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筆緣
-
2 # 若寧聊育兒
在一開始,就必須指出,並不是讓父母覺得很聽話的孩子才是優秀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孩子不聽話”這句話其實應該是“孩子不聽你的話”或者是“孩子不按你說的來”。
“孩子不聽你的話”或“孩子不按你說的來”,原因往往是以下幾點:
1,孩子故意逗你玩。
2,孩子抓住機會在逆反。
3,孩子確實當時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
第一種情況多發生在幼兒身上。這種情況,其實孩子只是在單純的逗你玩,就是想看看你“著急又那他沒辦法的樣子”。他們“逗你玩”的時候,眼裡藏笑,目光調皮挑釁。這樣的孩子有趣有愛,他們從小充分感受父母的愛,內心充盈,極具安全感。“逗你玩”其實只是他們和父母玩的一個小遊戲。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放鬆狀態,和他玩啊,享受親子時光,做一個有趣的爸爸媽媽。不然,孩子只是在玩,你當真了,還生氣訓斥了,不顯得很沒意思嘛。當然,對於孩子在逗我們玩的時候做了不太合適的事,玩完之後輕描淡寫提醒一句,這就夠了。因為孩子內心裡其實知道那個事不能做,只是為了逗你才做的。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在抓住機會逆反。當孩子是出於逆反不聽話時,他們的表情會很倔強,身體姿勢也很抗拒,語言上也表現的較為強硬。這個時候,孩子不確定自己是否能逆反成功,但是他在全力抗爭!孩子逆反的原因除了是某個年齡段的特徵外,還有一個更需我們注意的問題是,作為父母,多半是平時對孩子管束過多,總是說這不允許那不允許,嚴格的管束和要求讓孩子失去自主權,經常充滿挫敗與沮喪的情緒,孩子只能下意識的透過故意逆反抗爭,來為自己爭取做決定的權利。其實,這種情況裡,孩子也並不是不明白事情的對與錯,但是他關注的重點不是事情本身該怎麼做,而是我就不按你的來。
針對這種情況,不建議和孩子硬來,具體做法可以是簡單幾句把道理說了,然後不再對孩子提要求,將問題擱置冷處理,隨後孩子情緒穩定後,在透過講故事,聊生活,分享觀點的你側面引導的方式委婉提出建議,讓孩子自己感受。
切記,孩子出現逆反,需要做出改變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當父母不再專制強勢,孩子也就會慢慢不那麼逆反。
第三種情況是孩子確實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這種情況多見於大點的孩子。孩子的表現不見得強硬,但是一定是想法不易改變的,他可能不聲不響不言不語,但是超有主意。這種情況,才是孩子心裡就真的不認可你的決定,不想聽你的。這個時候,家長得調整自己,客觀看待孩子的不同聲音。畢竟,孩子能有自己的主見並在壓力下堅持自己,這是好事,比毫無觀點人云亦云不知好了多少遍!在能看到孩子好的一面的基礎上,再嘗試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為什麼那樣想,孩子當然想的不一定對,但是我們換位思考後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和背後的原因,這樣有利於我們有針對性的做工作。
具體做法是,我們可以先表示對孩子想法的理解,再心平氣和的給孩子舉例子講道理,然後給孩子思考的時間。我們表達完後,在適當範圍內儘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孩子做了對的決定,孩子以後會更自信,做了錯的決定,生活給予的教訓也會讓孩子記住,並在下次注意。父母千萬不要總想著:我說教你,管教你,是為了你好,你小你不懂,所以你必須聽我的。反駁這種想法很簡單,回憶我們小時候,我們是怎麼想的,我們想的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來,就算可能會因此吃虧受苦,但是相對於做一個被動接受安排的人,我願意享受自己作主的那種美妙感覺。更何況,你的決定並不一定優於孩子的決定,特別是在孩子一天天長大的過程中。
最後,提醒幾點:
一,區別三種情況的方法見每種情況中敘述的孩子可能有的具體表現。
二,教育理念中,寬嚴相濟是理想狀態,任何一對父母都無法肯定的說自己真的能做到寬嚴相濟。當我們不好把握寬與嚴的度時,記住一點,教育中,寬優於嚴。孩子的成長,相對寬容的環境中成長,遠遠優於嚴苛專制的環境。而同時,對於父母,營造寬鬆的氛圍比提供苛嚴的環境更不易。所以,如果把握不好寬嚴相濟,就努力給孩子營造較為寬鬆的環境吧,畢竟,我們要做的是引導,讓孩子在引導中成長,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管制。
-
3 # 家有跟屁蟲
