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王教授談健康

    但並不是所有種類的腸息肉都會變成腸癌。腸息肉變成腸癌的危險性取決於所患腸息肉的病理組織生物學特性。那麼什麼樣的腸息肉容易癌變而成腸癌呢?

    按照腸息肉癌變的危險性可以將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

    一、非腫瘤性腸息肉:分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大多由於反覆慢性炎症引起,其中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不會癌變,所以危險性小;錯構瘤性息肉有極少一部分可以癌變。

    二、腫瘤性腸息肉:也就是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見的息肉,病理上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又稱為乳頭狀腺瘤)、管狀絨毛狀混合腺瘤。腺瘤性腸息肉可以癌變。其生物學行為是含有絨毛越多的腺瘤就越容易癌變,所以,從這方面來看絨毛狀腺瘤最危險,它是導致腸癌的元兇。的確它要惡變成腸癌僅僅需要3步:腺瘤——異性增生——腸癌。

    在此建議,只要腸鏡見到的腸息肉都要做切除,這是因為我們做腸鏡之前不可能對腸息肉進行定性(做腺瘤病理檢查),所以對其良惡性無法判斷,只要見到就切除是安全的,必要時做腸黏膜下剝離術(ESD)。注意對腸鏡切除的所有息肉都要做手術後病理檢查,以確定性質。

    患有腸息肉的病人要定期、嚴密腸鏡隨診。對絨毛狀腺瘤建議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連續3年正常,可改成每5年查一次腸鏡。對40以上的人,應該每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以策安全。

  • 2 # 腫瘤專家姜爭

    不一定。

    腸息肉型別有很多,大多數結腸癌都是由結腸腺瘤癌變而來的,當然也不是所有腺瘤都會癌變,只要在發現息肉早期切除後,定期監測,是不會發展成腸癌的。

    腸息肉大小形態不一,從幾毫米到數釐米,數量也是從1個到數個不等,可以在結直腸任何部位生長,其中以結腸和直腸息肉較為多見。

    大部分腸息肉無明顯異常不適,多在體檢時發現,部分人會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瀉等不適。

    哪些型別的腸息肉會發生癌變?

    腸息肉是指腸道粘膜表面凸出到腸腔內的息肉狀病變,未病理前統稱為腸息肉,病理後常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鋸齒狀腺瘤等等。

    1、非腫瘤性息肉

    癌變率較低,一般不會出現癌變,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綜合徵等)、淋巴性息肉等,對於增生性息肉,如果體積較大放任不管的話,可能會發展為鋸齒狀腺瘤,繼而出現癌變。

    2、腫瘤性息肉

    癌變率較高,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包括早期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及杵狀-微腺管腺瘤等,其中管狀腺瘤發病率較高,從癌變率來說,無蒂腺瘤癌變率高於有蒂腺瘤,腺瘤體積越大癌變率越高,腺瘤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

    如果息肉直徑大於1cm、絨毛成分超過25%且伴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則屬於高危腺瘤。

    3、腸息肉病

    癌變率較高,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好發於青年,大多在青春期時會出現腹瀉、腹痛、便血等臨床症狀,可在腸道內發現成百上千顆息肉,腸鏡下觀察息肉有大有小,且密集排列,多數有蒂,組織學型別以管狀腺瘤多見,和遺傳有一定關係,如父母一方患有此病,有50%的機率會遺傳給子女,如果不及時治療,40歲左右無一例外會出現癌變。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最好切除。

    大多數腸息肉未病理前,都無法明確判定良性惡性,一切診斷都只是猜測,病理後如果是腺瘤性息肉、鋸齒狀腺瘤,不用多說一定要切除,如果放任不管,隨著息肉增大癌變率也會升高。

    若病理後是增生性息肉,也建議切除,如增生性息肉體積較大、破潰出血,時間一長也會發生癌變;若是炎症性息肉,可保守治療,用藥後會自行消失。

    對於家族腺瘤性息肉病,應及時手術,常見術式有全結腸切除+迴腸直腸吻合或全大腸切除+迴腸儲袋-肛管吻合。

    但不管是炎性息肉還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後都有可能在同部位或腸道其他部位再生出不同的息肉,故建議患有腸息肉人群在息肉切除後,定期複查腸鏡,監測是否有復發或再發,早發現早切除。

    哪些人是腸息肉高危人群?

