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2017年的書單曬一下吧?說說2018年的讀書計劃?2017年讀的太少,2018要加油。
3
回覆列表
  • 1 # Darcy澤大教育

    2017年讀了接近100本,全是經典名著,大部頭的主要有這些:

    資治通鑑8本

    明朝那些事9本

    福爾摩斯探案集3本

    巨人的隕落等三系列9本

    魔戒3本

    教父3本

    銀河帝國6本

    除了福爾摩斯感覺有點墨跡之外,其他的都感覺好震撼,真是不枉開卷。

    下面是2017年的全部,基本全都五星推薦。

    2018年,因為工作變化,想在名著之外重點看一些企業管理,人力資源,對外經濟和大資料機器人這方面的書籍。

    最後特別強調一點,所謂的暢銷書,一般不看。只佔5%,作為消遣。

  • 2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

    1

    《達芬奇密碼》

    [美國]丹·布朗 /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HugoBanet

    不同於東野圭吾式小說,接連死去的人是故事的線索,《達芬奇密碼》始終只圍繞著一個死者展開。但就是這麼一個死者,卻引出了幾十萬字的劇情,我想,大概是二者的關注重點不一樣。

    東野圭吾的我看的不多,就針對《沉睡的森林》來講吧,這裡面終究只在探尋誰是真兇,接連死去的人和兇手有什麼關係,而《達芬奇密碼》不同,它關注的不是誰殺了誰,而是隱藏在這之後的歷史密雲,講到最後似乎就和死者沒什麼關係了。好一個”故事在別處“!這本書,人物不多,而且幾乎整個故事就發生在一個晚上,可見其情節之緊湊。整本書都在挖掘秘密,秘密背後有更多的秘密,再加上中世紀宗教題材獨有的神秘感,每個章節的結尾都在留懸念。

    2

    《腦髓地獄》

    [日本] 夢野久作/著 林敏生/譯

    新星出版社

    @天蠍小豬

    關於久作的《腦髓地獄》,從構思到起草,到形成初稿,再到改稿、校稿,直到最終成書,所費時間之長、心力之巨、過程之曲,都是其他作品無法相比的

    可見,《腦髓地獄》是久作傾注一生的作品,而大到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小到他的文學觀、寫作觀,在這部畢生力作中在在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此我們會看到該書中有久作其他作品的影子,不管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皆有所承繼、發展和深化。

    《腦髓地獄》彷彿就是久作的映象,是其風格的集大成者,是夢野文學的“一切”,也是日本近代文學的傑作,更是屬於全人類的二十世紀存在主義的最高作品之一。也就是說,《腦髓地獄》一書絕對值得我們好好加以研讀。

    3

    今何在 / 著

    磨鐵圖書

    @狼小左

    最近幾天又莫名總是想起第一句,總是記不全四句。記憶中的影像是高中被戲稱為鴿子籠的宿舍。那年高三,我坐在上鋪的床上,趁著別人都休息偷偷拿出悟空傳來看。我還給這本書包了個書皮,以示珍重。但是現在已經不知道放它在哪裡,也許在那個無奈晃盪的歲月裡送給什麼人了。夜裡我坐在床上剛好可以看到學校的操場,有時候半夜有人在打球,咚咚咚的伴著人影在月光下來回的奔跑。

    在我最好的歲月裡,我看過悟空傳。我說我信仰自由,向著未來充滿信心。後來幾乎忘了這個世上還有個東西叫自由。我也不再等著一個人駕著五彩祥雲來接我,其實悟空傳的情節,我也忘了大半。過了不久又出了夢裡花落知多少,聽說了很多次,沒看。

