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什麼方法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2
回覆列表
  • 1 #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首先,值得肯定一件事。當您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您已經開始反思了!我們要明確這主要涉及自己的情緒處理問題,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同樣一件事情,我們狀態好的時候能接受,狀態不好就不能接受。我們需要覺察自己,先離開一下,緩衝一下自己情緒,反思自己在擔心什麼,孩子的行為真的很嚴重嗎?你到底希望孩子怎麼做?除了發脾氣,還有什麼方法解決?我究竟應該怎樣幫他?孩子是你生命中的天使,當我們會解決問題的時候,成就的不只是孩子,還有我們自己的情商。

  • 2 # 姜塵默

    自己冷靜下來過後就後悔了,在孩子睡著時,偷偷去看孩子身上被打過的痕跡,就會在那裡相互埋怨:看你把孩子打的,下次下手輕點…還有的父母心懷愧疚、1深呼吸。書店有許多教人如何正確深呼吸的書或影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學一下。  2、自己跟自己對話。告訴自己可以平靜下來。  3、運動。可以在那個空間來回走動,或者到外面逛一圈再回來。  4、分散注意力。如看看電視,聽聽放鬆的音樂等。

  • 3 # 明明大作戰

    寶寶開始不聽話了,爸媽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特別到了3歲的反叛期,更是和爸媽對抗到底。

    “如果你不那麼淘氣,我就不會這麼生氣了。”“你讓我很煩!”有時候我們難免對屢教不改的孩子大動肝火,有時候孩子吵鬧不已我們忍不住給他一點顏色瞧瞧。 那麼,父母的煩惱真是孩子不聽話造成的麼?在孩子面前,父母怎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家長情緒化“傷感情”

    著名主持人楊瀾在談子女教育時說過,不要做情緒化的媽媽。或許成人的世界有眾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寶寶是無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氣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滿發洩在你孩子的身上。

    越小的孩子越不瞭解成人,越容易將所有的錯歸咎在自己身上,而且會想:“爸媽不愛我了”。家長時而蜜糖,時而棍棒,家長的性情不定讓孩子長期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患得患失的安全感容易讓寶寶變得自卑、怯懦的人格。

    6種方法控制消極情緒

    孩子吵鬧惹我們心煩,孩子拒絕與我們溝通我們感到生氣。可是這些激動情緒都是由孩子引起的嗎?那為什麼有時我們面對相同的情形或同一種孩子的行為,卻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將生氣歸咎於孩子的不懂事行為,但實際上是我們的內心操縱了我們的情緒。下面的6方法可以控制消極情緒,讓寶寶乖乖聽話。

    1

    改變不合理觀念

    寶寶犯錯後還屢教不改,讓你一次又一次地為他收拾爛攤子,確實是很費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透過改變原有的觀點,做情緒的主人,讓自己更“舒心”一些。比如,我們可以跟自己說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犯錯誤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孩子出錯、遇到問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多次教導都不聽,或許是我們和孩子相互溝通不夠,或者是讓他改正的方式不對。

    如果家長能夠轉變一下自己固有的觀念,嘗試換個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父母採取了這樣一些較合理的觀點時,就容易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對孩子的言行舉止產生正向的情緒反應,從而能夠採取有效措施瞭解孩子,給予孩子關懷和支援,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2

    試著調整聲調

    聲調能夠傳達你的情緒和態度。生氣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語速很快,音調上揚尖銳,孩子在與你的對話中已經能夠感受到你憤怒的情緒。情緒是很容易傳染的,你的焦躁同時帶動孩子的不安與反叛,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覺得你和孩子能夠靜心聽你說話嗎?

