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官鋒

    說的是讓人們不殺生的一種心態,從某種意義上看非常迎合現在的保護動物,和大自然和平相處,讓我們去享受美好的幸福環境。

  • 2 # 大大的俞

    其實這句話最早並沒有抬高讀書人的意思。

    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勸諫齊宣王時舉的例子:齊宣王看到有人牽著牛去準備祭祀,於心不忍,叫人換了羊。因為他親眼看到了牛將被殺而沒看到羊。君子遠庖廚,就是為了不親眼見到動物被殺死,寬慰仁心。畢竟食素是不現實的,但是也不好因為習慣殺食而失去了應有的同情仁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讀書人的清高和自傲讓他們將這個奉為戒律,只看到表面而沒有深入探究,失去了保持仁心的寓意,一味執著於表面的“遠庖廚”,變成了對庖廚的抗拒。

    到了現代,封建時代的不少古板的思想在我們看來可笑,包括“君子遠庖廚”。如今說起這句話,更多的是一種調侃和玩笑。若是有人還像舊時一樣認真看待,那定然引來譏諷的。

  • 3 # 霸都螞蟻

    這句話出自《孟子》,針對齊宣王用羊替代牛來祭祀,孟子對此解釋說:“王之所以捨得羊而不捨得牛,是因為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所以才會捨得羊不捨得牛害怕”最後得出君子遠庖廚這個觀點。這個只是孟子老聖人對君子仁慈表現的一種類比,後來被曲解為男人就要進不得廚房。第一,這裡的君子不是是個男人就是君子了,德大於才才能為君子,才大於德為小人。第二,這個廚房按照上下文意思應該是殺生,而不是特指廚房。我的理解是君子必須具備仁慈的品質而仁慈不一定是君子。很多人覺得我不進廚房就是君子了,不僅把意思理解錯了,也把充分和必要條件理解反了。

  • 4 # 高銘川號湖舟

    《君子遠庖廚 》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主張仁政,在和齊宣王探討國政時,齊宣王問孟子:怎麼評價齊桓公、晉文公?孟子說:我沒聽說過,也不知道。其實他不是不知道,而是認為齊桓公和晉文公實行的是“霸道”而非“王道”,有意避開話題 ,有利於引導齊宣公傾聽自己主張。孟子接著問齊宣王:說有一次,有一個人牽了一頭牛被你看見,你就問那個人,牽這頭牛要做什麼?那人回答說:殺牛取血祭鍾。這頭牛好像知道自己要被殺,哆了哆嗦的很害怕,你起了惻隱之心說:看這頭牛有多可憐,我實在是於心不忍,就不要殺它了,換一個小一點的羊吧!用羊祭鍾吧。是不是有這回事?齊宣王說:是有這事。孟子接著說:大王您這就是仁義啊!您有很大進步,只要再進步一點,又會成為偉大的王!齊宣王說:可老百姓都說我吝嗇,說我用羊替代了牛是小氣鬼。孟子說:百姓的確是這樣說,可我知道您這是仁慈;您只看到了牛的可憐,沒有看到羊的可憐,其實它們都是生命。真正的君子,見到有血有肉的生命,要是活的,便不忍心讓它們死去,所以君子要遠離廚房。

    大概是這樣。

    理解其要義:君王要仁政第一,慈悲為懷。不能用武力方式掠奪領土,不能用苛捐雜稅搜刮民財。要走“王道”,而非“霸道”。

    至於現代人如何看待“是以君子遠離庖廚也”這句話。

    其實這句話本身無多大意義。只有延伸到民生層面,瞭解百姓疾苦用大仁大愛,對待黎民百姓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國富民強。

    注:祭鍾是當時齊國一種祭祀形式,認為萬物都有靈性,鍾就是計時用的鐘。還真不知道它張啥模樣。至於為什麼祭的會是“鍾”?我猜想,大概是因為敬畏時間吧。

  • 5 # 爽爽的大跟班

    但凡有血氣的東西你都不要去殺它,推崇的是不忍之心,讓君子不要造殺孽。是孟子勸誡齊宣王實行仁術。

    出自戰國時期的《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很多人一直錯解了孟子“君子遠庖廚”這句名言,誤以為做大事的君子和堂堂男子漢應該遠離廚房,而女人才是廚房的主人。

    其實孟子的原話是:“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是他對齊宣王不忍心殺牛的評價。

  • 6 # 眉畫張敞

    “君子遠庖廚”,字面意思是:君子要遠離殺生做飯的地方。

    這句話最早出自《禮記》之《玉藻》: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也就是說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親手去殺它們。

    那麼現代人是怎麼看待“是以君子遠庖廚”這句話的呢?

