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者青青
-
2 # 問道黃老
孔,嘉也,美也。孔德,嘉美之德,孔德之容,如道體一樣的虛空能容。容,容止,形態。唯,獨,只。從,順也,惟道是從,就是不隨世俗不隨眾,獨從於道。
大意是說,最好的德就是“貴食母”之德。所謂“貴食母”之德,即道為天地萬物之母,萬物為道之子,背離大道而追逐名利,就像棄母求食的嬰兒那樣,早晚得餓死。所以,好的德象,一定是順道而行的人。
這樣解釋“孔德之容”,估計能接受的沒幾個,從河上公、王弼,到王夫之、唐玄宗、蘇轍、魏源等等,無不將“孔”解釋為“大”,將孔德解釋為“大德”。
如果那樣理解,根本就不通順:大德的容量,或者大德的形狀,如何能與“惟道是從”聯絡到一起?“孔”字,古字義就是一個嬰兒吃奶的形象。
而且,在本章之前,老子說“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本章又說“孔德之容”,應該是上文的順延。何況,在《道德經》裡,老子經常說到嬰兒、赤子,也說到不同的“德”,比如玄德、常德,如果孔德就是大德,為何不直接說“大德之容”?
許慎《說文解字》就說“孔”有嘉美之意。且古人名字有叫"嘉" 的,字就取"子孔",比如孔子六世祖,姓子,名嘉,字孔父,前涼名士祈嘉,字孔賓等等。這說明,在古代,“孔”字有嘉美之意。
因此,孔德之容,不是大德的形態或容止之意,而是美德的形態或容止的意思。
-
3 # 果笑說歷史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道德經》·老子釋義
孔:大、很、甚。《詩經》:“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孔嘉的意思為“很好或甚好”。
德:“道”的顯現和作用為“德”,道德。
容:指行為、容貌。
孔德之容,即大德的行為、容貌。
惟道是從:唯,獨。獨從於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對於萬物來說,“道”恍恍惚惚無所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在恍惚不定中,存在著模糊的影像。象,影像。
窈兮冥兮:窈冥,深遠不可見。
其中有精:存在著精華和靈氣。精,精氣。
其精甚真:這種極微小的精氣在世界上真實存在著。
其中有信:這是可信的。信,可信、可靠。
以閱眾甫:用它來觀察世間萬物。眾甫,指世間萬物。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我怎樣才能知道這世間萬物的本原的呢?
以此:憑藉這個大道。以,靠、憑藉。此,道。因為“道”而知道萬物的起源。
全文意思甚高的德行的形態,在於遵循“道”的法則。“道”這種東西,看似飄渺不定讓人無法捉摸。在恍惚不定中,存在著模糊的影像;在依稀隱約中,存在著具體的物質;在深遠幽暗中,存在著精華和靈氣。這精氣真切地存在著,這一點是可信的。古往今來,它的名字永恆地存在著,並被用來觀察世間萬物。我怎樣才能知道這世間萬物的本原的呢?完全依靠遵循“道”啊。
⒈老子在開篇第一章就講了“道”是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能說來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能表達出來的概念,不是永恆的概念。不能稱呼的,是天地的開始;能稱呼的,是萬物的根源。
老子第一個提出了“道”,它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同時也是中國文化思想的基礎。
⒉在第四章中,老子再次講了“道”。他認為運用心法拋棄萬物,就能找到這種無中點的狀態,再從中產生萬物。這裡所說的“心法”就是意念,用心控制身體乃至大腦,再達到空空如也的境界。
⒊在第十四章中,老子從說“道”、講“道”,變為強調反覆“道”不是一般事物,是無形可見的東西。這一章很容易讓人看不懂,為什麼呢?