    所以在生氣的時候,你不妨先冷靜一下,在心裡默數1,2,3…讓自己平靜下來。把激動的語速放慢一些,聲調平和一些。你開放的姿態讓孩子感覺你是樂意溝通的,而不只是“下指令”,那麼孩子更願意和你對話。

    3

    調節表情和肢體語言

    如果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讓你感到疲倦和沮喪,你不妨面對鏡子微笑,或者做一些輕鬆的動作。讓你的精神狀態好起來。如果在情緒低潮時要面對孩子的種種煩心事,眼看戰火就要一觸即發,那麼就先暫時打住,或者暫時離開談話的地方,倒杯水、上個廁所什麼的。

    你也可以試著轉換一下話題,想一些快樂的事情。比如回憶以前愉快的片斷等等,使自己暫時忘掉眼前不愉快的話題。停止對不愉快話題的思考,可以暫時避免產生憤怒、處罰孩子的不合理反應。

    4

    多做放輕鬆練習

    平時可以多做一些放鬆練習,到了真正感到緊張、焦慮和有壓力的時候,這些練習說不定就能派上用場。你可以在感到焦躁不安時,閉上眼睛,調整你的呼吸。你也可以透過一些肢體伸展動作來放輕鬆緊張的身體。當你感到憤怒,你可以在心裡默唱一首歡快的歌曲。這些方法都能夠很好地幫助你轉移注意力,從而讓心情變得輕鬆一點。

    5

    給自己安靜獨處時間

    平日生活壓力大,再加上照顧孩子的重擔,都總是會讓家長們失去“平靜”的日子。正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生活,因而更需要在繁忙的日子找到安靜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給自己留出一段時間,獨自安靜地做些事,告訴家裡人不要打擾自己。你可以閱讀,聽音樂,或者看電影;你也可以思考你的生活,反思你的工作和教養孩子的方式。你會發現這些獨處的休息時間,其實是讓你重拾好心情的休整之旅。

    6

    學會幽默

    遇到挫折、沮喪的事情時,努力換個角度,用誇張的方式來想這件事情,開開自己的玩笑。收集一些滑稽的卡通圖片,貼在隨時可以見到的地方,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一看,或者讀一些笑話。幽默有趣的事情能讓自己愉快起來。

    你的幽默,除了能夠讓你自己心情更好,其實還能把一種坦然、放鬆的處世態度傳達給孩子,對他的成長是一種積極影響。幽默的說話方式和生活態度,會讓孩子更樂於和你溝通交流,你們的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更親密。

  • 4 # 融和小屋正面管教龍哥

    寶寶不會無緣無故變得不聽話,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首先應該弄清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寶寶變得不聽話了。

    01 寶寶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寶寶身體如果出現了問題,一定會讓他感到不適,孩子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必然會出現焦躁不安的情況,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態,及時處理。

    02 寶寶對秩序的敏感性

    秩序的敏感性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一般從一歲開始,持續到兩歲左右。這時的孩子對事物的秩序特別敏感,一件物品改變了固定的位置、某個活動改變了固定的順序都可能引起孩子的哭鬧。

    03 父母與孩子節奏的不匹配

    孩子的成長需要不斷地嘗試和練習,這往往讓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緩慢的節奏,常常選擇替孩子完成,這就阻礙了孩子學習的意願,孩子也會因此表現出不聽話的狀態。

    分辨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後,家長就能有的放矢,出現煩躁情緒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自然也就不需要控制了。

    當然,情緒管理也是家長的一項必修課,因為你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哦。

  • 5 # 育兒奶爸

    寶寶不會順應家長的要求,並且經常做家長不願意他做的事情。

    1、自我意識在發展:當寶寶兩歲以後,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並逐漸體會到自我的力量,所以經常會參與到各種事情當中,這其中就包括家長並不願意他做的事情。而家長的批評則可能會導致寶寶產生不聽話的行為。

    2、好奇心在發展:這個階段的寶寶好奇心很重,寶寶總是會去對摸東西或者扔東西,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批評寶寶,則可能會讓寶寶有挫折感,並不願意聽從你說的話。

