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物志
-
2 # 思雨yp
孩子不喜歡不恩愛的父母,天天爭吵,會讓孩子很煩惱,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溫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
孩子也不喜歡說話不算話的父母 ,答應孩子的事情就應該做到;
孩子也不喜歡嘮嘮叨叨的父母,關心孩子多以行動來表達;
孩子也不喜歡脾氣暴躁的父母,請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有什麼話請放下怒氣好好說;
孩子也不喜歡整天都見不上影的父母,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工作再忙,也應該抽點時間陪孩子長大。
-
3 # 嘻哈百年
如果想客觀的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就是說只有回憶一下我們自己小時候才能得出準確的答案。
其實現在想起來我們就會找到問題的根源,主要因為我們的家長沒有找到一個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有人說那時候比較落後,不像現在有如此多的新聞媒介,獲取教育知識的方式幾乎為零,甚至家長們都不知道什麼叫家庭教育,而且那個年代也很少有人強調這個問題。
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這代人可以算是趕上好時候了吧?各種教育方式令人應接不暇,為什麼大部分孩子還像我們當年那樣每天都要被父母嘮叨呢?說一千道一萬,還是不懂得與孩子交流。
好的家長會認真思考,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以他們就能很好的與家長交流。就算把這部分家長送回到五十年前,他們還是要比那些普通家長強。
比如,你想讓孩子快點走,怎麼跟孩子說?一般家長就會說:你真肉、真墨跡,快點走!但聰明的家長不會這麼說。他會說:咱倆比賽,看誰先到家。這就是差距。
所以說,每個做家長的都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讓自己說話不再嘮叨,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孩子。
-
4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所有的孩子最有發言權,他們的答案才是最契合題意的。
在孩子心裡,最不喜歡的就是不肯花時間和精力陪伴他們的爸爸媽媽。那些天天以忙為藉口的父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天是用心陪伴過孩子的,要說真的能一年忙到頭抽不出來時間,那是假的。節假日期間,打牌、走親訪友、刷朋友圈……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了別處,可就是沒有一點時間是留給孩子的。在朋友圈,一個個都是慈愛的爸爸媽媽,一口一個寶貝的,現實中可能孩子的生日都不記得;和孩子一起玩,常常拍照以後就自顧自玩;孩子提出互動遊戲的要求,硬生生地打斷,甚至不耐煩地吼叫……這樣的父母親,沒有孩子會喜歡。
給不了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天天不是吵鬧,就是打架,這是孩子的悲哀,談不上喜歡,如果可以選擇,估計孩子會馬上放棄這樣的父母親。
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親的引導非常重要,將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所以,請不要做那個讓孩子討厭的爸爸媽媽,努力學習,做一個和孩子共同進步的好爸爸、好媽媽。
-
5 # 二蛋的變美日記
感受不到愛和關心,缺少陪伴,這些對孩子的影響還是蠻大的,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很重要。
如果說不喜歡,大概不喜歡不能溝通的父母吧!孩子的想法和出發點和大人總是會有些不同,如果以大人的思路去想孩子,很容易冤枉她們,也可能會遏制住他們的某些小天賦,更建議大家可以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思考。
-
6 # 那抹火焰藍
看別人都可以得到的,自己父母卻什麼都給不了!除了給不了,還天天給我們負能量!
作為孩子,我們最喜歡充滿正能量的爸爸媽媽,充滿負能量的爸爸媽媽真的讓我們這些孩子這麼頭痛。
曾經上學的時候,每天除了上學還要關心家裡,爸爸媽媽是不是和諧!原本打個電話回家是為了跟爸媽聊聊生活,但是爸爸媽媽不到沒有時間聽我聊天,我還要耐心的聽他們抱怨生活,抱怨彼此!
有的時候很無奈,卻也沒有辦法拒絕!只想說不能給孩子物質的條件,那就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正能量!不要給他負能量和不必要的負擔!
彈簧拉直以後就沒有彈性了,回覆不了原狀態了!