    一、“君子遠庖廚”的原因是不忍。“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是一種惻隱之心。這是一種“知”與“行”的思考:我可以出於生活的需要吃肉,但是讓我坦然親手、親眼地剝奪一個生命,並且把它的身體當成食材,我於心不忍,我只好退而求其次,眼不見為淨,姑且遠離庖廚。

    二、“君子遠庖廚”的目的是保護惻隱之心。人不是天生殘忍,第一次殺雞,你可能下不去手,殺的次數多了,你就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了!如果人們經常見到殺雞屠狗之事,就會漸漸麻木,容易變成殘忍之人。

    三、“君子遠庖廚”的本質是一種管理。我們不能因為罪犯可憐就放棄對他的懲罰,我們也不能因為牲畜、家禽是生命而禁止人們屠宰。為了有效的管理,我們知道有些事發生,但是我們會容許。

    對現代人來說,我覺得這句話有以下幾點啟發:

    一、不要當街殺豬宰牛,為了保護我們孩子的惻隱之心。

    二、雞鴨魚肉可以吃,但不要虐殺。像什麼“鐵板甲魚”、“三叫兒”、“醉蝦”還是絕跡吧。

    三、善待生命。有些東西可以吃,有些東西是不可以吃的,不能人家端上來什麼你就吃設麼,君子有時也要走進廚房,看看那些東西該不該吃,做法是否恰當,來路是否正當。

  • 7 # 好物成悟

    在我看來,這句話在現代社會應該要妥妥的貼上“迂腐”標籤。

    現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壓力很大,男女都承擔著幾乎一樣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那誰是“君子”呢?誰有義務來全職照顧這個“君子”呢?

    其次,現代社會不需要“書呆子”,只會讀書而動手能力極弱的人,對於完全不做家務,自理能力很差的人,目前流行名稱叫“媽寶男”。其生存能力,不言而喻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做家務,而且自己也有能力請保姆來承擔家務事宜,這種情況另當別論,不屬於這種情況。

    我認為,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論男女,都應該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進廚房做家務這些事跟工作一樣重要啊,不應當輕視這些事,自己要會做,但是可以有條件有能力選擇做還是不做、什麼時候做,這應當是個人能力的體現,而不是所謂的“君子”標籤的區別。

    相反,我認為,現代社會,真正的“君子”,不論男女,除了品行端正以外,都應該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文能馳騁職場,武能揮灑廚房,這樣的人在現代社才能活得滋潤。

  • 8 # 桑琪

    君子遠庖廚。

    君子,和小人相對。應從修養來區分。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

    問題來了,庖廚就下賤,無高尚的人嗎,無君子嗎?

    伏羲氏即庖犧,從事畜牧,他若不是君子,何來炎黃、堯舜。

    學問,學今問今,習古疑古,方有所得。不加思考地抄襲古人和專家之言,只能是偽修養、偽君子。

    盜亦有道,三百六十行,君子坦蕩蕩。你可有聞,君子遠君子嗎?

    因此,這句孟子言表述錯誤。

    典故為,齊宣王見一武衛押牛而過,牛在發抖。仁善的王問何故。答殺牛畔鍾祭祀。宣王不忍,建議以羊易之。百姓傳言宣王吝嗇,以小易大。王很委屈,我不忍見牛發抖。

    以羊易牛,羊發不發抖呢?

    孟子說,親眼看到而心存惻隱為仁,是以君子遠庖廚。

    眼不見心不憐,於是選擇性失明充斥封建王朝。

    君子一邊為發抖的牛羊流淚,一邊食著牛羊的肉靡,一邊憤怒於庖廚的殘忍。

    略過道德而言,君子、庖廚兩種職業,社會分工不同。君子遠庖廚是對的。庖廚也要做好自身防護。

    動物身上,恐染人畜共患的微生物及病毒,因此庖廚需有健康證,每年體檢,飼養屠宰的動物及場所亦應檢疫、消毒,遇到瘟疫需上報。

    知法守法,皆為君子。

    是以君子遠野味,可以旺中國。

  • 9 # 偷聽制筆

    關於現代人如何看待“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句話的?

    我的回答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懷抱仁慈之心、惻隱之心。

    以下是我的分析: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的翻譯是:君子總是遠離廚房。好像是勸君子不要去烹飪不要去做飯,其實聯絡這句話的語境,再結合上下文來看,這句話只是孟子讚賞齊宣王有仁慈之心的一個說辭,不需要做過度解讀。

    以下放出全文,

    宣王問:“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

    孟子說:“能夠。”

    宣王問:“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裡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宣王笑著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從上下文的語境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孟子稱讚齊宣王有仁慈之心,然後順水推舟進一步說明,所以那些有仁慈之心的君子都不敢靠近廚房。這裡就是巧妙地拍齊宣王馬屁,把他說成是君子,君子都有不忍之心,看不得殘忍的殺戮,所以都不敢靠近廚房。

    引申到我們現代人理解,就是要時刻保持惻隱之心、仁慈之心。而不是說不要下廚房,那就貽笑大方了。

  • 10 # 唐宮李白

    君子遠庖廚是德行高尚的人不忍看生靈被屠戮,應遠離。至於是遠離屠殺現場還是連葷腥都一併遠離了就看各人理解了。現代人如何看待也是沒有統一答案的,有人信佛吃素不見血,這是他們的權利。有人不介意每天吃肉還要趕著看殺年豬覺得新鮮,這也不可厚非,又不傷天害理。只要不是食用野生動物,有非冠狀病毒啊!

