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香識電影
-
2 # 娛影閒探
由胡歌等人主演的大型古裝電視劇《琅琊榜》,應該是近些年裡最好的古裝劇之一了。在這部作品中,無論是演員們的演技,還是複雜劇情的設定,以及服裝背景的佈置,都堪稱一流水準,是一部不可多得良心作品。
而在這部作品中,其主要劇情的發展,就是講述忠臣林燮之子林殊,為了替父報仇替戰友鳴冤,而化身“梅長蘇”重返帝都,攪弄朝堂風雲的故事。而在這個故事中,被人稱為忠臣賢良的林燮和言闕,當初為何會幫梁帝做出“逼宮”的事情呢?
其實關於這件事情,無非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人的忠誠是有指向性的,林燮和言闕的忠誠既是如此。他們自幼和梁帝一起長大,既是君臣關係,也是好朋友關係,所以說他們倆的忠誠,也只是針對於梁帝的。既然梁帝要去逼宮,他們作為臣子兼好朋友,沒理由不去幫梁帝。更何況梁帝逼宮也是形勢所逼,如果他們不出手,別人也會對他們下手,他們只能同心協力一起動手了。
第二,政治鬥爭的形式所逼,梁帝身為皇子,又身陷皇權奪嫡之中,林燮和言闕是他這個派系的成員,並且還是他的左膀右臂,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如果不幫助梁帝去參與逼宮的事情,一旦被對手登上皇位,那麼他們要接受的結果,不僅僅是受到朝堂的排擠,甚至可能是家破人亡。
第三,為了個人的前途與抱負,林燮和言闕都是驕陽一般的人物,並且又身在朝堂之上,誰還不想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更高一點呢。雖然奪嫡之路艱險萬分,但高風險同時也伴隨著高回報,只要他們奪嫡成功,那前途將是一片光明。像林燮和言闕那樣有大才的人物,怎麼會怯怕危險的存在,就怕沒這個冒險的機會。
林燮和言闕幫助梁帝逼宮上位成功,他們也順勢成為了梁帝身邊最受器重的臣子,本來是一副君臣和睦的場面,只是隨著梁帝坐上了高高的帝位之後,他內心的多疑之症越發的嚴重,才有了後面的“赤焰冤案”,以及言闕遠離廟堂的事情。再怎麼好的朋友關係,在君臣面前,在那把椅子面前,都是顯得那麼的不堪一擊。
-
3 # 娛樂圈風雲榜
《琅琊榜》中,梅長蘇第一次去拜訪言候,他的一番話引發了言候一段長長的回憶裡,透露出了兩個資訊。其中一個資訊就是關於林燮、言闕與梁帝過往的交情,另外一個則隱約道出他們當年幫助梁帝逼宮的原因。
言候回憶道:“我和他(梁帝),還有林燮大哥,從小一起讀書,一起習文練武,一起共平大梁危局。我們曾經發誓:共患難,同富貴。生死相隨,永不相負。可是登上皇位,這個世界上就只剩下君臣二字了。”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以前他們三人的關係是十分要好的。但林燮和言闕為什麼會跟梁帝這種生性多疑、為了殺子除將白白斷送了7萬赤焰軍將士性命的人稱兄道弟呢?
