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每日囧圖

    很多老外也不明為什麼美劇的播放以Season為單位,英劇以Series為單位。“季“的概念差不多是這樣的。

    不過像美劇的演播季的確很有“季”的特徵,秋季檔的劇每一季有22集,一般是從9月到次年5月,每一季的上半部分一般是10-13集,播放三個月後迎來冬歇。在間歇期(Hiatus),電視臺高層可以拿到收視調查資料和觀眾反饋以評估新劇的價值,是續訂還是砍掉就看11月的資料啦。中間的空白會由一些季中劇(mid-season replacement)和重播老劇填補,《實習醫生格蕾》其實最早是《波士頓法律》季中劇,因為評價高被髮展出來的。得到預定的劇集會在1-2月迴歸,4-5月結束,接近一個季度的長度。

    美劇還有一個樣片季(pilot season)。製片人會在1-4月為秋季上檔新劇進行前期試拍,這些Pilot會被送到電視臺高層手上,還會舉辦小規模的試播。到5月的時候,電視臺將會排定秋季檔的播出表,決定哪些Pilot適合延展成一季,選中的新劇還會向潛在的廣告商進行展示。

    這樣英劇用Series就好理解多了,人家每年只播放6集實在離“季”的長度有點遠,另外播放也不像美劇有沒有固定時間。英國主要有兩家電視臺,BBC和ITV。BBC是付費的,所以節目中間不插播廣告,大概因為沒有競爭和廣告的壓力,創作的隨意度比較大,一部劇通常也就1-2個編劇,沒有美劇那種龐大的編劇團隊。

    美國的環境就大不一樣了,為什麼9月會成為新劇密集開播的時間?美劇製作模式歸根結底是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因為廣告金主車企會在那時釋出新系列,進行大量的廣告投放,而新劇會最大程度刺激收視率。

    相比之下,收費的有線臺的“季”要短很多,創作人員傾向於質量而非長度,所以一季一般在10-13集。

    不是所有的劇集都是一週一更,日間肥皂劇是一週五集,年終不休,一部肥皂劇放上40年,集數都過萬了。另外重播劇也會一週播放五集,“重播”對製作方差不多是無本萬利,但要獲得重播資格起碼你得放了四季,必須有88-100多集數了。

  • 2 # Da白剪輯

    國外電視劇所說的“季”,這個時間一般指每年的九月中旬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體育比賽稱為賽季,舞臺劇稱為演季,“季”幾乎貫穿了美國的娛樂界。

    關於國外電視劇為什麼都是按季播出,整體可以劃分成兩大板塊來分析。第一原因來自於觀眾。第二個原因則源自美劇的製作方式與電視臺。“季”之所以從九月開始,就是因為九月天氣漸涼,人們會減少外出活動,選擇窩在家裡看電視的觀眾會增多。因此,電視臺受觀眾作息影響買劇都是按季買,電視劇製作也都是按季來,畢竟劇拍完要人買才行,電視臺可是閃閃發光的金主大大。國外電視臺與國內電視臺有非常大的不同,國內電視臺都屬於國營,而國外基本都是私人電視臺。雖然國外私人電視臺都是獨立經營,有足夠的自由和話語權,可是上頭還有一個監管機構FCC。FCC在美國負責所有的廣播,電視,電信等。FCC對電視行業有一個規定:要求晚間黃金時段15%以下的節目都是自制的。這就意味著電視劇要找大的電視公司來做節目,然後根據節目的走勢來決定播出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季”是最能滿足這種操作條件的,這也是國外電視劇季播的一個原因。反觀國內的大環境,因為電視劇發行有嚴格的審查制度,所以電視劇都是全拍完,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透過審查。過審後,電視劇一口價整部賣給電視臺播出,電視劇只要賣出去,對片方來說就是贏了。播出後的口碑,收視率等不定性的風險因素後期都是由電視臺承擔。因為國內國外完全不同的監管模式與電視臺經營模式造就了國外的季播和國內連續劇日播。先前說了國內的電視劇只要賣掉後邊承擔風險的是電視臺,但是在國外,電視臺是不願意承擔電視劇風險的。在每一季的電視劇進入冬歇期時,電視臺高層會檢視電視劇在季播當中的表現,只要收視率不過關,電視劇會立馬被砍掉。因此,電視劇在滿足季播的條件下,選擇邊拍邊播的方式來降低自身風險。邊拍邊播的好處就是,編劇可以隨時根據觀眾的意見和劇集播出後的反饋及時調整劇本內容,以便更好的迎合大眾。在這條產業鏈中,觀眾的作息習慣影響著電視臺,電視臺的安排又影響著電視劇的製作,國外的季播模式在國內其實很難被複制。

