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李飛刀路人甲
-
2 # 知原
改了啊?!洋務運動就是。只是只改經體,不改政體,結果中日戰爭以慘敗告終!
所以驚醒了國人,以康有為、孫中山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開始走向了改變政體之路。康走的是改良之路,是君主立憲之路。孫走的則是革命之路,是共和之路。
-
3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大拙:慈禧,視野,胸襟,格局小。有劉邦五分之一,才能,何至敗?晚清,買進外國,槍炮,結果?連火車頭,都推海里。豈不敗。
-
4 # 雲端美
咸豐一死,慈禧太后就當政了,統治中國47年。
1861年開始“洋務運動”,在世界範圍屬於第二波睜眼看世界的,起碼比日本、韓國早。可是洋務運動基本原則卻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保持中國特點,然後向世界學習。比起1868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就不一樣了,人家是——脫亞入歐;放棄儒學傳統,學習歐洲啟蒙運動的新思想。
1894年因為朝鮮問題中日發生巨大矛盾,大清想檢閱一下33年洋務運動成果,日本想證明一下脫亞入歐的有效;於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了甲午戰爭,你情我願,結果很不幸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聯合艦隊無一被擊沉;達成妥協也不難,願打服輸,簽訂《馬關條約》賠償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澎湖列島,後其他國家說情留下遼東半島再支付三千萬量白銀。
光緒皇帝發現不能再這麼洋務了,成立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時去講話,說:撼山賊易,撼心中賊難,國家需要改革,放棄那些不能解決問題的聖人之學。隨後開始戊戌變法,被慈禧太后撲滅,光緒皇帝被軟禁。慈禧太后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開歷史倒車。說利益原因也好,說視野高度不夠也罷;總之,中國失去了一次君主立憲改革的機會。
慈禧重新走上朝堂,簾子也撤了。集權制度,人民的力量無法釋放,甚至會因言獲罪;縱有四萬萬人口,也不抵1%之敵。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支援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慈禧太后逃亡西安。人家八國聯軍不要你的國土,就是為了被殺害的教民外交人員復仇,剿滅義和團就跟清政府談判賠錢的事。
慈禧太后這時完全醒悟了,派出五個考察組瞭解國外君主立憲民主政治,制定《欽定憲法大綱》明確君主立憲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1917年之前為預備立憲,然後正式穩妥推出,地方成立諮議局,還有增加識字人口等等。可惜天公不作美,慈禧太后駕崩了,之前一天被軟禁的光緒皇帝歸天。1911年發生辛亥革命,隆裕太后孤兒寡母選擇了頒佈《退位詔書》,中國錯過了君主立憲改革的另一次機會。
慈禧太后早死10年,光緒皇帝就搞起來君主立憲了;慈禧太后晚死10年,她也能進行君主立憲改革。慈禧太后命硬,可以克掉丈夫、兒子、侄子,硬不過人民需要自由的力量。
《清帝退位詔書》原文及翻譯: 原文: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譯文: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面因為民軍起事,各省響應,國內沸騰,生靈塗炭,特命令袁世凱派人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商量召開國會,公決政治體制。 原文: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譯文:但是兩月以來,還沒有議出妥當的辦法,南北隔開,彼此互相指謫,經商的中斷在路途,士民寄宿於荒野,只是因為國家體制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原文: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譯文: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部中部各省倡議共和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共和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我也如何忍心因為我們皇帝一姓之尊榮,違背天下人民民心。 原文: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譯文:今天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安慰海內討厭亂希望治之心,遠合古聖人天下為公之義。 原文: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譯文:袁世凱以前經過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在這個新舊代謝之際,宣佈南北統一的方法,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原文: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譯文:總的來說,是期待人民安居,海宇平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我與皇帝也好退處安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大治之告成,這正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安定局面! 欽此。
