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是秦人,自幼即愛秦音。

    這裡所謂的秦音,即眾口所說之秦腔。

    對於秦腔的愛好,雖然沒有到痴迷的程度;但是,閒來無事,聽它、學它,倒可以說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大日常必備之事。

    要說秦腔可以為樂,對我,倒是不盡然;但是,秦腔在我,可以解憂,確是親身經驗。

    關於秦腔的種種、關於秦腔與我的諸端,在其他文字中,我已多有提及。

    今天,不說我看秦腔、不寫我思秦腔。

    本文,說一說清代的人是如何看待秦腔、如何記述秦腔的。

    本文出自清人李嶽瑞的筆記《悔逸齋筆乘》中《孫淵如、洪北江嗜秦音》一節。

    清朝時,中國的曲歌,以徽腔與秦腔為兩大宗。

    所謂徽腔,即徽調,既是徽劇的舊稱,亦指徽劇所用的腔調。徽腔主要為吹腔、高撥子和二黃;後也用西皮、高腔、崑腔等。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 (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年間,徽班進京演出之後,徽腔對京劇腔調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年間的舉人徐珂在其《清稗類鈔·戲劇·徽調戲》:“ 程長庚 亦挾技入都,於是始有徽調。”

    說到徽腔,重點介紹一下二黃。

    作為戲曲唱腔的二黃,一般而言,都說是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裡,二黃都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裡,二黃又稱“南路”,同西皮稱“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在皮黃中,二黃凝重,西皮明朗。清代初期,西皮是漢調的主要唱腔,二黃是徽調的主要唱腔。清中葉,西皮、二黃開始合流。至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年間,徽、漢二調在北京成為京劇的基本唱腔。

    不過,二黃調名的來由,秦人也有其說,道是,二黃是陝南地區僅次於南路秦腔(即漢調桄桄)的大型劇種。音樂唱腔,與皮黃系統各劇種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幹,幫與京劇接近。其二黃由來,在陝西省有各種說法,皆與湖北“黃崗”說、江西“宜黃”說、安徽“石牌”說不合,而與陝西直接關係。據安康漢調藝人世代流傳,都說二黃是在本地土調“黃腔”基礎上受南北曲與兄弟劇種的影響發展演變而成。而所謂“黃腔”,在陝南三共本屬“出格”、“變調”之意。如此,則“二黃”也許是西秦腔在陝西的“變調”之意。在漢水流域,舊有“一清二黃三月(兩湖寫作“越”)調,梆子跟上胡吵鬧“之說。二黃名稱或與此相應。至於有人寫“黃”為“簧”,是否因原來曾用笛和嗩吶伴奏,尚待查考決定。清代咸陽劉古愚、蒲城張東白、民國時富平王紹猷、乾縣範紫東等前代學人,相繼考察,同謂二黃乃“秦聲吹腔古調新聲”。這種說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它與“西皮調”東傳的時間,雖然有先有後,但其淵源則同屬早期“隴東調”、“西秦腔”在江漢流域的分支,與現稱的梆子秦腔同源異流,以致在清朝中葉秦腔藝人、漢調藝人與微調藝人先後同臺,才成為可能,也因此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這一劇種。

    說完徽調,再看秦腔。

    所謂的秦腔,就是梆子。這裡的“梆子”,其實就是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江蘇梆子(豫劇的徐州稱呼)等。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桄桄”聲)。

    因為徽腔和秦腔各有特色,所以,在清朝時,這兩個劇種的受眾也有很大的不同。

    演繹徽腔的徽劇,其主要觀眾為士大夫階層。

    以秦音見長的秦腔,則為普通民眾所喜聞樂見。

    而且,那個時候,販夫、走卒、婦人、孺子等,這一階層的人群中,幾乎沒有不喜歡秦腔的。

    清朝早期,秦腔只盛行於中國的北方。

    到清朝末期,秦腔在長江以南也已經是很普通的曲歌、很普遍的存在了。

    那些不喜歡秦腔的人,對秦腔的評價是:

    急微噍殺。

    意即其唱腔中聲音急促、不舒緩。

    並且批評秦腔說是,這是北方邊鄙地區的殺伐之聲。

    清末,很多人堅持認為,秦腔的曲調,以及它在清末的流行,就是對“亡國之音哀以思”最好的說明。

    “亡國之音哀以思”一語,出自《禮記·樂記》: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大意如下:

    一切音樂都產生於人的內心。情感在心中激盪,便會透過聲音表現出來。聲音組合成有節奏的旋律,就成為音樂。所以說,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快樂,這是政治寬和的表現;亂離時代的音樂,哀怨而憤怒,這是政治乖謬的表現。音樂的道理,與政治是相通的。