    真的曾經了為了它哭得稀里嘩啦,在沙僧琉璃盞被摔得粉碎的時候,在許多為了愛而生的眾神的故事裡。忽然覺得書裡只有兩種人,為了愛而生,和沒有愛的神仙。

    4

    《匆匆那年》

    九夜茴/著鳳凰聯動

    @漁小笛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理解方茴對陳尋那樣深刻而執拗的愛。我明白。

    一個性格冷清的女子,她的世界裡沒有太多的誘惑,明晰而乾淨。她不是天性的孤僻,只是因為太渴望愛。陳尋無疑是顆小太陽,光芒萬丈暖暖照耀了暗夜裡的方茴。這個小太陽,成為暗夜的小宇宙一點不難理解。

    也許就是因為太愛,怕嫌棄,太在乎,怕離開。單薄的方茴用一種刺眼的反方式,用力地維護拉攏證明自己的愛。這一點上,方茴的敏感、脆弱、哀愁多少是讓陳尋離開的主因,儘管這些曾經是陳尋喜歡她的主因。

    當初怎麼贏得了他,最後就將怎麼失去他。

    5

    《平凡的世界》

    路遙/著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今心

    曾經讀過很多書,或許他們的文風語言夠華麗,但是他們都是取悅或者虐待於人的精神,從來沒有像平凡的世界這樣,貫入人以強勁的價值觀

    我認為這是平凡的世界最珍貴的,它給無數個青少年抑或中年的人,給他們這個社會最光明的希望,在於奮鬥,我認為這就夠了。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全景式的展現歷史和社會,不是挖掘式的。他更多呈現給讀者是十多年來涉及社會各個階層的各個角落的生活方式生活歷程,以及每個人從中應該怎麼樣生活,怎麼樣對待生活。

    正如路遙說的,他們屬於這樣意中人他們顧不得高談闊論或憤世嫉俗地憂患人類的命運。

    他們首先得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同時也放棄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們既不鄙視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達到更深的層次……其實在青年的道路中,我們的大多數我想都屬於這樣,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自己的生活意義在世界上忙碌的奔波著。至於那些高談闊論的評論家早已經是吃的撐住了,他們拼命的想深化這個原本平凡的世界。

    6

    6

    《偷影子的人》

    [法國] 馬克·李維 / 著 段韻靈 / 譯

    博集天卷

    @司馬白羽

    我與克蕾兒的故事就像是一個久遠的傳說,令人為之傾倒。也許,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語言,我們說的太多,而用心的時候太少,所以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迷失很久了。我們的影子在哭泣,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我們用我們自己的固執,自以為懂得的學識,以及所謂科學遮蔽了我們的心靈。我們習慣了所謂“溝通”,從未嘗試用心靈去溝通。當我們相對無言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內心的那種默契;我們究竟活在怎樣一種狀態中?

    其實,影子就是我們的靈魂。在茫茫人海,我們隔著千萬裡,此前的成百上千個日夜,我們絲毫不相識。然而這一剎那,我們的影子聚首了,這就是靈魂的相遇。這樣美好的開始,我們卻在迷失中遠離,這實在有負我們的相遇。所以,放下自己的偏見,放下自以為正確的一切,讓靈魂聚首吧,讓他們交談。

    7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指音

    人生是一部書嗎?不,書成之後還可以刪改,人生可以刪改嗎?

    人生從沒有藍圖,度過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歷史,是人的足跡。但並不是所有留下足跡的人都敢於正視自己的歷史。

    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留下了。        

                  ----摘自《穆斯林的葬禮》

    當梁君壁向我們款款走來的時候,正值花樣年華。她溫柔如水,端莊嫻淑。在這個清貧的靠手藝吃飯的回族家庭裡,她是父親的掌上明珠,是母親的好幫手,是妹妹知心大姐。她知大體,懂奉獻,出場的時候,是這樣叫人喜歡,誰都願為她憧憬一個美好的未來。 然爾,就是這樣一個壁兒,卻是這個家族幾十年沉浮的主導者,面對歲月更跌地位變遷,她已經面目全非,越到後來,越記不得她初時的模樣。韓子奇發達了,再不是當年那個流浪的孤兒。她榮身為高貴的韓太太,住進了博雅大宅,一天一天,榮華富貴。 當她在丈夫遠赴英倫的時候,趕走忠心的義僕侯掌櫃,致使全部夥計們憤憤辭東,丈夫辛苦掙回的奇珍齋就這樣敗落在她的手裡。她沒有想到當年父親去世時孤兒寡母受人期負的場景,相煎何太急,同樣的場景,她沒有動容。她不曾想,這個家,這場禍事,失去的不僅是奇珍齋,而是這個家庭三十年後的風雨飄搖。

