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聞你名

    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幸福將會變得非常簡單。

    人生的幸福產生於自己的內心而非外在的給予。一個擁有豐富精神世界的人不會感到無聊與不知所措的痛苦,亦不必將幸福寄託於客觀的物質世界,從而擺脫了物質與虛榮的奴役而回避了不該有的痛苦。因此,精神世界的創造將構成偉大的幸福大廈之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豐富的思想與獨立的思考,那麼就將失去基本的品格,彷彿在漆黑的海面上看不到燈塔與星辰一樣隨波逐流。

  • 2 # 即此慕閒逸

    "我即使變成塵土也沒什麼,塵土也非常重要。"

    哲學家叔本華,是著名的悲觀主義哲學家。他的名言:"生活就是一團慾望,慾望不滿足時便痛苦,慾望滿足了便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如果按他的悲觀主義觀點來理解他的,"我即使變成塵土也沒什麼,塵土也非常重要",這句話,表現了他對人生——死,這一必然結果,不但很坦然,淡漠,接受;而且還透出些許積極的因素——豁達通透。

    言外之意,不就是死嗎?變成塵土又怎麼樣?何況塵土也很重要。不看田園,耕地,萬物生長,都離不開塵土嗎?

    從他的對人生悲觀主義的論斷上來說,他認為,人既然活著不是"痛苦",就是"無聊"。那死又何妨?況且死後變成了塵土,還對萬物生長有用呢。

    "化作春泥更護花",中國的詩人,不也早就有了這樣異曲同工之妙的表達了嗎?

    所以,汲取叔本華哲學思想的積極因素——正能量成分:既積極向上的生活,又不懼怕死亡。應該是人生的比較客觀正確的生活態度。

  • 3 # 打敗撲街

    道家有云,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之始於一,終歸於一,也許這就是道把。

    塵土指代的並非就是那一小撮土和塵埃。

    來處:我們每個人,包括生物,都不外乎來自細小以至於難以被肉眼看穿的粒子,千千萬萬顆粒子構建了原子、細胞、乃至我們本身,因此化為塵土也是迴歸本源的一種方式吧。

    去處:人固有一死。而在科學還未能完全否定生命終結後還存在去處的現在,化為塵土不過是表象,也許換一種存在的我們,還能有著靈魂持續的方式吧。

    其實我們關注生命始終的關鍵點,從不在於肉身的去來,我們更加關切的反而是靈魂的歸所罷了。畢竟人活一世,發生過許多事情,它造就了我們的靈魂,而靈魂深處儲藏著我們難以割捨不願忘懷的往事,因此,死亡讓人恐懼。

    恐懼失去,恐懼遺忘。

    叔本華說這句話,也許只是想說:他自己看開了一些東西,即使化為塵埃,也還能儲存他價值觀裡的作用和體面。畢竟無論以何種方式存在,都是有價值的。重要的,是面對那些的時候,學會看開,學會發現價值。

    不過,筆者還是希望生命如斯,靈魂不止!

  • 4 # SnowWhiteWitch

    塵土也是一種存在,偉大或渺小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也許你此刻是奇山怪石,萬眾矚目。但也許下一秒一場山崩就將之碾為塵土。這時你還會接受這樣的狀態嗎?叔本華接受了,我也接受了,並且享受飛揚的感覺。

  • 5 # 子清心理

    之前記:

    在他最絕望之際,不止流露出他對死亡態度和生命本質的思考,也從他的文字中感受了到了一絲積極心理學的味道~哈哈。

    3月7日記:

    片段話語充滿著個人主義和即時色彩,

    不必咬文斷字,

    便似1萬人讀讀者眼中就有1萬個哈姆雷特,

    閒取一小話題,一種心境,

    也似不同的鏡子,

    從各位回答中看見了不同的各位。

  • 6 # 使用者3678566107184

    叔本華不愧是偉大的哲學家,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我們一個人猶如塵土,即使有天成為了塵土也有它的意義所在,問題是你不管所處任何環境關鍵還是在於心境

  • 7 # 舒的心理圈

    叔本華確實是悲觀到骨子裡,不能自拔的陷落感。

    雖然我也認同其實我只是塵土,但我從來不願自欺欺人的認同塵土重要。

    我就是塵土啊,發不了耀眼光芒,掀不起狂風暴浪。

    我就是塵土啊,庸庸碌碌的淹沒在人潮人海里,沒有一點聲響。

    塵土哪裡會重要了,塵土奮力揚起也只是一陣風而已,可能眯了人眼。

    塵土哪裡會重要,塵土只是塵土啊。

    但,我是塵土,我更是我啊,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的體驗,我的感悟,我的憂傷與哀愁,我的憤怒與悲歡,都是我的啊。