-
5 # 唐燏00
關於慈禧太后為什麼不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挽救命懸一線的清朝的問題,那是因為慈禧對資本主義改良充滿莫名其妙的恐懼。首先主要是以慈禧及其後黨對資本主義一無所知。第二慈禧及其後黨也想挽救命懸一線的大清朝,可是當改良措施一觸及慈禧及其後黨的既得利益就不幹啦,並認為改良就是變著法奪取慈禧及其後黨的權力和利益。第三慈禧及其後黨不會接受資本主義人人自由平等的要求,認為奴才和主子平起平坐絕對不行。所以在後黨的強力阻撓下,清朝帝黨的資本主義改良舉措就徹徹底底失敗啦。歷史給出資本主義改良在大清朝是行不通的教訓竟然如此深刻。於是人們只好選擇最後一條道路,那就是革命。可見,慈禧和她的封建皇朝不狠打,是不會自己主動倒下的。
-
6 # 魯卡爾
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它就不願意倒。改良都不願意,光願當封建皇帝享受等級特權制度的福祿壽禧。不願走資本主義道路。
-
7 # 千年風雅
慈禧太后是清朝後期的統治者,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一般會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慈禧太后只有代表的就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才可以得到足夠的支援,進行資本主義改革首先損害的就是這一批人的利益,所以慈禧太后不會進行資本主義改革。
-
8 # 夏天有雨894
慈禧太后,清朝垂簾聽政的決策者。她是一個頑冥不化的守舊派,一切都依祖制祖訓,抱住自已手中的權力,至死都不肯放。她最怕,也最恨改革變法。改革變法,對她來說,就是喪失手中的權力,改變祖制,危及大清王朝的安危。在自私頑固的慈禧太后的心裡,變法改革就是魔鬼,是大清王朝的敵人。慈禧太后在,大清是不可能搞改革變法的。
-
9 # 使用者3968480633702
謝邀。慈禧太后並非平庸之輩,對改革的緊迫性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也進行了實質操作,這裡就不討論了。最關鍵在於急需改革的物件和執行改革所依靠力量是同一撥人!這是最犯忌的,這是怎麼樣的一種無可奈何?強推下去除了加速清廷崩潰,什麼也改變不了?也許慈禧太后想明白了?
-
10 # 把盞常聊
慈禧如果當時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革,那麼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君主立憲制”。如此的話,她所能保住的也僅僅是大清皇室,怎麼能說是保住大清朝呢?
“君主立憲”,大清皇室保住了,可那些個王公貴族、高官大臣們怎麼辦呢?所以說:儘管當時的慈禧老太太一手遮天,儘管她或許也有這個願望,但是她不能不考慮到這些個人的利益,也不能不受到這些人的制約。因為她的權力也是在這些個人支援的基礎上建立的。這也就是當年光緒皇帝搞“變法維新”時,為什麼只有那些個少壯派的舉人們支援,而少有在朝中掌握重權或軍權的大臣們支援的緣故。因為舉人們當時還都沒有考上進士,還都沒有進入到朝廷命官的階層,這也就是“百日維新”失敗的最終原因。
不知我這個回答是否到位?煩請指教!
-
11 # 老鐵奇蹟
清朝的改革是不能指望慈禧太后的,慈禧太后授封建制度的影響,後宮不可干政及能力的限制,慈禧是後宮內鬥的產物,目光有限,只看重權力,不重視知識和發展,不重視人才,任人唯親。
-
12 # c391572194638
慈禧太后也改了許多,如洋務運動,也讓光緒皇帝“變法”,也容許義和團等。但前提決不能動搖慈禧太后的絕對權威和領導地位。也就是其它可以改,皇權決不充許挑戰,光緒的下場就是明證。
-
13 # 雙樵
這還用說?看遍世界又有那個專制落後政權自已願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對慈禧太后來說,一,是頑固派、既得利益集團的總代表。也是鎮壓變法維新先進思想、人士的劊子手,她怎麼會進行資本主義改革呢?二,經過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中國各階層人士基本都已看到了,再不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滿清國將不國了。獨慈禧太后仍不覺悟,抱著僥倖心理。如果不是這樣,怎麼會在1900年下昭向世界十一列強國宣戰呢?還是認為資本主義不堪一擊嘛。三,庚子事變後,慈禧太后確實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先進與強大,命懸一線的滿清再不改革必將土崩瓦解。但仍心存僥倖,不願放棄祖宗之法與既得利益,抱定了一個“拖“字訣。今日拖明日,明日何其多!一直到最後一口氣仍在拖。
歷史是公正的,無私的,歷史不會允許滿清這個腐朽專制落後反人類的利益集團,腐敗政權永無休止地拖下去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滿清退位。正應了毛澤東的話: “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已跑掉“。以史為鑑,總結經驗,與歷史反動,是沒有好下場的。
-
14 # 微博愚公2017115
資本主義制度,也是民主國家,慈禧以經過慣了整個國家就她一個人說了算的日子,他怎麼能眼睜睜看著私天下,變成公天下呢?
