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後新晴原創
-
2 # 長門文軒
唐代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寫: “姑蘇城外寒 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最早的疑問來自歐陽修, 見《庚溪詩話》 姑蘇楓橋寺,唐張繼留詩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六一居士《詩話》謂“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維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又皇甫冉《秋夜宿嚴維宅》雲:“昔聞開元寺,門向會稽峰。君住東湖下,清風繼舊蹤。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鍾。”陳羽《梓州與溫商夜別》亦曰:“隔水悠悠午夜鍾。”然則豈詩人承襲用此語耶? 抑他處亦如姑蘇半夜鳴鐘耶?明張睿父《琅邪代醉編》引《庚溪詩話》,而又云:“餘考齊丘仲孚,少好學,讀書以中宵鐘鳴為限。’唐詩:‘促漏遙鍾動靜聞。’則夜半鍾豈獨寒山寺哉。””
上面引用的文字很好理解,說歐陽修的質疑是因為他不知道,在唐朝時候應該有半夜敲鐘的事情,又舉了幾首夜半鐘的詩文來證實。同時引用明張睿父的話說不只寒山寺有夜半鍾。
我們再看下《全唐詩續編》裡面的註解 李於鱗曰:『寒山寺在吳縣西,計有功謂此地有夜半鍾,名無常鍾,歐陽以為語病,非也。然亦不止姑蘇有之,於鵠「遙聽維山半夜鍾」,白樂天「半夜鐘聲後」,皇甫冉「夜半隔山鍾」,溫庭筠「無復松窗半夜鍾」,陳羽「隔水悠揚午夜鍾」,乃知唐人詩多用此。』胡元瑞曰:『「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鐘聲聞否未可知。』與《庚溪詩話》所說基本一樣。
《唐詩紀事》中也直接否定。
《楓橋夜泊》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地有夜半鍾,謂之“無常鍾”,繼志其異耳。歐陽以為語病,非也。那麼唐代寒山寺是否半夜敲鐘呢?我們看下《分甘餘話》中是如何解釋的。 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前人以“夜半鐘聲”為疑,《老學庵筆記》引皇甫冉“半夜隔山鍾”,於鄴詩“遠鍾來半夜”,以為唐時僧寺,或有半夜鍾,不必姑蘇也。《墨莊》雲:“今平江城中,自承天寺(後改能仁寺)。半夜鳴 鍾,諸寺乃以次而鳴,迨今如此,蓋自唐而然。”據此,則夜半鍾是姑蘇故事,務觀亦未之考也。結語: 事實上南宋著名詞人葉夢得曾經進一步證明:在宋代,蘇州一帶的寺廟還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葉夢得說:歐陽修並沒有到過吳中, 所以並不知道吳中的山寺, 其實現在夜半還會敲鐘。 -
3 # 王祖蔭1
作者睡在船艙裡,外面漆黑,能知道準確時辰嗎?何況睡意猶濃,迷迷糊糊。讀此詩重在體會意境,不要死扣細節。又比如有人問,楓樹怎麼長到河邊。其實張繼未必看清江邊什麼樹,幾點漁火,能看多遠?多半是成詩平仄所需搭上的。我就有個看法,″″江楓漁火對愁眠″,或為"江風漁火對愁眠″傳抄生誤。黑夜睡在船艙裡,漁火如豆,陣陣江風吹來,一閃一閃,半亮半熄,那心裡才煩哇。幹岸邊樹啥關係?何況根本不是楓樹。
-
4 # 塵世莽夫
按照古代記時法,晚上分為五更:一更戌時(19:00一21:00)二更亥時(21:00一23:00);三更子時(23:00一第二天凌晨1:00);四更(2:00一4:00);五更:……。因此,半夜從0:00開始(也是第二天凌晨),所以“暮鼓晨鐘”與“夜半鐘聲到客船”並不矛盾。
-
5 # 覃仕勇說史
答:顯然,提出上述問題的人誤會了。
他一定是誤認為,佛教訂下有嚴格規矩,所有的寺院,晚上只能打鼓,早晨只能敲鐘。
實際上,鍾和鼓是在同一時段敲打的,敲鐘一般是召集僧侶到大殿集合唸經做功課,擊鼓是用來控制唸經節奏的。
只不過,早上是先敲鐘後擊鼓;傍晚則是先擊鼓後敲鐘。
