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棵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可劉禪真的一點也不思念蜀國嗎?劉禪在“樂不思蜀”的偽裝之下,每當夜靜無人之際,恐怕不止一次地對著西南方向感泣!..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鬆.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他被俘後的傻態,只是他身處險境採取的明哲保身的韜晦之計而已.如果劉禪不“樂不思蜀”那麼他以後連思蜀的機會恐怕都沒有了,他的確是智慧超群啊!

    歷史上的劉禪並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為在蜀漢他很少下過真正屬於自己的聖旨.但後人已將劉禪逐步醜化成一無所事的人了.其實只要認真想一想就會明白,三國時期作皇帝時間最長的就是劉禪,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極點,怎麼會坐那麼時間的皇位?

    總之,我覺得劉禪“樂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韜光養晦之計!

  • 2 # 龍城豬立葉

    【出 處】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關於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史書上的記載很詳細,司馬昭問:“頗思蜀否?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大家都知道司馬昭是什麼樣的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劉禪回答懷念蜀國,那下場可想而知。劉禪的回答非常有智慧,再後來司馬昭又問,“頗思蜀否?"這次劉禪是怎麼回答的呢?

    “後主如正之言以對,欲哭無淚,遂閉其目。昭日:“此乃似正語耶?’,後主開目驚視曰:誠如遵命。"這個郤正所說的話是這樣的,“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日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聽了劉禪這樣回答後,司馬昭非常滿意,“昭因此深喜後主誠實,並無疑

    慮。”

  • 3 # 午寅12996004488

    首先要更正的是劉禪不像人們所說的是一個無用的人,在魏、蜀、吳的王位上,他治理國家執政的時間最長,國民也最豐。根木不是扶不起來的阿斗。而在蜀國滅亡被俘後,對郤正所說的“此間樂,不思蜀也。”時的話,其實是說給司馬昭一干人聽的,讓敵人覺得自己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是麻痺敵人。他知道,這個時候強龍也壓不過地頭蛇!最好的生存方法是眀哲保身。臥薪嚐膽,然後再匤復蜀國。這句話其實是給司馬昭灌的迷魂湯,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啊。袁世凱稱帝時,蔡鍔不整日沈迷於煙花柳巷,就離不開京城,就不能回雲南組建討閥軍。只是歷史沒有留給劉禪重興蜀地的機會。

  • 4 # 南朝居士

    你看看記載溥儀在出獄後說的話,做的事就明白了,跟劉禪說的差不多,未必有人會認為,溥儀智商也低?很多時候啊,人在屋簷下,想活著,就身不由己了。

    別說他們這些亡國之君了,就是我們老百姓,打工的時候拍領導馬屁,阿諛奉承,不是一樣的嗎?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別說沒有殺亡國之君的傳統,這話很搞笑,什麼是傳統?那晉懷帝、晉愍帝算怎麼回事?你要說殺他們的人是胡人,那東晉晉恭弟算怎麼回事?

    劉禪在位40年,223年繼位,諸葛亮234年死,263年退位,就是說,諸葛亮死後,劉禪獨立執政30年,未必蕭規曹隨,劉禪按照諸葛亮的政策執行的?顯然不現實。

    以40年的執政時間,在古代能超過他的,不超過20位,為魏晉南北朝,超過他的,不超過3人,且蜀漢沒有皇室內訌,沒有兄弟相殘,沒有權臣篡位,為魏晉南北朝的400年裡,這是很難得的,如果你看了魏晉南北朝隋唐的歷史的話,