    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捷克] 米蘭·昆德拉/著 許鈞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愛喝酸奶

    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但這種重負在這個輪迴不存在的世界裡,沒有意義——“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在書的開頭,作者就將我們引入了一個輕的世界,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間。我們在沒有意義的一次性中,不斷妄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希望得到肯定與唯一,故事便在這種徘徊掙扎中拉開序幕。

    當托馬斯將特蕾莎比作樹脂的籃子裡抱出的孩子時,他們倆命運的緝畔便開始將他們牢牢束縛,再也不能放開。因為他們是昆德拉筆下的第三類人:“必須活在所愛的人的目光下。”

    他們透過愛來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沒有了愛,就必須面對那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的殿堂也將陷入黑暗之中。”但這種重也使他們的處在不斷鬥爭的過程中,因為人類的愛並不是只有無條件的付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回報,希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說相同的一份愛,因為只有這種回報才能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意義。

    9

    《海錯圖筆記》

    張辰亮 /著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出品

    @方木魚

    讀張辰亮的文字,直覺他是個有趣的人,這一點和做過不少荒唐事、風流事、離經叛道之事的袁枚有點相似,袁枚也是個很有趣的人,他一生想得通,玩得轉,吃得開,所以也活得久。袁枚會捯飭文字,張辰亮也不遑多讓,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雖僅有三十篇,不足《海錯圖》原本所載十分之一,卻頗見功底

    該書既有科普讀物的科學性和趣味性,也有志怪小說的荒誕不經,更有菜譜的回味無窮,細讀還有一絲顧左右而言他的春秋筆法。如果願意,你還能體味出傳統文人“雪夜閉門讀禁書”刺激、快感和神秘。

    張辰亮和袁枚更多的相似之處則在於對吃的講究上。張辰亮的愛吃、會吃,和袁枚絕對有一拼。二人對蟹與大黃魚的認知,雖然隔著三百年的時差,卻絲毫沒有違和感。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張辰亮是寫“海夫人”,即貽貝,也叫淡菜。張辰亮一直不明白貽貝為什麼叫“東海夫人”,直到他讀到《海錯圖》裡的記載:“淡菜……肉狀類婦人隱物,且有茸毛,故號海夫人。”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治學嚴謹的博物君“趕緊上網下單,買來一包新鮮的、帶毛的貽貝,煮熟後從側面一看,配上那一撮足絲,還真像。”

    10

    《羅奔尼撒戰爭史》

    [古希臘] 修昔底德 /著 謝德風/譯

    商務印書館

    @韓柳

    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在國際關係研究中很受重視,因為許多原則和論點在本書中已經提出,例如雅典人所說:大國做其想做的事,小國做其不得不做的事等。戰爭史主要即是雅典(崛起大國)挑戰斯巴達(現有大國)的過程。雅典的失敗有其必然性(民主制不敵專制政府),也有偶然性(亞西比德鼓動遠征敘拉古)。然而最終雅典還是失敗了,可惜。斯巴達雖然在鬥爭中贏了,但雅典的精神更加長久。這也是理想主義的悲劇。

    值得一提的是亞西比德其人。亞西比德是雅典的闊少,並且年少有為。但由於生活奢華,引起國人不滿。為轉移視線,他鼓動遠征敘拉古。遠征前出現了赫爾墨斯雕像被毀事件,疑犯指向亞西比德。近期London Book Review中詳細分析了此事,認為牽涉到雅典的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這一事件嚴重影響了遠征。