    1、一級親屬中有腸癌或腸息肉者;

    2、長期生活在腸癌高發區的40歲以上人群;

    3、有腸道腺瘤史或患有各種腸道疾病;

    4、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如喜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食物,肥胖不運動、長期精神壓抑等;

    5、長期腹瀉、便秘、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或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等。

    注:如果出現糞隱血試驗陽性,短期內突然出現便血、黏液血便、大便性狀改變、貧血、莫名消瘦等症狀要引起重視,及時做腸鏡來明確。

    最後,無論是哪種性質的腸息肉,原則上都不能姑息,一經發現要立即採取措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後需重視隨訪複查,定期檢測。

  • 3 # 臨床營養科譚濤峰主任

    結腸息肉和結腸癌的症狀也是不一樣的。結腸息肉患者會出現間斷性便血的臨床症狀。如果出現炎症感染可會出現黏液或黏液血便。位置近肛地方會有息肉脫出肛門。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而結腸癌患者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膿血便、便秘、腹瀉等臨床症狀。結腸癌晚期會出現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惡病質。相對來說,結腸癌的臨床症狀更加複雜。

  • 4 # 腫瘤剋星田耕主任

    息肉有分很多種,如果是腺瘤性息肉,那患癌的機率是90%以上。

    腸息肉是腸黏膜區域性增生形成的贅生物,分佈於腸道的各個部位,腸息肉主要分兩類:

    一是腺瘤性(腫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

    二是非腺瘤性(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該類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

    有研究表明,90%以上大腸癌是由其癌前病變——腸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的,而腸腺瘤性息肉又佔了大腸息肉總數70%以上。簡單地說,在100個得腸息肉的患者中,至少有70個人是腸腺瘤性息肉,而這70個人中,至少有63個人(90%的機率)會患癌。

    一般認為,腺瘤性息肉發展到大腸癌需要10年以上時間,在這期間,如果發現腸息肉並及時切除,就能預防腸癌。

    腸息肉有什麼治療方法?絕大多數息肉在腸鏡下可被切除,小於0.3-0.5cm的腸息肉可在腸鏡檢查同時透過活檢摘除、電熱鉗、氬氣刀點灼切除。多發性或>0.5cm的腸息肉需要住院治療,採用內鏡下息肉電凝圈套摘除、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輔以尼龍繩和鈦夾等技術進行切除,術後觀察有無發熱、腹痛、便血等表現。

    最後再說一句,檢查出腸息肉並切除後,一定要定期複查,因為腸息肉切除後容易復發,臨床上有太多患者切除了息肉後沒有定期複查,最後息肉復發,甚至發展成癌。所以,一定一定要複查!

  • 5 # 東腫結直腸陳海鵬

    不一定,這個問題問的有點絕對,腸息肉和結腸癌是兩個概念,雖然腸息肉發病率較高,且有一定機率癌變,但不是所有的型別的腸息肉都會發展為結腸癌,不要過分恐慌。

    腸息肉是指?有哪些症狀?

    腸息肉,就是指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發病率較高,屬消化科常見病,大多數腸息肉無症狀,若息肉體積較大,會出現一些症狀,如下:

    ①便血:少量出血,血附著於大便表面,不過大量出血時也可達到100-200ml,有時伴有黏液。

    ②排便習慣改變:多是直腸、乙狀結腸部位息肉,體積較大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裡急後重等症狀,有時還會出現大便變細。

    ④帶蒂息肉脫出肛門:如果是低位帶蒂的直腸息肉,有時會脫出肛門外,多被誤診為痔瘡。

    ⑤腸道外症狀:如果是單發、多發腸息肉,一般不會出現腸道外症狀,對於黑斑息肉綜合徵,較易出現口周、手足黏膜色素沉澱的情況。

    腸息肉都需要活檢嗎?