    就是因為不喜歡、甚至是厭惡秦腔,清末,一些人認為秦腔就是“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明證。這種論調一起,以至於很多人都開始對秦腔抱持了非常負面的態度。

    但是,仔細思索,一切又似乎並非隨風倒者所能真切體會。

    其實,秦腔在清代的興起,還遠在徽劇以前。

    清高宗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中葉,秦腔就已經在京師之中非常昌盛了。

    孫淵如(星衍)、洪北江(亮吉)兩位大家,都對秦腔十分酷愛。

    筆記《悔逸齋筆乘》的作者清人李嶽瑞曾經在京師廠肆的一家書店中,見到過一個小冊子,提名做《秦雲小譜》(因為撰寫筆記時,已經是二十三年以後的事情了,所以,筆記作者多此明並不十分確定)。

    這本小冊子中所記載的,全都是畢秋帆(沅)在陝西任巡撫期間,當時比較精妙絕倫的伶人的小傳,這裡面多記述的伶人,全都擅長秦腔。

    這本小冊子裡,還記載了孫淵如(星衍)、洪北江(亮吉)兩位先生的言辭,說是:

    “中國所有的曲歌,比較高雅的,也僅僅能夠合上商音的音節、旋律。”

    所謂商音,就是指旋律以商調為主音的樂聲,其聲多悲涼哀怨。

    “中國的曲歌之中,偶爾有那麼一、二節能夠合上宮音的音節、旋律的,可惜的是,就其全篇而言,則無法稱之為宮音。”

    所謂宮音,就是指旋律以宮調為主音的樂聲,其聲正方而好義。

    “只有秦地的梆子(秦腔為梆子腔,前文又述),演劇者無論生、旦、淨、末,只要一開口,就是黃鐘大呂,合於中音的音節、旋律。”

    黃鐘,中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

    大呂,六種陰律的第一律。黃鐘聲調最宏大響亮。

    後多以“黃鐘大呂”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並且,秦腔之中,沒有一個字會混人商音、徵音。之所以如此,猜想是Teana自然所致,不是人力所能強行達到的。”

    商音,五音之一,亦指旋律以商調為主音的樂聲,其聲悲涼哀怨。

    徵音,五音之一,亦指旋律以徵調為主音的樂聲,其聲高亢磅礴。

    因為要把國運的興亡和樂曲的盛衰聯絡起來,所以,有人還說:崑曲在明朝末年十分繁盛的理由就在於崑曲預示著明朝的衰亡。

    崑曲的特點是:

    清麗悲切、悽美婉轉。

    聽了崑曲之後,觸情動心處常常讓人為之淚下。

    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拿此時崑曲的興盛與明王朝的江山日暮連線,還是滿符合實情的。

    等到清朝乾隆中葉的時候,其時,清王朝的氣運鼎盛。這個時候,人心安樂,生活和順,表現在音樂旋律上,就是秦腔的興盛。

    秦腔雍容圓厚的特色,正是天下大治時,規諫的音聲。

    雖然實況大約如此,但是,要把這話和清朝末期的人說起來,就像是拿南極對北極,反差會非常大。

    筆記作者李嶽瑞說,自己不懂得音律,而且,雖然自己就是秦人,但是,卻非常不喜歡聽梆子。

    就其觀察思索,清末一些人對秦腔的論述,也不過是牽強攀扯之語罷了,也不見得就有真見識。

    不知這世界上真的有萬寶常這個人嗎?

    如果真有,筆記作者真相拜望他一番。

    (文中音樂方面的知識,我很貧乏,就只能按照自己淺顯的理解書寫了。有不對的地方,還請方家批評教正。)

    文中相關資料補充。

    孫星衍。

    孫星衍(公元1753年~公元1818年),字伯淵、淵如,陽湖縣(今常州市區)人。生於觀子巷(今和平南路),後遷居雙桂坊。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殿試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再升刑部郎中。後任道臺、署理按察使等職,清廉有政聲。清仁宗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任代山東布政使時,稱病告假回鄉;三年後,客居揚州,參與校刊《全唐文》;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主持南京鐘山書院。先後主講泰州安定書院、紹興書院、杭州詁經精舍等書院,樂育英才;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66歲,病逝。生平鑽研經史文學音訓之學,旁及諸子百家。精於金石碑版,工篆隸書,尤精校勘,輯刊《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堪稱善本。勤於著述,積30多年之功,集古今各經學家成就,刊成《尚書古今文註疏》,標誌清代古文經學達到高峰,孫星衍因此成為乾嘉學派(古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還著有《周易集解》、《寰宇訪碑錄》、《孫氏家藏書目錄內外篇》、《芳茂山人詩錄》等多種文集。

