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坯子森

    秦始皇雖一統,但人心不齊,可以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能得知,輔助原因嬴政沒有及時立扶蘇為太子,被趙高李斯篡改遺詔,賜死扶蘇與蒙恬等一行人,加劇秦王朝的滅亡

  • 2 # 月下讀書

    秦始皇用力太猛,二世算得上是為其背鍋

    不可否認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統天下之後,出臺很多政策,可惜太著急了,還有其中修長城,建阿房,修皇陵都是給國家帶來巨大負擔的專案,戰國之後人民生活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賦稅徭疫十分沉重,人心不穩。如果想避免二世而亡還需學習漢初政策,安穩人心,減輕賦稅,慢慢推行。

  • 3 # 希望白楊

    秦國自秦孝公開始遵從《商君書》,實行依法治國,後來經過六代七王終於在秦始皇公園前221年滅六國一統天下。

    初定天下,北方有趙國沒落王室建立的代國,南方滅楚後嶺南百越還未完全歸化,所以派趙佗南下百越之地,野史記載秦始皇命趙佗死守百越,北方若有動盪也不用迴歸,把守好不容易統一的南中國。北方則有蒙毅和扶蘇統帥三十萬邊防戰士修築長城,因為扶蘇和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上面有分歧,但是也不足矣壞掉太子地位,所以扶蘇背上完全是繼承秦王室內的一條君王紀律——儲君必須在軍旅中磨礪後才能繼承大統。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的是統一思想,強法治,律民心。為扶蘇繼位實行懷柔政策做鋪墊。奈何秦始皇深信的大將王翦去世,王賁因父親去世而一蹶不振,不再料理朝堂。蒙毅蒙恬外剛內柔,大局觀不夠,所以秦始皇對儲君的事情考慮只能依靠自己。

    外巡時期秦始皇就像把扶蘇召回,只是過度自信自己的身體,遲遲沒有書面寫下詔書讓扶蘇未來繼承大統。趙高明白秦始皇的脾氣,自己為秦始皇做了不少見不得光的事情,但是閹人不能論政,但是趙高熱愛政治權利,所以在秦始皇病危之時趙高私通李斯,更改詔書,脅迫秦二世登位並下詔書賜死扶蘇。

    當時如果秦始皇在出巡之前,提早下立下詔書讓扶蘇繼承大統,或者扶蘇接到詔書之後和蒙毅統帥三十萬邊防戰士勤王,或者蒙毅蒙恬有蒙驁的智慧,都不會出現秦二世繼承大統,扶蘇自盡,秦二世三君而滅亡。

  • 4 # 李大膽扯嗑子

    加速滅亡的原因:

    政治中心:始皇帝雄才大略,可惜壽命不長,沒有及早發文明確立扶蘇,給了趙高李斯機會 ,武將外剛內柔,對政治時機把握不夠,文官以李斯為首,哪怕個別有想法,也弄不起多大風浪

    當時政策:操之過急,同時修建大型工程過多,長城,秦始皇陵,阿房宮等,導致勞役賦稅超出負荷,加之刑法過於苛刻,民生存在很大問題

    6國統一,但人心不穩,懷念故國的大有人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寫照

    至於改善的做法,總結起來就一個字,民!

    人民好了,國家才能穩定!故,懷柔政策,修養生息,讓連年戰亂的人民吃飽穿暖,減輕勞役賦稅和刑法,加大洗腦力度,讓人民忘卻故國情懷,對於大型工程,修建應該循序漸進,對於政治權利中心,當機立斷!對於始皇帝,應該趕緊找到長生不老藥

  • 5 # 娛樂and八卦

    小史為您解答: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最終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割據紛爭,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我國從此由奴隸社會進入到了封建社會。社會相對而言也更加文明、公正。

    秦始皇還採取了統一全國的文字、度量衡和車軌等措施。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全國的統一。

    但秦朝僅僅歷經二世便亡國了。這都是因為秦國剛剛建立,但秦始皇與二世胡亥非但沒有采取休養生息,恢復民生的政策。反而實行了殘暴的統治與機械的改革。秦始皇勞民傷財,為自己修建華麗奢侈的阿房宮。秦二世胡亥有過之而無不及,大肆勞役百姓,加重稅負。還屠殺了自己三十三位兄弟姐妹。而且直接推行的郡縣制導致了曾經六國貴族的不滿,動搖了秦國的統治。

    導致最終憤怒已久的百姓揭竿而起,推翻了秦國殘暴的統治。

    那麼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怎樣才能避免二世而亡呢?

