整,足部有褐色護胎釉,底部寫有數字。而元鈞草帥許多,有紅斑者不易,胎中有雜質,釉上有黎斑,施釉不到底,足牆矮底中部有斜角乳突,量大而不精。
-
6 # 夢翔509
宋鈞與元鈞的區別。
1、宋鉤胎薄,元鈞胎厚。
2、宋鉤釉厚,釉質溫潤,元鈞釉薄。
3、宋鈞裹釉到足,足上護胎釉,元鈞大半釉。
各人之見,才疏學淺,請見諒
-
7 # 土疙瘩LR
宋鈞窯與元鈞窯的主要區別,時間跨度的區別,制瓷理念的區別,官鈞與民鈞的區別,質與量的區別,工藝水平的區別,具體到瓷器本身,宋鈞瓷與元鈞瓷最本質的區別,宋鈞施釉到底,元鈞施釉不到底,宋鈞為立足,元鈞為外撇足。
具體分析如下:
①時間跨度:宋代瓷器以高度發展單色釉著稱,元代瓷器以青花瓷著稱,兩者鈞瓷表達的內容,呈現的狀態截然不同。
②制瓷理念:宋代的鈞窯處在創燒期、追求期、高度發展期,元代鈞窯處在重心轉移期、衰退期,理念的不同直接表現在瓷器上。
④質與量:宋鈞以質為主,元鈞以量為主,宋鈞多注重視覺感受,元鈞多注重實用效果。
⑤工藝水平:宋鈞屬於精雕細琢、追求極至的工藝水平,元鈞屬於輕描淡寫、依葫蘆畫瓢的工藝水平,從入手的碎瓷片可以看出,兩者工藝有傳承性、有延續性,但不在一個層次。
⑥瓷器特徵:關於宋鈞與元鈞區別的資訊很多,個人認為,透過瓷器本身傳遞的資訊來辦別最直接,最簡單,最真實,多上手實物,多對比真品與贗品,確立自己的標準,注重自己的感覺,比如對宋鈞的"棕房"、"筆觸痕跡"的理解,對元鈞釉色呈瀰漫狀的感觸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偏頗、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指正。
圖①宋鈞窯瓷器。
圖②元鈞窯瓷器。
-
8 # 一亓九窯鈞汝工作室
在實際辨別過程中,我們經常把底部滿釉採用擦足燒或者支柱燒的,稱為宋鈞,而把外部釉層不滿,留三分之一胎的鈞瓷,稱為元鈞,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點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胎,從釉色,從風格特點等幾個方面去具體評價,
-
9 # 天津楊子1
宋代的瓷器不光是鈞瓷,還有其它窯口的瓷器,官汝哥定鈞都透露著一種古樸,具有很深的內涵和近乎於完美的器型,充分展現了柔美的線條,高超的製作工藝和色彩,是後朝無法比擬模仿的,元代的鈞瓷無論從胎土釉面器型製作工藝都稍嫌粗糙,這也是區分他們的重要節點。
回覆列表
宋鈞與元鈞最大的區別是施釉到底與不到底,底足修胎有不同點,宋,元時代鈞瓷以釉為魂型為本的說法,宋鈞施釉到底部,底足為直璧立足,而元鈞施釉不到底,底足是斜闢承八字腳,什麼原因會產生走下彼路,是北宋未年,戰亂不斷優秀窯工都逃亡南方,在杭州,龍泉,景德鎮一帶,:建立了哥窯,官窯,龍泉窯,絕門燒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