言候說的第二段話,慢慢透露出了真正原因:“譽王是所有皇子當中最像陛下的,他和當年沒有登基的陛下是一樣的。別看他現在一副賢德的樣子,可是他內心一樣狠毒,一樣的寒石心腸。是此是彼,難分你我。”
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言闕對梁帝的評價。梁帝沒登基之前,也是有著很多優點,看起來十分賢德。而林燮和言闕當年處世未深,沒能看清楚梁帝真正的嘴臉。所以他們才會冒著生命危險幫助當時的梁王登上皇位。
梁帝為了自己的權位,聽信奸臣夏江、謝玉等人的讒言,不惜背信棄義,自毀國家棟梁和根基,最終卻落得個群臣離心、眾叛親離的下場。
-
4 # 劇來叨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曾幾何時,林燮,蕭遠,言闕,還是無話不談的至交好友,時過境遷後,死的死,隱的隱,剩下的那個當了梁帝,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當時的蕭遠還是一個寂寂無名的皇子,不受父皇重視,太子之位更是與他無緣。從皇家沒感受到多少親情的蕭遠,卻在林燮與言闕那得到了慢慢的友情。
林燮雖是武將,可是他對於政事也甚為關心,當身為皇子的蕭遠向他描繪出一個海晏河清的天下時,林燮激動不已。他覺得這才是黎明百姓最想要的天下。
林燮並非熱衷功名利祿之人,更不是爭權奪利之徒,可是為了那個他都向往的天下,於是攜手好友言闕,決定助蕭遠一臂之力。
一個是大梁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常勝將軍,一個是單槍匹馬,出使敵國,平息干戈的第一謀士,蕭遠何其有幸,能將這二人都收入囊中。
當時機成熟之日,林燮與言闕向皇帝逼宮,為的是讓蕭遠上位,當然最後是成功了。
一向忠誠的林燮與言闕,為了他們心中那個理想的天下,這二人當了一次叛徒。他們背叛了老梁帝,不為明不為利,只為了情。
一種情是與蕭遠的友情。他們三個人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蕭遠想要什麼,林燮與言闕十分清楚,既然是朋友,就是要為對方兩肋插刀,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所以林燮與言闕逼宮,也是賭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成了,固然好,敗了,滅九族,他們也認了。因為是好朋友,就得患難與共,他們無怨無悔。
還有一種就是對百姓的大愛之情。若是有一位仁德君主,能讓萬民能夠安居樂業,衣食無憂,不再受戰火的侵饒,那麼他們願意犧牲所有,來成全此人。
在林燮與言闕的心中,蕭遠就是這樣的君主。可惜他們還是錯了。當那個人坐上皇位,他就變得六親不認,不知後來的林燮是否後悔?
-
5 # 伯約影視
《琅琊榜》中,梅長蘇第一次去拜訪言厥,引發了言候的一段回憶。這段長長的回憶裡,透露出的是兩個資訊。第一個資訊是言厥與梁帝過往的交情。這些說的都是交情。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習武,共同修身平天下的情義,這樣的情義實在遠非尋常交情可比。回憶中所透露的第二個資訊是,那時的梁王,有著諸多的優點,這些優點更是林燮和言厥拼死護衛梁王登上帝位的原因。但是本劇中並沒有把這些優點直接展示出來,而是透過一個人,也就是這個人在劇中所展示的全部優點,也就是當年梁帝的全部優點。言厥說,他們難分彼此。這個人,就是最像梁帝的譽王。
可見,譽王的種種好,再也得不到了解梁帝的人的忠誠和信任。他的種種好,都像是一個伏筆,而譽王登基後的嘴臉必然和現在的梁帝的冷漠無情一模一樣。言厥,包括梅長蘇都是這樣想,所以無論譽王如何尊重梅長蘇,善待梅長蘇,梅長蘇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感動。
-
6 # 兮言小姐
言闕和林燮當時都不是小孩,有自己的判斷,也有自己的治國理想,他們將這些都寄託在蕭選身上,從他們選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他們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逃不開的,也因此,他們只能隨著大的潮流局勢走,扶持梁帝上位了。
梁帝上位發起的那場進攻,是主動的逼宮,但也是被動的咱們先看看梅長蘇對梁帝上位的兩次描述和譽王對梁帝帝位獲取方式的描述是怎麼說的。
梅長蘇第一次提到,是在九安山殊死一戰的回程上,他是這樣說的:
皇上一共遇到過兩次叛亂,上一次他是發起進攻的人,最後贏得了皇位,可是這一次,或許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到底贏了什麼。第二次提到,是在全部人在梁帝的生日宴上聯合申請重審赤焰逆案的時候說的:
景運二十九年,五王之亂血洗京城,當年林帥還是巡防營的一個統領,他親率三百騎兵,衝進禁軍營,最終力保陛下登基。而譽王又是怎麼描述的呢?
