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錄歷史人生
-
2 # 講故事的孟小寶
有,不要以為身份證是現代才出現的。華人擁有身份證的歷史超過2000多年,比西方上帝的年齡還要長。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出現於東周時期的秦國,也就是商鞅變法之後就出現了,當時的“身份證”叫照身貼。
著名的“商鞅變法”,其中一條是編錄戶籍:無戶籍憑證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其中的戶籍憑證便是出自畫師的貼身照,包括姓名、職業、照片和公章,類似現在的身份證。可悲的是商鞅自己在逃亡時,正是因為沒有攜帶戶籍憑證,無法住店。被抓住以後五馬分屍,也就是著名的“作法自斃”。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取經途中沒經過一個國家,就要拿著度牒去通關,度牒就是他們的身份證。度牒在唐代成為祠部牒,上面詳細記載了僧侶的籍貫、俗名、年齡,所屬寺院等資訊。
除度牒外,囚犯這一特殊群體,也需要特殊的身份證明——刺字,在臉上刺字是古代懲罰凡人的一種方式,也稱“黥刑”或“墨刑”,秦末漢初的名將英布,因為受過黥刑,所以又叫黥布。
到了隋唐的時候,當時的朝廷給官員們發放了魚符,上面刻了自己的姓名、職位以及品級。武則天的時候,魚符又被改作龜符,其用途也跟魚符一樣。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多,再加上一些朝代對於戶籍制度不夠重視,所以逐漸形成了達官貴人等一些有身份的人專用的“身份證”。
當然,對於這些有身份的人來說,這些“身份證”就不僅僅是身份證明了,甚至成為了一種權力的象徵。比如可以用來調動軍隊的“虎符”。
身份憑證資訊最全的時期要數清朝,包括“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甚至還有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位高權重者還會記錄面部特徵。設立的身份證明“腰牌”甚至具有了通行證的作用。
-
3 # 唯一的知新
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當時的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他是用木頭或者金屬所作,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有小孔,並可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官員品級等。那時,凡親王、三品以上官員“魚符”用黃金製作;五品以上用白銀;六品以下為銅製。五品以上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
當時,魚符主要用途就是證明官員身份,便於應召入宮時驗證身份所用,說白了,就像過火車站“安檢”的時候,在當時就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
到武則天時期,魚符形狀改為“龜”樣,賀知章遇到李白後,二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到結賬時候發現沒帶銀子,最後賀知章“金龜換酒”中的金龜就是他的“身份憑證”,到了明代,只保留了唐代時期的“魚袋”,金龜、魚符被廢除,取代他們的是象牙、獸骨、金屬、木材等製作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有人姓名、職務、履歷、所在衙門等,與現代身份證非常類似了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中記載,牙牌不僅官員佩戴,“凡在內務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看見,明代“身份證”已經開始向中下層百姓發展了。
到了清代,這種身份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來區分,其帽珠有寶石、珊瑚、水晶 、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戴銅頂;一品官員,則是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是用綢緞打一個結。
社會是進步的,歷史是向前的,隨著科技進步,如今的身份證相比古代確實進步了太多,但我們不能否認古人的智慧,他們為現代身份證的誕生可是有著開創性的貢獻,尤其是明朝的,與現在身份證十分相近,只是少了晶片等科技產。
-
4 # 老楊地攤淘寶明清瓷器
1.等級身份證。2.職業身份證。3.臨時身份證等。
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後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並不改變。
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的“魚符”,由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之所以叫“魚符”呢,是因為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
從宋代開始,中國古代官吏別在腰間證明其身份的就成了腰牌,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體印紋,僅識出右半邊“長壽”二字,推測是吉祥用語。宋代的寶船廠和新中國的大連的航母製造基地一樣,警衛森嚴,各司、各舫之間也不得隨意走動。沒有這類特別身份證根本進不去的。
到了明代,身份證就改用了“牙牌”。“牙牌”,顧名思義,就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別。在錄入身份資訊時,有時還會寫上“單位”什麼,或標示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罪過等警示語。
