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瓦書法
-
2 # EVER一畫
王羲之《蘭亭序》得與失
現代漢字的點畫原型, 是以王羲之毛筆手書的線形和輪廓標準化制定的,是現代漢字的審美基礎。
筆法產生形態,《蘭亭序》是王羲之左手持硬黃紙,或左手扶紙鋪於膝腿面, 右手執筆,率意、快速、或微醉的現場筆錄手稿,紙筆均無穩定桌面或支撐物,書寫速度之快、難度之高,非常人能及, 然線條輪廓精緻細膩,不時寫出俊朗、典雅的驚豔字形(永、九、蘭 、亭 、無、至、少 、盡、誕、歲、殤、懷、或、外、已、左、右、風……)和形態各異、靈動多姿的同字異構體(之、足、所、為),極盡變化。
由於紙面不穩又書寫奇快,偶也出現字形欠佳或配搭不當(如:癸、醜、春…… )或有他人塗改的可能而稍顯粗拙(如:向之、夫、文,有),除此外皆輪廓清晰完整、墨跡潤澤動感,無一敗筆(無破筆、不飄浮、不幹澀、不渾濁、不遲疑、不灰暗、不濺墨),墨氣深黑潤而不躁,卷面乾淨整潔,失誤率極低,是毛筆快寫的神奇現象。
《蘭亭序》也有硬傷:章法佈局略嫌草率,字距行距隨遇而安,字型大小也未用心協調,整體畫面不如《平安帖》、《長風帖》、《遠宦帖》、《遊目帖》、《寒切帖》等均衡和諧,也符合王羲之天生貴族的率性特徵在聚會飲酒中的娛樂心態。後世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蔡襄、智永、孫過庭、蘇軾、米芾、趙孟頫、王鐸……雖不及其快捷精準、輪廓精緻,卻佈局婷勻、更顯匠心。
歷代書家無不精研晉人,有“ 書不入晉,終入野道”的共識,並構成了以王羲之為核心的帖學體系。
瑕不掩瑜,數十年觀賞和研習蘭亭,不但不會疲勞生厭,反而會對其高速行筆下,每個鮮活生動、極富生命力的單字、難字及精美、細膩的筆觸產生由衷的舒適感和敬畏。後人更好的書寫條件, 卻頻頻失誤, 同等狀態, 更是無法作字。
快速、精美、耐看(不易產生審美疲勞),是人們對手工筆錄的極致追求,自然奉之為聖。我們有理由相信,王羲之那些嚴謹、認真書寫的,被歷代帝王收藏陪葬的公文真跡,會更趨完美。
今天,我們能見到的蘭亭,實為流落於民間的馮承素雙鉤摹本,為了精確勾勒原形輪廓,描摹行筆速度較慢,肯定不如真跡挺拔動感(王羲之其他摹本偏剛性),但能基本保留原型輪廓。文章字數多、內容豐富、還原了一千六百年前,王羲之及友人的精神世界,因筆法失傳、無人能仿 ,除少量塗改筆法顯拙,沒有修飾的可能,有比史書更真實、更重要的史料價值。
一畫0000000000000001
-
3 # 任延梅1
說起巜蘭亭序》都知是由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的,此貼文學水平和書法造詣藝術水平極高,勘稱一代宗師、楷模,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的極品沒有人噴,可想而知。即使有人想噴,也不能為世人所接受,難有噴的地方!這件書法國之瑰寶,雖然真跡難覓,但三個(馮、禇、虞)法貼臨本墨跡流古千芳,成為廣大書法愛好者的至愛!謝邀答。
-
4 # 3721莽原
俺以為蘭亭序強的是通篇氣韻,也並非每個單字都是精品,不宜一概拔高。如果盲目地過分跪捧,估計理性的王羲之本人也不會接受。
-
5 # 醫道酬勤1
蘭亭集序不光是書法精品,也是作文精品,一氣呵成的文章而且字又相當的漂亮,連改錯的地方都處理的相當不錯,還有誰能有如此文才?噴一個試試?在眾目睽睽之下拿起毛筆自創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有那本事?
-
6 # 使用者3999346577
現在以及近代和前朝都有人質疑蘭亭序是偽造的!因為蘭亭序和王羲之所有的作品都相差甚遠 沒有一個和蘭亭是相同風格的作品 而且蘭亭那麼有名 聖教序裡卻基本沒用上蘭亭裡的幾個字⋯⋯
-
7 # 劉曉林九天居士
神會《蘭亭序》
劉曉林
遙想魏晉的風流,
自然浮現了永和九年的暮春。
四十二位名士齊聚山陰道上,
蘭亭修契引出了曲水流觴。
醉後的群賢在天地間放浪,
茂林修竹見證了不朽的光茫。
為首的王謝在慨嘆著人之相與的俯仰,
笑言天地間何來荒誕的一生死與齊彭殤!