    亞西比德以嫌犯身份帶領遠征軍出發,途中被召回。其並未遵從召回指令,而是流亡到了雅典的對頭斯巴達國內,並向斯巴達透露雅典攻佔整個西西里計劃,推動斯巴達援助,最終造成雅典的失敗。亞西比德後又收到斯巴達人懷疑,投靠了波斯人,最後輾轉又回到雅典,可稱得上真正的“三姓家奴”。要求召回亞西比德,以同波斯人簽訂條約的願望甚至左右了雅典的民主制和寡頭制鬥爭。亞西比德的影響真算得上雅典第一人了。

    11

    《時間簡史》

    [英國] 史蒂芬·霍金 著 吳忠超 / 許明賢/譯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川貝

    生命是一次得之不易的體驗,究竟要如何去度過,每個人有不同的選擇,默默無聞是生,轟轟烈烈亦是生,可以很在意,也可以很隨意,都是一生,不過是生活的方式不同。有人說生命的本質就是浪費時間,那我更願意將時間“浪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而生命的意義就是熱愛和創造美好,在歲月磨損的紛擾中仍舊如萌芽般充滿欣喜與感動,微笑著用力去生活。

    那些認定一切奮鬥和努力都終將在身後灰飛煙滅歸於枉然的人是悲哀的,其實即便是最艱辛的生命也是有大歡喜的,這歡喜來源於那些美好的生活體驗,那些勇敢的嘗試、那些執著的堅持、揮灑著汗水和淚水的付出、滿載著歌聲和笑聲的收穫——熱愛生活的人更容易被生活所感動,而感恩於辛苦生活中美好的人們,也樂於奉獻自己為別人創造美好。當我來的時候這個世界不盡完美,當我走的時候我希望世界因我而更加美好,哪怕是一點點,所謂“能力有大小,貢獻需盡力”,若曾用心體會真誠生活,帶來更多美好的東西,生命就是有意義沒大缺憾的

    12

    《飄》

    [美國] 瑪格麗特·米切爾 /著 李美華/譯

    譯林出版社

    @葉紫瑩

    即使是到了現在,幾百年後的今天,媚蘭的身上仍有我們值得欣賞的光輝。我們承認,《飄》一書,把媚蘭過於美化了。可能是作者太寵愛她的緣故。把她描繪得過於完美,幾乎找不到缺點。如果有缺點,就是不算美麗,和郝思嘉正好是個對比。我一直在想:媚蘭真的沒有私心嗎?

    在這點上,作者描寫得很模糊。尤其不能接受,臨死時表露出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是知道郝思嘉與艾希禮多年來的曖昧關係的。她真那麼大度的嗎?而我更願意相信,那是她聰明的緣故。她什麼都看得清楚。其實,艾希禮與郝思嘉根本沒有什麼,也不可能有什麼。她放任他們,是最明智的舉動。

    相比較,郝思嘉真是一個糊塗蟲。愛了艾希禮多年,到最後,媚蘭去了,才發現根本就不愛他。瑞德才是最愛。而瑞德呢,已經被她傷害得退縮,失望。象瑞德說的,她要艾希禮。不過是小女孩想要洋娃娃似的,可她要來有什麼用呢?她嫁過三個男人,其實從來不懂男人。她那套把戲,不過糊弄一下小男孩而已。或者弗蘭克這樣老實的老傢伙。

    翻開手裡的《飄》,紙張已經發黃,發脆。若不小心,手指會把紙張碰破。這樣的書,拿在手裡非常有歲月感。覺得自己就象這手裡的書一樣,終究有一天容易碰破,易碎。而書籍本身的內容是不會碎的,書中人物的精神也不會碎。如果有靈魂,我也不會碎的

    你大學裡,印象最深的是哪本書呢?

