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勇校尉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俗話說:皇帝有女不愁嫁。不存在嫁不出去的問題,更與平頭百姓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皇帝的女兒金枝玉葉,對於攀龍附鳳之人,娶得公主可謂一步登天。
但公主的婚姻大多為政治婚姻,或遠嫁異邦以安定兩國和睦交好、或聯姻於權臣、功臣以圖江山永固。亦或當年科舉三甲者招為乘龍快婿。不論哪種,都不是公主自己的選擇,婚姻談何幸福?
歷史上名門望族、官宦權貴並不都願意與皇帝結親的。皇家的規矩太多,娶進府來,象牌位一樣供著,見面行君臣大禮,即便同房,也是公主招寢,駙馬是不能主動的。婚姻幸福從何談起。
除非受父皇特別寵愛,沒有如意的不願嫁,一直待字閨中,這是少教。皇帝有賜婚的慣例,誰敢抗旨。所以,公主嫁不出去的說法不成立。
-
3 # 北門猿
在唐朝,確實有一些不願娶公主為妻的風氣,但要說公主嫁不出去,未免太過誇張了。至於平民百姓不願娶,更是無從說起——就算你願意娶,難道皇帝會把自己女兒嫁給一個平民百姓嗎?
我以前有篇文章,聊過一點這個問題。貼舊文如下:
《皇帝女兒也愁嫁?唐朝公主為啥不吃香》戲曲小說等作品中,常有狀元及第,被皇上點為駙馬的故事。這也不全算是虛構,歷史上,新科進士也是大戶人家招婿的熱門人選。因為但凡能中舉的,必然飽讀詩書,而有了功名在身,就意味著有機會進入仕途。有這些條件,當然是優質女婿了。宋朝甚至於出現“榜下捉婿”的習俗:每逢揭榜之日,富紳們紛紛派人守候,只待名單一出,立即蜂擁而上,將中榜士子“捉”回家提親。
不過狀元娶了公主的倒是罕見,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孤例,那就是唐朝的鄭顥。唐宣宗有個女兒萬壽公主,到了出嫁的年齡,想要挑一個好女婿。鄭顥是宰相子孫,又是進士出身,很有名聲。宰相白敏中覺得這是個好人選,就向皇帝推薦。宣宗也覺得這人不錯,於是欣然同意。(史書只說鄭顥進士出身,《唐語林》中則說他中了狀元。)
(有記載鄭顥是“宰相子”,但新舊唐書中,都說他祖父曾任宰相,父親則沒有。《東觀奏記》是這樣寫的:“鄭顥,相門子。”可能後人誤讀了此條記載,從而錯傳為宰相之子。)
但問題是鄭顥已經有婚約了,皇帝聖旨一下,鄭顥沒法反對,只好委委屈屈和公主結了婚。但鄭顥本不樂意,心裡自然是滿腹怨氣的。可你又拿皇上沒辦法,所以只好把一腔仇恨都放在白敏中身上。
白敏中自己心裡也很清楚,大中五年,他免去宰相職務,外放做官,給皇帝上了個奏章:“當年公主出嫁,命令臣挑揀人選。鄭顥那時正去楚州結婚,已經走到了鄭州,被臣傳書追趕回來。鄭顥不願與公主結婚,對我恨之入骨。我還在中樞的時候,他對我無可奈何,現在我發放外地,他一定會進我的讒言,臣只怕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照這麼看,鄭顥恨你真不是沒有理由,人家不是已經訂婚,是眼看就要結婚入洞房了,被你生生拽了回來……)
宣宗一聽樂了:“還用等到你出外當官嗎?給你看看這個。”於是讓左右拿過一個小木匣來,開啟鎖,白敏中結果一看,裡面全是鄭顥攻訐他的奏摺。好在皇帝是個明白人,知道鄭顥和白敏中純屬個人恩怨,才把這事壓了下來。
有意思的是,這種不願意和皇家結親的行為,在唐代並不是個別現象。同樣是唐宣宗時期,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宣宗皇帝要宰相在當年的新科進士中,選拔一位當駙馬,於是便有人向宣宗推薦當年新科進士王徽。
(唐宣宗八成有“進士情結”,常和大臣聊天,問他們當年中舉怎麼考的,如果有人物出眾但不是透過中舉當官,宣宗就表現的很遺憾。所以他挑進士當駙馬,可能也有這個心理因素在裡面。)
但是王徽並不樂意,連忙去見當時宰相劉瑑,表示:“我已經年過四十了(皇上你還真不嫌他老啊),又體弱多病,恐怕不是個好的人選,不應當在討論範圍之列。”宰相替他向皇帝進言,這事才作罷。(徽本澹聲利,聞不喜,往見宰相劉瑑曰:“徽年過四十,又多病,不應在選。” 為言,乃罷。)
這恐怕是由於唐朝公主們的名聲不怎麼好。唐玄宗迷信方術,據記載,他曾經想把妹妹玉真公主許配給方士張果(就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張果聽說了,跟他朋友王迥質和蕭華吐槽:“俗話說,‘娶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真是可怕啊。”於是堅決推辭了。
“平地生公府”的意思是憑空多了一座衙門,言外之意是從此就有人在頭上管著你了。可見由於身份天然不對等,駙馬在公主面前恐怕是沒什麼底氣的。(據說唐代駙馬要為公主守喪三年)這可能就是普遍不願與皇家結親的原因。張果雖然備受寵信,但畢竟也只是一個方士,地位未必多高,他不樂娶公主,可能正代表了當時社會的普遍風氣。
另一方面,唐代有些公主自己作風也不好。還是唐宣宗時候,給公主選駙馬,當時有個叫於琮的,也是出身世族,但不大得志,官職不高。鄭顥很器重他,對於琮說:“你才華出眾,但不拘小節,才招來詆譭壓制。去應選駙馬吧。”(話說你當年不是很不滿意麼,怎麼還拉別人下水?)