  • 11 # 老舊文人hr

    這就話可千萬不能斷章取義,不結合整個事件單單理解這句話,假若理解成“男的不能做飯啥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現在我將原文複述一遍,估計大家就都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所以簡單的將,這句話當時的語境重在於表達仁慈、同情之心。

  • 12 # 弘燁說事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我就不掉書袋了,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他出自哪裡,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我要講的是君子為什麼要遠離庖廚呢?孟子其實最開始是在諷刺那些假惺惺的人,看的見聽得見的動物死了,假惺惺的覺得不忍心動物的死亡。然而私底下呢?該吃吃該喝喝。想想吧,餐桌上的葷菜,哪樣不血腥呢?香豬這道菜就十分不人道嘛。還有殺羊的時候要用什麼刀掌握怎樣的火候才能讓肉不老,血好吃。諸如此類。然而不看這烹飪的過程就可以吃的心安理得?

    君子遠庖廚,到底是因為不忍,還是因為虛偽呢?如果因為不忍,那就應該不吃,不祭祀,不殺生。不僅自己不能殺,也要勸別的不要殺。以吃素自居。然而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人類也是有生命的。我覺得不是吃與不吃的問題,不是進不進廚房的問題。而是要直視自己內心真不真實的問題。不用惺惺作態,因為聽見羊的哀鳴就放了羊選擇不出聲的牛或者豬,或者離血腥場面遠遠的。君子遠庖廚,其實是要遠離那些虛假繁榮,正視事實與悲慘。

  • 13 # 家居生活志

    從小到大,雖不是生在鐘鳴鼎食之家,但也差不多是衣來張手,飯來張口。對於廚房,更是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我不明白那些油鹽醬醋怎麼搭配在火候正好的炒菜裡才能成就一番美味。所以,每當媽媽抱怨我五穀不分、廚藝不精的時候,我心裡總是在唸叨:古人都說了,君子遠庖廚。這些,媽媽不會懂,我也不細說。

    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這只不過是我的藉口。“君子遠庖廚”這句話也大有深意,只不過讓我戲謔地用來抵抗媽媽對我廚藝不精和五穀不分的埋怨。現在越來越多人,曲解了這句話的意思,當我發現這一現象時,內心真是羞愧極了,彷彿自己是那個始作俑者。

    “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最早出自《禮記·玉藻》,是指不要親手殺害有血氣的東西。

    真正將這句話發揚光大是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文中孟子認為齊宣王可以稱霸,王問孟子是如何判斷的。孟子說聽聞齊宣王看到牛被殺而恐懼發抖的樣子,於心不忍,所以以羊易之,以此可以判斷王能夠稱霸天下。齊宣王很不解,此舉被很多百姓誤會為是他吝嗇,以小羊易大牛取血祭鍾,怎麼會憑此舉得民心,以王天下呢?孟子就這樣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地引導齊宣王聽到最後自己想勸諫的話:“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在這裡,孟子並沒有完全肯定齊宣王的做法,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只“見牛未見羊”。但最重要的是肯定了齊宣王的仁術,並且由此提出“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我理解的“君子遠庖廚”就是孟子提倡的這個主張。從兩個層面思考,於政治而言,那是一種仁術;於人性而言,那是一種惻隱之心和悲憫情懷。對於齊宣王這種苦求“何以王也”的君主,由牛見羊,由羊見人,推己及人,進而推行仁政,正如孟子一直堅持的那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才是“君子遠庖廚”的真正用意。而對於天下蒼生而言,“君子遠庖廚”是希望人都能懷有惻隱之心,遠離殺戮,遠離血腥。正如荀子堅信人性本惡,孟子堅信人性本善,只有人心始終留有對萬事萬物的悲憫之情,這份善意才能長久存在於人性之中。