    洪亮吉。

    洪亮吉,先世祖籍安徽歙縣洪坑,三十七世洪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採為洪亮吉的祖父,入贅於常州趙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狀元趙熊詔之女為妻,從此定居常州。洪亮吉生於清高宗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九月三日(10月17日),卒於清仁宗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五月十二日(6月24日)。自幼喪父,刻苦讀書,以詞章考據聞名,尤其擅長輿地。與同裡黃景仁、孫星衍友善,並得袁枚、蔣士銓的賞識。屢試不中,先後充安徽學政朱筠、陝西巡撫畢沅等幕府。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44歲時終於以一甲第二名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擔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後督貴州學政,任內為貴州各府書院購置經、史、《通典》、《文選》等方面圖書,提高了貴州學術水平。嘉慶元年(公元1795年)回京供職,入直上書房,教授皇曾孫奕純讀書。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以徵邪教疏為題考試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陳內外弊政數千言,為時所忌,以弟喪辭職回鄉。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為大學士朱圭起用,參與編修《高宗實錄》;同年,上書《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觸怒嘉慶帝,下獄並定死罪;後改為流放伊犁;百日之後,即被釋放回籍。從此家居撰述至終。

    畢沅。

    畢沅(公元1730年~公元1797年)清代官員、學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於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內閣中書,軍機處章京,修撰,侍讀,甘肅鞏秦階道,陝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河南巡撫,湖廣總督等。清仁宗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死後二年,因案牽連,被抄家,革世職。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鑑》,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

    萬寶常。

    萬寶常(生年不詳~約公元595年),隋代音樂家,江南人。其父大通曾從梁朝部將歸附北齊,後圖謀逃返江南,事情洩露被殺;因株連獲罪,配充樂戶,成為樂工。萬寶常是一位音樂奇才,一次,與人吃飯,論及音樂,沒有樂器,就隨手持箸,在幾個食器上敲起來,居然諸音俱備,頗為動聽。當他提出八十四調理論時,有人哂笑他,以為是紙上談兵式的謬論,他卻能自如地在實踐中運用這一理論,出手成曲,令人讚歎不已。還有一次,聽宮中奏樂後,忍不住淚如雨下,說:“聲音如此尖歷悲哀,天下人將互相殘殺矣。”時值盛世,眾人皆以為是胡言,大業末年,天下群雄並起,果大亂。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2 # 村人VIP

    說起秦腔在清朝的盛景,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一下。這個人就是魏長生,說起魏長生這個人,確實是挺傳奇的,當年由他領導的秦腔劇團,到北京演出,一時之間讓當時風頭正盛的京腔無人問津,紛紛跑去聽秦腔,這也是花雅之爭的第二個階段。

    魏長生因為排行第三,又被人稱為魏三,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秦腔旦角演員。由於幼年家貧,全靠母親做點手工活維持生活。在學藝期間,他為了生計,參加了當時的江湖組織“口國嚕子”,就是類似於丐幫的一種幫派,清代地理學家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介紹:"川中膏沃,易於存活,各省無業之民,聚集其間,結為朋黨。其頭目必才技過人,眾共推之。後來魏長生跟隨著口國嚕子裡面的江湖藝人流浪到陝西西安,開始學習秦腔。在西安他與別人打架鬥毆傷了人,畏罪潛逃,逃到了同州,又加入了同州梆子劇團,開始學習同州梆子。由於他有些川戲、秦腔基礎,再加上流浪多年,有些不一般的見識,他在梆子劇團學的特別快。很快,魏長生的演技就在梆子劇團脫穎而出,開始具有了一定的名氣。成名以後,魏長生繼而再次學習秦腔,並且創造出了以胡琴為主伴奏、月琴為輔伴奏的“西秦腔”,並且改進了西秦腔的行當和程式,使其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和專業性。

    乾隆三十九年,魏長生攜著秦腔劇團,強勢入駐京城,很快秦腔就受到了京城群眾的好評,當時極其受寵的京腔六大名班,竟然門可羅雀,大夥兒都去聽秦腔了。而還掛著官戲之名的崑曲,群眾對其甚至“歌聞崑曲,輒鬨然散去”。但是由於秦腔當時受到官戲的壓制,再加上當時秦腔的劇目多為男女情事,戲詞中的確存在著低俗的字眼,被清廷禁演,被迫離開京城。離開京城後,魏長生又率領秦腔劇團南下揚州,結果在揚州同樣大受歡迎。從此之後,魏長生的名氣揚名天下,連國外也聽過他的名頭,清朝官員小鐵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記》中記載:“海外鹹知有魏三,清遊名博大江南”。近代日本戲曲史家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一書中將魏長生稱頌為"旦色界闢一新紀元的天才,得寫實之妙者。"