  • 5 # 浮沉的歷史

    “樂不思蜀”是蜀後主劉禪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並不是出自陳壽的《三國志》,而是出自由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魏晉春秋》。大致故事如下:有一次,司馬昭與劉禪一起參加了一個宴會,其中有一個蜀地的舞蹈,蜀漢舊臣都看的痛哭流涕,只有劉禪一個人看的十分來開心。過來幾天後,司馬昭問劉禪說:“頗思蜀否?”劉禪回答到:“此間樂,不思蜀。”。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劉禪的這種行為只能說是表演出來的。不管劉禪生活的再怎麼優厚,畢竟劉禪做一個君主的快樂,肯定是遠大於做一個被監視起來了的亡國之君。而劉禪回答自己不思念蜀國,只是為了向司馬昭表現出自己是沒有任何野心的,甘願做一個安樂公。而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深意,也根本不向有人做所認為的這是劉禪聰明的表現,這只是亡國之君的正常操作。

    另外在故事的後面,隨侍劉禪的郤正知道此事後,就指點他:“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果不其然,司馬昭有一次問到這個問題時,劉禪照著做了一遍。司馬昭聽後,說:“這怎麼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只能承認是郤正教給自己的,眾人哈哈大笑。

    看到這裡,我們會發現這個故事情節太富有戲劇性了,司馬昭為什麼要連續問兩遍同一個問題?他又是怎麼正好知道是郤正教給劉禪的,而不是其他人呢?因此,我認為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到這裡就大打折了,劉禪的“此間樂,不思蜀”也只能當個故事看了,實際上也不能說明什麼東西。

  • 6 # 一燈如豆

    劉禪乃真智者,大智若愚!同時也是真正為老百姓著想的皇帝,不是為了一姓之利犧牲百姓之命。

    劉禪是典型的佛系皇帝,國家大事基本上都是諸葛亮在處理。諸葛亮北伐,勝敗他都無所謂。

    曹魏大軍打到蜀漢後,蜀國沒有做抵抗便直接認輸了。即使劉禪不認輸,蜀國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之路了。因為蜀國的地理位置並不優越,而且兵力不足。在諸葛亮領導北伐的時候,就有人在劉禪面前挑撥,說諸葛亮有謀反之意。劉禪雖然沒有做皇帝的那種天分,但是他也在皇位上待了四十二年。即使諸葛亮沒有謀反的心思,劉禪也會多想,起疑心。諸葛亮和姜維始終為蜀國賣命,才使蜀國支撐了多年。劉禪投降後,並沒有像其他亡國之君那樣過得十分悽慘,反而他過得很安逸。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劉禪常常在宴會上流連忘返。

    據史料記載,當時司馬昭詢問劉禪這些時日的感受,劉禪說過樂不思蜀的話。司馬昭表面上是在詢問劉禪的感受,實際上還是在探測劉禪。劉禪在司馬昭的款待下,過得好不快活,如果劉禪說他想念蜀國的話,那麼劉禪可能也命不久矣。這是第一次司馬昭試探劉禪,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不久後司馬昭再次問起劉禪是否思念蜀國時,劉禪則說想。在這之後,並且劉禪還說道,“此乃郤正教我所說”。此言一出,直接將司馬昭心中的猜忌打消了,因為劉禪絲毫沒有大志,只是一個享受安樂之徒。作為一個廢帝,劉禪的做法確實讓人有些憎恨,但是這樣,也讓他保全了自己的一條命,其實這也證明他是大智若愚之人。

    筆者認為,劉禪投降,對於蜀國來說也未必不是一種好的結果。蜀國的資源,也就足夠讓當地的百姓安居樂業罷了,想要練兵打仗的話,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諸葛亮雖然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也只不過是為蜀國多延緩一些時日罷了。李白在《蜀道難》中曾寫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的地勢,適合防守。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遇到的困難重重,在對抗司馬懿的時候,更是舉步維艱。而劉禪最後選擇投降,讓蜀國少了一場戰鬥,老百姓少了一場災難,而劉禪也安穩的度過了餘生,這也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 7 # 娛樂好事君

    1、此人貪圖享樂不知進取。

    2、保命之法無奈之舉。

    無論是哪一種,劉禪都是一個失敗者……

  • 8 # 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劉禪其實挺可憐的 他只是被歷史的浪潮裹挾一個人 他也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 說出 此間樂不思蜀 也是無奈之舉 為了自保而已

  • 9 # 歷史時燒錄

    劉嬋“此間樂,不思蜀也”,沒有“韜光養晦,尋求復國”之意,也不是真正的“樂不思蜀”,只是為了苟延殘喘,保住自己一條小命罷了!“可以叫醒一個睡著了的人,卻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劉嬋就是那個迫不得已裝睡的人!

