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楓閣

    主要是因為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的變法。首先秦國在危亡之際,出現了秦孝公真的是秦國之幸。招賢令讓很多山東仕子入秦,改變了秦國無才得局面。秦孝公和商鞅變法,改革秦國的制度,並且制度長期沿用,很大一部分杜絕了君王的胡作非為。軍事制度和民力生產製度。

    其次秦惠文王嬴駟任用張儀,以邦交為主,伐交為輔。有了秦國外交的大戰略。秦武王嬴蕩在位時間不長,沒有太多的功過。

    第三羋月之子嬴稷任用魏冉,範睢為相,這個時候的大將白起,是秦國與山東六國征戰最為頻繁的時代。嬴稷比較失誤的一點我認為是任用範睢(以利益為主的人,不太重視國家大利益。)為相。導致了後期跟山東六國交戰的時候多次的失利。並且殺死了白起。這個時候嬴稷的就變得特別重視霸道主義,君權主義。但這個資本也是來自於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兩代人的努力,有了這個資本。

    商鞅,張儀,白起的結局都很慘,不同是商鞅張儀侍奉的君王對他們非常好,只是新君上位才對他們兩個人動了殺心。白起就是侍奉的君王殺死的自己,並且主要還是一個小人範睢的離間。

    嬴稷之子在位時間不長,最後的是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統一天下。秦朝的勝利主要是人和制度。秦朝的法制從商鞅的制定到秦滅亡都沒有改,所有人都在執行,即使有人想要推翻法制,卻沒有成功。秦的滅亡也是因為統一六國後法制(秦人能接受,山東六國不能接受,需要適應)。沒有及時的調整治國的方略導致滅亡。

  • 2 # 家有梧桐

    這是因為秦獻公之前主要是人治,秦孝公之後是法治。

    人治依靠的是統治者的個人政治素質,同時在決策上獨斷專行,沒有固定的制度約束,決策隨意性大,錯誤率高,用人和賞罰上受主觀偏見影響較大,很難做到公正正確,代代君主賢愚不等,故而國家忽強忽弱很不穩定。

    商鞅變法之後,國有良法,君不徇私,任免賞罰,一遵法度,官不逾距,奉有常之法而治,百姓之貧賤富貴決於功過而不依附權貴之親疏。法治之國依之有常之良法,人治之國依之無常之明君。這也就是韓非子所說,奉法而治,雖有昏庸之君而天下易治,依人而治,雖有聖君而難致太平!獻公之後的有制度的約束,所以輕易不會出現廢長立幼等王權的任性,所以繼任者未必都是賢君,但至少都能夠勝任秦王之職。

    至於秦朝二世滅亡,是因為秦朝的法治是在君主專制的體制下的法治,具有很大侷限性,秦始皇在統一之後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君主法治制度,加重了人治的成份,才有了過分使用民力的錯誤決策,以及繼承人未定的失誤,才給李斯趙高弄權亂政創造了機會,同時讓六國反叛勢力和農民起義也有了可乘之機。

  • 3 # 紅黑聖西羅

    有幾點:

    一、地理位置決定的。秦國地處西方,可謂當時的邊境了,土地貧瘠,經濟落後。“窮則思變”;

    二、尚武精神。黃易的《尋秦記》裡寫過秦國是以武為尊,而其他六國還在風花雪月呢。雖然是小說,但也反映出了秦與其他國的差異;

    三、壓力所至。秦國在與西戎強敵為伍的地域建立國家,每一個國君都面臨著國家隨時滅亡的危機,這樣也不可能造就昏君;

    四、重要變革和國策。孝公時“商鞅變法”、昭襄王時的“三大戰役”和“遠交近攻”等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另外,每個國君都求賢若渴,重用能人。

    雖說秦國沒有昏君,從立國之時就如履薄冰,到處打仗求生存,最後統一了六國。但國君的個人素質其實並不是太高,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去學習,導致文化落後,就是精神文明建設跟不上,國君也比較暴力,“罷黜百家,獨尊法家”,嚴刑酷法治國,最終二世而亡。

