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劇迷吧

    因為近兩年輿論的風向就是政治正確,電視劇中的人物要“三觀正確”,藝人要“完美無瑕”,對於藝術作品的批判越來越嚴格,對於人物形象的評價越來越嚴苛。

    知乎等社交平臺隨手一搜就是“如何評價xx”,底下的答案真的五花八門,恨不得一個噴嚏一個哈欠也要上綱上線的評價一番。

    在這種環境下被影響也很正常,對於一部劇一本書的評價“政治正確”會大於“藝術性”。

    而藝術作品本身的功能明明就是反映時代背景、發人深省、給讀者以想象力、帶來美的感知等等,弘揚主旋律,正能量固然重要,但不可本末倒置,導致作品千篇一律的乏味失真。

  • 2 # 紅塵無我907

    怎麼給梁山上的那幫人定位那得看你身處在什麼樣的年代這個大環境,也要看你處在什麼年齡。一個人生活在太平年代,社會風氣良好法制嚴明吏治清明,人民自然就會把梁山上的大多數人稱之為賊,事實上他們其中好多確實是賊。反之如果生活在亂世的時候,世道黑暗民心險惡吏治荒廢正義得不到申張,身為弱者的人民就會把那幫人稱之為好漢,希望可以為自己申張正義。同時給梁山好漢定位不同也跟年齡有關,年少時看水滸傳梁山好漢為民申張正義替天行道很是激動和欽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成熟慢慢的懂了他們大多數的所做所為其實和賊沒什麼兩樣。

  • 3 #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因為你當年不懂法,看見除惡揚善的就都是好漢。現在你懂法了,知道即使殺了壞人沒有死罪,還是要受活罪的,所以那些殺閻婆惜、潘金蓮和牛二的就都是罪犯了。

  • 4 # 魔形佛心

    因為小時候你看父親像神一樣高大上,無時無刻地在保護著你,現在看就一個無用的小老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特別是進了仕途後看任何的非官方事物都會覺得是反動派,你就是這種人。

  • 5 # 戲說柳永

    因為年齡的增長,口味變了,視野也變了,人生的經歷,就是慢慢學會分辨。有這樣的認識,證明你在成長,書還是那本書,而你已不是當年的你,恭喜!

  • 6 # 布魯伯德

    大多數人都是從小開始接觸《水滸傳》的。但由於閱讀能力有限,大多並非透過閱讀原著,而是電視劇、動畫片、連環畫來了解《水滸傳》。這些改編形式的主題所表現的是英雄主義,對原著中的很多內容進行了刪改,所以,在讀原著時,會發現與改編版本的不同。

    另外,在少年時代很難認識到人性的複雜,對於善惡往往以“非黑即白”的簡單標準進行判斷,好人就是好人,只會幹好事,不會幹一件壞事;而壞人就是壞人,只能幹壞事,幹不出一件好事。所以,那時對於《水滸傳》中的人物,也是以這種標準進行判斷,只看到了梁山好漢的兄弟情義,卻忽視了他們殺人越貨的社會危害性。

  • 7 # 詩家王宗麟

    心境使然也!年少無知,喜豪俠義氣。如今中年,國家昌盛,盛世文明之中,復觀《水滸》所謂豪傑英雄,確如草莽村夫,惜宋時奸臣當道,草莽英雄不為國家所用,當時之憾也!

  • 8 # zhr34111

    因為當時的皇帝不用心治理國家貪圖享福!國策不調!禍國殃民導致政局不穩!人民內部矛盾四起!且當時沒有一個能使朝廷內和人民共同信仰的領者!!!

  • 9 # 大衛思想

    以前是“政治正確”,就如我們的課本一樣,水泊梁山被稱為“起義”,那當然是反封建的英雄了,而且當時建國四、五十年,為了政權的正確性,當然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了。而現在,處於“維穩”,所以,太平天國、義和團等當然就是邪教,宣傳的風向也就變了。

    而做為個人來說,網路等平臺的普及,人們的見識自然增長,明白社會、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理科的學習,那不就是邏輯性麼?讓所有的人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是非對錯,都有自己的判斷。

    特別是現在“打黑”的情況下,“水滸”是什麼?一個與官員勾結的,武裝的黑社會團體。這一切不是別的,是社會的進步,更是思想自由思考、和人性的進步。

  • 10 # 旭日照河山

    觀點隨著身份移,

    身份變化眼高低。

    貧賤之時稱英雄,

    富貴之後罵地瘩。

  • 11 # 博而化易

    為什麼當年看《水滸傳》裡面都是英雄好漢,現在再看覺得是一群地痞莽漢加罪犯?當年你只是門外漢,看的是熱鬧。現在的你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社會閱歷。