你當年是怎麼得到這個皇位的,現在我一樣可以做到。雖說這些話不多,但卻給了我們極其重要的訊息。
第一,梁帝當年的帝位,是透過造反得來的,而且是梁帝主動發起的進攻,而他所藉助的力量,自然是當時在京城赫赫有名的言家和尚無太大名氣的林家,以及滑族軍隊。
也就是說,這場造反,借用的不僅僅有內部的力量,還有外部的力量,而這名不正言不順,甚至,這樣的上位力量,會成為他上位以後的巨大阻力。
第二,他們的話,也將當年的奪嫡之爭局勢緊張的局面說了出來,尤其是梁帝蕭選曾經遭人陷害,屠刀懸頸,而三年後,也就是景運二十九年,五王之亂,他發起了攻擊,而當時,率先逼宮的人,也未必就是蕭選,不過,不論怎麼樣,蕭選佔據主動方也是事實,這足以說明,當時多個皇子混戰,而蕭選不過是有了滑族軍隊的先機和言家,林家的支援,因而成功上位,但想必,當時的京城豪門貴族,也是經過了一番血洗的。
言家和林家的家族命脈,早已經拴在了蕭選身上了林燮和言闕,以及蕭選三個人是一起長大的,言闕林燮更是蕭選的同窗伴讀,之後三個人因為感情甚篤,直接結拜成為兄弟。須知,結拜也許只是他們三個人的簡單舉動,可在外人眼裡,這就是兩個大家族和一個皇子的聯合,在五王奪嫡亂戰中,這其實就是他們站隊蕭選的表現。
當時的言氏家族,代表的可是當朝文臣這一邊的,而林燮也許能代表武將,也許不能。
隨後,大概也是為了鞏固自己陣營的力量,蕭選和言家的女兒,剛成年的言玥聯姻。皇子的婚姻,本來就沒有太大的自主權,也不知道是當時老皇帝的囑意,還是蕭選自己的算計,總之,他順利迎娶了時年16歲的言玥,一時之間,言家跟蕭選也就徹底繫結到一起了。
林燮也一樣,同窗伴讀,結拜為兄弟,在蕭選被陷害之後,拼死找回證據救下蕭選,這一切在外人看來,都是林燮所代表的林家堅定地站在蕭選一方的表現。
在五王奪嫡混戰中,既然陣營已經站定了,那麼不管蕭選這個上位者會怎麼做,他們都已經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相當於是因為這些,讓他們必須扶持蕭選,否則就是死。
扶持蕭選,協助蕭選成功,他們的家族榮耀會更上一層樓,而他們想要理想國度,才更有實現的機會。
蕭選早期的所作所為,讓他們看到了實現理想的希望言闕說過:譽王是所有皇子當中,最像陛下的,他和當年沒有登基的陛下是一樣的,別看他現在一副賢德的樣子,可是他的內心,一樣的狠毒,一樣的寒石心腸。
這也就是說,梁帝蕭選在登基之前,也是一副賢德的樣子的,只是後面變了,又或者說,是後面才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了。
言闕和林燮當年也不過年少,早早地就跟蕭選捆綁到了一起,他們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去判斷一個人的心性,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又或者,蕭選原本就是這樣的賢德之人,只是後面的奪嫡亂戰,慢慢地把他那一點美好的初心侵蝕了,讓他的內心變的黑暗,變得滿身算計。
而在這之前,他們的治國理念,他們的為國為民之心,只怕是一樣的,畢竟,這幾個人是一起習文練武,一起長大,一起探討治國理念,一起研究治世謀略。
三個人能湊到一塊,當然有觀念相稱的理由的,只是登上帝位後,也許也就變了,在臨近結局的時候,梁帝自己也說了,登上了帝位,是會變的,這是不是也說明,他是在後面才變的,原本他也不是這樣的人?
尤其是,梁帝曾經很明確地告訴梅長蘇,林燮想要的那個天下,沒人給的了他,朕給不了,祁王也給不了,可以想見,林燮和言闕所憧憬的天下,多麼理想化而不現實。
當年的五王之亂,說到底蕭選也只是其中一王,他們逼宮,到底是誰先開始的,誰也不知道,蕭選在上位時的功過,很難去衡量,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在蕭選身上看到了可能實現的希望,所以他們拼了命地保證蕭選的上位,既是為了家族,更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個夢。
-
7 # 電影主角
《琅琊榜》是這些年原著小說改編成影視化作品的經典,其製作和演員選擇,都稱得上是極佳。因梅嶺一事,七萬赤焰軍慘死,林殊從原本國之棟樑,有著大好前途的少年,轉眼間,家破人亡。
化身為梅長蘇的林殊,他是懷著恨意重新返回金陵城的。梁帝當年的上位爭鬥,可謂是腥風血雨,林燮和言闕的支援,玲瓏公主舉全族之力,讓梁帝成功成為最大的贏家。
按理來說,林燮和言闕,都是忠誠於國家之人,那麼為何當年會選擇突然幫梁帝逼宮呢?
