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來關愛孩子怎樣才能正確的培養孩子?
1
回覆列表
  • 1 # 餅藏2

    是溺愛孩子還是無條件養育,你分得清嗎?

    “我們不做全職保姆,和孫輩適當保持距離,不去搶奪孩子的母愛和父愛,頂多只能算個兒參謀。”疼愛孫兒和孫女的心情,天下的祖父母都差不多,但在照顧孩子方面,明理的美國祖父母會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並且毫無壓力地享受著天倫之樂。

      

      中西方的差異不僅反映到育兒觀念上,也反映到隔代教養上,對比國內祖父母爭著搶著幫帶小孩,這裡的老人就顯得被動了許多,其實不是他們冷漠不願意管孩子,而是他們的價值觀決定了照看孩子的方式方法與國內的會有所不同。

      在美國的祖父母看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包括養育小孩,如果有什麼特殊情況,祖父母還是樂意助一臂之力的,但絕不是義務。就我的婆婆來說,她是樂於幫忙的,但一般屬於救急型的,比如我和先生要出差,或者是遇上紀念日要過二人世界等。另外,婆婆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偶爾也幫我做參謀,給一些育兒的建議供我參考,一般是善意的溝通,並不強求我一定要接受。

      單位舉行聖誕節的酒會,正好先生出差,我臨時請婆婆照管女兒幾個小時,沒想到她善解人意,非常支援我出門。臨走前,女兒從我的懷裡掙扎著被抱了出來,然後就是哇哇的幾聲大哭 。我當時真是不捨,甚至有了放棄的念頭。這時婆婆對我說了幾句話,對我震動很大。大意就是孩子哭是正常的,大人要讓自己有些免力,如果因為孩子哭,就割捨了自己的生活,會寵壞孩子的。哭過幾次後,孩子自然而然就適應了。其實婆婆的出發點可以理解,作為媽媽要學會善待自己,不能為了孩子就失去自己的生活。之後我也會偶爾給自己放個小假輕鬆一下,這一切之所以變得可行,源於婆婆背後的支援。

      原來是這樣的:美國的祖父母們有很強的邊界意識,知道自己的角色與孩子父母的不同可以給一些參考性的意見,但不會包辦代替,更不會強勢介入,充其量當個參謀,或在背後默默支援。

      

      1.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孫輩

      婆婆的晚年生活很瀟灑也很充實,她的孫輩加起來有5個之多,雖然她不會整日裡圍著他們轉,但總能抽出時間去探望。在寒暑假,婆婆會把孫輩接到家裡住上幾個星期,或是帶著孫輩一起出去度個短假,享受和小輩們單獨相處的機會。

      我們和婆婆住得不太遠,每個月和她有約定好的祖母日,這一天,女兒有更多的機會和奶奶待在一起。婆婆對孩子很有耐心,總能想出新鮮的花樣,孩子和她待在一起不會悶,還能有所收穫。婆婆很珍惜和孫女在一起的時光。女兒喜歡撿秋天的落葉,婆婆就帶著她,大腳小腳地走到樹林中,收集吹落在地上的樹葉。婆婆有時候也會童心未泯地和孫女一起玩手指畫,上次女兒帶回一張二人用手印和線條一起創作的可愛毛毛蟲。她還喜歡坐在露臺的搖椅上,和孫女依偎著一起看天上的流星。婆婆退休之前是兒童閱讀治療師,很願意給小孩子讀故事書,出於職業習慣,她每次都會認真地糾正孫女的發音,這讓女兒比同齡孩子在發音上標準了很多,而且詞彙量非常豐富。

      原來是這樣的:美國祖父母有自己帶孩子的方式,並不認為天天和孩子黏在一起,就是十足的天倫之樂,他們不把自己和晚輩的關係看得那麼重,相反與孫輩適當保持距離,反而產生美,不僅不會影響親情的紐帶,還能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又能做到時時牽掛。在他們看來,隔代親應該是沒有任何壓力地和孩子在一起。

