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讓孩子管理好自己?
19
回覆列表
  •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其實孩子的自主能力應該從他出生開始就慢慢培養,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孩子那麼小,怎麼會有自主的意識呢?其實,這只是大人們自認為不可能的事,即使是在襁褓中的嬰兒,他仍然是有自己的需求的。比如說,他餓了就會想要吃奶,就會用哭聲來表達,這就是最初的自主性。

    孩子開始學說話,開始邁開雙腳走路,他們渴望得到更多的認同感。父母親開始不斷地去要求他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時候的孩子正以突飛猛進的勢頭不斷成長。他們也會表達自己情感和意願。比如吃什麼飯菜,穿什麼衣服,玩什麼玩具等等,每當此時父母親都應該首先給予尊重。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把你認為好的給他,他需要的是自己喜歡的。

    再大一點,進入了幼兒園,孩子開始選擇結交新朋友,融入集體生活。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應該在設立規則意識的同時,教會他們學著自己穿衣服、鞋子,自己吃飯等等。這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親自嘗試,而不是代勞。

    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是幫助他完成一切,而是要教會他去做一切。

  • 2 # 泛泛悠悠

    老公是個女兒奴,總想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推銷”給女兒。

    女兒喜歡狗,夢想有一隻屬於自己的狗。

    老公說養只金毛吧,漂亮又溫順,從此女兒把養狗目標定為金毛。

    昨天,網上買來的DK馴狗百科到貨了,女兒愛不釋手,並在多方對比之下,把買狗目標重新定位在比格犬。

    女兒把這個決定告訴她爸爸,還引用書上的理由:”因為金毛過於善良,不能保護寶寶“。

    老公聽了,試圖再次說服女兒,“你又不是小寶寶,而且我們遇到壞人的機會很少。“

    女兒找不出話來反駁她爸,只好小聲說”我就想買比格犬“。

    我蹲下身子,對女兒說:”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訴爸爸。”

    女兒得到支援,大聲與她爸隔空對話:“爸爸,我就想買比格犬”。

    老公迴應:“好吧,那就買比格犬”。

    事實上,買不買狗還是個問題,為了滿足女兒養狗的願望,我們不斷配合她為買狗狗選品種,取名字。

    老公還有個愛“推銷”的東西,那就是他自已喜歡吃的美食。

    有一次吃中飯,老公又大力勸女兒吃辣椒炒肉,說如何如何好吃,一定不會後悔。

    女兒被勸動了心,挾筷子去吃,結果剛吃進去,就把肉吐了出來,辣得直流眼淚。

    我趁機對女兒說:你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誰的話都不能輕易相信。”

    在與女兒相處過程中,我一直注重培養女兒的自主意識,即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主見。

    我不會象他爸那樣,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極力規勸女兒認同。

    對於我喜歡吃的東西,我只會淡淡地說:“媽媽喜歡吃這個,你想來試一試嗎?”

    如果女兒不願意,我也不會勉強,畢竟每個的口味不一樣,不能把自己喜歡的口味,強加於孩子。

    但是,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不知不覺,或者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選擇。

    他們要麼是想減少孩子犯錯誤的機會,避免孩子走彎路;要麼控制慾極強, 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方面孩子獲得資源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另一方面,他們的生命激情卻越來越低,自主意識越來越淡薄。

    孩子們感受到這一點,想對父母親說“不”,但又被教育要“聽話”,所以連“不”也不能說了,最後只能以被動的方式叛逆。

    從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天,我們就要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敢於對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當然,這裡有個底線,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大家、不傷害世界。

    在這樣的規則下,

    第一,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樣化選擇的時代,孩子必須學會有根據、負責任的做決定。

    而這樣的決定不是憑空而來,需要父母在日常小事中多給孩子選擇,並承擔選擇後帶來的自然後果。

    比如選擇什麼口味的冰淇淋、穿什麼樣的衣服。

    我經常對女兒說兩句話。

    “你自己決定。”

    “我相信你的判斷。”  

    隨著給予女兒的自主權越來越多,我感覺到女兒身上的變化,眼神越來越堅定自信,說話聲音也越來越大。

    第二,尊重孩子的意願。

    首先會傾聽。與孩子對話時,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表達,即使是不同的意見。

    其次是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選擇。

    還是那句話,只要孩子做的事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大家、不傷害世界,就可以放手讓他去做。

    天氣冷了,女兒還象夏天一樣,喜歡打赤腳在地板上走來走去。

    我對女兒說:“你如果感冒生病了,就是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大家。因為你生病了,爸爸媽媽要帶你去醫院看病,花去金錢不說,還浪費了時間、精力。“

    女兒聽到這樣的回答,比單純在她耳邊叫嚷”穿鞋子,會感冒”要好得多。

    有的時候女兒不穿鞋子,是她確實忘記了要穿鞋子,只需說一句“鞋子”,女兒就會去穿鞋子了。

    第三,給孩子佈置一個自己的房間。

    培養孩子自主意識,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很重要。

    在這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房間,孩子會任其所想,放置他的玩具,佈置他的房間。

    從生活上自主,是孩子自主的重要開始。

    而引導孩子自己佈置房間,整理房間,是孩子生活上自主的重要開始。

    總之,要讓孩子健康、積極,比同齡人更有能力更出色,父母就應該給孩子提供更多自己做主的機會;要讓孩子有主見,首先要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捨得放手讓孩子凡事多嘗試,父母千萬不要事必躬親!