-
7 # 貼心媽媽
孩子最不喜歡總是嘮叨,不許幹這,不許幹那的父母。媽媽帶著寶寶逛街,偶然間路過一間寵物店,孩子希望媽媽停下腳步,陪自己看一會兒籠子裡可愛的小貓小狗。媽媽拉著寶寶就往前走,孩子還在不斷回頭瞅上幾眼。孩子都有喜歡動物的天性,陪孩子看一會兒,其實也耽誤不了多長時間。寶寶在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只要是對孩子有益的,家長不要,隨意打斷孩子。
-
8 # 欣爸資訊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不正確,應該是孩子不喜歡父母的那些行為和語言。
孩子喜歡自的父母,這是天生的,從在媽媽肚子裡時,就開始和媽媽建立聯結,這種聯結是不可分開的。從出生到成人,孩子一直離不開父母,無論孩子多麼叛逆,通常談到親情孩子也會有切身感受,特別是他們遇到困難時,需要幫助時。愛是孩子生存的必須品。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是有爭議的。
孩子之所以不喜歡父母的某些語言和行為,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到很好的和孩子聯結,是父母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打壓了孩子愛。個人認為,與其說孩子有問題不如從家長角度找找問題。因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是家長沒有讓孩子自己書寫好。
我們的父母常見的方式是:
1、吼叫。我時常看到父母著急的對孩子吼叫,其實我相信家長也不明白為什吼叫,因為你生氣無非是想阻止孩子的某些行為,但只有吼叫這一種方法嗎?我想不是。
2、拒絕。家長有拒絕孩子的權利,但同時孩子也有拒絕家長的權利,我們通常忘記了後者。我們通常都打著為孩子著想的旗號,拒絕孩子要求,當我們坐下來靜靜想一想的時候會發現,有些事情,是可以答應孩子的,只是由於你的擔心而拒絕了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同時,當孩子拒絕我們的時候,你會感覺權利受到了威脅,甚至對孩子進行打壓,讓孩子陷入兩難之地。於此這番痛苦,何不正確自己觀點,與孩子同權呢?
3、偽傾聽。為什麼用這個詞呢?有很多家長都在做這樣的事情,當孩子遇到問題需要你和他討論時,大人們會“幫助”孩子——給孩子選擇,然後如果孩子選擇不是出於你的本意那個會說,若你這樣做,你就會怎樣怎樣。我想說的是,孩子沒做呢,你怎麼就知道一定會是你想的那樣呢?我們一方面在傾聽孩子,但我們真的傾聽到孩子的內心了嗎?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只是要你傾聽,還是需要你的建議,往往我們沒有搞清楚就忙於給孩子一個看似合理的答案。
4、偽溝通。很多家長都是感覺自己站在和孩子一樣高度公平對待,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比如,你答應孩子外出吃飯並讓孩子自己決定吃什麼,當孩子無法確定吃什麼或者給出的答案超出你的想象時,你會怎樣做呢? 一方面,你會說,我給你選擇了,你又不知道。我想說的是,孩子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並不是給予的,選擇的能力是從小孩子就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以前你不讓孩子選擇,現在突然讓他選擇,與其說是權利不如說是痛苦。另一方面,若孩子真的做出了選擇,必須選擇吃冰激凌當晚飯,你又是否會同意呢?你真的是尊重他的嗎?你真的嫩讓他感覺到你尊重他麼?你真的會和他一起去以冰激凌當做晚飯吃嗎?個人認為,若真的是尊重他,就幫助他,哪怕他的選擇是錯了,而且試過以後才知道結果啊!
