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兩倒

    當然是死細菌,要麼細胞膜破裂,或者DNA斷裂,還有就是所有的蛋白質全部變形,失去功能,不再具有繼續活動和繼續分裂的能力,就是死細菌了,吃進消化道會跟食物一樣被消化成各種可吸收的營養成分。

  • 2 # 風科技

    我想應該是屍體吧,並且是細菌的屍體。只不過細菌的體積非常非常的小,我們一般用肉眼無法直接地看到。

    其實在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細菌,他們有的可以使我們生病,有的則可以和我們共同的生活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我們的腸道中就有很多數量的細菌,包括我們用來發面的酵母,其實也是一種菌。

    當這些細菌活著的時候,可能非常活躍,就像一個小的世界一樣,當它的生命到達週期或者被外來因素殺死以後,它就變成了一個死的細菌一個細菌的屍體,和他所依附的其他的東西融為一體,被我們吞到肚子裡作為食物的一部分,提供給我們能量。

  • 3 # 大象lx

    我們所看到的細菌的樣子“死了的細菌變成了什麼?”在宏觀層面上以人眼來觀察細菌;大家都看見過發黴和腐爛的食物,食物長期放置在室溫條件下就很容易滋生細菌,如發黴的麵包上面的壞掉的部分,就是大量菌類滋生聚集的結果(雖然是真菌),還有在我們人類的身體裡就存在著大量的細菌,而且我們的大便裡面大部分都是已經死掉的細菌。在微觀層面上我們藉助顯微鏡在化學試劑的染色下也能清楚的觀察到細菌的屍體,由於細菌體內大部分是水(一般在80%~90%以上),所以直接觀察不出來,需要用染料來染色才能觀察(我記得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在學校做過類似的染色的實驗),經過染色後的細胞已經死亡,細菌形態各異有杆形、球形等,部分細菌染色後形態就發生變化了。食物加熱後細菌真的死了嗎,是不是可以放心吃了?一般食物在100℃的溫度下,1~2分鐘即完成細菌消毒,但並非所有細菌都被滅殺,許多細菌的細菌芽胞極其耐熱,一般加熱法不能把它殺死(在121℃,30min才能把芽孢殺死),細菌在繁殖時會產生有毒的代謝物,高溫很難滅殺,長期大量食用會導致食物中毒和癌症。胃酸作為強酸能殺死大部分的細菌,但是部分細菌的耐酸性很強,如乳桿菌就可以在ph為3.0打環境下生存。總結:

    食物在高溫加熱消毒後,食物中的細菌被滅殺會變成營養物質,我們吃的食物中包括平時喝的水裡面都有細菌,而人的身體裡面的消化系統對於大部分的細菌都能有效的滅殺,對於其他它的細菌就需要靠我們對於食物的辨別和處理了,對於表面上已經腐敗的食物堅決不要使用,食物在儲存時最好放入冰箱冷藏,對於熟食最好覆上保鮮膜,肉類在容易攜帶大量細菌,在食用時一定要充分加熱。

    附圖食物的儲存方法:

  • 4 # 重返人間wyh

    都是由分子構成的蛋白質基因鏈能變成什麼?[捂臉][捂臉],都是由分子層面構成的,變成各種分子唄,最終塵歸塵土歸土,佛教上講的[打臉][機智][耶][捂臉]

  • 5 # 酋知魚

    這還有問嗎?當然是細菌的屍體了。

    好吧別打我,只是開個玩笑,現在讓我來認真地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有機分子的耐熱水平如何?

    提問中限定了食物,所以我們自然不能算明火消毒,當然咱還是可以順便說一下,一般來說蠟燭的明火是大約600℃,這是生命不能承受的溫度,沒有任何有機分子可以在這個溫度下倖存。

    這是因為地球是一個碳基生命星球,有機物都是以碳原子作為化學鍵連線的中心,而碳碳間的化學鍵並不強,通常在300℃以上就會斷裂;碳氫鍵更弱,在大約200℃時就會斷裂,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碳化。

    當然了,因為限定了食物,我們自然是不能將其加熱到碳化,那麼所謂的高溫通常也不會超過水法烹飪的上限,也就是大約120℃。在這個溫度下的滅菌消毒講究的是機率,通常的說法是“在XX溫度下可以存活XX分鐘”或者“XX分鐘後可以有效消毒”。因為有機分子的分解與核裂變一樣,也有半衰期,高溫可以有效縮短半衰期,而如果時間足夠長,就算是常溫有機分子最終也會被分解。

    最耐熱的生命哪裡找?