    樂不思蜀的典故

    樂不思蜀的典故源於《三國志·蜀書·後主禪傳》中的註釋,是南北朝宋國人裴松之注引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樂不思蜀的故事是這樣的……

    蜀國後主劉嬋投降後,被魏國國君授予安樂縣公。

    話說有一天,司馬文王,也就是司馬昭宴請劉嬋,席間特意令人表演蜀國的舞樂,劉嬋的隨從無不表情傷悲,十分難過,只有劉嬋泰然自若,像一個沒事人一樣,該吃吃該喝喝。事後,司馬昭發出感慨:

    “人怎麼能無情到這樣?即便諸葛亮也不能輔佐好劉嬋,何況一個姜維呢?”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漢晉春秋》

    不久,司馬昭又問劉嬋:

    “你就不想家嗎”?

    劉嬋答道:

    “這裡這麼好,不想家”。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漢晉春秋》

    透過這段對話可以得知,此次司馬昭問劉嬋想不想家,並不僅僅是單純的試探,而是有些嘲諷的意味,並且帶著一絲絲好奇,“你這個亡國之君,每日這麼開心,就不想家嗎”?嘲諷的意味已經十分明顯,蜀地大臣中也有人感受到了侮辱,硬撐不下去了,於是找到劉嬋說道:如果司馬昭以後再問你想不想家,你就哭泣著說:

    “先人的墓地都在蜀地,我十分悲傷,每日每夜都想家啊!”

    司馬昭可能感動就讓我們回去了啊!

    不久,司馬昭果然又問劉嬋:

    “你想不想家”?

    劉嬋按照舊臣所託回答,但是卻面無表情,情緒也沒有波絲毫動,就像是讀課文一樣。

    司馬昭見此說道:

    “這是人家教你的吧”!劉嬋驚訝道:

    “是啊”

    眾人皆大笑。

    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漢晉春秋》

    從此便有了樂不思蜀。

    劉嬋的“樂不思蜀”!

    你可以說劉嬋膽小、昏庸、胸無大志,但是絕不可以說他傻。

    劉嬋在位四十二年,什麼樣的風雨沒有經歷過,雖然貪圖享樂了一點,但是基本的察言觀色本領還是有的,不可能看不出司馬昭對自己的嘲諷。“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就是劉嬋此時的處境吧!

    “韜光養晦,復國大業”?別開玩笑了,劉嬋自己都不相信。

    有人說劉嬋多麼多麼的高明,樂不思蜀只是為了麻痺敵人,從而謀得自己的復國大業。類似劉邦鴻門之宴慌忙逃遁,韓信受胯下之辱一樣,是心有大志。

    我想說的是,這只是人們的一種自我安慰罷了!

    自從劉嬋決定投降那一日起,國家大業就早已被劉嬋拋到腦後了,否則他也不會投降。

    我們可以從劉嬋的投降書中一探究竟,劉嬋在投降書中寫道:自己的蜀國只是利用長江之險,偏安一偶,貪圖享受先人所創下的功業罷了,如今王者之師,上順天意下順民心,收復蜀地,完成國家統一大業,蜀地不敢不從。

    “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階緣蜀土,斗絕一隅,幹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否德闇弱,竊貪遺緒,俯仰累紀,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三國志》

    這樣的一封投降書由蜀國之君寫出,就意味著世間再也沒有蜀國了,因為蜀國的君主已經將蜀國歸結為“邪門歪道”,而將魏國總結為“王者之師”。從此蜀國不在是漢室之後,不在名正言順,自然也不再有絲毫復國的可能。

    這封投降書,代表著劉嬋再也沒有光復蜀國的夢想了,有的只是自己的性命罷了!“樂不思蜀”?劉嬋也並沒有那麼沒心沒肺!

