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乃八字眉
-
2 # 御前帶刀侍衛
春秋五霸順序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春秋五霸順序分別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春秋五霸順序
1、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
尊王攘夷: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2、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
春秋大義: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3、晉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
制霸中原: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文公請來周襄王,並召集齊、宋等國在踐土和諸侯會盟。史稱:“踐土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4、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
稱霸西戎:生卒於公元前682年—前621年。秦穆公達成秦晉聯盟後,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5、楚莊王:公元前613 年~公元前591。
問鼎中原: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開始成為中原霸主。
-
3 # 天香引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代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據《史記》記載,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一個。在名相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然後,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在位時,宋國雖小,但國勢逐漸強盛起來。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宋襄公趁機聯合曹、衛、邾等國出兵討伐齊國。然後,不顧大臣反對,藉機發起了鹿上之盟。但宋國畢竟是小國,在與楚國的爭霸中一敗再敗,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晉文公稱霸,一方面是因為晉國國力強大,另一方面是因為楚國攻打宋國,晉國出兵解救,並在城濮全殲楚軍。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和諸侯會盟,成為了中原霸主。
楚莊王在位時,楚國國力日漸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與晉軍大戰,打敗了晉軍。隨後中原各國紛紛背棄晉國投向楚國,楚莊王便成為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也曾企圖向東稱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被晉國阻斷,便向西吞併了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
-
4 # 太宗歷史
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九次聚集諸侯,一次匡扶周王室)。後來的秦穆公,楚莊王也都實至名歸,因為秦國在西方,楚國在南方的小國中影響力都很大,都能稱霸一方。最後稱霸的是晉文公,尤其是晉楚城濮之戰,晉國成為中原霸主,中原小國也都成為晉的附庸。
至於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宋襄公有些勉強,宋襄公是公,而齊桓公是侯,宋在爵位上比齊桓公要高。所以在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想主導會盟,但其實沒有幾個國家聽他的,最後為爭盟主,打仗還輸了。至於闔閭,在擊敗楚國後,影響力是空前的,說霸主還過得去,不過吳國擊敗楚國有些勉強,畢竟國家太小是個大缺陷。越國雖然擊敗吳國,但與吳國一樣,越國也是小國,而且影響力必然不如闔閭時期。
所以如果非要選出五個人,我認為齊桓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文公和吳王闔閭比較實至名歸。
-
5 # 三國演義的智慧
春秋五霸,恰恰就是問題中所提到的幾位鼎鼎大名的歷史人物!自然還包括宋襄公!
單說人家秦穆公,當然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所謂,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擴地千里,進一步提升了秦國的綜合國力,重用賢能蹇叔、百里奚,取得了輝煌的政治成績!
宋襄公這個人,有些地方值得特別注意!
宋襄公在戰爭中倡仁義,結果大財!人們都有指責。但是,大家注意,他的時間,是春秋向戰國轉化的階段,這是最特殊的地方!
為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戰場提倡仁義!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小、性質不同於戰國的兼併戰爭!宋襄公作為春秋晚期崛起的霸主,倡仁義,實際上是想標榜春秋文化和規則!這個文化意義大家要注意!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永恆記憶,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研究!尤其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
6 # 明太宗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那是眾說紛紜,史書中對此各有千秋。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出現的頻率最高,穩坐春秋五霸中的三個位置。
本人比較認同《四子講德論》中春秋五霸的觀點,除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外,其他的兩位分別是秦繆公和越王勾踐。
《史記索隱》中記載的春秋五霸,其中一霸是宋襄公。而宋襄公時期的宋國實力較弱,根本比不上晉、楚兩個鄰國。還被楚國大敗,宋襄公自己被射傷。
《辭通》中記載的五霸有鄭莊公。鄭莊公時期的鄭國實力雖然強大,但鄭莊公欺壓周天子這種行為,在春秋時期是遭到萬人唾罵的行為。
《白虎通·號篇》《漢書注·諸侯王表》《荀子·王霸》中都記載了吳王闔閭。吳國在闔閭的治理下雖然強大,但終究只是個蠻夷小國,在位期間唯一的盛舉就是攻破楚國國都,但還是被楚國打了回來。才過了一代吳國就被越王勾踐滅亡。
只有《四子講德論》中的五霸觀點較為可信。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基本是固定的,也就不說了,相信大家也比較熟悉,看著也煩。
秦繆公在位期間,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能臣治理國家,國力強大,幾次插手晉國的內政,連晉文公都是秦繆公護送回國繼位的。晉文公穩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而秦繆公和晉文公活在同一時期,在當時的局勢下,晉國奈何不了秦國,秦國也奈何不了晉國。