高僧支道林出現在映帶左右的妙景中,
他的靈魂遮住了萬丈紅塵那虛幻的皮囊。
列座其次的人們在暢敘著幽情,
恍惚裡卻沉思於搖曳的浮萍。
且享受時下這愜意的一觴一詠,
誰稀罕什麼名垂青史的石破天驚!
修短隨化,
人生猶如變幻莫測的雲霞。
在天朗氣清時遊目騁懷吧!
南北東西不過是暫寄之家。
今昔轉瞬即逝,
老夫援翰譜寫千秋之辭。
在一呼一吸中抱擁宇宙萬類。
不必怨尤鏡中花般的時殊事異。
水流花開,
我在迴圈往復的流光中吟詠無盡的歸期。
注:
王謝,即王羲之、謝安。
附圖九天居士約2015年所寫《蘭亭亭》
-
8 # 小郭啊宏
王羲之當天喝了小酒後寫了蘭亭序,第二天醒來覺得的確寫得很好,後來又連續寫了好幾遍,始終不盡如意,書聖本人都非常喜歡蘭亭序,後朝更無來者書法可比書聖,今天還有誰敢差評呢?不懂書法者另類
-
9 # 千年蘭亭
其實蘭亭序不是沒人噴,而是歷來一直有不同意見者,只是持不同意見者少,聲音不大。
王羲之的地位是唐太宗確立的,他可以說是王的鐵粉,收羅了1500多件王羲之真跡,並留下了“計賺蘭亭”的佳話。
唐太宗之前,王獻之的名聲要高過乃父。而唐之後的宋代,王羲之也是吃了敗仗的,尚意書風更強調性情而忽視技法。
而後,也一直有聲音認為王字過於纖瘦、媚俗,即便是現在,也還是有很多人持這種觀點。
當然,這種觀點只存在於比較專業的書法圈子裡,而普通大眾是看不出其中奧妙的。
或者說,即使我們看不出《蘭亭序》的美,也不好意思講出來,要不,豈不是顯得自己無知?
任何藝術並無好壞之分,只是藝術觀點的不同。
中國書法只有兩條主線,一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二王書風,一是以顏真卿為代表的雄強書風。
喜歡顏字的認為王字纖弱,喜歡王字的認為顏字粗陋,這很正常。
所以說,任何作品,包括《蘭亭序》,歷來都是有異議的。
-
10 # 筆墨詩書
我個人認為:不能噴,沒法噴;或者說《蘭亭序》的藝術成就、不能否定,也沒法否定。
(1)不能噴!
《蘭亭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按年代來算,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懷素......1700多年以來、這麼明家都承認《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是行書的巔峰之作。否定它,似乎就是否定了書法藝術?能噴嗎?(2)沒法噴!
真正懂書法藝術的人,自知高下,很難超越,只有拜師學藝的理由、那還有噴的道理。不懂書法的大多數人,也欣然接受、拍手叫好。它的清晰自然之美,有目共睹,內行和外行都能接受,這就是一件完美藝術品的標準。有法噴嗎?
總之,《蘭亭序》為什麼沒人噴,是因為、它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內行外行看了、都能體會到、一種美的感受,所以就不能噴,沒法噴,也就少有人噴了!
-
11 # Lele813
我就噴過。蘭亭序它到底好不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若不好,當初李世民為何千方百計,甚至不惜九五之尊,用下三濫的手法從王家後人手中騙取並帶進棺材?如若好,這就一勾勒拓本,而且還是多處塗改畫鴉的草稿,整體風格不堪入目,為何世人陰奉陽違,爭作皇帝的新裝?
-
12 # 紅塵彌勒
不是沒有人噴,而是這種聲音基本被遮蔽,被掩蓋,或者人微言輕,起不到提綱挈領、振聾發聵的作用。
《蘭亭集序》是書聖王羲之留下的千古至寶,其文化價值無可估量,說它價值連城或者一字千金都有可能。
可惜的是,書聖的真跡大作卻沒有傳留下來。目前留存下來的版本有好幾種,以唐人馮承素的雙鉤括填最為有名,據說和真跡相差無幾,是最接近真跡的一個版本。
其實王羲之留下來的墨跡拓本,還有很多種面世存世,比如我們熟知的《快雪時晴帖》、《喪亂貼》《行穰帖》《二謝帖》等等等等,都是基於書聖的真跡模仿下來的。尤以《快雪時晴帖》最著,被酷愛蘭亭真跡的乾隆老兒貯藏在《三希堂》內,秘不示人,顯得既神秘又仰望。
終觀王羲之的各個法帖,我個人感覺《喪亂貼》《七月貼》《行穰帖》筆法較為接近,也很具有虎臥龍騰之象,嫻熟老辣,異彩紛呈。
而所謂的最著帖《蘭亭集序》,卻沒有幾分相同、相通之處,其行筆之間的勾絲牽帶太過繁瑣複雜,明顯筆力不足,顯得纖弱支離,像一個柔若無骨的病西施,美則美了,就是不夠味兒,不具有一代聖手書壇巨擘的凜然氣概和大家風度,雖然可以解釋為雙鉤者的造詣不夠無法傳神,但也說明其書作其實並不像人們傳說中的那麼天下無雙。
有很多解釋是此帖為書聖醉後所創,自帶酒氣,就出現瞭如此這般的癥結,雖然聽起來冠冕堂皇,其實是在給這個摹本找轍,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
-
13 # 止水山水
剛寫字的時候非常喜歡柳公權的,覺得刀筆鋒巒,挺拔勁力。覺得蘭亭序也就那樣,行書麼,就是連在一起就是好了?