    世間之痛,莫過於亡國之君之痛……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否則南唐後主李煜也不會寫出虞美人、相見歡等那樣令人心碎的詩句。

    先前說過了,劉嬋並不傻,而劉嬋同樣身為亡國之君,又豈會感受不到亡國的痛苦呢!擁護者們的嘆息、敵人們的嘲諷、百姓們的顛沛流離,無不刺痛著劉嬋的心,人前越樂不思蜀,人後則越痛哭流涕,有多少個徹夜難眠的夜晚,估計只有劉嬋自己一人知道。

    “樂不思蜀”,只因捨不得自己的性命罷了!

    既無復國大志,又思念故國,劉嬋為何“樂不思蜀”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是捨不得自己的性命罷了!

    “好死不如賴活著”,可能就是劉嬋的人生格言吧。

    這也很正常,壯士斷腕、以身殉國之事畢竟只是少數,而世界上最多的人則是“好死不如賴活之人”,準確的說世界上最多的人是“平庸的人”!劉嬋也是一個平庸的人,就像他的死一樣,悄無聲息,沒有濺起一絲波浪。泰始七年,死於洛陽,享年64歲。

    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三國志》時燒錄品歷史

    劉嬋是一個普通的人,他的生存之道則是“聽之任之,隨遇而安”,白帝城託孤後,劉嬋聽從諸葛亮的,諸葛亮死後劉嬋聽從宦官黃皓的,他就像是一張白紙,身旁是什麼染色劑,他便是什麼顏色。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三國志》

    錯不在於劉嬋,而是在於命運,劉嬋並不想擔負國家大業,他也深知自己擔負不起來,所以才會那麼“聽取他人意見”,只能怪“將一個不合適的人,放在了一個不合適的位置上”。

  • 10 # 叢中笑6603

    都說後主劉禪腦子不好,被劉備重重的一摔摔傻了,當後主只是一個木偶而已。

    其實不然,劉禪腦子並沒有壞。這從他與司馬昭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他回答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劉禪雖已被俘,但畢竟原來是一位蜀國之主,司馬昭害怕他有心要恢復蜀國,因此,用話試探。劉禪此時頭腦清楚,司馬昭話包藏禍心,如回答錯了,不但會剝去現在的安定生活,甚至弄不好會招來殺身之禍。

    劉禪樂不思蜀的回答讓司馬昭去掉了對劉禪的戒心,劉禪也就無危險矣。

  • 11 # 劉豫州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也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阿斗。劉禪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他的思想很簡單,那就是吃喝玩樂。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之後,劉禪被迫投降。投降之後司馬昭並沒有殺他,還封他為安樂公,讓他住在洛陽。洛陽本來就是漢朝的首都,也是非常的豪華。劉禪到了洛陽天天也是吃喝玩樂,和成都差不多。所以司馬昭問他思蜀不思蜀,劉禪說不思蜀。其實這也是他的心裡話。

  • 12 # 棲鴻看紅樓

    別小瞧這句話,也是有大智慧的。

    蜀漢滅亡,君臣都投降了魏,其中包括諸葛亮的得意弟子姜維。姜維投降後仍不死心,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他策動鍾會反叛曹魏,以圖從中取利,結果失敗被殺。

    大勢如果,不是靠一兩個出色人才就能挽回的。而劉禪,又的確算不上什麼出色人才。當復國無望之時,以身殉國是一種勇敢,而保全自己、苟活人間,也絕不能算是錯誤。

    問題是如何保全自己、苟活於世?作為亡國之君,不是說你不自殺,就能平安活下去的。南唐後主李煜不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嗎?僅僅是在詞中婉約地抱怨了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被宋太宗賜牽機毒死。