晉文公去世之後,秦國國力更加強大,向西邊擴土千里,增加了12個附屬的國家,稱霸戎狄。既然晉文公穩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那麼秦繆公自然也能在春秋五霸中有一席之地。
春秋五霸的前四個都說了,第五個就是越王勾踐。越王勾踐吞併吳國,將吳國佔領他國的領土還給他國,這個舉動得到了諸侯的尊敬。又有強大的國力支撐,加上週天子賜稱號為“伯”(伯是長的意思),足以穩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
總結
秦繆公算是五霸之一,越王勾踐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
7 # 曳尾龜
“春秋五霸”的概念並不統一,一般公認的3人即齊桓公(首霸)、晉文公、楚莊王(晉楚二國在春秋時的綜合實力最雄厚),而另外2人則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主要“候選人”包括:
宋襄公:一度在齊桓公死後佔據中原權力真空、主持盟會,但很快便被楚國打回原形,實力太弱。不過其維護貴族精神的勇氣可嘉,所以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認可。秦穆公:秦國是中原人抵禦西戎的屏障,有功於華夏文明。且秦國一度能左右晉、楚兩大國的君主廢立,威望比較高。但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所以秦穆公的霸主地位相對有水分。吳王闔閭或夫差:前者打垮楚國,震驚四海,但卻在越國栽跟頭;後者武功更盛,卻身死國滅,結局糟糕,故也比較難被認可。越王勾踐:越國在滅吳之後達到鼎盛,一度威脅中原國家。不過與秦國一樣,越國因為地理位置偏僻而難以學習先進文化,後來又未出現類似商鞅變法的改革,最終還是被楚國給消滅,族人文明倒退,因此也被人詬病。綜上所述,秦穆公實力強於宋襄公,武功弱於吳越,但國祚更持久,只能說是各有所長,這也是為什麼這幾人會在五霸的“選拔賽”中難分高下的原因。
-
8 # 世文先生說
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齊桓公(?~前643年9月12日),姜姓,呂氏[1],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之一,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子姓,宋氏,名茲甫,春秋時期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名任好。又作秦繆公。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諡號穆,《史記索隱》等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
9 # 鵬學天下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霸(與現代漢語的意思不同),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五霸分別是:
1、齊桓公:
尊王攘夷: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2、宋襄公:
春秋大義: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3、晉文公:
制霸中原: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文公請來周襄王,並召集齊、宋等國在踐土和諸侯會盟。史稱:“踐土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4、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名任好。又作秦繆公。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諡號穆,《史記索隱》等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稱霸西戎:生卒於公元前682年—前621年。秦穆公達成秦晉聯盟後,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5、楚莊王:
問鼎中原: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開始成為中原霸主。
春秋五霸當中不僅有秦穆公,而且秦穆公對歷史的貢獻還非常大,他的主要功績如下:
政治上:
秦穆公廣納賢士,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號稱“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馬專家伯樂及九方皋紛紛投其門下。由於他始終採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的相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願意重用本國的貴族,他怕貴族極大勢大,國君反倒受了他們的牽制。他寧可重用外來的客卿,外地來的人權力盡管多麼大,也只限於他一個人,不可能象豪門大族那樣割據地盤,建立自己的勢力,威脅國君。史載他執政期間,“益國十二,開地千里”,整個廣闊的西部地區為他所獨控。
軍事上:
秦穆公治軍有方,秦人自古就有養馬的傳統,可以說是個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當政後,發揮這一優勢,建立騎兵部隊併為每一位士兵配備一把匕首。這比趙武靈王趙雍胡服騎射的改制要早得多。 成語“短兵相接”亦因之而來。
與晉相爭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死。這時,杞子從鄭國派人送信給秦國說:“鄭華人將北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如果悄悄地派軍隊來,鄭國就能得到。”秦穆公趙任好問計於蹇叔和百里奚,兩人均勸他不要採取這次軍事行動,秦穆公不聽,而是派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三將帶兵出發。秦國去遠征鄭國無功而返,於是在往回撤兵的半路上滅了滑國。滑國是晉國的同姓之國。當時,晉文公還沒有下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喪父,乘機攻滅我的同姓之國。”於是,將喪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擊,大敗秦軍,將三位秦將全部俘獲。晉文公的夫人文嬴用計說服晉襄公放了秦國的三位將領,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乞丙回到秦國後,秦穆公並沒有處罰他們,反而恢復了三人的官職,對他們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6年),秦穆公趙又派孟明視等帶兵東向,與晉軍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秦軍再次失敗。
稱霸西戎
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就親自帶兵討伐茅津(今山西芮城東)的戎人,開始了擴張疆土的事業。秦穆公趙任好三十二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趙任好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燬,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拒不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轉而向西方發展。