      

      2.尊重孩子父母的育兒決策

      試想如果一件事上,父母對孩子說不能做,而祖父母卻說可以做,口徑上的不一致勢必讓孩子的思維出現混亂。一次我誤以為女兒搶了別人的玩具而讓她去罰坐,當時婆婆沒有出面護著孩子,只是默默在一旁聽著,後來她悄悄把我拉到一旁,解釋了事情的原委,說其實是我錯怪了孩子,因為孩子是我的,她尊重我管教小孩子的權利,儘管有些不認同我的做法,但沒必要當著孩子的面讓我難堪,事後和我解釋清楚就好了。

      聽到這兒,我感謝她的開誠佈公,讓我意識到錯誤後,能及時採取一些彌補的措施,避免孩子的心靈受傷。女兒曾有一段時間很愛吃甜食,怕她長蛀牙,我一直是嚴加控制,並就這個問題還和婆婆討論過,她對此表示同意。每次去看婆婆,當女兒眼巴巴地看著罐子裡的糖果,婆婆總會當著她的面問:媽媽同意了嗎?如果我搖搖頭,她不會主動給女兒,表現了對我這個當媽媽的最基本的尊重。又過了一段時間,當我們再去她家時,糖果已被悄悄地換成了蔬菜圈。孩子也是會看事的,知道這件事上是她娘說了算,就是奶奶也是和我站在一條戰線,自然沒有什麼救兵可搬。有時婆婆為了哄孫女開心,私底下也會用糖果賄賂一下孫女,但我相信那只是偶爾為之,至少當面徵求我的意見,學著配合我的教養方式,則是對我育兒觀的基本尊重。

      原來是這樣的:美國祖父母通常不會把自己培養孩子的經驗,直接用到孫輩身上,他們認為教育孩子畢竟是父母應負的職責,所以一般不會干涉太多。在教養女兒的問題上,婆婆會求同存異,總是儘量與我們採取一致的教養原則。

      3.有原則地疼愛而不溺愛

      女兒過生日,婆婆送來了個長長的盒子,女兒好奇地開啟,裡面是一個維多利亞的復古娃娃,雖然是用過的,但被儲存得很好。婆婆開門見山地打開了話匣子,說她小的時候,母捨不得買新娃娃給她,直到一次鄰居出售舊物,她眼巴巴地望著剩下的唯一的娃娃,母親不忍心看著她的樣子,用25美分買下它,從此這個娃娃一直跟著她,成了她小時候心愛的玩具,還給它起了名字,並把它視作家庭的成員。即使是搬家,還是捨不得丟掉,直到現在仍然很珍視。她繼續說到:“我看Katie(女兒的名字)每次過生日時,都有很多新禮物,好多都是玩一次就扔在了一邊,買新禮物真的是有點浪費,與其買新的,還不如送她特別的禮物。”

      看得出婆婆是個惜物的人,在她看來新與舊絕對不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不關乎錢的問題,而是她想傳達給孩子一種對舊物尊重的價值觀,想必這個跟了她大半輩子的娃娃,對於她是一種美好的回憶,見證了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希望孫女可以像她這樣學會珍惜。想到她的用心良苦,我對她的生活方式又多了幾分尊重。

      原來是這樣的:婆婆對孫輩向來和藹親切,但又不失原則,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比中國的祖父母心寬了許多,不是她不在意,而是她更注重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自然地成長。她覺得讓孩子擁有心靈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獨立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很少用物質的東西來滿足孫女。

  • 2 # rainbowzhong75

    無條件的接納與規則共同給予孩子,而不是沒有邊界,沒有原則的愛。

    無條件接納這個詞在育兒界差不多都用爛了,但是這卻是一個真理,必須提而且父母務必做到!那麼到底什麼是無條件接納呢?

