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and雨的媽咪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冷處理,把孩子帶回房間,讓他一個人哭鬧,等哭鬧夠了,再給他講道理,他會更容易接受。我至少是這樣處理我和我的女兒的問題。我覺得孩子對你的態度和你對待他的態度有很大關係,所以有時候大人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自己對孩子太過溺愛才導致孩子有恃無恐,還是平時對孩子的關心太少,以至於孩子用這種方式來引起你的注意

  • 2 # 閆芮晴的育兒空間

    李玫瑾教授說過一個觀點,三歲前,要對孩子說不!如果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那麼就要及時而且堅定的說不。三歲的孩子,你說不,他頂多和你哭鬧,其他還能怎麼著呀?!

    如果三歲你不管,到六歲,他敢給你摔東西,到15歲,他敢離家出走。如果連個三歲孩子都管不了,那隻能說明,你做家長還需要學習,功力還不夠。

    同時可以看到,一個三歲的孩子敢和大人吵架,甚至打架,那麼就說明,這個孩子肯定是溺愛著長大的。溺愛的結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不用過多強調。

    所以,要是讓我給建議的話,最理想的建議是:堅定的管教孩子,但不動手。這個辦法對大人的耐性有極大的考驗,總體來說,就是堅持懲罰。

    為什麼說堅持懲罰?因為一開始,孩子肯定會不服從懲罰,想法設法逃避甚至變本加厲的鬧。這個時候大人一句話都不說,堅定的把孩子拖回來接受懲罰。

    比如罰站,他會到處跑,這時候不說話一次一次把他拽回罰站的地點。過程會特別累特別痛苦特別考驗耐性,如果你把孩子的耐性比下去了,你堅持住了,那就勝利在望了。接下來幾次他還會這樣挑戰,應對方法一樣。幾次之後就會乖乖接受懲罰。

    另外一個不那麼理想的建議,就是:打,安全範圍內,一次打服。

    兩個方法,僅供參考。

  • 3 # 雲上5621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今天發生在自己家的事。我兒子今年3歲3個月,吃過午飯,兒子在他玩具堆裡玩,我在一邊吃橘子。兒子看見了,跑過來找我要橘子,我逗他說不給,小傢伙跑到玩具堆裡找了一把玩沙子用的塑膠鏟子一邊打我一邊嚷嚷著要吃橘子。我首先制止他打人的行為,拿走他的鏟子,然後一本正經的問他,你想幹什麼?兒子說我要吃橘子。我說你一邊吵一邊打我,我為什麼要給你橘子吃。兒子說因為我是你兒子呀。我又說你是我兒子我也不給你,我不喜歡打人的寶寶。兒子說,那我不打你了,我們做好朋友吧。然後我說你要親我一下我才跟你做好朋友。兒子踮起腳在我臉上親了一下。我表現的很開心,把橘子分給他一半,一邊吃一邊往我身上蹭,顯得很親熱。

    關於這個問題,對於3歲的孩子,首先一個就是不能讓他養成強烈的佔有慾,看到別人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就想要,要讓他明白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東西,那怕你是我兒子也不能搶我的東西。2、我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你能得到我的東西,我跟你是朋友我才願意跟你分享。3、我告訴他怎麼才能讓別人成為你的朋友,你要付出,要讓別人從你這得到他需要的東西。4、要明確的告訴他,打人是不行的。打人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沒有人願意跟你分享。

    作為家長對孩子一定要有原則,當孩子做的事情違反了你的原則,一定不能遷就他。孩子是很敏感的,會一再試探大人的底線,嘗試著突破。

    還有一種觀點,大人不能事事遷就孩子,有時要做孩子的絆腳石,適當給他製造難題讓他去解決,即能給他教育又能鍛鍊他適應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 4 # 誠佑爸爸育兒分享

    3歲孩子跟你吵架,打架,該怎麼處理?

    孩子生氣的時候打家長,是因為覺得家長是可以信任的,家長是值得依賴的,所以只敢對家長動手,我們要理解孩子這一點。但是,絕對不能縱容孩子打人的行為,畢竟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一、不要用乞求的語氣   

    不管他出於何種原因打人,都應該制止。很多爸爸媽媽會這樣對孩子說:“寶貝,打媽媽可不好,你能不能不打媽媽了?”這種乞求的不堅定的語氣,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出的行為是可以得到關心的,這反倒會讓他增多打人的次數。二、讓他自己待一會兒   

    你看到他揮起了小手應該立馬制止。你看著他,嚴肅地告訴他:絕對不能打爸爸媽媽。如果是在很多人的場合,你可以帶孩子離開,走到沒有人的地方,讓他站在那兒反思一下。不要害怕孩子哭,哭得多厲害都不會有事。幾分鐘以後,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你可以讓孩子到你身邊來,你可以將他抱在懷裡,用他能聽懂的語言,溫和地和他談論關於打人的問題,主要是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只是批評他打人不對。一定要記住,每次他打人,你都應該第一時間嚴肅地制止。

