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雨yp
-
2 # 話農點精
那麼,既然這是一個規律,我們首先就得理性對待,素質教育,從娃娃抓起,當小孩成長到有了記憶,經歷著人生時,我們就得開始正確的告訴他們人生價值觀,這是學前教育,也是輔助教育。怎樣才能讓他們接受這些必經過程了?我想應該如實相告,細說人生喜怒哀樂。得讓他們充分了解。面對已故親人,在傳統節日,必須帶上他們,身傳言教的教導,尊老愛幼,尊師重教,俗話說父母是小孩子最好的老師,性格的養成,有一半來自平常生活習慣。而最近的人就是父母。所以教育很重要,其次就是自己的舉動,能讓孩子去模仿,去接受。特別是親人離世,帶上小孩一起去送別,懷念。我想他們一定心中就有了充分的認識,再加上後天的教育,他們成人後一定會懂得祭祖,懷念先人,至親。
-
3 # 丁媽親子時光
1.回憶
和孩子一起回憶已經去世的親朋好友曾經在一起快樂的時光或者是難忘的時光,這孩子感覺到親朋好友離我們並不遠,還在我們的身邊,像繪本《獾的禮物》充滿智慧的獾離開了他的身體,也離開了所有的動物朋友,雖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訴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頭,大家不要為他難過。但是,在寒冷的冬天裡沒有了獾,這對大家來說,實在是太難過了。直到春天的來臨,所有的動物聚在一起懷念獾,說著獾以前與大家相處的種種,大家的悲傷才慢慢撫平,因為獾雖然永遠離開了,但他所留下來的“禮物”卻像是礦藏一樣,永遠都在幫助有需要的人。
2.悼念
清明等傳統節日,帶領孩子祭祖掃墓,寄託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繼承先人的優良傳統。
3.精神寄託
教孩子面對死亡。死亡的各種儀式就是人類在面對死亡留下來的智慧,讓逝者安然的離去,讓生者堅強的活下去。
-
4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對於已經去世的親人,每個人的懷念方式都不一樣。對於我去世的奶奶,至今心中扔難掩傷悲。關於這一點,我沒有遮掩,直接告訴了孩子我的想法,並且帶著他用自己的方式來懷念。
大多數對逝者的紀念,都是透過掃墓這一行動來完成。而我的方式,卻是寫信。因為從小被奶奶帶大,有很深的感情。她生病那年,我一直在病榻前照顧她,看著她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最後離去,那種無能為力,真的痛徹心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相信她真的離開了。經常在夢裡見到她,對我千叮嚀萬囑咐,各種捨不得,然後就哭著醒來,很難受。後來,我把自己對奶奶無法抑制的思念,都變成了文字,十多年來,寫了厚厚的幾本。如今,這種特殊的方式,就像聊天一樣平常,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
5 # 悅雨育兒
中國人最普遍的方式可能就是燒紙了,這也是我們會常常看到的,兒子就曾看到過,也問我那是在幹什麼?我對他沒有隱瞞,告訴他那是在紀念去世的親人,因為人們相信,我們去世的親人會在另一個世界活著,而燒點的紙錢可以被收到,在另一個世界用來買東西,所以人們才會採用這種方式,一樣親人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幸福快樂。
而我更希望孩子用另外一種方式紀念,那就是把親人畫下來,用自己的想法去思念我們的親人,讓他們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在今年的清明節,孩子的孔子學堂組織了孩子們參觀紀念館獻花的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讓孩子們知道這也是一種紀念親人,紀念尊敬的人的一種方式。
-
6 # 糯米麻麻Coco