  • 3 # 觀測者隨便看看

    我個人感覺是因為成本預算的問題,假設投資方在第一季投資了一筆錢,收視率和廣告收入都不錯,他們會考慮繼續投資,如果不成他們就沒比較投資第二季,這樣一來分季播出可以減少投資損失增強回報率,另外增加劇情懸念

  • 4 # 解影神叨

    歐美電影為什麼喜歡用季來播放,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歐美電視劇成熟的產業鏈來決定的。

    首先一點我們要明白的是,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它都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商業性,如果一部作品,不掙錢,那麼對於投資人來說都不是好的作品。而電視劇和電影又有不同的情況,電影就一年個小時,而電視劇不同,裡面有太多的元素會影響收視率,那麼怎樣把風險降小,利潤增大呢?歐美影視劇形成了一套完美的電視劇產業鏈。怎麼個完美法呢?這裡我那中國產劇與之做對比。

    首先,歐美劇不採用一開始就把整部劇編寫出來的方法,那是不是一季一季的把劇本寫出來呢?其實也不是,他們基本上是一週播放一集,一集大概就是一個多小時。比如週六播放一集之後,看收視情況,然後開始製作下週的戲碼。這樣的好處是,能靈活掌握劇情的發展,但是危險是很喜歡爛尾,因為開始要埋太多的伏筆,這樣才能扣人心絃,但是後來不太容易收場。

    而中國產劇,還是按照電影的套路,一開始找演員的時候,就是一整套劇本拿過去,那麼這部劇好不好,就是一刀切的概念,完全沒有什麼變通性。而且製作上,也是比較粗糙的。

    接下來最為重要的一點來了,美劇的演員其實的開始拿的報酬並不多,很多人納悶,美劇中演員真的演的很好,怎麼可能報酬不多呢?是這樣的,很多歐美劇,演員開始拿的出場價並不高,大部分錢都投入到電影製作了,但是演員們會有收視分成,也就是說每一個演員都擔負著作品掙錢的責任,如果作品不賣錢,那麼自己就掙不到多少錢。你說,演員們能不努力嗎?

    而中國產劇就不同了,一開始就講好了價錢,有些明星一集就是幾十甚至上百萬,一部幾十集的作品,他們就拿到了上千萬的報酬,但是作品的收入,他們完全不用管,因為自己的錢已經到了手裡。這樣做大大加重了投資人的風險,同樣演員們沒有壓力,得不到鍛鍊,更重要的是還有不少的演員也不敬業,甚至很多影視作品嚴重撲街,但是演員們依然掙得很多。

    從這些層面來看,美劇的製作方法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好了,簡單的說這些,美劇在很多地方還是值得學習的,大家有覺得呢?元芳,你怎麼看?