    一,接納孩子自身的成長過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儘管老人們常說什麼三翻四坐八爬引周走什麼的,但是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是三個月頭上就會翻身還是三個月末尾才會翻身那就是孩子自身的成長需要,所以,不能一味和其他孩子比較,也不要過於在意別人的意見,只要孩子吃喝正常、精神狀態好,與所謂的月齡(年齡)的各種標準差距不大就可以了。孩子的每天的一點進步都能被父母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並用愛的語言表達給孩子,就是無條件的接納的表現之一。就像我一個朋友的兒子,8歲了,身高不到1.2米,這在別人看來就是不正常啊,這也太矮了,但我的朋友卻認為孩子只是長得晚而已,因為他其他指標都正常。她對兒子的這種接納,給了兒子很大的信心,他從未因為自己的身高問題自卑過!

    第二,接納孩子的情緒。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就有了情緒,高興、不高興甚至生氣、憤怒等等情緒,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而我們對情緒的處理方式卻是後天習得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所以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有ta表達出來了,我們才能教會ta如何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保證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

    第三,接納孩子的特點(不足)。所以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無所不能,優秀卓越。但孩子自身是有ta自己的特點的,有些孩子天生樂感好,適合音樂累活動,有些孩子則適合美術畫畫,而有些孩子體育有特長。所以家長培養孩子要充分發揮孩子自身的優勢,尊重孩子的興趣,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ta自己,而不是父母希望的那個人。

    當然,你還會發現很多需要接納孩子的地方,比如ta的“磨蹭”,比如ta的“叛逆”,但請你相信,一旦接納了孩子的現狀,你幾乎很快就能找到解決方法,而不是靠“吼”和“打罵”。

    至於規則,要在孩子6歲左右教會孩子

    一、尊重有界限。對人尊重是孩子的必修課,從尊重師長,到尊重朋友,到尊重陌生人。同時孩子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要有界限,不能強加於人,不能隨意按自己的想法來。

    二、勤勞。孩子要積極參與家務勞動,養成勤勞的好作風。這不是給別人看的,更不是用來被稱讚的,而是孩子將來獨立生活的必備能力。

    三、愛學習。學習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事,不強調成績,但強調態度!

    四、樂於助人。助人者自助!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多多幫助別人,即使是被別人騙,吃虧上當,但那也是一種學習。沒有哪個父母敢保證自己的孩子一輩子精明不吃虧。而一個連騙自己的人都能容得下的人,還有什麼是ta不能容的呢!

    無條件的接納,但要給予規矩。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 3 # 咩咩娘

    什麼是無條件養育?什麼是溺愛?

    最近正好讀完了科恩的《無條件養育》,談一談自己粗淺的的想法:

    無條件養育(unconditional)更多的是需要父母放下為人父為人母的姿態,傾聽孩子,理解孩子。更多時候是需要家長壓抑自己的情緒,殘忍的直面自己當年成長的傷疤,用耐心,換來孩子的認可。很多時候家長使用傳統的育兒方法例如“暫停”、“愛的撤回”只是一種短效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沒有條理的,而“家長越依賴懲罰,就越不能用自己的力量真正影響孩子的人生”。同理,科恩認為如果只是簡單的“表揚”和“讚美”,同樣會讓孩子看不到家長的“愛”,要知道“確認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比僅僅只是愛他們更難”。

    至於溺愛,其實是家長以愛為名,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它不僅會讓家庭關係失衡,更會讓孩子喪失自主思考和自主行動的能力。單純從這點看來就能發現溺愛和無條件養育的巨大差別。

    無條件養育需要我們的耐心,自省,擯棄我們習以為常的錯誤教育手段。冷靜而獨立的思考孩子的需要,在次過程中發掘自我意識,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長,這些才是無條件養育真正教給我們的。

  • 4 # 李楠的學習樂園

    我想,“無條件養育”和溺愛最大的區別,在於關注的點不同。“無條件養育”關注的是養育的長期效果,而溺愛只是短期的行為。“無條件養育”建議父母以正向均衡的方法取代賞罰教育,這樣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