    很多書很多諺語隨著年齡的增加,理解會有所改變,很多事情自己經歷和看別人的經驗是不一樣的。

    還有就是每個人的立場決定觀點,特別是普通人,只為生活平穩,好好工作就可以。

    但是梁山好漢的三觀卻不是這樣,都是打架鬥毆的好手,不堪忍受生活的貧苦。

    一步文學鉅著,它的含義極其深刻,普通人也只是讀著熱鬧一下,品味其中的深意還是有些差距的。

    所以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呀。

  • 12 # 西安市精神病院院長

    我是皮哥,我來回答。

    不同的年紀看水滸,一定會得到不同的感受。

    1:少年時期的我們,初出茅廬,初生牛犢不怕虎,覺得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世界。我們幻想除暴安良,仗劍走天涯,大街上看見一個地痞在調戲婦女,我們就想上去把他的手打骨折,我們認為這時他應得的。所以,我們在小學初中的時候,班級上拉幫結派是最多的,班上不少孩子十分羨慕那些勢力大的人,比如認識校外的混混,經常欺負別的同學。

    這個時候的我們看水滸,覺得這是一個靠武力才能征服的天下,對待弱者沒有一點憐憫之心,殺個人似乎就是很簡單事情。我們看到水滸中,眾多好漢殺人放火,即便是偷盜,強姦似乎也覺得這時理所應當的。這個時候的我們心智不成熟,經歷的事情少,很容易受到影響。

    2:青年時期的我們,歷經滄桑,經歷了太多的社會打磨,深知人生在世本不容易,唯有生命才是最重要的。當一個人敬畏生命的時候,他才會敬畏一切。這個時候我們看懂了水滸,水滸中武松是好漢嗎?為報私仇,連殺兩條人命;為施恩打蔣門神,實則就是個打手,黑社會中的黑吃黑,快活林不也是施恩從別人那裡搶回來的嗎?

    王英抓住了劉高的妻子,二話不說就要去強姦人家,這和禽獸有什麼區別?至於殺人惡魔李逵就更是如此,什麼好漢,完全就是個嗜血魔鬼,殺了多少無辜的人,連幾歲的小衙內被害死,也毫無愧疚之感。至於其他的所謂好漢,基本上全是如此,一群嗜血惡魔而已。

    3:中年時期的我們,至少在我們四十歲之後,我們再回過頭去翻看水滸的時候,卻又會發現另一種不同的感受。《水滸傳》為什麼會成為四大名著之一,我們之前對他的理解太淺顯了。作者高高在上,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正義與險惡的紛雜交織的畫卷。《水滸傳》 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從標題中中,我們已經看出來作者雖然在小說中口口聲聲說這些人是好漢,其實本質上作者已經將他們定義為妖魔鬼怪。

    而當時,奸臣當道,作者寫出這些妖魔鬼怪出場並不是崇尚他們這種所作所為,而是為了反映當時的世道黑暗,民不聊生,奸臣當道,老百姓活不下去紛紛走上反抗的道路,於是妖魔橫行,一時間群魔亂舞。這個世界正邪不分,忠奸不明,一片混沌世界。而最終,起義失敗,朝廷詔安,眾多好漢紛紛走的走,死的死,世界一下子安靜了,似乎妖魔鬼怪消失了,世界也就太平了。可是,世界還是之前的那個樣子,受苦受難的還是最底層的老百姓。說不定再過幾年,還會有一批以一批的其他好漢站起來,舉起大旗抗議呢。水滸的文學高度很高,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即便是最後是否接受招安都是個問題,年少的時候我們總是想著那麼多的好漢為啥不直接把皇帝推翻,自己改朝換代做皇帝呢,其實往深層次去理解,我們也就會理解宋江最後的所作所為了。

  • 13 # 東方評史

    對於標題所說的這一點,原因其實並不複雜,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評價,。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和西遊記!