  • 5 # 靚仔收納館

     關於美國電視劇按”季“劃分的一點小常識!  1.“季”“season”並非傳統意義上自然的“季節”,而是指播出季節。所謂按“季”播出就是指電視播出機構根據收視市場觀眾收視習慣呈現出的季節性變化,對頻道節目配置、播出安排進行應對性調整。  按“季”播出的概念緣於美國商業電視多年的電視節目編排。每年9月中旬至次年5月下旬這段時間為美國商業電視一個播出季節,因自9月秋季開始,天氣轉涼,黑夜轉長,人們減少室外活動,而增加電視收看時間;加之學生們返校上課,有規律的生活得以恢復,因而開機率及收視觀眾規模均大幅提升,從而使得這跨度近7個月的播映季節成為全年電視播出的非常時期。而5月下旬至8月即為“季”外時期。在“播映季”中,絕大多數商業電視都會主推全新的電視節目,主要是電視劇。而往年成功的熱門電視劇,也會在這一“季”中推出新的續集。按“季‘播出是美國商業電視在充分掌握觀眾收視規律、消費規律基礎上,成功運用心理學提高收視率的策略,是他們運作多年的經典手法之一。  2.“季”的概念和原因  按季播出是源自美國頗為流行的電視編排方式。這裡的“季”(season)是指電視播出機構按照觀眾的收視作息和收視習慣,以及收視波動而劃分的電視播映季節。在美國,每年9月中旬至次年5月下旬這段時間是無線電視網所劃定的一個黃金播映季節,也就是所說的“季”。映“季”的劃分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方面,自9月秋季開始,天氣轉涼,黑夜轉長,人們減少室外活動,而增加電視收看時間;另一方面,9月起,美國的學生們返校上課,重新開始有規律的生活,因而開機率及收視觀眾規模均大幅提升。據尼爾森資料,秋季期間美國的電視觀眾比夏天增加10%以上。這個不小的收視增量百分比使得跨度近7個月的播映季節成為美國各無線電視網全年電視播出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內外因素合力作用下,9月就成為美國無線電視網的“新年”,是他們絕對不可錯過的放映黃金季節。而 6、7、8月份就是所謂的“季”外時期。  3.編排策略  在播映“季”中,絕大部分美國無線網狂推新的電視節目,主要是電視劇。通常,新電視劇會相繼在映“季”開始後的一兩週內亮相,這時各無線網的電視螢幕幾乎被新劇集所佔據;不僅如此,往年成功的熱門電視劇,也會在映季的開始首播當年新推出的續集;映季期間,曾經播過的老節目絕不重播。一般說來,一部電視系列劇一週只播出一集,一“季”下來電視劇都保持在25集左右。所以加起來,美國各大電視網每週總共會有40、50部情景喜劇和20、30部情節系列劇輪番播出,同時還會有少量的電視電影。而在“季”外的3-4個月中,除了新聞和專題以外,電視劇基本上都是重播  4.節目取捨標準  在美國,事實上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收視率無疑是決定一檔節目在電視螢幕上去留最主要、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現在美國最權威的收視率調查來自著名的尼爾森調查公司。它透過自己分佈在全國的電視網路,極為細緻統計出相關資料,並將這些相關的資料賣給電視企業,其他新聞機構以及廣告商。通常說來,首輪電視劇的收視率一旦開始持續低下,一般就意味著觀眾注意力已轉移,這時候,無論該劇的劇情進行到何處,電視公司都會毫不留情的腰斬CUT !、置換節目。當然如果一部電視節目或電視劇收視指標令人滿意,電視企業就會不斷追加投資,儘可能地維持其生命力,延長其影響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美國電視劇“長壽”的秘訣。如:《Days Of Our Life》播了40年;《Friends》播了10年;《24》已經是第5季(2006.05);而《瘋狂主婦》由於去年(2004-2005季)的勁爆成績,所以在(2005-2006季)推出第2季。  5.按“季”播出的優點  a.約會意識的形成:以映“季”為單位進行節目播出,無形會在電視節目和觀眾之間形成一種約會意識。這樣,每到9月份,觀眾就急切的等待著螢幕上好戲開演;特別是對經典劇目,大夥兒更是苦“盼”了整個夏天。如此一來,一到映“季”,觀眾們的注意力就自覺、自動、自然的轉向應“季”的電視劇上。  固定時間播出,也便於觀眾按照自己的口味尋找喜愛的節目,從而使收視約會意識更加根深蒂固。如日常肥皂劇的播出:每天一集,一週5集,一年260集,時到必播,透過播出的規律性,為觀眾調整出收視韻律、收視節奏。  固定長度播出,是美國電視培養觀眾約會意識的又一方法。通常電視劇片長相對固定:包括廣告時間在內,情景戲劇一般為30分鐘;其他系列劇是60分鐘;電視電影2個小時。  美國電視公司透過儘可能細微地固化電視播出的每個環節,以有效固化觀眾的收視習慣和規律,從而建立起易於掌握、分析和針對的收視約會意識,從而更為簡單、方便、快捷的進行電視產品及廣告投放和調整。  b.充分張揚品牌節目的品牌效應:收視高的電視節目,其品牌號召力可把大量觀眾固定在某個頻道的某個時段,從而相應地帶動了此時段的廣告價位。這樣就促使電視企業不斷追加投資,一方面儘可能地延長品牌節目的壽命,另一方面,不斷擴大和加深品牌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贏得更多的廣告收入——這就是典型的成功者“通吃”的品牌運作模式。同時,也造就了電視領域不少的電視佳品和精品。