明清時代的身份證,則非常接近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了,在考古中也經常被發現。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侷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而清代各階層的身份呢,則是以帽珠(帽子上的頂子)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
-
5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 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年頭有身份證的, 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據說最早的政府官員身份證,出現在隋唐時期。名叫“魚符”。魚形,分兩瓣,中用絲線穿,可掛載腰間。質地多為金屬和木製。上面刻有官員姓名,所在衙門和官居品級。六品銅質,五品銀質,三品以上為金質。裝魚符的袋子叫魚袋,五品以上才配有。
當時,高官的“魚符”都是用黃金做成的,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低一級的官員的“魚符”是用銀子做成的;更低一級的官員則是用銅來製作“魚符”。“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使用。
唐代特別重視“身份證制度”的推廣,連高句麗、安南這些蕃國使者也統統都發給不同樣式的符,蕃國符以雌雄來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塊之多)交給蕃國來使帶回去。再有來臣,則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真實身份。
武則天將李姓唐朝改為大周時,改用龜符。留下了一個特流行的詞彙——金龜婿 。
到宋朝時,用“魚袋”,就是在袋上用金銀直接飾以魚形 “金魚袋”與“銀魚袋”,根據官員的品級而定。出入宮廷的官員,還要使用腰牌。宋代的這種特殊通行證,在明代被普遍推行。
明朝時,對外貿易日益興盛,非洲象牙大量傳入中國,牙牌成為官員的新寵。“牙牌”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板片,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
清代身份證多稱 “腰牌”,牌子上不僅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還會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比較高的腰牌上還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徵錄入,以防止別人冒用。
職業身份證是根據從事職業的不同來制定的,如僧人的身份證叫“戒牒”、“度牒”,憑此牒可到處化緣、籌善款;妓女也掛一種特殊腰牌,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證明。可以說,職業身份證更像現代的工作證、名片。“路引”、“門券”,則屬於臨時身份證,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古代臨時身份證與現代臨時身份證區別很大,它更像現代的介紹信。
-
6 # 賈振經
嚴格來說,
中國古代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
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
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
那年頭有身份證的,
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魚
符
據說最早的政府官員身份證,出現在隋唐時期。名叫“魚符”。魚形,分兩瓣,中用絲線穿,可掛載腰間。質地多為金屬和木製。上面刻有官員姓名,所在衙門和官居品級。六品銅質,五品銀質,三品以上為金質。裝魚符的袋子叫魚袋,五品以上才配有。
當時,高官的“魚符”都是用黃金做成的,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低一級的官員的“魚符”是用銀子做成的;更低一級的官員則是用銅來製作“魚符”。“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使用。
出土魚符
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當時的內廷),作為身份證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來使用。左右符的數量多少根據使用者的人數和實際需要來定,不一定對等,其第一功能起初並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權力憑證”,可用於調動軍隊、任免官員。
魚符 拓本
唐代特別重視“身份證制度”的推廣,連高句麗、安南這些蕃國使者也統統都發給不同樣式的符,蕃國符以雌雄來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塊之多)交給蕃國來使帶回去。再有來臣,則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真實身份。
龜
符
後來武則天篡國奪權,將李姓唐朝改為大周時,改用龜符。也許是龜比魚更珍貴、更受尊崇的原因吧。雖然不久後龜符隨武則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卻留下了一個過去特流行的詞彙——金龜婿。
金龜婿是過去民間優質女婿的意思,想想啊,女兒找到了一個身份證是“金龜”的男子做老公,最低也得是三品大員,那可是光耀門第的大喜事兒。所以,唐朝詩人李商隱留下了一首挺有名的詩《為有》:
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到宋朝時,不再用魚符而只用“魚袋”,就是在袋上用金銀直接飾以魚形 “金魚袋”與“銀魚袋”,根據官員的品級而定,這樣也便於區分。出入宮廷的官員,還要使用腰牌。宋代的這種特殊通行證,在明代被普遍推行。
牙
牌
明代牙牌
明朝時,對外貿易日益興盛,非洲象牙大量傳入中國,牙牌成為官員的新寵。“牙牌”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板片,其實際用途與“魚符”沒有什麼區別,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
明 象牙腰牌 (兩件)
明朝的牙牌有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質地,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別。在錄入身份資訊時,比唐代的身份證要多一點,有時還會寫上“單位”什麼,或標示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罪過等警示語。《西遊記》第七回“孫悟空計盜紫金鈴”裡,有一個叫“有來有去”的小妖,腰裡就彆著鑲金的牙牌。上有職務相貌,並有“常用懸掛,無牌即假”字樣。
明 “翰林院檢討”象牙牌
明 象牙鐘形內府腰牌
明 象牙雕翰林院 錦衣衛腰牌 (兩件)
在2004年,在南京明代寶船廠遺址第六號船塢遺蹟的考古發掘中,便發現了疑似鄭和的身份證。這種腰牌功能相當於特別通行證,由宮廷製作,為烏木質地,前窄後寬,渾圓形輪廓。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體印紋,目前僅識出右半邊“長壽”二字,推測是吉祥用語。
疑似鄭和身份證
當時的寶船廠和現在大連的航母製造基地一樣,警衛森嚴,各司、各舫之間也不得隨意走動。沒有這類特別身份證根本進不去的。這腰牌應為鄭和這種在內廷行走的重要人物持有,所以有學者推測這塊腰牌很可能是鄭和或其部下視察船廠時不慎遺失的。
腰
牌
晚清 權充欽使大臣維新恩贈金質腰牌
清代身份證多稱 “腰牌”,牌子上不僅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還會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更絕的是,要求比較高的腰牌上還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徵錄入,以防止別人冒用,這也許就是現代身份證上貼大頭照的起源。
清中期 象牙腰牌
清 象牙腰牌
清軍營腰牌兩件
清代 青白玉腰牌
清光緒 內務府制楠木腰牌
清 象牙雕翰林院腰牌
清代牛皮護書及紫檀木入宮腰牌 (一件)
綠
頭
牌
清代最有趣的是後宮妃子的身份證。與一般身份證不同,妃子的身份證不叫“腰牌”,而稱“綠頭牌”——牌的頂端塗有綠色,故名。沒這張身份證,臉蛋長得再漂亮,再風情萬種,也別想得到皇帝的召幸。
清代紅頭牌和綠頭牌
原來,清代皇帝要妃子侍寢的規則與明代有異。在明代,當晚方便侍寢的妃子在天黑後,會統一在門前掛上紅燈籠。皇帝由敬事房太監陪著,親自走到妃子的門前挑選,如有興趣,太監就會摘下該妃掛出的燈籠。其他妃子看到後就不用再等皇帝老公來了,值班太監會通知她們各自關門休息。
清代不同,依祖制皇帝不能與妃子“娛樂”整夜,如果想要哪位妃嬪陪睡,則在晚飯後由敬事房太監將眾多妃子的“身份證”統一放進一隻銀盤內,端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中哪個妃子,就將其“牌”翻過來。太監夜裡會將皇帝點中的那名妃子扛到皇帝的床上,完事後再扛出來。
相對於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和臨時身份證更簡單、隨便。
清 妓女號牌
職業身份證是根據從事職業的不同來制定的,如僧人的身份證叫“戒牒”、“度牒”,憑此牒可到處化緣、籌善款;妓女也掛一種特殊腰牌,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證明。可以說,職業身份證更像現代的工作證、名片。“路引”、“門券”,則屬於臨時身份證,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古代臨時身份證與現代臨時身份證區別很大,它更像現代的介紹信。
清代道教腰牌一件
-
7 # 易觀歷史
最早的身份證是戰國時期,叫照身帖。這是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發明的。據說這照身帖是由官府發放的,長相嘛,就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資訊。這個照身帖是華人的身份象徵,必須持有,否則就會被認為是黑戶,或者間諜之類的。
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
1.等級身份證。2.職業身份證。3.臨時身份證等。
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後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並不改變。
-
8 # 小青峰曰史
不要搶,我來答!現代社會,身份證作為個人資訊的一種外用“標識”,其用途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對於那些經常外出的人來說,不帶身份證幾乎是寸步難行。其實,非但今人注重身份證,古人也是極其看重身份證的,只是那時的身份證與現時的身份證有著很大的區別。