南北朝詩人庚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月史》中有:“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
唐詩李鹹用《山中》詩中又作:“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以“暮鼓晨鐘”四字組合,最早出現於蘇東坡的《書雙竹湛師房》,其詩云:“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釭。”
話說回來,唐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夜半鐘聲”與“暮鼓晨鐘”裡的“鐘聲”是有區別的。
首先,南亞次大陸早期佛教寺院中的鐘,是木製的,用一根木棍敲擊,其梵文名稱叫ghanta,意為“打木”,但在佛經的意譯譯文中,除了把它譯成鍾,還譯為鐃、鈴等。
但在我國,漢化佛教的法器基本都是自己置備的,即寺院中的用鍾,用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器鐘。
但這種鍾,有大小之分。
一般上,小鐘用來擊鳴報知法會等佛事的開始,也稱“行事鍾”。
另外還有兩種小鐘:一種是懸掛在方丈門外,由侍者擊鳴,傳呼學人單獨入內參學,稱“喚鍾”;另一種是懸掛在庫簷下的小鐘,在招呼僧人用飯時擊鳴,所以又叫“飯鍾”。
一句話,小鐘主要為傳呼所用,除飯鍾外,不一定每天都按一定時刻擊鳴。
至於大鐘,一般個頭都很大,大概有一米五左右高,直徑約為高度的一半,懸於鐘樓內,有銅鑄的、也有鐵鑄的,重的在萬斤以上,名“梵鍾”,或“洪鐘”、“釣鍾”、“撞鐘”、“鯨鍾”等等,要求每天都要定時擊鳴,而且,無論是早上還是傍晚,都要鳴鐘以108下為準,象徵破除“百八煩惱”,故稱為“百八鍾”,這,就是“暮鼓晨鐘”裡的“鐘聲”。“夜半鐘聲”裡的“鐘聲”也是由大鐘發出,名“半夜鍾”,嚴格要求在後半夜時鳴擊,又稱“幽冥鍾”,說是為了救拔地獄亡靈而夜作。其依據是《增一阿含經》中所說,若打鐘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鐘聲,兼說佛咒,得除500億劫生死重罪。
《續高僧傳》卷三十載就有一則“隋朝和尚釋智興夜半鳴鐘感應緣”的故事。
所以,在唐詩中,除了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出現有“夜半鐘聲”,於鵠也有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維山半夜鍾。”白居易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有:“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皇甫冉有:“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鍾。”
可見,唐代的寺院,都有夜半鳴鐘的習俗,只是後來事隨境遷,很多寺廟漸漸取消了這一習俗。
以至於北宋歐陽修在《詩話》中評價張繼的《楓橋夜泊》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嘆息說:“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
-
6 # 天聾地啞63978170
尊敬的中國老人——漢叟先生,您提的問題中“夜伴鐘聲”很令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拋開張繼的詩不說,單就“夜伴鐘聲”而言,秋夜裡,靜靜地躺在床榻之上,悠悠鐘聲飄忽於夜空,像陣陣悠揚的催眠曲伴我入夢……多美多愜意的意境啊!
但,可惜張繼同志不解人意,硬生生地讓人半夜也醒著——夜半鐘聲傳客船。
且慢!會不會當年張繼同志作詩時的意境本來就有點像我想象的那樣,悠悠鐘聲伴人入夢。可是卻一時犯糊塗,寫了個白字,將“伴”誤成了“半”呢?
這大約算得是學術上的一大成果,漢叟先生功勞不小!
-
7 # 逍遙一民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首先對提問者有兩點疑問:你提到的夜伴鐘聲和原詩的夜半鐘聲 到底是我學錯了還是你學錯了? 我學的晨鐘暮鼓和你學的晨鐘幕鼓是一個意思嗎?