  • 4 # 北京汪再興

    地理位置決定了生存壓力,生存壓力催生了變法圖強,依法治國強化了群體意識,群體意識約束了國君行為。當然,秦國也沒有管仲搞改革開放建官營紅燈區,想豐富一下業餘生活,估計也很難找到李師師。唉,心有雜念難有生意,只有比學趕幫超爭做春秋戰國十大傑出君王了。

  • 5 # 縱橫捭闔之裂變

    首先,自獻公以來春秋結束,戰國時代的到來,一個血雨腥風一個讓全中國人都不會忘卻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踴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耳熟能詳的能人奇才。

    當然戰國時代最令人嚮往的便是秦國,鐵骨錚錚,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也是使命召喚。然而,一個強秦是現在大部分中國人對秦的第一印象吧,其實秦始建於公元前900年左右,秦非子建國。然秦懷公開始,四代亂政使得原本積弱的秦國一下子跌到谷底,天下諸侯虎視眈眈。這便是秦獻公繼位的糟糕處境。不過秦獻公算是一位歷經磨難的君主,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奈何國力有限。然而他有兩個兒子,其兒子頗具政治智慧,大兒子尚武不是治國之才。在歷史的驅使下,使得秦孝公繼位,也是歷史使然吧,這是大秦崛起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其次,秦孝公繼位,便向天下發布求賢令,求來了一位讓人唏噓不已的大才――衛鞅,他是誰呢,並不重要,但商鞅變法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是秦國進一步崛起的最為重要的奠基石。商鞅之法為何能一直延續至秦國滅亡?簡而言之,秦國一統河山離不開商鞅之法,最重要的是這部法影響到了王位繼承。據所知,秦孝公在確定嬴駟為繼位人是要求其必須維護新法的,否則他不可能順利繼位。歷史也證明,秦惠文王贏駟殺了商鞅其人卻進一步維護了新法。也有他當年流放的時候親身感受新法給民眾給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好處。很奇特,作為秦王繼承人的公子幾乎年輕時受過極大的磨難,如作為質子,如放逐。磨礪了他們的艱苦奮鬥的優秀品質。還有,全國皆兵,歷代同心,一統中華為己任。這種思想始終貫穿。所以朝堂一心,明君可以很順利上位,昏君怕是經不了如此多的政治考核。

    所以自獻公以來幾無昏君。要不然也沒有今日繁華中華,河山大好呀,這是一段很有趣的歷史,我們民族的記憶,血性的時代,百家爭鳴,感謝他們創造出如此精彩的歷史片段。

    喜歡就贊一下哦

  • 6 # 三水共工

    因為多數人不懂歷史,所以才會在這種問題上疑惑,呵呵。。。很多人根本沒有讀懂戰國曆史,從秦獻公之後上臺的秦孝公開始,秦國就已經不是獻公之前的君主專制制,而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的運轉不是靠君主,而是靠體系,君主只是負責命令的最後決定,所以無論是誰做君主,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當然,秦朝滅亡也是因為這種制度造成的,呵呵。。。

  • 7 # slience36896972

    其實秦國的昏君也很多,不過由於秦法能夠約束秦君,加上秦國家大業大所以沒有敗光而已。獻公把秦國打的快要被滅國,差不多算昏君;孝公不是昏君;惠文王以身試法,差點亂法成為昏君;武王舉鼎而死,也是昏君;昭襄王中了范雎的計,敗掉了幾十萬秦軍,還弄死了最重要的將領,大臣,也是昏君;孝文王,莊襄王,在位短沒什麼成就,也很平庸;始皇帝晚年寵信趙高,致使秦朝滅亡,也算點昏君。