於琮答應了。宣宗看他也很滿意,但過了幾天,突然改了主意,取消婚事。宰相問為什麼,宣宗說:“永福前幾天和我一起吃飯,因為小事發怒,在飯席上就把筷子折了。她當著我的面尚且如此,這樣的性情,恐怕不能做士大夫的妻子。”於是改把廣德公主嫁給了許琮。
這種暴躁脾氣,可能也讓人望而生畏。畢竟你如果娶了個悍妻,尚且可以休妻。但假若不幸娶了公主,難道要把皇家天眷趕回孃家嗎?怕是沒人敢這麼做。
不過說了這麼多壞話,唐代的駙馬也有夫妻琴瑟相諧,生活美滿的。上面說到廣德公主,於琮後來因為政治鬥爭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廣德公主主動要求一起同行,和丈夫同甘共苦。到了唐僖宗年間,發生了黃巢之亂,於琮不肯與黃巢合作,被殺害。廣德公主痛哭說:“丈夫死了,我也不能獨活,你們把我也殺了吧!”(主泣曰:“今日誼不獨存,賊宜殺我!”)反軍沒有動手,公主於是懸樑自盡了。由此可見他們夫妻感情確實深厚。
最後扯一波別的。鄭顥當時定好的親家是“待婚盧氏”,盧氏是世家大族之一。唐朝李(不是皇家的那個李)、崔、盧、鄭、王五個大家族最為顯貴,人稱“五姓”。當時的社會很看重門閥,五姓之間彼此通婚,對所有外人都視之為二等人物,即便是皇家,也不如這五姓顯貴。唐太宗想打擊門閥制度,命令高士廉等人編纂《氏族志》。編寫人員不明皇帝用意,仍然將山東崔氏列為第一等,唐太宗大為不滿,下令:“只以當下的官爵確定貴賤,不論以往。”言外之意很明顯,這是要用新的貴族體系取代舊的貴族體系,乃是皇帝權力對於魏晉以來世家大族權力的爭奪。
新的氏族志秉承聖意,將李家定為第一等,外戚定為第二等,崔氏降到了第三等。但舊有勢力根深蒂固,以後雖然經過武則天等時代的盡力削弱,卻始終未能拔除,只是不斷衰減。直到朱溫篡唐,五代兵亂,那些武夫粗人們大開殺戒,不管什麼世家貴族,排頭砍去,人頭滾滾落地。氏族門閥的制度才在血腥中被完全摧毀。
鄭顥的年代,世家已經沒有南北朝時期與皇權分治天下的力量了。但仍然是一種高貴的象徵。唐時有三大榮耀:進士及第、編修國史、娶五姓女。其中的五姓女,指的就是這五家的姑娘。
由此我們可以懂得鄭顥為什麼深恨白敏中了,恐怕不只是夫妻生活不和諧,也有沒能娶五姓女的怨恨吧……
-
4 # 摶文氏
問題是錯誤的,能嫁出去
但是唐朝公主尤其是初唐,出了名的聲名狼藉,所以士林以為恥,但是要說平民百姓的話,依然高不可攀。
自從武則天給貴女開了頭之後,唐朝有能力的女性野心都空前膨脹,韋后和太平公主便想效仿,這就導致了面首大肆充塞逆後宮。牝雞司晨的風尚導致了聲名狼藉,一般有能力娶公主的,都避如蛇蠍。
-
5 # 阿陳新說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唐朝歷史上兩百多個公主,有80多個沒有出嫁;將近一半的公主沒有出嫁,這個比例看起來真的是非常嚇人了。
那麼唐朝的公主真的很難嫁人嗎?為什麼唐朝的歷史上有那麼多的公主嫁不出去,公主沒人願意娶的說法又是源自於什麼時候呢?
唐朝公主“難嫁”是有原因的其實不光是唐朝,歷朝歷代中都有公主沒有嫁出去的例子,比如明朝的82個公主中有25個沒有嫁出去,清朝100個公主中有37個公主沒有嫁出去。出現公主嫁不出去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統計方式造成的“焦慮”,很多公主沒有活到嫁人就死了,這些人也算在了“嫁不出去”的公主之列。
除此之外,公主嫁不出去最大的原因就是她們的背景了,除去那些送去和親的公主,大部分的公主因為身份的高貴,其實是很難在朝中挑選到身份地位相匹配的駙馬爺的,而她們又看不上平民百姓這就造成了公主嫁不出去的情況。畢竟皇帝的女兒又多,世家和朝中重臣的人數又比較的固定,再加上當時人們血緣觀念的比較重,公主就很難挑選丈夫了。
唐朝時期的大族“京兆韋氏”祖孫四代都娶過公主,那也是在韋皇后當權時期,在韋皇后倒臺之後,韋家就沒有這樣的福分了。
其實唐朝初期的公主並不難嫁,真正難嫁的是唐朝中後期的公主。唐朝的公主中曾有三十多個有再嫁的情況,甚至有的公主還三嫁了;這些公主都是出現在唐朝初期,那個時候的國家實力強盛,家族都爭搶著娶公主來獲得皇家的青睞。
但是到了唐朝中後期,皇帝家的公主“愁嫁”這一情況才開始出現。這個時候,已經不是皇帝挑選女婿了,而是世家挑剔皇帝的女兒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原因呢?請您接著往下看
唐朝公主難嫁,這一說法起源於唐文宗時期。從文宗到昭宗時期,44個公主僅僅只嫁出去了6個,其中平原公主嫁了一個月就被退貨了。原因之一:皇權的旁落,世家大族的崛起,附屬小國想要獨立。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了,皇室的威望也開始下降。不僅是唐朝的附屬國開始不聽皇帝的話了,就連世家大族也不願聽皇帝的話了。
世家門閥制度在唐朝時期並沒有被根治,他們在百姓的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就連李世民都曾經依靠娶世家的女兒來獲得支援。在皇權鼎盛時期,世家大族的影響可以忽略,但是一旦皇權旁落,世家大族的弊端就出來了。