以上簡單舉了幾個例子,當然對於打罵孩子這種違法的事情我就不多說了。
最後,不是孩子家長做了什麼讓孩子討厭而是家長沒有贏得孩子的喜愛。從一開始也許家長就輸了。。。。。
-
9 # 媽媽密斯
我覺得孩子最不喜歡的父母,莫過於愛嘮叨的父母,和愛把自己和別的小夥伴比較的父母,因為記得我小時候每當父母對我嘮叨和比較的時候,就會很反感。
而如今我也已為人母,也很注意不對孩子嘮叨,就事論事,孩子犯了錯不把與之相關不相關的各種事情拿出來教育他一番。如果孩子想看動畫片,提前約定好就看一集,看的時候就讓他專心看,不打擾,一集結束就關掉,經常這樣做,孩子是能接受的,不用一遍遍的催促他不要看了、看多了毀眼鏡之類的。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自己孩子的某些好的方面,在別人那裡也會認為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應該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優勢,並將之發揚光大。即使看到別人家孩子更好的地方,也默默的藏在心裡,不要拿出來比較,說給孩子聽,潛移默化的幫孩子把短板補上,才是上策。
-
10 # 壹父母
回想下我們自己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什麼,現在我們的孩子就不喜歡什麼。
每個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喜愛上的偏好,但最不喜歡的父母可能都包含以下幾方面:
指責型的父母。
有的父母不論大事小事都愛批評孩子,把指責當成家庭便飯。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從小就很叛逆,對父母心懷怨恨。長大了也很可能是指責型的人,一方面指責父母,一方面在外面人際關係困難重重。
消極悲觀的父母
如果父母有一方很消極悲觀,凡事都往不好的方向思考和引導孩子,就會讓孩子感覺父母很無能,另一方面也感覺生活很無助。尤其是當面對困難的時候,正是需要父母用心陪伴與開導,並一起度過難關的時候。如果父母只能抱怨,那麼對孩子來說,可能一生都會感覺到一種無力。
講道理,凡事正確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愛講道理,好像不講道理就不能體現出父母的權威性。永遠是一幅為人師長的樣子,而且說的話永遠都正確。孩子喜歡被尊重的感覺,能夠與他平等溝通,而不是被教育的地位。如果只會講道理,那孩子長大肯定會逐漸與父母分開,不想跟父母做深入的溝通。因為父母永遠是正確的。
說一套、做一套的父母
這類父母也很多。對孩子是一套標準,對自己是另一套標準。比如飯菜上來了,孩子有什麼事情都必須馬上來吃飯,而自己如果有事情,就說過一會再來。這樣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容易給他造成混亂,不知道要聽從那套標準。這也不利於制定家庭規則,因為父母做不到以身作則,所有的規則就形同虛設。
-
11 # wertyuuuii
孩子最不喜歡的是什麼事都限制他的父母,比如:不讓他玩遊戲,,不讓他夜裡捧著手機不睡覺,不想學習非逼他學。不想上學非逼著他上。想做孩子喜歡的父母,就得他要星星,你就得想方設法給他摘,他想要月亮不能給他太陽。
-
12 # 寶貝觀察
動不動就發脾氣大吼的父母誰也不愛親近,有暴力行為就更不用說了。
一件事念幾萬遍的也是吵
還有不尊重孩子,老是強勢干涉孩子的個人世界和交友,逼迫孩子學習的父母,也不會招孩子喜歡。
父母私生活混亂,會讓懂事了的孩子感覺在人前抬不起頭來。
不過父母終歸是父母,孩子心裡多不滿,最後只要父母低頭,大部分都是隨即就原諒父母了。
-
13 # 萌媽tifa
換個角度,我要是孩子,我不喜歡這樣的父母:
1.嘮叨我覺得大人都不喜歡嘮嘮叨叨的父母,更何況小孩呢。大人說話絮絮叨叨的,說不到重點,真的很煩!
2.自己忙,不理我有那麼多忙的嗎?把我帶到這個世界,然後不理我。。那請不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來!我想跟父母說:親子陪伴很重要!
3.帶我吃飯館,不給我做飯做頓飯很難嗎?下館子乾淨嗎?高大上的餐廳可以去,但也不能老去是不是?我也想吃媽媽做的西紅柿雞蛋麵!
4.動不動就說,你這個也不會啊,否定我的。誰被否定都不開心,越鼓勵孩子,孩子越有自信。就這麼簡單!