    實行仁政,取消嚴刑峻法

    秦始皇時期,任用法家的代表李斯為相,實行嚴刑峻法,輕罪重罰,手段五花八門,十分殘忍。為了鞏固法家的權威,秦始皇還下令“焚書坑儒”,大量儒生被迫害。百姓們剛剛脫離戰爭的苦海,又被殘酷的刑罰所折磨。最終導致秦朝人心離散。

    如果秦朝能夠實行仁政,而且暫時放鬆刑罰。那秦朝的統治必定更加鞏固。

    郡縣制平緩實行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認為分封諸侯是導致天下大亂的根源。所以廢除分封制,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郡縣直接由中央管轄,削弱了地方的權力。這個制度本身是先進的,但當時秦國統治未穩,就直接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這必然會觸動曾經六國的貴族的利益,動搖秦國的統治。

    如果郡縣制能夠平緩推行,先有一個過渡時期,實行類似漢初的郡國並行制。然後逐步過渡,再對地方進行削弱。那麼與曾經六國貴族的矛盾也不會那麼尖銳。秦國的統治也會更加長久。

    如果秦國在統一天下後能夠實行以上的政策,那怎會僅僅歷經二世就滅亡了呢?

  • 6 # 終南山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這裡不得不承認古人說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身為中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得不否認他真的有雄才大略。

    但又不得不去說他太過看輕百姓。

    自東周以來,天下分裂諸侯混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一統既有秦國實力強大的原因,又有百姓眾望所盼之心。

    作為天下共主,秦國大帝,在統一六國後沒有第一時間輕徭薄役不說,還隔三差五動用民力。

    從秦統一六國時3000萬人口到爆發農民起義時的2000萬人口,便可以看出全國人口損失有多嚴重。

    按照一家三口來算,基本上可以說家家帶孝天天死人了。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百姓又怎麼會對統治者有好感呢?

    再加上秦二世昏庸無能,太監當道濫殺官員,以至於農民暴動後,整個秦國盡然連十萬軍隊都抽不出,只能以刑徒充軍對抗。

    試問這樣的秦朝怎能不亡?

    說到這裡,大家再看看劉邦建立的漢朝。

    因為初期幾位皇帝仁義勤政,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人口最多時一度超過秦朝兩倍達6000萬人口。

    而且漢朝可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國家。

    由此可見,當初秦始皇如果也能於民休息,再選舉個仁義的繼承者,秦國也不會一世而亡!

  • 7 # 仍是全球少女的夢

    奮六世之餘烈才使得始皇帝一朝功成

    不可否認的是始皇帝的功績 不過在統一全國以後 有好多的失誤

    第一 六國貴族的處置 始皇帝過於大度了 以至於在秦朝統一的年代裡 各個地方仍舊以舊六國遺民自居 二不承認秦帝國的統治

    第二 在繼承人上的失誤 公子扶蘇 雖然不足以作為開拓之主 但是守成足矣 而且當時在扶蘇周圍有軍方的擁護 結果僅僅是偽造的召令就自殺了?? 太令人費解了啊

    第三 邊境問題 拖累了對於國內叛軍的清繳力度 即使到最後國內已經亂作一團了 邊境駐軍仍舊沒有回援

  • 8 # 大宇

    秦始皇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的功績,是應該被給予客觀評判的,不應該隨意貼標籤,或者過於貶低其歷史功業,當然秦二世而亡,還是有不少歷史教訓值得思索,我為大家梳理一下,另外說一下我的觀點,簡而言之,秦如果要避免亡國,應該堅持做的對的地方,並改變很多做的不對的地方,下面,我大家梳理一下我的論據:

    首先,秦始皇做對了很多事,應該被尊重和給予足夠肯定

    秦統一中國後,做的對的地方也是不勝列舉的,比如大家熟知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拿書同文來說,當時東方六國都有自己文字,各國文字各不相同,都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不便於交流是不言而喻的;至於車同軌,可能對於秦帝國而言,更加重要,因為只有馬車和直道都保持了統一規制,才能保證當時國家經濟和軍事都得到最有效的運轉,要知道秦統一天下後,可能不是僅僅一兩年,而是相隔15年後才滅亡,當時這些統一後的舉措,也是對於國家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另外,在政治上,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了三公九卿制,設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職位,在地方則是廢除了分封制,實施郡縣制,包括設定縣、鄉、裡等政策,這些制度,在中國漫長的兩年多年封建帝制中,幾乎都被原封不動的繼承,要知道後世只是遵循,開創制度才是最不容易的。而且如果不是行之有效,後世早就棄之如敝履了,這是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套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說,是秦始皇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傳統。