作為父母,沒有要求上崗認證,自己要多學習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孩子不聽話,是父母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多數父母本位主義,一味高高在上的姿態跟孩子講話,回想起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對於父母的教育是什麼樣的反應和心態,你就能理解自己的孩子了。試著多去理解孩子,接納他的情緒,然後再幫助他解決問題。
現在流行的正面管教值得做父母的都去學習,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相信孩子會聽話的。
-
4 # 野滿媽媽
這實際是如何做個好家長的話題。 家長在感慨孩子“不聽話 ”的時候,宣告的是自己在孩子家庭教育中的無力、無奈、困惑。要麼是道理上說服不了孩子,要麼是方法失效……這個時代,家長難當啊!從父輩那裡習得的當家長的經驗不實用。學校教育裡沒有提供這方面的內容。社群裡也沒有提供普及性的家長課。多數人全憑實踐摸索。很少的家長透過看書來學習親子知識。近年,社會上有一些關於家庭關係、親子教育的課程,只有極少的有這方面意識的家長在條件具備時參與。 現在的孩子身處資訊化的時代,他們在某些領域可能比家長懂得多、學得快。對家庭教育的挑戰猛烈而急切。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責問旁貸,無法袖手旁觀。只能迎難而上。要做到對孩子的成長有高質量的陪伴和引導,家長的自我調整、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就不可或缺。
-
5 # 當媽要懂心理學
我並不認為“聽話”就是好孩子。如果家長更多的瞭解到孩子成長的階段和規律,和孩子溝通順暢,孩子的想法和家長的想法能更好的得到了解,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的行為。
比如尿褲子,大家都知道,孩子在1歲多的時候,很多時候是故意尿褲子。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或者故意搗亂,而是,這個階段,還可以自己控制大小便,對於自己控制大小便這個新鮮事來說,他特別想去嘗試,體驗自己的“控制”的過程。
我家孩子這麼大的時候,我有一次觀察他,玩著玩著,不動了,我知道他可能尿褲子了,但是沒搭理他,依舊忙我的事情,過一會兒就看見他從櫃子裡找出來自己的小內褲自己換上了,這時候我告訴他,寶寶,褲子溼了,不舒服,對不對,你可以自己把褲子換上,媽媽覺得你很棒!寶寶也非常開心。
-
6 # 我說一二
我覺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和人之間大部分都是需要靠說話來互相瞭解,因為彼此的想法都不太一樣,需要溝通,才能瞭解對方的想法,才能有效的處理好彼此間的關係。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需要溝通。不要認為孩子是你的附屬品,就一定要聽你的話,把你的想法強加在他的身上,其實,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怎麼說話,更要學會和孩子怎麼樣好好的說話。
有的孩子比較內向,不太愛和家長說話,家長就走不進他的內心世界,所以家長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只要認為的各種好就讓孩子接受,卻不知道你給的好是不是孩子認為的好,他們會不會接受這種好。現在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甚至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讓孩子去完成,給他們報各種興趣班,孩子就是學的勉強,即使父母付出了多大辛苦,天天接送,陪著學習,孩子的成績確沒有一點進步,苦口婆心的和孩子說,可他們就是聽不進去,這時父母是不是要好好的瞭解一下孩子內心的世界,在自己說話之前是不是要聽聽孩子的意思。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話的很多原因就是,父母剝奪了孩子跟你說話的權利,這樣的家長應該要先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當孩子把他們內心的世界對家長開啟以後,這樣你們之間的談話就會很順暢的多,就會知道哪些是他們想要的,哪些是不喜歡的。
家長要多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一下問題,瞭解他們的感受,孩子對的地方家長要學會反省自己,如果發現孩子的問題,也會及時的引導孩子給予正確的想法。當你和孩子之間達成共識的意願,更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
7 # 關愛寶貝151229
說孩子不聽話,我覺得大部分是大人的問題,最多的就是禁止幹一些所謂給大人找麻煩的事兒,然後就各種約束。孩子不開心了,哭鬧了,就說是孩子不聽話。大人眼裡的聽話就是順著大人的心意走!