-
14 # 空十年育兒說
【孩子最不喜歡忽略自己的父母】
1、家庭冷暴力之所以冷,是讓人體會到了孤獨、被漠視。同樣,得不到父母迴應,是孩子最無助最可怕的一種體驗。
2、小時候對父母說不清道不明的憤怒,在有了孩子以後,會變得越來越清晰。當孩子天真的表達,“媽媽,你看著我”,“媽媽,你陪我玩”,“媽媽,你跟我說話”........這時候,你才能發現隱藏久遠的那點兒對自己父母的願望,竟然只是如此簡單,又從未被滿足。
3、長期不被關注的孩子,會透過各種好的或者壞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而往往,壞的行為更能激起父母的管教慾望,承受父母的憤怒,也好過不被父母看見,於是,就會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青少年出現。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感受父母的愛,和目光。
4、所以,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不成為被孩子討厭的父母。我們該怎麼做呢,那就放下手機,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來,一心一意的陪孩子玩耍,哪怕只有十幾分鍾,孩子也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共勉吧~
-
15 # 優長
作為父母,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瞭解自己,除非他們不討厭他們。因此,許多父母經常強調自己的孩子:“我為您做這件事”。儘管有時孩子不理解,但這反映了父母尋求孩子身份的熱情。很多父母說,我捨不得吃穿,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為什麼孩子一點也不爭氣,成績不行,也不懂得感恩。說到底,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場艱難的征程,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對,累死也教不出好孩子。
下面幾種父母,孩子最不喜歡,付出越多越失敗。
什麼都不管的父母
甩手父母往往比較忙,很少有時間關注孩子。這樣長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做什麼都沒有動力,因為孩子內心感受是父母的工作很重要,他在父母心中是不重要的。這樣的孩子不會遵從父母的要求,連父母說什麼,他們都不會聽。
老是和別人比的父母
大多數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隔壁的小強成績門門優秀,他媽在我面前不知誇了多少遍了,你再看看你,每次都原地踏步!” “看看你們班班長,人長得秀氣,還會唱歌跳舞,家長會上給人家爸爸多長臉啊,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隨著孩子的成長與日俱增,父母希望孩子能優秀,同時也能讓自己在別人家的家長面前挺直腰板。對比本身可以是一種激勵,承認別人的優秀,看到自己的不足,知“恥”而後勇。但當對比變成了攀比或者更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模板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會適得其反了。
每個孩子的天賦秉性,成長環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自然在學習成績,興趣特長方面會有高有低,有所差異。孩子不優秀,父母不能單指責他們,而是要學習正確的管教方式,多看到自己孩子的進步,鼓勵自己的孩子成長,遇到問題父母和孩子一同面對。
其次,孩子之間的比拼,就是家長間的比拼。父母想要教出優秀的孩子,自己也要不斷提升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孩子間有些差距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抹去,但父母可以改變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慢慢變優秀。
抓住機會時罵的父母
在許多孩子看來,那種不加選擇地責罵而抓住機會的父親是最可惡的。因為孩子也有尊嚴和容顏,所以父母不理會他們,經常在公共場合罵他們。即使這是有道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還是完全聽不見的:他們只記得父母的屈辱,並可能在他們的心中埋下怨恨的種子,這以後會變得自卑或不感恩。人民之心。
強迫孩子完美無瑕的父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所以從小就嚴厲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事事要做得好做得完美,只要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或者有什麼不好的舉動就馬上批評他,想從根源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孩子也有犯錯誤的權利,如果爸爸媽媽一直盯緊孩子,要求太嚴格,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更不用說讓孩子健康成長了。其實,如果孩子犯了無傷大雅的小錯,爸爸媽媽大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嚐到事情的後果,以後自然而然就不會再犯錯了。
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想伸手抓飯吃的時候,媽媽沉住氣,不要立刻制止他,讓孩子看到抓飯的後果就是把飯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飽,那麼他以後就會乖乖地用勺子吃飯啦。然後在平時的聊天中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引導他,告訴他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錯誤拿出來分析,幫他改正壞習慣就好了。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優秀,能理解自己,最起碼不要恨自己。父母的吼叫,對比,命令及嘮叨式的教育,對孩子來說還是很難接受的。教育孩子還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選擇他們能接受的且對他們有利的方法。
-
16 # 你就是我美的期待
說實話,我還小的時候我非常不喜歡你爸媽拿我和別人比較,雖然他們的初衷就是希望我可以變的很優秀有聰明,但是每次考試我都得非常努力努力,怕哪裡做的不好比不上別人,爸媽總喜歡拿我和別的孩子比,比考試成績,比考上的學校。各種比較,很累。
長大了還是一樣,想和天下的父母說,雖然說你們都希望我們好,但是也希望你們理解下我們。
-
17 # 淘兒學
此前,一家媒體針對“孩子最反感父母哪一行為”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嘮叨”排行第一。
孩子最反感的六種嘮叨方式:
1、命令式嘮叨
在和孩子對話時,父母常常會直接給孩子下達指令,催促他去完成什麼事。但如果一個人接受某種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會引起他心理上的厭倦和反抗,使他的行為朝相反的方向發展。