-
15 # 胡整一鍋出
這個話題有點大,不過根源嘛,我個人認為也並不複雜。
既然是根源就得從頭開始說。清朝是關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代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是完完全全的外族統治者——蒙古族和滿族。到了滿清時期雖然實際統治者是滿族,但滿族與蒙古族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滿族一直努力的吸取蒙古族的經驗和教訓,明白自身是落後的文明統治先進的文明,因此極其努力的想融入漢族的圈子,學習漢族的文化,任用漢族的官員。
儘管如此,滿族從始至終存在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心理。耳熟能詳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包括一直延續的文字獄傳統,其實都是一種民族自卑感在作祟,生怕出現一點問題,影響自己的統治。還有著名的例子,雍正皇帝的《大義覺迷錄》,現在看就是笑話,但當時就是想給百姓洗腦嘛。
民族問題絕對的零容忍,手段為極其殘酷,就是一種想壓制住漢人的心理。
還有閉關鎖國,不願意讓先進的文明走進來,就是不想有更多新的思潮湧入進來,打破已建立起來的固有秩序(當然閉關鎖國原因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
以今人的眼光回看歷史,顯然大勢是不可阻擋的,歷史也的確如此證明了。
慈禧是一個什麼人物呢?一個政治上的高手,能夠實際統治清朝近半個世紀,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和國際關係中得到善終,她不可能是又笨又心胸狹隘的人。我相信她還是極其聰明的,否則在殘酷的皇權鬥爭中早就廢炮了。皇親國戚,封疆大吏,西方列強沒有一個省油的燈,慈禧能夠周旋其中,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就像段子裡說的,咱們一介草民穿越過去絕對活不過第一集。
可是,有一句名言說的好,彼時正值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封建王朝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絕對根深蒂固,未來走勢誰能判斷的清楚呢?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是無法並立的。慈禧曾透過努力試圖讓其並立,比如洋務運動的開展,在長達31年的時間裡,中國在工業,科技,通訊,軍事等各個領域均有極大的發展,但註定其失敗的是,面上是資本主義路線,裡子還是封建衙門制,早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規律。僅僅如此,西方列強在此期間已經很有所收斂了。
包括百日維新,慈禧剛開始也是默許的,但皇帝和維新派的動作太大了,改革是好的,大刀闊斧以後呢?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守到傷害後呢?所有的改革都是疼痛的,因為都需要碰觸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後續的道路想不好,是會出大問題的。何為大問題?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當然王權不保是最大的問題,慈禧只能及時的控制住局面,避免影響王權。
一個是經濟改革,一個是體質改革,最終都失敗了。到最後的君主立憲,滿清絕不可能實現,因為他們是外族。可以說,滿清在資本主義改革方面,沒有一點機會。改不能改,只好守,那麼也就是現在歷史已經寫就的結局。
歸根結底是兩點原因,第一是民族自卑感,這是一直縈繞在滿族心頭的陰影,一不小心可能就要亡國,所以歷代滿清帝王都謹小慎微。第二,是舊體質與新體制的衝突,打破幾千年來中國舊有的體質,決定未來的走向,這樣一個巨大的問題,讓一個少數民族老太太來承擔,顯然這個擔子太重了一些。
不妨這麼想一下,中國幾千年都是這麼生活,突然要徹底變成另外一個活法?誰有這個勇氣呢?別說整個國家的命運,就是一個家庭,又有多少人有勇氣做出顛覆性的改變呢?絕大多人連辭職的勇氣都沒有,更何況是決定一個國家的方向?
