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隔壁老王1012
-
2 # 釣魚人老高
垂釣之所以有魅力,相當部分的原因是因為魚情的複雜多變,而不是執於一種情形,釣魚人需不斷對各因素做出分析、判斷,以確定最佳垂釣方案。回到釣友的問題“雨後,大魚為什麼起伏,還會下竿嗎?”為更準確、更全面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 辯證看待雨的起伏,多發生在晚春、夏季、初秋
2、 雨後大魚起伏,是否揚竿需綜合判斷
辯證看待雨的起伏,多發生在晚春、夏季、初秋雨後大魚起伏,有時間、季節上的規律,像深秋、早春,包括依然下雨的冬季,這三個時間段,本身水溫處於低位,像筆者所在的山東、河北等地,即便是早春水溫也多集中在0-10℃,而絕大多數淡水魚的最適水溫在15-30℃範圍內,而降雨會進一步降低水體溫度,同時三個時間段氣壓高,水體溶氧量相對豐富,所以魚在趨溫性的驅使下,會向水溫略高的深水區或者水草處聚集、棲息,而少有離底上浮的情況。
雨後大魚上浮,更多發生在晚春、夏季、初秋這三個時間段,與上文描述的幾個時間段恰好相反,這三個時間段水溫整體偏高高,特別是夏季中午時分,水溫能達到35℃。再者氣壓也整體偏低,水體溶氧量也減少。所以晚春、夏季、初秋,水溫、水體溶氧量對魚情影響顯著。釣魚人通常選擇在清晨、下午或者夜間揚竿,便是趁水溫低、適宜,溶氧量相對豐富,此時魚活性高,攝食較積極,魚情較好的機率更大些。
夏季雨後,嚴重抑制魚活性、積極性兩個關鍵因素得到極大改善。先說水溫,下雨不僅低溫的雨水匯入河流、湖泊,降低中上水層的溫度,同時水體周圍的環境溫度也下降,水溫適宜,對魚而言,少了酷熱的炙烤,自然活動變得積極。再說溶氧量,雨後氣壓高於雨前,同時雨水與水面碰撞、接觸中也會匯入空氣,所以水體溶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雨後水溫、溶氧量都利於魚的活動,自然魚會離底上浮。如果仔細觀察水面,經常能看到大魚在中上水層遊動、翻騰而出現的水花、漣漪。
雨後大魚起伏,是否揚竿需綜合判斷夏季雨後大魚上浮,是不是都適合揚竿垂釣呢?顯然並不是,選需要結合降雨量、具體情況綜合判斷。
首先降雨量不大或者略小時,大魚上浮,這時一般都能夠揚竿垂釣。雨後不僅是水溫下降、溶氧量豐富,還伴隨著流水衝擊而來的植物碎屑、藻類微生物等,魚的攝食慾望高漲,因此選擇好釣點,常能遇到較好的魚情。值得注意的是,魚離底上浮,如果再習慣性的釣底顯然不合適,這時候更應釣離底或釣浮。但判斷魚群到底上浮多少,處於水體哪個位置,需要透過調整水線距離逐個嘗試,直至魚口的出現。夏季筆者雨後,多次在聊城徒駭河揚竿,有時窩點水面魚星不斷,但魚口零星,這時果斷調整垂釣水層,直至魚口出現,特別連續幾竿均勻魚口時,基本可確定是魚群所在的水層。
但有些情況下,特別是水體深度不足時,魚群很可能活躍在各個水層,建議此時採用飛鉛釣法。透過上拉鉛墜與8字環保證10-20公分的距離,延長了子線長度、擴擺動幅度。鉤餌入水後,緩慢下落,在各個水層有較長的停滯時間,直至最後就位。整個過程動感十足,類似活躍在水中的小蟲,很容易吸引各水層魚群的捕食,從而實現中途截口,將魚釣起。
其次降雨量過大時,魚情不穩,易躁動,建議穩定後再揚竿。如果下大雨導致降雨量猛漲,河流、湖泊水位大幅度上升,雨後立即揚竿也難有好魚情。大雨降低水體溫度,提高水體溶氧量不佳,但流淌河流、湖泊的水也會帶來大量植物碎屑、軟體小蟲、莖葉瓜果等,甚至水位上升淹沒了岸邊的綠色植被,這兩種情況無疑為魚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再者降雨過大,如果水底淤泥、醬層過多,匯入的雨水衝擊性,也常把水體導致的渾濁不堪,以至於個別水域還會有溶氧量降低的情況。另外大雨後,魚儘管四處遊動,但更多體現為躁動不安,少有停下攝食的可能。所以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大雨後魚情不佳是大機率事情,筆者建議等待2、3天各項引數、因素溫度後再揚竿,魚情會有所改善。