    1、瞭解寶寶行為背後所表達的含義,比如寶寶把玻璃杯摔碎了,你可以先和善的詢問寶寶為什麼要拿杯子,可能寶寶會回覆“因為我渴了”,這時你要對寶寶的行為表示理解,並給寶寶拿水喝,但同時也要告訴寶寶,喝水要拿自己的卡通杯,而不是拿容易出危險的玻璃杯。

    2、和寶寶說話時,注意尊重寶寶。很多寶寶不聽話,並不是不能理解家長說話的內容,而是因為家長說話的態度不好,讓寶寶感到不舒服。最好不要邊做其他事邊要求寶寶,也不要用過於嚴厲的眼神對待寶寶。

    3、拒絕寶寶的行為時,要表示出對寶寶感受的理解,注意要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告訴寶寶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

    4、更多的理解和欣賞寶寶。也許換個角度,家長就能從寶寶的行為中發現積極面。除了那些違反原則的行為之外,家長要支援孩子的探索、創新行為。

  • 6 # 大頭寶貝粵語伴讀

    有很多方面不聽話的事情,不知道題主說的是那一方面的。我分析一下當小孩不肯聽你話,將手裡的東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的情況吧,用小豬佩奇舉個例子。

    故事簡介

    《小豬佩奇》第一季《喬治的朋友》一集裡,喬治認識了同齡的一個小夥伴,但他們互相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對方玩,當被人拿走玩具時,他們都大哭不止。最後,大夥找到了共同玩的好方法:蹺蹺板。

    心理視角

    美國有一首有趣的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兩歲多的孩子常常不肯和別人分享所有物,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這是我的,不給你。甚至最親近的家人來要,孩子也不給。

    千萬別覺得孩子自私,這是物權意識在作怪。

    2-3歲的孩子正處於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對屬於自己的東西管的特別牢,不允許別人拿或用。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孩子透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孩子養成了“物權”觀念,才能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這一社會規則,這對孩子健康成長是積極有利的。

    如何幫助孩子渡過物權意識的敏感期?

    1

    尊重孩子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包括如何處置、是否人分享等

    只有讓孩子明白這是“我的”,才能進一步讓他明白那是“別人的”。

    孩子經常為玩具起爭議,為避免紛爭和尷尬,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提前告訴孩子有小朋友來,讓孩子決定哪些玩具拿出來一起玩,哪些物品是不願意分享的,可以收起來;

    提議輪流玩;

    提議交換玩。

    當孩子實在不願意將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時,大人切不可強迫他,也不可以當著其他人的面說孩子小氣。(這無異於成人世界裡的道德綁架)

    2

    告訴孩子拿別人物品須經過對方同意,

    讓孩子認識到“偷”和“搶”是不好的行為

    上海一男子李偉(化名),研究生學歷,月薪五萬。這樣一個高學歷高收入的人,卻在移動營業廳辦理業務時,順走幾百塊錢的手機。實在讓人大跌眼鏡!而李偉本人也許只是一

    時貪念、佔點便宜。

    在超市的散裝乾果區,不時可以見到一些婦女不顧“請勿試吃”的牌子,將各種果仁、葡萄乾放入嘴中,旁邊也許還跟著她的孩子。

    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物品,對於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私自佔有、挪用。這些都要從生活小事中做起,都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

    3

    學會分享,防止孩子由正常的物權意識覺醒,演變成自私的性格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分享的行為,促進孩子換位思考和同理心。

    當孩子得到別人的饋贈時,詢問孩子此時的感受:“別人給你東西(把玩具借給你玩),你是不是覺得很開心?”