  • 6 # 影劇聚集社

    首先,歐美電影中的第一季,第二季並不是指的中國的四個季度。其實這個季指的就是一年,說白了:電影的第一季就是要播放一年的意思。

    歐美和中國的國情不同。美國的電影工作拍攝時間是從九月份到次年的五月份。每星期只播放一集。一年下來的話,只有25集。這25集也是隨時拍隨時播,這樣的話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按季度播放的投入成本的投入量比整部劇的成本投入量少,而且如果播放出來後劇情不佳,口碑不好時也可隨時腰斬,避免過度的損失

    這樣的話有人會問,那麼美華人6、7、8月就沒有娛樂節目嗎?這三個月美華人要看什麼節目,其實這和我們中國一樣。播放一些經典的節目。要是《還珠格格》啊,《西遊記》!簡直是番茄的最愛。

    而且在美國的話,6、7、8三個月是美華人的假期時間,同胞們就會一起旅旅遊,吃吃燒烤。進修學習,很少有人宅在家裡。看電視睡覺。

    美劇他是根據收視率來決定是否拍攝續集,而且,美劇基本上都是邊拍邊放的。基本都是看收視率,收視率不好就直接砍掉。比較商業化。

    總之,樓主所說的歐美電影為什麼喜歡用季來播放,只是因為國情不同和電影止損罷了。。

  • 7 # 林憶影片

    資本家都是逐利的,誰也不能保證投了這麼多錢拍出來的電視劇就一定能火,一定能夠被人民群眾所喜愛。所以不能不拍個幾集看下市場的反映,反映好了,繼續拍,否則見好就收,即使止損!像美劇《海報突擊隊》就因為評分下滑而斷更了。

    所以說雖然歐美劇每季一等就是一年,而且一季也就那麼幾集,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無論是劇情跟拍攝都是挺用心了,都是能讓廣大觀眾有等下去的慾望的,這一點是很多中國產劇要好好學習的地方!

  • 8 # 最經典電影

    這跟正是歐美電影市場成熟的表現,這是電視劇和電影市場良性競爭的產物。歐美電影市場已經經過優勝劣汰,資源都掌握在幾個大的經紀公司手裡。影片的拍攝發行上映都是幾個大公司來決定。

    歐美電影分聖誕檔暑期檔,而電視檔分春季檔秋季檔。互不干涉,先是聖誕檔電影,然後春季檔電視劇,再後是暑期檔電影,最後是秋季檔電視劇。聖誕檔和暑期檔屬於電影檔期,相當於中國的寒暑假,這期間家人大多在一起,會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電影檔電視劇不會上映,而春季檔和秋季檔是電視劇檔,適合晚飯後睡前追劇。春季檔時間短,秋季檔是大檔,有12周,因為歐美電視劇都是周播。所以你看美劇一般是都是12集左右,每週一集,剛好能放映整個秋季檔。下面緊接著就是聖誕檔電影。所以我們叫一季,如果拍續集,會在下一個秋季檔放映,叫下一季或第二季。如果是三集的,那就是春季檔的電視劇。