    好的,為了研究食物的消毒,我們要從目前所知的微生物入手,從這個世上最耐高溫的細菌病毒身上找線索。

    細菌的耐熱能力其實並不強,通常60℃就足以消滅絕大多數細菌,根據這個現象,法國微生物鼻祖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於1862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可以在不沸騰的情況下滅菌,保留更多營養。

    在這裡我提名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它本身其實並不耐熱,但是在遇到惡劣環境時會退化成一個小小的芽孢,能承受121℃下長達20分鐘的消毒,而醫學消毒通常是121℃下30分鐘,可以說已經相當強悍了。

    而自然界中最耐高溫的微生物當屬古菌,這些不是“古代細菌”的微生物是我們真核生物細胞框架的來源,在如今的世界中佔領了細菌難以涉足的高鹽、高壓、高溫等極端環境,比如天然鹽湖、溫泉甚至是海底火山。特別是在後者的環境中,我們找到了很多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生命,比如煙孔火葉菌(Pyrolobus fumarii ),這種超嗜熱古菌的日常生活環境是400倍大氣壓,高達113℃的大西洋海底火山熱液口。

    而2003年發現的一種被命名為“Strain121”的超嗜熱古菌更是誇張,它的名字正反映了其實力,121℃下該菌依然可以正常繁殖,醫學消毒對其完全失去了意義,在沒有食物供應的情況下Strain121可以在醫用高壓釜中苟10個小時……

    不過這是特殊情況,要知道超嗜熱古菌一旦進入低於80℃的環境中就會被“凍僵”,失去生命活性,因而對人類沒有任何威脅。

    最終的王者屬於病毒!但是不要誤會了,通常病毒都很脆弱,遠不如細菌耐艹,這位“王者”骨骼清奇,完全沒有遺傳物質,是純粹的蛋白質。

    沒錯,它就是臭名遠揚,引發瘋牛病的朊病毒。

    朊病毒擁有極強的消毒抗性,不僅無視紫外線、酒精、消毒水等常見消毒方式,也同樣不把121℃的高壓釜放在眼中,能輕鬆暢遊4個小時依舊活蹦亂跳,只有將溫度加到134℃以上才能在20分鐘內消滅朊病毒,別看溫度只上升了13℃,氣壓增長量可是前者的150%呢,通常的家用高壓鍋工作溫度也就只有110℃。

    消毒到底破壞了什麼?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細菌能承受溫度的極限一定不是DNA決定的,因為在121℃下“Strain121”尚且能正常繁殖,可見DNA的熱穩定性相當不錯,於是我們就只能將目光放在蛋白質上了。

    那同樣是蛋白質,為什麼朊病毒如此剛,而普通細菌病毒卻如此不堪一擊呢?

    這是因為朊病毒本質上我們體細胞內的一種正常蛋白質“朊蛋白”的“變形”,這被稱為“異常摺疊”。朊蛋白的β-摺疊只佔3%,而在朊病毒中佔43%,這種異常的結構導致單體朊病毒就如同魯班鎖的零件,很容易層層相扣,拼成一個極穩定的大團子。

    所以我們知道了一個事實,蛋白質在滿足特定空間結構時,就可以很穩定,那麼是什麼讓多數蛋白質如此脆弱,正如蛋清一燙就白呢?

    答案還是蛋白質摺疊方式,被稱為蛋白質的二、三、四級結構。

    一級結構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穩定;剩下的簡單來說就是氨基酸鏈在空間中不同級別的、複雜的三維結構。其中二級相對穩定,三、四級比較不穩定,只需一點點刺激就會被改變,上面提到的β-摺疊就屬於二級結構。蛋白質近乎無窮的功能正是其近乎無限的空間結構的功勞。

    一般的消毒方案都屬於改變蛋白質的三、四級結構,烹飪級的“高溫”亦是如此。空間結構改變後蛋白質就會失去原有的功能,也就是“失活”。所以被消毒的細菌其實也就是蛋白質“變形”的細菌,有些甚至還可以保持完整的結構,但內部已經“停工”了,是名符其實的“細菌屍體”。