    孩子一般都會回答:“是的,很開心。”

    這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假如你把食物和別人分享(把玩具借給別人),對方也會很開心的。(同理、換位思考)

    當父母給孩子食物或玩具時,有意識地強調分享:“我願意跟你分享。”

    4

    不逗弄孩子

    心心2歲時,心奶奶常喜歡跟心心“要東西”。例如心心在喝酸奶,這是她最喜歡的食物之一。奶奶會對她說:“給奶奶喝一口。”當心心拒絕時,奶奶會使出苦肉計:“奶奶好口渴,奶奶好想喝啊!”當心心終於下定決心分享時,奶奶卻笑著說:“真乖!奶奶不喝了。”

    如是幾次之後,奶奶跟心心要東西吃,心心再也不給了,而奶奶則會憤憤地說孩子真小氣。奶奶就是《狼來了》裡面撒謊的放羊娃,說的謊話多了,便也沒人相信了。

    5

    灌輸“公用”、“輪流”的概念。

    在兒童遊樂場等一些公共場合,有時會遇到一些“熊孩子”,霸佔著滑梯、玩具自己玩,不許別的小朋友碰。這樣的“熊孩子”還缺乏“公用”物品的概念,以為什麼都是自己的。父母應灌輸孩子公共用品應輪流使用,不能佔為己有的觀念。

  • 7 # 職場雙寶媽媽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溝通交流。

    面對不聽話的寶寶,家長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說起這個,在我和我家小寶身上發生的最有趣。

    我和我家小寶,細細想起來,當他不聽話惹我生氣的時候,他往往有他自己的溝通辦法讓我的情緒及時的得以控制。

    他的辦法就是在我發怒之前,他會先和我約談,說:“媽媽,你要用非常小的、軟軟的聲音對我說話,我才會聽你的話……”這時,無論如何,我都會壓制自己,轉而用非常柔和的語氣跟他說話。這樣,我們都皆大歡喜,沒有“怒火”了。

  • 8 # 爾雅休養札記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

    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

    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

    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 9 # 時尚育兒圈子

    我們來聽聽幾個媽媽的好方法:

    玲兒媽媽:用其他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寶寶會常常開啟抽屜或櫃門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每當這時我就會對她說“不可以開啟”,然後遞給她其他玩具吸引她的注意力。就算當時放棄了,下一個瞬間又會去開啟,常常有一種說多少遍也不聽的感覺,呵呵。

    軒軒媽媽:讓寶寶親身體驗“燙”

    當寶寶接近廚房的灶臺時會處於很危險的境地。所以要嚴肅的對他說不。方法就是告訴他“很燙,別碰”,讓他看著火,讓寶寶的手稍微離火近一些,親身體驗燙的感覺。寶寶會嚇一跳,之後再也不搗蛋了。

    佳佳媽媽:一下子抱住寶寶,讓他聽我說話

    當寶寶搶朋友的玩具、用臉或身體推擠朋友的時候,首先用身體一下子把寶寶抱住。然後對他說“不可以搶”“不要這樣”等。寶寶當時多少還是明白的。但是過一會兒就會重複同樣的問題,那就再重複教育。

    嘟嘟媽媽:讓寶寶感同身受,他就明白了

    看著大人吃飯,寶寶有時會很想吃燙的或者辣的食物,不給吃就哭啊鬧的,完全不聽話。這時就要做出難受的表情說“啊,好燙好燙,好辣好辣”給寶寶看,或讓寶寶稍微試著碰下容器。這樣寶寶就會說著“不要”,之後再也不會無理取鬧了。

    米粒媽媽:用輕拍小手來提醒寶寶危險

    寶寶去摸電線等危險物品時,說“不可以哦”,同時給她看生氣的表情。如果即便如此她還是要碰的話,我就輕輕打她一下手。寶寶會嚇一跳,之後住手了,不過這招也不是萬能的,又不能真的打她……

  • 10 # 始終142942699

    建議看看:

    1、臺灣曾仕強教授的24集《家庭教育》(愛奇藝影片)

    這套講座特別好,而上面這個問題也講到了。他老人家教的方法特別實用,一聽就會。

    2、臺灣蔡禮旭老師的40集《細講弟子規》等講座。

  • 11 # 細雨微微

    控制情緒也不是一朝練成的,對於孩子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而耐心也是慢慢磨練而來。一個有著良好家教的父母,首先就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我們父母自己身上!