每次吃飯前,父母都會嘮叨一句“要洗完手才能吃飯”。父母的本意或許只是想讓孩子知道飯前洗手,但因為說話方式不友好和反覆嘮叨,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這種命令式的嘮叨太過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父母可以透過改變說話方式來減輕孩子的反感,比如吃飯前說一句“你洗手了嗎”效果比“洗完手才能吃飯”要好得多。
2、過分關心式嘮叨
父母關心孩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過度的關心反而會成為孩子的負擔。事實上,過分關心式的嘮叨不過是打著“關心”的旗號,做著傷害孩子的事。
這樣的嘮叨實質上是不相信孩子,不認為孩子有能力能把事情做好。久而久之,這種嘮叨和不放心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反正爸媽會提醒我甚至會幫我做的,我不用管”。
此外,過分關心式嘮叨下,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習慣性模糊聽覺”,雖然他在聽,但是根本不往心裡去,更體會不大到你的良苦用心。
3、毫無顧忌式嘮叨
父母在眾人或熟人面前抱怨孩子,暴露孩子的私隱,將孩子的糗事告訴他人,甚至以孩子的糗事為樂,絲毫沒有顧忌孩子的委屈和尷尬。
這種嘮叨實際上是不負責任的,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惡意”會慢慢滋養孩子內心的自卑,懦弱,甚至對父母的“恨意”。
4、負能量式嘮叨
很多時候,父母會因為自己心裡煩悶或者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而嘮嘮叨叨宣洩自己的負能量情緒。在這嘮叨裡,埋怨和指責往往佔據了大部分,真正有用的話卻沒幾句。
生活中,沒有人會喜歡負能量,再小的孩子也不例外。長期處於負能量式的嘮叨裡,人人都會產生厭煩、牴觸情緒,成人況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
負能量式嘮叨下培養出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足,專注力不夠,思想消極悲觀。
5、批評式嘮叨
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教授指出,批評是一種負強化法,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結果只能是“家長出了氣、孩子不服氣”,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批評式嘮叨生硬、嚴厲,結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彈力越大,越對著幹。最後父母筋疲力盡,卻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其實,批評未必要義正辭嚴,未必要話中帶刺,更不能以洩憤為目的諷刺挖苦、翻舊賬、算總賬。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使孩子丟棄壞毛病,養成好習慣。批評式嘮叨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靈傷害。
6、慣性式嘮叨
“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二胎家庭慣性式嘮叨。
父母用原本固有的思維來對待孩子,時常沒耐心聽孩子說話,打斷孩子說話。尤其是每當孩子出了問題或者闖禍後,聽不得孩子解釋,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維來判斷孩子的對錯。
事實上,長期慣性式嘮叨會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自信心也會受到傷害。其次,孩子對父母也會逐漸失去信任,嚴重的會自我封閉,不再和父母交流。
想要成為優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學會“閉嘴”。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事事都能順著自己的心意無可厚非,但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而父母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
沒完沒了的嘮叨,只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家長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學會尊重孩子,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談話指導孩子。
-
18 # 飯飯媽媽育兒
杞人憂天型別
這種型別的媽媽往往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喜歡管教孩子,在愛嘮叨之餘還特別喜歡抱怨,認為自己對孩子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然而孩子不但不感激自己,反而對自己更加的討厭和憎惡。其實這種媽媽往往是沒有掌握好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自己管教孩子的方式也有可能會出現偏差,因此才會惡化親子之間的關係。
攀比心強的型別
這種型別的媽媽也就是孩子們眼中的所謂別人家的媽媽,而她們所羨慕的孩子往往是別人家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在她們的心目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往往比自己家孩子要好上好多倍,而一些自己孩子的缺點會因為自己跟孩子的熟悉而被放大,對於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也會進行放大,從而形成一種心理落差,既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對於媽媽來說也是一種特別大的打擊。
小題大做型別
這種型別的媽媽往往性格都較為耿直,對於事情處理也較為暴躁,正是因為這種暴躁的性格才會讓孩子距離自己越來越遠,對於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會一直揪住不放。孩子最討厭的就是這種將小題大做的人,而這種媽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大有人在。
管天管地的型別
這種型別的媽媽跟愛嘮叨的媽媽完全不一樣,她們喜歡在各種各樣行為上控制孩子,甚至有很強烈的管理慾望,對於孩子的一切行為都要要求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這種嚴格的管理往往會讓孩子起一種逆反心理。
“不修邊幅”的媽媽
有很多媽媽在自己結婚生了孩子以後就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而這樣的一些樣子被自己的孩子看到之後,可能會認為媽媽沒有給自己起到榜樣的作用,從而對自己的媽媽內心產生一種牴觸或者瞧不起的感覺。這種感覺也是不利於親子關係建立的。如果你不幸就是這5種媽媽型別當中的一個,請你一定要適當的調整自己的行為,甚至改變自己對於孩子與父母之間關係的看法,從而拉近兩個人的關係。
回覆列表
做父母不容易,一生為孩子艱辛跋涉、投入熱切的希冀,以全部的愛來供養,可孩子竟然還不領情,難免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這麼省心呢!