    當然,如果你將被消毒的食物密封靜置,細菌的大分子就會被時間慢慢分解,變成更細碎的有機分子。

  • 6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細菌生命週期由停滯期、繁殖期、穩定期和死亡期組成。影響細菌生長的因素對這個週期有很大影響。 細菌不會在停滯期生長。然而,它們確實適應環境並進行代謝,即產生分裂所需的維生素和氨基酸。它們開始複製自己的DNA,如果環境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停滯期可能會很短。然後細菌將進入它們生命的下一階段。

    在繁殖期,細菌繁殖迅速,甚至呈指數增長。在最佳條件下,最快的細菌可以在15分鐘內加倍,有的細菌需要幾天時間。 在細菌中,DNA複製漂移到膜的另一側。然後細菌分裂,產生兩個相同的“子細胞”,開始重新分裂。這個過程被稱為二元裂變。

    在穩定期,細菌生長減少。由於廢物的積累和空間的缺乏,細菌無法維持繁殖。然而,如果細菌轉移到另一個培養物,快速生長可能會恢復。

    在死亡期,細菌失去了所有的繁殖能力,這成為它們的喪鐘。像對繁殖期一樣,細菌死亡可能與它們的生長速度一樣快。 人類身上有這麼多細菌。細菌的壽命非常短。它們一定一直在死亡,在我們周圍留下數萬億具細菌屍體。

    屍體的氣味是由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產生的降解產物引起的,這些微生物將屍體用作食物。 所以基本上你聞到的是細菌。 如果細菌被加熱死亡,它們傾向於溶解,也就是說,它們破裂,分子與周圍環境混合。所以它們不會留下屍體。可能存在脂質殘留物(其膜的一部分),但通常會被其他細菌快速利用。

  • 7 # 星球上的科學

    有句老話說“病從口入”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好的食物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營養和能量,而壞的食物會帶來細菌,給身體造成危害。不過我們吃的大多數食物都會加熱來消毒滅菌,以保證讓身體不受細菌侵害。

    細菌是有許多種類的,一部分細菌人眼是可以看見的,但另一部分細菌人眼是不可見的,必須配合一定的試劑染色才能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

    我們人類眼睛直接能觀察到的細菌,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發黴和腐爛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是由於在室溫條件下長時間放置,很容易就會滋生細菌,就像發黴的麵包、饅頭之類的麵食,而上面壞掉的部分就是由於大量菌類滋生聚集的結果。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我們的身體裡也存在著大量的細菌,不過這些細菌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

    還有一部分肉眼不可見的細菌,在顯微鏡下是能夠清晰可見的,不過並不能直接觀察出來,必須用染料染色才能觀察到細菌。在經過顯微鏡觀察,會發現經過染色後的細胞其實已經死亡,而細菌形態卻各種各樣,有杆形、球形等,而且部分細菌經過染色後形態就發生變化了。

    食物經過加熱後還會有細菌嗎?

    大部分的食物在100℃的溫度下,1~2分鐘就能完成細菌消毒,但是並不是全部的細菌都能在高溫下被消滅,還有一部分的細菌極其耐熱,一般的加熱方法根本都不能消滅掉它們。

    並且如果人類長期大量食用還會導致食物中毒以及癌症的出現,不過我們的胃酸其實也有殺害細菌的作用,但是還會有一部分細菌的耐酸性很強,胃酸根本不能消滅它們,因此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加熱,來達到滅菌的效果。

    曾經有科學家在大學90℃的溫泉水中發現了細菌細菌的存在,而比其高的溫度下並沒有發現微生物,因而大多數專家都認為,細菌的耐熱度大約是90℃。

    所以大約100℃水可以說對殺菌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其實仍有一些專家並不認為所有的細菌都能在煮沸的水中被消滅。

    在1983年的時候,曾經有人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海灣入口的海底溫泉中發現了一種高溫細菌,當時的生物學家測得的水溫竟然高達250℃,令人驚訝的是水在常溫壓強下只會在100℃的溫度下沸騰,但這些水是來自海底火山溫泉處2600米的大洋底部,壓力竟高達265個大氣壓,所以就形成了很奇特的高溫水。

    高溫可以殺死細菌嗎?