    這種方式很好的控制電視劇的質量。所以你看歐美高質量的電視劇很多,不亞於電影。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 9 # 天天秀場

    首先歐美的電視劇一集的時長基本都比較長,普遍都在1個小時左右,長的甚至有1小時20分鐘,以一季大概7集來算的話,時常都多達8個小時了,要知道美劇中間,前後還是沒有廣告的,滿滿的乾貨。不像中國產劇也就40分鐘,中間再插入點廣告,就衝這點就應該能理解美劇的內容要大的多多,拍攝的時間請問你的問題是不是提錯了,應該是歐美電視劇吧?如果是的話那我簡單來說一下歐美電視劇喜歡用季來播放主要是有也長。以美劇《行屍走肉》來說的話,它一集就是將近70分鐘,一季基本上就是6集,所以光一集的時長就達到了420分鐘,好幾部電影了。而且光一集的拍攝時間基本上都得要10天左右,還不包括前期的準備時間!

    其次就是美劇很多都是邊創作邊拍攝,沒有原版可以改變,這點就是很考驗編劇的功力的時候,需要他們跟得上拍攝的時間進度,一旦劇本跟不上拍攝只能停滯,要知道美劇基本上都是沒有廢話,劇情也是乾脆利落。不像中國產劇沒事把老劇翻拍以下,要不然情侶談戀愛吵架能吵個2集。

    最後就是投資者,資本家都是逐利的,誰也不能保證投了這麼多錢拍出來的電視劇就一定能火,一定能夠被人民群眾所喜愛。所以不能不拍個幾集看下市場的反映,反映好了,繼續拍,否則見好就收,即使止損!像美劇《海報突擊隊》就因為評分下滑而斷更了。

    所以說雖然歐美劇每季一等就是一年,而且一季也就那麼幾集,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無論是劇情跟拍攝都是挺用心了,都是能讓廣大觀眾有等下去的慾望的,這一點是很多中國產劇要好好學習的地方!

  • 10 # 老乾說控糖

    歐美電影喜歡用季來播放,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播出季節。所謂季,就是指播出季節。歐美電影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這段時間為一個播出季節,因其絕對的收視率最高而成為全年電影播出的重中之重內。在播出季節,你不會看到老節目,電視螢幕完全被新的劇集所佔據。

    二、製作流程。美國的電視臺有一系列的附帶產業,比如說自己的劇組,自己的節目組,自己的廣播公司,從選角,劇本,到拍攝一條流水線賺錢是自己的賠錢也是自己的;一季不盈利就直接砍掉,甚至幾集表現不好一季都沒籌齊就消失了的數不勝數。

    三、播放習慣。歐美電影不是一部戲從頭到尾拍完才播的,而是按季度來播放,以春秋二季為主要播放時間段,一星期只會播一集度,一般23或24集為一個單元,稱為一個SEASON,播一段時間停一下,既可預留足夠拍攝同調整時間,內亦可使觀眾保持新鮮感同期待感,不至於悶而生厭。

    四、作息時間。美華人的作息時間有關係了。美華人的作息時間與華人不同,在美國6、7、8這三個月都是假期,放假、度假,很少人留在家中,都到別墅去了、都郊遊去了,學生也正好是暑假,所以這段時間裡電視臺就重播經典劇目。電視臺也要放假啊,留幾個人值班,放點老片子什麼的,等9月份的到來。

    五、控制成本。還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按季度播放的投入成本的投入量比整部劇的成本投入量少,而且如果播放出來後劇情不佳,口碑不好時可隨時腰斬,避免過度的損失。