唐文宗想要為太子求娶宰相鄭覃的孫女,但鄭覃直接將孫女嫁給了崔家的九品小官。太子和九品小官相比誰更尊貴可想而知,但是那位崔姓子弟出自世家,這才是宰相選擇他的原因。也可見世家影響之深,唐文宗在這件事之後曾經發過脾氣:朕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
除了世家大族不願娶公主,附屬國也不願娶公主。唐朝因為安史之亂,已經沒有了之前松贊干布三次求娶公主那樣輝煌了。唐朝的靜樂公主,在嫁到契丹之後,丈夫李懷節一見到唐朝勢力不如前,立刻就將公主殺了,著手造反獨立。對於那些藩國而言,他們已經不需要娶公主來向唐朝示好了,他們想要獨立。這個時候娶公主也就意味被唐朝束縛了,這也是藩國國王所不願的。
原因之二,因為唐朝時期女權的巔峰,唐朝的公主是出了名的難伺候。唐朝時期的女人的地位有多高就不用再敘述了吧!大部分公主在出嫁之後凌駕於夫家之上,作威作福。而她們的夫家又大多是世家子弟,在娶公主之前哪裡受過委屈,這也是他們不願娶公主回來供著的原因。
再加上唐朝的皇帝本身就帶著鮮卑血統,因為血統的影響,唐朝的公主也比較的“自由”,在男女之事方面她們也比較的放得開。很多公主在出嫁之後,因為和丈夫不合,公然養男寵,比如李淵的女兒千金公主,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
就算公主們不養男寵,但是夫家也阻止不了她們在外面亂來。比如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就曾經和上官婉兒爭過一個男人,還是在當時她已經嫁人的情況下。
因為之前那些公主的亂來,導致後來的公主名聲都開始下降。皇權巔峰時期,這些弊端還不明顯,但是在皇權旁落之後,這些弊端就非常的明顯了。
唐朝的公主“愁嫁”的確是一個大問題,至於平民瞧不上她們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畢竟公主如果願意降低身份嫁平民也就不擔心嫁不出去的情況了。公主嫁不出去的真正原因是,公主太難伺候了,世家大族不願娶。
-
6 # 歡笑八點檔
其實這個和現代富豪的女兒很難嫁出去的道理是一樣的,自己家裡沒有雄厚的財力或者足夠耐性,平民百姓敢娶嗎?毋庸置疑,平民百姓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除非他與唐朝公主關係特別好,但是公主很少出宮,怎麼會認識平民百姓?
公主認識的人都是達官顯貴,所以平民百姓當然不敢造次。
自身財力不雄厚,娶了也養不起。之所以成為平民百姓,那自然就是自身財力一般,沒有實質權利的普通人。
普通人連溫飽問題都要考慮,你讓他娶唐朝公主。假如真娶過來了,怎麼養得起?唐朝公主平時在宮裡都吃香喝辣的,肯定受不了貧困的生活。所以自身財力不雄厚的平民百姓,當然不敢想。而且唐朝公主也很難看得上吧,畢竟自己吃的一晚燕窩或許都能抵普通人幾個月的伙食費了。
公主性格跋扈,需要有極大的忍耐性。公主性格跋扈,習慣了一幫人在她耳邊的恭維和好話。她們都順著公主的意思,說著公主想說的話。而平民百姓都習慣了在家裡說話大大咧咧,沒那麼多規矩。
所以平民百姓如果娶了公主的話,萬一說錯話了或者頂撞公主,這或許是個災難。既然如此,那我何不考慮選擇一個賢妻良母,一起持家,不香嗎?
娶唐朝公主雖能攀上一官二職,但風險大。很多人會以為娶了唐朝公主,做了駙馬爺,馬上就可以榮華富貴,撈一個一官半職,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話雖這麼說,但是政治是有極大的風險,稍不留神,整個家族都有可能遭遇滅頂之災。
特別是平民百姓這種素人,宮裡除了公主之外,再無他人相助,這或許風險更大。
如此一來,平民百姓肯定不願意娶唐朝公主了。不是不想娶,而是沒有這個勇氣去娶。
-
7 # 寫紅塵作夢語
出嫁前,公主怒折一根筷子,父皇怒道:換你妹妹出嫁!駙馬變妹夫
有句俗話說得好“盛世出公主,亂世出英雄。”公主身為九五之尊帝皇家的金枝玉葉,公主帶著皇家的血統,有著嬌貴的氣質是難免的。曾經的永福公主雖然貴為唐宣宗的女兒,永福公主沒有帝皇家的端莊賢惠的氣質,反而是非常矯情,而且矯情到出名。本來公主的身份高貴,應該是有很多皇宮大臣來求娶入門的,但是因為永福公主的性情太過浮躁,導致了大多數的朝臣們都望而卻步。
唐宣宗為女兒永福公主選擇了佳偶。唐宣宗為了讓如此性情浮躁的女兒能有一門好婚事,便決定了讓文武大臣們主動的請纓,看誰想成為當朝的駙馬。很多大臣怕得罪不起這位金枝玉葉的永福公主,望而卻步後卻有一位勇士站了出來那就是於琮,於琮雖然只是當朝的小官,卻也才智非凡,深得唐宣宗的喜愛。在永福公主臨出嫁前,唐宣宗萬般的不捨,自己手中的掌上明珠,將要嫁為人妻。
永福公主惹怒唐宣宗。唐宣宗便把永福公主叫到身邊,唐宣宗想要與永福公主聚餐,永福公主從小嬌生慣養,根本就沒太在意自己將要出嫁這件事情,在就餐的過程當中,永福公主依然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餐桌之上,永福公主和父親唐宣宗鬧起了小脾氣。當時的永福公主在一氣之下用手摺斷了一隻筷子,並用力地將折斷的筷子甩在地上。唐宣宗原本一番心思都在為永福公主的後半生操持,唐宣宗卻沒想到永福公主根本就不領情。這讓身為父親的唐宣宗非常的氣憤,於是唐宣宗直言不諱的怒斥永福公主:“你這樣的公主性情,如何能嫁得出去?怪不得那些名門貴族都不願意娶你進門,你就別嫁了!”