    自從發現耐高溫的細菌以來,科學家們就開始對高溫細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這類細菌的DNA構造比較異常,但從科學理論上說這種構造也只能使細菌在不超過120℃的水中生存。

    所以,科學家們就認為高溫細菌必定是有奇特的地方,經過探索很快就發現了這類高溫細菌的蛋白質分子中存在著某些特殊型別的氨基酸,而這些氨基酸此前從未在其他任何生物機體中發現過。

    歸根結底其實是因為這類氨基酸中有多餘的穩定化學鍵,使蛋白質具有極高的強度,而在其脂類化合物的結構上,也發現了分枝形化學鍵,使細菌可以經受住高溫分子的猛烈撞擊,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高溫都能殺死細菌。

    總結

    食物加熱後並不能全部消滅細菌,而死了的細菌蛋白質結構早已破壞,對我們是沒有任何危害的沒有被消滅的細菌就還是細菌了!

  • 8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細菌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體之中的一種原核生物,它們是一類結構非常簡單的原始單細胞生物。雖然它們形體微小、構成簡單,卻是自然界物質迴圈的重要參與者。

    大家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一種食物,如果暴露在空氣中較長的時間,表面就會發黴或者腐爛,這就是滋生細菌的結果,而這種發黴或者腐爛,主要是由於真菌的作用。除此之外,食物中常見的細菌還有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芽胞桿菌、變形桿菌等,如果誤食了含有這些細菌的食物,往往容易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

    還有很多細菌對我們的身體有利,比如我們的消化系統中就含有乳酸菌、大腸肝菌、變形鏈球菌、嗜酸細菌、酵母菌等,對於維持消化系統的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從細菌的組成來看,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等組成,其中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細胞膜和細胞質的主要成分是核糖體、核質的主要成分為多糖和脂類等,從成分來看都是由簡單的有機分子構成的。

    和其他有機物一樣,細菌對於熱的耐受性通常會很差,比如300攝氏度左右就可以使大部分的碳碳、碳氫發生斷裂從而發生碳化,細菌就會完全被殺死。而我們平常進行的蒸煮消殺,對於大部分的細菌也會起到殺滅作用,蒸煮消殺的溫度一般在100-110度,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細菌中的有機分子較常溫下的分解速度也會高出很多。

    在食物的加熱過程中,一方面組成細菌的蛋白質、酶類物質等會發生變性,而且這種變性是不可逆的,細菌就會失去生物活性。另一方面,高溫下大部分細菌的核酸物質也會被破壞,DNA物質被分解,細菌也會發生死亡。利用加熱的方式,其殺滅細菌的機率可以達到99%左右,而那些噬熱菌和部分細菌比如芽孢桿菌、以及已經形成的部分遊離細菌孢子,具有較高的耐熱性,短期的高溫環境並不能完全殺死。至於已經透過高溫殺死的細菌,其細胞組成結構雖然發生了改變,但物質就沒有減少,蛋白質、核酸物質只是被分解或者失去了生物活性,因此死了的細菌,仍然存在於食物中,只是變成了“細菌屍體”而已。

  • 9 # sweetdream13374406

    細菌就是小一點的小動物,死了當然就是肉了,只是小了點。而病毒主要是蛋白質,死了就類似於煮熟的雞蛋一樣,蛋白質變性。

  • 10 # 來看世界呀

    細胞碎片、核酸渣子,總之是喪失了生理活性,再也不會對其它生物造成威脅。高溫滅菌尤其是火焰滅菌是最徹底的滅菌方式,可以使細菌化為煙塵飄散。

    消毒和殺菌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一般消毒只是將有害人體的微生物數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對人體已經無法構成威脅,並不追求殺死細菌芽孢,細菌芽孢是處於脫水脫氫的特殊狀態,對外界的高溫、酸鹼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離開消毒環境後芽孢仍可能繁殖出菌落;而滅菌則需要將最頑固最耐高溫的細菌芽孢等結構也一起殺死。

    消毒常用化學藥品,比如用醛類物質或者75%的酒精消毒,前者被用於有機物的儲存,甲醛就可以做到生物製品的“恆久遠永流傳”,原理在於溶解細胞結構或者使蛋白等物質變性,使微生物失去活性。食品行業中常用巴氏消毒法,是將食物置於六七十度的環境中儲存十幾分鍾半個小時,這樣即可以保證安全也不至於大量破壞營養物質。