  • 3 # 邵雨嫣

    《紅與黑》,《傲慢與偏見》,《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基督山恩仇記》,《黃金時代》,《霍亂時期的愛情》,《追風箏的人》,《情人》,《查令十字街84號》,《萬曆十五年》,《瓦爾登湖》,《了不起的蓋茨比》,《羊脂球》,《湯姆索亞歷險記》,《老人與海》,《菜根譚》,《浮生六記》,《圍城》和《愛你就像愛生命》等等。

  • 4 # 瘞花秀士

    上圖是今天剛到的新書

    ————————————————————————

    2017年網購圖書

    1、計成《園冶》

    2、朱長文《琴史》

    3、文震亨《長物志》

    4、郭熙《林泉高致》

    5、袁枚《隨園食單》

    6、蘇易簡《文房四譜》

    7、左丘明《左傳》3

    8、《尚書》

    9、《儀禮》

    10、孔子等《論語·大學·中庸》

    11、墨翟《墨子》

    12、王陽明《傳習錄》

    13、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14、楊炫之《洛陽伽藍記》

    15、段成式《酉陽雜俎》2

    16、幹寶《搜神記》

    17、呂宗力《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

    18、陳高華《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

    19、陳寶良《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

    20、陳寶良《中國流氓史》

    21、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

    22、廖國偉《水墨丹青裡的藝術世界與文化意蘊》

    23、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24、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

    25、休謨《人性論》2

    26、勒龐《烏合之眾》

    27、吉爾伯特/蘇珊·古芭《閣樓上的瘋女人》(上下)

    28、阿斯圖里亞斯《瓜地馬拉傳說》

    29、科塔薩爾《南方高速》

    30、科塔薩爾《被佔的宅子》

    31、馬爾克斯《藍狗的眼睛》

    32、略薩《利圖馬在安第斯山》

    33、略薩《凱爾特人之夢》

    34、略薩《公羊的節日》

    35、略薩《卑微的英雄》

    36、略薩《狂人瑪依塔》(孔夫子)

    37、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38、雨果《巴黎聖母院》

    39、巴爾扎克《驢皮記》

    40、巴爾扎克《交際花盛衰記》

    41、《屠格涅夫精選集》

    42、貝克特《是如何》

    43、貝克特《無法繼續》

    44、貝克特《短篇集》

    45、奧威爾《動物農場》

    46、奧威爾《1984》

    47、馮古內特《囚鳥》

    48、諾曼·梅勒《裸者與死者》

    49、阿特伍德《盲刺客》

    50、迪倫馬特《迪倫馬特小說集》

    51、艾特瑪托夫《艾特瑪托夫讀本》

    52、拉什迪《午夜之子》

    53、基蘭·德賽《繼承失落的人》

    54、莫言《生死疲勞》

    55、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56、尤金·奧尼爾《奧尼爾集(上下)》(孔夫子)

    57、貝克特《短劇集(上)》

    58、貝克特《短劇集(下)》

    59、斯蒂文斯《罈子逸聞》

    60、《普希金精選集》

    61、《古文鑑賞辭典》(上下)

    62、《2016年中國隨筆精選》

    63、周曉楓《有如候鳥》

  • 5 # 做書

    這一年,我們失去了詩人余光中和林肯公園的主唱,並列他們沒什麼不妥,因為我們都想責備死神偷走了能感動我們的詩眼;

    這一年,90後將禿頂的焦慮成功步入佛系人生,而他們心裡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眾生;

    這一年,瓜田高產,第一狗仔卓偉被“雪藏”之後,吃瓜群眾為娛樂八卦寫起了同人小說;

    這一年,原諒色完勝巴黎、米蘭、上海所有時裝週,成為流行色;