寫在後面本文首先從辯證的角度,對雨後大魚上浮的成因做了分析描述,可見並非所有時間段,均會有大魚的上浮,是有時間範圍的。接著從魚後是否能揚竿,對兩種情況作了介紹,也對雨後垂釣需要注意的地方做了分享。即便如此,實際垂釣過程,遠比本文描述的複雜,釣魚人更應結合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改變,以適應魚情。相信這樣施釣,釣友會有不錯的魚情、漁獲。
-
3 # 農民起床
垂釣之所以有魅力,相當部分的原因是因為魚情的複雜多變,而不是執於一種情形,釣魚人需不斷對各因素做出分析、判斷,以確定最佳垂釣方案。回到釣友的問題“雨後,大魚為什麼起伏,還會下竿嗎?”為更準確、更全面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 辯證看待雨的起伏,多發生在晚春、夏季、初秋
2、 雨後大魚起伏,是否揚竿需綜合判斷
-
4 # 漁樂氵壽
下雨後,屋子裡是不是很燥?
外邊是不是涼爽多了?
或者開窗透氣才舒服,一個道理,人是怎麼舒服怎麼來,魚也是,哪個水層讓它感覺得勁了它就待在哪個水層咯,明顯下雨後上層讓它得勁。哈哈哈!!
-
5 # 凡人錢多多
下雨後水裡氧氣含量低,魚兒被逼浮頭,命都沒有了還考慮吃鉤?所這時釣魚就不太適合了。想釣魚必須明天不下雨再釣。水裡氧氣含量高了,魚兒食慾就會旺盛,自然就能釣到魚了。
-
6 # 阿龍正能量傳播者
雨後大魚起伏,有時間、季節上的規律,像深秋、早春,包括依然下雨的冬季,這三個時間段,本身水溫處於低位,像筆者所在的山東、河北等地,即便是早春水溫也多集中在0-10℃,而絕大多數淡水魚的最適水溫在15-30℃範圍內,而降雨會進一步降低水體溫度,同時三個時間段氣壓高,水體溶氧量相對豐富,所以魚在趨溫性的驅使下,會向水溫略高的深水區或者水草處聚集、棲息,而少有離底上浮的情況。
雨後大魚上浮,更多發生在晚春、夏季、初秋這三個時間段,與上文描述的幾個時間段恰好相反,這三個時間段水溫整體偏高高,特別是夏季中午時分,水溫能達到35℃。再者氣壓也整體偏低,水體溶氧量也減少。所以晚春、夏季、初秋,水溫、水體溶氧量對魚情影響顯著。釣魚人通常選擇在清晨、下午或者夜間揚竿,便是趁水溫低、適宜,溶氧量相對豐富,此時魚活性高,攝食較積極,魚情較好的機率更大些。
夏季雨後,嚴重抑制魚活性、積極性兩個關鍵因素得到極大改善。先說水溫,下雨不僅低溫的雨水匯入河流、湖泊,降低中上水層的溫度,同時水體周圍的環境溫度也下降,水溫適宜,對魚而言,少了酷熱的炙烤,自然活動變得積極。再說溶氧量,雨後氣壓高於雨前,同時雨水與水面碰撞、接觸中也會匯入空氣,所以水體溶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雨後水溫、溶氧量都利於魚的活動,自然魚會離底上浮。如果仔細觀察水面,經常能看到大魚在中上水層遊動、翻騰而出現的水花、漣漪。
雨後大魚起伏,是否揚竿需綜合判斷
夏季雨後大魚上浮,是不是都適合揚竿垂釣呢?顯然並不是,選需要結合降雨量、具體情況綜合判斷。
首先降雨量不大或者略小時,大魚上浮,這時一般都能夠揚竿垂釣。雨後不僅是水溫下降、溶氧量豐富,還伴隨著流水衝擊而來的植物碎屑、藻類微生物等,魚的攝食慾望高漲,因此選擇好釣點,常能遇到較好的魚情。值得注意的是,魚離底上浮,如果再習慣性的釣底顯然不合適,這時候更應釣離底或釣浮。但判斷魚群到底上浮多少,處於水體哪個位置,需要透過調整水線距離逐個嘗試,直至魚口的出現。夏季筆者雨後,多次在聊城徒駭河揚竿,有時窩點水面魚星不斷,但魚口零星,這時果斷調整垂釣水層,直至魚口出現,特別連續幾竿均勻魚口時,基本可確定是魚群所在的水層。