後來年紀越來越大,寫的越多,越發現,這尼瑪什麼鬼?蘭亭序這也太好了啊。
至於其長處百度上有達人解釋的更好。
吾不及甚遠。
-
14 # 手機使用者52099700724
對於正統的書法一般沒有人無目的地去批評,《蘭亭序》因為是王羲之的原因更沒有人去說不好,否則招來的批判可能招架不住。
黃昌友老師認為現在大家看到的蘭亭序只是後人的臨摹本,離王羲之真跡相去甚遠,研究蘭亭序後發現,落款不是王羲之,印章也不是王羲之。蘭亭序真跡應該被唐太宗帶到墳墓裡去了。黃昌友老師認為現在最接近王羲之書法水平的應該是懷仁集字(王羲之)的唐太宗《聖教序》。
-
15 # 濤聲851
噴又不定罪,也不擔後果,怎會沒人噴呢!
我來反駁下噴者,要想知道字的好壞,你首先了解正楷規範字。比歐顏柳三體認可後方有權噴字的好壞,不懂者無語。
蘭亭之所以為天下第一行書,我個人認為一是它的筆法,書法家也好,愛好者也罷,沒三五年以上的功力是臨不出相樣的字來的。二是,只有楷書從頭到尾的字可單看細看不能組合看,行書只蘭亭筆法單看勝過楷體靈動,組合起來比楷書有韻味。可問有那位大家能及否?
-
16 # stabman捅人俠
不是沒人噴,什麼時候都有妄人。
由於是行書,比較好認,也易於廣大觀眾接受,所以還不會有那麼多看不懂的。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噴,也要有吐槽的點。你能看得懂就已經很不錯了,當然看得懂分好幾個境界。
通篇的氣運,這種可能是最高級別。普通人從單字上模仿,尋找美的感覺就已經不錯了。
筆畫結構留白等等等等。等你真的看懂了一個層次,你會獲益匪淺,你看懂更多層次,更多的是崇拜,自然不會噴了。
-
17 # 飛魚營
其實王羲之的字是被後世許多大家所推崇的,比如後世的每個書法家在寫作的時候,遇到蘭亭集序裡相通的字,他們就會自覺的寫的和蘭亭集序裡面一樣,這是為了表示對書聖的尊重,也反應出後世的人還是心裡挺佩服和認可這篇神作的
-
18 # 天籟魔音kk
那些摹本啊,酒後所書啊等因素都先不考慮,其實看對後世影響力就行。摹完蘭亭後,再臨摹後世的帖子,總能找到蘭亭的影子,這就是第一行書的地位所在,對後世影響太大了,說起書法無論如何也繞不開蘭亭
-
19 # 中遠兩灣
為什麼沒人噴〈蘭亭序〉?是因為沒有人有這份膽!如果有人想噴〈蘭亭序〉,那麼請把你的作品亮相一下,二者一經比較,料他想憤的人也不敢噴了。
-
20 # 音姐姐助眠
蘭亭序乃是天下第一行書,沒有人會反駁這一點,如果蘭亭序不是天下第一行書,又有那篇書法可以稱得上第一。
沒人噴蘭亭序是因為,以我們現在的水平沒有資格來評價它,也就無法噴。
王羲之51歲時寫出蘭亭序,從書法造詣上來說,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可以運用各種手法技巧,對於每個字的把控可以說是如火純情。
整篇看上去毫無做作之意,揮灑自如,也就是他可以做到與作品融匯一體,充分體現了他對於書法藝術的理解和極高的境界。
仔細去觀摩蘭亭序,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書法,而是以字作畫。“之”字在全篇中各有各的特點,而每一個“之”都如他喜歡的鵝一樣神似。
很多人無法臨摹出蘭亭序的真諦,這是王羲之一生藝術造詣的結果,臨摹出他的形,卻永遠也臨摹不出他的神。
蘭亭序的原作者至今仍有疑點,就作品本身而言,隨興塗抹的痕跡明顯,個別字也並不到位。但絕大部分臨帖者連同筆誤也照臨不誤。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書法噴子,但少有噴蘭亭序的,為什麼?難道就是因為書聖的名號太響?
回覆列表
對於懂書法的人來說,蘭亭序實在是神來之筆,沒有可噴之處。對於不懂書法的人來說也得裝13啊,公認的天下第一誰噴誰掉價。高階的藝術作品往往是在極端的心情下出來的靈感,蘭亭序、祭侄文稿等都是如此,王羲之自己也寫不出第二個蘭亭序來,所以或許有人噴王羲之但絕對沒人噴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