於琮娶了永福公主的妹妹(廣德公主)。唐宣宗費盡心力地討好永福公主,換來的卻是不理解,老父親的心被傷透了。唐宣宗決定不再理會永福公主的個人婚事,但於琮的個人人品和性情,唐宣宗都看在眼裡。唐宣宗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 讓於琮當上駙馬,唐宣宗並決定將廣德公主嫁給於琮。廣德公主自小性情,溫婉淑賢跟自己的姐姐(永福公主)有著截然相反的性格。廣德公主嫁給於琮之後,上孝敬父母,下寬待下人。廣德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好妻子,於琮也非常感激唐宣宗對自己的厚望,所以於琮也在事業上突飛猛進。
駙馬爺被誣陷。於琮雖然當上了駙馬爺,責任卻非常的重大。於琮和廣德公主之間相濡以沫的生活原本是平靜而快樂的,但是唐宣宗過世之後,卻有人開始誣陷駙馬爺。於琮被迫發配,廣德公主請求皇上讓自己跟隨夫君。於是曾經金枝玉葉的廣德公主跟著於琮一起流放。在流放的過程當中,兩夫妻受盡了人間的苦楚,擔心受怕的度日,好在後來被平反心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於琮被人所害。於琮與廣德公主沒過幾天安穩的日子,卻發現了有賊人進入長安。當時的於琮身體虛弱,無法進行長途跋涉的逃亡,所以廣德公主只能在駙馬爺的身側悉心的照料。後來那些兇狠的賊人處理了於琮,廣德公主看到自己的丈夫在自己面前離世傷心不已的廣的公主請求賊人能讓自己跟隨丈夫離去,廣德公主在眾人的注視下離開了人世。
於琮和廣德公主之間的愛情故事,值得世人傳頌。於琮能娶到廣德這位公主,這位時刻為自己著想的妻子是多麼的幸運。廣德公主能夠以同樣的心情去對待自己的丈夫,這是多少金枝玉葉所難以企及的品德。在愛情的路上,沒有完美兩個字,只有不斷的相互付出,才會讓愛情變得更為的堅定,廣德公主用自己的善良和純真贏得了愛情的真諦。於琮的堅韌不拔也成就了這段愛情的佳話。
結語:所有的美好都是在平凡的小事當中日積月累而來,愛情的美好也需要兩人共同的呵護,才能見證奇蹟的出現。在紛繁複雜的世間,當我們尋求自我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身邊的人對於自己的付出。
-
8 # 講理
整個唐朝大概有200多位公主,古人云: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但是唐代這兩百多位公主中有80多位公主沒有嫁出去,皇帝的女兒批次淪為了剩女也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唐朝公主為什麼嫁不出去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唐朝公主的口碑問題;第二,唐朝的制度問題。
先說這些公主們的口碑
我們知道唐朝統治者是有北魏鮮卑族的血統的,在鮮卑族,女性的家庭地位比較突出,比如說有戀愛自由的權利,還有婚姻自主和離婚自由的權利,甚至女性可以擁有土地,而且受到法律保護。種種這些都說明了鮮卑族裡面女性地位是非常高的,那麼唐朝統治者擁有鮮卑族遺傳血統,自然就會推崇女性的社會地位。再加上武則天時期重用女官,女性地位更是上了一個臺階。既然整個唐朝女性社會地位就普遍高了起來,那麼作為皇家子女,公主們的地位自然更不用說。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唐朝公主在面對自身重大選擇的時候,有很大的自主權,這就產生了很多當時社會難以接受的事情,放到現在就是醜聞了。這方便傳播的比較多的就是,高陽公主和玄奘法師的徒弟辯機和尚私通;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太平公主,至少和三名臣子先後私通,甚至還把自己的男寵獻給武則天。醜聞一旦多了起來,就難免讓人質疑整個唐朝公主們的操守。在古代儒家文化的氛圍裡,誰又願意冒著風險娶一個會給自己戴綠帽子的人呢?
其次是唐朝的制度問題
唐朝公主的地位比較特別,一般公主還有自己的薪水可以拿,甚至還可以建立公主府。總得來說就跟一個皇子差不多。遇到公主下嫁,皇帝會為公主建一所宅子供他們居住,但是裡面的僕人都是之前伺候公主的人,那麼到了新家之後,自然也只聽命於公主,那麼新任駙馬到家之後怎麼辦呢?如果不是身世顯赫,只能當一個傀儡,一點話語權都沒有,更何談去掌控家庭了。這就養成了公主們蠻橫的壞毛病,比如說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娶了高陽公主,公主與辯機私通也就算了,甚至還要奪取房遺愛兄長房遺直的爵位,並誣陷房遺直對自己無禮。房玄齡在唐朝何等的尊貴,他的兒子都掌控不了公主,何況是一般小家小戶呢?其次,唐朝規定,如果公主死了,丈夫也要披麻戴孝,守孝三年,而一般來說,只有對父母才需要披麻戴孝三年的,對自己老婆這樣,豈不是讓人恥笑嗎?皇帝家裡尊寵女性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讓所有人都去跟他一個思想嘛。既然這樣,還不如不娶呢。
-
9 # 大唐柳侯
史學界一直有句話叫臭漢髒唐,也有的說唐烏龜宋鼻涕的,也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唐朝皇室實在是太亂了。隋唐時期,五胡亂華以後,很多胡人都雜居到漢人之中,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就是本身就有胡人血統,他的兒子李世民娶的皇后長孫氏,本身也有胡人血統,然後就導致他們唐朝的所有皇室都帶有胡人血統,而漢人血統越來越少,胡人血統越來越多,所以他們在生活習性各各方面都是非常偏向於胡人,我們來看一看唐朝的一些公主。
平陽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也是一個將軍,為人特別強勢,後來嫁給了柴紹,也就是柴哲威和柴令武的母親,但是她在戰爭途中就死了。這算是比較好一點的公主。
再看後面的公主,有我們聽過的永嘉公主,巴陵公主,高陽公主,這些公主留在歷史上的都是他們的香豔故事,人品和生活作風可想而知了。
據說野史上有一個笑話,不知道是真是假,說是尉遲敬德一次喝醉酒以後就抱著太宗的肩膀哭訴,因為自己子嗣艱難,覺得自己愧對於祖宗,非常難受,就找太宗訴苦,抒發一下壓抑的心情。唐太宗為了籠絡他,就對他說,要不許配一個公主給他,尉遲敬德一聽當時嚇得酒都醒了。這雖然是一個小笑話,但是可以看得出當時唐朝的這些大臣們對於娶公主是多麼的排斥,因為李唐的公主實在是聲名狼藉,沒有幾個好東西,從高陽公主一直到太平公主,李唐的女人一直都比較強勢,不要說平民了,一般的官員都不敢跟他們染指。高陽公主就更噁心了,和唐三藏的徒弟辯機和尚發生的那些香豔故事,簡直不忍直視啊。
-
10 # 御賤飛行
我是徐聊,歡迎關注,每天分享趣味歷史!
