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改名了啊記住

    什麼意思,不存在啊,我媽就我一個閨女,我還有個弟弟,不過我媽有四個姐姐一個妹妹,一集體回孃家沒地方坐,我姥都煩,然後就七嘴八舌說些有的沒的,我姥看誰拿的東西好,又多,對誰就好,誰拿東西少,不好,就說誰不好,閨女多了事真多,最後還是指望閨女

  • 2 # 春秋的方向是遠方

    嗯,一家裡面的女兒,姊妹幾個一起回孃家還是蠻提倡的,因為家裡老爹老孃年齡越來越大,他們是盼望孩子們常回家看看的。我們家過年的時候,我姥姥特別開心我們一起去姥姥家,一家一班兒人,熱熱鬧鬧的,她瞧著都開心。就像《常回家看看》這首歌裡所唱的那樣: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盼著團團圓圓!

    還有一個集體回孃家是一村裡的姑娘集體回孃家,我覺得組織這個活動有點勞民傷財的意思了,據說每家每戶還要兌錢,然後忙忙活活好長時間的!不過做成文化節又當別論了,畢竟能夠創造收入不是嗎?

  • 3 # 美麗人生

    如果是同一個娘生出來的姐妹一起回孃家當然是一件好事,畢竟父母親老了,都會盼望自己的兒女多回家看看,但是對於現在流行的全村嫁出去的姐妹一起回孃家這種事情,本人我真覺得沒有任何一點意義,那簡直是勞民傷財,有那工夫還不如回家多陪陪自己的父母;現在的人在坐在一起都是攀比的多,嫁得好的有錢的就有臉,沒有錢的別人肯定是對你不屑一顧,所以我並不看好這種活動。

  • 4 # 鄉村牛兄

    是的近幾年集體回孃家有一陣風,應該是新風尚,各處農村都搞一次回孃家團聚活動,成為網上的熱點,就短短兩三年出現出嫁女回娘也不知是全國或南方部分省都遍地開花。

    出嫁女集體回孃家大體內容,統一紅裝,不同過年單個的內容,有著集體活動如籃球賽,拔河,攝相,集體辦吃辦飲熱熱鬧鬧,大村的人數多些,集體向村裡老人含60歲老人慰問發禮物,如棉衣被,花生油,村與村的活動有點攀比,一般每出嫁女收200元和樂捐錢辦的。

    舉辦回孃家團聚活動,無疑是為出嫁女提供一個難得的溝通交流平臺,非常熱鬧我認為值得、有意義。不過是時代形式,也是時興是尚的一次狂熱,回想傳統沒有這個動態,以後可能很少人搞了,都是怕使錢浪費時間和精力,也怕被罵為勞民傷財,多搞也沒這麼興趣,和幹勁。

  • 5 # 軍嘮壹言

    新時尚,趣生活。近年從南到北興起的一股集體回孃家潮,是一道靚麗的鳳景線,體現了人們現代生活富足之餘,不忘親人,恩人的骨肉之情,使社會更加和諧,家庭更加和睦,人際關係更加親切的溫暖融洽的社會新風尚,值得提倡和鼓勵。

    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把回孃家活動成為一種攀比,嫁個好丈夫,自己事業有成,升官發財了的外嫁女,趁這種機會炫耀自已,大把大把撒錢,讓一些無錢無勢,嫁在農村的外嫁女們懷中羞澀,無地自容,人要面子木靠樹皮,本是同根生,飲源同長大,希望富婆們擺正心態,與姐姊們和睦相處,相互體諒。

    壯族農村的歌圩節,現在增加了回嫁家這一項重要活動,成為雙喜臨門,其中還有山歌,文體,親子,舞龍(獅)等表演、比賽更吸引四方來客,城市人厭惡了車水馬龍,開門見樓不見山的都市生活,他們節假日都往鄉村奔,呼吸大山樹木的新鮮空氣,天然氧吧,體驗鄉村的人文氣息,品償農家土雞土產新滋味,欣賞農嫁女的不濃妝重彩的原汁原形和粗獷的田野風格,但願農村的歌圩、回孃家活動年年續辦,越辦越好。

  • 6 # 小潘566

    搞搞也好,像我遠嫁的很少回家但如果有搞聚會回去就可以見到很多年沒見的朋友和從小玩到大的夥伴們,去年我自己媽媽村就有搞我覺得很好,她們定了三年搞一次,我個人認為三年一次真的好,對遠嫁的年年回也不是個事,在說經濟也不是個個能吃得消,但如果三年一次你都沒錢回的話只能說明這個人有問題了