    劉禪呢,處境比李煜更加危險,因為仍有心懷蜀漢的仁人志士,像姜維那樣的。只要劉禪活著,他就隨時能成為一面旗幟,引發蜀漢復國運動。也就是說,劉禪的存在,對魏國就是一種威脅。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禪完全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降低危險的唯一辦法,就是極力表現自己絕無復國之心——不僅自己沒有造反覆國的心思,而且自己的能力、聲望,也不足以成為蜀漢復國的旗幟。這才有可能保全自己。

    “此間樂,不思蜀”,是劉禪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說出的最聰明的一句話。

  • 13 # 小林讀史

    劉禪是蜀漢後主,作為劉備的長子,他自出生以來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可以說劉備是非常寶貝他了。父親有勇有謀,又是開國君主,這樣的基因理當不差,可是後來的阿斗卻揹負著蠢笨的罵名,還有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說辭。由此可以看出此人不適合皇帝這一職位,所以經營蜀漢不久自己也就成了亡國之君,好在沒有被魏殺害。其實劉禪對蜀國經營不善除了和他自己有很大關係,也和當時天下的形勢有關。劉備在夷陵之戰以後蜀國的元氣就早已大傷,論國力肯定不如曹魏東吳那般強大,所以交在劉禪手上也折騰不了多久。其次就是劉禪本身的政治頭腦,像曹操家的幾個兒子哪個離不開教育,而劉禪卻是被甘夫人和糜夫人一手帶大的,除了給予其溫飽無憂,在學習上的知識也很難得到。劉禪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思想境界自然有所限制。自己在位之時也是黑白不分,是非不辯的那種,親佞遠賢也讓他失去了強大的後盾。所以後來蜀國也就滅亡了,被人從皇帝的位置拉下來肯定是不好受的,自己也變成了亡國君主,好在魏國沒有將其殺害,這已經算是謝天謝地了。這個時候還被他封為安樂公,聽起來是個好名字,可是事實遠比想象的殘忍。安樂公無非是一個恥辱的頭銜,明白了安樂的含義即使下半輩子能安度一生也不會舒坦。曹魏給的稱號無疑是讓劉禪安安穩穩的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要做出什麼動靜,這樣才能安樂下去,否則可就不那麼安穩了。早知道劉禪的身上流著是前朝的血,歷史上最忌憚的就是遭到前朝的反叛,所以劉禪看起來無憂無慮其實也是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一開始把劉禪安置在自己的老家西蜀,不過魏國當權者不放心,怎麼想在自己的地盤上都有反叛的嫌疑,如果出了什麼亂子對自己也不利。所以後來又讓他跑到自己的身邊洛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人更有利於管治。表現的好一點還好,如果不好直接殺害也無妨。身處魏國的他更是小心謹慎,步履維艱,生怕哪一步走錯了自己就丟了小命。魏國人把他安放在自己的身邊理應放心,畢竟是亡國之君多少都離不開這個事實。所以還特意試過劉禪,就怕他有別的想法。別有用心的一些人特意聚辦一場宴會,讓劉禪和後蜀的大臣們都來參加,宴會上還故意演奏出蜀國的曲子,一些老臣聽後不禁淚流滿面,今非昔比啊!可是劉禪卻表現意外,令人咋舌。他不僅沒有一點傷心難過的樣子,反而異常高興,這讓周圍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所以有人問他為何不思念蜀國,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有思念之心也肯定不能講出來,所以劉禪就傻乎乎的說,這個地方好,不想念自己的蜀國。無疑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失望了,他們就想找個藉口殺害他,看到劉禪沒心沒肺的樣子也就算了。對魏國當權者來說這樣的廢帝更讓人放心,一點也不會給自己造成威脅,所以後來的劉禪才能安度一生,也許他並不傻這也是明哲保身的一種做法,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忍者聯軍的統帥是四代雷影,而不是其他四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