老子的“道”似乎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混沌之道,而是無形、無聲、無色、無味、不可觸控,但可感知。“老子變道”
⒋在第二十一章即本章,老子進一步強調“道”是存在的,是極微小的精華或者氣體。本章出現了唯物主義的話語,可老子真真切切是個唯心主義。無論怎樣的“道”,宇宙萬物的本原是“道”,這一點老子沒有變過。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我的理解是:老子對自己提出的“道”,又有了新的悟到;本章他繼續強調,同時稍微透露了點新感覺,在往後面看便能知道的。
老子的思想在古代很“前衛”的,他沒有神鬼說卻有天地論,有幾個在當時能與老子相比?他的思想影響很廣,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偶像,現在追隨之人也樂此不疲,《道德經》隨時捧在手。
我以為,古代名人的首席非老子莫屬。
-
4 # 古之善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老子》第二十一章)
注 釋
① 孔德之容:意為慈祥的母用乳頭之孔喂育嬰兒的大德。②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為道之為物,是恍恍惚惚的,虛而無體的道之本之物象,即沒有質量的物象(物體,是有質量的物體)。③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意為道之本是恍惚之中有物之象,而且是無限而幽昧的精。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為物之象之精是非常真實的,並且是非常可信的。
老子說:像初始的母一樣的大德在乳育著天地之生(即孔德之容),而天地之生,始終遵從道的運作規律。道之本之物,是恍恍惚惚的,虛而無體的,既不可視又不可摸。但是,在這恍惚之中,它有道之象。在這恍惚之中,它又有物的存在,它那麼深遠而幽昧中卻含有物的本原之精,這精是非常真實的,並且是非常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永遠不能消失,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本始。我憑什麼知道萬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據“孔德之容”的思辨。
老子建立“道”的學說,是指向無限無體的“無宇宙”的終極關懷,是指向有限有體的“有宇宙”任何實有存在的本原。老子所說的虛而無體的,既不可視又不可摸的“精”包含著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一”生化有限有體的“陰陽者”之“多”的宇宙萬物,存在最原始的、無體的“精”,也就是老子稱謂的“道生一”的“一”。因此,“精”的稱謂,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的“元稱”(古人針對萬物本原的稱謂),或是無限無體的物質基因(當下在科學範疇我對物質本體終極的稱謂)。
中國古哲人認為的“精”內在的有“陰氣與陽氣”,也稱之為“陰陽二氣”或“元氣”。由“精”內在的“陰氣與陽氣”的陰陽雙方構成無限無體(無質量)的“無宇宙”。老子稱之為“一生二”,是說無限無體的“精”之“一”內在的有“陰氣與陽氣”的“二”。
老子的“一生二”,這句話如何理解呢?我用一個家庭概念來比喻:這就像,一個正常的“家庭”之“精”內在的有“夫妻”的陰陽雙方之“二”,而且“夫妻的陰陽雙方”共同存在,否則正常的“家庭”之“精”就不存在。
第二層意思:“精”內在的“陰氣與陽氣”的陰陽雙方,在“無宇宙”中進行交感,陰陽雙方之間就會產生共制的陰陽之氣,簡稱為“氣”。所以,中國古哲人將“精”內在的陰陽雙方,與陰陽雙方之間產生的“氣”,共同表象為“精氣”。因此,“精氣”的稱謂,也就是“無宇宙”的“象稱”。
這句話如何理解呢?我還用一個家庭概念來比喻:這就像,一個家庭的“精”內在的存在陰陽夫妻雙方,陰陽夫妻雙方進行交感就會產生共制的家庭之風氣,“精”內在的陰陽夫妻雙方是家庭之風氣的本體,家庭之風氣依存在陰陽夫妻雙方之“精”之中而共同的存在。家庭的“精”(陰陽夫妻雙方)屬於物質性,風氣(陰陽夫妻之間產生的氣)屬於精神性,那麼,家庭的“精”的物質性與風氣的精神性”共同存在的象稱,即為“家庭風氣”或“精氣”。
-
5 # 何處是家鄉
理解什麼時代的文章,就要認識當時的文字,以當時的字義去理解。
“孔”字在甲骨文裡是一個孩子用嘴吮吸母親的乳房。我打不出來,大家可以去查。好奇怪,什麼意思呢?裡面有一個空間,外面沒有明顯出口,但可以相通的,叫做孔。
這就明白了。老子在說“德之容”用“孔”來形容,意思是,德本身沒有一個具象的樣子,只要跟隨著“道”,就是“德”了。
-
6 # 顏小二述哲文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老子在告訴我們,一個人擁有大德,並非是要這個人去做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這個人只需要跟隨著道行事就可以了。細細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其實告訴了我們兩個道理:
1、“道”屬於“全德”的存在。這裡的“德”可以作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世俗倫理上的“道德”,那麼“全德”則更多傾向於道家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這裡的“德”,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成就萬物的能力,道因為有成就萬物的“德”,而讓萬物獲得萬物各自的“特性”,有時候這個“特性”我們也可以稱其為“德”,繼而萬物在萬物各自與天具來的“德性”下自由生長,延綿不絕。2、擁有大德的人,不會過多去作為。因為“道”屬於自然而為的存在,所以大德之人,往往也屬順其自然而為。或者換種說法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個人思想境界比較高的,按照老子的說法,一般屬於看起來比較“閒適”的存在,這個高境界的人展現的“閒”,大抵表現為不做、不管多餘的事情,只做、只管該做的事情。於是,與啥事都管、性格比較急躁的人比起來,就顯得比較“閒適”。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理解難點:對“孔”的理解可能看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許多人馬上條件反射想到孔子,畢竟孔子在“德”一事上,還確實比較有名,但是,這裡的“孔”,與孔子一點關係都沒有,是個“正正經經”的“形容詞”。對於“孔”的解讀,是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句話的重點與難點。
關於“孔”的解釋,“王弼”曾經註釋道:“孔,空也”。也就是說,王弼認為,這個“孔”是形容一種空曠的狀態。
隱士“河上公”對“孔”的註釋,和王弼相近,但略有不同,河上公指出:“孔,大也”。也就是說,河上公認為“孔”是形容大的狀態。
其實,空曠裡面,也包含這“大”這個隱性概念,二者對於“孔”的理解,看似不同,其實都在承認“孔”有“大”的意思。只不過王弼“以空表大”罷了。
在《毛傳》中,有關於“空”的註釋,即“空,大也。”所以,我們可以姑且將這裡的“孔”理解為“大”。
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兩層含義那麼“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字面意思就是,大德之人的行為舉止,是順從“道”的。那麼,老子說這句話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結合對“道”之特色的理解,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層含義。
(1)“道”屬於“全德”的存在
首先,按照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把它捋通順點,就是指一個有大德的人,在為人處事上必定是符合“道”的。
也就是說,“道”屬於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大德”的標準。那麼什麼樣的存在,才可以作為它物是否有“大德”的衡量物,當然是自身本就屬於“大德”的存在——“道”了。也就是說,“道”屬於“全德”的存在,這裡的“大”,也有“全”的意思。
而理解全德,從人類社會的倫理秩序上理解的話,全德的人,往往是包容一切的。所謂的全德,便是無偏私之包容,表現在人身上,就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也就是把握了“道”的聖人,屬於全德的人。
同時,從自然層面來理解“全德”,可以將“全德”理解為“道”成就萬物的“能力”,而因為受到道之“德”的恩惠,萬物才得以保有各自的特色,繁衍生息,繼而展現各自的“特性”,這個特性,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德性”。
雖然“德”可以從不同層面作出解讀,但是也不妨礙“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暗示了道屬於各個層面中“全德”的存在。
(2)擁有大德的人,不會過多作為
第二層含義就比較好理解了。首先,我們理解“道家”的“道”,“道”成就萬物的秘訣就在於無偏私且順其自然的狀態下,做應該做且最適合做的事情。那麼一個順從“道”之全德的人,也當屬與那種以“自然而然”的態度去做該做和最適合做的事情。
因此,比起因私慾而胡亂插手各種事物之心浮氣躁的人來說,因為全德的人心中無私,就沒有和他人因為“是非”而糾纏的威脅,所以,與那些在是非中沉沉浮浮忙得不可開交的人比起來,全德的人總是顯得有一些“閒適”。這種“閒適”並不是說全德的人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多餘的事情。
三、總結最後,來一個小小的總結,“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句話,對於“孔”的理解,屬於理解這句話的難點,王弼雖然更多將“孔”註釋為“空”,但“空”有“大”意。所以這裡的“孔”我們理解為“大”比較好。
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則是表明一個有大德的人,是順從“道”的存在,這句話暗含著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兩個道理。首先,“道”屬於“全德”的存在,不管是倫理層面,還是自然層面;其次,一個有全德的之順從“道”的人,一定是順其自然,自然而為的人,與忙於私利的人比起來,全德之人會看上去比較“閒適”。
-
7 # 天元易命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該章老子提出了德的概念,道失去了而有德,大道是無形無聲的,用思維去體認,而德是能被人們聽到、看到的,是人類對道體認後所採取的行為,道是內容,德是形式。
老子所構建這一道德體系,目的是為了人們的遵循和運用,“道”體現的是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律,“德”是指導人類言行的基本要求,無道者無德,合道者有德,只有真正領悟並實行大道的人,才能擁有大德,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為人類所構建的道德體系提供了依據,沒有人類就無所謂道德,沒有道德也就無所謂人類,鄭州毒王郭偉鵬隱瞞境內外行程軌跡,讓河南一個多月的努力付之東流,在他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中還有道德可言嗎~~~