    當然,也有人對此持有不同的理解。魯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雜文集之病後雜談》中,批駁了那些拿“君子遠庖廚”做為他用計程車大夫。文中魯迅指出,“殘酷的事實盡用,最好莫如不聞,這才可以保全性靈,也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魯迅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辦法,“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見忍牛的臨死的‘觳觫’的了,於是走開,等到燒成牛排,然後慢慢來咀嚼。於是牛排絕不會‘觳觫’的了,也就和慈悲不再有衝突,於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齒,摸摸肚子,‘萬物皆備於我矣’了”。表面看,魯迅是在批評“君子遠庖廚”的偽善,仔細品味和思考下來,我認為他真正批駁的是那些以此為幌子,彼此說謊,自欺欺人計程車大夫。他所抨擊的是士大夫那種歌頌昇平,粉飾太平的醜惡嘴臉。魯迅不過在求真求實,有些歷史缺乏考證卻廣為流傳,有些殺戮不曾親臨卻以為慈悲,有些中傷無中生有卻信之彌堅,這才是魯迅先生才深惡痛絕的地方。

    以羊易牛,固不可取,以為遠離殺戮坐享其成就能保全性靈,這也是虛妄至極。“君子遠庖廚”,到底應不應該殺生,隨著時代發展也還會有新的解讀,比如生態批評主義提倡我們要去“敬畏生命”,將道德關懷的範疇擴大到整個生物圈。但不管時代如何前進,後人如何解讀,在我看來,保留惻隱之心和悲憫之情的初衷不能變。殺戮這個事情,用簡單的話就是,“一回生,二回熟”。人心難測,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都沒有定論。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心懷慈悲之心。

    此後,“君子遠庖廚”,這句話我也不能再肆無忌憚地用來掩蓋自己的廚藝不精。人畢竟是要吃飯的,但願我能在文字裡行雲流水的時候能融入菜餚裡的酸甜苦辣,在廚房裡揮舞廚具的時候也能為每一道佳餚滲入心懷慈悲的詩意。

  • 14 # 炁燈

    君子遠庖廚這句話,出自 孟子 一書,君子者,貴心懷坦蕩,到哪裡都是一身正氣,光明磊落,行正大光明之事,行利人利物之舉,遠離骯髒汙穢黑暗兇殘之處,庖廚者多殺生,謂多兇殘,居於久者,必是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時間長了,必然與君子之所行相違背,所以有該句所言,君子者應遠離庖廚。

    其實除了身體遠離,最重要的是內心遠離,居於紅塵,更應該練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領,想成為一名君子,內心要首先有成為君子的動力,內心無有骯髒黑暗之念,身體自然無邪惡之舉,如果只是身體遠離庖廚,還是不斷吃肉,滿足自己私慾,殊不知自己的私慾建立在動物生命的代價,那麼修持上算是掩耳盜鈴,絕無真正君子之行,此處不為不察也。

  • 15 # 耕小易

    這句話出自於《孟子》,孟子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讓大家不吃肉,不下廚,而是要讓大家遠離殺戮,要有不忍之心。因為在古代,如果去下廚,難免會有殺雞宰羊之類的事情,當你拿著屠刀的時候,如果內心一點惻隱之心都沒有,那一定不能算是有仁心了。

    可能有人會問,特別是那些信佛的人,說我們吃豬肉和直接殺豬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吃豬肉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殺豬時的樣子,如果我們看到殺豬那種哀嚎的話,估計大多數人都吃不下去了吧,所以這其實並不矛盾,我們沒有看到的東西,就不會有很直接的感受,也不能因此就說所有吃豬肉的人都是殘忍的。

    齊宣王曾經就請教過孟子這個問題,說我到底有沒有王者之德呢?

    孟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了齊宣王一個問題:我聽說大王你曾經見人牽牛去殺了祭祀,就讓他們換成羊,有這回事嗎?

    齊宣王:確有其事,我是不忍心看見牛無罪而死。

    孟子:如果只是不忍,牛和羊都是一樣的無罪。

    齊宣王:那這算什麼呢?我並不是因為羊比牛小,才用羊換牛,只是百姓以為是這樣而已。

    孟子說:沒關係,這惻隱之心也是仁吶,因為你只看見牛而未見羊。君子對待禽獸,喜歡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聽到他們的聲音,就不忍心食其肉,所以君子遠庖廚也。

    一個人,如果對待動物沒有惻隱之心,那他對待人也是一樣的,只是一般情況下,有法律約束、有道德約束,他們不敢做過分的事情而已,有的人,但他們內心的確是沒有仁心的,君子遠庖廚,就是要大家不要濫殺無辜,對待人和對待動物是一樣的。

    即便是相隔幾千年的現代,孟子的思想,也一樣能對大家有所啟發,所謂君子遠庖廚,並不是讓大家都不下廚做飯了,而是告訴大家要有惻隱之心。

    作為現代來講,做飯不像古代,要自己去殺豬宰羊,現在有專門的人把所有都弄好,下廚做飯只需要炒菜煮飯就行,所以平常下廚做飯,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所以“君子遠庖廚”這句話,我們現在不能還是拿他的字面意思來理解,以此作為不做家務的藉口,這就偏離了孟子本來的意圖,偏離了聖人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沉迷於工作的快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