  • 8 # 相忘江湖71941665

    這應該是秦獻公(贏連)用連續不斷對強魏的征戰,喚起了秦帝國的血性雄風,讓後任者肩負起秦國生死存亡之重任。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秦獻公本來是秦國的合法繼人,秦靈公死,後,王位被叔祖父秦簡公奪去,十歲的獻公開始了在魏國二十九年流亡生活,他看到了魏國在吳起主持下變法讓魏國變得越來越強大,而秦國越來越衰敗,在和魏國的戰爭中連連失敗,喪權失地,只剩下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狹長國土面積,此時的秦國,已經瀕臨滅亡的邊緣。秦簡公死後,他二歲的兒子繼位,母后攝政。魏國國主想在秦國扶持個親魏的傀儡政權,想把秦國控制在自己勢力範圍內,就把秦獻公放回了秦國。回到秦國的秦獻公利用在魏國學到的強國經驗,開始了政治軍事經濟上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廢除青壯年奴隸殉葬制度,土地上實行“收租禾”(按照土地佔有者實際佔有的土地面積徵收農作物實物稅)商業上實行“初行為市”(對工商業規範管理,收取營業稅)。由於經濟政策成功施行,使國家有經濟實力進行對外戰爭,獻公連續不斷的對魏國發動次戰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一掃秦國以往頹廢總是失敗的國運,大大提高了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地位,也為秦孝公日後的商鞅變法打下了基礎。。特別是獻公最後一戰的“少梁戰役”,不但打敗了魏國,收復了函谷關,連魏國的國相公孫座都給俘虜了。可獻公也算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連年的戰爭,秦國的國庫也空虛了,既是再想打,秦國也無力在對外用兵了。少梁戰役中獻公因中毒箭,不久因箭傷而亡,二十一歲的孝公(贏渠梁)繼位。

    孝公繼位後,主動把函谷關割給魏國,秦魏兩國休戰。秦孝公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後,開始專心內政,奮發圖強,大膽改革創新,釋出“求賢令”,招攬人才,商鞅就是這時候來到的秦國。商鞅改革十年後,秦國家家富裕,路不拾遺,山林裡沒有了盜賊,國富民強的秦國上升為戰國七雄之一。孝公主持的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進步的意義在於:廢除了奴隸主世襲特權,採用軍功爵位制度,最大的激發了國民征戰激情,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中央集權,促進了經濟發展,比較徹底的完成了秦國封建體制改革和封建制度完善。任何事情都是正反兩面的雙刃劍,這部秦國急攻近利的戰時法律也是興秦國而滅亡秦朝的主要原因,這是和馬上打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是一個道理。

    秦國能從一個六國卑秦不與之盟,被天下諸侯像對夷戎一樣對待,貧窮落後國事多災多難的邊陲小國一躍而成戰國七雄,最後始皇一統天下,是和秦國能保持政策上的連續性,沒有出現人亡政息是分不開的。更主要的是如孝公重用商鞅,秦惠文王重用張儀,秦昭襄王重用範睢,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秦始皇重用李斯,這些人都是外來人才,秦國從沒有地域偏見,充分信任,鼎力支援,能做到唯才是舉,量才而用,給這些人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間。可以說,秦國能統一六國,就是重視人才的結果。

  • 9 # 乙炔一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句話

    先說本來就沒有秦,只是因為給周室養馬有功,才分封到秦地,秦地當時都是少數民族聚集地,民風彪悍,說白了就是給你畫個地方,自己去搶,去打,去佔領。秦軍長期與少數民族鬥爭,來鞏固擴大自己的領地。因為與少數也有貿易,個人員的往來,所以秦國民風也是相當彪悍,記得大秦帝國裡說,當時秦國人民私鬥成風,好開始秦國還只是單方面對戰少數民族,為周室西北提供屏障,漸漸秦國國力慢慢起來已經可以算是諸侯國了,周室也日漸衰微,小諸侯國逐漸被吞併,秦國開始內憂外患,使得當時秦國,一直流傳,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為什麼有這句話,以為稍有不慎秦國就會滅國。