    三、不要把目光放在他身上   

    如果你覺得孩子打人是為了得到你的注意,你可以馬上轉移你的視線,每當他打一次,你就嚴肅地告訴他“打人不可以”。然後你可以站得離他遠一點,慢慢地孩子就明白了,其實他打人是不能引起你的注意的,反倒會得到你的批評,以後,他會慢慢放棄打人這種方式。   

    四、你打我我打你的遊戲不能有  不要和孩子玩“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的遊戲,這個遊戲會讓孩子習慣打來打去,他可不像你那麼清楚,時時刻刻能分辨出什麼是玩笑什麼是真的打人,所以經常玩這個遊戲會讓他養成打人的壞習慣。在高興的時候,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孩子會認為,他在高興的時候打人的行為是被允許的,那麼他在不高興的時候也可以用打人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 5 # 棉朵兒明月

    看到關於孩子的問題我都會忍住不說幾句!

    都知道了,我是一名曾經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蒙氏教育理念傳播者!從業期間主要是做0~3歲這個板塊!

    首先三歲孩子這個人物已經交代了,

    那另一個二人稱代詞“你”指的是誰?

    好,我們暫且把“你”解讀成父母。

    一個行為的產生是有很多的因素導致的,

    它不是偶然的,存在必然性!

    先丟擲幾個問題:

    1⃣️家人是 不是會打他?

    2⃣️在孩子3歲前有沒有出現過,打人地不被制止和叫停的?

    3⃣️孩子有沒有看過一些暴力的電視……

    我經常喜歡對我的家長說,

    孩子的問題是非常好乾預和解決的,

    最難的是干預父母,

    因為孩子的問題通常不是孩子的問題,

    很多都是父母的一些問題!

    比如我上面問的這幾個問題,

    如果家人打孩子,那麼孩子學會的就是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用打人的方式來反抗你的權威。孩子從始至終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獨立的人!父母應該感恩孩子讓你成為了父母,而不是自認為給了孩子生命!推薦看看名叫《媽媽,我記得你》

    這本書。

    如果在孩子打人的時候沒有制止,這是規則樹立得不夠的表現,也就太過於寵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法!人類文明有了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他3歲可以打家人,13歲的時候又會打誰?23歲又會是什麼樣?我不想往下繼續想……推薦讀一下《給孩子規則》這本書。

    最後一個就是孩子沒有判斷地學習了打人這個“技能”,他會認為打人是一種能力強大的表現,所以處理方法就不用說了哈。

  • 6 # Cathrine1230

    第一個叛逆期,發生2到4歲左右,叫做寶寶叛逆期。第二個叛逆期,也就是學齡時候的兒童期,在7到9歲之間,這個時期因為小孩子他要上學了,在學校裡他也是獨立的一個體,他可能會覺得很多方面,他可以自己來完成。

    最後一個時期,就是青春期的叛逆,這個時期可想而知,在青春期因為性方面的成熟,他的身體有某種變化,心裡方面也有某種變化,可能對異性的好感等等。

    孩子到了3歲,其實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已經來臨。他會以獨特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可能父母沒有覺察到。孩子的每次表達,反抗,都是他的心智在不斷成熟的表現。如果孩子跟你打架,吵架,做父母的不妨放下你手上的工作,蹲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多接納孩子,包容孩子。

  • 7 # 保險經紀人李先生

    先看情況吧,無理取鬧的話要狠狠的教訓一頓,一定要好好管教。

    如果是你逼人家的,那麼打一頓讓孩子解解氣也是應該的。

  • 8 # 磊先森讀書頻道

    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反覆強調道“每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帶孩子是一件很複雜的事,需要家長很用心去觀察孩子,走入孩子的內心,才能明白他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因此我們需要探尋孩子和你吵架、打架的目的,以及你們雙方透過何種形式發展為吵架,打架的。

    首先,吵架和打架不是孩子的真實目的。

    家長必須明確一個事實,孩子不是以與你吵架、打架為目的來引起你的反應的。他的這種行為,我們先暫且稱之為不良行為。孩子在發展成為不良行為之前,一定做了其他事情,來引起你的注意。而這件事一定讓你感到生氣或者沮喪。請注意當你有生氣或者沮喪這樣的感受的時候,請務必保持冷靜,並告知自己,我的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告訴我,他現在需要我。