  • 11 # 楚楚講電影

    歐美,乃至南韓,都喜歡季播的形式。

    這是為什麼呢?有三個原因。

    一、觀眾的習慣

    季播,和觀眾們的作息習慣有關。

    他們的“季”,指的是9月中旬到第二年4月下旬,這段期間。

    因為9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大家會減少外出的時間。

    窩在家裡看電視,成了主要娛樂專案。

    電視觀眾的收看率也是最高的時候。

    所以,電視臺會根據觀眾的作息時間,按季來購買電視劇。

    相應的,電視劇製作單位,也是根據這個作息時間規律,來攝製電視劇。

    按需供應嘛。

    《破產姐妹》第1-6季

    二、電視臺性質不同

    歐美的電視臺,大多是私營性質。

    比如美國,雖然電視臺的經營是獨立的,有足夠的自由和話語權。

    但還是有一個像FCC這樣的監管機構存在。

    FCC直接對國會負責,監管著全美國的無線電廣播、電視、電信、衛星等。

    FCC對電視臺有著一項規定:

    要求電視臺在晚上黃金時段,必須要有15%的自制節目。

    這就把電視臺和電視劇製作捆綁在了一起,會根據播出走勢來確定電視劇的播出價格。

    無疑,季的形式,更適合,也更能規避風險。

    《良醫》第1-2季

    電視劇製作流程不同

    歐美的電視劇製作流程,是根據電視臺的播出走勢而決定的。

    所以,採用隨拍隨播的形式。

    製作單位會根據觀眾們的反饋,適時的修改劇本。

    如果遇到觀眾不買賬的,也能立即停止拍攝,減少損失。

    《越獄》第1-4季

    在歐美的電視劇產業鏈條中,觀眾的作息習慣影響著電視臺的收視率。

    同時,電視臺的收視率,又影響著電視劇的製作流程。

    這種模式,也僅限於歐美或南韓這樣的電視臺管理制度。

    如果你喜歡,就關注《楚楚將電影》吧

  • 12 # 唐小塘

    首先,歐美電影中的第一季,第二季並不是指的中國的四個季度。其實這個季指的就是一年,說白了:電影的第一季就是要播放一年的意思。

    歐美和中國的國情不同。美國的電影工作拍攝時間是從九月份到次年的五月份。每星期只播放一集。一年下來的話,只有25集。這25集也是隨時拍隨時播,這樣的話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按季度播放的投入成本的投入量比整部劇的成本投入量少,而且如果播放出來後劇情不佳,口碑不好時也可隨時腰斬,避免過度的損失。

    這樣的話有人會問,那麼美華人6、7、8月就沒有娛樂節目嗎?這三個月美華人要看什麼節目,其實這和我們中國一樣。播放一些經典的節目。要是《還珠格格》啊,《西遊記》!簡直是番茄的最愛。

    而且在美國的話,6、7、8三個月是美華人的假期時間,同胞們就會一起旅旅遊,吃吃燒烤。進修學習,很少有人宅在家裡。看電視睡覺。

    總之,樓主所說的歐美電影為什麼喜歡用季來播放,只是因為國情不同和電影止損罷了。。

  • 13 # 獅子愛睡覺

    美劇他是根據收視率來決定是否拍攝續集,而且,美劇基本上都是邊拍邊放的。基本都是看收視率,收視率不好就直接砍掉。比較商業化。

    中國的電視劇大部分都是拍好了直接一天兩集的放。不過現在內地劇,如愛情公寓,因為反映比較好,所以也有拍攝第二季。

  • 14 # 波濤9595

    歐美電視劇不同於國內肥皂劇,事前策劃,劇本版權,演員,外景製作等,投資很大,製作精良。如果象亞洲肥皂劇一樣幾十集邊拍邊改,一但收視率不理想,會面監很大市場風險。一季多至10集,少至3,4集。播後透過收視反饋,決定下季投資,和劇情發展,培養忠粉。不失為成熟的投資風險控制方法。這也一方面說明了為何美,英劇比中國產劇更有受眾。寧缺勿濫。

    多說一句,國內電視劇應感謝廣電總局對英,美外國電視劇的播放限制,依靠港臺低成本電視製作的經驗,粗糙濫制的神劇,辮子宮鬥劇,家庭關係虐心劇才大行其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二月底了,現在買redmi k20pro過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