    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家制度,法律已經相對完善,商鞅雖死,法度不變,就是秦國強大的根本。雖然六國屢屢侵犯,反而使得秦國一直處於憂患之中,稍有不慎前功盡棄,雖說之後的君主能力比不上孝公,但是還有法紀,能臣,猛將,一同守衛秦國。

  • 10 # 歷史沉澱的理性

    戎狄趁周朝動盪之際,攻打周王室,由於周幽王曾烽火戲諸侯,加之諸侯王早對其不滿,遂無人勤王,雖然秦襄公率兵前來禦敵,但還是被戎狄攻下鎬京,殺死了周幽王。周平王即位後,戎狄仍然很猖狂,平王被迫東遷,秦襄公率秦兵參加了護送平王東遷的隊伍。鑑於秦的一貫表現,平王賜秦豐岐之地,封秦為諸侯,從此秦由附庸變為諸侯,與齊、晉等諸侯國平起平坐,是秦國崛起的重要節點。

    周平王賜秦豐岐之地的目的,一是賞功,二是禦敵。當時豐岐之地尚在戎狄版圖,秦若想獲取此地,只能趕走戎狄,這客觀上屏障了周王室。

    秦國自此開始不斷開疆拓土,到秦穆公時代,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戌,到秦孝公時代,商鞅變法,國富兵強,秦國實力冠於諸候,後來的秦公秦王在東擴的道路上,一代接一代,緊握接力棒,不斷跑出新速度,至秦王政親政時秦滅六國只是時間問題了,最終秦王政氣吞萬里如虎,掃滅六合,一統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秦國自獻公起不出昏君,其原因:一是他們都信奉法家思想。歷任秦公秦王始終認為,詩書禮義是亂國之道。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諸候割據,殺伐四起,儒家思想可以守成,不可以吞併,當時誰信奉儒家那一套,誰就是愚夫,非失敗不可。正因為他們沒有拘泥於儒家忠君思想和狹隘的國家觀,才按照既定的霸業目標奮進。二是秦國不實行分封制,中央集權,且重大決策實行廷議,權貴很難專權,影響秦君。三是這幾代秦君皆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客觀上不會存在爭權皇位的鬥爭。四是秦國重視人才,善於使用人才,在由余、張儀、範睢、商鞅、尉繚、白起、王翦、李斯、王綰等輔佐下,可矯正秦君之非。五是秦國實行軍功爵制,有能力有貢獻者才能有地位,善於玩權術者無立足之地。六是戰國時代是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吃掉狼,就被狼吃掉,也迫使秦君集中精力從事統一中國的事業。

  • 11 # 小卡妹

    提到秦國大家會想到什麼呢?秦始皇一統天下和商鞅變法是最容易聯想到的,但是縱觀秦國曆史,大家是否發現秦國這個國家很少出昏君呢?

    秦國與其他諸侯國不一樣,他起源於西北邊陲,處於黃河中上游地區,土壤不比其他諸侯國那般肥沃。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其自身條件自然比不上齊楚那般富庶,甚至連韓魏都比不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最終一統中原。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便是:秦國極少出昏君。

    《過秦論》中有言:“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六世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既然能夠繼承六世先祖留下來的功業,並完成祖上的遺願,不僅說明他自身能力出眾,也讓人看到了他祖上六世也絕非等閒之人。畢竟春秋戰國數百年來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光靠一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累。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為何秦國能夠六世不出昏君呢?