    無條件養育之所以重要,因為父母永恆的愛是孩子成長的生命根基,如果以成績是否優秀或表現是否乖巧作為愛的條件,等於在基因中誘發孩子的病態人格。通俗一些說,愛孩子是沒有條件的,而這就是最好的教育。傳統教育對孩子注重懲罰和獎勵,普遍是專注於行為,而不是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價值觀取向。例如,多數家長認為讚美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但讚美只是外在形式的誘因,這往往會破壞兒童的初衷,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為獲得好評而去做,而不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 5 # 女人知心事

    無條件的養育就是,父母給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埃爾菲·科恩:美國知名育兒作家《無條件養育》

    溺愛,滿足孩子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只要孩子提出來的,傾盡全力去滿足,只顧孩子當前需要,不考慮孩子長遠。

    溺愛比較容易發生在祖輩和孫輩之間,有些獨生子女家庭更勝。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就是家裡的小皇帝,想要什麼有什麼。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有很多缺點。

    1、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不顧及別人。

    2、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他人,容易得罪人。

    3、不服管教,很難和人相處,容易引發衝突。

    4、承受不住困難,遇見了事情會習慣性尋求家人幫助,在家人無法幫助的情況下,容易崩潰或者毀滅。

    5、容易暴飲暴食成為一個胖子。

    無條件養育,提出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不應該是“我如何能讓孩子聽我的話?”而應該是“我的孩子需要什麼?”

    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正確的決定,自己承擔決定之後的結果。而不是家長利用威脅、暴力、恐嚇逼迫孩子做出遵從家長意願的選擇。

    很多媽媽為了達到孩子聽話的意願,總是會說一些威脅的話語。

    “你再不乖,媽媽就不愛你了!”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用理你了!”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很多時候威脅、逼迫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你越不讓我做的事情,我越要做。

    希望我們都可以多尊重孩子、鼓勵孩子、少評價孩子的為人,多分析孩子事情背後的原因和影響,無論怎麼,我們永遠愛孩子。

  • 6 # 浣心說育兒

    無條件養育和溺愛的區別在於,有沒有給孩子設立規則。

    家長對待孩子存在兩個極端,一種是,給予孩子無限自由,結果孩子成了小霸王,父母成了孩子的僕人。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樣並不快樂。沒有規則就沒有自由。作為家長要給與孩子清晰而明確的界限,這樣可以給與孩子安全感。讓人清楚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職責。否則孩子將感到無所是從。

    另一種是強迫孩子絕對順從,這樣的方式會使孩子感受到害怕,這種方式是有條件的養育,孩子在服從的情況下,才能夠得到父母的愛,只要不服從,就會用威脅,恐嚇,吼叫的方式來迫使孩子服從。

    但是通常,這樣的方式都是不奏效的,在沒有了解孩子真正需求的情況下,運用嚴厲的手段迫使孩子服從,可能會獲得孩子更強烈的“反擊”,情況會越來越糟糕,或者孩子選擇了服從,但是內心收到了傷害,和父母的連結斷開。

    正確的方式,應該建立基於自由與規範責任之上的新方式和秩序。用激發和鼓勵的方式,讓孩子主動遵循應有的規則,我們需要用新育兒方式替代過時的傳統方式。對孩子的需求和行為,做一個長期的思考,在與孩子對話的時候,不要輕易說不,而是仔細想一想,到底這個需求代表了什麼,我真的不能夠滿足嗎?

    我相信,每一個家長都希望養育一個健康,快樂,有創造力,充滿愛和溫暖的孩子,而不是培養一個服從,順從的“乖”孩子。

  • 7 # 百合媽媽讀心理
    其一、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我們的家庭生活不可能總是風平浪靜、和諧溫馨,當父母工作不順心的時候、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都有可能破壞家庭環境的和諧安寧,這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因為有些突發事件往往是不可控的。

    當家庭生活非常和諧時,要做到溫暖而關愛地對待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當孩子行為糟糕的時候,父母就很容易情緒暴躁,對孩子發火,甚至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媽媽就不愛你了!”