    其次,吵架和打架的發生家長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我想大家關注一下家長本身的行為,家長是否因孩子的行為感到情緒波動時,採取了控制、威脅亦或是斥責等言語迴應孩子,而後孩子才和你吵架,打架。這裡答著並不是想指責這些行為,而是想提醒大家,孩子也是一個社會人,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你必須認識到你孩子的不良行為你也有份,請不要再把責任感等同於責難或羞辱,你必須改變你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行為。

    其三,所有人(包括小孩和很多大人)他們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歸屬感和價值感。

    孩子因為感知能力強而解釋能力弱,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會會有錯誤觀念並導致錯誤目的。德雷克斯將不良行為的錯誤目的分為以下四類:尋求過渡的關注、尋求權利、報復、自暴自棄。

    吵架和打架屬於尋求權利的範疇,孩子在此時腦子擁有的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我們有以下兩種方式來確認孩子是否是在尋求權利:

    一是如果此時家長覺得受到了威脅(你也和孩子一樣想要主導一切)、受到了挑戰、被激怒或被擊敗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尋求權力。如果你以權力迴應,就會陷入權力之爭。

    二是家長要求孩子停止他的行為,但他依然繼續,並且可能對你的要求進行言語頂撞,或者消極抵抗。這通常會升級為你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最後,以鼓勵為主建設性的解決問題

    假如你確定以上跡象,你可以透過以下手段來解決問題。但你請記住,權力不是什麼壞東西。我們可以建設性地使用權力,而不是破壞性地使用它。

  • 9 # 米魚樂樂

    3歲孩子跟你吵架,打架,該怎麼處理?

    孩子生氣的時候,或者吵架,打架,這樣的情景你可是曾相識,我們要反省日常生活中我們父母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處理方式。生活中懊惱,生氣的事情我們誰都會有,所有我們首先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最能感受到的就是我們大人表現出來他看的。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點非常的重要,可是寶寶小,不理解呀,這就需要我們大人身體力行,給寶寶講解,然後做好榜樣。

    瞭解寶寶為什麼會吵架,打架的原因,讓他講述事情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緩解自身的情緒,在回憶的時候在增加彼此之間的溝通,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遇到的困難。學會用溝通來解決問題。

    父母要給予足夠的愛,多一點呵護,但不是包容,讓寶寶學會自我化解情緒或者求助。

    對孩子少一點指責,多一點耐心,一切都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 10 # 小林子啦啦啦

    當一個孩子還沒有走進幼兒園,那麼他所有的行為影射出來一定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孩子愛生氣、發脾氣打人,父母要反省一下以下兩個問題:

    1.家庭中,爸爸媽媽夫妻關係是否和諧?

    如果父母總是吵吵鬧鬧,經常互相指責、辱罵對方,甚至打架,孩子看在眼裡,學在心裡,當他與外界接觸時,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去與身邊的人相處。

    2.父母是否不尊重孩子,經常對孩子進行打罵?

    父母不尊重孩子,對孩子時常進行暴力教育,孩子所有的不開心、痛苦被壓抑著,忽略了,在家中無法得到釋放,那麼,他就一定會找一個地方釋放,這個釋放的物件就是會與他在一起玩的小夥伴。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進行打罵,孩子也就會變得越來越敏感,別人一點點的舉動,都會容易引來他對別人的攻擊。

    那麼,孩子出現問題,父母該怎麼辦?

    如果是自己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對,那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罵教育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只會讓孩子有越來越多的偏差行為,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是不利的。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1 # 小二黑說育兒

    題主所說的問題,相信不少父母也有相同遭遇,那麼我們如何解決呢?先看一段事例:

    有一位寶媽分享了一段影片——“3歲女童和媽媽吵架之後狂飆金句,自稱該不要臉是就不要臉”。

    影片中是一個大概3歲左右的女童,和媽媽吵架之後跑到大姨的房間,想找大姨評評理,究竟是自己媽媽錯了,還是自己不對。一開口就和大姨說:“不是你大,她小嗎,你該管管她了”。大姨隨口便說“我不管,你倆幹仗我才不管,再說,這事怨誰呀”?隨後,孩子卻說:“她不是讓我撓背麼,我其實是擔心她,然後呢,媽媽就說,我那地方都不刺,你撓什麼撓呢,然後我就跟她幹來了。其實我氣不過呢,就是擔心她嘛,也許我是打擾了她看電視了吧”。當大姨問她是否要繼續回到媽媽房裡睡覺時,她哎呀一聲說道:我跟她處了這麼多年,哪不知道她是什麼人物呢?這不,現在到你這來緩一緩,你看,咱們也不能總是要面子,該不要臉時就得不要臉,所以,我過一會再過去她房裡睡覺。“

    3歲孩子機智的化解和媽媽吵架後的矛盾,但是這樣高情商的娃不是每家都有。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3歲正是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環境的探索活動增多的時期。這個時期,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此階段的危機多來自孩子的意願與父母的意願衝突。