父母卻不知道在他們羨慕著別人家孩子的時候,他們的孩子也可能在羨慕著別人的父母。那什麼樣的父母才是孩子所驕傲信賴的呢,我們不妨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1、關於爭吵
人難免會控制不住情緒,日常生活中,夫妻吵架不少見,可怕的是有些父母習慣表達分歧和衝突,而從不直接表達愛、理解和欣賞,讓孩子常常惶恐無助,甚至覺得父母根本不愛自己。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全心全意地愛著你的愛人。
2、關於信用
“兒子,只要這次考試考到xxx名,我就帶你去xxx地玩”,信誓旦旦給出的承諾總是那麼輕易被工作應酬推翻。孩子從小被父母教育:“做人要誠實,守信用,不能騙人”,父母卻習慣性出爾反爾,又怎麼能讓他們信服呢?
3、關於面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事業、也不是父母填補遺憾和踐行夢想的工具。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一件事情,他們對孩子的高要求更多是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和他人攀比,而不是單純地為孩子好。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愛面子勝於孩子是極為自私的。
4、關於比較
每個小孩從小就有個天敵:他成績優秀,回回能考第一;他多才多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他性格乖巧,人見人愛花見花開……這個天敵有個大家都熟悉的名字,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盲目地攀比和追趕,只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卑的種子。
5、關於包辦
父母包辦一切,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們刻意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塑造孩子,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不管父母的安排多麼完美,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他們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根本不是在為自己而活。
6、關於自由
鳥兒被囚禁在籠子,簡直是徒長了會飛翔的翅膀。爸爸媽媽們對孩子嚴格管教,總是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什麼都幫助孩子決定,從來不聽孩子要什麼。孩子失去自主權,無異於喪失自由的鳥兒。
7、關於嘮叨
孩子不願意和你聊天,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父母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太能說”了。只有家長學會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理解,才會更樂意開啟心扉和家長交流互動。
8、關於批評
不要以為愛就可以隨意傷害,父母將孩子作為情緒的發洩口,隨意辱罵,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可能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一時辱罵爽,家長一句“你好笨!”“真沒用!”可能就罵掉了孩子整個人生。
9、關於學習
作業、背書、補習班填滿孩子的日常,他們在學習中疲於奔命。看著孩子們憔悴的臉龐,甚至昏昏入睡的疲憊模樣,你會知道他們一點都不快樂。
孩子對父母也有要求
美國學者尼赫茨為了弄清孩子對自己的父母有什麼要求,曾對10萬個孩子進行調查,其中10條要求被反覆提到。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2.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
3.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4.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
5.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儘量答覆。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9.注意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10條要求中顯著突出了理解與尊重的重要性,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自我意識增強,對家長的約束和管教也不像小時候那樣絕對服從,那孩子還是不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你,願意與你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就在於平時家長能否很好地尊重理解孩子了。
相信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愛也是要講究方法和尺度,如果你給孩子的愛恰恰是孩子需要的,那便是最好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