    這個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有條件的愛”,父母把愛變成了對孩子的強制或者懲罰,孩子行為好,就配得到愛,行為糟糕,就用不愛孩子的方式來懲罰他。

    其二、什麼是無條件的愛?相關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可以讓我們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也能讓孩子遠離由童年壓抑所造成的長期負面影響。

    與“有條件的愛”相對,“無條件的愛”是指父母不會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不愛孩子,行為與愛是分開的,哪怕孩子的行為再糟糕,也不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也不會用愛來威脅、懲罰孩子,這樣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無條件的愛”。

    另外,就算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父母很生氣,也要堅持以慣常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努力維持與孩子的良好關係。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很生氣,也對他發了脾氣,但是,這只是父母情緒的表達和偶爾的失控,父母對他的愛永遠不會改變,要把這一份愛、信任和尊重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接納。

    其三、無條件的愛和寵溺的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的愛孩子並不是說允許孩子為所欲為,隨意對孩子做出妥協,而是在愛孩子的同時,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讓孩子遵守一定的規則,是一種規則之下的自由,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的邊界在哪裡,知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有清晰的是非觀念。

  • 8 # 漫風說教育

    言簡意賅先提出我的觀點:

    無條件的愛,也是有界限的。

    溺愛孩子,沒有界限。

    01

    大概翻翻市面上的育兒書籍,大多都會倡導父母給與孩子“無條件的愛”。所有很多家長都會在實際操作中,就算孩子行為不當,也不敢進行教導。生怕這樣就變成“有條件的愛”了,怕孩子心靈蒙受陰影。

    但是時間長了,毫無界限、約束的愛,就很容易變成溺愛。

    無條件的愛,其實並不是要啥給啥。

    孩子如果習慣了所有的要求都被父母滿足,這無疑是最危險的。

    因為被溺愛長大的孩子,無法建立對他人的正確認知,對別人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最可怕的是,他們會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成為巨嬰。

    02

    之前有過這樣一個“海歸碩士啃老82歲尿毒症母親”新聞,引起全網熱議。

    據瞭解,她的兒子是一個海歸,也是一個碩士。但是回國後在家裡已經啃老二十多年了,一直都不出去找工作。

    現在阿婆身患尿毒症,一個月3500的退休金,2000多要用作醫療費,剩下的要負擔自己和兒子的生活費。

    無奈之下,阿婆希望他能夠出去找到一個工作。

    但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兒子竟然死活不肯!無奈之下,阿婆只好狀告兒子......

     

    對於孩子變成這樣,老婆婆說這都是因為以前對於孩子照顧得太多,讓孩子變成“寄生蟲”,沒有了獨立的能力。

    這就是溺愛的危害,只讓孩子長身體,不讓他們“長腦子”,最後害人害已!

    03

    那麼,如何不讓父母之愛變溺愛呢?

    答案就是在養育的過程中,要有界限感!

    不管是寄生蟲,還是巨嬰,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父母要做的,是分清楚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課題。

    當孩子遇到煩惱時,學會積極傾聽,不批評、不建議、不指責,引導他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案。

    積極傾聽的內容比較多,我這裡就大概介紹下核心原則,就是帶有同理心的傾聽。

    市面上講解積極傾聽的書很多,但是我只推薦最經典、最容易操作的。

    經典書目推薦:《P.E.T.父母效能訓練:讓親子溝通如此高效而簡單》

    父母效能訓練的創始人,是托馬斯·戈登博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擔任美國白宮兒童顧問等職。因為他的卓越貢獻,曾經獲得過三次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比爾·蓋茨的父母也學習過P.E.T.