    在四大名著裡面,只有水滸傳曾經在歷史上被賦予了政治化的批判,而其餘的三部在歷來都沒有摻入任何的政治成分。

    這就是在當年看《水滸傳》裡面都是好漢,現在看覺得是一群地痞莽漢加罪犯的原因。

    我在第一次接觸《水滸傳》原版的時候,是在小學三年級的下半年,但是如果說到《水滸傳》小人書連環畫的時候,還沒有上學就開始看了。

    在那個時候的梁山好漢還不是簡簡單單的被稱為好漢,而是叫做農民起義。

    所謂的農民起義一詞,並不僅僅是賦予了水滸中的好漢以及同時代的方臘和楊么等人。

    在那個時代,所有歷史上的農民運動一般都被稱為叫做農民起義,最早有陳勝吳廣,稍後有綠林軍、赤眉軍起義,張角的黃巾軍大起義、黃巢大起義、劉福通的紅巾軍大起義、闖王李自成大起義、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等,都是無一例外的被冠以農民起義運動。

    而且還不是僅僅冠以農民起義這麼高尚的辭藻就完事了,並且這些運動大都被賦予了一更現代化的新式名詞:GM運動!

    這些被賦予了“GM運動”的農民軍大起義,一個個形象都天庭飽滿、昂首挺胸、渾身上下都充滿了革命的正氣,其中沒有一個凶神惡煞或者是形象很猥瑣和卑鄙的樣子。

    於是,《水滸傳》裡面的梁山好漢們就這樣被人們接受了下來。

    一是在當年由於物質文化的匱乏,很少有人真正能夠看到小說的原版,二是有各種各樣的小人書連環畫根據當年的政治需要普及到社會的上上下下,於是這種梁山好漢和英雄的印象就這樣根深蒂固的紮根於廣大民眾的大腦之中。

    而且這種根深蒂固的概念即便是接觸了原著小說之後,在思路上也是一時難以改變。

    現在的人們很喜歡把祝延平、丁海峰和陳龍的武松來進行比較,有說祝延平演武松演得好的、也有說丁海峰演武松演得好的,爭論也是相當的激烈。

    個人的見解是:祝延平的武松是充滿正氣的武松,而丁海峰演的武松是小說《水滸傳》裡面的武松。

    祝延平扮演武松的時代,當時還是一個水滸傳小說沒有解禁的時代,他扮演的武松摻雜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在裡面,他被嚴重地定格在充滿正義、具有GM性色彩的這麼一個形象。

    他完全忽視了在當時那個時代所特有的人性善惡和市井的黑暗,正義的一方和非正義的一方,雙方劃定的界線太過於鮮明,好壞的定義就像只要是戴手錶的就是有錢的、而沒有戴手錶的就一定是窮人那樣簡單。

    相比之下的丁海峰扮演的武松更是接近原著小說裡面的武松,他扮演的武松第一是沒有摻入和採用的過去的政治色彩,二是立足於原著的定位去演,因此在還原人物的真實性方面,丁海峰扮演的武松更深入人心。

    兩人在扮演的武松上,最大的反差是祝延平因搶救玉蘭姑娘不及而懊悔萬分,丁海峰扮演的武松則是因玉蘭姑娘出賣了他而用刀把她殺死,場面看起來有些殘忍,但是在藝術上卻更接近於現實。

    其實,祝延平老師和丁海峰老師扮演的武松都很成功,他們兩人都在不同的兩個時代、都分別給予了人們一個滿意的武松!

  • 14 # 戴草帽的小老鼠

    有些朋友過去看《水滸傳》,覺得裡面都是英雄好漢,現在看覺得是一群地痞莽漢惡人,有這種感覺是正常的。個人認為,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兩點:

    一、影視劇的影響

    無論是老版還是新版電視劇《水滸傳》,對梁山好漢的人物塑造,嚴格的說大部分人物的缺點是被明顯掩蓋的,比如李逵,光看電視劇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可愛的人物,完全不會想到原著裡的他居然是一個心理將近變態的狂魔;再如潘金蓮,不同版本的影視劇目前好像在互相比賽,誰能把潘金蓮拍得可憐誰就贏一樣,壓根就沒有原著裡的任何味道。當然,作為老少皆宜的影視劇,這麼拍是必須的,全部忠於原著的話,會一定程度上失去教育意義。

    看了原著才會發現,《水滸傳》原著壓根就沒多少“路見不平一聲吼”這類情節,這就給了善良的朋友潑了涼水一般的感覺。

    二、網際網路的發達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人們相互間交流的機會增多,交流的物件也遠遠大於過去。在理解小說《水滸傳》方面,人們也多了機會去了解不同型別讀者的心得,尤其是一些大咖級的朋友,他們的觀點總能影響到很多人。聽了他們的解讀,再翻一翻《水滸傳》原著,往往會發現說得很有道理。就比如晁蓋中箭和遺言這點,之前筆者也認為這是無聊的話題,但後來接觸了一些歷代學者的觀點,尤其是明朝人金聖嘆的點評,才知道宋江與晁蓋的話題由來已久,並不是現代人過度解讀。