  • 12 # 媽媽搖籃

    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控制不住情緒,可以想想情緒的來源究竟是什麼?是因為想控制孩子,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思維習慣來做,達不到自己要求的情緒就來了;還是因為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力,要求孩子單純做個乖寶寶就可以了?如果家長每次都有情緒的時候都去覺察原因,慢慢情緒就會好轉。

    家長除了控制情緒以外,知道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更重要。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會做事,容易把東西弄壞、弄髒,總想代替孩子、制止孩子去做一些事情,這就相當於斬斷了孩子自信、創造性等一些自我生存的重要能力,扼殺了孩子的潛能。

  • 13 # 陽陽颯颯

    首先你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孩子不聽話跟你控不控制的住情緒是兩碼事。 孩子不聽話是孩子的問題,你控制不住情緒是你的問題,不要把自己控制不出情緒的根源賴在孩子身上,首先要界定清楚問題的所有權。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有情緒了,第一步先做好家長自己的情緒管理,這裡我把自己情緒管理的秘訣分享給你,一句話“管住嘴、邁開腿、一離二吸三涼水”。具體的做法是當父母和孩子因為某些特殊原因發生問題衝突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離開這個讓你生氣的孩子,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平復一下心情,當情緒平復了再來和孩子協商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大腦的智商為零,是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的。

    其次,再來分析孩子不聽家長話的原因,我總結的有兩點:一是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係不是很好,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耳旁風,在孩子眼裡“你說你的關我何事。”二是,孩子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也就是說孩子心裡有情緒,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多傾聽孩子,問問孩子心裡有什麼事情?當孩子內心的情緒垃圾都倒出來的時候,孩子自然就願意配合家長了,畢竟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不挺好的,關鍵在於家長的引導。

  • 14 # 一不平2018

    辦法是有的,不過先問問自已,為什麼不聽話你就生氣?自已有沒有耐心?憑什麼?是自已的孩子嗎?好好思考就會控制了自巳了。

  • 15 # 明月入懷618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住,那孩子怎會聽話呢?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年齡特點,這樣才能因人制宜,因才施教,才能對症下藥,才能使教育入腦入心。

    然後,父母教育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恆心,不能動不動自己就暴跳如雷。會扼殺孩子的靈性,孩子會不自信,會牴觸的。過去有:棍頭出孝子,無義還是無義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教學手段的日新月異,我們該用新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葉聖陶說,教育即影響,教育即喚醒。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要言傳身教。要心態平和,心態好了,情緒就好了,情緒好了,心情就好了,心情一好才有好的生活。你才能有愛心,去溫暖你的孩子,去感染你的孩子,去感召你的孩子。

    再和孩子共情。也就是說,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和孩子交流溝通,這樣才能將心比心,才能和孩子溝通無限。慢慢地,孩子有話也願意和你傾訴了,你想象不到,從孩子身上得到的綿綿不絕的力量和取之不竭的溫暖,那一刻,你真的會被感動。

    所以,作為孩子的家長,作為一個成年人,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為了愛,為了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連自己情緒都控制不了的人,怎麼會控制你的人生呢?

    從前有個孩子,媽媽吵他了,他很生氣,於是跑到地裡對著大山喊:我恨你!我恨你!於是大山傳出了一陣陣:我恨你的聲音。回來後,他感到很奇怪,他就問媽媽為什麼?媽媽說:‘’孩子,你再去大山上喊這三個字:我愛你!你看大山怎樣回答?‘’然後,孩子又回到地裡對著大山喊:我愛你我愛你!大山傳回了陣陣我愛你!我愛你的聲音。所以,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對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你如果用你的愛喚醒孩子的愛,那麼你這個家就是有愛的家庭,教育孩子就容易成功。

    親愛的朋友們,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人生不能重來,童年只有一次。為了我們的孩子,願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耐心,耐心,再耐心!