-
16 # 啄木鳥146104662
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每個朝代都有從興旺到衰退的歷史。不作死就不會死。假如慈禧太后同意維新變法,重振朝剛,那就沒有中華民國的興起。民國不腐敗,那就沒有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腐敗政府。這就是“朝代週期率”。毛主席說過:“我們共產黨人決不做李自成”!人民當家做主,人民監督政府,始終“為人民服務”。祖國欣欣向榮,以貧窮落後走向世界第二強國!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
-
17 # 魯兵冪友
問的有點偏:應該是清朝。我個人理解、早期沒有認識到。到了晚期他以腐朽、成了改革的阻力。有人給慈禧送了一部汽車、慈禧座上後感覺挺好。可過了一會、她不願意了:這司機還座我前邊了。八抬大轎多威風。這些要的是自己做威作福、人民的死活、國家的前途在他們心裡根本不存在。
-
18 # 淡淡一掬水
這問題如同問“孔夫子為什麼不在電燈下用鋼筆寫字,卻喜歡翻竹簡韋編三絕”一樣,是社會發展環境沒有達到;統治者思想意識更沒有達到。
-
19 # 散澹人
說是上工治未病。沒病沒災的狀態,不得重病誰願去看上工醫生?但是如果人一旦得了絕症更不會去看醫生了,病人曉得自己花多少錢也治不好,還治個卵?慈禧太概知道清朝已無藥可醫。改革清朝要滅,不改清朝也要滅。還不如不改。萬一又沒滅呢?
-
20 # 手機使用者60669424220
凡是當政掌朝者……能達到華盛頓水平者……能有幾人?……
慈禧……不過是迂腐宮廷內訌碰巧上臺而矣……水平不可能高……更不可能……高瞻遠矚……
見識……氣魄……胸襟……膽量……都是遠遠不夠……不可能完成救國救民的偉業……
既無德……也無能……一介小婦人而矣……不堪大任
回覆列表
一個統治者選擇做什麼不選擇做什麼,跟其三觀有直接關係,分析慈禧太后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可以得出結論。
慈禧太后的世界觀從三件事可以看出,她對當時中國與西方列強的見解,先是不予理睬看不起洋人!後來就是畏懼跪舔!第一件事是支援義和團到撲滅義和團,其內心的變化極其複雜,第二件事是一路向西逃跑,民間有人用蓮葉託桃來諷刺這個事件,第三件事就是對議和的李鴻章最高指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其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既驚又懼,對其社會關係也大多是道聽途說,對這些洋大人敬而遠之,沒有做過什麼太深入的交流,不用說引進來變革了,一個投機的政治家而已。
慈禧太后的價值觀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利益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消滅一切有威脅的。其沒有家國天下的情懷,只有權謀鬥爭,腹黑女一枚。如挪用軍費建造圓明園,有人進諫,她說了誅心名言“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讓誰一輩子不痛快”,其以權勢壓人,不顧國家人民安危,僅為一人私慾,令人髮指!
慈禧太后的人生觀就是地位的攀爬與穩固,與慈安太后的垂簾聽政,到獨掌大權,一門心思都在權謀心計裡面打轉,只是把整個皇朝當做一個工具,對待工具,只要始終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用得順手,管它怎麼損耗,更加不用說改變其形制!只要有威脅到其核心利益,管你光緒還是誰!
除了從慈禧太后個人原因分析之外,還有就是從清朝的整個局面看,要想做這麼大的破局,如同日本做維新變法,是行不通的,康梁變法失敗,最大的阻礙者是慈禧太后,其權謀先順應後反殺,技術手段爐火純青!理由就是“祖制不可變”。從乾隆朝開始的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是祖制,被逼開啟的大門,隨時可以關上。當時中國的民眾意識,文武百官的觀念還是因循守舊,資本主義的模式在那時還是培育瞭解接觸的最初級階段,根本不可能被精英層接受,更不用說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了。
落後就要捱打,問題打痛的只是底層勞苦大眾,而階級上層仍然沒有切膚之痛,自然而然不會捨棄既得利益,去走一條充滿不確定的資本主義道路了!
從上至下,以慈禧的眼力,還是能看到這個現實了,乾脆順水推舟,懶得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