    透過網際網路與不同朋友的交流多了,自然而然的讀原著的動力也就大了起來,讀原著加上與朋友交流,《水滸傳》裡被揭露的好漢壞事也就多了起來。

    很多讀者能毫不客氣的指出小說中部分好漢的邪惡本質,這至少說明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面,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但不管怎麼說,《水滸傳》作為一部小說,能經久不衰流傳幾百年,是有它一定的道理。

  • 15 # 青衫素人

    一個人的閱歷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看待一件事物的態度,這真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而且經久不衰。

    可能我接下來言論會讓正在看這篇回答的部分朋友不爽,但是這個事是必須要說的。

    一個人的成長閱歷真的可以改變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和態度,這句話用來做本文中心思想實在是在合適不過了。

    什麼叫英雄好漢?什麼叫拔刀相助?

    可能在一部分人的心裡,魯智深和武松就是好漢,但是我今天要潑一盆冷水,在我眼裡,魯智深跟武松在某個方面來講,不光不是好漢,還是一個思想極度危險的恐怖、狂熱分子。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成功救下了金翠蓮父女,確實是大快人心,但是這件事根本就經不起推敲。

    第一,鎮關西跟金翠蓮又契約在身,也就是說兩個人在北宋朝廷的法律面前是合法的、具有法律保護的,鎮關西找金翠蓮要錢實在是天經地義。先不提這個契約合不合法,是否存在恐嚇成分,你想行俠仗義,除了替金翠蓮還錢,沒別的辦法,

    第二,鎮關西就算再作惡多端,都輪不到魯智深去尋釁滋事、“打抱不平”(原著裡寫這件事時,確實是魯智深主動先找的鎮關西麻煩,並不是鎮關西主動找魯智深不自在),這個事件的性質,無論是放在現代還是放在北宋年間,都是非常不合理、而且不合法的。

    有人橫行鄉里、作惡多端,這個人無論如何都輪不到魯智深站出來打抱不平。有人欺男霸女,自有官府裁決,魯智深一個底層軍官,憑什麼摻和地方民事糾紛?更何況他還把鎮關西打死了。

    第三,魯智深失手殺人的犯罪事實已經證據確鑿,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樣的一個“好漢”居然身負命案逃之夭夭,並且隱姓埋名,落草為寇。

    所以說這個事情,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至少我所理解的見義勇為不是這樣子的。世界上嚮往好漢的人那麼多,世界上不公平、不完整的事情又那麼多,豈能因為個人主觀意願就強行藐視國家法度?如果人人都像魯智深一樣,那麼這個世界不敢想像。

    不管官府究竟作不作為,畢竟是合法政府,輪不到一個芝麻官大的提轄指手畫腳。

    所以,魯智深這個人說好聽點叫狂浪不羈、行俠仗義,如果說的難聽點,就是個藐視國家法度的暴徒、法外狂徒。

    武松也是一樣,但是武松比魯智深強的地方在於,武松能夠在殺人復仇之後立即找到官府自首。姦夫淫婦狼狽為奸害死了武大郎,人命官司自有官府處置,擅殺人命,這個邏輯,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什麼叫地痞流氓?什麼叫恐怖份子?

    說的就是王英、鄭天壽、樊瑞、史進、武松、魯智深這套貨色。

    相比較武松、魯智深、史進這種斯文一些的山大王,王英才是殘暴至極。

    王英好色,在沒遇到扈三娘之前,基本上屬於那種見一個上一個的型別。上到扈三娘這種大家閨秀,下到劉高小妾這種小少婦。

    王英弒殺,草菅人命,視人命如兒戲。稍有不快,便拔刀殺人。

    王英殘暴,吃人肉喝人血,這簡直就是北宋版的“非洲阿明”。王英抓住宋江,心肝取出來做醒酒湯,現代有非洲的殘暴總統阿明,古代就有王英這樣的亡命之徒。

    揭陽三霸,哪一個單獨拿出來就是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涉黑團伙。

    張順吃條魚,潯陽江都要翻兩翻,穆弘跺下腳,包括官府在內的整個揭陽鎮都得地震,這簡直就是古代版的涉黑團伙強收保護費的故事。

    孫二孃開黑店,人肉包子吃的客人聞風喪膽。

    什麼叫為官不仁?什麼叫離經叛道、誤入歧途?