-
8 # 青衫客23
夜伴鐘聲到客船,其實大家都錯啦,這就是傍晚,夜幕伴隨著鐘聲,一起到了我的船山。這才符合詩意,否則半夜敲鐘就是擾民。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好多人長篇大論,其實最主要的詩意都給忘了。還給杜撰出故事來,說寒山寺就是半夜敲鐘,這是胡說。敲鐘也是被誤導的。唐朝肯定不會半夜敲鐘。
-
9 # 蓋天宣夜說
“夜半鐘聲到客船”?是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這一前提的!“月落”?不是指的月亮環繞地球出現的盈虧月相!“烏啼”?也不是指的鳥類的鳴叫!“鐘聲”?也不是指人造的用來撞擊晨鐘暮鼓的鐘聲!“客船”?也不是水來載舟的木船!鐘聲?警鐘長鳴,喪鐘!總之,張繼(楓橋夜泊)內涵著“人鬼情未了”的斷橋斷腸的上古歷史事件,和李賀“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與李白“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表述的“樂遊圓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那件“渾然天成”的事是一個意思。
-
10 # 洛克笑笑
世人均熟知暮鼓晨鐘的意思,是佛教規定:寺廟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鐘。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語,也形容時光推移。
但是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膾炙人口詩中。為何有人在夜半三更時,突然撞響了大鐘,令那渾厚深遠的鐘聲都傳到了楓橋附近的客船上?
其實,這敲的不是一般的鐘,而是一種特殊的鐘——幽冥鍾。
一百零八響鐘聲,震醒長夜,警覺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諸苦。
敲幽冥鍾,是漢地寺院的獨有傳統。深夜敲響幽冥鍾,是為了超度和利益沉淪受苦的地獄眾生。
《增一阿含》雲:“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
《佛祖統紀六》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九:“為度亡,撞幽冥鍾,須晝夜響聲連線,不緊不緩。亦須唸佛,或念菩薩,或誦經咒,隨誦隨扣,其利甚大。故鐘頭為度生妙執也。”此中的“鐘頭”,指(禪宗)寺院裡負責撞鐘的執事。說“鐘頭為度生妙執”,是說,負責撞鐘的執事——“鐘頭”,是一件很能夠利他的執事。
據傳,敲鐘對一切惡道裡的眾生都是有益的。每當敲鐘的時候,在惡道中受苦的眾生馬上身心清涼,不感到苦,一直到鐘聲停止,他又墮入不斷的苦中。
可以說,深夜的敲鐘時分,是他們無邊苦境中唯一的休息之時,所以敲鐘的人要敲得不疾不徐,前聲剛斷,後聲隨續,使那一百零八下的鐘聲,聲聲相續,這樣,惡道裡的眾生才能有一小段不受苦的時間;如果敲得太快,浪費了鐘聲,敲得太慢,則苦痛斷續,也不得休息。
由於敲這夜裡的鐘聲事關重大,敲鐘的人總是全神貫注,有時敲著敲著,想到惡道裡的眾生,就不知不覺地落下淚來。
除了利益一切惡道眾生,幽冥鍾亦有利於在世之人,及阿修羅、天人等。
民間雲:“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可見,撞幽冥鍾,亦能為在世之人除障開慧、增福延壽,所謂“冥陽兩利”。
儘管全中國的漢傳佛教寺院,大抵都有撞“幽冥鍾”的傳統。
在九華山,其又更具一番意義。九華山是“幽冥教主”地藏王道場,故撞幽冥鍾更能呼應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特別垂憐地獄眾生之大願。
在九華山的群峰之中,散落著數十座大大小小的寺院。每天早課與晚上,幽冥鐘敲響時,那渾厚深沉的鐘聲在群巒中此伏彼起,縈繞在山間林麓,令人聞之忘俗。
-
11 # 老張的貓“晨鐘暮鼓”為計時