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扶立了晉國三代君主的秦穆公,眼睜睜看著晉文公當了霸主,實在是心中不忿,他不顧老臣百里奚、蹇叔的冒死勸諫,趁晉文公剛死之機,三次揮師東進,卻只收獲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訓。在執政的最後幾年,秦穆公嬴任好終於改變了東進戰略,轉而向西,兼併西戎二十國,開疆拓土,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秦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
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穆公趙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外交上:
秦穆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驪姬子奚齊繼位,旋即被其臣裡克殺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送夷吾回國繼位,是為晉惠公。夷吾事先答應將河西八城割給秦作為謝禮,但繼位後卻毀約。晉臣丕豹逃到秦國,受到秦穆公重用。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晉國旱災,秦穆公運了大量粟米給晉。
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反而乘機出兵,於次年攻秦。雙方在韓原大戰,秦軍最終生俘晉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請求下,秦穆公趙任好與晉惠公結盟後,將其放回。晉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國為質子,並將黃河以西的地方獻給秦國,秦的東部疆界擴至龍門。
秦穆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晉惠公死,公子圉逃回國繼位,是為晉懷公,繼續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於是將重耳從楚國迎來,以極為隆重的禮節接待,將女兒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為妻,然後於次年送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殺死子圉,在秦國的參與下,尊王攘夷,敗楚城濮,成為霸主。
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又出兵幫助晉文公圍鄭。鄭老臣燭之武夜裡從圍城中用繩子吊著逃出,見秦穆公說:“鄭國滅亡,於秦不利。晉國的力量增強,相當於秦國的勢力減弱,況且晉人這次開拓了東邊的領土,下次就會向西邊的秦國用兵。大君何必損害自己國家的利益,幫助晉國呢?”秦穆公於是與鄭結盟,留杞子、逢孫、楊孫戍守,罷兵而還。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對穆公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當時君子:“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孔子:“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
秦孝公嬴渠梁:“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司馬遷《史記》:1. “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嬴政)乃能並冠帶之倫。” 2. “穆公思義,悼豪之旅;以人為殉,詩歌黃鳥。” 3. “齊桓越燕伐山戎,趙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穆公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
《左傳》魯文公六年載,“穆公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華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左丘明《左傳》:“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一也。”
賈誼《過秦論》:“自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
朱熹:“史記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與焉。蓋其初特出於戎翟之俗,而無明王賢伯以討其罪。於是習以為常,則雖以穆公之賢而不免。”
回覆列表
春秋時期是周王室已經衰微、原始奴隸制度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逐漸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開始孕育的大變革時期,也是諸侯割據、紛爭不斷的時期。在周王室的地位得到一部分承認的前提下,諸侯為了爭奪政治、軍事上的話語權與勢力的擴充展開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活動,併產生了若干位霸主。
傳統認識上的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以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作為五位霸主;另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作為五位霸主。還有一些文獻記載認為晉獻公、晉襄公、鄭莊公、晉悼公、吳王闔閭、晉景公等也是春秋霸主之一。
實際上關於霸主普遍認為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標誌:第一是獲得周王室冊封的方伯或州伯的稱號,在政治上得到了肯定,具有合法的管理諸侯紛爭的權力;第二是本國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號召力,可以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服從和認可;第三是舉辦或參加了諸侯會盟並獲得承認,確實地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基本上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只有齊、晉兩國,其他的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長時間的獲得認可或沒有周天子的冊封。題幹中所提到的秦穆公在許多文獻中都被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也說明秦穆公時期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但秦穆公始終沒有獲得過天子的冊封,也沒有將秦國的影響力擴大到關東地區。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始終被晉國壓制,只能轉而向西發展,成為獨霸西戎的地方性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