  • 8 # 陌上花Kai

    我對這話的理解是:我們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即使自己顯得渺小,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誠然,與浩瀚宇宙相比,與芸芸眾生、九州萬物相比,我們作為具體的個體,卑微得如同塵土。但世間萬物,無論鉅細,皆由細小聚集而成。泰山不辭細壤,方成其大;江海不拒小流,故成其深。

    即便我們卑微如塵土,但我們也會因獨立的人格和思想,閃爍著獨特的光芒;

    即便我們如蝸牛在世間艱難爬行,見識不到茫茫大海,但眼前的一滴雨露也能讓我們甘之如飴;

    即便我們竭盡全力也難以撼動世界分毫,但我的感受就是我的整個世界…

    我們即使渺小如塵土,但我們依然可以朝著星光前行。

  • 9 # 商賈文案

    叔本華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想到的是奉獻。

    萬物所滅終歸於塵土,萬物所生終來於塵土。

    大地之德,孕育萬物。作為個人,相比較天地萬物,確實渺小,也正因為這點滴奉獻才有大千繁華世界,所謂:江海之勢源自涓滴,合抱之木始於微末。

  • 10 # 平一V

    人到最後無非化為塵埃,絕大多數人明知這樣的命運,但是終究看不破,叔本華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夠看破,並且願意承受。

    他的整個生命的過程都是在賦予自己最終的結局以某種意義,為其書寫價值。

    正如他自己說的那句話: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

  • 11 # bjsenior

    塵土看似很卑微,但是作為一個生物一個人的基本要件,也就如同塵土一樣,所以說呀,這種卑微呀,是與生俱來的。塵土有哪些成份,我們人就有哪些成份,沒有太大的區別。很多時期,很多時候,人就像塵土一樣,就像塵土一樣。他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無奈。多多少少都是自我安慰。

  • 12 # 一老沈一

    叔本華一生的著作不多。

    1813年發表了《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1819年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是他最重要的的著作;1836年《論自然中的意志》;1841年《倫理學中兩個根本問題》;1851年《附錄和補遺》。

    除此以外,所有冠以“叔本華著”的書籍,均不是出於叔本華之手。

    恕我孤陋,叔本華在自己哪部著作裡說過本題目提到的這句話麼?敬請題主或其他高人指教。

    其實,換個角度說,對任何人說過的任何話,最好都不要孤立地分析其含義。

    因為,第一,往往一句話還有前言後語,不將其置於一定的語境之下,難免不發生“斷章取義”的誤差。

    第二,某人的一個命題,也最好將其還原到這個人的完整思想當中去理解。

    比如,黑格爾說“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如果不講他說的“現實”,指的是一個事物現象和本質的統一,就很可能推演到“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荒謬結論上去。

    所以,不管叔本華是否真的講過題目中的這句話,亦按照上述的兩個原則來處理,可能更好。

    那就不妨來大致看一下叔本華的簡略生平和思想的概貌。

    叔本華,1788年生於但澤。這個地方,當時屬於普魯士;現在歸屬波蘭,叫格但斯克。

    他的父親,是當地一個富有的銀行家,母親是通俗小說作者。父親希望叔本華繼承家業,但他對商業不感興趣,於是在21歲時到格丁根上大學,兩年後又到柏林上大學。

    1819年,這年叔本華31歲時,他進入柏林大學任編外講師,並在這裡呆到1831年。

    雖然在校時間超過了十年,但叔本華只開過兩次課,但都沒能善始善終,因為極少人來聽課,據說總共加起來學生沒超過10個人。

    西方的哲學史家們,幾乎都因為叔本華在大學中教書生涯的不得意,與其“自負到把自己的講課和黑格爾的放在同一個鐘點”有關。當時,黑格爾已經名滿歐洲,甚至影響力還發散到美洲,後來,乾脆成了柏林大學的校長。

    1831年,黑格爾在大學校長任上罹患傷寒去世。也在這一年,叔本華得到了一筆不菲的遺產,因而也憤憤然離開了學校,並從此更加“仇恨‘哲學教授’,定居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飼養著一隻取名叫‘宇宙精神’捲毛狗,每天散步兩小時,用長煙鬥吸菸,閱讀倫敦《泰晤士報》”。

    叔本華1831年之前的著作,和之後的著作,都曾長期無人問津,每種基本都只賣出幾百冊。1853年以後,尼采成了叔本華的忠實擁躉,在他的大力宣傳下,叔本華的著作銷路開始看好,名氣也逐漸增加。

    1860年,叔本華去世。

    需要說明,以上對叔本華生平的介紹,全部出自西方著名學者之口,沒有一句是國內人士的話。

    關於叔本華的思想,他自己說,主要來自柏拉圖、康德和印度宗教的《奧義書》。西方學者認為,在其思想中,柏拉圖的痕跡幾乎未見;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推出了一個康德哲學的“改制品”,但似乎並不成功;他的思想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奧義書》中的“輪迴”。