古代因為沒有鐘錶,但是大家也想知道時間,所以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用擊鼓來報時,後來在齊武帝年間,為了讓宮中也可以聽到報時聲,就在景陽樓放了一個大鐘,於是晚上改為擊鼓報時,白天敲鐘,這就是“晨鐘暮鼓”所以其實這個意義是為了計時來用的。
到了唐朝,鼓響則城門關閉,實行宵禁,任何人都不能在外面走動了。到了早上鐘鳴,城門大門,大家又可以出來活動了,所以這還代表城市管理的一種規則。
寺廟敲鐘為警醒其實在古代,無數文人墨客來到寒山寺都會留下詩句,比如宋朝陸游“客枕依然半夜鍾”,明朝唐伯虎“客船夜半鐘聲渡”於是我們發現,不止《楓橋夜泊》裡面提到了晚上敲鐘,原來很多詩詞都說到了這點。
那麼寺廟會不會和用來計時的敲鐘不太一樣呢?沒錯,確實如此,寺廟的擊鼓撞鐘意義不太一樣,寺廟的鐘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比較小的喚鍾,在佛堂的角落裡,一般是用來召集僧侶而使用的。還有一種比較大的梵鍾,在寺廟的鐘樓上,梵鍾要早晚撞兩次,是僧侶用來早課前還有晚上熄燈前使用。
《百丈清規》寫道:“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意思就是說早上敲鐘是為了警醒世人從睡眠中覺醒,而晚上就是喚醒世人的昏昧混沌。看來這早晚敲鐘的意義還不太意義。
結語所以,城市的晨鐘暮鼓和寺廟的敲鐘含義其實不太一樣,自然在晚上聽到鐘聲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
12 # 古今通史
其實,夜半鐘聲並不是平添意境的“加料”之舉,而是寒山寺確有夜半鐘聲的定製。
對此很多人的質疑理由無非是夜半時分,寺院怎麼會敲鐘報時,因為佛教寺院在我國分佈較廣,幾乎各地都有寺廟的存在,但絕大部分人並沒有聽過本地寺院在半夜傳出過什麼鐘聲,這不符合常理。
歐陽修也發出過類似的質疑,大意是說,這詞句自然是上佳之作,但大半夜的根本不是敲鐘的時候呀。
沒辦法,“晨鐘暮鼓”深入人心。
《清平樂》熱播,咱們就說說宋仁宗對寺院和“報時器”的描述:
“如果我是僧人,天天可以在金門下出入,我自己則可以安坐莊嚴大殿之中,每年開春萬物生機,鶯歌燕舞;夏天聽著樹密蟲鳴,享受著森林帶來的習習清涼;秋天欣賞著清風秋月,月朗星繁;冬天看那遍山的白雪,我卻在蒲團上暖暖的打坐。
雲板響起,到了吃飯的時間,鐘鳴傳來在大雄寶殿諷誦佛經,隨時隨地都是如此愜意,一切圓滿如意,無需造作安排,一切自然而然。”
宋仁宋能這麼說,明顯是沒有深入體驗過生活,僧人每天凌晨三四點鐘就要起床,收拾僧寮,個人衛生,清規戒律不是尋常人可以承受的,生活清苦,有的寺院還要種植僧田勞作以換取食物充飢,這點老朱最有發言權,朱元璋想種僧田都沒機會,只能託缽乞食,每天五堂功課兩遍殿是必不可少的,精確計時之下,沒人好意思遲到,宋仁宗“種種現成”的感嘆如果真套在身上,大多數人暫時不會適應的。
鍾、鼓、雲板等等這些都是報時器,僧人日常作息離不開它們,上殿誦經,起床睡覺等等都能用上,“晨鐘暮鼓”怎麼敲呢,緊18慢18不緊不慢再18,如此2次,共計108響,有人說是祛除108種煩惱,也有人賦予這個數字其他意義,不過現在三響居多,這證明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些規矩也在不經意間默默改變著。
寒山寺是一個絕對值得打卡的旅遊勝地,自古聞名遐邇,國人恐怕沒人不知道這個名字的,詩詞的宣傳力度是巨大的。
夜半鐘聲有什麼功用呢?定夜鍾。
定夜鍾是個普遍現象,並非寒山寺獨有,比如:
“城郭初鳴定夜鍾,苾芻過盡法堂空。”
這也和僧人有關,苾芻就是僧人的意思,定夜鐘響起時,僧人卻早已離開法堂。
“湖煙淡罨迎人月,山寺遙傳定夜鍾。”
中國第一座寺院是洛陽白馬寺,第二座寺院就是當時地處偏僻,但山形與佛教經典中“靈鷲峰”完全匹配的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
當時兩個番僧只是路過此地,看到地形地貌以後,直接走回去請求皇帝將第二座寺院修在五臺山。
“大顯通寺”,五臺山祖寺,規模龐大,周邊的塔院寺、羅睺寺都是後來從顯通寺分出獨立的,在80年代的時候還有半夜鍾的習慣。
小提示:
大顯通寺才是五臺山祖寺,導遊們怕耽誤時間,所以才告訴遊客們,貼著停車場的殊像寺是五臺山祖寺,所以去過祖寺就OK了,可能也有善意的一面吧,畢竟按公司制定的路線時間有限,又不想讓遊客留遺憾。