    當內鏡醫生髮現腸息肉後,會根據息肉大小、形態會做一個初步判斷,可直接內鏡下切除,或隨訪病理,或取息肉組織活檢後擇期切除,但僅憑內鏡下表現是無法判斷腸息肉病理型別的,絕大多數腸息肉都需要活檢,如果直接進行氬氣刀治療,息肉直接被燒灼無法病理。

    根據病理結果,息肉有如下分類: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是公認的癌前病變,一經發現需立即處理。

    2、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

    3、息肉病,如果在腸道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腸息肉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時,此時懷疑患者患了腸息肉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綜合徵等。

    腸息肉摘除後,可以防止其復發?

    有一定機率可以,因腸息肉的病因目前暫不明確,多認為和飲食、不良生活習慣、遺傳等有關,找不到明確病因,也就無從預防,不能保證它一定不復發或新發,但對於不同型別的腸息肉,復發風險是有差異的,日常也可以透過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定期腸鏡篩查,來做到早發現早摘除。

    腸息肉切除後複查頻率,要看息肉型別,如果是非腫瘤性息肉,幾乎不癌變,切除後1-2年複查一次,問題不大,如果無新發,可每3-5年複查一次,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後要增加複查頻率,術後6-12個月需複查一次,可能會再發或新發,如果無異常,之後可每1-2年複查一次。

  • 6 # 老劉談胃腸

    先說說什麼是腸息肉

    腸息肉是腸黏膜過度增生形成凸入腸道的贅生物。通俗地說,就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

    腸息肉以大腸最為多見,尤以直腸及乙狀結腸為甚,其大小直徑可自2毫米至20毫米以上不等。內鏡下根據息肉外觀可分為:菜花樣息肉,乳頭狀息肉,橋狀息肉,廣基息肉,帶蒂息肉等。病理活檢又分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錯構瘤型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見的一種,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三種。腸息肉很常見,估計每4個人中就有1人有腸息肉,而男性比女性更常見。

    為什麼說腸息肉和腸癌關係密切

    腸息肉可以分為非腫瘤性和腫瘤性息肉兩種,其中腫瘤性息肉佔70%~80%。非腫瘤性息肉主要由增生性息肉和炎症引起的息肉,通常不會變成惡性腫瘤。而腫瘤性息肉常見的是腺瘤樣息肉,如果不治療,幾年後約有10%的機率發展為腸癌。統計表明,80%的大腸癌都是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的。腸息肉和腸癌關係特別密切,腸癌高發,腸息肉也是高發的,比如說在美國腸息肉和腸癌都是高發的,非洲國家有可能是腸息肉和腸癌是低發的,但是非洲國家的這些移民,移民到歐洲國家之後,下一代,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什麼腸息肉容易癌變

    腸息肉的癌變率與息肉的組織型別、大小、部位以及年齡等因素有關。

    通常來說,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較高,腺瘤大於2釐米,癌變率就大於50%。如果息肉體積較大,不帶蒂的息肉,息肉呈多發性,息肉形態扁平,或者呈現分葉狀的四類狀態的息肉癌變可能性較大。