    如果概括一下,叔本華的思想核心,一是悲觀主義;二是意志至上。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滲透到他所有著作之中,包括他對意志和倫理的論述過程中。

    他認為,求存的意志、求生的意志,是世界上一切鬥爭、悲苦和罪惡的根源。各種形式的求存的盲目的意志,在那裡相互鬥爭,不斷奮戰和搏鬥的世界,即大魚吃小魚的世界,不是一個好的世界,而是一個罪惡的世界,是最壞的世界。

    他認為,人生是不值得保有的,因為它充滿災難——這是由人類意志的本性造成的。生活就是盲目的渴望,渴望沒有得到滿尼以前是痛苦的;滿足以後,又產生新的痛苦的慾望,如此推進,一直到令人作嘔的程度。

    他說,人永遠不能得到滿足。人象失事船上的船員一樣,不停地進行鬥爭,以便從驚濤駭浪中挽救自己疲倦的身體,卻終於被旋渦所吞沒。“大多數人的生活不過是求生存的持續的鬥爭,即註定終於要失敗的鬥爭。人每一次呼吸都是對威脅自己的死亡的抵禦,每一秒鐘都為抵禦死亡而戰鬥。但是死亡終於必然取得勝利,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受它支配,它只是在吞噬它的捕獲物之前,要玩弄他一會兒而已。人卻盡最大努力來延長壽命,正如人吹肥皂泡,使之儘量大和儘量長遠,儘管知道它終於會破滅。”

    他說,一個人的生命凋謝之後,意志又在新的個體中重複同樣的過程。“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令人厭倦的嚮往和痛苦,是經過四個時期,趨向死亡的如痴如夢般的蹣跚,伴有前後相繼的膚淺的思想。那象一架鐘,上了弦就走而不知為什麼;每當一個人成為胎兒而降生,人生的鐘又重新上弦,奏出同樣陳腐的老調,這以前演過無數次,十分呆板,只帶有微不足道的變化。”

    他說,人生是自私和卑賤的,這是它所以是罪惡的另一個原因;人生竟然如此,乃出於意志的本性。人是性惡的動物,是殘酷而怯儒的利已主義者,恐懼使他誠實,虛榮使他合群;在這世界上成功的唯一途徑,是象其餘的人一樣貪婪和欺詐。知識和文明的進步於事無補,只帶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引起新的痛苦以及新的自私自利和不道德的行為。所謂德性,諸如愛勞動、堅韌、克已和節儉,是經過洗煉而美化的利己主義。“知識越多,越悲苦;增長知識的人,是增加了煩惱。”“歷史是永無終結的一連串的謀殺、劫奪、陰謀和欺騙;如果你瞭解其中的一頁,你就瞭解了全部。”

    以上,全部是叔本華著作中的原話。不加引號的部分,是為了不至於篇幅過於冗長,但也絕對忠實於叔本華的原有表述。

    還需要再多引用叔本華的話嗎?還需要再繼續介紹他的“意志至上”觀點嗎?

    大概不用了吧。

    叔本華的基本思想就是這樣,至於他說沒說過本題目中的話還重要麼?即便他說過,是否也應該將其納入他的完整思想來解讀呢?

    其實,叔本華還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得不承認,為一群傻瓜而寫作的作者通常是擁有許多讀者的。”

    這倒提醒人們,輕易進入叔本華的“飯圈”,是有風險的。因為,成為他“粉絲”的同時也正在被他奚落。

    不知道國內某些把叔本華吹得天花亂墜且大出其書的人,是不是也恰好如叔本華所說,盤算著收割讀者的“智商稅”呢。

  • 13 # 成長伴書行

    這句話反映了叔本華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那就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只要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就能獲取幸福的人生。如何理解呢?有人說幸福就是亮麗的外在頭銜,吃喝都是山珍海味。在叔本華看來這些都不重要,在他的生命裡這些都是可有可無。一個人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哪怕在別人看來這份如同塵土一樣,這也是屬於你的專屬價值。

    想要徹底瞭解叔本華的思想並不簡單,我們先看看叔本華的個人簡介,他主要的思想是什麼?