這個問題非常的有意思。就算公主的名聲再不好,平民百姓也是沒有資格迎娶公主的。公主一般都是嫁給一些功臣之子,或者是去和親,他們通常充當的是政治工具。唐朝的公主為什麼很多都嫁不出去呢?一是因為公主本身不好伺候,二是因為唐朝公主名聲實在太差了!
公主本身不好伺候,誰要誰麻煩公主可是皇帝的女兒,從小的生活就是眾星捧月一般的。她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這種環境下很多公主的性格都是極為強勢的。
她們飛揚跋扈,恃寵而驕,形成了極為自私的性格。再加上在唐朝,女性地位極大提高,女權主義有點氾濫,這種性格會更加的明顯。前面說了,唐朝的公主一般都是嫁給一些功臣的兒子,比如高陽公主就嫁給了房玄齡的兒子。公主充當的就是一種政治工具啊。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名門望族之後配公主,那不是很好嗎?其實錯了,因為雙方從小都是在溫室裡面長大的花朵,都是得到了眾星捧月般的疼愛,娶了公主後,萬一公主犯了錯了怎麼辦,打也不行,罵也不行,一個男人能活活憋屈死。更麻煩的是,如果男方本來就不喜歡公主,而且男方已經有了原配妻子,那原配妻子怎麼辦。一般都是讓原配當妾,更狠的是公主可能會賜死原配妻子。
很多名門之後其實非常擔心公主看上自己, 因為這可能會破壞他原有的好日子。
唐朝公主名聲實在太差,沒人願意娶唐朝公主給人的印象實在是太差了,絕對比其他任何朝代的公主給人的印象差的多。正所謂上上樑不正下樑歪,唐朝的公主之所以如此的風流,很大的程度上是受到皇室耳濡目染的。
比如唐玄宗讓自己的兒媳婦當貴妃,武則天明目張膽包養男寵等等。這些事情其實都對唐朝的一些公主產生了影響。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唐朝的公主很多都沒有選擇的權利,她們往往被賞賜給功臣之後,而她們本來就不喜愛被賜給的人,這也是她們出軌的重要原因。
高陽公主嫁給房玄齡之子之後,就一直不怎麼開心。她是一個不安分守己的女人,在遇到辯機和尚之後就毅然決定與他偷情。這個時候,他的丈夫房遺愛,沒有宰了這對狗男友,反而默不作聲,當做沒有這回事,簡直是從頭綠到了腳。他也沒有辦法,誰讓她是公主呢。
還有很多的這類事情,比如太平公主,包養男寵,與朝廷重臣偷情;武則天與太平公主互換男寵;安樂公主當著很多人的面講述自己偷情事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襄陽公主也是閱男無數!
這些事情都讓唐朝公主成為了放蕩,不守婦道的代名詞了!這誰能頂得住啊,所以沒人願意娶她們啊,否則會從頭綠到腳的!
結束語唐朝公主的私生活確實很亂,名聲也是太差了。沒人願意娶真的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你們覺得呢?
-
11 # 鄧海春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一些沒有王室血緣的侯門貴族,若是能和帝王家攀上姻緣,那可算是稱得上是無上的榮譽。而獲得這種榮譽其中的一個方法便是迎娶公主,為了光耀門楣,這可以說是許多豪門貴族子弟爭著搶著要去做的事情。然而,在歷史的記載中,唐朝中後期的公主們,卻並沒有被豪門貴族的子弟們爭著求娶,反而多數都淪為了大齡剩女,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公主身份尊貴,性格跋扈
在中國古代,女子的地位都比較低,但公主們則就不同了。尤其是在唐朝這個女子地位空前提高的朝代,這些自幼在深宮中長大的公主們,本就是嬌生慣養的金枝玉葉,脾氣自然要嬌縱蠻橫些。仗著自己公主的尊貴身份,加之又有這樣的一種社會因素,行事上便可能更為跋扈。
昇平公主便是很好的例子:昇平公主是唐代宗之女,下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暖。當郭子儀生日時,郭暖邀她昇平公主去拜壽,她卻認為自己是公主,而郭子興是臣子,臣子不行禮就罷了,憑什麼還要讓她這個公主屈尊給他拜壽呢?郭暖一怒之下給了昇平公主一巴掌,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打了皇帝的女兒就等於打了皇帝的臉,算得上是抄家殺頭的大罪,幸虧唐代宗顧念與郭子儀的曾經的功業不予追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試想,誰願意娶一個不僅性格跋扈又無法管教的妻子呢?
二、唐朝政局混亂,易被捲入政治紛爭
唐代女性參政人數之多,參政面之廣,可以說是曠古未有。這其中便少不了唐朝公主的身影了,如高陽公主就曾擁戴自己的皇叔李元景謀反稱帝;太平公主曾發動政變與唐玄宗爭奪皇位。唐朝民諺就說道:“娶婦得公主,無事取官府,不得不為之懼也”。人們畏懼娶公主,很大的原因便是懼怕政治鬥爭的牽連,一不小心就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三、有皇家醜聞做前車之鑑
唐朝的風氣開放,公主們的私生活也是十分的多彩。太宗李世民的愛女高陽公主,駙馬爺是唐朝重臣房玄齡次子房遺愛。然而高陽不僅在房家行事跋扈,甚至還與辯機和尚私通,開啟了一場曠世不倫戀。而房遺愛礙於高陽公主的尊貴身份,對此事也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根據史書記載,武則天的愛女太平公主更是與至少三個臣子私下裡有著交往。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誰又願意娶一個不修婦禮的公主呢?
四、尊卑顛倒,難以相處
由於公主特殊的尊貴身份,許多公主嫁到夫家後,公婆反而要反過來拜見兒媳,史書中就曾有這樣的記載:唐代公主下嫁之日,“舅姑父母皆降禮答拜”,婚後公主也“不以婦禮事舅姑”。在一個把尊卑與家風看得如此重要侯門貴族家庭之中,卻要因為迎娶公主而亂了尊卑秩序,娶個妻卻好似供了一尊活菩薩在家中,任誰也不想這樣吧!