    從部位看:直腸和乙狀結腸腺瘤發病率和癌變率最高,橫結腸最低。

    從大小看:1釐米以下的腺瘤癌變率為1%-2%,1~2釐米的腺瘤癌變率為10%~20%,2釐米以上的腺瘤癌變率為30%~60%。

    從單發還是多發看:單發的癌變率為20%~30%,多發的癌變率為30%~80%。

    從年齡看:40~60歲的息肉癌變率為10%~20%,60~69歲癌變率為15%~25%,70歲以上的癌變率為>30%,80歲以上為>50%。

    從病理型別看:癌變率分別為管狀腺瘤的2%~6%,絨毛管狀腺瘤10%~30%,絨毛腺瘤20%~50%。

    一般腸息肉發生癌變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

    發現腸息肉應該怎麼辦

    一般來說對於腸息肉的處理原則是一旦發現,即刻在腸鏡下切除。

    腺瘤性息肉中的絨毛狀腺瘤發生癌變可能很大,如果不治療,百分之百會癌變。因此,一旦病理檢查發現該息肉是絨毛狀腺瘤,必須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與遺傳有重要關係的疾病,屬癌前病變,如果不做任何治療,發展成大腸癌的風險很高,也必須積極切除。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結腸息肉,一旦發現,患者都不可掉以輕心,應採取治療措施,或者定期複查,密切注意病變動態。對於較大息肉引起梗阻或不適合內鏡摘除,以及息肉惡變伴蒂部有浸潤或不能確診癌浸潤深度者應做外科切除術。

    腸息肉摘除後,也不能高枕無憂,這是因為腺瘤性息肉切除後再生、復發的機率較高,同時多發性息肉容易漏診,息肉切除後需要密切隨訪複查。

    對於單發性息肉切除術後,第一年隨訪複查腸鏡一次。如果複查沒有發現腸息肉,以後每3年複查腸鏡一次。

  • 7 # 普外科李家大夫

    70%左右的結腸癌是由結腸息肉演變而來的,但結腸息肉並不是癌,它是良性佔位性病變!嚴格意義上來說,結腸息肉是結腸癌的癌前疾病。如下所示: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明白,結腸息肉只是成為結腸癌中的階段性病變過程之一。

    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結腸鏡檢查早期發現並及時切除結腸息肉,則結腸息肉是完全沒有機會演變為結腸癌了。

    從另一角度來說,即使早期發現了結腸息肉,如果患者仍然無動於中,任由其發展,則按自然病程進展,10-15年後,約有30%的結腸息肉就有可能進展為結腸癌。

    當然,即使沒有結腸息肉,患者也有可能因有以下腸癌高危因素,成為結腸癌。所以,也不能掉於輕心。

    1、有腸癌相關遺傳因素的人:比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庭史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得結腸息肉並自然進展為結腸癌的機率幾乎是100%,並且平均年齡為39歲。而有遺傳性非息肉病結直腸癌家庭史或有腸癌家族史的人。一樣是腸癌的高發人群。

    2、環境與生活習慣因素也是導致腸癌高發的因素:比如:高脂飲食與低纖維素飲食的人非常容易得腸癌。另外,長期吸菸、嗜酒、肥胖、少活動、長期精神壓抑的人,也容易得腸癌。

    3、存在這些疾病因素,也容易得腸癌。比如:有炎症性腸病; 有大便隱血陽性、慢性腹瀉、慢性便秘、粘液血便的人,容易得腸癌。另外,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有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有盆腔放療史及本人有癌症史的人,都是腸癌的高危人群。

    4、年齡也是重要的腸癌高危因素:年齡>50歲的人,是容易得腸癌的人。

  • 8 # 營養醫師小麥姐

    當然不一定!只有家族性腸息肉會100%變成腸癌,但不可輕視的是,除炎症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不會癌變外,其他型別息肉都有癌變可能的!

    結腸癌與直腸癌一起並稱為結直腸癌,簡稱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人群發病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排第3位,死亡率排第5位。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增高,早期的腸癌可獲得良好的效果,甚至痊癒。但如果到了晚期,生存率將明顯下降,生活質量也大打折扣。得益於人群對健康體檢的重視,腸鏡檢查發現了很多患有腸息肉的群體,部分腸息肉確實是腸癌的癌前病變,需要引起大家重視。

    1.什麼是腸息肉呢?