    叔本華個人簡介

    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是19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收到伏爾泰、盧梭和唐德的思想,經常在書中引用他們的觀點,他還有一個學生名字叫尼采。

    叔本華的思想影響深遠,後世的很多名人從他的哲學思想中深受啟發,比如托爾斯泰、莫泊桑。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的主要核心就是:學會享受孤獨和減少痛苦。從這個思想可以看出,叔本華的思想主要是說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因為幸福太抽象了,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也存在著不同。

    結合上文對叔本華的個人簡介以及他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我嘗試淺析這句話的含義。

    一個人要學會享受孤獨,從孤獨中獲取快樂

    可能在大家看來孤獨的人並不會快樂,長此以往可能會得病。但在叔本華看來,孤獨並不可怕,反而是人生的常態,也是獲得快樂的源泉。這句話出自《人生的智慧》。

    你可以這樣理解,當你在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你並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尤其是和女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她們非常擅長覺察到人的微妙情緒變化,稍有說話不當的地方,女孩子就會生氣。這也是很多男孩子一開始和女孩子接觸的時候,總感覺摸不到女孩子心思的地方。所以呀,你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完全的成為自己,獲得真正自由。只有這個時候你才能徹底地感覺自己內心的安靜。也許有些人開始反對了,不會呀,我感覺還是有伴侶陪著我好。但其實,人內心當中一個核心的東西,你的一些想法和全部的品性,是不可能有一個人完完全全百分百了解你的,從這個角度考慮,每個人歸根到底都是孤獨的。

    因此,叔本華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要從自身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哪怕這個價值在別人看起來毫不起眼,猶如塵土一般。

  • 14 # 張釋澤

    世間萬物都有生滅法,自然規律,有出生就有滅亡,看淡物質生活,不要執著有多少物質生活才是最美的,無論有多富有,到最後還是一無所有,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正確的辛勤勞作,心態決定命運,富有了也不嬌蠻,貧窮也不氣餒,該您有的跑不了,不該您有的強求不得,富有了助人為樂,也是幸福,自己也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透過服務大家得來的幸福,珍惜這個過程,才會懂得感恩。沒有人事物發展,自己也不會富有,所有的富有都來自於民,用於民,開始空手來,最後空手走

    ,入土為安,時間久了腐爛變質,塵歸塵土歸土,迴歸大自然,滋養萬物

  • 15 # 茵陳讀書會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我其實不太把他當哲學,我覺得並不是什麼理性思辨。

    我一直覺得跟他一生的經歷息息相關,是種主觀主義抱怨,他不快樂,父母不同意他棄商從文,理想被壓抑,很痛苦,思想得不到認可,也痛苦,從小家境優渥成績優異的他多驕傲自負,敢叫板當時極富盛名的黑格爾,還跟人家同一時間開課,結果聽課者寥寥無幾,又痛苦,就沒什麼開心事兒。所以他覺得人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的。

    到老了,他開始佛性了,沒事,沒人贊同我的哲學思想也沒關係,我即使變成塵土也沒什麼,塵土也非常重要,他還說自身具有非凡思想的人,是不需要與別人擁擠在一塊的。

    這就跟中國古時候大多數懷才不遇的詩人一樣,一邊感嘆謫仙一樣的自己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一邊自我救贖,算了算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古來聖賢皆寂寞。

    你品,你細品,是不是一模一樣?

  • 16 # 烏托邦遇上桃花源

    多方面的,其中一種是看法,別人眼中的我,與自己眼中的我。在別人的眼中,我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不存在,地球一樣轉。但是任何事物都又在某種特定規律中,塵歸塵,土歸土,沒有土的化萬物,哪有萬物生的理由……

  • 17 # 大嘴玉

    都會變成土最後散發掉。叔本華明知道事情的結果還在給自己鼓氣屬於陽光心態。就如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人知道活著沒意思,動物不知道活著沒意思,活著。

  • 18 # 花間流風

    我即使變成塵土也沒什麼,塵土也非常重要。恕筆者閱讀資料有限,筆者並未在叔本華的相關著作中看到,也未在叔本華相關著作的翻譯中看到。

    但就叔本華的思想觀點來論,可以引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話。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叔本華本身的思想是什麼樣的?相關考據其實非常豐富,這裡就不做累絮了。尼采透過對叔本華思想的追思和表述,表達了尼采自身無法直接敘述,又難以探討的社會問題。尼采透過對叔本華的引用,開闢了探討此社會問題的途徑。

    作者的提問與尼采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引起了相關的話題。

    就這個話題本身而言,問的其實是生命的意義。本人淺顯的理解認為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或者可以這樣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前一個活著表述了個人的理想。後一個活著表述了對人類的追求。

  • 19 # john152024819

    不知道叔本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句話。

    從字面看,“變成塵土”是我要變還是要我變?

    是變成別的也沒什麼嗎?比如,我即使變成樹也沒什麼,因為樹也非常重要。

    對於這樣的大家,我不願意認為他說這話是故弄玄虛。

  • 20 # 戲精賞劇

    重要或者不重要都是自我意識,全球70多億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就是自我意識,你在乎別人的意識嗎?對不起你不在乎,你在乎自己的意識 試想想每天清晨起床你在想什麼,每天你在幹什麼,釋迦摩尼只有一個,為普度眾生,其他統統活在自己的意識裡,在別人眼裡沒有重要或不重要。自己才最重要,不管你變成什麼,哪怕是塵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20多歲的年紀,究竟有多少人能不依靠家庭娶到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