-
8 # 每日讀書A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譯文大德者唯一服從的是大道。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惚啊恍啊,其中有形象啊;恍啊惚啊,其中有實物啊。深遠啊闇昧啊,其中實存不虛,實在的東西很真,其中有信驗可憑。從今上溯到遠古,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用它以認識萬物的演化,我怎麼知道萬物演化的程序與結果呢?是從道認識的。解析這一章老子提出了“德”的概念,從造字法來看,“德”字從彳從目從心,彳是行走的意思,整個字可以理解為眼睛看到的心行。大道無形,大道無聲,只能透過我們的思維去體認,而德卻能被人看到,它是人類對道體認後所採取的行為,也就是說德是道在人類身上的體現,德是形式,道是內容。在這一章裡,老子這樣形容大道:它是恍恍惚惚、似有似無的。然而在恍惚之中有一種形象存在著,那就是宇宙的大形象;在恍惚之中還有一種物質在流轉,那就是大氣在流動。這個大形象和大氣在恍惚之中存在著,非常幽暗深遠,雖然我們無法看到它們,但是其中卻有著精緻微妙的東西真實地存在著,那正是事物的本質所在,這一本質已超出了我們人類所能認識的範圍,雖然我們不能真正地認識它們,但我們能真切地感知到它們的存在,這是因為它們有周期,這就如同潮水,如期而至。我們在生活中摸索到了這一規律,並從中感知到了大道的存在和它帶給我們的影響。大道是恍惚,大德是什麼呢?老子說:“大德是唯大道之命是從的。”大德與大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大道一樣恍恍惚惚、幽暗深遠。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無道就無德,有道就有德,合道者有德,不合道者無德。這樣一來老子所建構的道德體系也就基本上完善了。道體現在宇宙萬物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觀和世界觀。德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它是品格、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備的內在素質的標準性外化,它能被人看到、被人解讀。只有真正領悟大道的人才能擁有大德,才能將德行發揮到極致。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關係,我們只有對大道和大德的關係問題做深入的探究,並將它們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才能領悟大德的真意,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確立,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道德修養的人能得到大家的敬仰,成為社會的楷模。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之所以流傳至今,並得到極力推崇和讚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人是高等動物,追求美德和高貴的靈魂。人類成全了《道德經》,反過來,《道德經》又為人類建構道德體系提供了依據,沒有人類就無所謂道德,沒有道德也就無所謂人類。
回覆列表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道德經》(最早叫《德道經》)第21章中的小標題。我們慢慢地先來解析“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字義,解釋通了,也就理解了。
老子(網路圖片)
先來分析“孔德之容”。“孔德之容”中的“孔”字是形容詞。在這裡不是孔穴或小的意思,而是孔碩,碩大的意思,孔德是大德。“德”是動詞也是名詞。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是動詞,升也,感激等;“德”又是名詞,指人的品行,德行。“孔德”,就是大德之意。
佛家稱“大德”為“孔德。”據說,後因有孔子姓孔,才將“孔德”改為“大德。”
“容”在這裡是動詞。本意是容納,後來延伸字義指包含,容忍,寬容。“容”能納垢濁,內聚厚德,能裝天地萬物,天下萬事,無所不容。
在這裡“孔德之容”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大德之人能心若太虛,自處謙卑,厚德載物,容納百川。
我們再來分析“惟道是從。”“惟道是從”中的“唯”字是副詞。只是,只有,唯一的意思。“道”是名詞,指道路,道理,道德,道義,志同道合等。在這裡的“唯道”指的就是唯一的道理,道義和道德之道。 “從”是動詞,服從,聽從。“惟道是從”,就是說人在“二六”時,隨時隨地,每分每秒,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合於“道”的原則,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能絲毫違犯“道”業。
有道之人,“澹兮其若海。”他永遠包容一切,容納千涓萬流,匯歸於一,沒有離譜地出軌現象,這是做人的大原則。只有這樣的大德品行,才能不隨世俗所左右,心底誠一,遵道而行。“道”是“德”的載體,“德”為“道”所用,兩者相輔相成,“德”不獨立而存,行之必從於“道”而立,這也是為什麼《道德經》最早叫《德道經》的因由吧?有“德”(實踐)才有“道”,反過來“道”又指導了“德”,道與德難捨難分了。
總之,我們透過對“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學習與理解,要養成修心煉性,以抑制後天私慾膨脹。要積功累德,徹悟人生,也許,這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