    秦二世而亡,罪責在秦二世不假,但更多帝國隱患是在秦始皇當政時埋下

    前面說了秦始皇做的很多好的舉措,但不能否認,在秦始皇主政時,秦帝國已經被埋下很多隱憂,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

    首先,秦一直實行苛政,自商鞅變法後,秦國的法律就變得非常嚴苛,當然國力確實也在此基礎上很快興盛,秦滅六國後,並沒有改變之前施行的秦法,恐怕秦始皇在統一後會想當然的認為這套法律是非常有效的,從沒想過做改變,但此一時彼一時,秦滅六國後,統一後的人口和土地是原來的N倍,秦國民眾或許已經適應秦法,但其他東方六國的老百姓,可是第一次接觸秦法,秦法如此嚴苛,就會讓老百姓日夜憂慮。說白了,秦始皇是沒有考慮打江山和受江山的不同。

    其次,秦始皇后期有些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建阿房宮就是例證,為了興建阿房宮,秦始皇調動了幾十萬民夫,將六國原先的嬪妃全部關在阿房宮,建築規模之大是讓後世完全無法企及的,可如此奢華鋪張除了耗費民力和浪費財富,並沒有給秦帝國帶來多少實際好處,秦始皇恐怕到死都沒有逛完阿旁宮。還有,興建秦始皇陵,以及建設秦長城等,都是大量徵調民夫和軍隊,這等於是把國家的財力和物力在一點點掏空,而且也讓更多老百姓越來越無法忍受這些無休止的徭役,這都為後來的各地民眾起義買下了伏筆。

    再次,那就是胡亥暴政了,秦始皇駕崩的時候,可以說,帝國雖然有很大民怨,但尚不至於馬上土崩瓦解,但奈何秦二世作死啊,完全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卻竊國稱帝,再加上後來被宦官趙高把持朝政,昏招迭出,在各地起義爆發後,又沒有采取有力措施應對,反而揚湯止沸,讓各地更是變動烽煙四起,最後把一個秦帝國弄得徹底土崩瓦解,可以說這非常可悲、可嘆!

    秦要避免二世而亡,其實還是有很多辦法的,拋磚引玉一下

    上面已經為大家梳理了秦帝國在統一後做的好的和不好的地方,那麼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可以穿越回去,到底採取哪些辦法能改變呢?

    1、應該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摒棄秦法中過於嚴苛的地方,比如採取黃老之學,讓老百姓得到緩衝的時間,恢復經濟,製造出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氛圍,只有百姓的生活能過得下去,苛政和徭役的壓力能得以減輕,才能舒緩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

    2、減少大興土木工程,諸如阿房宮、秦始皇陵等都沒有必要興建如此誇張的規模,甚至完全可以停建,即使是興建秦長城,也可以調整徭役的力度,減少老百姓緊繃的壓力,而且要以身作則,引導整個帝國改變奢靡浮華的狀態,以勤儉為美德,讓整個貴族階層不要壓榨民眾太厲害等。

    3、早點確立接班人,秦始皇不應該遲遲不下詔確立太子,以至於讓趙高和李斯有機會篡位,公子扶蘇素有賢名,如果是扶蘇能主政,採取和緩的一些舉措,秦帝國二世而亡的慘劇很有可能是能夠避免的,秦是亡於人禍。而且退一萬步說,如果扶蘇是皇帝,即使做得再爛,也不至於比胡亥更爛,而且也不太能給趙高把持朝政的機會。

  • 9 # 徒途M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千古一帝秦始皇,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然而它的滅亡,迅速異常,不得不令人深思