但有些情況下,特別是水體深度不足時,魚群很可能活躍在各個水層,建議此時採用飛鉛釣法。透過上拉鉛墜與8字環保證10-20公分的距離,延長了子線長度、擴擺動幅度。鉤餌入水後,緩慢下落,在各個水層有較長的停滯時間,直至最後就位。整個過程動感十足,類似活躍在水中的小蟲,很容易吸引各水層魚群的捕食,從而實現中途截口,將魚釣起。
其次降雨量過大時,魚情不穩,易躁動,建議穩定後再揚竿。如果下大雨導致降雨量猛漲,河流、湖泊水位大幅度上升,雨後立即揚竿也難有好魚情。大雨降低水體溫度,提高水體溶氧量不佳,但流淌河流、湖泊的水也會帶來大量植物碎屑、軟體小蟲、莖葉瓜果等,甚至水位上升淹沒了岸邊的綠色植被,這兩種情況無疑為魚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再者降雨過大,如果水底淤泥、醬層過多,匯入的雨水衝擊性,也常把水體導致的渾濁不堪,以至於個別水域還會有溶氧量降低的情況。另外大雨後,魚儘管四處遊動,但更多體現為躁動不安,少有停下攝食的可能。所以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大雨後魚情不佳是大機率事情,筆者建議等待2、3天各項引數、因素溫度後再揚竿,魚情會有所改善。
-
7 # 椰島小陳
在下雨天氣,大氣壓降低,導致水中的溶氧量變小,水中的氧氣減少,魚在水中變成呼吸困難,所以要浮起水面獲得充足的氧氣。
魚跳出水面,那就是水庫的氧氣不足,魚才跳出水面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魚浮頭。
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跟溫度是息息相關的,一般來說,溫度越高,溶解度越低,水中的氧氣變得越來越少,所以魚要浮起來吸收氧氣。
而天氣或水域環境的變化,也會造成氧氣急速下降,致使魚類缺氧而浮出水面呼吸空氣。如果魚類輕微的浮頭會影響它的生長速度,嚴重浮頭會造成大片死亡。所以像養殖魚類,要注意魚在水中浮頭的情況。
-
8 # 人間漁樂
雨後,大魚上浮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夏季或者初秋。大群的魚上浮一般是由於水體缺氧,水體渾濁。有一次,我朋友曾在大魚上浮時,乘小船在水裡漂,用魚叉叉了幾百斤魚,船艙都滿了。因為這個時候,大魚的反應是很遲鈍的,就算見人,動作也會很輕微,對什麼都會失去興趣,只想吸口氧氣保命要緊。
當然這種極端天氣比較少見,而且,遇上這樣的天氣,魚都會出現傷亡。不過這種時候想釣魚那是難度頗大的,因為缺氧狀態下,魚是不會食用餌料的。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魚上浮都是不能作釣的。下面我結合自身的體驗來作一個簡單的探討。
主要論述
雨後大魚為什麼上浮
大魚上浮的作釣方法
總結
一、 雨後大魚為什麼上浮其實,真正的雨後大魚上浮的現象並不是很多,除非雨相當大,岸上注入河流的水勢已經到了驚人的程度,而且,陰雲未散,天氣沉悶。這時候,大魚會選擇上浮的。其中有兩個原因:
1、因為大雨在岸上形成的水勢,將岸上的食物衝入水中,漂浮於水面上。食物一下子變得豐富,也使得魚兒聚集水面。
2、大雨之後,雨點選打水面,會震盪水底的浮泥,而且岸上的水一般是泥水,這就使得水體變得渾濁,進入水中的光線會急劇減少。水下植物產生氧氣的能力會急劇下降。加上天氣沉悶,整個水體的缺氧就形成了。此時,只有水面的溶氧還能穩定一些。
根據魚類的趨氧性,那些大魚耐不住缺氧的刺激,就會上浮。