人的生老病死,這都是自然界的存在規律。我奶奶85歲,走得很安詳,在夢中走的。早上叔叔喊奶奶起床的時候,發現奶奶臉上換個笑容,就像做了美夢一樣,卻喚醒不來。生命的最後一刻沒有受罪,讓我們感到都一絲寬慰。
孩子還小,還沒有跟孩子談及生命的死亡這個話題。有一次,孩子問,媽媽,你怎麼沒有奶奶呀?我說有奶奶呀。不過奶奶在天堂。天堂是什麼意思?我說就時人死了以後都要去往天堂,生活在跟我們不一樣的世界裡。有天上的小天使,小星星陪著她們。要是想念去了天堂的人,可以抬頭看看天上的小星星,它還會衝你眨眼睛呢。
-
7 # 一夕一晨
外公、外婆去世的早,而後是爺爺,現在老一輩我也就只剩下四分之一了。家裡的傳統是每年一大家子出動去掃墓,讓老人地下有知:家裡人丁興旺。雖然吵吵鬧鬧一輩子,但是爺爺臨走的時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奶奶,所以我選擇,定期帶著孩子回家看看,陪老人說說話,聊點家常,陪奶奶回憶回憶過往,體驗體驗兒孫繞膝的感覺。
-
8 # 諾媽家有男寶
死亡教育,是幼兒必須正面對待的。在幼兒階段,孩子攝取知識,一方面來自生活,另一方面則得助於繪本教育。
生活教育。生活中,家長不用刻意對孩子迴避這個問題,不誇張也不用故意淡化死亡問題的交流。
繪本教育。家長可以選擇幾個關於死亡話題的繪本,透過繪本故事,能夠讓孩子在這個沉重的現實中尋找到一些溫暖,進而正面接受。
在這裡,我比較推崇的是繪本《亮堂堂的燈塔》。
故事中的阿光每天由爺爺接送放學,海鷗、燈塔、大海、有軌電車是阿光和爺爺每天在放學路上最熟悉的風景。可是“冬天來了,放寒假了,爺爺不用來接阿光放學回家了,阿光也有好多天沒有看到爺爺了。”爺爺走了,阿光雖然年紀小,還不能懂得死亡的真正含義,但在他的內心卻為爺爺留著一個角落,照著光亮。
阿光用收集生日蠟燭、捕捉螢火蟲、撿運動會同學們丟下的發光棒,來表達對爺爺的思念,一幕幕觸及人們內心最柔軟的深處。在書的結尾,孩子沉沉睡去,海鷗馱著他飛向燈塔,爺爺出現了。他抱著阿光說:“我在彼岸一點兒不害怕,因為阿光就是爺爺的光亮啊!”
面對死亡話題,阿光的故事充滿了光亮,讀著讓人暖暖的,而且還有那麼一絲動容,眼角充盈著淚花。和孩子一起正面對待死亡的問題,把思念放心裡,用暖暖的心來面對,讓生活從從容容,讓生活平平安安。
-
9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對於已故的親人,每個人懷念的方式不同,我的外婆十幾年前就已經去世了,但我對她的懷念程度至今不減當年。
我懷念的方式,就是為外婆寫信。有時我家寶寶也參與。
外婆的一生也確實不容易,她從小沒有了母親,當時只有四歲。因為無人照顧,她的父親只好把她送人。寄人籬下的日子,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可想而知。在我的記憶中,外婆總是病怏怏的。每年一到冬天就咳嗽,走不了太遠的路。記得有一次病的非常嚴重,在醫院住院二十幾天,呼吸困難,最後也沒能留住她的生命。
懷念我的外婆,我感覺用寫信這個方式,對於我來說最適合。如今已經寫了五個本子的信件了。
-
10 # 凌兒媽媽
爺爺和外公去世都是在我八歲的時候,都對死亡沒什麼概念,但我慢慢知道人老了總會回到天上那個家。後來再經歷奶奶和外婆的離世,可以說我有了對親人離世的無力感和深深的想念,全部化成顆顆滴落的淚珠。
我沒有帶女兒去看奶奶和外婆安靜躺在床上的樣子。我只是告訴女兒,老奶奶和老外婆走了,以後再也看不到了。八歲的女兒似乎已能明白生死是人必經的。她說,我知道,她們再也不會回來了,就象以後我長大了你老了就要走一樣。
至於悼念離世的親人,我會在空間寫日記,寫下對親人的思念,然後和孩子一起看。讓孩子明白這也是思念親人的一種方式。在我們這邊,在親人的死忌會向親人上香祭祀,孩子也明白了,這就是一種懷念親人的方式。
-
11 # 寶媽ouou
我懷念我去世的爸爸,一般都會抬頭看天空,因為爸爸說過他去世後會在天上看著我們。所有,我每次抬頭看天空,就像看見了爸爸。
以後等我閨女長大,在面對親人的離去以後,我會告訴他,善良的人去世後都會去天堂,愛我們的人會在天堂看著我們,他們的愛永遠都在我們身邊,實在想念,就抬頭看看天吧!