    息肉可不是“肉”,是從黏膜表面長出來,突出到腸腔隆起樣病變組織,看起來像個“肉疙瘩”。這個名稱並不代表病理性質,也就是說它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惡性的,在性質未診斷明確前統稱為“息肉”,生活中常見的息肉還有“宮頸息肉”,“聲帶息肉”等等。

    息肉分類:

    非腫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腫瘤性息肉:也稱腺瘤性息肉。2.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展為腸癌。炎性息肉:顧名思義是由於炎症反應刺激腸上皮引起的,可繼發於任何一種炎症反應,一般沒有惡性傾向,經過藥物的規範治療可消失,不需要擔心。增生性息肉:這是最常見的非腫瘤性息肉,常常多發。由於這種息肉沒有細胞異型表現,即沒有惡性的表現,所以不需要特殊處理。3.腫瘤性息肉癌變的機率是不一樣,其中家族性腸息肉病癌變率約100%。

    腫瘤性息肉在成人大多為腺瘤,也稱腺瘤性息肉,可以分為絨毛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狀腺瘤。

    腫瘤性息肉癌變的機率不一樣的,癌變率從高到低排列順序如下:

    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約為約 50%;混合性腺瘤:癌變率約10%-30%;管狀腺瘤:約1%-5%。

    其次,除了病理分型以外,腺瘤性息肉發生癌變是跟其息肉的大小、多少、家族遺傳等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息肉越大,數目越多,癌變風險越大。

    家族性腸息肉病,癌變率約為 100%。腺瘤大於2釐米,癌變率約50%。息肉數超過3枚,癌變率增至到66.7%。4.發現腸息肉怎麼辦?

    首先,需要確定是腫瘤性還是非腫瘤性,如果是非腫則瘤性的,那就放下心來,不必杞人憂天。如果是腫瘤性息肉,那就要重視。

    怎麼確定是腫瘤性還是非腫瘤性?做病理檢查啊。做腸鏡時,操作醫生髮現腸息肉時肯定會給出這個建議的,在腸鏡下取下一點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確定息肉的性質了。

    其次,腸息肉就算是腫瘤性息肉,也無需過度擔憂。癌症其實是個慢性病,腸癌更是這樣,癌變不是突然發生的,息肉發展為癌也是需要過程的,它發展過程是這樣:

    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癌;這過程是很漫長的,一般需要5-15年時間。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適時切斷其發展路徑,就不會有以後的癌變結果。

    5.怎麼發現腸息肉?

    做腸鏡啊,腸鏡是發現腸息肉最佳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40歲以上人群,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要提早至35歲,需要每年做一次腸癌篩查,專案包括大便常規+隱血+腸鏡,就可以發現早期腸癌。

  • 9 # 藥說兒

    腸鏡檢查出來有息肉,到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就會得結直腸癌。但是腸道長了息肉,癌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有專家就說過:“每個息肉病者,任其自然發展,終會發生癌變。”所以長了腸道息肉,定期回醫院複查,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遵醫囑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些人群特別容易長腸道息肉,這與年齡和遺傳有一定的關係,做過膽囊切除術的人也比較容易長腸道息肉。還有一些人容易長腸道息肉,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如喜歡大魚大肉的飲食,不喜歡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大量的吸菸與喝酒;得了腸道炎症性疾病沒有徹底的治療等。

  • 10 # Dr趙

    這個問題提得好,非常貼近臨床和我們日常生活,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困惑,息肉一定會轉變成癌嗎?我想說的是隻有小部分有發展成癌的潛能,為啥這麼說,今天就帶大家好好聊聊結腸息肉的那點事。

    1.什麼是結腸息肉:結腸息肉是一種結腸黏膜隆起型病變,起源於粘膜上皮,是消化道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發病率逐年升高,結腸息肉起病隱匿,早期症狀不明顯,近些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無痛腸鏡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人們對腸鏡的牴觸情緒,腸息肉檢出率也越來越高,由於息肉存在癌變風險,大部分人在發現後都選擇切除。

    2.結腸息肉的產生與哪些因素相關:目前尚無明確結腸息肉發病原因,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與腹瀉、便秘、遺傳以及炎症刺激有關。

    3.息肉癌變與哪些因素有關:

    (1)病理型別:結腸息肉病理分型有四類:炎性;腺瘤性(包括管狀,絨毛狀和管狀絨毛狀腺瘤三種);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其中只有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有發展為癌症的潛能,癌變率為10-20%。

    (2)息肉大小:一般認為息肉越大,癌變機率越大,息肉直徑大於2cm癌變率達10%,小於1cm通常不癌變。

    (3)息肉形態:一般認為有無蒂腺瘤較有蒂腺瘤癌變率高。

    (4)病人年齡:年齡越大,息肉癌變率越高。

    透過上面的總結,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並不是所有結腸息肉都會癌變的,大家也不要過於驚慌,只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定期隨診腸鏡,就可以隨時將有癌變可能的息肉扼殺在搖籃裡。

  • 11 # Able朝陽Cy

    如果檢查出有息肉,醫生會把息肉摘除同時去做病理,一般都是良性,不需要治療,2年左右再做腸鏡看是否見長,注意飲食,不用擔心,得癌機率特小,做完病理就放心了,如果常年消化不良,大便沒型,黑便,血便建議儘快去醫院做體檢

  • 12 # 練磊醫生

    答案是否定的!

    息肉是指:從黏膜表面長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組織,也可以稱為腸道內的“肉疙瘩。”但這種病變組織的性質也不一定是最壞的!

    首先,息肉包括非腫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腫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經過藥物的規範治療可消失,而增生性息肉由於其無細胞異型表現,故不需要特殊處理,此型別息肉一般認為是不會發展為癌的;而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癌變病變,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等。據研究顯示,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0%-15%;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為20%-40%;混合性腺瘤的癌變率為30%-40%。

    其次,腺瘤性息肉雖說是癌前病變,但並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均會發展為癌。腺瘤性息肉發生癌變是跟其息肉的大小、多少、組織學型別等息息相關,一般認為腺瘤大於2釐米,其癌變率高達50%;息肉數超過3枚,癌變率增至到66.7%;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高於管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等。

    其三,儘管發現腺瘤性息肉,也無需過度擔憂。息肉發展為癌也是需要歷程的: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級別內瘤變——癌前病變——癌;這過程一般需要5-15年時間(但個體存差異)。而且大腸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只要在癌變的過程中,我們能斬斷其發展路徑,即可放心。腸道出現息肉,一般我們需要做的是“取組織、做活檢、定性質”,根據醫囑定期複查結腸鏡即可。

  • 13 # 康愛線上

    首先結腸癌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其主要原因包括:

    (1) 飲食習慣:研究顯示高蛋白、高脂、低纖維素飲食者結腸癌發病率高。

    (2) 癌前病變:家族性腸息肉病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結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與結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3) 家族史:家族中有人患結腸癌,直系親屬相對患大腸癌的風險增高。

    腸道息肉以大腸最為多見,常為多發性。腸息肉病理上可分為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及腺瘤等,其中腺瘤型息肉是消化道息肉的最常見型別,並有一定的惡變機率。具有惡變可能的包括腺瘤(尤其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及家族性腸息肉病。因此即使腸鏡檢查有息肉,不一定就會得結腸癌。但是一旦明確了息肉的病理型別為腺瘤後,應早期進行內鏡下或者外科手術治療。此外健康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多吃新鮮食物,少吃醃、燻食物,不吃發黴食物,少飲含酒精飲料。

  • 14 #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首先,先讓大家瞭解下:結腸息肉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凡是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息肉狀病變,而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之前都稱為結腸息肉。也就是說,其就是結腸黏膜表面的異常突起。

    很多人檢查發現存在息肉時,都會疑惑:會不會是得結腸癌了呢?

    雖然說大部分的腸癌是由息肉逐漸演變而來的,但並不是所有型別的息肉都會轉變成結腸癌。

    那麼,哪些結腸息肉易發生癌變呢?