    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聯手,合縱攻秦,函谷關前,秦軍不費吹灰之力,成功擊退來犯之敵。然而當下,面對首義的陳勝,面對屠城的項羽,面對泗水亭長劉邦,它又變得如此脆弱,這是為何?可以說秦始皇取消諡號,他想達到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要把秦的天下傳至千秋萬代,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畝制,統一車軌,焚書坑儒,廢封建,設郡縣,修馳道,以咸陽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全國各地,去險阻,摧毀六國在險要處修建的城郭堡壘,決川防,鑿靈渠,銷兵器,把天下富豪大移民到咸陽。在這一系列鞏固政權的背後,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這個東西天不生地不長,只能橫徵暴斂,窮苦大眾來買單。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這是秦始皇萬萬想不到的,由於他專橫跋扈,暴戾剛愎,結果英雄一世,遺臭萬年,由於沒有明確宣佈立扶蘇為太子,導致李斯趙高篡改詔書,賜死扶蘇。面對各地的起義,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入咸陽,然而胡亥這裡只能報喜不能報憂,誰說地方動亂他就殺誰,直到秦快亡國時,李斯提出國難當頭,停止修建阿房宮,增加軍費,結果胡亥這混蛋你們治不了叛亂,到有本事來治朕,就這樣在自取滅亡的道路上不斷加速度,但是混蛋不懂,他把賢人一個個置於死地,自己也在劫難逃,趙高謀殺了胡亥立了子嬰,但最終全部都玩火自焚,就這樣一個偉大的王朝,就這樣轟然倒塌。法家的思想為秦朝這個戰車裝上了發動機,但是它卻沒有剎車,整個歷史車輪的走向取決於君主個人意志,而且這個君主還拿了一把劍,誰敢剎車我就殺死他,結果在錯誤的路上飛奔,導致二世而亡!

  • 10 # 24K純京1

    秦極速滅亡,主要原因有幾點,改變了這幾點就能延續,甚至成為漢唐宋一樣的超級王朝。

    一、戰亂之禍:秦王嬴政依靠武力,迅速滅掉了六國,統一了全國,成為了封建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但雖然統一了六國,但人心不穩,且常年戰火紛飛,已導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

    二、政策之禍:統一之後,原本正是該廣施仁政的時候,需要透過一系列減稅、益民、鼓勵生產的政策,來穩定人心,畢竟國家剛滅,尤其是原先國家君主又是個明君的,更會懷念國家。

    三、接班人之禍:他有一個兒子,在民眾中呼聲極好,口碑極好,是最合適的接班人,可是他覺得自己不會這麼早死,也沒有刻意去保護扶蘇,讓二子去爭,結果扶蘇慘死,二世繼位。

    四、土木之禍:秦始皇登基之後,開始大興土木,修長城、蓋阿房宮、建皇陵等等,軍事上的極大成功,讓他的野心空前高漲,也導致了後來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暴亂的發生。

  • 11 # 桃花依舊笑春風之輝哥

    讓扶蘇繼位,逐步施行仁政,得到六國臣民支援,瓦解六國貴族的勢力,等到二世、三世後,江山穩固,民眾安居樂業,誰還閒來無事造反玩啊。

  • 12 # 未濟

    第一,建立新的選拔人才制度。已經不打仗了,軍公爵制度已經不適用了。人才選舉不上來,國家缺人才,而下面的人才也沒有出路,沒有人會擁護這個王朝。

    第二,減輕刑罰。減輕刑罰不是說過於寬容,而秦國刑罰有些太重了,戰時可以讓國家有條不紊,完成君主的任務,但是天下太平後,刑罰過重會使得百姓受到壓迫,從而起義,陳勝吳廣就是因為會判死刑,還不如反了。

    第三,安撫六國貴族。秦末起義始於陳勝吳廣,但其實真正反秦的是六國貴族,沒能安撫好六國貴族是秦朝迅速被滅的重要原因,給予他們好的待遇,給予官職但絕不能給兵權,好好養著他們,使其失去反心。

    第四,修養生息。秦始皇修建長城是正事,但是太急了。和隋煬帝修大運河一樣,都是千秋功業,但要慢慢來。剛建國就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自取滅亡。漢朝初年休養生息,取得了較好的結果。長城還不是給漢朝用了,秦朝剛修完也就亡國了。

  • 13 # 書史煙雲

    秦二世而亡,甚是讓人惋惜。若是秦始皇能夠重生在剛統一六國之時的話,相信他一定會這麼做:

    【一】郡藩並制

    在統一六國後,將自己已經成年且有能力的兒子分封到原六國的封地,而在關中地區則實行郡縣制,既確保了中央的集權,又拱衛了都城咸陽。至於以後削藩的事,就交給繼任者們解決吧!