-
12 # 靈犀呀咿呀
我們家孩子的爺爺在我們沒有結婚前就去世了,所以,孩子沒有見過他的爺爺,但是他對他爺爺很掛念,這應該都是受他奶奶的影響。
每次我們過生日,他奶奶都會切蛋糕放在他爺爺的照片前,逢年過節包餃子也是,都會先盛一小碗給他爺爺。
所以有好幾次,孩子看到好吃的,就會說,捎點給爺爺吃吧!
我也給他講了好幾本繪本《爺爺的新工作》、《一片葉子落下來》、《湯姆的外公去世了》,我家孩子對死亡有了大概的認識!
-
13 # 堯媽成長記
想起了杜牧寫的一首祭奠親人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相信很多人都會在清明的時侯,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牽掛和懷念了!
雖說時間可以沖淡一切,親人們離開我們越來越遠,逝去親人給我們帶來的痛苦一點點淡化了,這些年我們已從那種痛苦中解脫出來。而我們對親人們的那種思念一點也沒有改變。
當然每個人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無論用什麼樣的懷念方式都會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人!
-
14 # 如玥之珩
首先,可以在一些節日,像如清明節、農曆的十一、親朋好友的忌日,試著讓孩子給他們寫一封永遠寄不出去的信,把心裡想說的話,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更是記下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
其次,給孩子講一講,那些故去的人的故事。大寶小的時候,因為沒有見過爺爺,所以很是好奇,每每問起的時候,我們總會給她講一些關於她爺爺的故事,在故事裡,平凡的爺爺被塑造成一個高大帥氣有愛心,會給小朋友買好吃的東西,做好玩的玩具,會講故事,寫得一手好字的老頭(哈哈,女兒總是不信,因為爸爸本來不高嘛,爺爺為啥就能特別高大),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如果那人還在,一定會很愛她的。
第三,把家裡能找到的,關於這位老人的一些日記、看過的書、舊照片,在孩子問起的時候,翻出來讓她看看,爺爺當年可是很愛學習的,字寫得也好,讓孩子心裡也小小的驕傲一下,尤其是小夥伴們在說自己爺爺如何如何的時候,讓娃兒也能較真實的講講自己的爺爺。
-
15 # 不酷很愛笑的妞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在這一天,一家人都會全家出動祭奠去世的親人。
從“科學”的角度看,讓年幼的孩子去這種場合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孩子太小,並不能理解掃墓祭奠先人的含義,只是隨了大人的心願而已。無論是從心理或是身體上,對孩子都有不利的影響。所以,在孩子不真正懂得“生與死”的含義時,就不要非帶孩子去掃墓表達“孝心”。
我姥姥去世的時候,我家孩子剛剛2歲半,所以全程我並沒有帶孩子參加。我只是告訴孩子,太姥姥走了,以後再也看不到了,她化成了天上的一顆閃亮的星星,每天晚上保護著咱們。隨後我和孩子講了好多關於太姥姥的故事,還把她小時候去太姥姥家,太姥姥抱著她,哄她玩的照片給她看。
-
16 # 使用者1825602082577
我們這清明、七月半、冬至、除夕,四個祭祀,紀念去世親人的時候總會讓孩子過來拜拜。平常看到去世親人留下的東西也會跟孩子說這是誰誰留下的,現在他上天堂了,在天上保佑著我們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呢。成人之間偶爾提起過逝親人時,當孩子好奇問起,我一般也會原原本本地把關係捋平給孩子聽。
-
17 # 十八線mama