  • 3 # 辣媽之佳人

    特別提倡養自主孩子,一個自主性好的孩子,責任心、自制力、自律性也一定不差。

    1:)懶而不怕麻煩的媽媽,當然這個懶也可以是假裝,但我是真懶。一個勤勞的媽媽會在不覺中代勞孩子的一切,而一個懶媽媽內心的想法是趕緊教會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我可能會一次性用兩個小時的時間讓孩子明白生病和吃藥的關係,而讓他下一次生病時自己吃藥,也不願意每次吃藥和打仗一樣鬼哭狼嚎的。那些一邊嘮叨著罵著一邊幫孩子收拾亂攤子的人,其實就是怕麻煩。因為我們花二十秒收拾完的玩具孩子可能需要二十分鐘,期間還可能弄亂其他東西。

    2:)給予孩子主動權,在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多做決定,讓孩子自己去制定學習和生活時間,他們遵守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遠比我們給他們制定的自覺的多。前提是要合理。

  • 4 # 開心快樂小群主

    現在的家庭教育,多數傾向於孩子的學習和成績,不小家長都希望小孩將來能考上好的大學,有個好的起點。所以拼命的追趕成績,所以包辦了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全副心思放在學習上。從而也導致了孩子的獨立能力不高。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非常重要,畢竟我們不能陪孩子一輩子。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第一,學會放手和鼓勵孩子實踐。父母對孩子過多的保護,會讓孩子的獨立能力跟不上,依賴性強。孩子能做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讓孩子自己穿衣服,讓孩子自己洗澡,自己疊被子……其實這個從幼兒園開始,書本里就有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並且在幼兒園也是這麼做的。家長要多看孩子的書本,書本上面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做什麼?要怎樣做?孩子在幼兒園裡學到的東西,回到家裡卻沒法實踐。家長應按書上及時鼓勵孩子實踐書上的內容。第二,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比如不要替孩子選玩具,但可以引導孩子怎樣選玩具,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去思考和判斷。換句話說:如果幫孩子做選擇,其實就是剝奪了孩子思考判斷的機會。

    第三,給孩子一個自己做的機會。比如:孩子學大人收碗筷,洗碗。其實這是孩子進步的一個表現,孩子想要獨立,想要向家長證明他也能幹。但大人總擔心孩子打爛碗,讓孩子大一點再學。通常就會說:“你現在還小,你還不會。長大了再洗。”其實這個是不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不是等到長大之後再學的。孩子長大以後還有更高技能的東西需要他去學。

    第四,讓孩子遵守規則。孩子第一個逆反期是三歲左右,這個時候的孩子學會了吃飯,走路,說話。可以說是有一些小小的獨立能力後,孩子就會開始“挑戰”身邊的各種規則,不讓他做的他偏要做。家長要意識到這是孩子自主意識的覺醒。我們在滿足孩子追求自立慾望的同時不能絕對放手,面對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和不良的習慣要及時制止。放手讓孩子做事情的前提要遵守規則。孩子能遵守了規則就相當於孩子自己能管好自己。

    總的來說,家長只要尊重孩子,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在孩子遵守規則的前提下,讓孩子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本事。孩子自然就有很好的自主能力,所以家長只需做到如何避免,而不是培養。

  • 5 # 二頂二

    孩子的獨立意識是從小到大的,從會爬的時候他想要自己到處爬探索,家長要做的就是保證他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讓他去探索.

    2.孩子會走路,會騎車,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等等這些小事都是鍛鍊孩子自主意識的好機會。

    在此,推薦給你一本書《忍住,別插手》。我正在讀,讀完和你分享一下。

  • 6 # 木易物理

    現在的孩子其實成熟的是比較快的,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我們小的時候有很大的不同,前段時間去一個小學開展科學實驗,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讓我真的很吃驚。

    但是,在大人的嚴重,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就放手讓他做一些自己的事吧。

    1.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這裡不僅僅指讓孩子獨立的做一些家務活,更應該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決策”,當家庭做什麼的時候,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不要以為沒什麼用,這種方式是很容易讓孩子成長的,也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處事能力。