  • 16 # 數學老師愛講故事

    沒做好這點的父母面對孩子時會頭皮發麻,你中招了嗎?

    如今的孩子學習越來越辛苦,父母的輔導也越來越艱難!

    但最感天動地的,還是兩位80後媽媽的事蹟:

    一個是抱著孩子的作業本倒下,進急診給心臟搭了兩座橋;

    而另一個則是抱著孩子的作業本發奮,進考場拿到了教師資格證。

    所以當今父母真已到了“孩子一進小學就提心,一談輔導作業就吊膽,更有甚者是看到孩子拿筆就頭皮發麻”的地步!

    一:頭皮發麻的原因:

    當“輔導孩子作業成為21世紀十大酷刑之首”後,父母除了感慨孩子和自身愈發艱難外,更多的,還得理智思考一下原因。

    那麼,一組過程便演電影般滑過了絕大多數父母的眼簾:

    從“滿滿自信”到“逐漸不耐”再“越發暴躁”終“生氣爆發”!

    看看這觸目驚心的變化,再想想這麼豐富的變化居然發生在短短數個小時之間,那頭皮發麻的原因不是已經呼之欲出了嗎?

    是的,“自信、不耐、暴躁、生氣”通通都是“情緒”,所以真相只有一個:

    那就是“孩子用自身的行為引導了父母的情緒,再由父母將負面情緒感染回了孩子,於是雙雙崩潰!”

    二:該做好的點: 歸根究底如今談輔導孩子作業則父母色變的原因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情緒”!

    孩子在孃胎中就會“感知情緒”,出生後更是本能會“引導情緒”,認不清孩子這最強大武器的父母都被逼頭皮發麻了,這就是事情的真相!

    所以萬般歸一點:

    想輔導孩子作業時頭皮不麻,父母就得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感知孩子的情緒,並能成功引導他的情緒!

    這一點聽起來似乎很複雜、很困難,但剖開表象看本質,其實當真極簡單。

    因為父母其實只需要想明白兩個問題,和看準時機做兩件事就夠了:

    三:這麼做頭皮一定不麻:

    那就是想明白一:自己輔導孩子作業的目的是什麼?

    到底是盡己所能,幫孩子查漏補缺、鞏固所學;

    還是行己不能,代替老師教會孩子沒學會的。

    再想明白二:自己輔導孩子作業的意義體現在哪?

    到底是盡己所能,幫助孩子提高效率;

    還是行己不能,逼迫孩子達到更高的水準。

    和看準時機一:孩子效率降低是因為自身懈怠。

    則做一件事:表現憤怒和比孩子更加的不耐,並指出後果。比如收起孩子的作業,說“你不想做就別做了,反正學習是你的事,明天讓老師罰你,我還省得看到心煩!”

    再看準時機二:孩子效率降低是因為沒弄懂所學知識。

    則再做一件事:表達理解並搞清楚孩子是沒聽還是沒懂,(這裡需要對孩子沒有絲毫盲目信任和充分了解,能看穿謊言和真相!)前者同上;後者就表達諒解、表現耐心並進行提點,(提點可不是代替老師教,而是指導孩子想和告知老師問題。)如果成功了就表現欣喜鼓勵孩子,就算失敗了也鼓勵孩子,但要表現失落並告知老師。

    沒錯,其實真的極簡單,無非就是“對自己有明確的定位,對孩子有清晰的瞭解,和根據情況把握住‘度’的能力,並用合理的情緒引導繼續,或強制結束輔導”!

    你get到了嗎?