    滅菌則主要是物理方式,紫外線、高溫高溼高壓、火燒,可以將細菌完全殺死,原理在於地球生物的構成。碳基構造在低溫下穩定高溫下則較為活躍,尤其是在有氧的高溫環境中,碳基物質容易燃燒或者破壞,有機反應常需要加熱就有這個因素影響。有些生物可以產生特殊的蛋白或者特殊的缺水狀態,使細胞具備更強的抵抗能力,這類生物包括嗜熱生物和一些緩步動物,但是至今科學家尚未發現能在121℃以上環境中存活的生物,預計不存在能在150℃環境中生存的生物,所以高壓鍋加熱、紫外線加熱、火燒等方式可以破壞細胞結構殺死所有細菌。

    不過仍可能殘留一些細胞膜結構的碎片或者核酸片段,它們對高溫有一定的抗性,但是生理功能已經不存在了,科學家曾在空間站的外側找到幾種生物的碎片和核酸渣子,而如今的技術甚至可以在火化的遺骸中找到一些核酸碎片進行基因鑑定。不過這樣的渣子只是達到了殺滅細菌的程度,如果想要消除生物痕跡,大不了反覆的高壓蒸煮、油炸以及火燒,尤其是火燒的方式,碳基構造的生物能著火,燒能最大程度地消除生物痕跡。

    這裡就體現出人類食物烹製的優勢了,肉類生吃的很少,只有魚生等少數幾種,煎炒烹炸等方式都可以很好地殺滅細菌,保證食物的安全。所以有一些曾經流行的寄生蟲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徹底清洗,足夠地加熱。而用火烹飪食物,還可以使食物更加便於消化,可以保證人類營養的充足,但食物變得更加容易消化加上人腦、體溫調節等對能量的需求,也使人類成為進食頻率比較高的物種。

  • 11 # Ex極致叨客

    我很想說,細菌死了,肯定是變成死細菌啊,屍體唄!

    這個年代都是 字多的有理

    那沒辦法,我只能聊聊咱們怎麼發現細菌的了 。

    19世紀之前,生病做任何手術,都是生死關。因為真的很容易發生感染,那時候不知道有細菌這東西,微生物這門學科還沒出現。

    而且那時候的醫生是不穿白大褂的,為了比較耐髒,他們都是穿深色衣服。更沒有消毒的概念,洗手也只是為了自己乾淨。很多時候手都不洗。各位想想那得有多可怕。別說醫生救人了,他渾身的細菌,病毒,基本就是死神的代名詞了。

    很慶幸,有個叫列文虎克的人,是個半文盲,也沒上過學,在一家雜貨鋪打工,有一天他聽說有個東西叫放大鏡,可以把小的東西放的非常大,他挺感興趣的,就去了一家眼鏡店,想買一個,結果價格太貴了,他根本買不起。但是出門的時候,剛好發現一個老師傅在打磨放大鏡,他看了半天,覺得沒啥技術含量,我也能做。

    然後他就開始刻苦鑽研製作放大鏡的技術,沒日沒夜的,終於讓他一天,他終於磨製出了一個直徑只有3mm,但卻能將物體放大200倍的鏡片

    1674年,列文虎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光學顯微鏡,並利用這臺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血紅細胞,從而開始了人類使用儀器來研究微觀世界的紀元。

    列文虎克也被後世的生物學家譽為微生物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至此微生物學開始發展,但是初期的時候,並沒有人把微生物和傷口感染或者生病聯絡在一起。直到兩個人的出現,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和列斯特醫生,學醫的應該都知道他們,醫生之所以穿白大褂就是他的倡議。

    之所以穿白色的衣服,就是為了只要衣服上沾染了血色,就可以看的,然後需要馬上換掉

    路易斯·巴斯德意識到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由此建立起了細菌理論,並強調醫生要使用消毒法。創造了“巴氏殺菌法”

    而列斯特醫生採用了他的“巴氏殺菌法”並加以推廣。

    這才讓手術後的感染得到了控制,讓醫生從細菌病毒的傳播者變成了真正的白衣天使。

    扣題——也就是那時候,人們透過做實驗 ,知道了原來高溫可以殺死細菌,沒有細菌,食物才不會腐爛。

  • 12 # 記錄你的傳奇

    我看有人做實驗,把水加熱之前用電子顯微鏡去看好多小生物在水中動來動去,然後加熱一段時間後看那些小生物還在但是不動了估計是死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父母,不幫兒女買房、結不成婚,幫忙買房又影響晚年生活質量,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