    2.讓孩子自己理財。平常給孩子零花錢不是他要多少就給多少或者一點也不給,而是應該和孩子說好,在一段時間內給多少錢,在這段時間類自己支配,剩的錢也完全自己留著。這樣不僅僅是鍛鍊他們的理財能力,而且能讓他們學會自己有計劃的做事情。

  • 7 # 零距離2412917

    謝邀請!這個問題我簡單地說下自己的看法!現在這孩子都是小人精,特聰明!但現在面臨的問題.,家家孩子都少,所以成了家長的煩惱,要想放開手腳讓孩子們自己去打拼.,還有點不捨!怕這怕那的!怕孩子在外受苦吃虧,不放吧!還害怕孩子無為!在我看家長們該收就收,該放放就放吧!你畢竟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把他放在社會這大染缸裡鍛鍊鍛鍊,惡境能擠壓人的潛力,也能使他她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社會上最歷煉人,..使他們償點苦頭,對以後的獨力有很大好處!人若不經歷擠壓還真不知自己潛力有多大,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充滿陽光!也有月缺陰雨日.!所以該放時就放下,別總拿大人自己說事!他們該有他們的一片天!放不下時常當一下向導還可,可別縛手又縛腳的!讓他們飛吧!愛不要捆綁,愛需要釋放.!就像手攥沙,越緊越不得!反之得更多!獨立需歷煉!歷煉有損傷!不煉不成鋼.好彩都是歷煉燒出來的!孩子也如此!✌

  • 8 # 流liu西瓜

    小事做起,允其獨立完成。

    事後總結,自然家長協助。

    由幼入手,貴在堅持;

    習慣成自然。

    涓涓細流,匯就江河。

    冒昧地問一句:家長的你,捨得放手嗎?

    點滴之見,恐貽笑大方。莫怪!

    欣賞下黃山松吧!

    無限風光在險峰。

  • 9 # 小晗晗愛閱讀

    世間有很多愛都是以相聚為目的,而父母的愛卻以分離為目的。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用心的去陪伴孩子,目的就是有一天讓他更好的離開我們,成為他自己。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小開始就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我們都知道應該是這樣的,可事實上我們又特別喜歡大包大攬,喜歡替孩子去做事情,去做決定,喜歡否定孩子,總是擔心他做不好等等,這些行為破壞了孩子的獨立意識,讓他不能獨立自主。這是每個爸爸媽媽都要特別注意的事情。

    那我們應該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去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呢?

    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選擇自己做主

    帶孩子出去玩,在遊樂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該回家了,媽媽喊孩子走,可是孩子不肯走,不管媽媽找出什麼原因跟孩子說現在必須要走,孩子都不聽,然後媽媽發火了,孩子只能在哭鬧中被媽媽拉著離開。我和我兒子幾乎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每次都能愉快的離開。為什麼呢,因為我每次感覺該回家的時候,都會跟他說我們該回家了,你說是現在走呢,還是再玩5分鐘,或者10分鐘也可以,當然他會選10分鐘後。10分鐘我們都能愉快的離開。因為是他自己選擇的,他是聽他自己的話,按照自己意願去做的。所以是樂意的,是主動的。可是按照媽媽的決定,他是被迫的,是媽媽逼著他幹他不願意乾的事兒,他要反抗,他很難過。

    我們經常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包括孩子也是。因此,我們每個人從小開始內心都有獨立自主的意識,我們做父母的要做的就是讓這種歌意識在孩子身上萌芽,生長,開花結果。

    給孩子機會,讓他去體驗去嘗試,去親身經歷

    孩子要自己吃飯,你嫌他弄的到處都是,你怕他吃不飽,所以總是跟在後面追著喂;孩子想自己刷牙洗臉,你說他刷不乾淨洗不乾淨,於是你來;孩子想去獨立完成一件事情,你說不行,你急於告訴他更好的方法。我們總是阻止他去體驗,去嘗試,去實踐,我們總是不相信他可以,他能做好,那他又怎麼去獨立,又怎麼去自信。

    成長是體驗的過程,不管是犯錯還是失敗,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試想一下,我們是如何學會很多事情,如何把它們做的越來越好,如何依靠自己活的更好,不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發現,然後再不斷的去嘗試,不斷的進步嗎?