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叫做“符”一這可不是江湖術士畫的那種驅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種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魚符”。這種“身份證”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系掛。 “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老百姓還沒有這份待遇。“魚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員的姓名、官職、任職衙門、官階等。魚符的材質因官階的高低而不同:親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魚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員用的是銀質魚符;六品以下的官員用的是銅質魚符。為了方便官員們出門辦事攜帶魚符方便,朝廷還專門為官員們定做了一種裝魚符的“魚袋”,而且要求是“符不離袋、袋不離符”。官員們朝見皇帝、會見同僚、外出辦事,都得先亮“魚符”,以“驗明正身”,然後才能為對方承認和接納,所以當時曾有“附身魚符者, 以明貴賤,應召命”之說。
俗話說:一個皇上一個令,一個和尚一個罄。皇帝換了,魚符也跟著“變臉”。武則天當政時,“魚符”換成了“龜符”,用途沒變,只是外形和材質變了。後來,“龜符”又相繼變成了“虎符”、“龍符”、 “麟符”。符的形狀和材質都發生了變化,其“職能”也增加了:除了證明身份之外,還多了一項許可權功能:亮一亮手中的“符”,便可以調動、指揮軍隊和任免官吏。歸根結蒂,“符”還是身份的象徵:身份高,權力就大。
明朝時,大概嫌金屬符太重,攜帶不方便,也是為了體現改朝換代的新氣象,官員們手中的金屬符統統換成了“牙牌” 。牙牌的質地有象牙、獸骨、木材等。牙牌像笏板一樣細長,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單位,其詳細程度類似於今天的超大號名片了。2004年,考古學家在南京明代寶船廠船塢遺址中,就發現了疑似鄭和的“身份證”一塊“牙牌”,這是一塊由朝廷特製,前寬後窄、輪廓渾圓的烏木牙牌,上面有孔,是用來掛繫腰間的,所以也稱“腰牌”。
近年的考古研究發現,從明代開始,“身份證”已經由官場向社會擴散推廣了,社會上的一些顯貴也開始視持有“牙牌”、“腰牌”為一種榮耀。明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就有“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的記載。可以想見,當時,“牙牌”像今天的智慧手機、膝上型電腦一樣受到舉國上下的推崇。
清代時,牙牌少了,腰牌多了,而且腰牌上的個人資訊更全面了: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高階點的腰牌居然還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徵!一即使腰牌丟失被他人撿到,也無法冒用!其“防偽手段”之高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時,身份證制度發生了一次大的變革,從腰間提到了頭頂一官員除了“腰牌”作為“身份證”之外,還發明瞭另一種“身份證”一頂子,也即帽珠。這當然和清代的服飾有關。頂子的材質有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階層不同,帽珠的材質自然也不同:一品大員,帽珠為大紅頂子;鄉村秀才,帽珠為銅製頂子;普通老百姓無級無品,就用綢緞在腦袋上打個帽結。所以,人們在街上遇到了,一見對方頭上的頂子,便知其“身份”了。為了抬高身份,一些富商便指錢使銀“捐”個頂子,辦個假“身份證”,於是一些影視作品中才有,了“紅頂高人”“紅頂鄉紳”的稱謂。
總結:身份證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利,身份證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我們不必對此驚訝,作為見證歷史變遷的社會人,我們應該保持好奇心去探索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
9 #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在古代古人也非常重視身份證,因為經濟文化制度條件不同,古代的身份證又各有其特點,比如公認的史上最早的身份證可以算是隋唐時期的魚符與魚袋。他們為官員所特有普通百姓沒有這種待遇。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官員仍然佩戴魚袋。到了明代,明人改用各類牙牌作為京官員的身份標識,清代出現了更為複雜的腰牌,其適用範圍擴大到了官民通用。
回覆列表
不要以為身份證是現代才出現的。華人擁有身份證的歷史超過2000多年,比西方上帝的年齡還要長。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出現於東周時期的秦國,也就是商鞅變法之後就出現了,當時的“身份證”叫照身貼。身份證制度有什麼作用呢?除了記錄你的一些基本資訊,讓別人能知道你的基本資訊。還能對人口普查、統計有很大的幫助。和現在一樣,沒有身份證你不能住旅店,不能坐公車,在特殊時期你都進出城門。
而每個朝代的身份證樣式都不一樣,但是其內容和作用基本都差不多。而在今天身份證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身份證基本寸步難行,什麼事都做不了。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古代身份證總類是非常豐富的:虎符、魚符、兔符、龍符、牙牌、腰牌等等。
身份證的發展史:隋唐時期:以魚符作為識別官員的等級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宋代:“魚符”被廢除,改用“魚袋”和“腰牌明代:改用“牙牌”,這是一種用象牙、獸骨、木材、做的板片。
清代: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身份證對我們個人來說更是重要,一張身份證記錄就是一個小型的資料庫,記載了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資料,所以一定小心保管。丟了也要馬上到派出所掛失,登記,以免資訊被盜用造成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