其實大人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孩子本是要嘗試很多事情,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不能把家長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控制這孩子。之所以讓孩子有逆反心理!就釋放出了反面情緒。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一方面減少家長對孩子一些行為的牴觸,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家長用恰當方式解決和孩子的分歧。
站在孩子的角度,管教孩子,孩子不聽話,不要覺得自己就沒有一點威信了,孩子出現問題越多,最後就是一盤散沙了,更不好管,很多孩子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萬事都順著他們。可是這樣真的好嗎?要管好孩子,真正的理解他們,合理適當的教導。讓他們從內心裡知道對錯。不是盲目的聽從!
-
8 # 暖寶寶
說孩子不聽話的父母,99%人的不懂得怎麼和孩子說話,對這句話我是認同的!
也許你道理都懂,但脾氣急的時候也說不好。小孩子有時候會因為很多瑣碎的小事,大哭一場,大鬧脾氣,如果趕上做父母的忙,這個時候就沒有耐心和平常心,頭頂冒火的時候,不是罵一句: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呀,就是直接上手。
這樣只會讓小孩鬧得兇、哭的更兇。怎麼辦呢?先緩一緩自己的情緒,實在緩不過來,給你的小孩子一支筆和一張紙,讓她自己在紙上畫出自己的情緒,你還可以對他先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諸如:"我現在的耐心就像一顆小小米粒那麼大,有事我們等一會兒再說好嗎?"
-
9 # 堯媽成長記
甲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常對孩子了說:“你怎麼了,我管不了你了,再這樣下去就把你送人了,不要你了!”
乙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是想怎麼怎麼樣,也是為了什麼什麼,但是你這樣子會怎樣!”也就是說把不好的後果說給孩子聽!
那麼甲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是,直接否定孩子,挖孩子的痛點,還帶有威脅性,乙對孩子說話方式是先說出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表現,然後再指出孩子做的不對的地方,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在哪,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自己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甲乙兩個哪一個說法呢?
所以我贊同孩子不聽話的父母,99%不懂的怎麼和孩子說話的說法!
-
10 # 丟媽
我很贊成說孩子“不聽話”的父母,99%不懂的怎麼和孩子說話,孩子不是不聽話,只是父母沒給孩子好好的溝通,讓孩子誤解了父母的意思。一,孩子還小,有很多事情要慢慢的教,不能著急。
二,要給孩子訂規矩,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世界是有規則的,什麼事情不是都能做,有些是不能做的。
三,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把視線放低,和孩子成為朋友。
-
11 # 兒科世界
孩子不聽話,我認為他能夠到“不聽話”這個階段,應該是此前與父母在交流中習得的。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孩子不聽父母話,
首先,有以下幾個原因,1、孩子認為父母說的話就是不對,他就不聽。2、他在心裡認為父母說的話對,但孩子不喜歡父母的表達方式、措辭,他也不聽話。3、他根本不參考父母的意見,對錯都不想聽,心中有“自以為是“的結果。4、當然還有1%的可能,父母與孩子意見不同,但孩子篤定、堅持、最終成功了。
那麼就來想想孩子,怎麼變成這麼一種狀態呢?他在成長中經歷了什麼?