    所以孩子和父母出現反抗意識時,我們要採用合理的方式引導改正。

    一、剖析:3歲孩子出現反抗意識的原因

    蒙臺梭利的《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說,3歲時大腦大小已經是成人的80%,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並且在這個年齡段左右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果就有因,只有我們找出原因,才好解決問題。

    1、父母沒有做好一個榜樣的作用

    父母可以想一想,孩子這些不良行為表現是從哪裡獲得的?三歲的孩子基本都是和父母待在一起,如果父母沒有一個良好的是非觀念,行為舉止,那麼孩子就可能從你身上學到這些東西。

    但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不良表現行為是時,都會受老一輩教育傳統的影響,採用體罰,甚至斥責打罵來改正孩子的行為,但往往可能可能的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而且我們採用了整種方式對孩子身心不僅是一種傷害,更可能成為孩子日後處理問題的模仿手段。

    2、三歲孩子心智發育還不成熟

    三歲孩子心智發育得還不成熟,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差。當他們的需求,或者需要,達不到滿足時,可能就會採用最直接的方式。比如頂嘴,或者動手打人。

    但是孩子的這種行為,給父母的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孩子在反抗。

    其實孩子這種這些行為,都是忠於自己的思想,並不是針對於某個人。

    並且因為他們心智還不成熟,所以他們的時間觀念還不強,做事情的忍耐度還不夠,想到什麼事情立刻就會去做,如果有人阻止的話,也會遭到他們的反抗。

    3、三歲孩子開始形成自我意識

    在孩子兩三歲時候,隨著他自由行走和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他們開始嘗試,自己去獲得經驗,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和方法,獲得一定的結果。

    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他們很討厭父母的干涉和幫助。

    當父母做出阻止行為時,就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裡和本能反應。他們就會做出反抗的舉動。

    二、解決:3歲孩子出現反抗意識,父母要積極引導改正

    合理的方法才能因地制宜的解決問題,孩子出現反抗意識不可怕。怕的是父母沒有采用合理的方法。

    1、父母以身作則,不採用極端方式

    父母首先應該以身作則,切記,不要發脾氣,更不要打孩子,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很多時候,孩子的壞脾氣,就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父母要從心裡接受孩子反抗的觀念,萬不可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對待孩子,那樣的話,孩子更不可能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反而可能會用攻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我們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做好榜樣,教給孩子正確應對的方式。

    2、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三歲孩子的思想意識正處於萌芽階段。這一時段他們有很強大的模仿能力。當孩子領悟到了某種行為,就會透過不斷的重複,慢慢將其內化成自己的一種行為能力。但是他們還不能辨別好與壞,周圍環境裡的,所有東西他們都會學起來,這時候父母就應該給他建立起規則意識,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而且要告訴孩子可能造成的結果,防止以後再出現類似的情況。比如,不要用手亂碰插座,並且告訴他,插座是用來做什麼的?如果小孩亂碰插座的話,會帶來生命危險。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斷的給孩子形成一個遵守規則的意識。當這種意識形成後,父母在阻止孩子行為時,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破壞了規則。父母是在幫助自己。也就不會出現激烈的反抗。

    3、父母用選擇的方式給孩子建議

    三歲的孩子,已經渴望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主,當孩子提出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時,做父母的往往會直接的回絕。

    這讓孩子幼小的心靈難以接受,他們就可能出現對抗父母的行為。

    但如果父母可以換一種說法,給出一些建議,讓孩子去選擇。

    比如孩子不愛吃早餐,我們就可以在早餐前問他,今天早餐是喝牛奶還是喝豆漿?或者是孩子不愛不愛吃蔬菜,那麼在做飯去,你可以讓孩子選擇吃韭菜,或者吃西蘭花。

    不管多麼小的選擇。當他們的選擇被肯定後,他們感覺自己被重視了。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他們的心靈,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當他們發現自己能掌控很多事情的時候,孩子的反抗意識就會逐漸減少。

    三、總結

    我們回顧一下三種方式:

    1、父母以身作則,不採用極端方式;

    2、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3、父母用選擇的方式給孩子建議。

    三歲的孩子處於人生的第1個叛逆期。父母要採用合適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平穩的度過這個時期。而不是採用激烈或者暴力的方式,處理解決孩子的錯誤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方式,都會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你的孩子,即使孩子現在不表現,也可能在將來某一天爆發出來。

    所以題主要重視孩子現在這種行為。從自身做起,幫助孩子逐漸走出反抗意識。

    曾經看到這麼一句話送給題主:“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著他沐浴Sunny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等花開。”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個精彩紛呈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渣男?經常用什麼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