    結腸息肉有多種型別,主要包括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而腺瘤性息肉可能會發生癌變,其發病率也較高。絕大多數的散發性結腸癌是因腺瘤性息肉癌變所致的。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都會發生癌變。若病理診斷結果為絨毛狀腺瘤,其級別越高,癌變率也越大。此外,息肉的惡變率還與其大小有關,若直徑小於2cm的絨毛狀腺瘤,其惡變率為10%;若大於2cm的惡變率則高達53%。

    所以,便寶寶建議大家,一旦發現腺瘤性息肉,無論其大小多大,最好給予切除治療,以免留下隱患。

  • 15 # 杏花島

    現在許多朋友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便會擔心害怕它會癌變,其實大部分腸道息肉為良性病變,您不必太過於擔心。並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腸道息肉分為不同型別,不同型別的息肉有不同的預後,那它們有哪些呢?

    常見的腸道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等。

    如果您的腸息肉病理結果為增生性息肉,您請放心,這種息肉的癌變率很低,它的產生與腸道粘膜對腸道內物質的刺激有關,屬於良性病變,其生長較為緩慢,若該息肉較小,您只需定期觀察即可。

    若您的腸息肉為炎性息肉,您首先應確診是否罹患結腸炎等疾病,並對其進行對症治療,減少對息肉的炎性刺激,炎性也是良性病變,不屬於腫瘤性息肉。

    因為腸癌可由腺瘤演變而來,若腸道息肉診斷為腺瘤,且直徑較大,則建議儘快切除,防止癌變。雖然腺瘤有癌變的可能,但並不表示腺瘤一定癌變,若有朋友檢查發現腺瘤,不必過於驚慌、壓力過大,對症治療即可。

    內鏡下切除息肉雖然創傷較普通手術小,但飲食生活也需注意,防止併發症的產生。

    1、注意飲食。切除息肉後,患者1周內忌粗纖維、難消化、油膩、辛辣食品,煙、酒等。建議您術後3天內以流質飲食為主,3天后可食用少量的蔬菜水果,1周後可正常飲食。

    2、注意休息。切除息肉後建議您臥床休息3天,1周內勿進行劇烈運動,注意休息。

    結腸息肉為多發病並不可怕,無需過度緊張,最重要的是要規律檢查,可以儘早發現腸道疾病,對發現腸道息肉,腸道早癌有重要意義。希望您注意休息,早日康健。

    本期答主:馬晶牧野 執業醫師

  • 16 # 家庭醫生線上

      現在人生活條件優越,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唯一所憂的無非就是健康問題。不可否認,現在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因此一般健康意識較強的人,都會定期到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為的就是能夠早點發現問題,及早解決,避免發展成為重大疾病。

      體檢過程中,有很多的情況是需要做腸鏡檢查的,在腸鏡檢查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被檢查出得了結、直腸息肉。不明真相的人,就害怕是結腸癌,因此就憂心如焚,但經過醫生解釋以後就豁朗開朗了,原來有結腸息肉也不一定會得結腸癌的。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什麼是結腸、直腸息肉?它泛指結腸、直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也就是凡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

      二、結腸、直腸息肉的分類:

      1、腫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

      2、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

      三、病理檢查,息肉其實只是形態上的描述,其中包括了多種完全不同的病理型別,也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瞭解息肉的病理型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同病理型別的息肉造成的後果不一樣。有的息肉生長緩慢,不會給患者帶來不適感覺,也不會癌變,可以隨訪觀察,不一定需要馬上處理,而有的息肉有癌變風險,應儘快予以切除。

      因此我們就清楚了,腸鏡檢查有息肉不一定是結腸癌引起的。但是有些結腸息肉的確有癌變的可能,還是需要重視起來。因為超過90%的結腸癌是由結腸息肉轉變而來,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惡變過程一般需5~10年(當然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

  • 17 # 消化內科葉醫生

    先回答問題:借用一句廣告詞: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的。哈哈

    其實腸息肉是一類疾病的統稱,腸息肉根據其表面黏膜腺體形態和間質結構是否有發育異常具體還有十幾種分類。很多不明原因的腸道隆起有時候診斷不明確的時候都可以稱為腸息肉。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考慮。比如我說馬路上有一輛車。你可能首先會想到是汽車。但我也可以反過來問?路上有一輛車一定就都是汽車嗎?答案顯然是不對的,有可能是摩托車,腳踏車,小車、公交車等。再反過來問:所有的汽車都需要燒油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同樣道理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哈哈,作為一個專業的消化內鏡醫生:我是不是回答的太通俗了一點?