  • 17 # 潼媽寶貝

    教育孩子,應該是絕大多數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潼寶的同學媽媽告訴我,她總是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忍不住的打孩子,因為她總是說瞌睡,或者手上不停的摸索東西,一頁作業能寫一個多小時,每天陪著寫作業要3、4個小時,真的是身心疲憊。雖然打完真的很後悔,但是當時確實忍不住。還有的時候,孩子出門的時候磨磨蹭蹭就為了找某樣她必須拿的東西,但是我們會認為那個物品是沒有必要的,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執著的非要拿,然後脾氣直接就上來了,開始責備孩子。其實我們也知道,亂髮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但是人們往往把這種負面情緒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孩子一開始被你的氣勢嚇到了,會聽話的去做某件事,但是長期用責罵、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抗拒你、不配合你,甚至破壞掉你們的親子關係。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自己的情緒控制問題,才能更好的處理孩子的問題。那麼,具體怎麼做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首先,用轉移法來緩解自己的怒火。比如你在輔導孩子作業,心裡實在是暴躁不安,可以先走開20分鐘,做一些其他事情,來舒緩自己的心情,再過來看孩子的作業,或許你就沒有那麼惱怒了。如果孩子執拗的非要某樣東西,你可以和她一起找,實在找不到再想其他辦法,要讓孩子有個緩解的過程,她可能也就不這麼執著了。

    其次,如果時間充足,可以耐心的瞭解一下孩子的需求。其實孩子鬧情緒都是有原因的,只不過很多原因都被我們忽視了,覺得是無所謂的,但是在成長階段的孩子,她會覺得這個事情對她很重要,媽媽不能理解我,我很不開心。所以,應該以平等的姿態來聽一下孩子的需求,然後幫助她解決碰到的這些難題。我們有的時候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何況是這麼小的孩子呢,你也要允許孩子有適當的發洩。

    再次,當你對孩子感到煩躁的時候,可以夫妻兩個人輪流看護。照顧孩子夫妻兩個都有責任,雖然日常生活中會以媽媽或者爸爸為主,但是另外一方也不能做甩手掌櫃,也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有親子時間,這樣不僅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能促進整個家庭的和睦,讓暴躁的爸爸或者媽媽情緒得到舒緩。

    最後,一定要改變你和孩子的說話方式。不要以管理者的姿態來面對孩子,孩子的心靈是很敏感的,她也需要尊重,我們不要多對孩子進行指責性的談話,要平等的對待她,多用“我”這個人稱,比如不要說“你這樣做不對”,而可以用“我認為這樣做會更好”。孩子接受到的總是正面積極的資訊,她就會越來越好,反饋給孩子總是消極的資訊,她也會越來越不好的。

  • 18 # 歡樂因子

    找個適當的時機讓他髮型出內心的鬱悶就好了。情緒大的人都有卡點,也就是細胞記憶,或稱能量淤堵,疏散開就好了。

  • 19 # 阿甘中高考

    孩子經常鬧脾氣怎麼辦?很多家長都覺得不知所措或者強行制止,其實,孩子的情緒需要被察覺、被明白、被表達,這裡為各位家長整理了情緒控制能力培養的4個方法,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1、親子閱讀

    父母陪孩子一起閱讀情緒為主題的繪本,透過聲情並茂的閱讀講解,把孩子帶入故事情節、代入故事角色中,讓孩子感同身受地瞭解故事中角色的情緒變化;

    2、故事分享

    3、情緒交流

    設立專門的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一天裡經歷事情,如發生了什麼讓自己感動的事情、做了什麼好事、幫助了什麼人、受到了什麼委屈……感受彼此的情緒並緩解情緒壓力,讓孩子學會傾訴、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4、同理心

    遇到孩子鬧情緒時,家長不要第一時間壓制,嘗試著站在孩子同樣的位置上理解孩子的情緒,耐心地傾聽,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宣洩出來,放下防備心,再引導孩子學著認清自己的情緒狀態,調整自己的情緒。

    作為父母,平時應多觀察孩子的情緒,耐心地聆聽,理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安全的承託,從而認清自己的情緒狀態,並學會控制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餌料的搭配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