    【二】與民休息

    統一之後,國家殘破不堪,百姓急需休養生息。一方面可以派大將屠睢和蒙恬帶領軍隊駐守邊關,長城要塞可以慢慢修,不必急於一時。而百越地區也可以徐徐推進,而不是帶領大量軍隊去佂討。另一方面在全國推行黃老之學,鼓勵生產和繁衍。

    【三】霸王道雜用

    將天下書籍蒐集整理出百科全書,像明代的“永樂大典”和清代的“四庫全書”一樣,然後以法治國為主,以儒治國為輔,百家學說為參考。

  • 14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這個問題我一看就知道題主又把鍋給甩給了秦始皇,彷彿大秦二世而亡的罪魁禍首就是這秦始皇一樣,那麼秦始皇究竟是個怎樣的帝王?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又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來看看秦始皇這個人,史書上向來是對秦始皇評價不高,甚至在我們小的時候就對秦始皇有個刻板印象。那就是殘暴,昏庸,無能。總之關於秦始皇這個人的總體看法是負面的,簡單點就是兩個字:暴君。

    秦始皇其實是個蠻可憐的小孩,至今他爹到底是誰都無法定論,而且小時候擔驚受怕習慣了,就非常沒有安全感,再加上由於自己母親趙姬的私生活混亂,甚至還搞出個男寵嫪毐謀反的醜事,所以秦始皇從小就對女人沒有安全感,氣急之下把自己母親趙姬為嫪毐生下的兩個孩子活活摔死了,而且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的他,設立皇后一位卻一生沒有立過一位皇后。

    所以秦始皇選擇化悲痛為力量,他用“工作”來麻痺自己,是個典型的工作狂,把“勤政”這二字給貫徹執行到底,他這些年間,就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看竹簡,堆成小山的竹簡;二就是巡遊天下,順便耍耍威風,畢竟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乃大秦始皇帝是也。最後他也是死在了第五次巡遊的路上(地點在沙丘,就是趙武靈王餓死那地兒)。

    至於說他焚書坑儒,大興土木,我個人覺得不是特別大的事情,首先焚書只是關於其他學派思想禁錮的書籍,而坑儒也只是四百六十餘位術士(修仙煉丹之人)而已,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甚至來說作為統治者他做的是正確的。至於大興土木,修築長城,我個人覺得更是沒有錯,可能行為太過激了,逼出了部分民反,但是戰略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不在於始皇帝,而在於秦二世胡亥也。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他完全可以壓得住那些所謂的民反,畢竟那個時候還只是小打小鬧,但是當秦二世胡亥上位的時候,他採取了更加暴力和慘烈的手段來鎮壓老百姓。

    當初胡亥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

    要是當時是長子扶蘇上位,那麼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扶蘇此人“性仁厚”,愛民善政,是治理朝政的最佳人選,可惜了。

    有害群之馬的胡亥和趙高,秦朝二世而亡是歷史必然的趨勢啊,對此,你怎麼看呢?

  • 15 # 軸心時代講堂

    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統天下,在於當時六國民心已經走向疲倦戰爭的時間段,正是如此,一統天下才能實現。然一統天下後,老百姓雖然不用再打仗,可以需要服勞役兵役,法治制度太苛刻,剛放下兵甲卻解決不了生活上的生存,只好再拿起兵甲,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便發生了。

    從總體上看,秦二世而亡,真正崛起反抗的力量都是農民背景,劉邦,黥布,彭越,韓信,陳勝,吳廣,都有農民背景,楚漢之爭最後勝利的依舊是農民背景的劉邦而非貴族背景的項羽及六國王族,這充分說明民心的歸屬。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要避免二世而亡,調整對民政策是統一天下後的頭等大事,做好這件事並不容易,但有方法。

    1,劉邦進關中後與民"約法三章",剛一統天下,郡縣制可以實施,但不可實施過細,對於原非秦領地,從簡,循序漸進,方可安穩。

    2,"文景之治",與民修息,不築建過於浩大工程,勞民傷財,計劃一步步實施,把一部分工程,按民心,讓民心主動去執行,不強迫百姓。

    3,選好接班人,早早培養他在群臣中豎立執政力,有群臣效力的基礎,維護朝廷內部政治的良好運作,做好接班準備工作,不讓奸臣得逞,擾亂朝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蘭為什麼三次被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