    一、生於憂患

    處在憂患環境下的人往往能夠更加勵精圖治,畢竟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一直處於低谷任自己自生自滅,人都想往高處走,這是人之共性。

    春秋時期,秦被夾在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西邊還有一個義渠國對他虎視眈眈,隨時都有被滅國的風險。而後戰國時期魏國崛起,與秦國的又一次戰爭奪走了秦國河西之地百年不說,還差點讓秦國滅國。為此秦國其實派出過很多質子以求暫時和平,像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曾當過質子。

    秦國起源於西北邊陲,本就被其他國家當作蠻夷看待,外界壓力極大,基本處於孤立無援的位置;加之春秋戰國時期那是一個真正弱肉強食的時期,但凡弱小的國家最終都會被吞併;秦國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比較差。這種內外環境都不好的現狀迫使秦國國君不得不勵精圖治。

    二、立賢不立嫡長

    《公羊傳》中提到過“嫡子生,不以名,令於四境,擇勇猛者立”。中原各國基本都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王位糾紛,但,萬一嫡長子不賢呢?這就會出現很多事端。

    秦國並非如此,不僅傳子時不傳長只傳賢,甚至還有將位置傳給兄弟的現象,像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便是親兄弟。而且,秦國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兄弟繼位,其他兄弟基本上都要承擔輔佐的職能,從沒出現奪權的現象,就像公子虔輔佐秦孝公,樗裡疾輔佐秦惠文王這些。其實有的時候臣子有些問題不方便說的換做兄弟去說效果可能就不一樣,畢竟血緣關係擺在那,兄弟去說服可能達到的效果更好。

    三、任用賢才

    賢臣是君王的左右雙臂,賢臣不單單有著協助君王治理國家的任務,其實也是君王的鏡子。唐太宗有一句話:“以人為鏡,可知得失”,臣子是君王衡量自己的一把尺子。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賢臣,你渴望遇到明君;你是明君,你渴望得到賢臣,這是君臣之間一種相互選擇的關係。

    秦國幾代國君都是重視人才的。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秦昭襄王時期的范雎,秦莊襄王時期的呂不韋,這些都非本國人,卻能得到重用,後來這些人都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有法律體制保障

    《大秦帝國》中有一幕:秦孝公問商鞅:”大秦可否一統天下?“商鞅回答:“可以,但是,難。”畢竟不是需要你這一代人的努力就夠了,需要代代出明君,即使不是明君也不能是昏君,這才是最難的地方。確實,你可以保證你自己勵精圖治,為國鞠躬盡瘁,但不能保證你的兒子和你一樣,更不能保證你的孫子和你一樣。這個時候商鞅提到了變法,使萬事皆有法可依,相當於給子孫留下了一個治國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他們做事不逾矩。

    後來商鞅雖遭車裂酷刑,但其依法治國的思想卻得到了肯定,一直影響到後世。

    五、質子的恨

    縱觀秦國發展史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充滿鬥爭的歷史,惡劣的環境與強大的中原列國終究沒能擋住秦國吞併天下的步伐。生於憂患迫使君王勵精圖治;選繼承人時立賢不立嫡;任用賢才,君臣相輔相成;變法使得秦國擁有一套約束君王的體系;質子回國之後堅定抱負。這些原因讓這個國家的六代君王雖不能稱之為明君,但絕不是昏君,正因如此才有了後來的秦王掃六合。秦國實現一統天下這個野心的過程確實讓人敬佩。

  • 12 # 哈士不是奇

    其實富不過三代,這個也有一定的道理。

    眾所周知,秦國的統一因為某位名人的緣故,一直被灌上了奮六世之餘烈的名頭。這六位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這裡面看上去是六代,但是真正發揮了作用的,卻是三代,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

    至於其他三位,從他們在位時期的所作所為來看,倒也不是昏君,但是時間太短了,他們的本質是怎麼樣的,還真的很難說。

    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到公元前307年在位,23歲去世,在位3年多,時間很短。秦孝文王更誇張,在位三天,啥事沒做就死了。秦莊襄王和秦武王一樣,在位三年多去世了。

    這三位秦國君王,基本上是沒幹啥事的,或許沒做出什麼昏庸的事情,但是你說他們有多麼賢明還真不好說。

    就像司馬炎,司馬炎剛剛建立西晉的時候,還是很簡樸的,但是沒過幾年就開始奢侈了,你說他是明君嗎?