    這一年,你要我選擇原諒嗎?這個世紀,我們對奇蹟已習以為常。

    而我們都是一群害羞而暴烈的人,躲在書後像一個宇航員,在書籍中探索宇宙的邊緣和真理的形狀,永遠都沒有到此為止一說,我們期盼抵達更遠的星空,去觸控上帝的眼淚。

    如果你是一個宇航員,我們願意為你搭一個足夠結實的太空艙。2018,願你敢於生活赤身肉搏。

    這種寫作,正在挖掘一座城市的靈魂

    《被仰望與被遺忘的》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原作名: Fame and Obscurity

    譯者: 範曉彬 / 姜伊敏

    出版年: 2017-3

    頁數: 496

    但對我們讀者而言以上這些都不太重要。

    我們普通人不一定要寫特稿,但一定要像一個記者一樣,觀察生活,好比這樣撕開這個城市:這就是她們在紐約城裡的工作——她們是那些有著自己的工會組織的1.2萬名清潔女工。她們每天夜裡要撫慰1000英尺的地板和沉睡的電話,輕輕擦拭桌面上別的女人的照片。傍晚6點,200名清潔女工腳蹬平底鞋,身著農婦穿的那種藍布衣,迅速地奔向帝國大廈的3000個房間;她們每年能在那裡的地上發現總計約5000美元的鈔票和硬幣,有時在傢俱後還會發現隱匿的偷情者。

    你未曾注意過的城市秘聞。

    “儘管獨居生活正在盛行,它卻是當代鮮少被談及。”

    《單身社會》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品方: 99讀書人

    原作名: Going Solo

    譯者: 沈開喜

    出版年: 2017-8

    頁數: 272

    在1950年代,美華人口中只有22%的人單身生活,而今天,超過一半的美華人正處於單身,而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差不多佔到了美國成年人口的1/7。獨居人口占到了美國戶籍總數的28%。

    據2017年8月最新統計,中國單身人數達到2億人相當於俄英人口總和。雖然自嘲單身狗,說狗糧吃得心涼,但更多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選擇了獨居,我們恐懼親密關係。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在本書中,艾裡克•克里南伯格向人們證實,這一數字背後絕非是一時的潮流走向,事實上,這正代表著自嬰兒潮以來最重大的社會變革——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儘管傳統思想一直告誡我們,獨自生活將導致孤獨和與世隔絕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卻向我們揭示了,絕大多數單身者正熱忱地投身社會與社交生活中,他們比同齡已婚人士更熱衷於外出就餐、鍛鍊身體、參與藝術及音樂課程、公眾活動、演講以及公益活動。

    甚至有證據表明,比起與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獨自生活的人們身心更為健康,而他們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較郊區獨棟家庭住宅,也更為綠色環保。但是好是壞?自己看書吧。

    抱著“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佛繫心態,現代人孤獨老死的前戲……

    《無緣社會》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原作名: 無縁社會

    譯者: 高培明

    出版年: 2014-3-1

    頁數: 270

    這本2014年出版的書,怎麼會出現在2017年的推薦裡?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要讀書——書比人有遠見。當我們在2017年強烈感受到90後嘻嘻哈哈自嘲佛系“無憂無慮”,但我們尚未意識到嘻嘻哈哈、喪文化、“窮”背後是獨生一代的獨身焦慮,而這本書早就注意到了。

    高齡、少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了這樣一批人,他們活著,沒有人和他們聯絡,他們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不回家鄉;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沒有人認領他們的屍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遺骨認領佈告,他們被稱為“無緣死者”,他們所在的社會也會漸漸從“有緣社會”變成“無緣社會”。日本每年3萬2千人走上“無緣死”的道路。

    他們中間,有在公司20年沒有遲到請假,可是一夜之間變成街頭流浪漢的工薪階層,有一個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兒女遠離自己的空巢老人,有從來只在網路上交友的年輕人……

    最觸目驚心地就是,他們和我們一樣。不光是日本,“佛系”就是不願意給人添麻煩,所有事情我能承擔。所以,有時候我們炫耀孤獨、獨立時,也會想到出生時是個可愛的孩子,怎麼死得時候就要孤身一人了呢:

    “三十多歲的時候,我的想法曾像別人一樣,想戀愛,也想結婚。可是,我經常換工作,收入也不穩定,再加上正好碰上泡沫經濟崩潰的當口,工資減掉了很多。我覺得如果結婚生孩子的話,就得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可這樣一來,大到教育費,小到聖誕節禮物,什麼都得花錢。既然結婚,就要保住自己的家庭,但是不可能保得住啊。”

    《無處之民》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Citizens of No Place:An Architectural Graphic Novel

    譯者: 使徒子

    出版年: 2014-12-1

    頁數: 144

    這本書雖然不是2017年出版,但我必須要把它放在這裡——一本完全被人忽視掉的非常好的書。

    大興火災之後,北京開始全面排查清理全市各類安全隱患。我知道你有很多不滿,但當有人質問我說,你住過城中村嗎?你知道屎尿橫流的房間是什麼味嗎?你知道這裡每年有多少盜竊、故意傷害案件發生嗎?你知道那些黑中介是如何坑這些人的嗎?如果你都不瞭解,就不要把無知當正義了。

    沒有一個城市不是滿目瘡痍,城市發展就是新傷換舊傷的過程。城市裡,我們都是“無處之民”。雖然這是一部建築類的專業書,但更像是一部高水準的影象小說。

    在《無處之民》中,建築政治雖然第一眼看上去精確而有用,卻只能是不正確的:一個幻想的政治,虛構的政治。這裡,漫畫的形式不僅提供了一種新的建築表達的複合模式,更給出了塑造它所期望我們變成的社會的途徑。如果卡夫卡是一個具有幽默感和製造業流水線知識的建築師,這些會是他的寓言。

    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嗎?

    《我在底層的生活》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副標題: 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生

    原作名: Nickel and Dimed : Undercover in Low-wage USA

    譯者: 林家瑄

    出版年: 2014-8

    頁數: 264

    一部讀來辛酸又有趣的“臥底”紀實作品,一部探討“窮忙族”生存困境的經典著作,“越貧窮越工作”的口號對抗 “越工作越貧窮”的現實,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是否已經淪為一句謊言?這不僅是美國底層民眾的故事,也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現實。

    雖然你有很多事情要學,但不要“懂太多”也很重要,永遠別讓管理階層瞭解你到底多有能力,因為“他們越認為你做得到,就會越利用和剝削你”。英雄式的表現幾乎不會有任何回報。訣竅在於如何好好分配你的精力,以便還能剩下一些給明天用。

    勇敢承擔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堅持而已

    《世界的苦難》

    出版社: 華人民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布林迪厄的社會調查

    原作名: La Misère du monde

    譯者: 張祖建

    出版年: 2017-1-15

    頁數: 944

    《世界的苦難》是布迪厄晚年與其他22位合作者以細膩的情感和認真的觀察及傾聽,耗時三年訪談數百人所寫就的田野調查著作。本書是布迪厄將學者責任與公民使命融為一體,集中探討弱勢群體艱難處境的最著名成果。在看似平淡的個人生活史的敘述中蘊含著震撼人心的苦難真相,好比:

    社會地位這杯毒酒的飲用者——即所有從某種認可或選拔當中既受益又受害的“貴族派頭”的個人:貴胄望族,家中長子,持有稀罕學位者——會被引入各種各樣的所謂光明的絕路,這些陽關大道實際上都是死衚衕。至於受害者本人(或者更確切地說,導致其心態的社會環境)所承受的一部分社會苦難,家庭無疑要負主要責任。

    1993 年,作為這項研究的最終成果, 《世界的苦難》這部厚達千頁的著作隆重地呈獻給了世人。此書一出,立刻登上暢銷書榜,並在當時法國激起強烈反響,引發了公眾對於不平等、種族歧視、社會團結等問題的大討論,成為當代法國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會和政治事件。“從一切失去中獲得,失去便不再是失去”