    宋江和降將集團把這三個詞表現的淋漓盡致,如果不夠,我在加上戴宗和李逵。

    宋江作為押司,表面上效忠朝廷,實際上卻利用職務之便私通黑惡勢力,並長期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面對上頭派來的緝捕使臣何濤,宋江連哄帶騙,將同僚對自己的信任當成了自己替黑勢力開脫的籌碼。而宋江的一句: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的名言更是直接讓壓抑在自己內心的造反、亂國的心態躍然紙上。戴宗跟李逵也是一樣,作為朝廷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向犯人吃拿卡要、中飽私囊,這種人也能配稱好漢?

    降將集團也是如此,利慾薰心,心黑的像盆髒水。

    作為軍人理應結草銜環、保家衛國、馬革裹屍,豈能兵敗被俘後,被黑勢力幾句榮華富貴、升官發財矇蔽雙眼?

    降將確實都不是怕死的軟蛋,但問題在於,他們心甘情願落草為寇的前提條件,難道不是宋江的“殺人放火受招安”麼?

  • 16 # 萬物皆有來去

    《水滸傳》裡梁山好漢究竟是一幫英雄,還是一群強盜?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但社會上對它的評價,歷來說法不一。同一部

    《水滸傳》,有人看到的是英雄好漢,有人看到的是強盜土匪,有人看到的是行俠仗義,有人看到的是為所欲為,有人看到的是朴忠,有人看到的是叛逆......

    對於名著的解讀,歷朝歷代各有不同,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思維和想法都會不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水滸傳》是作為一部小說在讀者中間流傳的,但它的故事情結和人物形象,又並非完全出於虛構,《宋史》裡有三處記載了宋江農民軍起義的活動。可見水滸英雄是在農民起義鬥爭中產生的,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願,對故事中的人物加以渲染和修飾,使故事不斷豐富和發展,再經民間藝術家的採集編唱,做進一步的藝術加工,最後由作者收錄寫作時,再次採用了極大的藝術誇張手法,才來到讀者面前。可見《水滸傳》是根據民間傳說、民間說唱加工創造而成的,箇中人物塑造具有很強的社會性。

    水滸英雄來自民間,其中有流民、漁民、小商人、城市貧民、獵戶、手工業製造者、也有基層的知識分子,行腳僧、江湖道士,更有封建機構中的小官吏、小軍官、甚至還有中小地主,真可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但由此可見,小說作者並沒有超越現實生活去塑造他的英雄,這些英雄人物,都帶著那個時代的生活烙印。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來自不同階層,所以人物之間交織著複雜性和多樣性的性格特點。

    但《水滸傳》中的天真大兒童李逵,又是唯一不具有性格傳記的藝術典型,他的行事風格,給人感覺就是老子不好使,又有嚴重暴力傾向,在戰鬥中總是不分是非蠻幹,一斧一個排頭砍下去,濫殺無辜,讓人看得牙癢癢,恨不能化身進去將其阻止,令其清醒。但小說中有這樣的人物,才恰好真實的反映了當時農民起義中存在的歷史真象。

    《水滸傳》中阮小五和阮小七唱過這樣的歌:”老爺生長石碣村,秉性生來好殺人。先斬何濤巡檢首,京師獻與趙王君。“這歌聽得讓人毛骨悚然啊!可見《水滸傳》真的是一本很暴力,也不太講道理的書。有的好漢雖然也行俠仗義,但更多的好漢卻是作奸犯科之徒,有的好漢是被逼無奈,但更多的好漢卻是主動的惹事生非。整個故事中,暴力貫穿始終,無論有理無理,無論是非對錯都用拳頭說話,誰最強最兇,誰就最牛。他們打著“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旗,殺人放火,打家劫舍,把搶劫說成是聚義,把分贓說成是劫富濟貧,把殺人說成是除害。他們把這些行徑披上”義“字的面紗後,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變成了英雄豪氣。

    可是作者為什麼要在小說中大力宣傳暴力呢?那是因為施耐庵恨那個異族人高壓統治的封建社會,他不想再過任人宰割、任人欺負而不知道反抗的奴役生活,他希望透過小說中創作的英雄人物喚醒民眾,激發民眾採取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方法去和腐朽的封建王朝抗爭。所以,作者在他水滸的江湖裡,英雄好漢們所作的,理性的,非理性的,人道的,非人道的行為,其實都是他讚許的描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多大年齡結婚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