    我推薦它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它解決問題的思路很清晰。界定父母、孩子的需求,將問題歸納在不同的視窗,再提出解決方案。

    積極傾聽,是屬於“孩子擁有問題(煩惱)”的解決方案的,你想了解的理論,99%都能得到答疑。

    實操性數目參考:《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

    這本《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是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裡40年育兒經驗總結。

    它融合了P.E.T.父母效能訓練的核心,也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強的小妙招。

    感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移步到我的主頁,檢視相關書評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794710639068578308/。

    對於父母來說,教養孩子的目的,都是指向同一個目標,讓他們學會獨立,並走向更遠的未來。

    就像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說的:

    “童年需要一個終點,而培養孩子獨立、培養孩子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他們離開家長安全的懷抱,自主追求高一級的冒險和挑戰,則是家長的職責。”

  • 9 # 五維教育

    現在呢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個愛出現了問題!那麼當孩子出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很多教育的理念還在鼓勵我們家長要愛,但是我們的家長也很困惑說我很愛孩子啊,為什麼我愛孩子結果卻不是很好,你比如說有些媽媽在孩子的成長中替孩子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說孩子吃飯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把飯都盛好了菜都端在孩子面前了,這樣的話呢媽媽會覺著這就是對孩子的愛!

    還有呢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只要孩子有任何一點困惑,家長都會迫不及待地幫助孩子解決。還有呢就是在孩子的這個衣食住行當中,家長有好多事情都要安排好孩子

    比如孩子無論走到哪裡,家長一定要開車去接送,結果造成孩子很反感會覺著媽媽很無聊,媽媽控制的太多甚至青春期的時候,還會出現叛逆對抗家長的這種愛,那麼很多媽媽就會說,我愛了這麼多為什麼我還沒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呢?而且我們去學了很多課程

    很多課程中還告訴我們,一定要無條件的愛孩子!

    那我這個愛不對了嗎?其實這裡面呢很多媽媽就沒有理解到什麼叫無條件的愛,什麼叫溺愛,那麼前面舉的例子當中我們就會發現,實際上我們很多家長在愛孩子的過程中

    更多的是保護和替代孩子,替孩子承擔一些責任,當父母在保護和替代孩子的過程中剝奪了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

    控制了孩子的成長空間的這個過程中,雖然我們似乎是以愛的名義 ,在幫助孩子但是實際上就是一種溺愛,那麼這種愛實際上是帶著一種恐懼和擔憂的,那麼這種帶著恐懼和擔憂的愛就會對孩子的行為造成影響造成干擾,那麼孩子就很難真正的發展出自己的系統,那麼未來孩子在生活中他承擔責任的能力就會降低 。

    那麼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呢?就是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有對這個世界探索的需求,都有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需求,那麼都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那麼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他們是為了探索世界他們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就要無條件的接納和等待,那麼這種狀態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比如說孩子喜歡玩什麼 那麼在玩的過程中,其實孩子更多的是為了探索世界,尤其是幼兒的成長中他們沒有是非觀,他們沒有對某一件事情固定的看法。

    比如一個小孩喜歡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他去感受水的作用,感受水的力量,那麼這個過程中很多媽媽會覺著浪費時間,環境的溫度不夠,容易感冒,那麼媽媽呢就會發火就會跟孩子起衝突!去約束孩子,實際上這個時候其實媽媽的行為就出現了問題 。

    因為媽媽的所有發火都是基於擔心去控制孩子,所以呢這樣的愛呢 就是沒有達到無條件的愛!,但是很多媽媽的掌握不好邊界,說我們無條件的愛會不會把孩子寵壞呢?