二 、大魚上浮後的作釣方法大魚上浮,如果是因為缺氧,那麼是很難作釣的。這也很好理解,大魚上浮是因為缺氧,目的是為了維持生命。而捕食是最需要損耗能量和氧氣的,就像人類踏上高原,不敢劇烈運動一樣,這是一種生命的本能。
此時就該收杆回家,等雨過天晴,烏雲散盡,
自己感覺呼吸暢通的時候,再來作釣。
而另外一種,上浮是因為食物的情況,則是可以作釣的。此時應該以掉浮為主,一般距離水面半米就行。這個時候,烏魚,鰱鱅比較容易上鉤,因為水體的渾濁,魚會更有安全感,加上岸上的食物大量進入水中,就算是餌料的味型與平時自然界的食物不同,也不會太過警惕,對餌料的防備心理會降到最低。
我們這裡,經常會在大雨之後,水面上漲時,釣到烏魚,鰱鱅等大體型魚類。
此時,我覺得主要是釣型,用甩杆,以餌料的運動性吸引魚類的主意。因為渾水會削弱魚類的視覺和嗅覺,只有運動的餌料才能引起它們的主意力。
總結:遇到大魚上浮的情況,應該分析一下是什麼原因上浮,再作出判斷,以什麼樣的方式作釣比較穩妥。如果是缺氧嚴重,那最好莫要下杆,此時,用抄網直接捕撈可能效果都要好過作釣。如果是因為食物,則可以釣浮,當然釣浮的時候,餌料得動起來,才能引起大魚的主意,釣魚,得多多研究,才能發現更多的樂趣。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也是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問題。如果在地上挖一個大坑,下雨後,積了水,如果我們不去管它,過一段時間後,裡面會有小魚。還有在乾涸很長時間的池塘裡,下了雨後過了不久突然出現很多小魚。這些小魚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事實上,這並不是很神奇的現象,如果仔細分析,一般有幾種可能性。據科學家研究,魚卵的生命力極強,可以存活很多年,只要給予了適宜的條件,它就很有可能變成魚,而它又及其輕,可以隨著風飄到任何地方。鯽魚的卵在乾燥的條件下可以存活一年。泥鰍能數月不死。非洲杜茲肺魚,卡在土裡長達4年之久熬過漫長的煎熬,小魚終於迎來了短暫的雨季,久違的雨季讓小雨看到希望,終於將其沖刷進路上小溝中,隨路窪中的水回到河中。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窪地長時間積水後就會有魚,這有幾種可能性。個地方本來是有魚的,這些魚在乾旱來臨之前就會產卵,並將卵埋在淤泥裡,親魚會因為乾旱而死亡,但魚卵能活幾個月,在下次雨季來臨時,就會孵出小魚了。因為下了大雨,附近的魚塘被水浸沒,裡面的魚或魚卵被衝了出來,並在窪地上孵化或成長。因為鳥類或其它動物到水邊捕魚,把魚卵帶到了窪地,魚卵就會孵化為小魚並在窪地成長。這也是魚類傳播的方法之一。
很多人小時候都被這個問題困惑過。大學時學校的河裡雨過天晴後,會有很多小魚密密麻麻靠著水泥案遊著,還帶起來一些密密滿滿的氣泡。魚肯定是魚他媽生的咯。我們常見的淡水魚,比如鯽魚、鯉魚,都有很強的繁殖能力,一條魚一次能產卵幾十萬個,這都還是少的。有些種類的魚,能達到產卵上億個。但是這些魚卵並不是每個都能存活。魚媽媽們要對其產下的卵進行保護。保護的方式越是高明,產卵數會越少。魚的卵一般分為浮性卵和沉性卵。顧名思義,浮性卵能夠浮於水面。沉性卵沉於水底。沉性卵又分三種,黏著型、附著型和分離型。黏著型的魚卵會抱團黏在一起;附著性的卵膜外有絲狀物體,可以附著在其他物體上,例如水草上,石頭上,而淡水魚的卵都為這種型別;分離型即毫無機率地散播在水底。