前3種原因的父母此前在與孩子交流時,應該以以下做法為多:
1、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就沒有很尊重他、全程傾聽過他的想說的話,無論對錯,家長經常打斷孩子的表達,使孩子有挫敗感。
2、他說話的時候,父母聽到認為他說的不對的地方,直接武斷地插話,抨擊、挖苦好像非常解氣一樣對待孩子,讓人都懷疑孩子是親生的嗎?孩子為此很受傷。孩子終於在一個合適的機會,以這種方式報復了父母。不聽家長說話。
3、即使孩子說的對,但是父母認為顏面上過不去,父母要高高在上。所以沒有充分溝通的平臺,給孩子極大的傷害,因此,他也就沒有再給父母說話的機會。
說到孩子不聽話,輪到父母很無奈,似乎也很“無辜”。也能體會到父母也很憤怒,而實際上,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已經不是“聽不聽話”的這件事兒了,在親密的家庭關係中,應該非常冷漠,或者充滿了一種不愉快的交流張力,家庭中沒有一種寬容、民主的氣氛。
-
12 # 石頭媽閱讀陪伴
騎電瓶車帶孩子去買東西,我跟孩子說:“我們先去菜市場買菜,我擔心去晚了,會買不到新鮮的青菜。”孩子抗議:“不行,我就不要去菜場!”我說:“買完菜我們再去逛超市,好嗎?”孩子開始在電瓶車上蹦,哭著說:“我就不要去菜市場!”(車有點搖擺),我感覺不妙,突然想起他很喜歡去超市的玩具區裡看各種各樣的玩具,馬上跟他說:“哦,我知道你很想去超市看玩具,我們買完菜就去超市好不好?”意外的,孩子停止了哭鬧,配合的說:“好吧,我們先去買菜。”
這是在我讀過《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後,學到的一些方法。說實話,用這樣的語言跟孩子說話,孩子態度的轉變讓我有點意外,只是因為我說出了他的想法,他覺得被理解了,願意配合我。我們覺得我們說的話,孩子都不聽,很可能是我們說話的方式有問題,想要和孩子有效的溝通,有幾種方法可以學習下,並試著去做到。
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感受,做到共情
孩子已經喝了兩瓶酸奶了,還要喝,這時候,我如果強制性的制止:不行,今天絕對不能再喝了!哪怕跟孩子講一堆道理:你還小,酸奶喝多了也會不舒服的,等等。孩子是不會聽的,我們說的越多,孩子反而會鬧的更厲害。我試過有效的方法就是,接受孩子的感受,告訴他我理解你的心情:“媽媽知道你很喜歡喝酸奶,酸奶的味道很好,酸酸的帶點甜甜的,真的很好喝,讓你喝了一瓶還想再喝。我買了一大箱,就是給你喝的啊!我們明天再喝吧!”孩子在聽到我這樣說時,不再鬧了,開始慢慢放下拿在手裡準備喝的酸奶,很不捨的說:“好吧,我明天再喝吧!”
我們理解並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可能開始不是那麼容易的,要多觀察孩子,並且練習著把他說出來。也許有人會說,有時候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遇到說一遍兩遍孩子不聽,可能會發火,哪裡還顧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啊!是的,這也需要我們做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事情從容冷靜的來面對!
其次,給孩子做選擇的權利
早上起床時間到了,可孩子的還在床上磨蹭的不想起,我的辦法是,拿出兩件衣服,讓孩子選一件,做出了選擇他就會願意起床穿衣服了。晚上,大人困的不行了,要求孩子上床睡覺,可這時孩子還玩兒的很興奮。催了幾遍孩子的仍無動於衷,我們也可以用選擇的方法,問孩子:“你是先刷牙還是先洗澡啊?弄完要上床睡覺了。”這些方法都是很效實用的。我們都有這種經歷,當我們要求孩子做什麼時,大人越急躁,語氣越嚴厲,孩子肯定越跟我們反著來,不願意配合。如果我們用平和而堅定的語氣跟孩子說,孩子更容易接受。跟孩子說話時,父母的語氣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最後一點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決定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決定,不可能一切都隨父母的意願。有時候放手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自己體會過後會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可以聽父母的建議。有一個小女孩很喜歡穿裙子,天變涼了,她還是要穿裙子,媽媽告訴她:“這樣冷的天,穿裙子出門會冷的,你堅持要穿嗎?”小女孩堅持要穿。媽媽沒再阻止,只是帶了件厚外套和女兒一起出了門。果不其然,出門沒多久,女孩就冷了。媽媽拿出準備好的外套給她。媽媽沒有過多的說教,孩子體驗後自己就會知道了。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這本書裡,講了和孩子溝通的很多方法和例項,讀後很受用,在帶孩子的時候試著用了,發現效果真的很好。好的溝通方法,可以使親子關係更融恰。
-
13 # 書蟲笑笑媽育兒日記
兒子在完成作業後,我們要求他更正錯題,他說:“你們知不知道我也很累呀,我想睡了!”