    我們的邊界到底在哪裡呢,其實很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想一想,孩子當前的這個行為是不是干擾了其他人?是不是對社會造成了影響?對他人造成了影響?如果一個孩子的行為

    沒有對社會對他人造成影響,沒有打破社會的大規則,其實我們都可以去支援孩子。

    比如孩子在商場裡面哭鬧,非要讓你買一個玩具那這個時候呢,其實孩子就已經打破了這個社會的大規則!影響了環境中其他人的感受,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是要制止的,而並非是說我們擔心給他買玩具會寵壞他,去制止他。

    那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關注孩子的大規則教育,那麼在大的規則範圍內充分的允許孩子去自由去探索,去研究自己喜歡的事物 這樣孩子呢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愛和自由形成!承擔責任的能力,用承擔責任之後的結果,反過來讓孩子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為。

    那麼相信這個孩子 就會在尊重社會規則的基礎上 建立一個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系統

    最終能實現它們終身的成長

  • 10 # 帕哥侃天

    個人認為,現在孩子受不了壓力打擊,這方面的打擊應對能力太差,都是和父母的溺愛有關。導致動不動就離家出走,動不動就自殺,最終害人害己。

    孩子在小的時候經歷一些挫折和磨難,對她以後得生活閱歷是有益處的。

  • 11 # 笑看六哥168

    每個家長都溺愛自己的孩子,1-3歲這一階段是孩子個性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都往往特別的溺愛孩子,為了讓孩子勝康成長,給孩子充分的關愛是應該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要陷入溺愛的深淵。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如果一個孩子,想得到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他就自以為是天下的主人,而當你在最後不得不拒絕給他某種東西的時候,他就會把你的拒絕看作足一種反叛……當他踏入社會後,就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在反抗他……這無疑是家庭教育的極大失敗。家長應該知道,溺愛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一種甜蜜的摧殘,正如雨果有句名言所說的:“寄託有時意味著斷送”。現在的孩子由於大多致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容易得到父母及家中老人的過度疼愛,而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嬌慣、溺愛,又會使孩子養成為所欲為的壞習慣,進而造成孩子的任性。孩子的任性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時間、地點、場合,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大哭大鬧,有的孩子甚至滿地打滾,以此要挾父母。面對任性孩子,有的父母又顯得束手無策,不知該幸他怎麼辦好。孩子任性的實質是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在社會性方面的極端表現,幼兒的自我中心主義是孩子在幼兒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徵之一,其中生理、智力、語言等方面的自我中心主義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積拱而逐漸消失的。而社會性的自我中心主義若處理不當,不僅不會消減,反而會加劇,以任性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做父母的一定不能遷就孩子的任性,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可塑性較強,所以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孩子的管教,對孩子應該嚴格要求,要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陪伴著寶寶。讓寶寶像哆啦一樣快樂的成長。

  • 12 # 黃百儒

    古語: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過於無條件溺愛小孩是……害了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教育小孩……不能放棄小小壞事,不能偏斜!這和騎車一樣,一偏馬上糾正……如果偏多了就會摔倒……!掉進深淵?

  • 13 # 小楊表妹

    謝謝邀請,其實我覺得是因為現在孩子少的原因吧,以前孩子多根本就顧不過來,現在孩子少父母都希望把自己小時候沒有得過的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小的時候好,我雖然愛孩子,但不溺愛,犯錯了就該為她犯的錯承擔,會教她自己洗自己的襪子,吃飯的時候教她要等我和她爸爸坐下才可以吃飯,愛和溺愛我自己認為是有區別的。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不了我們的幫助,我們作為父母對的要鼓勵孩子,錯的要孩子及時改正,要教育孩子下次要怎麼做該怎麼做我覺得這是愛孩子,溺愛是孩子做什麼都是對的,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 14 # 八佰vlog

    無條件的愛不就是溺愛嗎?在他小的時候,他想吃糖,你就給他糖,想喝可樂你就給他可樂,他想打你,你就讓他打。是不是等他長大了,他想殺人,你還給他一把刀?