    不可能吧。

    而秦武王雖然有一些明君的苗頭,但是因為時間太短,不怎麼好判斷。

    所以說富不過三代,真正應該是四代,其實也沒錯。

  • 13 # 寄暇學宮

    在很多傳統說法裡面,像三六九這樣的數字,並不是一個準確的定量,大多都是一種形容的說法。

    富貴之家因為起點較高,往往會使自己的子孫變成紈絝子弟,從而導致坐吃山空,或者無法應對突發狀況。

    所謂富不過三代,主要還是強調“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一種意識。

    秦始皇之前秦國卻不是這樣,幾乎就是在不斷地憂患之中成長。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能力的紈絝子弟,是沒有任何機會登上君主的寶座的。

    秦孝公接過君主重擔的時候,正是秦國最危急的時刻。秦孝公在繼任君主之位之前,已經是跟隨秦獻公身經百戰了。

    秦惠文王嬴駟年少之時,就觸犯了大秦的律法。由此可見嬴駟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當上君主之後,要麼就是暴君,要麼就是雄主。總歸不會是一個昏庸之輩。

    秦武王嬴蕩天生神力生性好戰。嬴蕩登上君主的寶座,恰恰以出擊帶給秦國更大的發現。即使冒然動武會給秦國帶來弊端,也因為秦武王突然地去世而消於無形。

    秦昭襄王嬴稷早年就在燕國做質子,秦武王突然去世之後才回來繼承的王位。嬴稷坐上君主寶座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一番角逐之後才登上君主之位的。

    秦孝文王櫻珠當了這麼多年的太子,等到登上秦王之位的時候,也是一把歲數了。即使沒有什麼過人的能力,也是屬於老成持重的君主,至少不會太過昏庸。

    秦莊襄王嬴楚早年在戰國為質子。嬴楚能在秦趙兩國不停地打仗之中全身而退,也能看出不是一個泛泛之輩。

    秦始皇在趙國出生,經歷了無數的磨難。秦始皇登上王位之後,也是經歷了無數的危機才把權力掌控在自己手中。

    以上這些君主,除了秦孝文王嬴柱算是蜜罐里長大的之外,其他君主都不是紈絝之輩。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長子扶蘇在蒙恬軍中歷練,幼子胡亥卻是一個十足的紈絝子弟。

    扶蘇在蒙恬軍中有過歷練,如果他繼位至少還是有經驗和人脈的。胡亥這公子哥,連玩兒都玩不好,他繼位後碰上劉項等一幫資深玩家,大秦不玩完也就不對了。

    胡亥繼位之後,秦朝隨即滅亡,還真是不過三代。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4 # 煙火鄭州

    這主要就是歷代秦王心中信念的持續性和國家政策執行的連貫性。

    自秦孝公起在後續所有秦王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東出”,出哪?就是出函谷關,逐鹿中原。這是他們幾世子孫一直在堅持的國策,由於實行了“商鞅變法”,秦華人打仗立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他們國家制度的優越性逐漸顯露出來,逐漸戰勝了魏國,楚國這些大國。到了後來東出的目標達成了,就又有了更大的目標,那就是一統天下。可以說,秦王及其子民已經嚐到了東出的甜頭,那麼擁有更大的疆域,一統天下在列祖列宗面前就有更大的功業,再加上秦國的實力。以及政策的持續性,最終統一了天下。

    所以,可以說,是秦朝制度的優越性以及他們國策的持續性讓秦國沒有昏君,統一了天下。

  • 15 # 優己

    得源於變法,使得秦國的教育水平被擢升為列國之冠!教育水平好培養的人才素質就好,培養出來的國君自然也就跟著提高!