唐朝的公主剩女多,與政治、文化和其自身等諸多因素都是脫不了干係的。而想要成為駙馬,也必然要承受很大的風險,稍有不慎便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話說回來,在古代,想要與皇家攀上姻緣,也並非易事。
-
12 # 無中生有full
唐朝的公主是比較難嫁,但再怎麼低嫁也是在唐朝計程車族中選,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尚公主的。《舊唐書》中寫道唐憲宗為長女岐陽公主選駙馬,當唐朝計程車族們卻都“皆辭疾不應”
“令宰臣於卿士家選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於文學後進中選擇,皆辭疾不應。”那士族們為什麼不願意娶公主呢?主要原因有三個。
服喪之禮唐朝的喪服中的五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中斬衰最重的一種,服期三年,一般人的妻子死了,丈夫服齊衰一年,但是公主死了,丈夫的得服斬衰三年。一直到唐文宗的時候駙馬為公主斬衰三年的情況才得以改善。
公主誰敢管作為皇帝的女兒或者姐妹,身份貴重,且唐朝的公主多奢侈、驕縱,私生活混亂,最出名的就是合浦公主與辯機和尚,其駙馬房遺愛還得幫忙遮掩。
《新唐書》合浦公主“見(浮屠辯機)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有些人可能會說為了榮華富貴,被公主呵斥就忍了,就算頭頂綠帽也無所謂。可是那些士族們大多都不缺榮華,何必為了追求自己已有的東西而去公主呢。且駙馬並不和公主住一起,只能住在公主府附近,隨時等待公主的傳召。
門第觀念唐朝的時候,大多士族都是老牌的貴族,都是中原的名門望族,認為李氏血統不夠純正,有鮮卑夷狄的血統,有著優良家族文化計程車族們家風嚴謹,重視門第觀念,就比較排斥與皇室聯姻。
所以在唐朝的時候,皇帝的女兒更愁嫁。
-
13 # 歷史有點酷
唐朝是一個思想比較開放化的王朝。正因為這一點,唐朝的女人留給給我們的印象也是開放的,慢束羅裙半露胸,追求的是自然美。而不像明清時期的女人為了顯得腳小好看而刻意纏足。
自古皇帝的女兒就不愁嫁。像清朝乾隆時期的和珅就因兒子娶了乾隆皇帝的女兒固倫和孝公主直接上了一個檔次,經常以此為榮耀。
那為何說唐朝的公主大多嫁不出去呢?
我覺得也不能說唐朝大多公主嫁不出去,這有點誇張了。也沒哪本史書說唐朝的哪個公主終身沒有嫁出去吧。只要皇帝指了婚,誰敢公然反對不娶。
大家會有這樣的固有印象覺得唐朝的公主嫁不出去是因為唐朝的公主中出了幾個比較出眾的名人,但都沒有好名聲,除了經常給駙馬帶綠帽子,還有就是喜歡玩弄政治權術。
高陽公主私通辯機和尚,預謀反被高宗賜自盡。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兒,從小就受到唐太宗的寵愛。唐太宗更是把她嫁給了宰相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可能是夫妻關係失和,也可能是辯機和尚有過人之處,總之高陽公主就出軌了,給房遺愛戴了綠帽子。
隨著高宗李治繼位,可能是受到待遇不平,房遺愛和高陽公主參與到了謀反案中。此案是由長孫無忌主持審理,大家都知道長孫無忌就是一頭老狐狸,善於玩弄政治權術。到了他這裡沒事也要搞出一點事情來。隨後高宗就房遺愛給殺了,高陽公主也被賜死。
太平公主一位讓所有男人都膜拜的傳奇公主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最寵愛的女兒。她幾乎完美的繼承了武則天的志向,對朝堂政治非常感興趣,可以說只要她願意就能夠成為武則天第二。
太平公主有過兩次婚姻。先嫁薛紹後嫁武攸暨。隨後參與朝政,見識到了母親武則天在大周朝上叱詫風雲,指點江山的輝煌氣派。她也對權力有著無限的渴望。太平公主也不是個乖乖女,可能是受不住寂寞,大肆包養男寵。
隨後她參與復立李氏王朝而立下大功,受到唐中宗李顯的重用,權傾一時。又在擁立唐睿宗李旦時擔任重要角色,受到李旦的器重,連唐玄宗李隆基在她面前也要恭恭敬敬的。可以說太平公主是在政治上是很有眼光的。可惜最後被唐玄宗所忌憚兵敗被賜死。
還有比較出名的向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傳說為了權力和韋皇后毒殺了唐中宗。
結束語不知道是不是唐朝出了個武則天使得唐朝的上層社會的女人都比較喜歡玩政治。還是皇帝的女兒自小嬌生慣養,從而養成恃寵而驕,霸道蠻橫的性格。
所以唐朝公主不好娶而不是嫁不出去。畢竟人家公主的身份尊貴,也不是誰都能夠看上的。娶了還要看你能不能駕馭的了,因而唐朝駙馬難當。
參考文獻《新唐書》
-
14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說到唐朝,想必大家都瞭解,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繁榮、最昌盛的朝代之一。在傳統的封建舊社會,唐朝社會的開放程度很高,相容幷蓄,容納了許多外來文化的同時,唐朝的人民也都生活得十分安逸。這也成為了歷史上唐朝的最大特點,不過要說起唐朝的那些公主們,許多史書都表示這些女子不好嫁,就算放到民間,也沒有百姓願意娶走,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令人費解,畢竟可是一國的公主啊,有著皇室的血脈,如果娶走了,能攀上一個皇親國戚的關係,那豈不是飛黃騰達了?但其實在當時,無論是豪門子弟,還是什麼出身貧寒的家庭,沒有一個對唐朝的公主抱有好評。
要說這唐朝上上下下算下來,兩百多位公主肯定是有了。但是這兩百多位公主難嫁的原因,也比較複雜,不過說來卻很好理解。第一個原因就是,公主嘛,還是唐朝的公主,這些公主基本上都嬌生慣養、脾氣跋扈,作為妻子之選,沒人會覺得合適的。
為什麼脾氣跋扈?這還是和時代背景有關,首先唐朝就是個十分開放包容的時代,當時的女性地位在社會上也有所提高,不說提高到了何種可以肆意妄為的地步,最起碼女性受到的教育、和擁有的觀念都大有進步。這些公主自然也都不例外,從小生長在皇宮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或許還不會做家務活。這些名門子弟們也都深知公主的難辦,娶到家裡鬧騰成什麼樣還不知道呢,於是都望而卻步了。
還有一點是,也並不是什麼人都想攀上個皇親國戚的關係,畢竟在當時,有關係不代表疏通一切,沒準還會被捲進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其中很好的例子比如太平公主、高陽公主,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畢竟朝廷的權柄換誰誰不想要呢?偶爾鬧個什麼政變之類的,做駙馬的肯定也要貼進去,如果政變失敗了,滿門抄斬也少不了自己,所以面臨被殺頭的風險,這些公主還是不要隨便動的好。
-
15 # 四川達州人
誰和你說唐朝公主嫁不出去?