我非常高興他能給我說出真實的想法,而不是推脫、應付做出無效果的行動,這樣我們才能夠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溝通才不會出現障礙。
停頓了半分鐘以後,我說:“媽媽理解你,學了一天了,真的很累,很想睡覺了對吧,但是如果你不把錯題更改,你前面的功夫就白費了,屬於無用功。改錯題,是鞏固所學,比做題更重要,而且今日事今日畢,是你一貫的作風。但是如果你實在太累了,身體健康重要,你還是先休息吧!”我把我的想法說完,並沒有強迫兒子,沒想到兒子情緒馬上得到了緩和,然後自己拿了錯題更改完才睡,並與我開心道晚安!
要讓孩子“聽話”,我一般用四步曲:
一、共情理解孩子感受,並說出來;
二、儘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三、不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四、交由孩子自主選擇。
-
14 # 爸爸和他的小情人
好好說話幾乎是人生的必修課,如果我們有了娃,那麼對孩子好好說話, 我覺得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來說兩句:
首先,一個人的教養,看他說話就知道了。如果我們好好說話,或者知書達理懂表達,我們說出來的自然會影響到孩子。這也就像好多文章裡面提到的,一個人的教養,看他的家庭就知道了。所以父母實在是最重要的職業,因為孩子將來能夠選擇僱主,卻沒法選擇父母。所以首先我建議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應該參加一些關於說話、演講、幼兒教育的培訓。
其次,好的對話,是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的、能換位思考的對話。我們要試想我們就是個幾十釐米的嬰兒、牙牙學語的幼兒或者飛速生長的少男少女;他們所生長的社會背景、家庭環境、物質和文化基礎都是什麼樣的?我們對於他們的判斷,是不是基於了自己的經歷、判斷來要求孩子了?很有可能我們的要求就是不實際的,那麼孩子怎麼可能“聽話”呢?
最後,和孩子對話的儀式感也非常的重要。大家想一想,當你跟別人說話的時候,別人拿著手機頭也不抬、或者語氣惡劣或者慢慢吞吞語焉不詳,你會是何種感受。孩子跟我們說話的時候也是一樣,當我們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對話,當你想正兒八經的說的時候,憑什麼要求孩子一定聽話照辦呢!?所以我給你的建議是,0-3歲的孩子隨叫隨到,全量滿足,3-6歲的孩子說話時,蹲下身子、看著眼睛,面帶微笑。
希望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成年人,預祝大家和孩子們聊得開心!
-
15 # 笨笨豬的窩
其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做父母的不願意好好聽孩子說話。父母總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並且打著“都是為了你”的旗幟來綁架孩子。“我是父母”所以你必須聽我的,作為父母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和身段,去平等地和孩子對話。其實我們不應該讓孩子懼怕父母遠離父母,這可能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孩子就應該順從而不是忤逆。
-
16 # 百合媽媽讀心理
完全同意。不是孩子不聽話,是父母不懂、不理解孩子,思想上有偏差,還有不懂得傾聽。
你應該看到孩子“不聽話”背後深層次的問題。大多數時候,孩子不聽話,不是真的不聽話,而是有不被滿足的需求,孩子不會恰當地表達,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所謂的“不聽話”。
建議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動一動腦筋,多想一步,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發脾氣,這樣一想,也許會發現,根本就不是問題,或者發現了背後的問題,才可以尋求解決的辦法。
回覆列表
說孩子不聽話的父母,大多數不懂得怎麼和孩子說話,怎麼看呢?
這種提法,有一定的見解和理由,涉及到智商應用問題,心裡研究撐握平衡標準問題。
常言說得好,良言好語是根治心病的藥,當你的話怎麼說,孩子興趣接聽,最為關健。
不愛聽你說的話,是不符合孩子的心裡反應,說明你不懂孩子的心裡,或許是違背孩子的意識,相互對立,出現那種情況。
心裡不平衡,矛盾易產生,是每個人情緒的表現形式,心裡平衡,情感相似,興趣相擁,是合音的可靠原理,如你是一個愛唱歌的人,每當聽到優美悅耳的歌聲,你就允滿精神興趣,貫注全身精力,感觸聽歌很有風味,越聽越瀟灑,任何事情,原理一樣。
從總體觀點判斷,孩子不聽話,是說話的人沒有撐握孩子的心裡,說話的方式抱擴,語言,表情,態度,要求等等,都不適應孩了的心裡,情感,興趣,碑氣,是沒有學會真正的會說話,如撐握了孩子的心裡和性格,一定能夠和孩子說在一起。