    秦國在當時的國策有點類似於現代的三權分立!既,秦國貴族,可以世襲俸祿爵位,職位卻不行!要想得到職位就得憑真本事!國君權臣僅具有提名權,但是決定是否被錄用的許可權則在考核人員上!具體我們可以參考魏冉的關係!魏冉初入秦國的時候是相國張儀的人,又有王妃姐姐作為後臺,可是魏冉卻不得不從最低階計程車兵當起,他首先入的是戰死率高達百分之八十的陷陣營!然後他活著回來才開始升百夫長千夫長等等!這種事在同期戰國甚至歷朝歷代就沒見過!

    其次,秦國對王室公子的教育絕不縱容!比如,秦惠王在太子的時候,殺了人,直接被罷黜太子,流放隴西!成為中國唯一一個被治罪的王子!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整個秦國自獻公開始到統一六國,秦國在人才這方面一直都很豐盈!比如,秦國從不缺將才!反過來,秦國教育體制好,培養出來的國君素質也高,素質高的國君又能培養高素質的接班人!

  • 16 # 史學達人

    這應該和秦國所處的地裡位置有關,秦國是和西北邊界和匈奴為鄰。周朝的時候因為外族人的侵略,他們守不住西北邊境這個地方了,所以,就把這個地方交給了秦始皇的老祖宗。

    這對於大秦來說是一個歷史機遇,雖說這塊地上經常發生戰爭,但是,只要你能把這個地方守的住,這個地方就屬於你自己的了。

    很顯然外族人是幹不過他們的。所以,老秦家的祖祖輩輩終於有了立足之地。

    可是,秦國在當時的中原大國看來,仍是不開化的野人一群。也就是說他們這些生活在中原的人,根本瞧不起秦國。

    秦國這邊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深知落後肯定會捱打的道理,為了追平和中原大國的差距,秦國曆代國君都在想著如何變革,才能使大秦更強大起來。

    最終經過秦獻公,秦孝公等幾代人的努力,到了商鞅變法後,秦國終於強大了起來,這時候的秦國,開始讓中原那些大國有些忌憚了。

    為了抑制秦國的壯大,中原那些大國又開始搞聯盟,開始從各個方面限制起秦國來,秦國就是在這種危機感不斷的情況下,一步一步走到巔峰的。

    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把六國全部滅掉,然後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秦始皇也成了千古一帝。

  • 17 # 譚小龍29

    不奇怪啊!強敵環伺的環境中,雖有餚函之固,仍有滅國的風險!楚、晉、魏、趙、齊、燕那家沒有變態出現?還沒有真正成為“寡人”和“朕”秦國諸王豈會大意!

    不止秦,從漢高祖到漢元帝十一帝,除了惠帝劉盈、兩個少帝(呂后專權)、廢帝劉賀四個,西方出了九個明君,高祖劉邦、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武帝劉徹、昭帝劉弗陵(武帝之後恢復民生)、宣帝劉詢、元帝劉奭,究其原因,外有匈奴之患!內有宗室、世家虎視眈眈,幹不好分分鐘被踢一邊去,例如廢帝劉賀!

    東漢自光武帝起至和帝連續四個明君,竇憲、班超、耿恭都是這個階段對匈奴作戰的名人,這個時期徹底打的北匈奴不知所蹤。

    到了後面,陳群把“九品中正制”搞出來,徹底斷了世家的威脅(寒門對世家的威脅),世家越來越廢,皇帝玩弄權術平衡朝堂實力,除了開國的兩三個皇帝,再無連續出現明君的朝代。

  • 18 # 一刻史

    這麼說吧!打個比方來說秦國是一步步從平民成為貴族,那不是一代人能夠積累來的,是幾輩或者十幾輩人沉澱的,而且中途不能出現混蛋。很多人說官員家庭的孩子出生起點就高,其實那是人家祖先戰場上拿命拼來的,你的祖輩沒有這樣付出,那是人家應得應分的!我們平民只有不斷的努力,才能改變自己和後代。以後階級會越來越固化,三十年前是改變最好的時候,只要你我努力,其實現在也不晚!加油吧!