我的爺爺奶奶都已經故去了,奶奶是十年前去世的,爺爺是今年去世的。我們的紀念形式是透過掃墓,至於孩子願意透過什麼形式紀念逝去的親人,我想不應該是由家長來教給孩子的。
現在,我的孩子才一歲半,他並不明白去世是個什麼概念,也不明白死亡和生命意味著什麼。
今年,我爺爺去世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讀到一本繪本,叫爺爺變成了幽靈,這是非常好的繪本,給我看哭好幾次。
我想,將來也可以透過繪本來讓孩子認識到生命和死亡的概念,至於他用什麼方式來紀念逝去的親人,那是他的自由。
與其等親人逝去再來懷念後悔,不如在親人活著時候,多給些陪伴和愛。
-
18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對於小孩子來說,讓他們從內心中接受親愛的人離世這件事情確實比較難,但是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收穫最好的成效。
比如,現在學校裡比較流行的網上祭祀,清明節不再統一組織學生去墓地掃墓,而是在網路上獻菊花、搞祭掃、燒紙錢等,透過綠色、環保的方式寄託一種哀思。
如果是關係比較親密的親人,可以透過為親人寫一封信,或是摺紙鶴、疊菊花、捏幸運星等各具特色的方式,只要是孩子自己認為具備紀念意義或是特殊含義的方式,都可以拿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牽掛和懷念。
至於地點、場合、方式、參加人等,父母可以多多聽取孩子的意見建議,並儘量尊重他們的想法,這樣,在他們心中,才會感覺更有意義。
-
19 # 好媽咪修煉手記
清明節的時候很想帶兒子去一起上墳,除了我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外,還有我的姨夫。因為姨夫生前最喜歡我家老大,所以我覺得孩子已經8歲了,應該至少帶去給他姨姥爺鞠個躬,但是家裡老人卻不同意,甚至媽媽的老朋友知道我們回去上墳還特意打電話來提醒讓我們不要帶著孩子去,怕墓地的陰氣重,孩子身上粘到不吉的東西。
雖然我覺得這是迷信,不過為了尊重老人,畢竟對孩子沒壞處,也就只好作罷。但是我不想讓孩子那麼快就忘記這世界上曾經有那麼一位慈祥的老人疼愛過他,所以晚上回家的時候就拿出以前一起去旅行時的照片一起看。兒子很難過的說,“姨姥爺去世的時候怎麼都不告訴我呀,我還想跟他學釣螃蟹呢?”
如果不是至親的人離世,對孩子來說雖然不會有那麼多的悲痛,但是對曾經疼愛過自己的長輩能夠記在心裡,偶爾還能記起就已經足夠了。即使是至親的人,我也不希望孩子們會過於悲痛,把親情留在心裡,把悲傷化為成長的動力,健康快樂的長大才是最重要的。
-
20 # 豆媽親子營
面對親朋好友的離世,懷念的方式有很多。清明節本身就是一個寄託哀思,表達懷念的日子。除了在特定的日子裡表達牽掛和懷念以外,平常我們可以透過寫日記、文章或者畫畫的方式來表達懷念之情。甚至乎去親朋好友生前最喜歡的地方、吃他們最喜歡的東西、做他們最喜歡的事情也是一種懷念的方式。不管方式如何,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只要把牽掛放在心中,什麼樣的形式都不重要,心裡有這份情就足夠了。
回覆列表
我覺得,我們可以藉助一些小故事來告訴孩子,比如晚上一起看星星時,告訴孩子,有顆小星星是他去世的親人,如果想他了,就看看星星,和星星說說話,告訴星星我們很想他。
我外公去世後,我就時常懷念他,我總會想起院子裡那棵桔子樹,有位老人坐在桔子樹下的凳子上,旁邊靠著一根柺杖,手裡揚著一根小樹枝,嘴裡吆喝著趕走來啄桔子花的小鳥。每次回老家,我總會去桔子樹下轉一轉,想想外公,我想以後我也會帶孩子一起去走走,告訴她曾經媽媽的外公是如何的守候著那棵桔子樹,如何的儲存著“桔子王”,只為我們過年時能嚐到又香又甜的好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