    其實專業的說法是在腸道息肉中目前研究發現除了炎症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不會癌變外,其他型別息肉還是都有癌變可能的,但也不用太緊張,因為並不是剩下所有息肉100%都會癌變的。不同息肉根據腸鏡專家前輩們統計的結果癌變的機率是不一樣的。

    腸息肉癌變率從高到低大概排列順序是這樣子的:家族性腸息肉病(癌變率約為 100%)、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約為約 50%)、混合性腺瘤(癌變率約10%-30%);管狀腺瘤(約1%-5%)。(息肉具體的確診過程是透過病理來確診的)。

    當然胃腸道息肉癌變的機率還跟息肉的大小、表面形態、家族中有沒有胃腸道腫瘤的人有密切關係,總體來說息肉越大、表面形態越難看息肉癌變率就越高,小的息肉、表面光滑的息肉癌變率更低。如下圖這個息肉癌變機率就比較大,但及時切除也可以預防癌變的。

    下面這張圖片就是我做腸鏡過程中發現的超級小息肉(我圓圈畫出來的地方),這種小息肉大部分是炎症性息肉,如果好好保養有些人會自動消失的,更不要說癌變了。

  • 18 # 外科醫生Kris

    結腸息肉:是指結腸內突出於腸壁表面的息肉樣病變,其病理性質尚未明確(需要病理活檢確定),是一種臨床診斷。

    結腸癌:是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發生突變而發生的惡性腫瘤,已經病理活檢確診,依據大體外形可分為隆起型、盤狀型、浸潤型和潰瘍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

    結腸息肉可能,但不完全是結腸癌;

    結腸癌可能,但不完全表現為結腸息肉樣病變。

    明確診斷的重點在於:病理學活檢 這一金標準

    腸鏡發現的結腸息肉樣病變,可能的診斷為

    良性病變:如腺瘤樣息肉(最常見),炎性息肉(是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增生性息肉(由於黏膜增生肥大形成),淋巴組織增生;

    交界性病變:如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J綜合徵等,其通常表現為多發性腸道息肉樣病變,預後較單發腺瘤要差,部分最終可發生癌變;

    惡性病變:如腫塊型結腸癌。

    腸鏡可以提供一個大體的形態及分佈的印象,並在腸鏡下取活檢,最終診斷依賴病理明確

  • 19 # 肛腸醫生蔣春光

    現在大家的健康意識越來越高了這是好事,不過很多人見多了癌症之後把什麼都和癌症扯上關係,這就不太好了。所以我首先帶大家瞭解一下大腸息肉,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腸黏膜上任何可見的突起,無論其大小,形狀及組織型別如何,均稱為息肉。息肉可以是腺瘤,可以是腸黏膜的增生肥厚,也可以指腫塊型的癌

    息肉雖然範圍還算比較廣,不過其中有一種息肉最常見,危害性也最大,就是“腺瘤性息肉”,它佔據了大腸息肉的60%—80%,癌變率10%,如果你的腸道中有超過100個這樣的息肉,不及時治療的話,那幾乎肯定是會演變成大腸癌的。

    而其他20%—40%的息肉則是非腺瘤性息肉,其中包括了錯構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如果是這種息肉就大可放心,一般都不會癌變的。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在腸鏡檢查中發現有息肉的話,不用太過慌張,只要不是腺瘤性息肉,那問題就不是太大,當然,可以的話,儘早切除才是一了百了的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比比東當初堅持跟玉小剛在一起,會面臨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