    《孤獨或類似的東西》

    出版社: 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

    原作名: 孤獨か、それに等しいもの

    譯者: 崔健

    出版年: 2017-10-9

    頁數: 192

    我即將讀六年級的那個冬天,相依為命的母親自殺了,世上只剩我孤零零一個人。從此,像把髒衣服扔進洗衣籃一樣,我將所有情感和想法都扔進一個籠子,不觸碰,不思考。此後十七年間,我努力忘掉一切,像木偶一樣漸漸長大。我躲進怪獸一樣巨大的東京悄無聲息地生活,但其實失去母親的巨大痛苦一直都在,從未消失。

    二十九歲的一天,心中突然有一個小彈簧跳脫了,我發現自己再也沒有東西可以扔進籠子,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劇痛幾乎殺死了我。不知過了多久,我在醫院的病床上醒來,決心要找出母親自殺的真相。

    將我從這個籠子中救出來的,不是白色藥劑產生的化學反應,而是不知不覺中圍繞在我身邊的那些人的善意。我一直被善意包圍著。至今他們仍在守護著我。

    ……

    要儘量不起眼;

    要儘量和普通孩子有一樣的行為舉止。

    總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些。

    剩下的事情就是長大了。

    陌生人社會+抽象政府=現代世界的誕生?

    《遠方的陌生人》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品方: 三輝圖書

    副標題: 英國是如何成為現代國家的

    原作名: Distant Strangers: How Britain Became Modern

    譯者: 張祝馨

    出版年: 2017-7

    頁數: 233

    現代世界一向以快捷、便利、自由著稱,而就在19世紀之前,人們卻處處受制於時空的阻隔和傳統的規訓。短短的200年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無“關係”就寸步難行的熟人社會逆轉為陌生人的天堂?

    是與“遠方的陌生人”之間的長期貿易和社會互動,為英國帶來了現代化,而現代社會又反過來加強了更大範圍內的流動性,創造出了一個充斥著陌生人的社會。我們吃瓜看戲,消遣地都是自己的生命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1-1

    頁數: 304

    定價: 48.00元

    四個素不相識的人,農村姑娘牛小麗,省長李安邦,縣公路局長楊開拓,市環保局副局長馬忠誠,四人不一個縣,不一個市,也不一個省,更不是一個階層;但他們之間,卻發生了極為可笑和生死攸關的聯絡。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穿越大半個中國打著了。於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深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卻樂不可支。

    劉震雲用老辣之筆,剖析了吃瓜本質;

    用慈悲之心,探尋了荒誕底線。

    我們為活著從一切恐懼裡逃出唯獨逃不出做人的恐懼

    《遊隼》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全本書店

    原作名: The Peregrine

    譯者: 李斯本

    出版年: 2017-8

    頁數: 243

    秋天到春天,在英格蘭東部一片平坦的溼地上,J. A. 貝克追逐著一對遊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間,痴痴地追隨這種鳥,觀察它們——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殺、進食、休憩……他描述這些活動,語言精確,且帶有非同尋常的詩意。

    他保持這項神秘的個人追求,同時他作為人類自身的意識逐漸消融,轉而被一種異己的、無法排遣的鷹的意識所取代。這種不同尋常的蛻變,不可思議又隱隱令人生畏,使得這迷人的篇章成為經典。

    這並不是一本關於觀鳥的書,它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隻鷹的書。關於一個人,渴望成為人以外的存在。這本書或許描繪了人追求不存在的自由的狀態,實際上我們一直在原地打轉:

    “我一直渴望成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邊緣,讓我這人類的汙穢在虛空與寂靜中被洗去,像一隻狐狸在超塵靈性的冰冷的水中洗去自己的臭味;讓我以一個異鄉人的身份回到這小鎮。遊蕩賜予我的奔湧的光芒,隨著抵達消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了再複合,還會分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