由於淡水魚的卵大多是附著性,所以在河邊的石頭、水草、河邊草上都有可能有魚卵。也可能它們會像蒲公英一樣北風吹到各種地方。也可能被水鳥或兩棲動物抖啊抖,逮到了其他的地方。當有雨水出現,溫度合適時,魚卵就會孵出小魚苗。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在離河很遠的地方的小泥坑裡,都有可能發現有小魚苗成群遊。下雨後河道里魚會多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魚塘裡的魚被衝出來了。每年夏天,小編都會和哥哥們一起去小河裡釣魚。每次下過暴雨,就會有別人家魚塘的魚被衝出來。去年家鄉下了場大魚,淹了好多農田,魚塘裡的魚都被衝到了田地裡,好多人就在農田裡逮魚。不過對於魚塘主來說,這大概不算件好事情。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我好久,小時候去地裡幫家裡幹農活,在我家田地旁邊有大約4米寬,10多米長,2米高的土臺,上面不知是誰用鐵鍬挖了一個臉盆大小的坑,裡面有積水,竟然有好多魚啊,大多是鯽魚,有大有小,總共一斤多,弄回家吃了。一直都很困惑,這些魚是從哪裡來的呢?不太可能是人弄過去的,那裡離水塘特別遠,下了很多天雨,上面沒有別人的足跡,也不可能是魚自己游上去的,我們那裡是平原,那土臺根本就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多年以後,讀了一篇日本學者的文章,那人考察過日本的一些相似的現象,他認為,有些魚籽很微小輕盈,風和熱空氣能把它吹起和帶到很遠的地方,落到環境適宜的地方,就孵化成魚了。我私下以為,以上觀點能解釋一部分魚兒的產生,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一些鳥兒和蜻蜓等昆蟲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從一個水塘攜帶了魚籽到另外一個水塘,充當了魚兒生命傳播者的角色。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之處了。
中國民間有千年草籽,萬年魚籽的說法,主要說的是一種現象,千年草籽是因為人們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在長期特別乾旱的土地上,下一場透雨過後就會有小草長出來。而萬年魚籽說的則是,在某個一直都沒有水的地方,突然之間因為下雨有了水,那麼在這片水域中,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裡面就會有魚了,所以人們以為,魚籽也是一種可以長時間存活的東西。這些現象都是存在的,那麼千年草籽萬年魚籽這些話有科學道理嗎?當然不能說它沒道理,但是卻沒有千年草籽,萬年魚籽話語中這麼誇張,就草籽而言,它是植物的種子,當然也是有其生命週期的,魚籽一般只能在水裡或者特別潮溼的地方存活,而且不會存活太長時間,離開水或者潮溼的環境,魚籽是難以存活的。那麼為什麼有的池塘乾涸了很長時間?下雨有水的時候裡面又有魚了呢,這是因為有的魚籽有一個膠囊一樣的外膜,能夠隔離外部環境,讓其能在河底的淤泥裡較長時間的存活,比如像泥鰍、肺魚這樣的東西,都可以在泥裡面生存很長的時間,而魚籽由於體積很小,存活的時間應該更長。
那麼有些本來沒有魚的水域,為什麼忽然就會有魚了呢?比如一些新挖的池塘,不用放生魚苗,不久後也會有魚,另外有一些高山湖泊,沙漠裡出現的湖泊,還有一些火山口湖泊等也都會這樣,生物學家認為有的池塘和湖泊,魚是可以自行遊進去的,因為魚都有逆水而上的特性,比如高山湖泊常常會有流下來的水,下游的一些魚是可以順著這些水逆流而上,來到高山湖泊裡的,新挖的池塘就更不用說了。但是也有一些湖泊是沒有流出來的水的,比如一些沙漠中出現的湖泊或是一些火山口湖泊,這裡面怎麼會有魚呢?科學家認為有可能是龍捲風的作用,比如龍捲風在水多的地方是有龍吸水現象的,江河裡的水裡肯定是有魚籽的,這些魚籽甚至有魚被風雨帶到那些湖泊裡,裡面就會有魚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