  • 3 # 美哉陝西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中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 4 # 傳統銀文化

    眾所周知,現在我們大家看到的秦腔,它已經是經歷過很多時代的打磨,才有了表現形式豐富,舞臺擺設豐富的表現戲劇。關於秦腔的起源也是有很多說法,畢竟他的名字叫做秦腔,大部分人還是比較贊同,它起源於先秦時候形成,而在唐朝的時候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在古代的時候,秦腔已經傳播到江南地區,畢竟曾經經歷過經濟重心南移,所以今天看到的秦腔它發展也是呈現多元化的,並且它加入了江南地區的一些因素,不僅僅是粗獷的表達形式,還帶有一些婉約色彩。

    然而,在明代的時候,秦腔有了戲班子,從陝西甘肅移動流傳到各個地區,陝西境內的秦腔發展也出現了四路東西中南,在每一個時期,秦腔呈現出來的色彩也是不一樣的,當然秦腔也受到宋詞的影響,在表現形式上更加的富有藝術特色,不僅僅用一些樸實無華的語言,甚至還用到了一些優美的詞藻,大家看到的皮影就和秦腔有關係,可以說秦腔促進了皮影藝術的發展,在表現形式上面符合了現在人的追求。

    雖然一共有四路秦腔,但是它表現出來的模樣卻具有了多元化,最主要的區別還是在唱腔音調方面,因為每一個地區說出來的語言特色不一樣,所以唱出來的詞調也是不一樣的。現在我們最常聽到的秦腔主要是中路秦腔,也就是在西安地區所演唱出來的秦腔。畢竟經歷了時代的磨練,所以秦腔的表現形式更加的具有地域特色。清朝的時候秦腔達到了鼎盛時期,在這個時候,全國有很多的地方都在設立秦腔戲班子,僅西安一共就36個秦腔戲班。當時很多達官貴人,他們也特別的喜歡聽秦腔,所以秦腔讓他們再一次重新重新整理對歷史的認識。

    根據清代有關史料記載,秦腔的足跡已經到達了很多地方除過東北三省之外,其他地方均有秦腔存在過的痕跡,秦腔和其他的戲曲形式,還有民間藝術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聲腔劇種。在互相交融的過程中,秦腔也被其他劇種所影響著,但是每一個地方喜歡聽的東西不一樣,即使秦腔他流傳到很多地方去,也很容易被其他的地方系所取代,所以到清代末年的時候,秦腔他僅僅在西北地區廣為流傳。

    秦腔最為著名的一個社團便是陝西易俗社,不僅僅對秦腔的劇目,還有音樂唱腔,表演藝術,等方面進行了革新,而且還編寫出來很多歷史的新作,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劇種正在蓬勃發展。在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仿造的陝西易俗社,可想而知這個社團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因為大家聽秦腔只聽易俗社的藝人演唱的,其他人演唱出來的秦腔不被人認可。在西安的很多地區,有不少喜歡秦腔的人已經加入了,唱秦腔的大隊伍,但是隨著流行音樂的沖刷,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

    在抗日戰爭年間有很多人在陝甘寧工作,所以讓秦腔藝術作者,唱出來的戲劇體現出來現實的生活塑造了一個又一個英雄形象,家進行大膽的創新,用秦腔來宣傳大家團結起來就是力量。歌頌那些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號召大家加入到為解放全中國而奮鬥的事業上面來,所以在這個時候的秦腔,它是一種積極的倡導力量,不斷地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財富。秦腔教給人們如何去愛護別人,如何去讓社會變得和諧,在它的鼓舞之下,有很多人跟著秦腔成長起來,看著秦腔的發展,是不是讓大家感覺到很神奇呢。

    現在,秦腔正面臨一個轉型期,因為很多人他對秦腔的認識不夠,所以導致了願意去演唱秦腔的人越來越少了,甚至在西安地區不少的年輕人都沒有聽過秦腔,只是聽別人說過秦腔,這樣的發展來說十分的不利,為了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去。秦腔需要自己進行一個轉型,把現在的流行元素和秦腔的藝術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可以在各個地區進行宣傳,讓大家去了解秦腔,去喜歡秦腔,並且在一些大學可以是一系列關於秦腔研究的學科,可以作為一種選修科目。

    我相信也會有很多的人願意去學習秦腔,瞭解秦腔並愛上秦腔。秦腔在每一個發展階段有著自己的特徵,但是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是源遠流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外匯,外匯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