自古以來,我只聽說宋代有公主因為父皇出不起嫁妝而出家當道姑的,沒有聽說其他朝代公主嫁不出去。
公主嫁不出去的流言,始於唐文宗時期。
唐文宗向宰相鄭覃求婚,希望宰相將孫女嫁給自己的太子但遭到拒絕。而鄭覃寧願把孫女許配給崔家的九品子弟,唐文宗不禁抱怨,朕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
其二則是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駙馬。鄭顥是唐武宗的狀元,後面請假回家結婚。此時唐宣宗為女兒萬壽公主選駙馬,宰相白敏中推薦鄭顥後才知主角請假回家娶盧氏女,急忙用權力強行騙回再威脅利誘,鄭顥只好退婚娶公主。然而鄭顥內心非常反抗這個婚姻,一直對媒人白敏中進行彈劾,而且12年後鬱悶去世。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源於士族的自信。就似東晉王坦之拒絕與大軍閥桓溫結親一樣。唐代頂級世家的五姓七家互為婚姻,李唐皇族雖號稱出自其中的趙郡李氏,但不僅被其他世家懷疑也有草原混血,因此李唐皇族一直不被接受進入這個頂級的婚姻圈。唐太宗以國家政權力量強行將自家提高為第一等,將崔氏等排列在第三等級。而後唐高宗下達禁令,禁止五姓七家互為婚姻,但人家就是不理會,反而以禁婚家來自詡。
因此,有唐一代,就只有四姓五家敢拒絕皇室公主下嫁。至於其他家族?
可真想多了。不僅沒這個膽量,也沒這個家族實力與門閥背景。呵呵。
而且平民怎麼會拒絕公主下嫁?
-
16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士族不願娶公主,皇家不願嫁平民。
古人對婚姻有一個基礎的理解,那就是門當戶對,這就基本斷了公主下嫁平民的路子,也就不存在什麼平民百姓不敢娶公主的問題,你敢娶也娶不到啊。
當然,有一個朝代例外,那就是明朝,除了明太祖時期跟功臣子弟聯姻外,明朝大多數時候都鮮見世家子弟出身的駙馬,原因就是為了杜絕功臣外戚透過與皇家聯姻鞏固權勢,在這種情況下,公主才會嫁給平民,絕對的下嫁。由於皇家對民間資訊不通,導致明朝公主屢屢被騙婚,嫁過去才發現駙馬是個醜八怪或者無賴。
再說回唐朝公主,唐朝皇帝對外戚的防範還沒到這種地步,也不願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平民,還是找個世家子弟比較妥當。可唐朝公主難嫁人的問題就在於,世家子弟不願娶!
按理說,公主乃皇家之女、天潢貴胄,就算不受寵,也是貴不可言,娶了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婿了,怎麼會有人不願娶呢?
縱觀整個唐朝,共有兩百多位公主,能嫁得出去的只有一半,因為在唐朝,娶公主真的不是什麼好事,世家子弟望而卻步是很正常的事。
第一,公主架子大公主出身皇族,自然是養尊處優,憑皇帝老爹的身份擺架子。這種情況歷代都有,並非唐朝特色,如南朝宋的江斆(xiào)就寫過一封拒絕娶公主的公開信,信中歷數兩晉時期娶公主的男人的悲哀經歷,王敦、桓溫、王獻之、王偃、何瑞等等全部上榜,而且一個更比一個慘。
唐朝跟前代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公主雖然也有知書達理的,如襄城公主孝順恭和,岐陽公主怡順待人,但這些只是少數,從小在無約束的皇家長大,潑悍蠻橫者才是大多數。
唐宣宗時期更是出了一件稀罕事,唐宣宗本來是想讓永福公主下嫁給校書郎於琮。結果一次跟女兒吃飯時,唐宣宗發現女兒一賭氣,竟當著他的面發脾氣,又是摔碗又是折筷子的。唐宣宗慨嘆不已,當場決定換人,把廣德公主嫁給了於琮,至於永福公主,從此再無訊息,只怕是老死宮中了。
第二,公主身份高貴身份高貴算好事,也算壞事,比較公主身份高,駙馬出門也有地位,可在家就不同了,公主碾壓駙馬啊。
古代雖然是男尊女卑,妻子的地位遠遠低於丈夫,要尊敬公婆、與姑嫂和睦相處等,可哪個駙馬尊得過公主?在公主面前,這些東西都是不存在的。
以公主的尊貴身份,進入夫家之後,姑媳、夫婦之間尊卑顛倒。看著別人男尊女卑、三妻四妾,自己卻要受妻子的氣還不能有任何反抗,駙馬的心情能好才怪。
同樣地,看著別家兒媳孝順公婆、半句話不敢多說,自家兒媳卻是頤指氣使,公婆們心裡也不會太自在。
按照禮儀,兒媳是要拜見公婆的,但在公主面前,往往是公婆要反過來拜見兒媳。唐高宗為此才下令禁斷舅姑(即公婆)答拜之禮儀,但是,這種表面文章難以真正改變公主在夫家的地位。比如醉打金枝的故事,就是因為昇平公主不願給郭子儀拜壽,這才惹得丈夫郭曖出手扇了公主一記耳光,鬧出一陣風波。
第三,公主出軌,駙馬沒招唐朝社會風氣開放,皇室更是以身作則,像“兄娶弟媳、子承父妃、父佔子妃”,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一一做出了生動的註解。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唐朝公主們,根本就不把丈夫當回事。
比如唐高祖李淵的女兒永昌公主,她嫁給竇皇后的侄兒竇奉節後,與楊豫之偷情。偏偏這個楊豫之還不是外人,他是李淵第五女長廣公主的兒子,永昌公主的親外甥,同時還是李元吉之女壽春縣主的丈夫,即永昌公主侄女的丈夫。竇奉節忍不了這個綠帽,直接擒殺楊豫之,雖與永昌公主離婚,但綠帽之名傳遍長安。