其一,政治形勢讓人不得不做出選擇。
忠誠這兩個字,看似平淡,可大部分的人忠誠不是愚忠,是有選擇的忠誠。林燮,言闕,曾經還是皇子的梁帝,三人是一起長大,共同學文,練武,從年少到成熟,幾人都是相伴而行。
可以說,他們三個人是君臣,也是好友,擁有共同的理想,都對整個國家有著美好的期盼。先天性來說,因三人一同長大,林燮和言闕,就被劃分到梁帝的陣營之中。若梁帝是個無能之人,或者殘暴,狠毒之人,林燮和言闕也不會選擇幫助梁帝登上皇位。
當年的梁帝,與現在這個多疑,狠辣,能夠因自己內心的猜忌,將七萬赤焰軍和如兄的好友害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他最為賢良,又能夠禮賢下士,許諾給言闕和林燮的是一個清明又美好的大梁。
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用在言闕和林殊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他們以為自己輔佐的將是一位非常賢良又有能力的君王,可萬萬沒想到,冒著生命危險去扶持的人,在成為帝王后,他只認君臣,再也不認朋友。
林燮盲目的效忠,以為自己所為不過是為了大梁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而梁帝回報給林燮忠誠的,就是聽信夏江和謝玉的言語,將自己的多疑發揮到極點,置林燮於死地。至於言闕的倖免於難,不過是因為他識時務,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如何。
梁帝在還是蕭選的時候,給林燮和言闕描繪了一張美好的藍圖。雖然兩人都不是爭權奪勢之人,但或許恰恰是這樣的人,才是單純希望國家變得更好。
於是,林燮和言闕拼死相保,終於讓蕭選成為了現在的梁帝。如果沒有武力值極高,戰鬥力,軍事指揮力極強的林燮,沒有智謀一流,能言善談的言闕,蕭選又怎麼可能會如此順利的上位,成為現今的梁帝。
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念及相助之恩,從龍之功是歷朝歷代最大的功勞,但凡能夠擁有這份功勞的家族,意味著榮華富貴和飛黃騰達觸手可及。狡兔死狐狗烹,這句話用來形容功臣在恰當不過。當蕭遠從皇子成為梁帝,之於言闕,林燮兩人來說,他就不是舊時的好友,而是君臣,且只有君臣。
其二,言闕和林燮都是心懷理想之人。
當年,言闕和林燮,都有著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他們選擇梁帝,也是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給對方。如同譽王九安山謀反之時所說,梁帝的皇位是兵變流血中得到的,是一場名不正言不順的叛亂。
內部上來說,言闕所在的言氏一族,是正正經經的朝廷權貴,而林燮他的手中掌握的赤焰軍,則是大梁極強的武裝力量。再加上樑帝哄騙玲瓏公主,得到了滑族的支援,蕭選的成功實則在情理之中。
在林燮和言闕與蕭選結拜後,即便他們真的出於兄弟情誼,別無二心,可在五王奪嫡的局面之中,他們已經被預設為是蕭選陣營中的人。況且,言闕的妹妹,更是與蕭選有姻親,姻親關係則更是被視為奪嫡之爭的最為重要力量。否則,為何靖王選擇的太子妃,是尚書的女兒,這不還是為了得到尚書的支援。
志同道合加上家族榮耀,足以讓林燮和言闕將賭注壓在蕭選身上。如果言闕和林燮兩人,不去幫助梁帝登上皇位,那麼一旦其他皇子上位,林家和言家將要面臨的就是家族的衰敗和新帝的不認可。
況且,奪嫡之戰雖然兇險萬分,一著不慎很可能會滿盤皆輸,但真正有志氣,有抱負的人,怎麼可能為前途的風險而退縮。林燮和言闕,在輔佐梁帝之時,都是處於年輕氣盛的狀態,他們忠於這個國家的同時,也期盼著自己可以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和未來,能夠施展自己對這個國家的規劃。
風險和回報向來都是等值的,林燮和言闕,冒著生命危險,選擇蕭選,背離了老梁帝,而他們得到的回報就是,林家和言家一躍之間成為新朝權勢最大的兩個家族。
而林燮的結局,也證明了一個道理,只有賢明的君主,才不會對臣子有所忌憚,稍微有多疑之心的人,面對臣子與最可能繼承大位的皇長子走得過近,很難有帝王不會懷疑。
更何況,以劇中的細節來看,祁王的權勢,在提議梁帝撤銷懸鏡司之時,已經達到了頂點。若是祁王選擇造反,他也能夠像梁帝一般,用兵變登上皇位。可見,在真正權勢和地位面前,一切的朋友情誼都是虛假的,只有權勢和地位才是真理。
林燮和言闕心中,登基上位的蕭選,將是一位賢良又富有能力,能夠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免受戰火的磨難,又可增強大梁的國力,讓周圍的五國不敢侵犯。
本質上來說,林燮和言闕,所效忠的君主就是梁帝,所以去幫助梁帝逼宮上位,是情勢所迫,也是情理之中。只可惜,真正上位後的梁帝,不復曾經的模樣。劇中,對於譽王的形容,他是與梁帝性格最想象的皇子。
譽王在信任梅長蘇時,也是恭敬有禮,溫和善待,一看就是個禮賢下士的皇子。或許,梁帝在曾是蕭選之時,就是這般對待林燮和言闕,這才讓兩人死心塌地。
回覆列表
譽王決定圍攻九安山時說過這麼一句過:當年父皇是怎麼得到的這個皇位,我就能以同樣的方式逼他下位。這個方式放在臺面上說就是“清君側”,私下裡說那就是逼宮造反。
對於極好名譽的梁帝來說,逼宮無異於一個大逆不道之詞,上位後的他如果戴著一個弒父登基的帽子,這會對掌控天下民心非常不利。所以按理說,梁帝當年登基的真實情況應該是非常保密的資訊,為何到後來譽王也會知道了呢?