  • 7 # 使用者7828965667055

    本人親身經歷和感受,覺得勞民傷財,亳無意義。家中六姊妹,倆男四女,不管男女每人二百元,父母跟我住。活動搞了兩天,花了十幾萬。

  • 8 # 伊與零1

    去年我村搞辦了此活動,強迫性的每家每戶捐款五百元。這樣的真的很不爽,並不是每家都可以付出這錢。五百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對我來,一個禮拜的費用。卻把它用在吃喝上,一點作用也沒有。

  • 9 # 枕濤聽月

    本地非常盛行外嫁女回孃家活動,作為小城鎮居民的我,當然沒有機會參加,因為喜歡唐裝,買了一件改良的旗袍,結果穿出去,懂得欣賞的說氣質高雅,不懂得欣賞的說:美女,你這件衣服是不是在外娘女回孃家時穿過?

    嗚嗚,聽到淚奔,心中馬上有個念頭,我要回家換衣服

  • 10 # 空蕩的殼

    我們這的一村子也搞了集體回孃家,捐錢擺飯局請娘村大人老人小孩吃飯,熱鬧是熱鬧了,總覺這般風也不好,浪費又操心,還攀比。

  • 11 # 知足常樂1388708518816

    一般說不好的都是城市人,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人情,親情,鄉情,你以為我們會學城市人攀比嗎?也不在乎那一點小錢,大家開心就好,錢都是隨意的,來不來自願的,同村姐妹有的二三十年都沒碰上。

  • 12 # 手機使用者5563590604

    反對,浪費金錢,浪費時間,很多人沒時間回去的,不回去嘛,反而被人家講,回嘛,又抽不出時間,如果說孝敬老人可以用別的方法嘛,而且每一次都要交好幾百塊的費用,甚至有的上千,兩千,幾千的都有

  • 13 # 莫LiYu

    我村也正準備搞這種活動,我不想參加,覺得太浪費了,而且還存在攀比現象,說某人捐了多少錢,某人生活過得好只給多少錢。我想問問這些人,對自己父母,親人,你們盡孝了嗎?農村還有很多貧困家庭,他們一年連水果零吃都很少有機會吃得到,這種活動浪費金錢,我覺得心痛,倒不如平時對村裡的老人和留守兒童多些關愛。

  • 14 # 使用者6911600607

    集體好啊。一個人回孃家就父母認識。朋友都嫁出去了。不在一天回來。想見也見不到。集體回家都能碰到。嘮嘮家常的。回憶下小時候也不錯。

  • 15 # 拼搏人生奮鬥

    可以這麼說嗎?給他們遠嫁的女兒。還有他們以前小的時候一起玩呢。平時過年都很難聚在一起。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聚在一起聊聊。看看大家的變化。當你離開一個地方,你就會懷念,個人感覺很好支援。

  • 16 # 時光如夢94305601

    我們村之前也搞了一次,所謂回孃家回孃家不是回去陪陪父母關心父母與父母聊聊天嗎?而搞這活動只是一群外嫁女兒回孃家在一塊聊天吃飯搞活動,根本沒有得進家門陪父母聊聊天,感覺沒有回孃家的本意了。

  • 17 # 心平若水1

    好吖,這種事情我是支援的,如去 今年我參加過幾次回孃家活動,有很多外嫁多年沒有回過家的外嫁女異常興奮說太高興了。現在交通方便了再也不會像以前的外嫁女“嫁出的女 拔出的水"了。

  • 18 # 使用者原地踏步

    多此一舉,也是同學聚會一樣,有錢的,有職位的無非在昔日的同學面前顯示一下自己的本事,如同學聚會費用,叫幾個有面子的買單,絕對做不到,窮的越來越窮。

  • 19 # 使用者322924429470

    我們這邊也搞了,是首屆!據說風俗是至少辦3屆(每年1屆,每屆1~2天)。今年外嫁女回孃家的每人交500元,加旗袍1件(自費購買)。趕不回來的外嫁女自願交贊助,基本上都是200元~300元居多(家裡男人也交,贊助也有過千元的!!挺熱鬧,就是時間湊得緊,己建議本村組織者考慮時間改成:國慶期間或春節前一個星期。聯絡親情為主,不必攀比,!座標廣西欽州欽北區!

  • 20 # 15546

    除了勞民傷財、顯擺、炫耀自己過得很幸福、很風光。沒任何意義!

    真正有愛心有孝順父母心不是明著來的,而是多些回家看看年邁父母,問寒問暖多些關懷,有錢出錢少錢多出力。

    這種做法,無異於對一個已死先人進行隆重的做法事大量燒冥幣一樣,這種活動,只給年輕人一種風光的錦衣還鄉的享受,給父母帶來的只有煩雜的操勞和破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脾氣特別倔強的人應該怎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