  • 19 # 峰哥談史

    筆者認為秦國六代沒有出現昏君,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諸君都很有志氣

    從秦國的國力來看,相比其他諸侯國他是比較弱小的,只能偏居一隅,國弱無外交,為了國家的暫時和平,很多秦國的公子都被迫到他國當做人質。

    在秦國面臨如此嚴峻的時候,這些國君沒有膽怯,更沒有退卻,他們想的是如何使秦國強大起來,甚至都有著如何統一天下的強烈願望和報復。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他們衣食無憂,完全可以安享眼前,得過且過,但他們卻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和勇敢拼搏的優秀品質,除了秦始皇之外基本沒人貪戀美色。

    二、外部的嚴峻形勢所迫

    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了免受他國的欺辱和北方匈奴的騷擾,國君們都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治理國家,不然只有飽受欺凌,最後當亡國之奴。秦孝公時期,開始實行商鞅變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得到空前的提升。後來,商鞅變法失敗,商鞅被權貴報復五馬分屍。但是,他的變法制度是有益國家的,能夠使秦國發展壯大,因此在後來便延續下來。

    三、儲君傳賢不傳嫡

    秦國時候,人們較為熟悉的傳嫡不傳賢王位繼承製度還不很流行,對於下一任國君的繼承人選拔,為了國家發展的長遠考慮,都是根據兒子們的能力高低選拔出來的。因此,只有能力超眾才可脫穎而出,得以繼任新君。

    總之,秦國的六代國君都是出類拔萃的優秀者,最後才能登上王位。而且都身處亂世憂患之中,外在環境使他們不能絲毫怠慢,都表現出了出色的從政能力,逐步使秦國強大起來,從而統一天下。

  • 20 # 靜心匠道

    富不過三代,只是民間一種說法而已,其實在中國古代,很多家族是富裕了很多代,有些隨著皇朝興衰沒落,有些皇朝沒落還是不倒。

    但是秦國為什麼幾代人都沒有一個昏君呢?這個就要回顧歷史說一下。

    所謂六代,應該說的是秦始皇外以上六代國君,而這六代經過努力發展為最後秦始皇吞併六國,完成國家大一統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先看看六代明君的時間表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變法發起人,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在位56年,最最關鍵的秦王,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

    秦莊襄王 ( 前250—前247年 )

    秦孝公,變法,用商鞅。秦國因此成為七國最強大的國家。

    秦惠文君,破六國合縱。

    秦武王 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

    秦昭襄王,在位時,范雎提出遠交近功是秦統一天下的總體戰略,是外交與軍事的有機結合,標誌秦國統一戰爭進入戰略思想完備階段。

    但是在六代明君中,秦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沒有什麼功績。要非說他有什麼功績,就是選對了下一任皇帝。

    可以看出,所謂六代說法不靠譜,真正算起來,應該只有秦孝公,秦惠文王 ,秦昭襄王這三代,特別是到秦昭襄王這一代,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羋月的故事,在這期間,先是幹掉了義渠國,有利用武力和手段差不多把六國都乾的差不多。最後把最強的對手趙國乾的大傷元氣,差點滅掉了趙國。

    而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太短,根本可以說還都沒來的急做昏君,就駕崩了,這也是導致秦國看上去六代沒昏君的原因之一。同時秦武王,本身的能力也不差,在位期間還是有建樹的,不是因為太過於好強的話,秦國的發展節奏可能更快,但是可以看出秦孝公到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代,任用了大量的著名人物,比如商鞅,張儀,白起,呂不韋,甘茂,范雎,尉繚,李斯,甘羅等等,這樣人才濟濟,加上一直提倡法家治國,改革到底,整個秦國是成為一個戰爭機器在運作。

    這樣才出現了六代明君的情況。

    可惜出了一代昏君,就把江山葬送了,不得不讓人以歷史為鏡。不要以為自己身價有多豐厚,夠吃多少代,其實只要出一代,你七八代的努力全白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世間什麼人最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