原因有二:
一,玲瓏公主手書中有所提及;
二,林燮與言闕早已留下後手,將訊息透漏給了一些可以信任的人。
而梅長蘇又對此事的來龍去脈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第二點的原因可能更大一些。 下面就來大膽猜想一下林燮、言闕與梁帝蕭選三人之間的恩怨情仇。
林、言、蕭三人從小就是至交好友。雖然當年的蕭選不是儲君,但他心機深沉懂得拉攏人心,同時又是皇子,所以很容易就拉攏到自己的同窗伴讀林燮。而言闕當年也是意氣風發抱負遠大,在梁帝道貌岸然的描繪自己治理天下的偉大宏圖之後,他便也死心塌地的追隨了蕭選。
其次,言闕和林燮追隨梁帝不僅僅是因為“志同道合”,三人之間更是有相互利用的謀劃。林、言二人與梁帝不同,他們身上揹負的是兩個家族的興衰。
林燮當年只是一個巡防營的管制,他只有追隨蕭選才有可能帶著林府一飛沖天,建立赤焰軍成為大梁的武將之首,光宗耀祖;
言闕出自言氏一族,言氏曾出過三任帝師,兩任宰府,兩朝皇后,在梁帝還未登基的時候就娶了言玥,也就是後來譽王的“母妃”。所以為了能保住家族在朝堂上的地位,言闕只能這麼選。
這裡大家可以猜測猜測,有沒有可能梁帝深謀遠慮早就看到了這條拉攏言家的捷徑,所以才娶了言皇后呢?這也是為何後來寵冠六宮的是越貴妃和靜妃,因為梁帝從來沒有愛過言玥。
言歸正傳,林、言二人幫助梁帝登上了帝位,梁帝也實現諾言給了二人應有的榮譽和權利,他們三人心中雖然各有盤算,但目的都是好的,為了施展拳腳共同建立大梁盛世。劇中有句話說的很對,人一旦坐上了皇帝的位置,那他就不在是以前的他了。
梁帝看著日益繁榮的梁國心中很有成就感,不過這種成就感也伴隨著猜疑和恐慌。林、言二人一文一武各為朝堂文武之首。林燮還好,因為大梁自建國以來就有武將不涉朝政的規定。他怕的是林言二人“狼狽為奸”,如果他們決定要反,那是梁帝傾盡全力也阻止不了的。
所以為了阻止林府與言府越走越近,梁帝搶走了言闕的愛人林樂瑤,讓雙方不能完成聯姻。這麼做也正好可以用宸妃林樂瑤的皇子,來制衡言皇后的兒子,可謂一舉兩得。如若不這麼做,言玥的兒子憑著母家的強大實力和皇后兒子的身份,應該會早早就被群臣擁護立為儲君了。
梁帝的目的達成了,言家的勢力在他的制衡下逐漸達到了一個不能超越的水平線。可緊隨而來的問題又出現了,言皇后的長子早期夭折,晉陽又嫁給了林燮,導致宸妃的兒子蕭景禹逐漸成為了朝堂上文武百官馬首是瞻的物件。
阻止了言家控制朝廷,卻又放任了一個林家坐大,此時的梁帝可是一個頭兩個大。
這個時候,被梁帝欺騙過的滑族看到了機會,璇璣公主施展美人之計,俘獲了夏江,同時夏江又碰巧聽見蕭景禹要撤掉玄鏡司的建議,在美色攻心與為前途考慮的情況之下,夏江才謀劃了這場赤焰冤死梅嶺的案子。
至於夏江是和誰合作謀劃的呢,相信大家都知道。林燮一倒,同樣有著皇家蒞陽長公主公主下嫁的謝府自然就會前途無量。所以這事謝玉非常樂得參與其中。
而有可能,梁帝也是謀劃這場冤案的幕後最大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