    其實,很多時候,發那個你放開手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的要做的好很多,他的成長總是讓你驚喜。

  • 10 # 崔玉濤育學園

    新生寶寶無法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也不會理解和媽媽分離的感覺;到6、7個月時,寶寶的心理認知能力發育到一定水平,能夠意識到他和媽媽是各自獨立、可以分離的,這時的寶寶就可能會產生分離焦慮,這種焦慮或許會持續到1歲多。隨著年齡增長,寶寶越來越明白自己能幹什麼,這些都是獨立意識增強的表現。

    隨寶寶社交能力的提高及對現實環境、條件的適應,寶寶能逐漸知道媽媽與他分離後還會再回到自己身邊,他就會度過這個階段並建立起自己的獨立意識。但是當這種獨立意識發展得過於強烈時,又有可能導致某些新的問題--“唯我獨尊”或無法如願時就大發脾氣。

    媽媽可以透過玩些具有針對性的遊戲幫寶寶理解“離開”和“回來”,緩解寶寶在你離開時的焦慮感;也可以讓寶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磨練他正在發展的獨立意識。但是爸爸媽媽要注意適時地給予鼓勵和支援,因為寶寶始終需要家人的安慰和關愛。寶寶獨立意識的建立需要媽媽充分的愛和關注上,親密的親子關係可以給寶寶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樹立起獨自探索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才能更好地培養獨立意識。

  • 11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的依賴心理是從小養成的,在家裡依賴父母,走上社會後怎麼能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呢?所以父母要從小引導孩子,讓他擺脫依賴的習慣,學會自己動手處理自己的事情。

    一、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穿衣……父母要儘早學會放手,給孩子嘗試機會,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情,讓孩子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二、鼓勵孩子的嘗試行為

    對於孩子的嘗試行為,父母要給予鼓勵,當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飯,可能會把飯菜弄到桌子上,這時父母可以表揚孩子,“寶寶真不錯,很快就能和爸媽一樣吃飯了”,這樣會增強孩子勇於嘗試的自信心,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的各種第一次。

    三、要對孩子多加訓練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多加訓練,包括動手和動腦能力,在動手方面比如教孩子拼裝玩具等。在動腦方面教會孩子生活中使用電器的方法,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就會慢慢地學會照顧自己。

    四、讓孩子嘗試新的生活方式

    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去農村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更願意去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不僅能夠收穫樂趣,還能養成一些好習慣,讓孩子養成獨立意識。

    孩子未來的路還是靠他自己去走,父母不能包辦孩子的事情,而是要從小對孩子進行耐心地引導,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培養他的獨立性,幫助孩子樹立自信,使他能夠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有能力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 12 # 幼兒教育

    學習環境

    古有“孟母三遷”為的就是小時候的孟子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終孟子成了儒家學派的代表和孔子合成“孔孟”,可見環境真能改變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這個道理。

    從小培養,以身作則

    孩子從出生就在父母的關懷下成長,他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都要向父母學習,不管是吃喝拉撒睡還是言談舉止。而且小孩兒的學習能力都很強,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從小培養他。

    參加一些親子活動

    現在的學校或者是社會上都會定期舉行一些親子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家長和子女增進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孩子的攀比心理。讓孩子在學習中更加自主。

    正確運用獎懲制

    想到獎懲就想到了這幾年網上經常出現的幾個詞“虎爸”、“辣媽”、“男女混合雙打”等等。幾乎都是“懲”,所以我想說的是,可能是現在的家長都忽視了“獎勵”這個詞語。做對了沒有獎勵,時間長了孩子就認為不做也可以。這樣就變相的培養了孩子的惰性(最主要的是不做就不會錯,不會被懲罰)。

    輔導

    其實有時候孩子是會主動學習的,可是他不懂得怎麼學習。看到老師留得作業,根本不會寫,問家長?家長可能會說“我正忙著呢,一會兒吧”一會兒忘了這事了。也有的家長來一頓批評“上課你幹嘛呢,老師講了你不好好聽”。孩子沒轍,去學校抄同學的。不然還的挨老師批評啊!本來就一個知識點,時間長了越攢越多,就跟不上學習進度了,不想念書了,所以家長一定要給予輔導。

    給他一定的自由

    現在的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搞得小孩比家長還累,根本沒有自由。機械性的生活導致了孩子沒有了主見,缺乏安全感。更重要的是童年的生活毫無樂趣可言。

    培養孩子做手工的能力

    小孩都喜歡玩具,但是他們的動手能力卻很差。所以一到商場要這要哪,如果家長能教孩子做手工。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鍛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學習數理化有很大的幫助。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3 # 袋鼠想學

    在我們身邊,“獨立意識不強”的孩子並不少見。且有著不同的表現:不願意一個人去學校、不想一個人吃飯、害怕一個人待著、不能一個人做作業等。如果出現“獨立”的情況,他們往往會有害怕、恐懼、退縮、不知所措的表現。

    那麼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具體該如何做呢?

    1、引導孩子思考

    在孩子3~6歲之間,父母不要離開孩子,也不能過分保護孩子。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應該引導他們去思考。

    2、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父母都應該給出明確的意見,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鬧情緒而輕易改變。對於孩子來說,這是父母的權威。不過,父母要注意一點,這種權威不是專制,而是要引導孩子養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3、讓孩子學會“動手”

    孩子3歲之後,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充滿信心。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積極、陽光的性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波維奇能完美限制詹皇,為何10年時間都找不到限制科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