寒山寺定夜鐘的歷史悠久,大概南北朝時期就有此習慣,前文敘述過,共計108響,最後一響就是咱們現在所說的半夜12點,意義就是“是日已過,今朝來臨”,這是為了激發僧眾於修行一途的緊迫感: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就是半夜鍾又名“無常鍾”的原因,有提示精進的意思,新的一天開始了,要加油呦~
當然,很多朋友說是有超度亡者,恭送往生的意思也可以,算是一舉多得吧。
聽到夜半鐘聲的詩人也不止張繼,白居易等等著名詩人也都曾有過耳聞“定夜鍾”的經歷,並留下了相關定夜鐘的詩句。
白居易:“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
-
13 # 老祖宗的智慧
晨鐘暮鼓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了,什麼意思呢?那就是早上敲鐘,晚上打鼓。可是問題是,究竟是什麼時間敲鐘,什麼時間打鼓?敲鐘和打鼓的目的是什麼,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寺院與寺院是有區別的,就好像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一樣。
寺院與寺院最大的差別是,對待修行這件事情的態度。
佛經有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而敲鐘的作用,就是告訴眾僧,起床開始新一天的修行了。
什麼時間起床修行的時間是最佳時間呢?
寅時。也就是半夜3點到5點的這段時間。這就是楓橋夜泊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由來。
關於這件事情,歐陽修同志已經被很多文人罵了一千年,想想可笑,歐陽修只是質疑了一下,而質疑的原因是,沒有體驗過真正清修的作息時間而已,有點冤枉... ...
實際上,從修行的實質來看,寺院的做法,有些嚴格了。但是,嚴格有嚴格的好處,畢竟,是為了眾僧好。
不過不要忘了,正確的修行方式方法,才是修行的關鍵。
先這樣吧。
回覆列表
謝友邀,遲復為歉!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誦讀前人經典,體味古人詩歌,要結合當時的生活情境,設身處地的玩味,而不能全按如今的情景模式理解。
當年我學習“唐詩選講”這一課時,對於前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也產生了疑問:常言寺廟晨鐘暮鼓,詩人在姑蘇城外的客船上,怎能聽到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是詩性的誇張,還是情景的越界?黃教授(北大研究生出身,王力先生弟子)的解釋是:唐代的寺院,有夜半鳴鐘的習俗,只是後來事隨境遷,時與日俱去,寺廟沒有了夜半鐘聲。
張繼原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寫秋夜羈旅的淒冷愁苦。今人若將此詩當做純寫寒夜城外江邊的風景看,也能看到冷寂中,透露的極為清麗寒瑟之美:月兒西落,烏鴉啼叫,寒霜滿天,江邊楓葉似火,江中漁船的燈火,映照著船上滿懷旅愁的我,使我久久不能入睡。姑蘇城(今蘇州)外的寒山寺(因唐代詩僧寒山曾居而得名),夜半的鐘聲傳到客船,更隨鄉愁襲來,使我惆悵滿懷……
1986年五一節,我去看望正上大學的弟弟,他鋪上的兄弟是南京人,鋪壁上就有秦淮河夫子廟的一位書家的一幅行草,並配有淡遠的《楓橋夜泊》之圖。一邊聽著他如泣如訴的吉他,一邊讀詩賞畫,依稀看到了古人的故事情景,也體味到今人濃濃的鄉愁……這位兄弟當時品學兼優,後來的人生卻很不如意,聽說他仕途失意後在南京的夫子廟那裡,結識了一位年輕姑娘,婚後租了一間鋪子,夫妻售賣紀念品。人生不如意,散發弄扁舟。2011年暑期,我帶兒子到華東五省六市遊,行前受弟弟之託,尋找他的這位同窗好友,而走遍秦淮河畔那條街,也沒有找到這位好兄弟,也許他又轉往他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