又如房玄齡之子房遺愛,他娶了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任性的公主壓根就看不上這個駙馬,結婚當晚就和房遺愛分房睡了,後來還跟玄奘大師的弟子辯機和尚私通,搞得滿城風雨,唐太宗下令將辯機腰斬。
還有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都是此中佼佼者。有此先例,自然少有人願意娶公主,不然平白戴上一頂綠,那可不怎麼美好。
第四,公主熱衷政治唐朝的公主跟其他朝代不同,出了好幾位權勢滔天的,其他公主對於政治也關心過頭了。
唐朝能夠出一個女皇武則天,有她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經武則天這麼一刺激,皇室公主對於政治分外熱衷,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人都是攪風攪雨的好手,可是一旦失敗,她們的夫家就是誅九族的重罪,那可真是一天福沒享,一有禍就遭殃。
綜上四條,世家子弟為了自己的家族和婚姻幸福考慮,自然將娶公主視為兇途,公主也就難嫁了。
下面分享幾個悲慘的唐朝駙馬太平公主到了適婚年齡時,唐高宗給他選了薛紹,薛紹嚇得半死,就怕成真,結果還是沒躲過。出嫁後,太平公主果然不負眾望,先將兄嫂、弟妹掃地出門,然後又給丈夫戴了不少綠。
還有唐宣宗選駙馬,士子官員全都躲得遠遠的,就怕被選上。有人推薦了進士王徽,王同學一聽臉都綠了,“聞之憂形於色”,連忙向宰相哀求,費了老大的功夫才得以免婚。
另一個進士鄭顥就沒有這種好運氣,他在考取狀元以後,本已準備跟盧氏的女子成婚,結果被宰相白敏中推薦,半道上被拉回來娶萬壽公主。鄭顥因此成為唯一的狀元駙馬,但他跟白敏中可是不死不休,一直到去世,鄭顥不斷地上表毀謗白敏中,唐宣宗卻清楚得很,毀謗沒用。
-
17 # 小生論歷史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唐朝公主在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十分繁榮的大唐盛世裡,卻有著一大群公主老死在宮裡都沒有出嫁的情況出現,甚者還有很多公主選擇了出家為尼。
在古代公主的地位可是極其高貴的了,平常百姓家若是迎娶可光宗耀祖般的存在,娶到一位公主可以說是很有福分的了。可在唐朝不論是身份高低的人都不願意娶公主為妻,接下來小生為您說清其中的緣由。
唐朝公主大都風情萬種據史料記載唐朝公主的情人都是很多的,十分顯得風情萬種。有些唐朝公主在嫁入家門之後還養著自己的男寵,甚者是和其他臣子有曖昧之情。
可想而知唐朝公主在感情專一方面並不合格,太平公主在二婚之後曾先後和三位臣子有私通之實,更是把自己的男寵介紹給武則天等姐妹一同享用。可想而知唐朝公主在這方面是十分開放的思想。
唐朝公主有些個性十分強悍本說嫁到別人家裡應該放下自己身為公主的身段,可是唐朝有些公主並不會這樣子認為。就比如說昇平公主在家翁過壽的時候,理應和丈夫一起給家翁行跪拜禮。
可是昇平公主卻是認為自己的公主,他是臣子,應該給我跪拜禮。昇平公主的強橫無理一度還弄到了讓皇帝所知道,皇帝也是十分的無奈。只好勸說自己的親家公多忍讓一點了。
娶公主前後制度森嚴娶公主的駙馬爺可不是好當的,在公主活的時候要忍讓著她,在公主死去的後三年同樣也要守喪三年,三年之內不得再次娶妻。所以對於很多貴族家庭來說當然不願意娶公主來給自己增加這麼多的限制了,所以這也是不願意娶公主的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唐朝的確有部分士族子弟不願娶公主和宗女,但哪裡輪得到普通平民百姓不願意娶公主。
唐朝有些公主的確也有和今天女孩子一樣難以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夫君,但怎麼可能公主都嫁不出去。
唐代的門閥士族影響力依然非常大,雖然已經科舉制度已經在發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但遠沒有後世宋代和明代那樣科舉出身基本壟斷高層官職,並且科舉制度中,士族子弟優勢同樣也很大。門閥士族在唐代依然很有影響力。
社會風氣依舊同樣推崇傳統的頂級士族們。李唐皇室雖然自稱隴西李氏,但私下裡並不被時人認可。相比和皇室結親,高官貴族子弟們其實更願意與傳統高門士族聯姻。
有個典型的例子的是薛元超。
薛元超出身河東薛氏,河東薛氏士也是當時的頂級士族,但名望與最頂級的五姓七望稍差一些。薛元超的的父親薛收是李世民的十八學士之一,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在貞觀年間也是宰相級別的人物。薛元超本人在唐高宗李治年間做到宰相,人生可以說很圓滿。薛元超的妻子是宗女和靜縣主(李元吉的女兒,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們玄武門之變後被殺,但女兒還享有正常的宗室待遇,有封號,嫁人也不錯),和李唐皇室結親。
(薛元超)
但薛元超晚年自稱平生有三恨,其中一恨是不得娶五姓女,公開打臉皇家。五姓指的是當時名望最高的七家士族,合稱五姓七望,七家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薛元超這樣做到宰相級別的高官、和李家皇室聯姻之人,依然以沒有娶到五姓七望之家的女子做妻子為平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