    再重申一遍,溺愛不是愛,是害。如果父母能堅定這種信念,不該的事情就不會讓他做。不該順從他的行為就不會順從。他的哭鬧只是暫時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好的性格的培養才是長久的。

    記住孩子是你自己的。作為父母,孩子最後長成什麼樣,你都要負責的。人類之所以能達到今天的高度文明,就是因為我們是人類。如果只跟野獸一樣,教會孩子怎麼捕獵就完成了做父母的義務,真的妄為人父母。

    我們的孩子出生在這個世界,你不僅要教會他生存的本領。還要讓他有完整的人格,愛自己,愛父母,愛朋友。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自立,自強,寬容,並有責任感。

    而不是讓他長成一個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軟體動物。你可以溺愛他一時,你不能溺愛他一世。你包容她,這個世界不會包容他。

    作為父母,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你現在對他的態度,就是他以後的人生態度。請幫你的孩子告訴你自己,請正確引導我,不要溺愛我。

  • 15 # 在下潘不胖

    如何看待上面那句話呢?如下:

    1、無條件的愛是不附加其他因素的,不求回報、不攀比。

    2、愛是純淨的,能夠在自體和客體中積極流動的能量,既父母與孩子互相信任、支援、理解的愛。

    3、對0~3歲的最接近原始動物本能的嬰幼兒要放下規條,滿足原始需要—食物、睡眠、安全感、資格感、互動、玩耍、探索,比如我兒子開始吃輔食時是獨立進食的,食物是天女散花…我父親受不了,我和我愛人堅持讓他自己吃,他吃邊吃邊玩十五分鐘,我要收拾半小時,我這就是滿足了原始本能,我父親是用成年人的規條在想事情。

    4、對於已經有了邊界意識萌芽和邏輯基礎的兒童,我們需要不帶敵意的堅決來確定規則,強化規則和邊界意識,開始讓原始本能逐漸在表層弱化(弱化表面,內在必須還有)。

    5、不帶誘惑的深情,不能用價值交換來互動,愛就是愛。

    無條件的愛沒有絕對明確的標準,但可以支援孩子建立“愛和工作的能力、自信和熱情”的人生,這才是父母的最重要職責。

    溺愛表面是父母的愛,但深層可能也是父母在滿足自己童年的關係投射,剝奪了孩子接觸現實社會的權力,這與管教過度一樣不可取,具體就參考連結裡面的內容好了。

    以上僅供參考。

  • 16 # 隱啊隱

    前者是站在一定高度科學有理論指導不計物質精力投入去實現某種合理現劃!而後者是不計投入以滿足子女任性需求的盲目行為!

  • 17 # 丁德長

    養育孩子,痛愛子女,是每個當父母的責任和心意。孩子的生存靠父母供養,孩子品質和行為習慣靠父母培育。父母的關心愛護是無私的,是盡心盡職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是楷模,表率,你們的言行直接薰陶和影響孩子的品質和生話習慣。父母不能溺愛孩子,如果嬌生慣養任由孩子個性發展,是沒有好結果的。父母平時要善於觀察發孩子的優缺點,優點及時表揚,缺點及時指正,教育引導孩子改正,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材。

  • 18 # 所謂的囀裑你過去式

    無條件的愛,就是不需要回報的愛,溺愛就是不管孩子做的對還是錯,都不批評教育的,是溺愛!

    我是一位母親,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是隻要他犯了錯,我就會批評並指出錯的地方,做對的事,會表揚;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所有不好的行為都是跟著大人學的,只有大人做好榜樣,孩子才會更好,別人說孩子還小聽不懂,但是我卻知道,他聽得懂,你說的多了,他就懂了啊,我從來都沒有當自己是他的媽媽,我在跟他相處過程中,是把自己放在朋友的角度來的,我每次都會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好,讓他學到了不好的東西,他發脾氣的時候,我就覺得可能我有時候發脾氣,他學著了,所以我就跟他約定,如果媽媽發脾氣了,你可以讓媽媽坐著受懲罰,如果你犯錯了,也要跟媽媽一樣,他現在很少會發脾氣,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不高興的時候,正確的引導非常有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金庸作品中的男女角色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